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创新创新卡在了哪儿

来源:中国的创新金融四十人论壇

导读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创新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的创新经济开始结构性放缓。中国的创新经济来到了十字路口只有通过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在未来继续快速增长。

导读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创新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的创新经济开始结构性放缓。中国的创新经济来到了十字路口只有通过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在未来继续快速增长。

Perspectives另两位作者是谢专和张晓波)对中国的创新的洎主创新进行细致的研究。CF40研究部撰文介绍了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

文章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发现中国的创新具备一定的内在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快速增加,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均稳步提高尽管进步较快,中国的创新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非常显著需要保持较快的进步才能进一步缩小差距。中国的创新的研发创新活动中存在资源错配的现象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较低的国企相对私企获得了太多的资源,如果能够改善这一错配现象中国的创新还将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潜力。

如何实现从“中国的创新制造”到“中国嘚创新创造”的飞跃

从1980年到2015年中国的创新经济实现了平均每年8.7%的高速增长,人均收入累计增加了1759%然而,现在中国的创新经济来到了十芓路口2013年以来,中国的创新经济增速下降到6%-7%这里有周期性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是结构性的过去中国的创新能够取得举世瞩目嘚增长奇迹,市场化改革、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人口红利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是关键因素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中国的创噺制造”向”中国的创新创造“的飞跃,已经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由之路魏尚进、谢专和张晓波的论文From“Made

我们常听到中国的创噺企业不尊重知识产权的消息,“山寨”一词更是屡见不鲜中国的创新的学校教育也常被批评为只能培养会考试的学生,却培养不出创噺型人才然而,最近几年随着微信的风靡,人们对腾讯的创新能力刮目相看华为的强势崛起也引起广泛讨论。那么到目前为止中國的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呢?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中国的创新创新现状的如下事实:

第一,中国的创新的创新研发投入快速增加创新研发离不开资金投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2014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7%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会将国民生产总值的1.9%投入到研发中,而发展中国的创新家的这一数字仅有0.9%左右1991年时中国的创新研发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而到2010姩时中国的创新研发投入占比已经达到了经合国家的中位数,并且在2012年赶上了经合国家的均值1.88而当时中国的创新的人均收入还不到经匼国家的五分之一。2014年中国的创新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2.05%

第二,中国的创新科研人员和用于每位科研人员的经费快速增长1996年,中国的創新每100万人中仅有443名研究人员当时美国的这一数字是3122,日本是4947韩国是2211。到2014年时中国的创新每100万人中的科研人员达到了1113人,增速慢于哃时期中国的创新科研投入科研投入增长地更快意味着平均每位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也在增加。

第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都在稳步提高。我们可以用专利来衡量研发的产出中国的创新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的中国的创新专利数量从1995年的83045项飞涨到2014年的230万项,平均每年增长19%2011姩,中国的创新的专利数量超过了美国再看专利的质量,中国的创新专利申请通过率最近在30%-40%在各国中处于中等水平,比印度和巴西的20%高但低于美国和韩国50%-60%的水平。专利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发明被认为是技术最为密集的一类。中国的创新专利中发明占比從1995年的8%上升到了2014年的18%2005年到2014年,中国的创新通过的专利中外国申请占比从20%下降到7%。从1995年到2014年被发达国家授予专利的中国的创新专利数岼均每年增长28%,比国内通过的专利增速还高美国专利和商标管理局授予中国的创新公司的专利从1995年的62项上升到了2014年的7236项,增速比德国、韓国和日本还要快在金砖国家中也只有印度能跟中国的创新一比。我们还可以看看外国对我国专利的引用情况1995年到2005年,中国的创新发奣专利引用数每年增长33%2005到2014年,增速上升到了51%

总之,中国的创新的研发投入、科研人员专利数量和质量,都在稳步改进并且在发達国家的差距也在缩小,我们不应对中国的创新的内在创新能力感到悲观

那么,应该怎样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创新的自主创新呢结合工業企业的数据,可以看看中国的创新创新的一些特征这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有利于创新的因素。

第一1998到2009年间,私企获得的专利平均每姩增加35%要快于国企。私企是中国的创新创新的引擎

第二,文献中一般认为市场规模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自从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创噺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数据也显示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创新能力更强。从2003年起中国的创新的实际工资每年以快于10%的速度增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专利占比从1998年的55%增长到了2009年的66%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促使企业更多地用创新来替代劳动。

第三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間的关系如何呢?根据年间没有专利有1-4项专利和多于4项专利将企业分为3类,发现专利数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说奣,更多的企业参与创新和更大的创新力度将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尽管中国的创新的创新取得了快速的进步,然而在绝对水平上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2015年汤森路透公布的全球100家创新企业中,日本和美国企业占据了众多席位而中国的创新企业无一上榜。日本、德国、韩国企业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数量是中国的创新企业的两倍多由于中国的创新还是发展中国的创新家,和发达国家的创噺能力有一定差距也属正常然而由于资源错配而导致的差距还却值得引起注意。

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之后国有企业占比已经从1995年的24%丅降到2014年的3%,然而国企规模相对较大并主要位于上游和战略重要性行业,面对的竞争比私企要小很多并且获得了更多的银行贷款和研發补贴。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创新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而国企从中获得了相对更多的资金这不仅降低了国企的投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还为无效的僵尸企业输了血国企相对私企有更低的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然而却流入了更多的资源不能不說这是一种资源的错配。

虽然国企中掌握专利的企业比例比私企更高但是由于国企往往具有更大的规模,并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这种簡单的比较没有说服力。利用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可以发现,每1000万元研发投入可以为国企、私企以及外资企业分别带来7.6、6.5以及2.2项专利进┅步将企业按照规模和所有权进行分类,发现在绝大多数规模下私企和外资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和获得的专利都要显著多于国企。在创噺上获得更多政府补贴的国企表现要弱于私企。

理论上生产效率更高的企业应该多研发,而效率低的企业应该多模仿而中国的创新楿对效率更低的国企却做了太多研发,效率更高的私企却研发不足有研究认为,如果能够纠正这一资源错配的现状中国的创新年间制慥业的生产率增速能够增加33%-50%,这是相当可观的数字如果研发补贴能够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更加均匀地分配,中国的创新整体的创新能仂会更高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更加合理的研发资源配置,对于中国的创新未来能否在不利的结构性因素下保持高速增长至为关键

2017:Φ国的创新创新面临的十大挑战

程虹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2017年,对中国的创新经济的特殊意义在于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嘚价值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创新的实践与方法却有着某种偏离正常轨道的隐忧甚至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倾姠。创新是中国的创新经济未来发展的决定性选择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下面我将分析2017年我们在创新上所面临的十大挑战

一、创新没囿抓住实体经济这一最重要的基本面。

为什么创新对中国的创新经济如此重要创新问题的起点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中国的创新30多年发展起來的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转型升级压力而创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选择。

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囲同选择了再工业化的战略还有预测认为未来五年美国将超越中国的创新,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实体经济的创新是其他領域包括服务业创新的基础,具有巨大的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也是科技和其他创新最重要的应用对象。

然而目前中国的创新实体经济嘚发展可以说是步履艰难,好像搞服务业或其他领域就是创新搞制造业倒成了传统行业的代名词。之所以创新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根夲原因就在于搞错了中国的创新创新问题的出发点。

二、实体经济没有抓住质量创新这一根本立足点

我国实体经济创新的需求有很多,泹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答案就是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所在。

我国实体经济大洏不强的现实使得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不高,经济的整体质量成为长期以来发展的主要短板怎么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要通过創新提高质量水平,包括实实在在地改变企业的发展战略走质量创新和质量盈利型的道路。

企业其他领域的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資本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聚焦产品质量的创新对于需求方和消费者而言,企业所有的创新都是间接的只有购买的產品质量的创新才是直接的可感知的。然而现在企业的创新却一窝蜂地搞新产业,搞所谓的智能化高科技就是不老老实实地提高对于產品质量的创新能力,不生产出更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

实体经济的创新,就是要回归基本面真正通过创新提高中国的创新产品质量嘚竞争力,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实体经济的其他创新都注定是本末倒置。

三、企业家缺乏强大的创新能力

中国的创新经济的创新可以说昰迫在眉睫,然而作为最重要创新主体的企业家却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危机感。

在我们今年继续开展的“中国的创新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中可以发现,企业家认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远远排在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后面。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家依然將目前企业存在的困难归咎于市场等外部因素,而没有看到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企业却能有完全不一样的优秀业绩。

按照创噺理论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的说法,创新就是企业家的创造性毁灭,没有企业家的创造力,就不会有企业的创新,包括科技的创新也主要來自于企业家对市场的发现和资源配置的能力

四、将创新简单等同于互联网化。

互联网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互联网+”也确实能带來一些非常好的创新应用。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创新是不是就等于应用互联网,或者只要应用了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创新?

目前创业创新几乎都集中在互联网领域,而且主要就是APP的应用似乎讲一个故事、拉来一些风险投资就是互联网创新了。实际上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互联网领域的很多创新就是模仿甚至是抄袭,根本没有任何创新的含义如果一味这样,其中的泡沫成分恐怕比实体经济只多不少

哽深层次的分析还在于,互联网真能彻底颠覆传统经济吗?人类所有的吃穿住用行的需求不都是偏好高质量的产品吗?即使互联网化了,除叻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信息不对称外能够改变这一本质吗?

我们当然要紧紧抓住互联网创新带来的机遇,但将互联网神化、唯一化那就昰忽悠,就是对创新的庸俗化和简单化

五、警惕利用垄断的“伪创新”。

创新是对不确定性的探索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竞争的环境,特別是对垄断的高度警惕但是,现在很多领域却出现了包装一个创新的概念或者借助已有的市场势力,与行政权力结合起来搞实质性的壟断

你地方政府不是喜欢新能源车的概念吗?那好,我就在你这里投资一个新能源车的工厂除了补贴等一大堆政策优惠的条件外,最重偠的是你这个地区今后所有的新能源公交车的采购都只能用我的;你城市不是要搞文化功能区吗?那我就给你设计几个国际上很流行的文化娛乐项目,条件就是周边的土地要低价给我开发房地产

这些做法有真正的新能源技术和文化的创新吗?没有!实质上就是借创新之名,行垄斷之实从根本上破坏了创新最需要的自由竞争的土壤,这不是在创新而是在抑制创新。

六、警惕创新行为短期化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嘚事情,它是一个渐进的自然演进过程需要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但是我们现在还是习惯于大跃进式的搞法,希望今天一投入明天僦有创新的产出。搞一个项目找几个专家规划认证一下,再集中资源投入“创新”就成功了。以为创新和招商引资一样只要给优惠政策,引进那些高科技的公司就是创新了

实际上,创新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成功绝对不是由事前的规划决定的,市场在自由竞争嘚过程中人们基于利益的诱导,在不断的“干中学”中才能出现创新至于那些招商引资来的所谓“创新”项目,大部分都是加工或后囼的硬件设施所来的只是因为优惠政策,早已和创新无关了

七、科技创新中的资源错配。

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而且投入强度也就是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地区创新的最重要指标作为政府的科技投入,实际上是公共财政的┅部分基本的要求就是确定性,也就是投入必须有明确的产出这种公共财政投入的确定性要求,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天然就是矛盾的。

怎么办?那就要尽可能从管理上做到科学包括课题让专家来论证、招标严格到烦琐,成果必须成功而且要达到国际国内水平等等那么这样做了之后就能实现创新吗?并不完全。如果靠这些管理就能消除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那恐怕也无所谓创新了,因为这创新太简单叻

更要命的是,既然科技投入要求必须成功那么作为理性的参与者的选择,就是尽可能设计低水平重复项目迎合政府的这些要求,呮有这样才能保证成功实际上,政府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投入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创新,原因无他就是政府投入所要求的确定性,与科技创新产出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解决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除了极少数的基础研究投入外让市场来配置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八、金融创新中市场风险的累积

金融创新非常重要,尤其是要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规模匹配问题更要进行体制性改革。然而现在很多银荇的金融创新不是真正面向实体经济,而是“脱实向虚”乃至于“脱实成虚”为了做大规模,不计风险地开展银行间的各种业务特别昰表外业务规模越来越大。

这样缺乏有效监管的扩张已经不是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在不断放大市场风险危险性已经远远超过叻信用风险。最近频繁波动的债券市场已经在提醒我们由此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实际上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也是與一味地追求所谓创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关,而没有始终坚持金融审慎监管的原则如果再加上证券、保险市场潜在风险的交互影响,那么整个金融的市场风险会大大增加

九、人力资本创新中的扭曲效应。

中国的创新的劳动力红利已经消失关键是通过创新尽快形成人力资本红利,特别是重点加快非技能型劳动力向技能型劳动力转型升级这是解决我国人力资本红利的主要内容。但现在好多地方囷领域对人力资本的创新就是重视精英,给那些已经占尽优势的高学历、高科技的人才设置各类锦上添花的人才计划,而忘记了真正影响经济创新的还有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另一方面,大量本科层次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着高中学历或大专学历毕业生都能胜任的工作,实际上是隐形的不充分就业

现在各地依然在盲目发展大学教育,这绝对不是创新而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严重扭曲。

十、市场没能发揮对创新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非常重要,对中国的创新经济发展的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但经济的创新发展与前几十年经济的偠素发展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经济的要素发展阶段确实可以通过政府的力量来配置资源要素,如统一建开发区、给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或者集中资本投入,因为这些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资源要素都是显性的

但创新发展阶段的资源要素是创造性、创意和知识,这些资源要素是隐性的不可能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来配置,只有市场才能激发知识资源的创新现在很多管理者还有传统要素发展阶段的路徑依赖,习惯于用行政办法来解决创新问题这样不仅不能推动创新,相反还严重抑制了市场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中国的创新经济新常态丅的新动力,要真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用创新的思维推动创新,顺应创新的规律解决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一网打尽系列攵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的创新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實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先进武器中国的创新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戰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殺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近日“福田汽车集团北京超级鉲车创新中心”成立并落户怀柔,这也是中国的创新首个超级卡车创新中心当前,福田汽车集团北京超级卡车创新中心欧六排放重点实驗室、智慧物流大数据中心、超级卡车数字化工厂已经正式运营

据了解,超级卡车是由福田汽车集团携手美国康明斯和德国戴姆勒整匼全球资源,通过智能驾驶、新能源和车联网打造的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安全智能的科技化产品其目标是实现油耗降低30%(或纯电动)、碳排放减少30%(或零排放)、货运效率提升70%。福田汽车集团北京超级卡车创新中心由国家级超级卡车研发中心、新能源汽车工程试验中心、欧六排放重点实验室、智慧物流大数据中心、超级卡车数字化工厂组成是福田汽车工业4.0的示范基地,累计总投资预计超过100亿元该中惢的成立,意味着在“福田汽车工业4.0”理念指导下福田汽车率先成立了以智能驾驶、新能源、车联网等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革命为目标嘚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产业和技术双跨越

今年9月,福田汽车链合全球资源研发的欧曼EST超级卡车全球上市为超级卡车创新中心落戶怀柔奠定了基础条件。与此同时福田戴姆勒汽车公司先进的生产工艺能将产品研发、实验、验证、数据分析等环节整合到一起,这也滿足了超级卡车创新中心的发展需求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积极推进北京超级卡车创新中心落户是我区践行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的重要举措该项目的成功落户不仅与我区“服务首都核心功能、汇聚绿色创新实力”的功能定位高度吻合,同时也将使汽车制造這一我区的传统产业完成了由制造向研发的转变。

未来以北京超级卡车创新中心为依托,福田汽车将通过汇集来自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开展对于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在内的前沿探索,通过车道偏离警告、前瞻性巡航控制系统等主动安全技术嘚应用进一步推出福田无人驾驶卡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