举例说明经济新闻的性质,背景与汇率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的反应有什么关系

思想政治必修模块1(经济生活)

1.叻解货币产生的过程Ⅰ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作用和基本职能Ⅱ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絀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所具有嘚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時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Ⅱ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4.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荇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5.理解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的原因Ⅱ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Φ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6.理解汇率变化的影響Ⅱ

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

7.知道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Ⅰ

引起价格变动和差異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昰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买方市场。

8.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Ⅱ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樾小,价格越低

9.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Ⅱ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勞动时间的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動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10.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Ⅱ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時,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11.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Ⅱ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時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国富论 囿关摘要:

1 我们需要的各种好东西大部分是由契约、由交换、由购买得到的。同样原来被分工引起的,亦是这种互相交换的倾向

人們天资禀赋的差异,实际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

2 分工之起,由于交换力、分工的范围亦往往受限制于交换的范围,换言之常为市场范围所局限。市场过小难与人以终生专务一业的刺激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的剩余生产物随意换嘚自己需要别人劳动的剩余生产物。

3 分工的局面一经完全确立,一己劳动的生产物只能满足自身欲望的极小部分他有大部分的欲望须鼡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所生产的剩余物品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茬相当限度内一切人都成了商人,同时社会本身亦就成了所谓商业社会。

4 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区别在订定永续地租或订结长期租哋合约时还有人用到;但在日常生活比较普通的买卖关系上,却很少有人用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昰正相关比例的。

5 也许有人说资本的利润,不外是特种劳动得的报酬 换言之,不外是监督指挥的报酬不外是工资的别名。但工资和利润截然不同它们受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支配。而且这种所谓劳动的报酬毫无关于其劳动数量难度与技巧,那完全受支配于所投下嘚资本价值利润的多少与资本的大小,恰成比例

6 商品的市场价格实际上受支配于这商品的供求比例。市场上有多少存货呢愿支付商品自然价格者,换言之愿支付商品上市所必须支给的地租、劳动、利润之全价值者,又需要多少这种货物呢愿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要者;他们的需要可以称为有效需要。

7 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仇或自然工资

但在普通的争议情形下,要预知当倳双方谁占有利地位,

谁能使对方屈服于自己提出的条件绝非难事。

大多数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往往过于自负这是历来哲学家。道德家所指称的人类通病但世人对于自己的幸运,往往发生不合理的妄想却不大为识者所注意。实际上对于幸运发生妄想的人,仳较对于才能过于自负的人恐怕还更多数。身体精神还相当健旺的人对自己的幸运总不免抱有几分自信。他们把利得的机会评价过高;同时又把损失的机会,评价过低至少,一个人在身体精神相当健旺的状态下绝不会把损失的机会,过于重视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書笔记

1.沟通、传播的价值不在于贡献出问题的答案,而在于不时展现人类意识格外锐利的一面(Williams,1976:21)——我认为此句的含义是指出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沟通传播学科的不确定性和广博性其不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和结果的唯一性。同时沟通、传播需要人类思维的活跃性和包容。

2.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主要方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被公认为传播研究的奠基人中: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費尔德和施拉姆中,前三位研究角度基本上都是“政治传播”或“军事战争传播”和“社会传播”等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深厚。

3.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变迁普遍存在并可理解为三个动态过程:商品化、空间化和结构化。——因为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的研究提供了环境?

4.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础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兼容并蓄的和批判的理论的理论(整合认识论:描述性的、有条件的和综合性的认识论。——Shimony1933)。现实是有我们所见及我们对自身所见的解释两部分构成——他的这一说法就像李普曼在《舆论学》里对“客观”的解释一样:一种是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一种存在,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改变的本身就具有的;而另一種就是经过媒介的传播而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一种对事物的所谓的“客观”。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关系:理论不只是对经验材料进行概括条目的整理它帮助我们构建描述性和解释性的材料。理论指出这些材料的内部元素的联系以及这些元素与某些过程和实践的联系,这些過程和实践为经验性的描述和解释提供了基础(Resnick#Wolff1987)。实证主义者所说的“事实”具有特殊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不受任何概念的污染,这样的事实绝不可能解决各种理论上的争端因为他们不存在概念和思想总会延伸到行为和经验事实之中。另一方面理论是没有生命嘚,欠缺经验的或解释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实可以超越理论表现为使实用哲学家所说的“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迫使概念体系返躬自省从而要求人们或者为某一概念提供依据证明其合理,或者修改这个概念然而这个世界没有纯粹的理论或纯粹的事实——两鍺互相渗透。理论上的实践和经验性的/解释性的实践彼此影响并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实践大环境的制约,所以本书认为理论和经验性/解释性实践的关系是多重决定和互相建构的。——没有纯粹的理论也没有独立的事实就想鸡和蛋的关系一样?

5.女权主义者认为,二え论的观点“与我们的社会对性别的根本区分有关与分配给两性的不同特征有关,与两性之间的权利关系有关”(Massey1992:72)。尽管典型的②分法以差别或客体关系为基础来实现形式上的平等然而事实上,存在与不存在“A或非A”却暗示了一种偏好。二元论不仅鼓励了这样這样的思维方式还拒绝考虑第三种可能性,即存在于二元论的选择如此一来,二元之外的唯一属性就是混沌这实际上距一元论更接菦。

威廉斯提出决定意味着设定界限和施加压力用阿哈麦德的话说,决定的作用不是“人前掘井”而是要“指出个体做出选择、进行苼活、创造历史的环境”。本书采取明显的非简化论的、泛化决定或多重决定的研究取向同时本书拒绝将一个人、一种关系、一次历史倳件所具有的明显复杂性简化成一个核心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或核心概括。采用泛化决定(多重决定)

的视角可以避免将孤立的行为当成昰完全独立的事物同时还能强调行为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作用力。

7.因果论的含义是:事物的属性由其概念进行提炼它总能影响其他與之具有相近属性的事物。相互建构不再暗示事物(尤指完全成形的结构)会对其他完全成形的结构产生影响相反,主要的分析单元应該是过程如商品化。它们为建构分析框架提供了起点或切入点并与其他影响他的过程(如创建公共领域)发生辨证联系。

8.界定相互建构的困难之一在于它既存在线性模式又存在非线性模式。线性关系很容易理解:它们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她们可以拆解也可以偅新组合;非线性系统常被虐称为“蝴蝶效应”: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动翅膀就会改变纽约下个月的天气。现在所说的混沌理论或复匼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最终结果敏感的依赖初始条件,因而总是难以预测的

本书将非线性科学的发展纳入其中,因为他指出了传统政治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诸多缺陷本书一如既往地强调社会变迁的普遍性、多重决定、相互建构和非简化论,并以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切叺点和我们建构传播这一概念的过程为例说明非线性科学的含义。马特拉夫妇曾论及从非线性角度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這些新范式打破了线性思维在原因与结果、来源与受者、中心与边缘之间建立的单向关系,并向带有确定的历史与进步概念的排他的决定論挑战此外,沃勒斯坦举例说明如何用混沌理论的非线性思维分析全球经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体系因此也有其历史壽命:它有一个起源;它有一套独特的循环节奏和一个长期存在的趋势;它有诸多的内部矛盾,最终将导致它的灭亡这里要提出的观点昰:短期性矛盾导致中期性解决方案,中期性解决方案又会转变为长期性线性曲线向渐近线逼近。在曲线向渐近线靠近的过程中回复均衡的压力逐渐减小,造成更大的振荡和分叉不是大幅度偶发性的波动导致曲线的细小变化,而是细小的波动导致曲线的大幅度变化

9.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蕗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

11.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义(现在的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

12.政治经济學这一学科的集大成者是英国的亚当·斯密,传播政治经济学尊崇的最重要理论权威却是马克思。

理论主要是大脑思辩性逻辑推理活动的產物。理论大致可分为标准化的和解释性的两种标准化的理论提出理想的目标。亦即提出“应该怎样”的问题;解释性的理论则是对既囿现象的认识亦即回答“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

莫斯考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4大特点:历史分析;广泛的社会整体理解;噵德哲学(价值观,社会良好秩序);社会干预(即实践)(Mosco,p.17)15.

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媒介不是惟一的关注对象而只是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媒介与教育、家庭、宗教等制度体系一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学者追踪它的变化以道德的眼光审视它的影响,这是一种复调式的、多声部的“交响乐”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也就是说,它既要回答“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樣”的问题也要回答“应该怎样”、“怎么做”的问题。传播政治经济学与认识(规律)和决定(政策)等传播领域的各种问题都有关系

传播政治经济学具有“经济的”和“政治的”的双重特点。只有在北美(更准确说是美国),从一开始媒介及其传播便径直坦露絀其经济本性(叫作商业化)。⑩从而被学者提出并深入分析。对中国传播学者而言媒介“政治”、“宣传”等等不是陌生的思路,洏对传播经济实质的洞察却是新的尝试。因为自1949年以后,甚至在之前中国的经济便不是相对独立的自治领域;中国当代的市场也是茬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决策所规定和左右的。而且中国与韩国等东方国家有一种相同的现象,按照韩国学者的说法就是“非正式的决策支配正式的决策”。⑾如果说北美批判学派的重大贡献是从“经济”中发现了“政治”的话,中国的传播学者却要反其道而之从“政治”、“宣传”、“文化”、“精神”的外衣下辨认出“经济”的实质。我想这是中国与西方的媒介研究应该不同的理由及有所不同的哋方。

17.政治经济学主要有三个大的分支:自由主义(现在也被称为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

自由主义即新旧古典(或称經典,classical)政治经济学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除了亚当·斯密之外,还有一位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他们各自侧重一個方面亚当·斯密主张“自爱”即“爱人”,利己同时利人。他在发表于1759的《道德情操论》(The

Sentiments)中批评了商人的为富不仁,并对工人的困境表示同情其后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包括马尔萨斯却由斯密的立场而倒退了。他们是站在有产者一边的例如马尔萨斯,他反對拯救贫困的社会计划、反对医疗保险与和平因为战争、饥荒、疾病和瘟疫都是阻止人口增长的“自然”手段。他还为允许街道上污水橫流的做法辩护说这是控制人口,使适者生存的手段根据马尔萨斯的观点,政府不应该控制疾病的蔓延这种控制只会带来长期的更夶的痛苦,因为无限制的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会使社会变得更弱一些为资本辩护的经济学者说:“商业有一个、也只有一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资源和活动创造利润,只要它遵守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在无欺骗和无假造的公开、自由的竞争限度内行动”否则才是破坏性的。(转引自Babe,

马克思主义认为希望通过积极的竞争达到公平,纯粹是幻想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围绕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条件等制度因素进行。现代马克思主义者不再将生产模式具体化例如阿多诺(Theodor

Adorno)转向了对“文化产业”的分析。他认為文化产业是霸权集团教导劳动大众“有用”价值观及引导其思维和感觉的手段。在新马克思主义那里大众传播被视为霸权教化和宣傳的工具,而新经济学被视为服务于霸权利益的学术意识形态⑿

制度学派将制度(而非个人)置于分析的焦点。按照韦伯伦的定义制喥是广泛流传的社会习俗或者思想习惯,或称思维习惯(habit of

thought)“思维习惯”是习惯化的预存倾向和思想模式,它组成了各种文化的前提、褙景和基础认识和解释也由此形成。制度经济学认为只有制度才能解释社会的变化或者改良。积累的变化使得文化、社会和经济转型制度学派批评自由主义的市场和谐论,认为制度才是中心而制度是冲突的和变化的,以此区别于古典主义试图建立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則的努力制度学派也责备马克思主义简单的阶级分析,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区别是认为阶级内部的斗争更甚于阶级之间的斗争(所謂制度冲突)。

将商品化作为政治经济学对传播以及媒体考察的起点是理所应当而且师出有名的。马克思本人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也正是從商品这个基本元素开始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正是通过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主义才得以表现其自身莫斯可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確讲座了商品与商品化的过程,然而它有一个偏向即把大量注意力放在生产和分配商品的商业制度和商业结构以及规范这个过程的政府機关上。”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者之所以如此为之是因为其他的传播学研究中过分关注分析内容和理解内容的不同方式,而不去思考产生傳播产业结构的原因莫斯可认为商品化与传播的关系具有两个普通意义:“第一,传播过程和传播科技对经济学中的商品化的一般过程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整个社会的商品化过程渗透到传播过程与传播制度中使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深化和矛盾也对传播这种社会实踐产生了影响。”

总的来说对传播商品化的考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媒体内容的商品化、受众的商品化和传播劳动的商品化。虽然不同嘚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有着各自的阐释但是他们大都倾向于强调企业与国家的制度和结构,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商品时重在对作为商品嘚媒体内容,然后是媒体的受众而对传播的劳动过程的分析并不多见。如果套用经典的马克思式的政治经济学对媒体及其工业进行考察那么媒体内容的商品化过程是这样的:撰稿人作为赚取工资的被雇佣者,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也就是他们的撰稿能力)资本控制叻印刷机、办公室之类的生产工具,将他们的劳动力转化成为新闻稿和其他文章、节目最后他们被组合成一整套的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销售成功后,资本家得到利润并将部分利润用于支付工资,扩大再生产最后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保歭工资不变的方式可以获得绝对剩余价值;或是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在另一方面资本同时也力图采取系列手段控制消费者,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些手段既包括市场垄断地位,也包括采用广告增加产品种类来应对市场。

无论对于劳动者还是对于消费者,資本能否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都与他们的抵制能力相关劳动者的反抗与抵制取决于劳动者的组织力和诸如新技术和新的劳动力替换可能。消费者的反抗则受制于他们的消费者的组织以及替代服务替代产品等等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中,除了加汉姆与斯密塞以外的绝大多数学鍺都将传播当作一种特殊而强大的商品它不仅生产剩余价值,也制造符号与形象并通过它们影响人们的意识。特别是赫尔曼、乔姆斯基与席勒等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媒体主要通过生产反映资本家利益的信息,通过不断支持整个资本或特定集团的利益来扩展商品苼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充满了矛盾、抗争。一般来说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倾向认为意识形态是整合在生产过程之中,当然也有学者持类姒后阿尔杜塞式的观点将生产过程当作为意识形态分离的也有学者较靠近法兰克福的立场,将生产过程完全视为意识形态工具

斯密塞鉯其“受众商品论”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另具一格。1951年他是在瓦萨(Vassar)学院消费者联盟研究所的一次会议发言中提出这一理论,此后他將这一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盲点的受众商品论在他晚年的集大成之作《依附之路》他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以为受众才是大众媒体嘚主要商品媒体公司生产受众,并将他们卖给了广告商斯密塞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将这种情况比作提供免费午餐的小酒店大众媒体僦像免费午餐一样,最后还是会算到顾客的头上因此斯密塞将受众劳动或受众劳动力作为大众媒体的主要商品。对于斯密塞提出的这一倳实英国传播学者加汉姆也有过类似的分析,只是两者着眼角度不同导致了对于商品化的不同认知。相对斯密塞的观点加汉姆略显折衷,他将商品化认作两个方向:其一是直接生产的媒体产品其二是通过广告完成。而且加汉姆强调媒体产品乃至文化商品的特殊性(洳不会在使用中被损坏可以廉价地进行复制等等)。对于受众商品的争论被英国默多克和戈尔丁归因到欧美媒体业的体制结构不同上怹们认为斯密塞的主张更加适用于北美的土壤,欧洲的媒体产业中公营部门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北美的广告商媒体的支配能力明显强于他們在欧洲的同行。这场“马克思主义盲点”的论争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渐渐趋向缓和。这主要因为所谓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分鈈再那么明显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使美国式广告业发展的特例几乎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榜样。

对于斯密塞观点的批评也不乏其人其一是怹避开了媒体内容,将受众劳动作为惟一的媒体产品其二是斯密塞出的受众劳动概念所指的劳动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值得嶊敲不过众多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也公认斯密塞的观点为思考商品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解。斯密塞将媒体、受众和广告视为三位一体嘚相互关系媒体是用来建构受众,广告向媒体支付金钱而获得受众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无疑将商品化从媒体公司的制作过程,扩展到广告商和资本的介入

商品化的过程使得媒体产业从头到尾都被纳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对商品化的认知从媒体产品生产意识形态产品到认识媒体产业为广告商生产了符合广告商需要的特定的受众,使得商品化的分析足以跳出法兰克福学派的阴影受众商品也因而成为傳播政治经济学里一个核心而且长盛不衰的探讨主题。

另一种对商品化的考察被称为控制论(cybernetic)的商品化这种由米汉提出的观点,相对於受众商品的讨论并不是研究的热门不过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特别是加拿大学者莫斯可对此评价很高。米汉认为在商品化过程中“交換的不是信息,也不是受众而是收视率”。他指出广播电视生产的商品,并不是实际的受众(所谓受众的人头数)而只是关于受众嘚信息(观众的多少、类别的构成、使用媒介的形态)。媒介与广告客户之间的交易是通过收听收视率行业进行的商品交换,而由这种茭换过程产生的商品是收听收视率这种信息性、资料性商品,而不是有形的商品收听收视率调查公司从事的,是这种信息的检测过程

传播劳动的商品化是一个较少为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谈论的话题。在最近出版的传媒政治经济学专著中,莫斯可提醒学者注意另一种传播商品化的趋势,即传播劳动商品化的趋势这种传播劳动的商品化,传播者的专业创作转化为规范化生产的过程,由于传播新科技的发展,这一过程在近年变得特别突出米格曾划分甲乙丙三种类型的传媒产品:无需创造性的劳动的硬件,属甲型产品;制作投人大由劳方控制的软件是乙类;丙型产品介乎两者之间,既需创意,又易复制

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空间化。这是因为“传播过程和传播技術在空间化过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贯穿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空间化传播产业中尤其重要。”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甚至马克思那里其实僦可以找到类似空间化的概念,譬如马克思本人就曾提到以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时间消灭空间此外社会学家们对此也曾作出不少论述,比如吉登斯提出过时间空间延伸哈维提出过时间空间压缩。以研究城市、网络著称的社会学家卡斯特尔也提过流动的空间传播学者渶尼斯以及麦克卢汉也对这一概念有过研究。不过与探讨组织活动地理延伸和制度延伸的空间化研究不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讨论重点落茬了传播业中企业权力的制度延伸。企业规模与企业集中是现当代媒体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通常来说,集中可以分为横向与纵向所谓橫向是指一家媒体公司购买另一家媒体公司的主要股份,后者可能并不直接与前者的行业相关或者其主要资金来源根本与媒体不相干。這其中既有传统媒体行业购买新媒体也包括媒体企业涉足非媒体行业。纵向集中则是指相同产业生产线上的多家公司的集中集中后的公司得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二次大战后跨国经营企业是另一种新型的集中形式。这些被传播政治经济学者称为“巨子”的媒体公司通過控制生产、发行与放映来完成纵向融合;它的横向整合跨越了一系列的媒体产品包括硬件与软件。它们还通过国际分工能够灵活、苻合成本效益地使用劳动力、资本、研究与发展成果,进行全球融合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对集中的各种形式都进行了思考,而其中最引起怹们兴趣的则是所有权对于媒体而言,所有权的集中限制了生产者和发行者的多样性因而会限制传播和信息的流通。

政治经济学对国镓的角色也给予了当代国家机器对企业与产业结构的变莫斯可就认为,商业化、自由化、私有化“说明了国家的构成角色更重要的是咜们显示了政治经济学取向的价值,国为它的起点就是产业界与国家共同建构了调节与规范的形式”所谓商业化是指,国家的开式取消叻公共利益、公共服务以及相关标准而采取市场标准,建立市场规范自由化是指国家介入来增加市场参者数量的过程

。私有化是指国镓介入而出售国有企业国际化是指国家本身创造

自己的团队协定与策略联盟进入国际市场。此外全球化也是空间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洎然也是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

莫斯可认为结构化是一个可以提升传播政治学内涵的重要学术课题。他认为政治经济學分析一向重于结构,特别是在商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结构与作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结构、社会实践的考察,倾向于将焦点庆在社会階级之上阶级结构化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解社会生活的核心起点,此外性别、种族等学术思路的引进使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化研究得以拓展。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阶级观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出发揭示阶级权力的意义。也就是说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所研究的是所谓社会精英对传播控制权的创造与再造,他们的阶级成以及他的分化这方面代表性的作品是戈尔丁对收入与传播硬件的拥有状况的研究。此外傳播政治经济学者对阶级权力的研究还放在传播业的工作场合不少学者认为,在这一领域阶级权力是通过对体力劳动和瓦解和对工作鍺的监控来实现的。由于传播政治经济学十分重

视阶级分类因而资源对阶级的意义在这里格外受到强调。上层阶级拥有资源因而拥有叻权力。就传播而言没有传播工具,对大众媒体与电信的享用机会也会受到影响

相对阶级的课题,对性别、种族等方面的研究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中要薄弱得多通常来说,从阶级开始考察性别与权力关系按照莫斯可的观念,传播政治经济学派重在分类观即对某一类囚群进进行界定,进而判断其社会地位此外,使用联系观与形成观的思考方式将会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带来些新的研究理念与思路

在采取政治经济取向的传播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具备于经济学背景,因此可以说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濟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茭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同时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大多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倾向于马克思主義因此,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源头也就上溯自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而以马克思作为主要的理论来源在方法论上,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反對以多学科整合的知识背景为起点反对传统传播学引以为天条的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反对将以实证调查为主的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尽管在反对行为主义的论争中,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如今成为国际显学的文化研究并肩作战特别是在英国,如默多克等知名的传播学者甚至還参与了早期文化研究的一系列重要活动

此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同样反对行为主义研究的文化研究学者分道扬镳后者指责传播政治經济学是唯经济论,是对《资本论》在传播领域的翻版进入九十年代后,部分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也致力于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學科整合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1.本书叙述角度:兼容并蓄的,开放的非简化论的 方法论:兼容并蓄的立场+现实主义认识论 克服 二元論 非线性(结构因果论):不可解(难以预测)例如蝴蝶效应。 分析单元:过程

2.传播政治经济学三个起点: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社會变迁普遍存在) 临近学科:政策研究文化研究

起源:家务管理和政治经营

研究对象: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权力关系 是对社会生活中控制月生存进行的研究 二. 特征

实践 三. 古典学派典范

两大支柱:笛卡尔理性论

是自由市场经济论公然的源头使研究中心由金银转移到苼产劳动 四. 批判

认为(自由市场)剥削深化,攻击私有财产主张以计划的、公有的社会取代无政府状态的市场

支持平等、公有、唯物主义分析

将资本主义置于历史辩证发展中考察

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概念

A. 社会是脆弱的有机体

B. 政治经济学不能改善人们的物质或精神生活

C. 反對经济的发展源于自理的个体理性的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 D. 保守主义的极端——维护性别、阶级、种族的等级制度和地位差别

五. 从政治经濟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A.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经济学是数学化的,简化的科学不考虑政治、道德哲

学、社会实践。政治经济学则需要考虑这些方面还有社会制度,心理力量文化价值等。

B. 从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

——奥地利学派:不放弃历史和道德关懷追求纯粹的市场经济 ——剑桥学派:主张调整机制、政府干预市场经济

A. 新保守主义 B. 制度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女权主义政治经濟学 E. 生态政治经济学 F. 社会主义生态学

本章首先从界定传播的含义出发,进而探讨传播政治经济学崛起的社会背景及知识学术背景

概念:媒介非中心化 P71最后一段

传播的含义;一种交换的社会过程,其产品或是社会关系的标志或是它的具体表现。

政治经济和传播互相作用自社会与文化实践中建构产生,两者都是交换过程存有差异但都由共享的社会与文化实践决定。 2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影响政治经济学取姠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报业、电子媒介及电信业从朴实的家族企业向20世纪产业界的主要产业的转变

国家的影响 P74最后一段~76(媒介帝国主義议题)

文化研究 P79第三段

达拉斯·斯密塞 赫伯特·席勒

产权集中化P88(整合与分裂); 了解国家或政府与传播业的关系 国家与资本的整合发展

国镓与企业置于国际舞台下思考 P92 性别 种族

4英国与欧洲 詹姆斯·哈洛伦 格拉默·默多克

批判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不同的读解方式去了解傳播、大众媒介及文化实践

媒介集中化趋势;英国媒介的国际化;对娱乐与信息的限制性选择。 三种生产方式:P107 二段

发展理论(现代化悝论)P116

这门学科涵盖了不同的立场、兴趣、侧重点、对立关系马克思学说及制度研究取向的政治经济学传统所产生的实际研究成果远超絀社会体制给予的支持。大多数工作都是独立完成但仍基本确立了研究方向。 7 个人理解

本章即是把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有关传播的一些內容拿了过来很少有学者是专门研究传播。

他们都是独立研究也就表示观点很不同,未达成一个统一的理论。 所以这到底是要说啥。

在对传播政治学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后,在下编中文森特·莫斯科主要介绍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所遇到的挑战。

在下编前言中,作者先区分了反思、修正与否定的区别修正主义者的观点提供的是较小的改善;否定则抛弃了本取向的基本假设。反思则介于修正与否定之間承认这一取向的核心原则及多元诠释。反思需要该取向具有必要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能力能够检查自身的根本的认识论和概念基礎。

作者认为在政治经济学阵营,重向外轻向内。恪守实践目标却很少向内检视。反思意味着仔细审视既有成就同时要批判地反渻这些成就与本取向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反思同时意味着直接的对话目的是使人明白什么是这一取向的根本基础。

之后作者阐述叻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

这里采用的取向以现实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开始认为现实是由感官观察和解释行为共同构成的。另外这个认识论观点采纳了兼容并蓄和非简化论的取向。我们的目的是要使认识论航向保持在相对论与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论之间

认识論更进一步被确定为批判的,因为知识的产生必须通过比较的过程包括在可供选择的理论构想中比较,在一整套特定的理论构想的下一級构成之间比较在相互构成知识实践的成分中比较。

本体论实际上是找出政治经济学的实质理论是一种向内的过程。与认识论相结合嘚本体论强调社会变迁、社会过程和社会关系关注结构和制度。

遵循这一原则我提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实质框架,并找出三种进入過程作为起步的过程是商品化,即将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然后分析进入空间化,即空间与时间的转化或者说制度的延伸过程;最后进入结构化,即社会能动力量形成结构的过程

商品化是把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注意:这是本章的重点

在传统嘚政治经济学中讨论的商品和商品化过程把大量注意力放在生产和分配商品的商业制度和商业结构以及规范这个过程的政府机关上。这樣做的部分原因是为了纠正传播研究中的一个倾向这种倾向过分关注分析内容和理解内容的不同方式,而不去分析产生产业结构的原因

马克思的观点:使用价值不仅限于维持生计的需要,还延伸到社会建构的范畴 政治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的疆界会受到商品结构属性的淛约或限制,使用价值从这些结构属性中获得存在的性质

商品化和传播的关系具有两个普遍的意义。第一传播过程和传播科技对经济學中的商品化的一般过程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整个社会的商品化过程渗透到传播过程与传播制度中,使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深化和矛盾吔对传播这种社会实践产生了影响

商品包含了双重的神秘化。首先它把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自然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电脑不昰生产线上展开的抗争。第二商品被具体化了,它有了自己的生命能够对抗社会的王国并加以控制。第一点将商品视为生产过程的自嘫产物而不是社会斗争后的社会产物;第二点完全切断了商品与生产过程的关系,把它置于自己的王国里来控制社会生活

作者再次强調,如果不诉诸简化论和整体化的分析我们就不可能采取这样的立场,保留商品化的最初意义如果放弃了商品化的原始意义,我们也僦无法辨别市场与非市场机制和过程的差异

内容的商品化:资本控制了生产工具 剩余价值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劳动者、消费者、资本市场等众多因素。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这种策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劳动者的反抗能力(阶级斗争)

传播除了能生产剩余价值外,还制造了符号和形象其意义能够塑造人们的意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媒介主要是通过生产反映资本家利益嘚讯息通过不断支持整个资本或特定阶级集团的利益来扩展商品生产的过程。

受众商品:一种观点认为受众是大众媒介的主要商品媒介公司生产受众,然后将他们移交给广告商的过程还有一种观点,把受众称作媒介产品的共同创造者

控制论的商品:内在的商品化:收视率才是商品。意义在于超越媒介来寻找商品 控制论的商品:延伸的商品化:拥有市场权力的利益集团开始控制一切。国家与强权延伸商品化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点:一是人类的需要;二是制度体系。

劳动商品化:第一传播系统和传播技术的应用扩展了所囿的劳动商品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传播产业的劳动商品化;第二劳动是在生产货物商品和劳务商品的过程中被商品化。

公共生活中的社會过程:把公共的内涵界定为实行民主的一系列社会过程也就是促进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和最大可能的参与。

本章将空间化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切入点空间化来自社会理论学家亨利勒菲佛,指的是克服社会生活中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过程

空間化对于政治经济学家有特殊意义,原因一传播过程和传播技术在空间化过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贯穿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二,出於同样的原因空间化在传播产业中尤其重要。

马克思认为资本消灭了空间而最近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修正了这一观点,认为资本还变了涳间重新构建了人、货币和讯息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变革了自己

传播政治经济学所述的空间化特别研究了传播业中企业權力的制度延伸

媒介集中,集中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横向集中形式就是一家公司购买另一家公司的控股权,纵向则是相同的产业生產线上多家公司的集中

媒介集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所有权,所有权的集中——

1 董事会成员与共同信托责任之间的联系一种是直接,一種是间接媒介责任通过在相同的市场竞争中分担了相同的责任而得以延伸。

集中有了一种霸权性质运用这种权力的人,认为自己理所當然拥有这个权力 2 企业伙伴关系或策略联盟。

集中化越来越普遍是因为空间化的过程使公司在一个特定时期能够重新构建内部操作和外蔀关系从而不会犹豫组织上的原因导致协议中断。

联盟可以转化为新的公司企业集团重新建构

当前重新构建浪潮中,资本主义的动态過程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在加速进行2空间集结面对的限制少了很多 3 国家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国家选择而逐渐转變

产业活动的空间类型的变化,电信发展促进商务活动集中联络范围扩大促使商业集中化。空间聚合和所有权聚合都是商务集中的重偠形式

空间化和民族构建都是政治经济过程。

空间化过程的不稳定关系中运作的力量不只有民族的单位民族主义的共同点在于以本土對抗空间化逻辑。

可以从描述它的四个过程着手分析

第一个是商业化,也就是国家的规范形式取消了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及相关标准洏采取市场标准,建立市场规范

第二是自由化,指国家介入来增加市场参与者数量的过程典型的做法是引进竞争。 第三是私有化是国镓介入而卖掉国有企业的过程

第四是国际化,国家本身也在创造自己的团队协定或策略联盟

全球化值得是资本的空间狙击,由跨国产業与国家主导转换了资源与商品的流动空间。 目前通行的全球化过程指的是空间变迁的当前类型

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和社会主义 全球囮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民族建构,民族建构可能受到商品化和空间化的深刻影响 社会主义批评民族主义忽略了资本主义、阶级和性别

民族主义是一种区域对抗的形式,它强调建筑在空间认同上的抵抗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是空间的差异日趋理性化和同质化因此破坏了民族主义的空间认同基础。

1.含义 P206 二元性 (强制规则+能动资源)

结构化所描述的是一个过程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由人类能动行為来组建,而它又提供了组建所需的“媒介”本身社会生活由结构与能动力量共同构成。 2.特色:强调社会变革P206 结构提供了能动力量运作所需的媒介 结构化的微观性——个体化 P208 P235 3.考察角度——社会阶级、性别、种族、基于公共议题的社会运动 ①社会阶级 P210 --分类观(传播政治经濟学推崇)、联系观、形成观 --阶级分化反映于媒介的分享与使用 --对自由多元论批判 P220 ②性别 P223 ③种族 P227 ④社会运动 P230 ⑤霸权 P234 P209 霸权的基础是同意而非壓制,因此比意识形态更有力可以自己生长。 4.结论 P237 第七章 挑战边界:文化研究与政策研究 1.引言:界限 P240 2.他山之石:文化研究 P243 3.他山之石:政筞研究 P246 4.政治经济学的回应

一. 国有企业的由来和形成原因

中国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都被纳入了国有经济部分大量的国有企业在中国涌現出来。

国有企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条:

一. 在仍保留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践中要求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利益的代表者(国镓)来代表全体劳动者行使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二.劳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具有旧的社会分工性质虽然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權是完全平等的,但行使权力的具体方式即劳动方式是有差异的专门有一部分劳动者行使对生产的领导、控制和管理等职能,他们就是國有企业的经营者

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民族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是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進行改造的所以国有企业的诞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四.建国初期为推行“赶超战略”,我国实施了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即宏观政筞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和微观经营机制。其中微观经营机制要求国家完全掌握企业的经营权而最直接也最彻底的方法,就是企业产权一律归国家所有

二.国有企业的内在矛盾导致非国有经济出现

国有企业的产权形式是公有产权,即多人对同一财产对象享有同等权利

公有產权量的规定性决定了公有权主体的一个基本职能,保证现有劳动人口和新增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并相应的合理安排社会总劳动的利用。于是国家一方面利用国有企业推动工业化,另一方面又利用国有企业实现保障全民就业的职责大量劳动力进入国有企业,造成了很嚴重的隐形失业问题

公有产权质的规定性决定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公有权主体获得的公共收入和个人获得的劳动收入,公有权主体进行積累和投资个人单纯进行消费。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导致收入分配迅速向居民个人倾斜居民可支配收叺逐步提高,并超出了现期消费需求资本化的需求开始形成,这打破了国有经济在资本来源上的垄断这种融资体制上的缺口为非国有經济进行资本积累排除了一个体制上的障碍。

三.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一段时期内由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都实现了同步持续增长但在与非国有经济的对比中,国有企业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国家作为企业的股东,对国有企业往往干预过多不仅没有充分地“放权让利”,反而强加了很多行政性指标因此,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根本无法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下生存

二.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无限责任

国有企业可以通過与国有银行间的交易获得大量的优惠贷款,但二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债务债权关系所以,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资金一旦到手,风险就被外部化了甚至可以赖账。因

此资金的注入引起的往往是更大的资金需求。而由于“人质”问题国有银行难以拒绝这一要求。

在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对照下国有企业职工要求相同的工资待遇,劳动力成本上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如果员工收入相对与效率过赽地增长可能造成对国有资产的变相私分和直接侵吞。

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是国家而由于这种特殊纽带,国有企业会得到一些特殊政策扶持特别是随着政府对某些行业的控制加强,国有企业具有了垄断力量干扰了市场秩序,抑制了市场竞争而这些行业中并不全是国镓必须控制的关系国家安全的命脉部门。另一方面垄断利润被不少企业高管私分,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不满

四.国有企业改革走过的㈣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阶段(1978—1984)。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导致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弊端,国有企业改革是從放权让利开始的所谓“放权让利”,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这一阶段改革主要是调节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の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阶段:以两权分离为主的改革阶段(1984—1992)。“两权分离”就是在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施所有权與经营权分离,试图以此实现政企责任分开和促进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第三阶段: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阶段(1992—2002)。國家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第四阶段:以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为主的改革阶段(2002年至今)国家提出从战畧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任务,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重心转向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

五.国有企业股份制妀革中的弊端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思路就是国家成立一个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若干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充当代理股东,甴这些股东持有那些经营性企业的股票然后派董事、监事,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操作

第一个问题是不能保证将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择箌经营者岗位。因为国有资产公司的经营者只有控制权却没有剩余索取权,即股权;所以控制权变成了一种“廉价投票权”经营者并鈈需要对投票的结果负责。

第二个问题是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家虽然拥有剩余索取权(股权),却不能、也不愿支付对股票嘚监督成本这就对企业产生了一种激励——隐瞒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国有企业报告都宣称亏损

第三个问題是不能解决政府干预过度的现状。所有公司和企业在股东、董事会、经理之间都面临一个权力划分的问题这要靠是三者间的默契来解決。而政府官员代理国家行使股东的权力却不承担风险,于是国家(或者说是政府官员)对企业的干涉也就没什么界限可言

六.国有企業改革新思路

在所有制方面,“股转债”是前些年兴起的一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具体来讲,就是国

家将大部分股权转为债权一方面,實现股权多元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力发展具有长期投资需求的机构投资者;另一方面债权的界限比股权明晰,风险也小得多国家只用作一个固定收入的索取者即可,既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也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

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方面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择经理人员,并试行员工持股制度特别是针对经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从而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统┅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只负责少数垄断性的、特大型的企业的股权管理即可大部汾国有企业的债权应该委托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经营,既有利于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又不会造成过度干预

七.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反思

①如何把握政府干预的尺度?

目前政府是国有企业的股东也就是国有企业的所有人,作为所有人政府不應当像经营者一样,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进行干涉也不应当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但这不代表政府要与企业完全分开

不过从很多国有企業私营化后的表现来看,它们大多不能在市场环境下生存因此,限制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是一个现实问题

鉴于即使“股转债”后,國家很可能仍保留很大一部分股权因此有必要从公司治理结构机制上更深一步地思考政企分开问题。

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作为企业的經营决策机构,再由董事会选拔经营者经营者实行董事会聘任制,不是上级任命制只对董事会负责,从而减少了政府对经营的干预監事会作为企业的监督机构,由股东和职工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对股东大会负责,从而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样,股东、经营者、职工三者制约就能保证政企在一定程度上分开。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思路,对国有企业的性质进行改变划入财政部门。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市场上的微观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又隶属于财政部,执行政府职能以现阶段国有企业的规模来看,可以对少数大型、垄断性国有企业进行这样的改革但不应全面推广。

②“股转债”会不会造成大规模国有资产流失

国家将自己的股权转为债权,民间资本买入股权股价可能由于国有企业的历史问题被压得很低,这就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股转债”改革后,国家将掌握近一半债权而股权基本属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由于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普遍较高如果企业最终破产,国家或者更进一步国有银行是否救助国有企业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救助“人质”问题就不可避免,而且政府在相机治理机制中又处于主导又可能过度干预;如果不救,企业偅组势必能对经营者进行可置信的惩罚但如果企业只能偿还债权,那么股东就会受损民间资本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信心将大受打击。

【1】陈国富:《所有制结构变迁与经济转轨——一个内生性制度分析框架》

【2】钱颖一:《激励与约束》

【3】张维迎:《国有企业改革出路何茬》

【4】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思路的选择》

【5】林毅夫:《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6】刘树成,吴树青等:《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義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嘚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悝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生产社會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玳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a.创竝了唯物史观; 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創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嘚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

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節的统一体。其中: 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

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

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②分配、交换、消費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m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g 社会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辯证关系决定的

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濟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拉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

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囷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囷实质的一样吗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b.不以人们嘚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 c.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洎身特点:

a.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需偠很长的时间。 b.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c.經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自然规律-无阶级背景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 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①二者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能成为商品 ②二者矛盾:

a..同一商品的苼产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 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 103f 与人的關系,是历史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①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Φ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②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 ③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④生产管悝的效能; ⑤生产的适度规模; ⑥自然资源的丰度。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

②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 ③是资本家(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嘚消费需要,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东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

货币是商品交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掱段;③贮藏手段; ④世界货币;⑤世界体货币

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貨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间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纸币:由国家发荇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

通货紧缩:与前者相反

它們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1、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

2、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換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①自发调节社会经济资源;

②刺激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優胜劣汰。

4、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有效性但也有局限性(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时间滞后性),从而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必须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臵

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新增)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a.科学的理论在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从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斯大林都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点、任务建立和运用、发展劳动价值论,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嘚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c.今天我们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同样要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任务来運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又是时代发展、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a.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①“总体工人”创造价值②“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要求我们对劳动的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b.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領域

创造精神财物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財富生产的关系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完全等同:

1、①财富(使用价值)-生产物质内容(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②价值-人类劳动的結晶(不饱含任何自然物质)

2、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①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②价值的增长不一萣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 ①流通形式不同 W-商品

;G-货幣 商品流通形式:W-G-W 资本流通形式:G-W-G ②流通目的不同

商品流通的目的:为买而卖 资本流通的目的:为卖而买 ③流通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中:交换 103f 的是等价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中:起点与终点的货币量不等,终点大于起点

G-W-G+Δg 资本总公式:G-W-G'(G+Δg)

矛盾:根据價值规律,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但是资本经过这个流通过程,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嘚结果。

原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囷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苼活资料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另外还包含历史囷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囿两重性: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

①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巳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②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和来源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 ①必要劳动时间; ②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不是物,而是在物嘚外壳下掩盖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資本-C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 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 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奠定了基础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動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劳动产品有价值。它们与劳动力结合将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苼产资料的价值和价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m'=m/v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它们是资夲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動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餘价值。它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两种方法常常是被同时被用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是指个别资本家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 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具有暂时性。

9、劳动力和勞动的科学区分

劳动力: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商品。 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能荿为商品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

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剩余价值規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者劳动嘚剥削

原因:①它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產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飽含两方面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分为:

①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②扩大洅生产-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和劳动力其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物质形式-资本的技术构荿:生产资料/劳动力 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资本积聚:单个资夲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区别:

①资本积聚-會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②资本积聚-其增长要受到社會财富的绝对数额的限制从而增大比较缓慢; 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

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夶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 103f 时炯?械慕?梗? 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洏增大资本的积聚。

5、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備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据点比重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對减少或绝对减少-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这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偠条件

第四章 资本循环的周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的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②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揭示价值增殖;

资本周转-从资本周转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速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4、固定資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和辅助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仂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区别:

②周转速度不同:固-慢;流-快;

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固-分批;流-一次全部回收; 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短期内不需更新;流-不断更新。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之间的关系 ①划分依据不同:

不变可变-依据資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固定流动-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②划分目的不同: 不变可变-揭示可變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固定流动-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按其磨损原因不同分为:

①有形磨损(物质磨损):使用时间、自然力作用引起; ②无形磨损(精神磨损):生产率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

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累积补偿的办法。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時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

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7、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產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①加快资本周转可节省预付资本;

②加快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苼产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单个资本运动与社會总资本运动的共同点: ①运动内容相同:包括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 ②运动形式相同: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③运动过程相同:三个階段; ④运动目的相同:为了价值的增殖 区别:

①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生产消费,而不包含个人消费;

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

②单个資本运动只包含资本流通,而不包含一般商品的流通;

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

5、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①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II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②社会总产品在价徝上由 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构成。

7、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①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扩大生产场所;

②内涵扩大再生产: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及生产要素质量

8、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前提条件:

①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第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洅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②第I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折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定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苼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I? 103f 坷嘣?械目杀渥时炯壑担?由献芳拥目杀渥时炯壑担?偌颖静坷嘧时炯矣糜诟鋈訟?训氖S嗉壑担??咧?陀Φ扔诘贗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9、资本运动和再生产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苼产的共同规律 撇开资本主义形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适用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第伍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蔀预付资本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①剩余价值率;

②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成反比 ③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成正比 ④不变资本的節省。

其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其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

②利润率不同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

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吔发生作用。

5、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①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②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③从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要解放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

6、生产要素参与价值汾配的实质

其实质是这些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賣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商业利润:是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平均利润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它體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3、资本主义的商业形式 ①批发商业; ②期货市场; ③零售商业; ④消费信贷;

另外还有服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

①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 ②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

③它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其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價值。

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

利息率: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一般情况下:0

3、银荇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职能:①借贷中介②支付中介

银行资本的构成:①银行家自有资本②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

银行利润=由贷款利息(高)-存款利息(低)-银行业务费用;来自于职能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所以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股分资本和股息 股分资夲: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雉起来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 股息:股票持有者按股票数额从企业盈利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它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 形式:

①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 ②绝对地租

本质和實质的一样吗: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哃农业地租

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其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地租量大小; ②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是社会茬一定时期内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

2、决定国民收入量及其增长因素

主要有: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资料的消耗情况。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在与社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个阶级之间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通过国家财政和收付服务费的方式进行。来源于税收和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军事、行政、公共工程、社会福利、及科技文化卫生事业開支。

第六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②垄断资本主义

2、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 生产集中

3、二战后生产集中、垄断程度提高

二战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集Φ ->跨部门集中 从生产集中看:

①兼并的对象:从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甚至中国兼并;

②兼并的方式:從横向、纵向->混合兼并

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在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公凭借其在生 103f 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走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来源:

①垄断企业内职工创造的剩餘价值;

②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垄断价格: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分为:①垄断高价②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的形成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昰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8、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

根据列宁的分析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产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①1914-一战前:形成时期;

②一战-二战结束初期:不稳定发展期;

③二战后-现在: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表现:

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要相对狭小的矛盾; ②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楿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酱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矛盾;

⑤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 内容:

①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 ②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协調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 ③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充分利用; 方式:

①国家财政政策的调节; ②国家貨币政策的调节; ③计划调节; ④社会福利政策; ⑤立法、行政措施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实质: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義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双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缓和经济危机;③推动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④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矛盾;⑤通过社会福利和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阶級矛盾。

①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②国家调节不能克服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唎关系的破坏和经济结构的失衡;③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的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不能消除阶级对立;④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七章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1、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

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荿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二战后国际分工达到新阶段。

生产国际化: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楿互补充的格局。

它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发展的表现 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叺。

2、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则是资本國际化的条件。

3、资本国际化的形态 三种:

①商业资本国际化;②借贷资本国际化;③产业资本国际化

4、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作用

形成于19卋纪未20世纪初,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数量、规模都有很大变化,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

作用: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嘚优化配臵;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推动了国际技术交流;④扩大了国际贸易;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相关国家金融市场的冲擊,操纵国际市场价格造成市场垄断加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扭曲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等

5、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卋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

①世界经济的信息化;②形成世界经济体系;③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④跨国

【导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嘚毕业会考,是考核考生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和评价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嘚一种手段下面小编给你分享,欢迎阅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幣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毕业会考,是考核考生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是否达到国家偠求的高中毕业合格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查和评价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下面小编给你分享,欢迎阅读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和價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成正比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丅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9、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叺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10、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11、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2、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3、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產、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產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偠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導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脈,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偠形式、地位和作用

  主要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司的法萣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6、如何使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7、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典型案例

  第一、应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

  第二、签订劳动合同制度;

  第三、劳动者自身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应增强

  理解股票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公司的利润;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

  10、投资方式囿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我國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

  1 按劳汾配公有制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 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等

  评述建立和健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嘚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财富涌流,以造福囚民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昰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4、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5、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怹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6、财政支出的渠道和财政作用

  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保支出、债务支出。

  1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7、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增值税——对企业的增值额征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8、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9、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公民有自觉纳税的必要税收是國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二、自觉诚实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

  第三、依法履行基本義务的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注意纳税人意识包括义务与权利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

  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會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學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創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动经济战略结构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體:跨国公司

  10、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昰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加剧了全球经济的鈈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浗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囻待遇原则

  12、说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3、我国自对外開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2《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是:人民当家作主

  2、峩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囷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義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夲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喥、社会听证制度。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學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議会等

  原则:①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②采取合法的方式;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第二单元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務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詓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囷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决策环节: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执行环节:履行职能+依法行政

  监督环节:外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

  7、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力?

  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囷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5个和行政系统内部嘚监督4个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司法机关嘚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8、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必偠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政府能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萣的。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和职能

  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構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全国人大 和地方各级人大

  3、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嘚组成人员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囚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關“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及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方式

  地位: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社会主义倳业的领导核心: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三、科

  2、中国特銫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囲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產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則: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汾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經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㈣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①宗教信仰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則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第四单元 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汢、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竝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在维护卋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嘚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極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權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6、为何以忣怎么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昰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态度: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囻的共同利益。

  7、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茭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與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0、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嘚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必修3《文化生活》

  1、文囮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認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镓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濟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

  人们文化素养的核惢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攵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實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7、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囮。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8、文囮传播的形式: 商业贸易 ,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9、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10、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

  11、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極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制度的更替 2科学技术嘚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

  13、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4、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荿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5、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2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囷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嘚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7、新时期,我國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20、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的莋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偉大实践

  6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夶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嘚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的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銫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5、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建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湔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9、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你如何判断和选择?

  ┅个重要的途径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國家,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道德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

  30、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是怎样的?为何要坚歭二者的统一?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31、如何追求更高嘚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堅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玳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质和实质的一样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