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为什万马股份怎么涨不上去去

回复564条,
中国石化明天必涨!不回贴不要看!
392楼发表于
同意.....还有下一代.....
393楼发表于
这样最好啊
394楼发表于
你说中石化,有再降的必要.这个价个对石化来说,已经可以了.
395楼发表于
396楼发表于
??/??????????
397楼发表于
398楼发表于
399楼发表于
大不了就留给下一代
400楼发表于
大不了就留给下一代
401楼发表于
中石化目前是在底部,一定大涨,
402楼发表于
但愿他快点涨起来
403楼发表于
404楼发表于
&我一直以为中国平安是一家中国控股的中国公司,可原来它居然竟然是外资控股的公司!!!据相关信息知道,汇丰银行通过 A股及H股共持有中国平安48.8%的股权,而我们国家控股仅为7.4%,就算加上其它国内公司的持股,也仅仅30%左右,这让我吓出一身冷汗来,原来老外们已经不知不觉间就将中国一家相当优质的大公司如此静静的收购了,而且还没有多少人知道。&&   & & 了解清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知道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不仅仅是“圈钱”这么简单了。中国平安公告说再融资是为了拓展国际业务,目标是为了收购英国一家保险公司。而我从网上查询的情况,目前无法证实,居然说这家英国的保险公司是汇丰银行旗下的一家公司,而汇丰银行目前市场所了解到的在美国次按危机中亏损额就在1500亿左右,那么如此这么看,中国平安美其名曰为了拓展国际业务的事情原来居然仅仅是从中国股民手里掠夺巨额的资金,去填补万里之外的次按亏损,汇丰银行这一招真是厉害,可谓一石二鸟。一鸟是为了转嫁次按损失,将自己的亏损由中国买进中国平安的股民来承担,对于汇丰银行而言,只是左边换进右手,虽然这家英国的保险公司看起来是卖了来还债,可是它依然在其控制之中,因为中国平安就是其完全控制的。第二鸟则是进一步稀释了国资的持股比例,一旦汇丰银行喘过气来,回头又可以通过市场偷偷买进,实现进一步的控股,到时中国平安就完全的沦落为外资企业了,而这一切居然全是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的。
405楼发表于
不要急吗上涨
406楼发表于
<div id="detail41564
407楼发表于
<div id="detail3546
408楼发表于
能源股 近期必张!!
409楼发表于
410楼发表于
楼主辛苦了,
411楼发表于
看一下楼主的高见
412楼发表于
你们啊& 在风雨飘摇之时还死抱着它&& 你们看看中国联通在大盘忽忽悠悠之时依然屹立不倒 为什么啊& 因为他值得价值投资 值得短线进出 值得中线稳妥收益.不要死抱了啊& 还不觉悟啊&&, 不买也要学学,为什么联通和石化同样是大盘超重股,同样是国资委管理,同样是基金重仓持有,同样是主流资金价值投资的品种,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差距啊.所以长中线的朋友们看看她吧,醒悟吧.短线朋友们在联通身上更是不亦乐乎啊快来买联通& 你们不知道代码吗 我告诉你们600050
413楼发表于
<div id="detail0028明天一定涨!
414楼发表于
明天大涨!可能不大................
415楼发表于
为什么,我觉得他不会涨了
416楼发表于
417楼发表于
可能会小涨.因为机构买了以后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利润.可以套现.
418楼发表于
只要说:明天必涨,有约50%是正确的,如果碰到大盘好还能多些,所以说涨和跌要有根据,让大家参考,讨论。
419楼发表于
顶!!!!!!!!!!!!!!!!!!!!!!!!!&&&&&&
420楼发表于
为什么涨呢?给个理由?
421楼发表于
帖子564条,
您最近看过的贴子
爱股今日推荐贴
金融界爱股
尊敬的用户:
为了给广大股友提供更加和谐、健康、有效的交流环境,如果您发现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请您及时与金融界股吧管理员联系我们也
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金融界客户服务中心邮箱:xin..cn
爱股客服电话:010-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纠结的中石化:为何陷入挣钱越多挨骂越多窘境
第1页:公司形象落差
第2页:“利益冲突时 消费者优先”
  作为一家具有垄断色彩的国有石油企业,成立28年以来,的规模滚雪球一样壮大。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节节攀升,以及近年来爆发的“天价吊灯”、“天价酒”事件,让中石化饱受非议。为什么它每年要上缴近千亿元利税,也换不来公众舆论的认可?为什么当它一名员工犯错时,会受到铺天盖地的挞伐?本文梳理中石化的公司成长史,力图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石化。
  ●十余年来飞速发展的同时问题浮现,陷入“挣钱越多挨骂越多”的窘境
  ●国企的社会责任与上市公司的逐利本能,让中石化陷入两种角色冲突之中
  美国《财富》杂志近期披露了最500强企业榜单,中石化集团以273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第五,创下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最高座次。但在该条新闻的留言板上,它却没有获得多少掌声。有网友留言:“这与老百姓有何干?”“依靠垄断才获取那么高的利润,不值得骄傲。”
  作为一家具有垄断色彩的国企,成立28年以来,中石化的规模滚雪球一样壮大。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节节攀升,近年接连爆发的“天价吊灯”、“天价酒”、“乱发奖金”事件,让中石化饱受非议。
  为什么当它在世界舞台上风光无限之时,却在自己的国家遭遇公众质疑?为什么它每年要上缴近千亿元利税,也换不来公众舆论的认可?本文梳理中石化的公司成长史,力图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石化。
  公司形象落差
  中石化员工称收入不高,没车没房,但外人不信。公众心中的中石化形象与员工感受落差巨大。
  中石化集团新总部,位于北京朝阳门附近,这里天天人流如织。
  每个工作日,80后的小李都坐地铁来这里上班。石油专业毕业,年纪轻轻就进入中石化工作,他每天出入的这座豪华大楼,在不少人的想象里,就是那个“天价吊灯”的所在地。
  总部大楼外,还经常会有不同肤色穿着考究的老外拍照留影。能够成为中石化的合作伙伴,跟中石化做生意是他们不远万里来访的理由。在他们眼里,这里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四的炼油商。
  小李年龄不大,但不乏基层工作经历。他远到大西北找过油,认为每一滴油都来之不易,“真的,我要是在外地看到中石化的加油站,都不自觉地有一种自豪感。”
  不过,近两年来中石化连续遭遇的“天价吊灯”、“天价酒”事件以及油品质量问题让公司形象受损。再加上国内成品油价格一路上涨,中石化时常成为网民挞伐的对象。
  亏损喊补贴、打压民营企业、油价高、腐化、高薪是常被加在中石化头上的“罪名”。公众心中的那个中石化与小李认识的越来越不一样。
  6月中旬,中石化旗下最大的油田———胜利油田成立50周年,在集团总部举行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听到胜利油田伊朗项目部经理李进龙带病工作,最后在手术台上客死他乡的事迹,不少人感动落泪。
  小李说,自己刚工作时就在沙漠和戈壁找油,知道石油人的艰辛。“我在新疆搞勘探开发,经常在野外,一出去就是10天半个月,去的都是山丘、沙漠、戈壁滩。有一次路过塔城一个哈萨克乡,听到大喇叭放《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们车上的人都哭了。”
  小李认为,中石化员工的总体收入并不高,也没有房子分,自己也没房没车,但这样的事情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不想了解或者不愿意相信。
  “其实国有石油公司一直都是在默默奉献的,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轻松又高薪。”小李说,每当看到公司在网上被骂,心里都不是滋味,当自己尝试去解释时,却发现根本没有人听得进去。
  对此小李认为,中石化只是公众对诸多社会现象发泄不满的替罪羊。
  28年发展三部曲
  1983年,数十家企业合并组成中石化总公司;1998年重组为中石化集团公司;两年后成立股份公司成功上市。
  10多年前,中石化并不像今天这样吸引公众眼球,公司的规模也没有今天这么庞大。那时候国际油价低迷,长期在每桶十几美元徘徊,石油公司时常面临亏损。
  1998年,国务院正式宣布重组三大石油公司,分别成立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和中国海油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中石化把长城以北的炼厂划给了中石油,中石油把黄河以南的油田划入中石化,这样双方都有了油田和炼厂。各地方的省销售公司按照区域划分给两大集团,自此中石化集团成为一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集团公司。
  追溯中石化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石化总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原油产量首次突破了1亿吨,成为全球10个拥有1亿吨原油产量的国家。
  当时这1亿吨原油归属3个部门、20个省市自治区分头管理,各取所需。为了更好的用好这1亿吨油,让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1983年中央决定在原有抚顺石化、金陵石化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组建中国石化(8.03,-0.03,-0.37%)总公司。并将3个部门(石油部、化工部和纺织部)分管的39家企业统一划给中石化总公司。
  成立中石化总公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财政收入。当时石油部规划小组测算,若综合利用好这1亿吨油,国家财政收入可增加115亿元,相当于整个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中石化总公司的首任总经理陈锦华在《国事忆述》中曾总结,中石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年,成立中石化总公司,实行投入产出承包;第二阶段年,成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实现国际化运营;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成立中石化股份公司,在纽约、伦敦、香港、上海四地上市,做大做强。
  高速发展问题浮现
  中石化快速发展,成为上下游通吃的巨无霸,与此同时,被爆出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遭遇非议和批评。
  2000年,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海外上市(次年在国内上交所上市),中石化开始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发展壮大,回报股东成为中石化又一项新使命。
  上市之后,中石化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规模迅速扩大,最明显的例子即是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中石化开始通过收购、控股、参股和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疯狂收购民营加油站,其销售网络也快速遍及20多个省份,加油站数量从1998年的8000座增加到目前的3万座,中石化真正成为上下游通吃的巨无霸。
  也正是在这一快速发展的时期,中石化开始遭遇此前从未有过的非议和批评。
  矛盾最集中体现在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了历史高点,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也不断创出新高,突破了6元每升,与此同时中石化炼油出现超过千亿元的亏损。国内出现“油荒”,加油站排起了长龙。
  一时间,垄断导致油荒的说法甚嚣尘上,民营油商抱怨自己没有油炼,指责国有石油公司“船大难掉头”,仅是按计划生产,并不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计划,而民营企业却苦于没有油源,无米下锅。
  “如果是逼迫国家涨价,中石化就该让炼厂关门,加油站惜售,造成紧张,但实际的情况是,越是油荒的时候,中石化的炼厂负荷开得越满,还超负荷,我们还花钱请民营炼油厂帮我们代炼油。”中石化一位管理人士对记者表示,只有国有石油公司和有社会责任的公司才能这样做。
  在福建,中石化与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有合资炼化项目。据上述人士透露,在2008年“油荒”最严重时,合资公司曾召开董事会,会上有外方董事会成员提出,目前炼油亏损严重,为保证公司利益,必须要减少炼油负荷,但中石化方面坚持即使亏损也要保供。
  此后因国内成品油价格高于其出口价格,“贱卖成品油”之说又再度袭来,紧接着又是“裸油价”说,“天价吊灯”直至今年的“天价酒”以及中石化云南分公司乱发奖金事件,中石化一次次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
  尽管中石化试着在各种场合解释自己的委屈,并陆续邀请媒体走进企业了解情况,但形势并未好转。今年4月份“天价酒”事件时,美国的一家媒体报道称,当国际石油公司都在关注国际油价时,他们的中国伙伴中石化却在“研究茅台酒问题”。
  炼油亏损悖论
  2008年,国际油价越高,中石化炼油亏损越多,当年获政府补贴350亿元。公众对此感到不解和不满。
  是什么原因让中石化遭遇如今的尴尬和不堪?
  “其实最纠结的问题就在于油价,如果现在国内油价是4元钱一升肯定不会有人骂中石化。老百姓搞不清楚现在这么高的价格是怎么来的,其实价格是发改委定的,但老百姓就认为原因在于中石化,所以你喝茅台就有人关注了,并会紧盯着不放。”长期研究能源问题的学者、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
  回顾中石化从1983年成立至今的近30年间,国内外的能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司成立之初,国内原油总产量1亿吨,其中500万吨拿来出口创汇。到了1993年,我国首度成为石油进口国,对外石油进口依存度从1993年的6%一路攀升,到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线。
  1998年,国际油价每桶15美元左右,当时国内汽油价格不到3元每升,汽车对于不少人而言还是奢侈品。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数据,1998年全国汽车销量160万辆。
  十多年过去,93#汽油价格接近8元每升,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如坐过山车,2008年曾达到历史高点每桶147美元。
  与此同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中。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0年中国全年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已是全球第一。
  此外,国内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也经历了数次更替。从最早由政府调控到与国际成品油市场联动,直至2009年开始实施的“22天+4%”的定价机制。但因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定价机制显得十分“不调和”,呈现出只涨不跌的态势,涨百姓叹,不涨炼油企业又喊亏。
  中石化有7成以上的原油依赖外部供应。只要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不涨,其炼油企业利润就要减少甚至亏损,需要靠其他业务弥补部分亏损。
  2008年国际油价冲上巅峰,中石化的年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45万亿元,净利润296.89亿元,同比下滑47.5%,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净利倒退。其中炼油亏损达到1020亿元,是2007年炼油亏损额的7.5倍。为此,2008年政府补贴中石化350亿元。
  公众的逻辑是,它哪有亏啊,炼油亏损了之后,政府不是补贴了吗?外加中石化时不时再出点“问题”,公众情绪上对于中石化的不满与日俱增。
  盈利能力遭质疑
  中石化称炼油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分析师认为,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中石化赚钱能力还相差很多。
  北京一位车主的抱怨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国内油价天天往上涨,天天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这是一个国有石油公司的作为吗?他们的人怎么天天就能喝茅台,钱不都是咱老百姓的吗?”
  “这里面恐怕是成本问题在作怪,此外还有定价机制的公开透明。如果说国际油价很高,需要从国外购买,那么中石化自己仍有三成的自产原油,是不是可以弥补海外进口的高油价,公司的炼油成本是否有政府的监控,在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下,如果缺乏监管,公众确实可以质疑企业有故意做大成本的嫌疑。”林伯强表示。
  关于成本问题,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对记者表示,目前中石化的炼油技术和管理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中石化人工成本占销售收入是2.1%,仅为BP的一半,而国际石油公司大约在4%左右。
  ■ 名词解释
  “天价吊灯” 2009年7月,有网友爆料称中石化大楼装有“一盏1200万的天价吊灯”,引发舆论关注和批评。后中石化回应称,所谓“天价吊灯”全部造价为156.16万元。
  “天价酒”事件 2010年9月,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私自安排下属购进茅台酒480瓶、红酒696瓶,合计花费158.9万元。今年4月,中石化免去鲁广余总经理职务,降职使用。对已消费的13.11万元红酒费用,由鲁广余个人承担。
  此外中石化在每年的年报中都会披露炼油成本,他表示,2010年公司炼油的完全成本约为4.5美元每桶,还低于美国某些独立炼油商6美元每桶的水平。
  国内一位不愿具名的油品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尽管中石化上百亿的利润与在国内任何一个普通企业相比都算是巨无霸,但与其自身上万亿营业收入相比,它的赚钱能力还相差很多,与一些国际石油巨头具体相比,更加逊色。这是这么多年来中石化的股价一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除了成本,每次国内成品油涨价究竟该涨多少钱,石油公司的利润该是多少也是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
  国内大宗商品咨询机构易贸资讯分析师廖凯舜表示,定价机制的透明,关键就是石油公司的炼油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润究竟是多少。如果不说清楚老百姓是否应该要支付这样的成本,就很难解决争议。
  “亦官亦商”的冲突
  分析认为,国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作为上市公司又要为股东谋取利益最大化,两种角色很可能会发生冲突甚至错位。
  对于外界一直不解的炼油补贴问题,今年4月,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天价酒”事件说明会上主动谈起了这个问题。他指出,现在大家所提的补贴,其实并不是补贴,而是因为油价不到位,政府给予中石化的一种退税返还。他表示,按照目前的政策,国家并不给中石化投入一分钱,公司的后续发展必须要完全靠自己从市场上挣出来。
  中石化的一位管理人士对记者表示,其实这些钱并不是补贴中石化了,而是通过中石化补贴给了开车族和用油的人,“政府不可能给每个来加油的人发点钱,那样的话,农民还不干了呢?”
  对于这样的解释,公众仍有很多不解,作为国有的企业,掌控着大多数的石油以及市场资源,为什么就不能为全民股东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一位相关主管工作的领导曾这样解释,实质上中石油、中石化的首要任务不是赚钱,而是要保国内的油气供应。中国的石油资源很少,要保障国内油气供应,就需要有后备资源供应,而原油涨价后,高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投入,后备资源的价格也是跟着国际原油价格一起涨。所以让石油公司挣钱还有一个政策含义,通过价格控制让它们有相当的利润,但是购买资源让它们自己付钱。
  有学者认为,中石化的“纠结”体现出的矛盾恰恰是同样是国有企业同时又是上市公司,这二者角色和定位的冲突。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中石化希望利润最大化,国内油价要上调,但作为国有企业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国内油价又不能随意上调。
  剑桥大学嘉丁管理学院教授彼得·诺兰曾提出一种“半公司困境”的理论。他认为,一方面这些垄断企业的母公司是国有垄断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上市公司扮演着企业的角色,承担着为股东谋取利益最大化的责任。这种亦官亦商的身份决定了这些垄断企业既有政府的角色,也有企业的角色。在特定的外部条件下,这两种角色很可能会发生冲突甚至错位。
  例如,一方面因为要体现社会责任,可能会在炼油亏损的情况下,保证油品的供应。但另一方面可能为了获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维持股价,往往迫使政府保持甚至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以获取垄断利润,消除竞争,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又是不利的。
  是不满情绪发泄口?
  有学者称,公众对中石化的不满,夹杂着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的不满,国企只是这些不满情绪集中爆发的窗口。
  对于中石化两种角色的冲突,也有评论人士指出,这样的公司根本就不该上市。
  中石化新闻发言人黄文生则认为,上市是中石化转变机制,引入外部监督、同时募集资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历史选择。
  上市10年来,中石化总资产及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6%和16.8%,累计向投资者分红1024亿元。中石化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达7402.45亿元。
  对于目前中石化面临的“纠结”及公众的抨击,国内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表示,“其实现在公众对于中石化及其他国企的不满,很多时候夹杂的是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的不满,国企只是这些不满情绪集中爆发的窗口。”
  对于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天价酒”事件,知名网友、广州媒体人周筱赟的话或许正代表了大多数公众的看法,“天价酒事件引发舆论如此高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公众对于国有垄断企业长期不透明、不公开的严重不满。中石化这样的超级垄断的大型国企,没有公开透明,成本的核算监督只是一纸空文。在没有说清楚,没有建立机制仅靠内部人士爆料揭丑的情况下,花近300万购买天价酒,老百姓当然有理由相信这些钱是计入成本了。”
  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总结“天价酒”事件时曾说,中石化的形象也是国企或央企的形象,整个社会舆论对国企不满意有合理成分也有误解的成分,包括市场机制还没完全建立,既走市场又走行政手段,会有大家不理解的情况。对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改革,但公众是不希望把国企和中石化搞垮的。
(责任编辑:王洪宁)
11-06-21·
11-05-02·
11-04-26·
11-04-23·
11-04-21·
10-11-27·
10-11-26·
10-11-16·
09-02-28·
09-02-25·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高清影视剧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中石化自称冤大头 被国家强压不准涨价
关键字: 中石化自称冤大头中石化自称中石化冤大头自称冤大头冤大头中石化为何自称冤大头油企中石化自称冤大头中石化称冤大头中石化自己是冤大头
一贯被国人视为油企巨头的中石化自称冤大头,引来无数吐槽。近日,中石化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自称冤大头:“2008年,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欧盟每升约14.8元,而中国每升仅为6.3元。谁是‘冤大头’,你懂的。”中石化自称冤大头其实有其道理,2008年国际油价大涨,但中国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不允许中石化、中石油跟风涨价,这其中的压力都由央企承担了,因而中石化自称冤大头情有可原。
中石化自称冤大头 被国家强压不准涨价
网络流传着一个段子:“2008年的今天(3月20日),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中国油价每升6.3元。2015年的今天,国际油价每桶43美元,中国油价仍然是6.3元人民币。”中石化在官方微博中对此作出回应:“2008年,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欧盟每升约14.8元,而中国每升仅为6.3元。谁是‘冤大头’,你懂的。”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解释道,“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家没有让油价跟随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主要的压力都由中石化、中石油承担了,这也是为什么中石化会觉得‘冤’。”
去年国际油价连跌以来,国内连续两次提升了消费税,意在抑制低油价可能带来国内成品油消费的快速上涨。面对油价的下滑,拥有央企身份的“三桶油”却难以大幅裁员,这也成为了央企不得不承担的压力,中石化自称冤大头也不冤枉。
2008年7月,国际油价攀升至历史最高点,纽约商交所WTI原油期货突破145美元/桶。尽管国际油价冲至高点,但是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间,国内成油品的定价主要受国家管控,处于与国际价格“脱钩”的状态,国家此前制定的成品油价格“间接接轨机制”未能得到落实执行。
在此期间,国内石油炼化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数据显示,2004年-2008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石化炼油企业累计政策性亏损&2649亿元。期间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升,国内油价调控的力度越大,炼油企业亏损越多。2008年,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下属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幅下滑了7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下属上市公司)经营利润缩减了27.5%。
“2008年,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家没有让国内油价跟随国际油价大幅上涨,进口倒挂等主要压力都由中石化、中石油承担了,虽然国家也给了‘两桶油’部分补贴,但是当时的油价的确低于国际油价不少。”韩晓平表示。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大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盐城房价怎么涨上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