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如何看待大市值融通蓝筹成长和小市值成长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蓝筹占优 成长分化 _ 东方财富网()
蓝筹占优 成长分化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中国证券报:年初以来,去年年底大幅调整的中小市值成长股纷纷收复失地,而主板市场表现相对平淡。如果下一阶段大盘指数呈现宽幅震荡的走势,资金会不会倾向于继续追逐中小市值个股 ?  张慧:年初以来的市场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们原先的预期,我们此前的判断是,经过连续两年的上涨,成长股将面临一次休整,并产生显著分化。只有商业模式清晰、业务发展空间大的公司,其估值提升才是可持续的,一些单纯依赖并购提升市值的公司股价面临较大的压力。  年初以来,中小市值股票迅速完成了一轮股价修复,但实际上除了前期股价跌幅较大之外,这些股票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所处的政策环境,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站在目前这个时点,蓝筹股和成长股的风险收益比又再度回到了相对均衡的位置。对于全年,我们依旧维持“蓝筹占优、成长分化”的判断,成长股内部的分化会十分明显。  特别是以外延收购为盈利增长主驱动力的,在注册制渐行渐近、监管层打击违规市值管理、新三板分流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开展并购的难度加大。即便能寻觅到合适的并购标的,其对上市公司市值贡献的弹性也在下降。并且,一些已收购标的公司之前的业绩对赌能否实现,同样需要打个问号。一旦业绩不达预期,这类上市公司会面临戴维斯双杀的风险。  中国证券报:刚才说,对于2015年的判断是“蓝筹占优、成长分化”,为何更为看好蓝筹股的表现?  张慧:除了前面说到的对中小市值板块的压制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轮行情的特点在于,由于这是流动性宽松推动的市场估值中枢上行行情,因此在估值和业绩两大驱动力中,估值的作用更为明显。  当然,上市公司业绩端也并非完全没有看点,但是其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  从历史经验看,在流动性推动的行情中,低估值公司比高估值公司更易上涨,而在当下的政策环境中,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国资注入等因素又将给低估值板块带来估值提升的催化剂,因此更看好蓝筹品种。
(责任编辑:DF127)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人身攻击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市值为什么重要
我的图书馆
市值为什么重要
作者 | 路过十八次
这两年的市场最有意思的特征就是市值。市值第一次超越了估值,超越了基本面,变成许多牛股最重要的基因。我们看到了小市值股票今年被持续爆炒,而大市值白马成长股在遇到市值瓶颈后的下跌。
为什么市值那么重要?市值在A股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谈市值,其实和整个中国的股市市场进程有莫大的关系,这种关系有着时代变迁的鲜明特色。
周末闲着无聊,我随意拉了一下数据,供大家讨论。
首先从一个大的轮廓去讲,以前大家炒股,在04年之前很少去看整个股本的大小,而是说有多少流通股,当时还没有很清晰的所谓小盘股概念。
自从04之后中小板开始发行,大家对于小盘股有了更清晰的一种理解和认知。
而随着国有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尝试,05年中旬以三一重工首先试点的分置改革开始展露出资本市场高送转下的抢权炒作,而比较讽刺的是,当时市场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股权分置改革并不看好,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拿这个权,更多是理解为原始股东要流通圈钱套现,会导致市场失衡,供给过剩,且在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达到了新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当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恒生指数,包括欧美股市其实从03年开始都呈现出大牛的局面,而中国经济一直以来的高增长并没有在股市中得到反映。
当然,很多原因促成股市的中国股市的牛熊转换,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而股改并没有直接带来牛市,真正确认牛市是06年以万科,招行,中石化为代表的个股率先走出大涨行情引领整个市场做多情绪,而当时的中小板其实并不像现在一样那么受资金追捧。
而随着行情的演绎,06年6月19日股市再度迎来了以中工国际为起点的新一轮新股发行,7.4的发行价,开盘价做到了17.11,开盘涨幅130%,更是在午盘把股价推到了50元的高度,整个市场震撼了。要知道,1年前发行的最后一只股票三花股份,发行价是7.39元,开盘价也仅是9.48元。
但这个阶段,其实依旧还是主板股改个股在不断表现,市场资金逐渐有了抢股改股对价抢权的意识,并在07年行情中演绎到极致。
当时的中小板还没有热,整体指数在06年6月~12其实呈现出来的是平台整理,直到沪深指数10月低再度拉高,中小板才在打新和炒新的热情下于12月再次发酵。
而当时是诸如万科已经从最近的一个低点3快多涨到12块,浦发银行从6块涨到十五六块,上海家化从4块多在股改对价前涨到接近20块,整个就是一个蓝筹的盛宴。
但这些都是在流通筹码有限供给,整个外围市场一片大好,市场资金充沛的前提下走出的波澜壮阔的行情,尽管这个过程中政府一直提示风险,不停加息,每一次加息不仅不被视为利空,反而视为利好。
而随着新股的不断上市,个股股价的提升所涉及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整个市场在疯狂中开始在在以中国石油等超大蓝筹高价发行,高价上市,平安08年初巨额融资为标志的历史事件中开始走下神坛,在欧美金融危机的灾难中跌到深渊。
这个过程中股改和大量新股产生的所谓大小非问题在后面愈演愈烈,整个市场在08年之后开始面临外围环境的恶化以及本身市场资金的缺血,于此同时大量的新股带来的解禁压力开始让市场捉襟见肘。
整个市场按照之前天马行空的估值很难再去撬动A股,因为股价高,直接面临着的是大小非和产业资本套现的欲望。
市场需要回归到一种和国际接轨的估值模式。也就是正确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而不是按照之前流通有限,大家争夺稀缺筹码的“坐地起价”式的估价。
由于06~07年的大牛市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当时整个市场的筹码其实是有限的,股改解禁股和新股也没有那么夸张,所以我以08年10月28日沪指跌倒最低点来做一个分水岭来呈现。
统计数据是按照目前在交易个股进行的,可能有偏差。
按照我的统计,在06年6月年新股新一轮开闸之前,整个A股大概有1300多只股票。而06年6月到再一次停发新股的08年12月,总共发行了269只新股,累积18个月,每周至少3只新股的速度在发行,而且大量的“国字号”大蓝筹。但当时大家对投资“中国”兴趣盎然,以银行地产、煤炭有色为主流的主板公司获得了大量资金的青睐。
但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在09年7月,4万刺激亿之后,股市稍微恢复了点元气,以桂林三金为始的新一轮新股再次开闸,一直到12年11月发行了883只股票,而这个过程伴随着肖刚和郭树清的故事在争议中歇歇停停的折腾到今年的2月份,直到今年4月份才定调年内发行100只的节奏,期间已经发行了79只,还有一大堆等着上市。目前可交易的股票大概有2540只左右。与06年之前,已经多了差不多1倍的公司数量。
而这个过程中是伴随着投资理念从原来的大蓝筹过度到新兴产业的一种转变,以投资中国到刺激内需和防守性质的股票的偏好转移,诸如大消费和医药等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从这些公司中,产生了各类不同的估值模型,有按照各种财务数据来评估的,既各种现金流折算、净利润率,市盈率,净资产等等指标来选股,也有类似我们按照市值波动来确定机会,更有些技术派按照平台K线来确定买卖,莫衷一是,百花齐放。
那今天我们既然是讨论市值的重要性,就重点谈这块。
前面提到了,随着筹码的全流通,我们整个市场的估值接受多方估值理解,如果估值低了,产业资本包括大股东会增持,如果高估了,既接受空方沽空,特别是一些股指品种,也面临大小非的抛售可能。估值更平衡和接受多方比价。
而在整个流通性并不充沛的背景下,场外资金和场内筹码的博弈成为股价涨跌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但不管博弈结果如何,最终还是体现在对个股未来预期的理解上。
如果所有持筹股东都不愿意抛售筹码,典型的就是无量涨停,相反,如果对于估值理解上存在差异,持筹不够坚定,场外资金也不愿意接筹,就会出现跌停。而盘子越大,股东人数越多,预期就越难协调。
小盘股好炒,是因为资金预期能在有限的持仓效果下更容易获得趋同性,博弈会因为参与的人相对更少而容易协调预期。典型的诸如中国石油90万的股东和小盘股1万的股东,参与博弈的估值理解就会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而差异导致估值理解上的偏差,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博弈,直到双方分出伯仲才能决定方向,但参与的人越多,分歧平衡时间越久,意味着资金消耗越大。
而个股未来的预期,最直接就是公司能做到多大规模,对应就是能做到多大市值。这就涉及到多方估值的一致性,大家更容易从公司市值大小上理解差异。
于此回归到估值本身,还是成长性。大众的理解中,巨无霸公司,成长性几乎没有,其业务覆盖了每一个角落,延伸出其它产业的价值还需要再评估。于此,他们只能享受稳定分红下的长期收益,这个就像固定收益产品,那么市场就会将其按照固定收益类模型定价。
那么小市值公司,我们说的二三十亿级别的小公司,如果营收做到1个亿,市场期待他能做到2亿,那么做到1亿的时候,预期还有100%的成长,而且做到2亿并不是天花板的时候,在1亿的利润下就会享受更高的估值,PE40倍、50倍都不是问题,因为增长能迅速拉低PE。于此有人喜欢用ROE增长率来做PE对应的指标,既ROE能做到50%的时候,给50PE。那么预期市值就很好确认了,达到40亿或者50亿。而很多公司都能在各种经营环境下做到过亿的水平,那么估值区间就自然而然达成了一种共识。
现在的银行股,ROE都维持在20%,为什么PE还是个位数,其实这个因素除了目前资金供给因素之外,还有就是市场担心它这个ROE会消失甚至变成负数。这个没有办法立刻证实或者证伪,但对于地产调控和市场利率调控下就会让这预期反复折磨市场。于此,我们对于这样的例子,不能简单用PE或者PEG来衡量。
百亿级别的公司也是如此,诸如恒瑞医药,做到15亿净利润的时候,市值给到500亿,那么如果要在增长一倍做到30亿,难不难,很难,做15亿可能需要四五个重磅来撑,从1亿做到2亿,找一个品种能做,做15亿,找1个肯定做不来,这就是增长难度,不是任何一个商品都能无限销售没有天花板。于此我们说市值从30亿到60亿不难,从60亿到120亿有点难,从120亿到240亿是非常难。从240亿到480亿,基本上市场上100家公司,出1~2家就不错了。
这是市值理解的一种普遍心理,而且市场在信息化的今天,对行业发展规模,国际个股市值规模,各类对比数据有了更加清晰的比价,这和之前信息闭塞背景下的乱炒一气也有着更鲜明的特色。而历史上不管牛熊阶段,个股的涨幅也都直接和市值有着莫大的关系。
A股历史时期市值状态变化梳理
我们首先以08年10月28日沪深从大牛市的珠穆朗玛高峰跌倒万丈深渊后A股市值状态进行一个统计,在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量的筹码遭到了无情的抛售,而股改后大量解禁筹码的抛压促使了这一个深渊的形成。这是发生在市场极度悲观背景下二级市场的估值形态。
在1575家公司构成,左上角对应的是最大市值中国石油的15520.18亿到最右下角美欣达最小市值的1.99亿形成了巨无霸和小不点公司的两极。更多公司就如图中感觉一样,根本没有被市场所记住,但却成为这泱泱大军中的一员,而就是这些并不起眼的公司,在投资路上有着各种演绎。
1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有451家占比28.63%;
10亿到19.99亿之间的公司是469家占比29.78%;
20亿到39.99亿的公司是303家,占比19.24;
40到79.99亿的公司是176家,占比11.17,
80亿到159.99亿的公司是80家占比5.08%,
160亿到319.99亿的公司是45家占比2.86%
320亿至639.99亿的公司是21家占比1.33%
640亿到1279.99亿的公司是15占比0.95%
1280亿至2559.99亿的公司有9家占比0.57
2560亿以上的公司6家占比0.83%;
其中10亿以下的公司:2~4.99亿的有76家,5亿~9.99亿的有375家。
但大市值公司虽然绝对数量占比不到10%,但就市值构成却占到了将近大半。根据统计当时全部A股市值大概是13万亿,但是市值前30家公司的合计市值达到了7.5万亿,既占比2%不到的公司,市值却是总市值的60%,98%的A股公司市值之和还不到总市值的40%。
而相对于当期A股最低市值已经接近15亿的状态而言,当时大量的低市值个股其实遍地是黄金,但恐慌下的抛售只是人性的一种共性,当时没人敢轻言抄底,更没有人去深刻阐明,低市值个股可能存在的机会。
那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依旧用数据来呈现。
08年10月大底后的大面积反弹,其实是有着鲜明的政策背景,既4万亿的大刺激,但尽管如此,大量的低市值个股的表现可以说让人惊讶。
我们截取了08年10月28日市值排名前30,末30以及二十六亿左右40家公司往后至2010年末的反弹情况做一个对比。
市值前排名前30家公司
在市值前排名前30家公司中,表现最好的是中国平安,其在这个阶段,累积涨幅达到接近200%,但尽管如此,大量的大市值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集体表现为优异,其中上涨公司为23家,下跌公司7家,上涨超过50%的只有8家,占比26.7%,涨幅超过100%的4家,占比13.3%
同期最低市值30家公司
而同期最低市值30家公司,涨幅最大的是中恒集团,成为这个阶段的超级大牛股,涨幅达到7719.58%,这个组合中没有下跌个股,涨幅最低为深天地,涨幅为196.67%,也就意味着,这一批低市值个股,100%都几乎是翻倍股。涨幅超过300%的达到19家,占比达到63%。
如果各位觉得这个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我截取了当时二十七亿前后的个股40只。
在这个组合中,市值从26~28亿,共40只,这40只个股中,没有下跌股,其中涨幅最大的是中航电子,表现最差的是美尔雅。100%表现为上涨,其中涨幅超过100%达到27家,占比67%,虽然个股中有重组因素,但从市值角度而言,这个区间的市值个股也都表现优异。也就是说30亿到60亿这个区间,10只里面有6只接近7只存在翻倍的涨幅。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
而2010年末,当时整个市场中低于10亿的公司只剩下5家(未标注公司当时还在停牌,非交易品种),这些公司从08年的低点涨幅也非常可观。而这个数据在08年10月的时候是451家。20亿以下的公司在10年末只有138家,而这个数据在08年10月的低点是920家,也就意味着,大量的低市值公司被消灭。
而从10年至今的四年多时间里,壳的价格一直徘徊在10~15亿之间,于此,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谈,任何一个阶段,抛开所谓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速而言,博取10亿市值以下个股的交易机会成为无风险套利模式,因为中国真正的退市个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此篇文章只是笼统的看了个股市值分布下的涨幅情况,并没有针对具体个股和行业情况进行细分,而且是在08年市场大幅回撤背景下一种大级别反弹。但无论从哪一个市值跨度而言,中低市值的表现都非常好,而且大部分个股并不是因为有具体的利润释放才去表现。
而10年之后,在11年和12年股市又经历了长达两年的熊市,也就意味着,个股的市值情况在12年末其实又接近了08年10月份的布局状况。而12年末的时候,整个A股因为创小板个股的大量发行,市场中有出现了批量的低于20亿市值的公司,跟我我的报表统计,数量达到了675只,在全部可交易个股2462只中占比27%,最低市值是明家科技的6.86亿,低于10亿以下个股只有75只。
于此,我自己的交易逻辑虽然并不喜好垃圾股,因为我真的不确定市场什么时候这么给脸,所以我还是偏好那种有一定基本面支持,市值二三十亿,利润有一定预期,概念符合市场喜好的公司和个股进行布局。而如果利润预期非常明确,市值又不不高,四五十亿的我也会去做。这基本就是我自己选股的基本思路。
好了,接下来是各位自己的功课,我同样截取了12年末市值前30,末30,27亿左右市值个股至今的涨跌情况,各位自己领悟吧。所谓的买小公司的风险,其实还是相对于你介入时的市值而言的,特别是在目前A股这种体制,在永远讲爱故事和退市可能几乎为零的交易特色下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2年末市值前排公司
12年市值垫底公司
通过十倍股看市值的重要性
在中国A股这么一个政策市里面,低市值股首先体现的是一个壳价值。
对于股改后特别是股市转变成扶持中小企业或者说民营企业这个过程中,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会和整个民营经济的活力呈现出齐涨共跌的特性,鉴于民营企业所谓船小好掉头或者转型上会因为新的方向呈现雨后春笋般活力的特性,我们再来看看,2009年之后各个年度低市值牛股所呈现的特征。
在2008年10月大底之后,我统计了这个阶段到2010年的十倍股。
在统计的36只所有涨幅超过10倍的个股中,其中统计市值最大的是“歌尔声学”和“广汇能源”,2008年10月份市值接近50亿;最低的是“中恒集团”,只有2.4亿,而其也是其中涨幅最大的,接近77倍的涨幅,后期拔高甚至距离底部涨幅100倍,书写了再一只暴涨牛股的传奇。
其中市值低于10亿的个股有21只,占比达到58%,10~20亿的为11只,占比31%,无一只市值大于50亿。
如果具体去看行业的时候,会发现分布及其混乱,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特征,横跨了各类行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依旧还是主营业绩的成长带来的市值膨胀。这里面有重组的因素,也有行业整合甚至产业政策刺激的因素,因为篇幅的关系,具体个股就不再逐一分析,大家可以自行研究这期间的关联。
因此,市值小,业绩靓的个股,如果你能预判到未来业绩弹性,那就是一把股海遨游的无敌利剑。但要预判行业趋势和方向,又得对政策,产业,经济动态甚至股市热点做出综合的分析和判断,这个就考验功底了,这一块,我们后续有机会再单独开篇阐述。
小市值股的风险点
但是否小市值就没有风险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如果把2010年末~2012年末整个市场看成是一波大规模的估值下移行情的话,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过程中低市值个股的表现。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个数学公式,我们在计算1块涨到10块的时候,涨幅是1000%,但是从10块跌到1块,跌幅只有90%,因此基数不同,带来的感知理解上会造成很大的差异。简单点说,10元的股涨到20元,涨幅是100%,但从20元跌回10元,则是跌去50%。这类数字游戏就不详细阐述了,反正最简单明了的道理是,在市场,亏钱永远比赚钱容易,如果你是复利往下做的,会死得很快。
上图随意截取了2010年~2012年腰斩的个股,可以发现,这个过程中,无论在2010年是二三十亿还是百亿的公司,均出现了腰斩的情况。在A股这种齐涨共跌的过程中,往往并不因为市值大小而呈现绝对抗跌的现象。
但这个期间,哪些股跨越了牛熊呢?
在这个过程中,呈现上涨的个股其实有一点的政策背景,除了重组股以外,大部分呈现上涨的个股都和地产有关系。因此呈现的特点是,这个过程中,市场并没有集中的亮点和板块,更多是熬个股的过程。但一些行业诸如蓝色光标、汤臣倍健、红日药业都集中反映了在下跌市中,业绩和市值成长的必然关联。
也就是这个阶段,银行、地产、白酒和医药股作为之前的大牛品种,在这一波长达2年的大熊市中反而呈现出抗跌和上涨的态势。
所以不难理解,在2013年创小板还没有起来之前,雪球地产粉、银粉,酒粉,甚至是药粉如此之众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市值个股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涨跌优势,于此市场对市值的理解并没有较为深刻的关注,相反市场对于以低市盈率,低净资产的价值呼声更为浓烈,以至于影响至今。
低市值个股撇开行业或者重组等因素,依旧呈现出暴涨暴跌的可能。因此,针对具体的行业和市场趋势,动态的关注个股走基本面向依然还是持股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功课,精选个股才能战胜市场。
而2013年之后的市场,基本就是在政策引导下,生活信息化大规模躁动下的市场行情,这个就不另外阐述了,中小市值个股的表现类似2008年市场跌到极致后的情况。
那么核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任何低市值个股都有破茧成蝶的机会呢?如果单纯只是市场普涨,这样的机会是存在的,但如果是要在长期的市场波动过程中寻找机会,关注个股业绩才是最为核心的东西,但A股比较奇特的地方就是,往往预期会先成为个股涨跌的先决条件,于此这才考验对信息的预判能力。因此,那些能做大的公司,不管是并购机会还是市场空间,都是可以寻觅机会的方向。
至于哪类股应该波动到多少市值,前期的文章已经总结过了,目前阶段A股10亿以下市值个股的机会是低风险的,但多高依旧取决于基本面,而四五十亿的市值往上还是往下,依旧还是看市场是否有资金聚焦,更大的成长来源于基本面的支持。而现阶段对于两三百亿甚至千亿的个股,在盈利客观可查的情况下,机会依旧是存在的,体现为市场对于PE的承受度。
二三十亿甚至更低市值的个股,波动到四五十亿的机会是非常大的,四五十亿波动到百亿机会是很大的,百亿以上波动到更大市值,则是看整个市场资金供给以及企业本身是否踏实可证的基本面了,至于千亿级别的公司,这个就是以收益分红等长期投资为目的的安全配置了,但尽管加上安全两字,遇到2008年之后这样的行情,也只能说风还没到吧,而且还有提防公司未来生命周期的拐点,典型的便是如苏宁这样的状况。
这个便是目前市值呈现的概况,市值大并不是说没有机会,市值小也并不意味没有风险,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资金供给和关注焦点,政策意图,产业动向甚至说市场参与的情绪。所谓的A股尿性,也就是市场对于板块和个股的炒作热情。但小市值变大依旧是有迹可循的机会,这样的方法在目前阶段更具有实操性,但精选个股不易。
像现在低市值个股阿猫阿狗都涨,有一定的炒壳预期,以及资金躁动下的群体效应,但持续性依旧考验个股基本面的状态。但没有基本面甚至说预期支持的股,炒上去还会下来,只是很多人在风险没有来临之前,以为没有风险而已。
关于港股低市值个股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港股为什么那么多仙股?市值低,股价低于净资产的更是大把。其实还是源于参与和交易模式的原因。港股的玩法和A股其实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很多小公司上市其实并没有利润预期上的要求,多寡有时候只在于大股东报表的体现程度,甚至说其利用市场做高做低股价甚至说动用规则供股、私有化等更是让炒家防不胜防。这一块需要另外开篇去讲,包括欧美市场,诸如粉单其实有点类似我们这边的三板市场了。但你看三板的估值,在国内市场其实还是有资金去玩,这一点又涉及到筹码的流动性原因。
港股很多个股其实都是边缘化的僵尸股,日成交额从几千到几万甚至没有是常态。这在A股是不存在的,A股中再垃圾的股,日成交额都是百万级别的,市场稍微好一点,千万过亿的资金更是不在话下了,这就是最直观的区别。
实施“注册制”的这类市场,也容易出大黑马,不过需要极为精准的眼光。如果A股哪一天是这样的状态,散户如果还像今天这样炒,基本死得更快吧,那时候就只能乖乖的买蓝筹了。
所以,那些簇拥“注册制”的价值派,其实还是憧憬这一点,多点垃圾股崩掉,资金就知错了。尽管如此,纳斯达克依旧还是有大量的资金乐于挖掘成长股,依旧有大量高市盈率的新兴产业被资金追捧。
至于沪港通,我就只能呵呵了,港股对国内资金的吸引力应该说比国内市场吸引外围的资金更低一些吧,毕竟国内A股这种残缺美,要么一起烂,真的有炒的时候,一定是鸡犬升天,万股齐鸣,瞎子都赚钱的。
综上,理解市值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甄别个股的弹性空间,以及市场波动过程中可查的机会。中小市值公司相对于大市值公司有更大更多获取暴利的机会,而且弹性难易上获利效率更高。
但A股齐涨共跌的过程中,中小市值并不是避险的法宝,而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结合市值和业绩利润预期倒可以挖掘到穿越牛熊的个股。
大不是美、小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
总结:关于市值的这三篇文章只是一个概括,不可能面面俱到,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而且开博以来的大量文章我都用市值比价来做其中的评估参考,对我在选股和持股过程中颇有帮助。
文章对于市值的呈现也只是众多个股表现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方法,投资总结也只是对过程的一次回顾,未来投资也不可能条条框框一定按这个模式玩下去。个股的梳理我都会结合行业预期,行业比价,公司业务预期,个股利润预期等等做一个综合预判。其实玩到市场癫狂,你会发现,所有估值体系都会失效,要么泡沫不可理喻,要么低估到无法理解。
焦点和能力圈不同,做出选择后还有考验对自己决策的执行力。没有一劳永逸的选股方法,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市场情绪。尊重市场的前提依旧是先理解市场。
发表评论:
馆藏&14497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平安证券-中小市值策略周报:市场焦点或转向蓝筹股120305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融通蓝筹成长基金净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