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质谱离子源ESI源问题

& 【求助】请问您比较过几种质谱吗?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求助】请问您比较过几种质谱吗?
UID 118070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1151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求助】请问您比较过几种质谱吗?
请问您比较过几种质谱吗?
10种质谱优缺点大PK!(实验与分析)
四极杆质谱仪,QMS
(38.23 KB)
UID 118070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1151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QMS是最常见的质谱仪器,定量能力突出,在GC-MS中QMS占绝大多数。
结构简单、成本低;
维护简单;
SIM功能的定量能力强;
是多数检测标准中采用的仪器设备。
无串极能力,定性能力不足;
分辨力较低(单位分辨),存在同位素和其他m/z近似的离子干扰;
质量上限低(小于1200u)
典型产品:
沃特世Xevo TQ-S系列:革命性StepWave技术,想在难以想象的低浓度下更准确、更稳定、重复性更高地分析化合物?没问题!
舜宇恒平MSQ8100型台式GC/MS: 高精度温度控制和快速升降温,最高30000u/s的扫描采集速度,即使是尖锐的色谱峰也能稳定采集。
TOFMS是速度最快的质谱仪,适合于LC-MS方面的应用。
分辨能力好,有助于定性和m/z近似离子的区别,能够很好的检测ESI电喷雾离子源产生多电荷离子;
速度快,每秒2~100张高分辨全扫描(如50~2000u)谱图,适合于快速LC系统(如UPLC)
质量上限高(u):
无串极功能,限制了进一步的定性能力;
售价高于QMS;
较精密,需要认真维护。
典型产品:
天瑞iTOFMS-1G:是中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商品化小型台式电子轰击离子源-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具有高分辨、高灵敏度和高采集速度的优异功能,实现了与快速气相色谱的完美对接。
珀金埃尔默的AxION 2 TOF MS:精确的质量分析性能和超宽的动态线形范围,采集速率高,能进行快速色谱分析。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9116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三重四极杆质谱仪,QQQ
QQQ质谱给四极杆质谱仪在保留QMS原有定量能力强的特点上,提供了串级功能,加强了质谱的定性能力,检测标准中常作为QMS的确认检测手段。
有串极功能,定性能力强
定量能力非常好,MRM信噪比高于QMS的SIM
是常用的QMS结果确认仪器
除一般子离子扫描功能外,QQQ还具有SRM、MRM、母离子扫描、中性丢失(Neutral loss)等功能(离子阱不行)对特征基团的结构研究有很大帮助
分辨力不足,容易受m/z近似的离子干扰
需要认真维护
?& && && &
典型产品:
SCIEX&&Triple Quad? 5500 LC/MS/MS 系统: 据说是市场上灵敏度最高的三重四极杆质谱?在复杂基质的混合物分析中,仍具有高灵敏度和极强的耐用性。
四极离子阱,QTrap
技术上而言,在传统QQQ的四极杆中加入了辅助射频,可以做选择性激发;或者就功能而言,为QQQ提供了多级串级的功能
同时具备MRM、SRM、中性丢失和多级串级功能,非常适合于未知样品的结构解析
分辨力还是低了点
典型产品:
ABI/Sciex, QTrap5500系列质谱:世界上最灵敏的离子阱系统。
线性离子阱,Linear Ion Trap
传统3D离子阱的增强版本
相对于传统3D离子阱,灵敏度高10倍以上
多级串级质谱
相对于QQQ,还是不能做MRM、中性丢失等特征基团筛选功能
典型产品:
Thermo公司的LTQ XL线性离子阱质谱仪:增强型二维线性离子阱质谱仪,拥有无与伦比的灵敏度和超快的周期时间,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样品得到最多的质谱信息
线型离子阱和三维离子阱的比较
这个比较可能是很少有的一边倒的场面——线型离子阱的灵敏度、分辨力、速度、通量等指标均优于传统的3D离子阱。
自从2003年Finnigan公司推出了LTQ线型离子阱之后,由于专利的问题其他公司不能生产线型离子阱,一时间众多厂家的3D离子阱销量下降很多。3D离子阱的市场被线型离子阱蚕食的非常严重,特别是在中国质谱市场,由于用户爱追新潮、求大求好,线型离子阱在中国卖的很好。以至于在很多时候Bruker和Agilent的离子阱广告都看不见了。但是实际上线型离子阱在国外并不是非常流行,特别是一些离子阱的老用户,由于已经习惯了离子阱的指标,对于价钱高很多的线型离子阱往往只叫好不出手,宁可买只要3/5价钱的LCQ这种老式3D离子阱。又便宜又好用。。。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9116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
QTOF以QMS作为质量过滤器,以TOFMS作为质量分析器。
能够提供高分辨谱图
定性能力好于QQQ
速度快,适合于生命科学的大分子量复杂样品分析
需要仔细维护
典型产品:
Agilent 6545&&Q-TOF LC/MS 系统:更高的分离能力和灵敏度,比前代的常规分析仪器高 5 倍,快速强大的自动调谐功能,在小分子化合物分析方面可获最佳结果。
布鲁克impact II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50 GBit/sec 的采样速率,高分辨率下的稳定性数据采集也没问题,适合高通量定量方面的应用。
这一点是德国布鲁克的Maxis超高分辨QTOF的卖点——在每秒20谱图的速度下保持6万分辨力。
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Trap TOF& &&&
以3D离子阱作为质量选择器和反应器,结合了离子阱的多级质谱能力和飞行时间质谱的高分辨能力
同时具有多级串级和高分辨能力,适合于未知样品的定性工作,如糖蛋白的定性
由于离子阱容量限制,对于混合样品的灵敏度欠佳
定量能力弱
典型产品:
岛津LCMS-IT-TOF质谱仪:貌似200万以上?用过的同学表示这个仪器作精确分子量挺不错的,不用lock mass。但软件界面太多,有点挤,买个超大的显示器24寸以上比较好。这个仪器MSMS碎片不是太丰富,正负极可以高速切换。
磁质谱,Sector MS
磁质谱的定量能力是各种质谱中最强的。现在已较少使用,仅用于地质元素和痕量二恶英的检测。
技术经典、成熟,NIST等MS库采用的仪器
分辨力非常好(100k,m/&Delta m FWHM),干扰少
灵敏度高,定量能力是各种质谱中最好的
体积、重量大
维护复杂,很费电
典型产品:
英国MSI的AUTOCONCEPT GC-MS:Autoconcept比任何同类产品占用更少的场地面积,无需额外的分析实验室空间。在同类产品中Autoconcept以最小尺寸而著称。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9116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傅立叶变换质谱仪,FT-ICR-MS
据说是质谱中的贵族,质量精度超级好,几个月都不需要校正。但是价格也是贵的让人心寒啊。
傅立叶变换质谱仪的分辨能力最高,常作为高端科学研究的装备。
能够做多级串级,定性能力极好
分辨力极高
灵敏度很好
体积重量大
速度也较慢
维护费用非常昂贵
典型产品:
布鲁克solariX XR傅立叶变换质谱仪——超高分辨FT-ICR MS:提供罕见的全范围离子稳定性和高达千万级的研究极分辨率,对化合物同位素精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获得确认元素组成的详细信息。
静电场傅立叶变换质谱,Orbitrap
高分辨,60k~120kFWHM,质量精度高
相对FT-ICR而言,价格稍低(~450kUSD)
不能单独做串级;
分辨力、灵敏度、质量稳定性等离FT-ICR还有距离。
典型产品:
?Thermo Orbitrap系列质谱
Thermo ScientificTM Q ExactiveTM GC Orbitrap GC-MS/MS系统:不仅具有三重四杆GC-MS的定量能力,还具备Orbitrap技术才能提供的高质量精度、全扫描高分辨率、准确质量数能力。
Orbitrap和FT-ICR-MS的技术比较:Orbitrap与原有的“超导磁铁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SC FT-ICR-MS,常说的FTMS)有类似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Orbitrap相当于一台轻量级FTMS,它的维护简单,相当于TOF;指标方面略逊于FTMS,但是比一般质谱要好。Orbitrap的分辨力比FTMS低。两种质谱的采样速度相当,但比TOF和四极杆、离子阱慢的多。Orbitrap和FTMS都可以通过减少采样时间来提高速度,但这是以牺牲分辨力为代价的。(amelican_beauty博客,实验与分析编辑)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4611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一直用单四极杆这种入门级质谱
UID 107975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3691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好多高大上的都没用过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373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只见过入门级的- -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306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高端精密仪器确实很多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226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状态 离线
QMS 典型产品 *** 软文嫌疑?
不见A/T/P/S的任何型号小木虫 --- 600万学术达人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求助】请做液质联用的高手帮忙解析一个有机化合物的质谱图,ESI源。谢谢!
请问我的化合物(见图),做质谱,用的是ESI源,打出的m/z有259.2,& &180.2,& &150.2,& & 130.3(见图), 请问此化合物的m/z怎么解释?非常感谢!
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甲18号中鼎大厦A座1层102室 电话:010-关注今日:0 | 主题:302035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下载丁香园 App
即送15丁当
【求助】ESI质谱解析
页码直达:
问题已解决悬赏丁当:2
我现在在测去甲四环素。摸条件,使用的是负离子模式,看到了分子离子峰[M-H],子离子有一个M-17的峰,是脱掉NH3的还是脱掉羟基的呢。一般负离子是脱掉带电的自由基还是脱掉中性分子呢。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因为是负离子,本身要少一个H,那么M-17就应该是脱掉一个分子量为16的基团,从结构上看存在酰胺健,所以应该是脱掉NH2基团。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额......我貌似表述错了,我的掉氢的峰是443,另一个是426.我是在母离子为负离子的情况下表示掉了17的基团。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我猜应该ESI源,如果是的话,一般掉中性分子,非常少掉自由基,掉带电自由基的没有见过。Ps:你那个子离子应该是掉NH3。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小木虫 --- 600万学术达人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ESI请教,得到的质谱中有比我的目标产物还大的分子离子峰
我的目标产物分子量是247,M+1是248,质谱中的确也有248的峰,但是还有一个丰度很强的390的峰(照理说比产物分子量大的峰都比较小,或者说很少,很小),氢谱看产物很纯,氢数位移都正确的
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甲18号中鼎大厦A座1层102室 电话:010-【求助】请教一个鲜有人问起的关于液质ESI离子源的问题
俺刚准备入门学习液质,有一个问题不甚明白:LC-ESI-MS/MS中,ESI离子源为什么要在大气压下工作而不在真空下工作?看起来很简单有点弱智的问题,但是解释起来还真不知怎么解释。
该帖子已被版主-风之彩加2积分,加2点经验;加分理由:积极提问,欢迎常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很专业elevensong(elevensong) 发表:刚刚查到这篇文章,从摘录得到了一些启示。电喷雾电离过程在毛细管管口加一高电压,作用于经喷雾头进入离子化室的溶液,再将3~6kV的电压加到毛细管和相对的电极之间,电压导致毛细管末端的液滴表面的电荷增强,高电压导致液体表面分裂和多电荷液滴的形成,与毛细管子相对的电极携带的正或负电荷以产生正或负电荷液滴。对于电喷雾的整体而言,带电液滴的形成是整个电喷雾过程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的离子化是进行电喷雾分析的关键。而带电液滴形成分子离子的机制还不清楚。Iribane和Thomson提出场辅助离子蒸发假设。在这种模型中,处于液滴表面的离子是由于带电液滴的溶剂在空气中蒸发,当场力在液滴表面达到临界点时由液相直接进入气相完成离子化的过程。而Rollgen等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机理,他认为当液滴在大气压下蒸发时,随着溶剂的蒸发,由于液滴直径变小,液滴表面电荷密度增加,当液滴表面电荷达到雷利极限(Raleigh limit),液滴进一步裂变,再次达到雷利极限,再一次“爆炸”,如此循环,当溶剂从小液滴中完全蒸发后形成分子离子。Abbas和Latham的实验证实了从液滴生成分子离子的这一假设。对于大分子化合物离子化过程的形成可用带电残渣模型理论加以解释,该理论认为大分子气相离子的形成是基于溶剂蒸发,由库仑爆裂辅助及较小液滴的相互排斥而导致液滴形成仅含有一个分子离子的气相离子,此过程所需能量很低,不会导致分子裂解。但是通过离子源内离子传输区的碰撞诱导解离(CID)电压设置可得到一些有效的碎片离子,但这只对一些不稳定结构有效,并且ESI-MS的CID质谱与电子轰击质谱(EI)及快原子轰击质谱(FAB)有一定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前者的开裂环境比EI及FAB源更为复杂,因此在对化合物结构的获得上有一定的制约。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喷雾与串联质谱(MS-MS)相连,即能为化合物提供很多结构信息。
解释的很到位,学习了,谢谢风之彩(juju11) 发表:说说我的理解吧。首先,离子源是质谱仪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实现样品离子化的区域。样品随流动相进入离子源雾化、电离产生离子,进入质量分析器分析。雾化电离的过程通常是在高压、有时候还要有雾化气、辅助加热器(气)等参与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有外界引入的气体和脱溶剂等产生的雾化后的流动相气体等,很难达到真空的状态。其次,离子源有很多部件、接口,不像质量分析器那样相对密闭,不容易实现真空状态。第三,离子源经常需要清洗,如果抽成真空,每次清洗都要卸真空,清洗完再抽真空,不仅繁琐,而且影响真空泵的寿命。最后,解释一下质量分析器内需要真空的原因。真空可以给离子提供较大的自由程。如果有空气,带电粒子可能和空气中的其他分子发生碰撞,影响分离及检测。而在离子源内,有时候需要一些气体和电压参数等来帮助去除水和分子、还有溶剂簇、加簇离子,从而提高样品的灵敏度。
支持,感谢分享。
要在大气压下除去溶剂、载气、通过离子源与锥之间的电场差和气压的作用让离子和少部分中性粒子进入真空腔内。离子源要是抽真空,真空系统"压力"得多大呀,你想想一个小小的锥孔透过的气体就需要用机械泵和分子泵一起抽,要是离子源直接在真空里,载气,雾化器的总流量那么大,得用几个泵才抽到合适的真空度。再说离子源那里也没必要抽真空,还要去溶剂呢,不然溶剂也会都跑到机械泵里了
该帖子已被版主-胜邪加2积分,加2点经验;加分理由:感谢分享
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dickwang2008(dickwang2008) 发表:CI和EI是硬电离,分子进入后会遇到很大的能量并被击碎;而ESI是软电离,能形成稳定的分子离子峰,更适合定量。
dickwang2008
CI和EI是硬电离,分子进入后会遇到很大的能量并被击碎;而ESI是软电离,能形成稳定的分子离子峰,更适合定量。elevensong 发表:谢谢风之彩。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有外界引入的气体和雾化后产生的流动相气体,很难达到真空状态。但是,你说的离子源有很多接口部件,不容易达到真空状态,如果是真空,每次拆卸清洗都需要卸真空,比较繁琐,那为什么CI和EI离子源都是在真空下运行呢?个人觉得你说的第一点是主要原因,可能因为跟要雾化脱溶剂产生离子这个过程有关。
elevensong
刚刚查到这篇文章,从摘录得到了一些启示。电喷雾电离过程在毛细管管口加一高电压,作用于经喷雾头进入离子化室的溶液,再将3~6kV的电压加到毛细管和相对的电极之间,电压导致毛细管末端的液滴表面的电荷增强,高电压导致液体表面分裂和多电荷液滴的形成,与毛细管子相对的电极携带的正或负电荷以产生正或负电荷液滴。对于电喷雾的整体而言,带电液滴的形成是整个电喷雾过程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的离子化是进行电喷雾分析的关键。而带电液滴形成分子离子的机制还不清楚。Iribane和Thomson提出场辅助离子蒸发假设。在这种模型中,处于液滴表面的离子是由于带电液滴的溶剂在空气中蒸发,当场力在液滴表面达到临界点时由液相直接进入气相完成离子化的过程。而Rollgen等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机理,他认为当液滴在大气压下蒸发时,随着溶剂的蒸发,由于液滴直径变小,液滴表面电荷密度增加,当液滴表面电荷达到雷利极限(Raleigh limit),液滴进一步裂变,再次达到雷利极限,再一次“爆炸”,如此循环,当溶剂从小液滴中完全蒸发后形成分子离子。Abbas和Latham的实验证实了从液滴生成分子离子的这一假设。对于大分子化合物离子化过程的形成可用带电残渣模型理论加以解释,该理论认为大分子气相离子的形成是基于溶剂蒸发,由库仑爆裂辅助及较小液滴的相互排斥而导致液滴形成仅含有一个分子离子的气相离子,此过程所需能量很低,不会导致分子裂解。但是通过离子源内离子传输区的碰撞诱导解离(CID)电压设置可得到一些有效的碎片离子,但这只对一些不稳定结构有效,并且ESI-MS的CID质谱与电子轰击质谱(EI)及快原子轰击质谱(FAB)有一定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前者的开裂环境比EI及FAB源更为复杂,因此在对化合物结构的获得上有一定的制约。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喷雾与串联质谱(MS-MS)相连,即能为化合物提供很多结构信息。
elevensong
谢谢风之彩。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有外界引入的气体和雾化后产生的流动相气体,很难达到真空状态。但是,你说的离子源有很多接口部件,不容易达到真空状态,如果是真空,每次拆卸清洗都需要卸真空,比较繁琐,那为什么CI和EI离子源都是在真空下运行呢?个人觉得你说的第一点是主要原因,可能因为跟要雾化脱溶剂产生离子这个过程有关。
个人感觉,ms中需要真空的是质量分析器那部分,离子源这部分不需要真空吧?个人观点
说说我的理解吧。首先,离子源是质谱仪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实现样品离子化的区域。样品随流动相进入离子源雾化、电离产生离子,进入质量分析器分析。雾化电离的过程通常是在高压、有时候还要有雾化气、辅助加热器(气)等参与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有外界引入的气体和脱溶剂等产生的雾化后的流动相气体等,很难达到真空的状态。其次,离子源有很多部件、接口,不像质量分析器那样相对密闭,不容易实现真空状态。第三,离子源经常需要清洗,如果抽成真空,每次清洗都要卸真空,清洗完再抽真空,不仅繁琐,而且影响真空泵的寿命。最后,解释一下质量分析器内需要真空的原因。真空可以给离子提供较大的自由程。如果有空气,带电粒子可能和空气中的其他分子发生碰撞,影响分离及检测。而在离子源内,有时候需要一些气体和电压参数等来帮助去除水和分子、还有溶剂簇、加簇离子,从而提高样品的灵敏度。
该帖子已被版主-dickwang2008加4积分,加2点经验;加分理由:分析的很合理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质谱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