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追问宝能举牌:是否已举牌

原标题:爱建集团控制权之争迷雾重重

近期,爱建集团(600643)的控制权之争持续发酵,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如今,收购方与上市公司方不断借公告互相呛声,控制权之争也再度升级。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争夺双方势均力敌,一切都存在变数,之后走势并不太明朗,两者的控制权之争短期内恐将持续。

爱建集团股权之争愈演愈烈。在回复监管层关于控制权争夺相关问题之时,争夺双方出现互怼现象,这也让爱建集团本已“火热”的控制权之争再度升级。

6月15日,爱建集团发布要约收购方广州基金关于上交所的问询函回复公告。在回复公告中,广州基金对交易所的追问进行了一一回复。据了解,爱建集团下属控股和参股公司分别持有信托和证券的金融牌照。由此,在问询函中,深交所也对广州基金要约收购的资质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问询。深交所要求广州基金按照金融主管部门关于持牌公司股东变更及实际控制人变更的相关监管要求,核实在取得控制权为目的的要约收购中,是否需要取得行业主管部门的事前或事后批准等。对此,在列举相关案例之后,广州基金表示,虽然因为要约收购爱建集团股份将造成其入主爱建信托、爱建证券,但就相关规定以及以往案例来看,无须或无法获得监管部门的前置审批。

对于广州基金的回复,爱建集团也迅速予以了“反击”。爱建集团表示,广州基金在回复中存在避重就轻、模糊概念、混淆主体、以主观判断取代相关政策和规定等嫌疑,如广州基金回复要约收购在涉及金融机构准入时是否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先期认可、停牌期间是否可以实施要约收购行为等。因而,爱建集团对广州基金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回答《问询函》所列问题表示质疑。从广州基金的回复以及爱建集团的表态来看,两者之间的“火药味”可见一斑。6月15日晚间,爱建集团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公司再次收到交易所的监管函,上交所要求广州基金就要约收购是否需取得前置审批,向有关金融主管部门进行必要的政策咨询。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爱建集团管理层就曾对广州基金的要约收购进行过“反击”。在广州基金发布要约收购提示的同时,爱建集团发布了一则声明称,公司了解到已有实名举报人向相关部门举报当时华豚企业增持爱建集团股权中涉嫌信息披露严重违法违规、涉嫌内幕交易等情形。由此,交易所在问询函中也要求广州基金向一致行动人华豚企业核实并披露是否存在前述情形以及是否影响广州基金收购人资格。对此,在回复公告中,广州基金则喊话爱建集团,表示华豚企业尚未获悉有关实名举报的任何信息,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未要求广州基金及华豚企业以任何形式配合调查。建议爱建集团应公告或以其他方式将实名举报的具体文件送达广州基金。

实际上,在遭到广州基金一致行动人华豚企业以及广州基金国际举牌之时,爱建集团就以举牌方回复问询函为由自4月17日开始停牌。如今,停牌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停牌原因也变为了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爱建集团的停牌不失为一种应对“被举牌”的防御措施。

回溯爱建集团的历史公告可知,正在筹划定增事项的爱建集团“突遇”举牌。彼时,公司无实际控制人及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爱建特种基金会持股比例为12.3%,第二大股东均瑶集团持股比例为7.08%。若定增完成均瑶集团持股比例将上升至17.67%,成为爱建集团第一大股东。与此同时,爱建特种基金会持股比例会稀释至10.9%。不过,均瑶集团意欲获得爱建集团第一大股东的途中突然遇到变数。爱建集团4月17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获得华豚企业及一致行动人广州基金国际举牌,同时举牌方毫不避讳地表示拟继续增持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拟以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身份改组董事会。这也让投资者从举牌方的姿态中嗅出几分控制权争夺的味道。与此同时,华豚企业及一致行动人表示未来拟增持爱建集团2.1%的股份,届时将会超越均瑶集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随后,因等待举牌方对交易所问询函的回复,爱建集团发布了停牌公告。值得一提的是,此后,在华豚企业回复完相关信息拟进行要约收购之后,爱建集团公告称继续停牌,并解释称正陆续收到举牌方涉及后续工作的相关文件,相关文件尚不齐备,仍需进一步核查,因而待相关文件齐备、内容核查完毕对外披露。需要指出的是,在6月3日,爱建集团发布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称举牌一方的要约收购拟由广州基金国际母公司广州基金实施并将取得爱建集团的控制权。此后,爱建集团再次发布了一则停牌公告。

根据5月25日爱建集团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因有重大事项待公告而停牌。随着时间的推进,爱建集团也在6月10日再次发布了停牌公告。此次的公告则显示公司此次未公告的重大事项涉及资产收购,对公司构成了重大资产重组。然而,爱建集团由举牌而引发的长达两个月的停牌也遭到了市场关于公司停牌合理性的质疑。

对此,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坦言,停牌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王智斌具体解释道,停牌本身是为了防止股价波动,防止利用消息进行内幕交易。在宋清辉看来,爱建集团停牌筹划重组事项初衷则是为了阻击举牌方。目前来看,在要约收购过程中公司停牌筹划重组事项对于收购方的要约收购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要约收购时间成本剧增。

关于爱建集团控制权之争问题,王智斌坦言,目前并不太明朗,两者控制权之争恐将持续一段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于交易所的问询回复中,广州基金对于要约收购完成之后的计划表示将要改组董事会。谈及原因则是质疑爱建集团现有董事会成员是否履行了上市公司董事应履行的勤勉尽责义务。广州基金具体解释道,爱建集团存在违反“收购人做出提示性公告后至要约收购完成前,被收购公司除继续从事正常的经营活动或者执行股东大会已经做出的决议外,未经股东大会批准,被收购公司董事会不得通过处置公司资产、对外投资、调整公司主要业务、担保、贷款等方式,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或者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相关规定。

对此,王智斌分析称,停牌和要约收购两者本身是不冲突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如果存在重组的预期就可能会对要约收购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股东不卖,那么收购方就可能收购不成或达不成预期。另外,王智斌补充道,如果重大资产重组不涉及到股本的变化,只是涉及到资产的置换,资产购买或者出售不涉及股本的变化或者对主营业务影响不是特别大,这种重组事项也并不是不能做,主要看重组的方式是不是涉及到股本的变化,重组的标的是不是纯粹的资产转移,是不是涉及到主营业务的变化。“在重组事项不明朗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是不是存在违规。”王智斌如是说。

实际上,爱建集团筹划的重组事项已经获得证监会的审核通过。同时,在均瑶集团拟增持的情况下,第一大股东表示支持均瑶集团,必要情况下将与之形成一致行动人,由此,若定增完成以及此后均瑶集团增持完成,均瑶集团与公司第一大股东将合计持有公司约31.57%的股份。控制权争夺双方持股比例将较为接近。

然而,在宋清辉看来一切存在变数。宋清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定增事项获得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通过之后,公司还要经过执行定向增发方案等。除非定增顺利完成,否则其中仍然存在变数。另外,宋清辉表示目前要约收购方已经发布要约收购摘要,仅是要约收购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履行向监管层报送报告书、财务顾问意见、发出要约、结算过户等一系列程序。不管期间哪个程序出现了问题,要约收购都可能会面临中止局面。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爱建集团董秘办公室进行电话采访,不过对方电话未有人接听。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高萍

  因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涨27%,(行情,)按深交所要求停牌核查。核查发现前海人寿大举买入,12月1日公司复牌大涨7.45%,盘中还曾数次涨停。复牌后第二个交易日(12月2日),格力电器未能延续涨势,大跌近6%,但盘后却又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

  格力电器在回复深交所上一封关注函时提到,发现前海人寿2016年11月17日至11月28日期间大量购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由2016年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 4.13%,持股排名由公司第六大股东上升至第三大股东,目前其尚未达到持股5%的披露标准,公司也尚未获悉其后续投资计划和投资目的。

  从中可以看中,前海人寿距离举牌格力电器仅一步之遥。但是,格力电器在回复中并没有提到前海人寿一致行动人的情况,之后复牌的第一个交易日(12月1日)格力电器又大幅上涨,前海人寿也存在再次买入的可能。因此,深交所这次直接将关注函发给了前海人寿,四大问题直击核心所在。

问题一:是否已“举牌”格力电器?

  深交所要求前海人寿明确说明,截至12月2日下午收盘时,前海人寿及一致行动人在格力电器拥有权益的股份是否已达到或超过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如是,请按履行报告及公告义务。

  从以往定期报告披露的前10大股东名单来看,前海人寿在格力电器的持股平台为其保险产品“前海人寿-海利年年”,未见其它产品或盟友的身影。但从关注函措辞上看,深交所考虑到了一致行动人的情况,前海人寿在格力电器中是否存在其它持股平台将在回复中见分晓。

  稍早之前,中金公司就发表报告称,格力被举牌是大概率事件。“即使此次不被举牌,未来也将被举牌。”中金公司表示。

  中金公司对此给出的理由如下:首先,格力股权结构分散,估值低,现金流好,在手可支配现金达1246亿元。其次,格力终止筹划发行股份购买珠海银隆。如果上述方案被通过,支持管理层的股份将超过43%,不适合被举牌。第三,格力在11月17日~12月16日不能筹划新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最后,从万科被举牌可以看出,国资背景和管理层反抗都不足以吓退门口的野蛮人。

  中金还预测,如果格力被举牌,举牌人可通过要求格力提高率、现金收购资产以提升格力估值,举牌期间的估值将超过历史估值区间。

  问题二:“前海人寿-海利年年”前期买入卖出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格力电器 2015 年年报、2016 年一季报、2016 年半年报、2016 年三季报,前海人寿通过“前海人寿-海利年年”产品于报告期末持股比例分别为1.14%、1.5%、1.5%和0.99%。

  从中可以看出,前海人寿在格力电器上并不是单向的增持,而是在不断的在买入和卖出,这些变化有何玄机?这也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要求前海人寿说明前期买入、卖出格力电器股票的原因。

  问题三:持股目的以及未来增减持计划

  深交所要求前海人寿明确说明持股目的是什么,以及在此次增持后,持股目的较前期相比是否已发生变化,并说明是否有意参与格力电器的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

  此外,深交所追问前海人寿,未来12个月内是否有进一步增持或减持格力电器股份的计划,如拟增持,请披露最低增持数量和增持价格;如拟减持,请详细说明减持计划。

  这个问题很犀利,相当于让前海人寿公布在格力电器上的具体布局以及实施步骤,不知前海人寿会作何回答。

  问题四:买入格力电器的资金来源情况?

  资金来源问题是关注的最后一个重点,深交所要求前海人寿详细说明买入格力电器股份的资金来源情况,以及买入行为是否符合《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目前,前海人寿主要通过旗下产品“前海人寿-海利年年”持有格力电器,该产品为万能险。

 在波谲云诡的“宝万之争”中,宝能系买入万科24.26%股份所付出的300多亿元资金来源问题格外引人关注。25日召开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目前证监会正会同银监会、保监会对此事进行核实研判。“宝万之争”为何同时惊动了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它带来了哪些金融监管方面的新难题?

  在中国的金融监管架构中,包括了“一行三会”,即央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它们构成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宝万之争”虽然起于宝能系在二级市场上买入万科股份,属于证监会的管辖范畴,但随着对其资金来源的追问可以看到,除去杠杆资金以外,其主要的来源还包括三方面,宝能系的自有资金、以“万能险”为主的保险资金,以及层层穿透之后的浙商银行理财资金,涉及的很多内容已经越过了证监会的监管边界。

  在资本增值的冲动下,神秘资金越过了“银证保”各自的监管边界,围绕宝能系资金来源问题引发了市场人士对于金融监管的新思考。

  深交所已发出两份《关注函》

  “宝万之争”发生以来,深交所一共发出过两份《关注函》。第一份是12月10日,深交所公司管理部向“宝能系”旗下的钜盛华发出“九问”,要求钜盛华及财务顾问在规定日期前答复并给出证明文件。其中包括“宝能系”借道杠杆资金举牌背后的相关权利行使、资金来源以及信息披露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第二份是12月24日,深交所管理部向万科A下发《关注函》,要求其函告相关有信息披露义务的股东,就同一事件履行报告和公告义务时,应及时告知上市公司并由公司同时在深交所披露,保证在深交所和境外有关机构的公告内容一致。深交所认为,港交所与深交所就安邦保险集团和宝能集团旗下深圳市钜盛华增持万科股权的信息披露存在内容差异,并引发媒体高度关注,造成了投资者误读。

  这两份《关注函》均把信息披露问题作为函件的核心内容。对于深交所发出的两份询问函,中信证券一名分析师表示,深交所在本次“宝万之争”中的行为可圈可点,其并未对市场交易行为直接干涉,而是时刻盯着相关参与方的信息披露问题。此外,证监会也一再表态,只要是市场正常的收购被收购行为,在依法合规情况下,证监会不会干预。

  有文章表示,本次“宝万之争”呈现出来的许多问题,超出了证监会的管理范畴。

  保监会出新规规范险资举牌

  在此番万科股权争夺战中,一个之前稍显生僻的保险品种“万能险”也火热起来。根据宝能系答复深交所的询问内容,宝能系在举牌万科A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包括股权质押、资管计划、融资融券、收益互换等杠杆工具。而来自前海人寿的 “万能险”,被认为是其撬动杠杆的第一力量。

  王石在其内部讲话中也质疑了宝能系的资金问题。王石称,“宝能系购买万科的钱从哪里来的?他们购买万科的第一份钱来自万能险,我认为就是短期债务。万科股票当然可以随买随卖,但是一旦超过5%公布的时候,就不是短期投资了,而是长期股权投资。短债长投,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

  虽然万能险作为已经被市场广泛接受的险种之一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其加设层层杠杆背后的风险还是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12月23日,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举牌上市公司股票》,被认为是对近期二级市场险资汹涌的一个直接回应。《3号准则》对保险机构披露举牌信息进行了重点规范,其中提到保险机构举牌上市公司,运用保费资金的,应列明相关账户和产品投资余额、可运用资金余额、平均持有期及现金流情况。

  记者注意到,在保监会发文之后,资本市场很快对此作出了反映,第二天,险资举牌概念股股价纷纷下挫。但据观察人士称,保监会的监管范畴非常有限,其无法深究宝能系资金来源问题。只要不突破资金的30%红线,前海人寿背后的资本运作不在其监管范围之内。

  浙商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之谜

  23日,一份深圳银监局股份制银行监管二处下发的文件在互联网上流传,该文件内容提到要求各股份制分行、城商行分行,将“宝能系”企业在该行的授信及用信情况向股二处进行反馈。此消息虽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也引发了市场对“宝能系”银行资金问题的关注。

  23日晚间,据财新网披露,层层穿透之后,“宝能系”大部份资金来自浙商银行,而理财资金却无法穿透,不知来自哪里。

  但浙商银行随后在声明中称,浙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认购华福证券资管计划132.9亿元作为优先方,仅用于钜盛华整合收购非上市金融股权,不可用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也不作为其他资管计划的劣后资金。宝能投资集团出资67亿元,作为劣后方。浙商宝能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作为普通合伙人。

  浙商银行的遣词似乎埋下了伏笔,“不可用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也不作为其他资管计划的劣后资金”,那么在实际运作中这笔资金是否通过系列通道流向了二级市场?以及如何监管这些资金的流向,浙商银行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法。张晓军表示,目前证监会正会同银监会、保监会对此事进行核实研判,核实研判的内容是否涉及这部分理财资金目前不得而知。

  据了解,目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参与资管计划,还并没有专门的规定,监管的分割导致了真空区的产生。通过对“宝能系”资金来源的追溯,可以看到,社会资本通过银行理财、保险等方式,并借助一些通道,已可以很便捷地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自由流通,而分割的监管体系却难以对它们进行有效监控。

  本次证监会会同银监会、保监会对“宝万之争”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核实研判,或许只是分割体制下监管部门的一次临时联动。但“宝万之争”背后呈现的问题已经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宝万之争”背后的金融监管变革诉求

  在“宝万之争”之后的金融监管问题日益引起了市场人士的担忧。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金融分业监管的背景下,资金一旦流出银行领域,单靠银监会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有效的用途和流向监管。如何根据宝能系的资金通道,顺藤摸瓜,揭示出宝能系的最终资金来源问题,但靠银监会是很难实现的。就宝能系的资金来说,其涉及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基金等领域,如果没有三大监管部门的联动,是几乎不可能查清楚其来源的。

  对此,摩根大通一名关注“宝万之争”的投行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所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如今这个“大资管”已经有些落伍,金融市场机械分裂、监管真空区与监管套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宝万之争”呈现给我们的图景当中,资金借助通道在保险、银行、证券等领域来回切换,传统意义上的监管划分已经没有意义。

  今年11月以来,越来越壮大的呼声围绕着金融监管由“四分天下”回归“大一统”的体制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今年11月13日曾公开建议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待条件成熟可把“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合并为统一的综合监管机构。“宝万之争”背后涉及的金融监管问题或者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动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能举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