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新浪博客:中国金融体系当下最大风险在哪里

易宪容:我国金融体系风险在哪里_宏观大势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易宪容:我国金融体系风险在哪里
  易宪容
  看银监会上周公布的数据,二季度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65亿元,比一季度末增加了182亿元,不良贷款率与第一季度末持平。二季度实现利润3356亿元,比一季度增长2.94%。很清楚,当前国内银行整个经营是稳健的,不存在多少风险,更不存在由于银行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实际上金融市场许多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是潜藏着的,而这些年来我们早已习惯了以不同的方式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对其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却很少去关注。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
  还是先从国内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情况来说吧。报表上的数据当然是乐观,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近两年来,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已从2010年四季度的217.7%,大幅提高到今年二季度的290.2%。这说明国内银行对潜在不良贷款风险在做提前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其意味着国内银行实际的不良贷款增加正处于上升周期。
  至于当前国内银行业的数据为何依然那样亮丽,很大程度是与国内楼价仍处于上升状态有关。可以说,国内经过两年调整,楼市出现了“量跌价滞”僵持局面,销售全面下降,但住房价格却下跌很少。而只要没能挤出房价泡沫及房价没能快速下跌,过高杠杆的住房投机炒作风险就不会充分暴露出来。而这些城市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到时候,银行体系风险也就暴露出来了。
  当前国内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尽管这种影子银行体系与导致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子体系有很大不同。如2003年以前国内企业融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但201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58%,而银行之外的委托贷款及信贷贷款等则快速增长。在信贷规模及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正规渠道的贷款利率6%左右,而民间信贷市场利率则达20%以上。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催生了大量正式或非正式的贷款中介公司,也激励了银行业务“表外化”。可见,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基本上处于监管真空,受高额利润驱使,不仅规模快速膨胀,而且无孔不入(正规渠道及非正规渠道都是如此)。如果任其发展,潜在风险根本无法预测。
  再说说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问题。对于一个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的确需要大力发展。但如果这种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化到了作用过度,所面临风险就会极高。这几年国内不少城市房地产泡沫吹得巨大,很大原因就是过度融资、过度杠杆化的结果。可到目前为止,管理部门还总以为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鼓励企业增长投资,而事实上最要紧的是看银行流出的资金究竟流向了哪里。如果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流入房地产炒作,那么信贷政策宽松意义还有多大?从这几年实情来看,许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甚至不及房地产公司所获利润的九牛一毛。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会有多少动机把资金投入实体经济?
  过度使用或滥用现有的金融体系,还有一个当前必须格外警惕的问题不能不提。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了几个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而这些区域性的金融改革试验区,除了个别地方,大多以没有多少实质性新内容的金融创新为主打方向。笔者认为,国内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统一市场,如果没有重大的制度改革,这些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作为的余地实在不多。系统当然应该向民间资本开放,但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却远不是只要建立更多的小银行。若这种局面不尽快改变,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的风险很快就显示出来。对此,美国十八世纪下半叶银行业的遭遇是我们再好不过的镜鉴。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中国金融体系当下最大风险在哪里_网易财经
易宪容:中国金融体系当下最大风险在哪里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金融市场许多巨大的系统性是潜藏着的,这些年来我们早已习惯了以不同的方式过度使用现有,一个巨大的基本上处于监管真空的体系正由此快速形成,而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其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这可能是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
看银监会上周公布的数据,二季度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65亿元,比一季度末增加了18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与第一季度末持平。二季度实现利润3356亿元,比一季度增长2.94%。很清楚,当前国内银行整个经营是稳健的,不存在多少风险,更不存在由于银行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实际上金融市场许多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是潜藏着的,而这些年来我们早已习惯了以不同的方式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对其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却很少去关注。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
还是先从国内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情况来说吧。报表上的数据当然是乐观,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近两年来,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已从2010年四季度的217.7%,大幅提高到今年二季度的290.2%。这说明国内银行对潜在不良贷款风险在做提前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其意味着国内银行实际的不良贷款增加正处于上升周期。
比如,率先公布业绩的上半年的数据,3个月以下逾期贷款急增63%或41亿元至占贷款组合1.06%,高达新增不良贷款余额7.3亿元的5.6倍。招行算是经营管理状况较好的,其他小银行问题肯定比这要大。最近暴露出来的江西赛维及江苏熔盛重工巨大贷款风险,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好佐证。有机构估计,占全国银行体系贷款8.4%的浙江省,不良贷款率或上升2.5倍至2.9%(温州的情况十分突出)。如果这种情况在全国蔓延,国内银行不良贷款率更可能快速上升。
至于当前国内银行业的数据为何依然那样亮丽,很大程度是与国内楼价仍处于上升状态有关。可以说,国内经过两年调整,楼市出现了“量跌价滞”僵持局面,销售全面下降,但住房价格却下跌很少。而只要没能挤出房价泡沫及房价没能快速下跌,过高杠杆的住房投机炒作风险就不会充分暴露出来。最近温州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快速上升,很大程度都是与温州楼价快速下跌有关。但不少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没能挤出,反而还在继续吹大。而这些城市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到时候,银行体系风险也就暴露出来了。
当前国内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尽管这种影子银行体系与导致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子体系有很大不同。比如,2003年以前国内企业融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但201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58%,而银行之外的委托贷款及信贷贷款等则快速增长。在信贷规模及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正规渠道的贷款利率6%左右,而民间信贷市场利率则达20%以上。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催生了大量正式或非正式的贷款中介公司,也激励了银行业务“表外化”。去年发行的规模高达18万亿元之多。今年上半年, 76家获准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从此前的2819亿元大幅增至4802亿元,增幅达70%,而这其中绝大多数资产是银行业表内业务“表外化”所致。可见,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基本上处于监管真空,受高额利润驱使,不仅规模快速膨胀,而且无孔不入(正规渠道及非正规渠道都是如此)。如果任其发展,潜在风险有多大,根本无法预测。
再说说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问题。对于一个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的确需要大力发展。但如果这种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化到了作用过度,所面临风险就会极高。比如,近几年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过度使用现在的金融市场基础上。2008年至2012年6月末,银行信贷增长达到近35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额达到56万亿元。而在1997年至2002年的5年间,银行信贷增长只有6.7万亿元。可以说,这种过度融资加速了国内经济发展,加快了许多重大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几年国内不少城市房地产泡沫吹得巨大,很大原因就是这种过度融资、过度杠杆化的结果。可是,到目前为止,管理部门还总以为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鼓励企业增长投资,而事实上最要紧的是看银行流出的资金究竟流向了哪里。如果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流入房地产炒作,那么信贷政策宽松意义还有多大?从这几年实情来看,许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甚至不及房地产公司所获利润的九牛一毛。比如,国美是全国家电零售业首屈一指的巨头,其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利润就远大于国美之前15年利润的总和。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会有多少动机把资金投入实体经济?
过度使用或滥用现有的金融体系,还有一个当前必须格外警惕的问题不能不提。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了几个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而这些区域性的金融改革试验区,除了个别地方,大多以没有多少实质性新内容的金融创新为主打方向。笔者认为,国内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统一市场,如果没有重大的制度改革,比如弱化乃至去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主导性,这些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作为的余地实在不多,尤其这些金融改革试验区都在强化而非减弱政府的主导性。系统当然应该向民间资本开放,但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却远不是只要建立更多的小银行,但正因为这些金融改革试验区缺乏实质性的高难度金融创新,不少资本就盯着想尽快进入正规的银行体系,到底现在经营银行不仅风险低而且有高利润。若这种局面不尽快改变,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的风险很快就显示出来。对此,美国十八世纪下半叶银行业的遭遇是我们再好不过的镜鉴。
(易宪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易宪容:中国金融体系当下最大风险在哪里
易宪容金融市场许多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是潜藏着的,这些年来我们早已习惯了以不同的方式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一个巨大的基本上处于监管真空的影子银行体系正由此快速形成,而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其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这可能是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看银监会上周公布的数据,二季度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65亿元,比一季度末增加了18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与第一季度末持平。二季度实现利润3356亿元,比一季度增长2.94%。很清楚,当前国内银行整个经营是稳健的,不存在多少风险,更不存在由于银行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实际上金融市场许多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是潜藏着的,而这些年来我们早已习惯了以不同的方式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对其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却很少去关注。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还是先从国内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情况来说吧。报表上的数据当然是乐观,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近两年来,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已从2010年四季度的217.7%,大幅提高到今年二季度的290.2%。这说明国内银行对潜在不良贷款风险在做提前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其意味着国内银行实际的不良贷款增加正处于上升周期。比如,率先公布业绩的招商银行上半年的数据,3个月以下逾期贷款急增63%或41亿元至占贷款组合1.06%,高达新增不良贷款余额7.3亿元的5.6倍。招行算是经营管理状况较好的,其他小银行问题肯定比这要大。最近暴露出来的江西赛维及江苏熔盛重工巨大贷款风险,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好佐证。有机构估计,占全国银行体系贷款8.4%的浙江省,不良贷款率或上升2.5倍至2.9%(温州的情况十分突出)。如果这种情况在全国蔓延,国内银行不良贷款率更可能快速上升。至于当前国内银行业的数据为何依然那样亮丽,很大程度是与国内楼价仍处于上升状态有关。可以说,国内经过两年调整,楼市出现了“量跌价滞”僵持局面,销售全面下降,但住房价格却下跌很少。而只要没能挤出房价泡沫及房价没能快速下跌,过高杠杆的住房投机炒作风险就不会充分暴露出来。最近温州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快速上升,很大程度都是与温州楼价快速下跌有关。但不少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没能挤出,反而还在继续吹大。而这些城市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到时候,银行体系风险也就暴露出来了。当前国内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尽管这种影子银行体系与导致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子体系有很大不同。比如,2003年以前国内企业融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但201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58%,而银行之外的委托贷款及信贷贷款等则快速增长。在信贷规模及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正规渠道的贷款利率6%左右,而民间信贷市场利率则达20%以上。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催生了大量正式或非正式的贷款中介公司,也激励了银行业务“表外化”。去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高达18万亿元之多。今年上半年, 76家获准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从此前的2819亿元大幅增至4802亿元,增幅达70%,而这其中绝大多数资产是银行业表内业务“表外化”所致。可见,国内影子银行体系基本上处于监管真空,受高额利润驱使,不仅规模快速膨胀,而且无孔不入(正规渠道及非正规渠道都是如此)。如果任其发展,潜在风险有多大,根本无法预测。再说说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问题。对于一个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的确需要大力发展。但如果这种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化到了作用过度,所面临风险就会极高。比如,近几年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过度使用现在的金融市场基础上。2008年至2012年6月末,银行信贷增长达到近35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额达到56万亿元。而在1997年至2002年的5年间,银行信贷增长只有6.7万亿元。可以说,这种过度融资加速了国内经济发展,加快了许多重大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几年国内不少城市房地产泡沫吹得巨大,很大原因就是这种过度融资、过度杠杆化的结果。可是,到目前为止,管理部门还总以为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鼓励企业增长投资,而事实上最要紧的是看银行流出的资金究竟流向了哪里。如果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流入房地产炒作,那么信贷政策宽松意义还有多大?从这几年实情来看,许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甚至不及房地产公司所获利润的九牛一毛。比如,国美是全国家电零售业首屈一指的巨头,其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利润就远大于国美之前15年利润的总和。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会有多少动机把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过度使用或滥用现有的金融体系,还有一个当前必须格外警惕的问题不能不提。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了几个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而这些区域性的金融改革试验区,除了个别地方,大多以没有多少实质性新内容的金融创新为主打方向。笔者认为,国内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统一市场,如果没有重大的制度改革,比如弱化乃至去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主导性,这些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作为的余地实在不多,尤其这些金融改革试验区都在强化而非减弱政府的主导性。中国银行系统当然应该向民间资本开放,但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却远不是只要建立更多的小银行,但正因为这些金融改革试验区缺乏实质性的高难度金融创新,不少资本就盯着想尽快进入正规的银行体系,到底现在经营银行不仅风险低而且有高利润。若这种局面不尽快改变,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的风险很快就显示出来。对此,美国十八世纪下半叶银行业的遭遇是我们再好不过的镜鉴。(易宪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news.title}}易宪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最大风险是信用问题_宏观大势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易宪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最大风险是信用问题
  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用欧美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就能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国内外格外关注。但是风险有多大?其根源在哪里?国内外专家见仁见智,分歧颇大。在多数国人看来,国内经济持续繁荣不成问题,因此,只要监管制度安排跟上,中国金融体系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多少问题。一些国外专家的看法则截然不同。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就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将破灭,中国经济很可能 在2013年后“硬着陆”。据笔者所知,持有此类观点的国外专家不在少数。不过,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无论是乐观的看法还是悲观的观点,如果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与分析,难免得出一孔之见。如果不能从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的性质与产生根源入手,怕是很难真正把握中国金融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
  一般来说,金融就是给信用风险定价,而信用就是不同方式的承诺(可以是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承诺等)。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信用的承诺化解实体经济过程中所受到的资金约束及分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金融的神奇作用在于把观念或意识的东西通过一定的风险定价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不过,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神奇的作用,同时如果该工具一旦使用过度或信用(即承诺)扩张的边界过度,它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也就是说,如果信用扩张能被限定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边界内,那么金融创新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信用扩张超过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边界,仅是成了追求货币套利、追求信用的无限扩张炒作所带来的利益,那么信用过度扩张必将成为滋生金融危机的根源。
  既然信用是一种观念,那么不同的社会制度,其信用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也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及金融市场的信用扩张程度。如果欧美国家的信用是以市场为主导,法律来保证的,而中国的信用则可以说是政府权力的隐性担保。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与欧美市场经济的信用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区分这种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总是以欧美国家的情况及数据来证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性。这自然给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埋下巨大潜在风险。比如,有人就证明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性在于多元化程度不足,就在于没有走向美国式的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市场,就在于社会对创新及相应风险低容忍度等客观环境。可事实上,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及社会对风险容忍度低,完全是由当前中国的信用基础决定的。
  既然金融市场的信用是由政府隐性担保,那么使用信用的当事人就容易把使用信用的成本让政府或社会来承担,而让其收益为当事人来占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名目繁多(比如价格管制、规模管制等),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缓慢。另一方面,任何当事人都在千方百计设法无限扩张信用。特别是当政府金融管制少许放松时,信用无限扩张速度更是惊人。无论是股市,还是银行都是如此。比如,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到今年3月末广义货币(M2)达到75.8万亿元,而2000年末仅为13.25万亿元,10年时间增长了572%。还有,中国的货币化程度(GDP与M2之比)远远高于美国与日本,即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但其货币总量远大于美国(美国仅60万亿人民币左右)。而M2的快速增长完全是国内银行信贷快速无限扩张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方式,只要信用扩张过度,就必然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潜在风险。对此,()行长最近的讲话也提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信用扩张过度所带来风险的严重性。
  正因为当事人使用信用的风险可以让他人或整个社会来承担,而收益归自己,这就必然会激励当事人尽可能地无限扩张信用,过度追求高风险的市场及产品,于是金融市场投机炒作盛行。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银行还是住房投机炒作者,之所以都会过度地使用银行信用贷款,就在于银行扩大放贷规模不仅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因此增加了银行利息收入,可风险最后由政府承担。对于住房投机炒作者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可利用银行过高的杠杆率、过低利率及贷款易获得性,不断地把住房价格炒上天去。他们明白,房地产泡沫果真破灭,最后买单的是银行及政府。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不少人用欧美国家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其实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笔者以为,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比如,若仅以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增加速度、利润水平上升状况而论,中国的银行业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国际水平。但实际上,国内银行业之所以能如此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政策性资源的注入。无论是2003年以来的股份制银行上市还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全面放松了对银行信贷的数量规模及价格管制,都使得国内各商业银行放开胆子主动开闸放水,以求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增长。不妨说,国内商业银行这种不计成本及不顾及风险的信贷无限扩张,如果不是银行业监管机构不断敲响风险警钟、出台各种相应监管政策及提高监管标准,当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不知会积累得多大。
  总之,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所面对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之前,谁也无法估计。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就可能显露出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认识与分析。笔者相信,若能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就可能了解到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最大风险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最大风险
关键字:&&nbsp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风险,是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有多大?其根源在哪里?国内外业界与专家见仁见智,分歧颇大。不过,对于在多数国人来说,国内经济持续繁荣不成问题,因此,按照这种逻辑,只要监管制度安排跟上,中国金融体系在短期内是不会出现多少问题。不过,不少国外专家的看法则是截然不同。比如,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就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将破灭,中国金融危机将出现。因此,中国经济很可能 在2013年后硬着陆。而且持有诸如此类观点的国外专家不在少数。可以说,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无论是乐观的看法还是悲观的观点,不少人都只是站自己的角度来观察与分析,得出的仅是一孔之见。如果我们不能够从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的性质与产生根源入手,要想真正把握中国金融体系未来发展方向是不容易的。 一般来说,金融就是给信用风险定价,而信用就是不同方式的承诺(可以是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承诺等)。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信用的承诺化解实体经济过程中所受到资金约束及分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金融的神奇作用在于把观念或意识的东西通过一定的风险定价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不过,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神奇的作用,同时如何该工具一旦使用过度或信用(即承诺)扩张的边界过度,它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也就是说,如果信用扩张能够限定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边界内,那么金融创新则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信用扩张超过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边界仅是成为追求货币套利、仅是成为追求信用的无限扩张炒作所带来的利益,那么信用过度扩张又将成为金融危机不断的根源。 &既然信用是观念的东西,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其信用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也就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及金融市场信用扩张的程度性。如果欧美国家的信用是以市场为主导法律来保证的,而中国的信用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政府权力为隐性担保。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与欧美市场经济的信用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区分这种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总是是欧美国家的情况及数据来证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成熟性。这自然给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埋下巨大的潜在风险。比如,有人就证明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性,就在于多元化的程度不足,就在于没有走向美国式的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市场,就在于社会对创新及相应风险低容忍度等客观环境。但实际上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及社会对风险容忍度低完全是由当前中国的信用基础决定的。 二是既然金融市场的信用是由政府隐性担保,那么使用信用的当事人就容易把使用信用的成本归政府或社会来承担,而让其收益为当事人来占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名目繁多(比如价格管制、规模管制等),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缓慢。另一方面,任何当事人都在千方百计地进行信用的无限扩张。特别是当政府金融管制少许放松时,这种信用无限扩张速度更是惊人。无论是股市还是银行都是如此。比如说,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到2011年3月末广义货币(M2)达到75.8万亿元,而2000年末仅为13.25万亿元,10年多一点时间增长了572%。还有,中国的货币化程度(GDP与M2之比)远远高于美国与日本,即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但其货币总量远大于美国(美国仅60万亿人民币左右)。而M2的快速增长完全是国内银行信贷快速无限扩张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方式,只要信用扩张过度就必然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潜在风险。对于这点,最近周小川行长讲话也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信用扩张过度所带来风险的严重性。 正因为当事人使用信用的风险可以让他人或整个社会来承担,收益归自己,这就必然会激励当事人千方百计地对信用无限扩张而过度追求高风险的市场及产品,金融市场的投机炒作盛行。比如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银行还是住房投机炒作者,之所以都会过度的使用银行信用贷款,就在于银行放贷规模扩大不仅是其银行竞争力的核心,也增加了银行利息收入但其风险最后则由政府来承担。对于住房投机炒作者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可利用银行过高的杠杆率、过低利率及贷款易获得性,不断地把住房价格炒得天上去了,但他们知道,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最后买单的则是银行及政府。 第三,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但不少人往往会用欧美国家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从而使得让许多理论容易误导政府决策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比如国人对国内银行业判断,以国际上的标准中国的银行业是如日中天,其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增加、利润水平上升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国际水平。但实际上,国内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如此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政策性资源的注入。无论是2003年以来的股份制上市还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全面放松了对银行信贷的数量规模及价格管制,从而使得国内各商业银行放开胆子主动开闸放水以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增长来体现其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及信用在短期内快速无限扩张。可以说,国内商业银行这种不计成本及不考虑风险的信贷无限扩张,如果不是银行业监管机构不断敲响风险警钟、出台相应各监管政策及提高监管标准,当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不知会积累得多大。但是,对于这次银行信贷快速无限扩张所导致的巨大风险,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之前,谁也无法估计其银行风险的有多高,不过,如果国内房地产泡沫破灭(只要吹大了的泡沫没有不破灭的),这些巨大风险一定会全部显露出来。 总之,当前国内金融体系面对巨大风险,这是不可怀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认识与分析。如果能够中国信用本质入手,就可能了解到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确立防范其风险的制度安排,否则,对国内金融体系风险认识只知其表不及其里,那么要找到化解中国金融体系风险有效办法并非易事。 &
正在读取...
易宪容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1958年出生于江西上高,
1989年获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年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做合作研究;
易宪容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体系 道德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