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那么疯,那些没有公积金贷款买房房和没有买房的人都怎样了

房价疯涨,我为什么还要买房
  1.焦灼和胶着
  (受访者:罗一凡,29岁,公司员工)
  今年这次楼市疯涨,其实我本来已经躲过去了。
  2015年3月,我刚在亚运村买了一套房子,一套“老破小”,房龄跟我差不多,不到60平方米,总价220万元。爸妈给我拿了100万元出头的首付,我用公积金贷的款,房子一到手就租出去了,每个月租金正好用来还贷。
  我买房就是为了自住。工作之后平均每年都要搬一次家,租房也租怕了,不可能花钱买家具,还得跟别人合住,生活没什么质量。我想如果有房子,稳定下来也就安心了。去年这时我还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本来招聘时许诺了北京户口,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无法落户了。好在实习时公司就给我交了个人所得税,我还是满足了在北京连续纳税满5年的购房要求,有钱,又有购房资格,就把房子买了。
  青岛市民在办理买房手续。春节过后全国多地楼市被突然引爆,购房者排队买房,二手房中介屡屡跳价的现象频现
  现在想起来,那时买房是最合适的。2014年,整个市场都比较沉寂,好多二手房都在降,大家都是买涨不买跌的心态,都观望着不出手。等到2015年春节一过,有些性价比高的房源,一挂出来成交就很快。我当时看三元桥那时候才3万多1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多一两千,还可以挑到楼层、朝向更好的房子。当时我也劝买房的朋友快点入手,从2015年夏天开始,就明显往上走了。
  去年下半年,我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他在北京的时间其实比我长,但一直没想过要买房。我这个年龄的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父母支援一笔首付,孩子以个人名义买房,自己缴纳月供。男朋友一直想靠自己力量买房,他不愿意动家里的钱。2014年时,他爸爸也专门到北京帮他看过一次房子,两个人就去海淀南路转了一圈,觉得这房子完全没法下手啊,全都又小又破,干脆就不买了。
  那些破房子,现在都不知道涨了多少了。男朋友最近总是说,如果早一点遇见我就好了――早点谈婚论嫁,何必现在跟别人抢房子买。
  我们打算今年领证,现在必须得在结婚前买下一套房子:男朋友也没有北京户口,按“京十五条”规定,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购买第二套房。现在不买,以后就再也买不了了。
  还一个原因是,男朋友之前的积蓄都拿去做了,双方家长都觉得这不靠谱,去年的股市都把大家吓着了,家长们都觉得买房才是最安全的。我妈的意思是,男朋友把钱拿去买套房子,起码能看到一个安稳过日子的诚意。
  我们俩买房是纯粹的“刚需”,不是为了投机。结果春节一回来,突然发现北京楼市热起来了。
  同样是100万首付,同样靠公积金贷款,今年已经完全买不到北三环、北四环的房子了。我们现在正在西南四环找房,这里离男朋友上班近一点。但问题是真找起来才发现,没有人卖――连中介都告诉我:“姐,别看现在挂出来的房源这么多,能卖的没几套。”
  这跟去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我去年买房时心态特别平和,先在网上研究北京各个区的均价和走势,确定下这笔钱能买多大的面积。又定好了要两居室、离单位近那些硬性条件,从我真正给中介打电话约看房,到最终签下合同,一共就用了3天时间。
  我的那个业主特别爽快,拿了定金就出去去了。3个月之后才回来跟我办过户,这中间房子也涨了不少钱,我的首付还是等到过户前才做的银行监管,这期间业主手里就只攥了我10万块钱定金,从头到尾什么别的都没说。
  今年就绝对不是这样了。今年一直听见中介说业主不靠谱,很多人之前都谈好价格了,坐下来就涨10万元,买小房子的人预算本来就有限,你涨10万,人家就买不起了,直接谈崩了。
  很多人都在换房子,上游一旦涨起来,下游就只能坐地起价,一个传一个,最后就落在我们这些底层的“刚需”买主身上了。其实我们买的房子小,本身基数不大,这一轮涨价最多也就是总价多个10万20万,但是就算是我们能接受,现在也没有房子能谈。
  最近这一个月每天手机里都是各种房子涨价的消息,各种公众号都在讲抢房子的故事,我男朋友在年那么大的楼市热潮里,都能完全无动于衷,他是个对北京房子哪儿贵哪儿便宜完全没概念的人,现在连他都发现,“为什么所有的微信群里都在谈房价?”这让许多人心理恐慌,没房子的普通人、工薪家庭,都担心如果现在不买,一辈子也住不上大房子了。市场、媒体、熟人都在制造这种能感染的心理情绪,社会就跟得了病一样。
  我觉得社会最可怕的不是穷,是大家心里都很恐慌,时时刻刻觉得自己的利益会被剥夺的状态,这样的社会谁都不幸福。我就感觉我妈这段时间很不幸福,我们老家江苏的房子最近涨得也很凶,新房的价格都在翻番,我妈妈每次打电话都在逼我赶紧把房子买了,她觉得男朋友的动作太慢:做事不能算经济账,我这个年纪是需要结婚的,不是拖着拖着,等楼市平稳了去省几十万。
  我妈这种焦虑会直接传给我,上次打电话,我终于跟她发火了,我说我是一个成年人了,你再这样我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这是我们两个人的账,你就别多想了。
  现在我还是需要看房,但并不希望被社会情绪裹挟着走,如果我在“下个月就涨20万”的心态里着急定了一套不喜欢的房子,哪怕这房子之后真的会涨20万,我也不可心。为了住上舒服的,多花20万我也是愿意的。
  我还有个弟弟正在天津读书,今年看楼市这么热,我妈妈希望他能提前买一个商住两用房。我弟弟没有买,他认为买房是个运气问题,通货膨胀在加剧,我们每年的收入也在涨,基本上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他说他无法判断几年之后的经济形势是什么样的,还是打算有需要的时候再买。
  我不会评价他想法到底是对是错,大家都是独立的成年人了,我们一家四口都应该尊重对方的选择,我弟弟正处在一个人生相对自由的状态,他觉得人没有必要把自己放在这个焦灼的环境里,如果你需要这套房子,买完无论涨亏都无所谓,如果不需要,再用市场动荡来影响自己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
  2.自住还是投资
  (受访者,石皎,26岁,记者)
  在买房这件事儿上,我父母的决策就从来没做对过。
  爸妈来北京做生意已经十几年了,他们在北京南郊的京温服装批发市场里租了一个摊位,两年前刚把个人关系挂靠到一个朋友的公司下面,在那里交社保。我2013年大学毕业之后也来了北京,在一家新闻网站做记者。
  换句话说,我们全家都没有北京户口,三口人在京纳税记录都还没满5年,都没有在京购房资格。
  其实我父母早在2008年就在大兴花7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那是个真正的小产权房,建在集体上,产权证是他们当地的村还是乡政府发的,国家根本就不承认。2008年北京还没有限购,这70万能在北京城里买个不错的房子,现在就不知道能涨多少倍了。现在,大兴房子的价值一点变化都没有,小产权房子想卖,都没人愿意接手。
  爸妈所在的这个市场,说动迁已经说很多年了。之前听说是要搬到河北白沟去,我爸看白沟的房子便宜,赶紧提前买了一套做投资。没想到迁址的消息一直在变,很快又说要迁到另一个城市去了,那个小县城的房价很快又跌了下去,这一次投资也失败了。
  去年底,我爸要给我100万首付,让我自己拿去买个房子。
  因为没有购房资格,我只能买不限购的商住两用房,我平时在国贸上班,以这里为圆心的话,能选择的楼盘无外乎就那么几个。因为买的是不限购的,贷款需要在10年内还清。我的预算是买一套全价在180万~190万元的房子。
  最早看上的是小悦城的一个Loft,建筑面积38平方米,有上下两层,卖190万元。春节之后这边的房子涨了一些,但幅度并不大。但是业主的胃口一下子大了,按理说只需要给他们10万元定金,再通过资金监管付首付,但是这个业主一开口就跟我要120万元定金,低了免谈。
  又看了几家我才发现,这是个普遍现象,业主都着急去换房,定金张口都在100万以上,而且这100万也只是“你不定,过两天又涨了”。连链家中介的人都说:“现在卖二手房的业主都是要上天啊!”
  问题是,小悦城的房子房本还没下来,现在只能先签一个合同,业主让我们先付120万,等房本过户后,再交剩下的部分。那120万是直接打到业主账户上的,连链家都说这笔钱太大,他们没办法做担保。
  我爸爸觉得没事,他认为这个房子业主买时是150万,现在涨到了190万,我们给的120万,连原值都没到,业主答应钱一到手就把钥匙给我们,为了剩下的钱,他也会顺利过户。但我觉得坚决不能给,我把钱给了你,意义上这个房子还是你的呀。而且那个业主说要去移民,真去了我上哪联系人去?
  小悦城的房子我决定放弃了。下一个位置选在哪儿,变成了更头疼的问题。
  我在一家商业类新闻网站工作,每天都在看大量的海外最新公司报道。稿子里写的都是各种轻体量、创新、时尚的新公司,这里面的商业运作规律跟眼前的中国完全不一样。父母这一辈买房,要么靠积蓄,要么靠跟亲朋好友借钱,买房都是为了就近自住,也没有总结出什么买房经验。
  我在网上买了一节房产分析师的一对一课程,600元/2小时,跟几百万元的房子相比,这笔消费并不贵。分析师在北京做了快10年中介,一张口就是各种理论和指导思想。他建议我这套房子考虑一下投资属性,不要光图着自己上班方便。
  “一个商圈有生命周期。周围房子越来越老,高端人群撤离,中产接手,商场也会下降,恶性循环,最后变成价格低洼。”分析师建议我不要买已经炙手可热的楼盘,去找有未来三五年,周边交通、商场、学校等有增值潜力的地块。他推荐我去买亦庄的房子,称以后新机场修好,那里就是下一个望京。但究竟能不能在我5年后转手时上涨,分析师闪烁其词,始终不能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
  有朋友说,确实听说郊区的新楼盘这几年涨价快;
  也有朋友说,如果遇到经济危机,房价都从郊区开始跌起;
  还有朋友警告我,就像A股牛市时满大街都是股神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套赚钱的理论。但没人能预测到熊市的行情。北京的楼市无法用理性分析,想往里面套什么规律都能说出道理。
  …………
  现在没有人能给我任何指导,我第一次觉得买房这件事这么麻烦,这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北京土著,房价涨这么疯,光靠倒腾房子,一个人真的可以啥也不干也能活得挺好。
  这些天到处打听,我唯一明白的是,北京的房价涨了那么多年,未来10年内还会一路涨下去。婚姻还离我很远,也许五六年后我还会出国,在这之前,这100万如果放在手里只会不断贬值,唯一跑过通胀的办法,只有买房。
  这几天我和我爸又看了几套房子,一套是东四环边上的一处国际公寓,酒店式管理,干净整洁,距离国贸不到5公里。房子64平方米,要价180万元,因为房主当年买的时候才64万,购买价低于区域指导价,所以还要交40万的税费;另一套在亦庄的,距离国贸有20公里。小区在郊区,所以又大绿化又好。但地理位置太偏远了,一旦我换工作,就必须要租房子,我不可能从那里出发去上班。
  我爸非常喜欢林肯公园的房子,我自己更倾向城里那套酒店式公寓,晚上偷偷在中介那儿交了2万元意向金,好优先跟业主约谈。这件事我还没想好怎么跟家里说――因为房子买在哪儿的问题,爸爸和我在家已经好几天不说话了。
  等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希望从家里搬出来自己生活。我每个月工资小1万,如果真的买了公寓的房子,月供要达到6000元,还贷压力这么大,真的想独立,恐怕首付还得再跟父母要20万。
  3.换房食物链
  (受访人:张玉,28岁,自由职业者)
  我一直觉得,房子是你的物品,要随时关注能不能拎包就走,不能为了房子给自己添羁绊。
  我家一直住在北苑这儿,北五环外七八年前都是荒地,渐渐盖了很多新楼盘,2011年还读书时我就关注过房价,当时劝我妈买一个88平方米的二居室,均价6000元。可惜当年我没有话语权,家里没听我的,现在那套房子每平方米已经涨到6万了。
  新房涨价是最快的,这边户型好,挨着三个大公园,空气也比南边更好,有车的话进城也很方便。2013年我结婚,2012年底双方父母拿了200万首付,这笔钱完全由我和老公自己支配。我还是把房子买在北苑了,200万,结婚花了一部分,用90万做首付,贷款180万买了现在160平方米的房子,还剩下80万。
  2014年,我们把80万元提前还了贷款。这次房价上涨,我们的房子现在售价480万~500万元,还掉余下的100万贷款,还能剩下400万。如果没有买这个房子,那200万初始资金无论怎么理财,也不可能3年变400万啊!
  我老公是广州人,2014年他调回广州,我跟着一起过去了。当时如果租房子,每月要三四千元,这是纯粹的消费行为,还不如用这个钱还房贷。刚好那时我运气不错,做了两笔生意赚了点钱,跟存款一起凑了40万,买了珠江新城一个100多万元的一居小公寓。
  买房很简单,事先先看大量数据:看成交价、价格走势、户型、绿化面积、交通、小区配套,我没有Excel表格,就是用脑子筛选。刚结婚时,我买房这方面跟老公的沟通成本还很高,很快他就全权让我处理了,广州的一居,从看到买,一共就一周时间――先定区域,再定小区,最后能看的其实没几套,差不多就直接拿下。珠江新城是广州的CBD,周围白领多,租售比高,这个房子的月供是提前算过的,每个月月租的4500块钱,正好两两相抵。
  在广州的第二年,我买了一个不限购的商住两用Loft,去年广州楼市行情不好,我说服我妈买了一个建筑面积60平方米、全价110万元的房子,写我爸的名字。贷款要10年还完,我来还贷,等到他们差不多退休了,租金正好给他们当退休金的补充。
  3套房产,总共贷款有300万元,这其实就是用杠杆来买房。每月的月供算下来是1.5万元,占家庭月收入的一半,其实也并不怎么影响生活。我们完全不攒钱,休闲消费开销很大,每个月的流水大多去还了房贷、,靠这个强制节流。每年我和老公还要出国游两次,我爸都好奇,一个马尔代夫你怎么去了三次还要去?
  钱留着干什么呢?放在手里也是贬值,不如借房地产,加杠杆来升值。我现在听说我妈有存款我就焦虑,她买的理财都是年化收益率3%左右,这么保守压根儿跑不过通胀。我们双方父母也不干涉我们买房,每次倒腾之前,我爸妈就跟我说,盈亏自负。其实如果父母真的要掺和,很多事儿一定就干不成了。
  从年,因为工作变动两年里我搬了4次家,换房子实在是太简单的事儿了。几个房子都是自己装修的,北京的房子花了50万装修,大头都放在了实木家具上,那些打在墙里的柜子带不走,最后搬家相当于扔了。装修完的房子反而能提高房价,最后也能直接卖给下家――如果他们再装修,材料费、时间精力都不划算,而且北京租房这么贵,空半年放味儿也是一大笔钱。
  房子旧了就得换,只有新房才保值。
  这次换房的动因,是春节前我偶然关注了一下学区房,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现学区这个政策把房价推得太高了,在我看,这次换房的主力都是要生二胎、要买学区。我买房时见过一个博士,把自己400万元的大房子卖了,到海淀区买一个700万的小户型,那个房子据说有20多年房龄了,为的就是孩子能上“人大附小”。
  我做不到那么无私,可能是现在还没有孩子,我不能接受自己搬到海淀那种拥挤的环境里。而且,万一学区的政策变了,学校搬了、划片变了,你这个房子唯一的溢价就在学校,那时候怎么办?
  我并不是要追学区房的政策,而是我再不换房,我的房子就不如学区房涨得快了。
  3月5日我看了一套房子,是朝阳外国语分校的学区,业主万买的,当时挂的是880万。3月12日我跟业主面谈前,这套房子已经涨到了920万,就是这么快。
  12日中午11点30分跟业主见面,一直谈到了下午四五点,中介才放我们走。买房子的人多,我找的这家链家也希望我能谈成,买星巴克咖啡、买麦当劳,供吃供喝不让我们走。
  周六这一单,就是一个连了5套房子的食物链:
  业主A要买一套2000万元的别墅;
  业主B要接他1000万元的大平层;
  我是业主C,想买880万元的学区房;
  找我的买家D,是想换成我480万元的三居;
  最底下的买家E,就是被压迫的、没有房子、买210万元一居首套房的纯“刚需”。
  我们都在链家系统里买房,中介还告诉我:姐你下次用个新手机,注册个新链家账户,现在你买、卖什么情况,其实我们都一清二楚。
  这种连环单里,所有人都怕吃亏,全都要先买后卖,条件一层比一层苛刻:A跟B要求7月中旬拿出700万现款,好去买别墅。B跟我就要求6月底拿700万,到我这,我就必须跟下家也要提前15天。
  更苛刻的还有,业主B要求我:一、6月末拿700万现金;二、他要住到12月再腾房,这期间不给房租;三、定金要100万,当晚要给50万,其余的一周内补齐。
  我还奔着谈到890万的预期去的,结果他觉得我不是优质客户,我觉得谈判失败,大家心里都非常别扭,中介的店长唱黑脸,把夹子往业主面前一摔:“你也别太欺负人了!”业主大哥想想,给了个面子:好吧我总价降1万。919万。
  最后,被中介强拉着,下午大家还是谈到909万,签了一个10万元的定金合同。晚上到家我就哭了,太委屈了,怎么这么受气啊?
  二手房市场现在已经疯了。中介后来跟我讲,有个人想卖房买别墅,跟客户说要2017年底腾房,足足两年之后!虽然每个月要给9000块钱租金吧,都这么周转不开了,这房子还换它干吗?之前还听说,我们这小区有个大姐卖毛坯房,160平方米要980万,打电话问能不能见一下业主,大姐高兴了:“好啊!见啊,再涨20万。”――就是“听风涨”!我的房子跟链家签了独家速销房,但也只是挂着,我现在还没法卖。现在接电话,中介上来就问“能签约吗?”这都是这几个月的黑话了,潜台词问你上游的房子买了没有,买了,我就带诚心买的客户过来看房。
  像那种意向金,交2万块钱,提前给你约见房主,在500万以上的交易里已经没人用了,都是换房,提前见你没用,能坐下来收钱才是真的。我们给的10万定金,跟909万相比就是杯水车薪,签的也不是标准合同。
  12日晚上11点,我接到中介电话,说业主那边改了条件,要求6月上旬就拿到700万现金。这话我一听就明白了,人家这是想违约,我上哪儿能那么快搞到这么多钱?挂了电话我反而一下子轻松了:就算是这单真的签成了,之后的2个月我也得跟打仗似的,赶紧卖房子,赶紧找现金,赶紧过户。而且我的房子就挂在链家上卖,他们知道我时间这么紧张,房子就再也卖不上高价了。
  13日上午,我去链家那儿拿回了10万定金,大家还要继续合作,就别指着什么双倍赔偿了。
  我还是得继续找房子,换房不存在追涨不追涨,我的房子,和我要买的房子,涨价的速度差会越来越大,再不换就更追不上了。从那条食物链里的阶梯价格差就能看出来,一定是大户型的涨得快,更有话语权。如果实在买不到,我就买街对面这个福熙大道的新盘,开盘价预计每平方米7.3万元,买个二居室,全下来900多万。现在只能交20万元排个队,不保证能买到,只是排个号。
  我现在其实是离婚状态,我跟我老公恋爱4个月闪婚,半年后为了买广州那套一居室办离婚,结婚证只是个形式,我俩和家里人都没那么在乎。我和老公经常说,如果我们早生两年,绝对比现在的条件好。像卖920万元房子的大哥,1978年生,就是占了这早生10年的便宜,一路被房地产的大势推着走。现在用万的房子,去买万的平层,就是因为老婆喜欢,自己想每天步行上班,这其实是一个绝对的消费行为。跟他相比,我们还不到30岁,上升的需求更迫切,他在平移,而我在用房子往上跳。
  (应被采访者要求,罗一凡、石皎、张玉皆为化名)
(责任编辑:李治华 HN026)
房产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热门推荐:
  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综合报道
  从借高利贷买房、假离婚买房,到实体企业老板抛弃主业投资房产,甚至一套房子能挽救一家上市公司,一场全民买房热潮正在上演,有人唯恐赶不上这趟暴富列车,也有人惊呼泡沫经济即将破裂,中国楼市到底怎么了?
  下面来看一个开发商是怎么看待年轻人贷款买房的:
  在中国,买房95%靠按揭贷款,而且年轻人买房的需求最大。估计只有不足5%是靠自己的实力,不需要家里资助买房的。当然还有一些富二代全款买房的事,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说穷二代,农二代,职二代,或者说普通青年为什么不要着急买房呢?
  先说下中国的房贷被透支得非常严重了,楼市泡沫大,年轻人做接盘侠要考虑清楚楼市崩塌的后果。
  房贷收入比是房贷除以可支配收入,百分比越高代表老百姓还款压力越重,目前中国房贷收入比已经快达到了40%,超过了美国在次贷危机时的32%,快接近房产泡沫时期的日本。
  今年2016年月均房贷接近5000亿,而且央行新增的货币几乎都涌入了楼市贷款中。如果房贷挤压了我们大部分收入,老百姓就没钱去消费其他商品了,抑制扩大内需,对实体经济也是一种打击。所以说中国是将楼市杠杆用到了极限,已经存在一定风险了。那些使用高杠杆买房的年轻人,如果未来房价跌了,经济不景气了,你们贷下的房贷是否还还得起?
  虽然我们都清楚房价已属于非理性上涨,为什么还有年轻人拼了命要去买房呢?有人抱怨:是中国的丈母娘,逼高了中国房价!
  研究过邻国日本,日本的青年是否也害怕丈母娘。日本青年结婚买房子也很贵,日本弹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价当然比较高(在世界上排名是位列前茅的),日本青年却不着急买房。日本青年怕买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赏美好生活的机会,也更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我们呢 ,为了一套蜗居不惜借贷做房奴。
  除此之外,年轻人诚惶诚恐的买房,还有一个原因。
  大多数人被高房价吓住了――现在不买,以后还会涨,房价永远比工资涨的快。现在不买,恐怕以后再也买不起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先讲个例子。
  在70年代,电话刚刚兴起时,就有舆论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那时候有一部电话,可以被神化到领导干部的层次。但是,现在你看看,一个座机电话能值多少钱,如今已经是苹果手机烂大街了。
  在以前,结婚三大件。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80年代,结婚时的“三大件”就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涨船高了,更新成电脑、空调和摩托车。 如今,结婚“三大件”被默认成“三大子”,即“房子、车子和票子。
  每一个时代的商品工业的大发展,都有攀比的心理,新鲜事物一出来,大家都跟着攀比。大家想过没有,昔日昂贵的电话,冰箱,彩电,现在说起来是不是不值得一提?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无非是供求关系。当整个国家在渴求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在一段时间内是稀缺的。大家争抢,就有商人涌入这个行业,就有投机倒把的人炒这个东西。
  70年代,有人囤自行车倒卖,现代人开始囤什么了?房子呀。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加上中国的传统观念,没有房子就没有家,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家互相攀比谁家住的房子大。大家都在抢房子这个东西,抢的人多了,房子价格就涨了,一个月涨几百上千都是常见的。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一个东西越被疯抢看起来就越值钱。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需求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一段时间内,房子会疯狂上涨,加上中间投机倒把人的炒作,房子更是非理性上涨。更多的人,资金,热钱涌入这个行业,去疯狂的买地盖房子,更多的实体企业老板关了工厂,疯狂囤房,一个个疯 了一样涌入地产圈。而且,央企地王的频出,更让人看到了楼市的疯狂。
  做面粉的,卖鱼的,做鞋的,都涌入这个行业,疯狂盖房,疯狂炒房。这个现象正常吗?当房子的总量超过购房者的需求量时,结果会怎样?一些三四线城市的鬼城已是前车之鉴。
  大家想过没有,在全国有多少套房子?未来5年会建多少套?
  现在虽然放开了二胎,但是独生子很多,再过10年。最简单的估计:孩子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2口还有1套房。还算平衡,等再过10年,双方父母去世,这样一家就3套房。再过10年,这个父母还会为孩子再买套房吗?到时候房子还会永远上涨吗?大家有房子住了,房子卖给谁呢?如果未来再征收个房产税,未来谁还愿意把房子砸在手上。
  所以说:房子永远上涨论,是谬论,照现在的速度,用不了20年,楼市该到头了。
  有人会说,城里人不买,农民会买啊。那么看看城市化进程到什么程度?
  举个例子,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搞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3-5年部分试点农民可以住楼房,大大平抑四线城市的上涨。农村城镇化,这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要所有的农民去城里买房就是城市化了。
  在中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传统的农民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农民的增加,有土地,有乡镇企业收入,有楼房住,去大城市干嘛?扫大街去?你可知道,很多有技能的农民工收入都比大学生挣得多。
  另外国家十二五计划规划提出:每年在一、二线城市,新建600万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5年就建3000万套,可以解决一亿涌入城市的新农民的需求。
  还有数据显示,现在不仅是大城市,楼房空置率高,甚至县级市的楼房空置率也在迅速增加。例如,大城市一个城中村改造,有的村民一个人就能手握7套房子。所以很多农民根本不缺房。
  为此,国家出手挤压楼市泡沫,央行召集5家国有大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高管,召开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会议,传达楼市调控精神。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强化住房信贷管理,控制好相关贷款风险。
  而且国务院发文整治互联网金融风险,规范“众筹买房”等行为。别看现在楼市涨的红红火火,但是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泡沫了,以及国庆期间十几个城市轮番调控楼市,也能看到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在高位接盘,尤其是首付不够,通过贷款或者高杠杆买房的年轻人要警惕风险。当视死如归的接盘侠,要当心飞地高摔得重。
  如果你相信,10年前上万元的手机,电脑现在可以轻松买到,我们就有理由相信:10年后,房子也许没那么贵。
  当然你有足够的资金,想买几套房子那随便你,风险自担。但是如果经济条件不成熟,考虑租房也不丢人,不要用最具想象力的黄金10年(25岁-35岁)给银行打工,而错失了自己的职业成长期。
  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综合报道,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附:细思恐极,楼市调控里的惊天秘密!
来源:营销哈哈镜,作者:曾公,为合规略有改动
  先疯涨,再调控,最后是加税,这或许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三步走”策略~
  笔者认为这次多城“齐步调控”的作用有三:
  第一是巩固前阵子“去库存”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是引导大城市的炒房资金,流向更广阔的三四五线去解放“库存”;
  第三是为楼市的泡沫涂了一层更厚的保护膜,以免爆破;
  “疯涨+调控”都是为了“去库存”,一旦“去库存”完成之后,就到了加税……细思恐极,太可怕了,在这不敢说,还是在文中和你慢慢道来!
  上篇:楼市疯涨,是由于国人太贱所引发的
  年初,原本上层是不打算拉高房价的,因为去年还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连高层都隔空喊话开发商“降降价吧”
  结果,吃瓜群众太贱了:越降价越不买!(就和现在沈阳差不多,当地政府都说要帮购房者垫首付了,仍是没人买帐。)
  那怎么办呢,这么多库存集中在“庄家”手中(表面是开发商,背后是银行)太危险了,必须要转移到众多的“散户”(购房者)去呀,毕竟千斤重担万人挑才不累。
  好,既然“降”你们不买帐,那就反而行之――“涨”!
  结果一涨就见效啦,同样一套房子,去年80万开发商求你你不买,现在你却要花180万去求开发商卖给你,你说人是不是贱?不过,我也是这样,都是买涨不买跌的“二货”!
  如此看来,“去库存”最好的方法不是降价,而是“集体涨价”啊(沈阳得赶紧调整思路了)!
  中篇:如何涨价?也是一门技术
  好,既然“涨价”是去库存的良药,但有几个问题上层是要先考虑清楚的:
  第一、在哪里涨?
  答案肯定是一线大城市,除了示范作用之外,更主要的是大城市有钱啊,因为三四五城市涨了老百姓也买不起,而且大城市之前还一直限购着呢,说明潜在购买力大大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是“限购”的城市日后是必大涨的!)
  第二、如何让它涨?
  对政府来说,让它涨那是分分的事,一是控制住宅用地供给,二是在郊区搞出几个地王(注意“郊区”出地王比“市中心”出地王更有杀伤力),只要“面粉比面包”还贵,就不用担心第二批面包不涨价,所以郊区地王一出,全市跟着疯涨。
  图片来自公众号“一房一万”
  弱弱地问一句“土地拍卖时,万一不出地王那怎办?”
  擦,那更容易了――弄个国企或央企过来,自家人嘛,兄弟你就往死里举牌,一定要搞个地王出来,而且越高越好,你放心,要么到时我退还一部分土地款给你,要么后面的土地款就别给了,反正都是自家人嘛,帮忙唱个双簧就行了!
  第三、涨到多少为止?
  答案是,为了去库存嘛,要一直涨到“一线城市的水溢向二三线城市”为止,不溢出就继续涨(注:溢出的标准就是大城市周边库存消灭完成)。
  举例,去年上海房价3万,它周边的如嘉兴才8千,这样上海的水是溢不过去的,只有让上海涨到6万,6万与8千,高铁才20分钟距离,这样才能溢得过去。
  所以,就有你们之前看到的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半年涨了一倍,然后引发周边的三四城小城市房价也疯涨两三倍,上层仍保持缄默的原因,因为这是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去库存”战略呢!
  下篇:调控的3大目的
  第一步先拉“疯涨”,达到消灭大城市及周边小城市库存之后
  (注:今年5月至9月,上海周边的嘉善、平湖、嘉兴、海宁、桐乡所有住宅全部被上海人一扫而光,房价从五六千直飙到一万五,仍一房难求,现在几十万分销大军正在引领着浩浩荡荡的上海购房团沿着申嘉湖高速公路席卷湖州、南浔、长兴、安吉,估计安徽的广德、宣城、黄山也即将马上“沦陷”了)
  于是要接着执行了第二步“调控”了――
  为什么“调控”呢?我认为,有以下三大目的:
  第一、要巩固前期的“去库存”阶段性成果,“调控”表面上是调开发商,实质是防止炒房客高位抛盘,通俗称为“关门”,因为调控了,接盘的人也会相对少了。
  那不怕炒房客“降价处理吗?”一是限购了,你降价也没有人有资格接盘;二是你肯定也不会降价,毕竟你不是开发商,资金压力肯定是在你的承受之内才敢买的,所以你会死杠。
  第二、引领大城市的投资客到更广阔的三四五线城市去“解放开发商”,放眼全国,目前只是一线和少量二三线城市火了,其他的二千多个小城市还是冬眠中,“去库存”的压力仍是任重而道远。
  你只有调控那些比较火的城市,迫使他们的资金沿着高铁或高速沿线去解救众多四五线城市的“库存”(那里不仅没有限购限贷,而且还出台新政欢迎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炒房朋友们,这叫“分城施策”嘛对不对),如不调控,那资金就离不开那些疯涨的城市,全国“去库存”整盘棋的战略就无法完成。
  再弱弱问一句,“不从大城市引水,直接按你前面说的方法在小城市搞个地王出来,不就省事了嘛?”
  擦,那些四五线小城市没购买力啊,相当于“地下没水”,你再搞地王也没有毛用啊
  注:小城市搞个地王,是疯涨之后当托底的,比如你要担心嘉善一万五的房价有水分,人家就在九月拍出了个地王,楼板价就近九千,等开盘肯定要买一万五啦,所以让高价位买了嘉善的炒房客倍感安全,如果疯涨之前,房价才五六千,你搞个地王一万五,当地购房者也没人鸟你的。
  所以才迫使上层出政策让多个疯涨的城市限购限贷,挤出水源引向广袤又干旱的祖国大地,呵呵,是不是有点房产版“南水北调”的意思。
  第三、调控是为了保护楼市的泡沫,避免过早地破灭,如同给垒得高高、摇摇欲坠的砖墙外面涂上一层厚厚的水泥,增加安全度,既延长了房地产产业的生命,又保护了银行资金安全,用时间去换空间,其中道理显而易见,就不做过多展开了。
  遗篇:“去库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好,行文至此,可以管中窥豹,看出上层的布局了,首先解决如何“去库存”?
  第一步“拍地王,拉房价”,消灭一线城市周边的库存,第二步“调控限购限贷”,引一线城市之水解全国四五线城市之渴!
  一旦“去库存”成功,就会迎来了“去库存”的目的――“去库存”只是手段,目的是“房产税”!
  对的,现在终于看明白了吧,醉翁之意不在酒,“房产税”才是最终的归宿。
  不过也没什么可怕的,因为“房产税”是早晚的事,想想,土地都卖光了,政府靠啥吃饭,肯定是靠存量房的“房产税”嘛。
  有的人说了,“房产税”收的话我们都抗议,都不交,法不责众,看你政府能把我们怎么地!
  呵呵,too young too simple
  举例,先只收20%的房子的税,其他80%的人肯定支持的呀,然后慢慢来,再从80%里面再收20%,其他的60%+前面收过的20%肯定支持的嘛……
  就是这样步步蚕食,中国人嘛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收就一起收嘛,要死也就一起死,所以到最后都一起乖乖地主动上缴哈!
  不信你回想一下,以前计划生育抵抗那么厉害都执行下来了,相对于征收你那点房交税(加上是不动产你又跑不掉),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各位土豪们,放弃幻想吧,请你们把房产税提前准备起来,什么时候开始交呢?我估计在2020年前后。
  有人看到这,肯定倒吸一口冷气,说尼玛的如此下去,房子没有人敢买了,中国楼市要崩盘了!
  我听了,只能哈哈大笑,你太低估我们的政府了,我对我们的政府掌控楼市的能力是绝对相信的,政府想让它涨分分钟,想让它跌也是一招搞定……
  记得我前年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我宁可相信地球爆炸,也不相信中国的楼市会崩盘”,不过你肯定没听到过,因为电视台审稿时把这句话给掐没了。
  最后,总结一下吧:
  1、疯涨和调控都是为了“去库存”战略服务的;
  2、“去库存”完成之后,“房产税”真的就要来了!
  3、越调控的城市说明越安全,越要优先购买;
  4、曾公说了“宁可相信地球爆炸,也不相信中国的楼市会崩盘。”
  罗嗦了这么多,该怎么做,你懂的。
  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登载此文为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运营人员。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工作能贷款买房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