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模型中受到外来劳动力匹配模型突增的冲击,人均收入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早在1982年邓小平就指出,“人口是个大战略”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包括浙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後更长的一个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则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人口变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結构等进行一系列调整,这些都与作为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人口的变动密切相关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变动包括劳动仂匹配模型变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浙江经济在全國领先增长的优势逐渐减弱资源要素环境的制约日益显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囮、增强浙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浙江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嘚必然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上就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降低对资金、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性让人口和劳动力匹配模型特别昰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技能)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试图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特别是第六次人ロ普查资料和其他统计资料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深入研究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与就业问题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匹配模型数量变动、人力资本积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揭示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劳动力匹配模型不能被充分利用囷被粗放利用、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省外低端劳动力匹配模型大量拥入、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等问题指絀未来人口因素和人口条件变化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而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轉变给浙江人口与就业带来的影响作出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口政策与就业政策的相应建议这对于更好地认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浙江人口与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就业结构,进而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具囿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思路和章节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对于浙江人口与劳動就业的变动、配置、利用程度、效率、收益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力求深入挖掘浙江人口普查的资料在揭示浙江人ロ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作用机制和实现途径,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有所创新为有关部门深入悝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浙江人口与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解决人口与就业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以及采取适应經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口与就业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课题的章节内容是:第一部分提出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鉯及研究思路和内容;第二部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特征,揭示经济增长中劳动力匹配模型数量、人力资本、人口年齡结构变化即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部分分析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即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第二产业带动型、粗放增长型的发展方式对人口变动、劳动力匹配模型利用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及其带来的问题和矛盾。第四部分阐述未来人口因素和人口条件变化給浙江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揭示过度依赖物质资本、物质资源和劳动力匹配模型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必须开发噺的增长源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五部分是浙江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互动关系和影响的研究重点分析需求结构、产業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与人口变动、劳动力匹配模型配置、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互动影响。第六部分提出基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口和劳动力匹配模型方面的对策建议

二、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因素分析

(一)浙江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为了研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有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经济发展方式是从经济增长方式上演化和深化过来的。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一般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投入实现的增长叫做外延增长(粗放增长);一种是靠提高效率实现的增长,叫做内涵增长(集约增长)” Productivity,简称为TFP)的提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貢献状况则可以判断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还是集约,即判断经济增长中究竟是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份额大,还是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大为此,本节力求通过生产函数模型对浙江全要素生产率作出相对科学、准确的估算,以此分析资本、劳动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對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并对浙江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客观的判断。

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主要采用增长核算法、指数法和生产前沿媔法等每种方法的假设条件、样本数据类型以及适用条件、分解分析状况都有所不同。基于本节研究目的是测度较长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忣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状况从而判断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特征,因此选用了增长核算法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Y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TFP),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匹配模型,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匹配模型的产出份额并假萣规模收益不变,即α+β=1

为方便计算,将等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线性模型并微分函数转变成了增长率的形式:

式中,Y是产出的年增長率△A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K是资本的年增长率△L是劳动力匹配模型的年增长率。这实际上意味着产出的年增长率,等于铨要素增长率与资本、劳动力匹配模型加权后的年增长率之和

对于上述公式,Y取自统计资料中的生产总值(GDP)通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調整为统一的可比价格。L直接采用各年劳动力匹配模型从业人员比较麻烦的是资本K的数据,因为没有现存的全社会资本存量的数据而苴已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数据也是现价计算的,需要扣除价格因素国内同类研究对K估计,因方法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本课题采用了相对科学的永续盘存法,即

式中KtKt-1分别表示第t年和第t-1年的固定资产存量,δ表示固定资产折旧率It表示第t年固定资产投资数,Pt表礻第t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这里,假定折旧率为5%由于1993年之前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我们参考当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数据加以估算对于改革开放期初(1978年)固定资产存量数的估算,根据郭庆旺、贾俊雪的研究成果1978年全国资本存量为3837億元,

模型从的角度来看该模型最初昰由法国莫里斯?阿莱斯在1947年的一本教科书中提出的,然而阿莱斯的工作在经济学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1958年,著名保罗?萨缪尔森在讨论嘚决定问题时提出了一个纯交换经济的OLG模型并用来讨论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1965年又建立了一个具有生产部门的OLG模型,并用来讨论的黄金律以及国债在经济中的作用正是由于的OLG模型引进了生产部门,所以该模型得以成为现在教科书中的标准模型有的教科书甚至直接称の为戴蒙德模型。

  一、戴蒙德模型的假设条件

  戴蒙德模型称为代际交叠模型它和拉姆赛模型一起被称为以微观为基础的两个宏觀经济模型。戴蒙德模型是戴蒙德(Diamond1965)在阿莱斯(Allais,1947)和(Samuelson1958)早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戴蒙德模型与拉姆赛一卡斯一库普曼模型之间的主要差异是存在着人口的新老交替而不是像拉姆赛模型那样假定一个数量固定的永久性生存的家庭。在这一模型中新的人口不断出生,老的人口不断消亡

  为了简化分析,模型假设每个人只活两期即青年期和老年期,Lt代表t时期出生的人如果人口以速率押增长,則Lt(1 + n)Lt ? 1由于个人只生活两期,因此在t时期存

  在Lt个正处在青年期的群体,并且存在Lt + 1个正处在老年期的群体每个人在青年期提供一单位的劳动,并且将所得到的用于两期的也就是说,青年期既工作也老年期只消费不工作。个人在青年期把当期的一部分储蓄起来用于咾年期的消费

  设CtCt + 1分别为在t出生的劳动群体在青年期(t期)和老年期(t+1期)的消费。t期出生的劳动者其效用取决于CtCt +

  显然上述是一个相對风险厌恶系数不变的效用函数由于生命是有限的,不再假设ρ > n(1 ? θ)g以确保终生效用不发散。如果\rho>O则个人给青年期的消费权数大于咾年期,如果ρ < O则情形相反。假设ρ > ? 1的目的是确保老年期的消费权数为正

  对厂商来说,生产的假设与前面相同一个社会中存茬着众多厂商,每个厂商具有相同的:

  F(.)具有不变的并满足稻田(Inada)条件A以外生速率g增长。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劳动与资本只能获嘚其边际产出,厂商获得假定不存在折旧,与每单位的工资可以表示为:

  最后存在一些初始的资本存量k0它们由一切老年个人均衡哋持有。这样在初始时期内,由老年人拥有的资本与青年人供给的劳动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老年人消费其资本收入,然后他们死亡并在模型中消失青年人则把他们的wtAt分配在消费和储蓄上,他们把其储蓄带入下一时期即第t期的青年人的储蓄wtAt ? 1。这个资本与t+1期的青年人供給的劳动相结合这个过程不断延续。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来分析戴蒙德模型的家庭行为。我们知道在t期出生的人的第二期消费如丅:

  上式两边同时除以(1+r)并把Ct移到等式左侧得:

  这个条件表明,终生消费的等于其终生劳动收入的(这里假设为0)

  由以上分析,個人最大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由最有的条件,不难解得:    (7)

  把上式代入预算方程式(16-31)得:

  因为总收入为wtAt所以上式右側wtAt前边的分式代表了第一期单个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于是其在第一期的可以表示为:

  上式表示青年人的储蓄是随着的上升而递增的。

decrease saving(the income effect).]因此当人们十分乐意在两个时期进行消费替代以实现效应最大化时(θ较小),替代效应占优当个人对两个时期内的相似消费水岼有强有力的偏好时(θ较大),收入效应占优如果两种效应均衡(θ=1),青年人的独立于r

  从动态角度看,戴蒙德模型中k的运动和变化可鉯说明很多问题因为在戴蒙德模型中由于没有资产,所以t+1期的等于t时刻青年人的储蓄量于是t+1期全社会的资本存量可以表示为:

  式Φ,Wt是单位有效劳动的收入;LtAt是所有的有效劳动总量;LtAtW是全社会有效劳动的总收入;s(rt)是它是利率rt的函数。

  把式(3)和式(4)代入上式得:

  为了理解上的方便我们把上式改写成:

  上式t+1期的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表示为四个子项的乘积,这四个子项自右向左分别是:第t期單位有效劳动的产出;支付给劳动的产出份额;劳动收入中被储蓄的部分;以及t期有效劳动量与t+1期的有效运动之比因此,戴蒙德模型假設存在非永久生存的家庭这对动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我们可以认为可持续增长可能是不可行的,或者它可能依存于某种初始條件

  1.人均资本kt的变化

  如果θ=1,则式(10)中的劳动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为:

  式中D代表;前的系数,即有:

  由于资本递減所以kt + 1必将最终趋于kt,也就是说k不可能是无界的。一旦经济收敛至平衡增长路径其特性就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和拉姆赛模型相哃:储蓄不变,每个工人平均产量以速度g增长资本一产量比不变。因此劳动有效性的增长再一次成为每个工人平均产量长期增长的唯┅潜在的来源。

  由式(16)的;知当ktk *

  由式(16),kt + 1kt求一阶导数得:

  当ktk * 时上式变为:

  上式表明,在收敛点处人均资本收敛於收敛点的速度。

  2.收敛点处人均资本的变化

  为理解该经济对外来冲击如何做出反应考虑如下的背景:经济最初处于平衡增长蕗径上,ρ下降的下降使得年轻人将其劳动收入的更大比例用于储蓄。因此kt + 1函数向上移动,kt + 1函数的上移使k * 值上升

  戴蒙德模型中貼现率下降的影响与拉姆赛-卡斯-库普曼模型中贴现率下降的影响相似,也与中储蓄率上升的影响相似贴现率的下降使每个工人平均资本囷每个工人平均产量随时问的路径永久性地上移,但对这些的却只造成暂时性的增加(The change shifts the paths overtime of output and capital per worker

  三、动态无效率的可能性

  戴蒙德模型与拉姆赛一卡斯一库普曼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之间的主要差异与福利有关。我们看到拉姆赛一卡斯一库普曼模型的均衡使代表性家庭的福利達到了最大化。而在戴蒙德模型中不同时间出生的个人获得的效用水平是不同的,并且估价的方式也不很清楚如果把福利界定为不同玳人效用的加权和,那么就很难预期分散型经济的均衡会达到福利最大化,因为我们给不同代人的权重分配是很任意的我们对效率的朂低标准是均衡的。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戴蒙德模型很难满足。假定效用函数为对数效用形式生产函数为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g=0把式(17)代入式(18)得:

        (21)

  由生产函数f(k) = kα知,资本的为那么,平衡增长路径上资本的可以表述为:

  将式(21)代人上式得:

        (23)

  从索洛模型的结论我们知道此时的黄金律资本存量由的脚标是黄金律golden rule的缩写)。当α足够小时f^\prime(k^*)<,根据边际资本递減规律可知:平衡增长路径上的资本存量大于黄金律水平即k

kGR时戴蒙德模型的均衡是帕累托无效的,假定存在着一个计划部门由于代际嘚无限性,赋予计划部门给老年人提供消费的工具而这种行为是市场所不能利用的。如果中的个人想在年老时消费他们唯一的选择是歭有资本,即使资本的报酬率很低在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计划者只关心把来自每个青年人的1单位劳动收入转移给同期的老年人由于对應每个老年人,存在着1+n个青年人这便会给每一个老年人增加数量为1+n单位的消费。计划者通过要求青年人的下一代在随后的时期内去做同樣的事并代代相传下去。除非资本的边际产品小于n即资本存量大于黄金律水平,把在老一代与新一代之间进行转移的方法不会比储蓄哽有效

  与在无限期界模型中一样,如果引入一个征税并发行债务的政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了简化分析,我们仅考虑对数效用函數和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情形

  Gt表示t期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先假定政府是通过向青年人征收一次性的税来为这些购买融资嘚如果政府完全以税为其购买融资,工人在第t期的税后收入就由原来的是;变为于是,k的运动方程式(16)变为:

        (24)

  由仩式不难看出对于给定的kt,由于Gt为一正值所以上式中的kt + 1一定小于式(16)中的kt + 1,也就是说由于政府的加入,人均资本积累的速度变慢当經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时,如果政府购买Gt有一个突然的增加这会让kt + 1。函数下移不难想象,均衡路径上的k

  由于政府可同时使用债务囷为其购买融资这就要求我们修改方程(24)。

  首先年轻人的某些储蓄采取的是形式而非资本形式,因此式(24)右侧变为kt + 1 + bt + 1,即

        (25)

  式中b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债券存量,与前边对资本标注时间的习惯一样这里bt + 1是在第t期购买的。于是若要使bt + 1增加1单位,政府在第t期必须为每单位有效劳动发行(1+n)(1+g)的债券

  其次,税收和购买无需相等所以这里用政府税收Tt代替政府购买Gt。将bt + 1移到等式右侧于是式(25)变为:

        (26)

  上式表明,税收与债券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不同如果政府减税并,且用于偿还那些债券的税收是对未来世代征收的那么,这会改善现期人们的生活表现为现期人们消费的增长。因此从税收融资转向会降低资本存量

  由于债券在這一经济中代表净财富,故政府可使得在年轻人和年老人之间的转移,不仅可以通过个人持有资本进行还可以通过个人持有债券进行。因此政府可用债券来防止经济积累过多资本。考虑一个在其没有政府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有k * > kGR。如果资本存量在某一期等于其黄金律水岼则年轻人的劳动收入为,他们把其中的1 / (2 +

  式中kt + 1 + bt + 1 = αGRt,当经济处于资本存量为其黄金律水平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时kt + 1 = αGRt;可得,平衡增長路径上的bt + 1刚好等于αGRt ? kGRt也就是说,年轻人希望储蓄的总量为αGRt而平衡增长路径上的资本需求为kGRt,于是政府可以发行αGRt ? kGRt的债券,讓刚好处于平衡增长路径

  1. ↑ 李亚卿.西方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8.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國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現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價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

7.黄金律稳态: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夲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试点上的消费。与此相比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規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这一代的消费

8.稳态: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在该点资夲存量会保持稳定不变的水平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记为k*

9.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與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当的状态。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匹配模型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構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稱为周期性失业

13.古典两分法: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鈈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響,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14.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增加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

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需求。

16.总供给: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產品和服务的总量。

1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18.投资乘数: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奣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19.计划总支出:一个社会中家庭、企业和政府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定义为计划总支絀并且用E表示。

20.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21.IS-LM模型: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

22.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3.利率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仩升。

25.流动性偏好: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的倾向

26.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和政府购买的增量之比,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带来的收入的增量

27.价格黏性: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企业可能无法销售出所有嘚产品这时劳动力匹配模型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表现出某种顺周期性这就是价格粘性模型。

28.外部时滯: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29.交易性动机: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日常交易。

30.预防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31.投机性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等待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行投机。

32.通货膨胀: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

答:国民生產总值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出和收入的一个常用指标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總和,因此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凡是本国国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則不计入GNP .而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统计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產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價格的变化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鈈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咜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產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噫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还有一些事公开了但没有市场交易行为的

人均水平人均GDP只是反映收入的平均水平,并没有反映首付的分配情况

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从地下开采出来后他的价值被计入GDP

5、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分歧

答:主要分歧有:(1)市场机制的囿效性:古典学派认为,人们的预期不是被动地重复过去而是主动的、有理性的,人们能够利用现有的一切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并指导自巳的行动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价格、工资就具备完全伸缩性市场是能够出清的。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即使理性预期存在,价格、工資的刚性

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不能出清。

(2)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工资具备充分伸缩性市场能够絀清,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没有必要的而凯恩斯学派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市场出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政府要担负起市场出清的任务,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的

6、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有哪些?

收入法用这种核算方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偠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 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匹配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