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河流地图山脉考试关于怎么ab河比较怎么做

欧阳钧明地理研修工作室
当前位置:&&&
地理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上传: 肖承超 &&&&更新时间: 10:22:37
& 专题九:地理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
一、选择题的类型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特点是覆盖面广,跨度大,迷惑性强。近三年来选择题稳定在总分100分的44分,占44%,份量可谓很重。选择题解答的好坏往往是影响了整卷的答题水平,拉开了差距。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比读图题更容易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因为选对了就有4分,错了就失了4分,不像综合题那样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对与错。选择题的格式由主干和选择支项两部分组成,都是单项选择题。过去曾一度出现的双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已取消,大概是为了降低迷惑度和难度。考生要在选择题方面获得超水平发挥,除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该了解选择题的类型、特点,解题技巧与失分原因。
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步骤与思路有如下几点。
①细读试题的主干和选择项: A. 提供了什么明朗和&隐含&的条件。&&& B. 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 C. 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
②进行回忆联想,比较筛选: A. 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 B. 找出主导因素和主控因子。 C. 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
③看清编码、准确选择。 A. 注意上下题不要错位&& B.涂卡时A、B、C、D的位置切忌错位。
(一)、直接提问类 && 直接提问类考查的大多是地理概念、成因、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地理计算等方面的
知识。其解题思路一般是:①找出&限定词&,明确选择的方式、内容与范围;②进行知识重现和比较分析,择出正确项。 &&[例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 [解析]:本题的迷惑度很大。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地广人稀,经济落后。A、B、C、D四个被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一方面沙漠为主,土地资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劳力也不充裕,经济条件差,购买农药化肥的能力有限,稍不注意就出错。然而,主干中有&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限制条件&四个限定词,再联想西北农业生产类型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这两种农业发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 &[答案] D
(二).表述类 &&& 表述类的题目多是就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展开叙述。往往是真假混淆,叙述不全,半对半错,极是迷惑性。但只要基础知识扎实,通过①联系主干与选项,推敲表述内容的准确度与完整性,②排除干扰信息,去伪存真,也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 [例2]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国内外地震占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 国内外地震占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震中距不同,震级就不同。 C. 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D. 市内有的建筑未倒塌,这就符合风眼无风一样,震中地区的烈度为零。 &&& [解析]这道题是当年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之一。它每项就举例来说明一个观点,似
乎每个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里关键要区分地震的&震级&、&烈度&两个概念的内涵,影响因素与特点。震级是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一般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各国所测震级不一样,可能是各国仪器的灵敏度问题,因为各国对震级大小的划分等级都统一了标准。震源深浅,震中距等因素与震级均无关。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则可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质量有密切关系。市内某建筑物未倒塌可能是其建筑质量好,抗震能力强。 [答案] C
(三).次序类 && 本类题目的主干一般提出了若干地理事物与现象、数值或阶段,地名或物产等排列的顺序要求或顺序的基准条件,各个被择项目列出了不同的可能次序与顺序,要求考生从中判断选择正确项。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只是相同类的地名、地物等进行不同的排序,那么它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那怕不是很清楚(因为它偏重于地名与数值的记忆,往往考生不是很准确地记住),也不需紧张。解题思路是①先弄清排序的要求与方式;②先判断两个&端点&如最小值与最大值,最东点或最西点等,再判断邻近点;③或先找出最熟恋有把握的某个排序与地名;④找到正确项后不看其它项,以免受干扰拿不准。 &&& [例3]1949年以来,我国四种主要能源,按其生产增长的倍数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石油、煤、水电、天然气&&&&&&B.天然气、水电、煤、石油 &&&& C.水电、石油、天然气、煤&&&&&&D.天然气、石油、水电、煤 &&& [解析]:假设考生对这四种能源生产增长的倍数记不清楚,或者根本没有印象,只好靠逻辑推理来解题。煤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解放前就有开滦、萍乡等著名煤矿,也就是说煤炭在49年时的基数已经很大,其增长的倍数可能是最小。这样的话只有C和D可能正确。我国过去有&贫油国&之称,解放前只有玉门油田,产量也很低,6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石油增长很快,并成为我国第二项主要能量。天然气的生产是伴随着油田的开发而增长的。它是我国第三项主要能源,增长倍数也很高。这里关键是判别水电和天然气谁的增长倍数大了。再联想一下水电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中的比重一直很低(未超过5%),可知水电的比重不大,增长的倍数也有限,不会超过石油和天然气。 && [答案] D
& (四).组合类 这类试题的主干提出了地理事物和图形组合,各个选择项提供了相应地理事物不同排序组合方式,要求考生从中选择图形与文字组合的正确项。解答本类题目首先不要被过多的图像和文字所吓倒,要冷静对待,不急不燥。一般解题思路是:①先弄清楚组合的内容与排序要求;②再读图表材料,分析比较,找出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其中某项地理事物;③对应各组排序择出正确项。
[例4]读下面粮、棉、油、糖等作物商品性生产基地分布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 &B.& C. &D &&&& [解析]:图中提供的四幅图,已经限定了分别是我国的粮、棉、油、糖四个作物商品性生产基地分布图。实际上它们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譬如塔里木盆地(南疆)只是商品棉基地,马上就可确定①是商品棉基地分布图。而新疆准噶尔盆地、内蒙河套地区,黑龙江的松嫩平原是我国的甜菜生产基地,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产区,马上就可判断③图是商品糖生产基地。此时正确答案已经可判断只有B。有时间还可验证一下。②图主要是长江流域和松嫩平原,应该是商品粮基地。④图主要是长江流域,但也表现了油菜&南迁北移&的现象。解答这类题目关键要区分共性与个性,尤其是个性,最易识别。 [答案] B (五).准控类 这类试题的主干提出了各种地理事物与现象发生的时间、空间的控制范围与基准;各个选择项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的可能时间与空间,要求考生准确判断。此类题考查的时空跨度与综合度比较大,也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迷惑考生。其解答是:①明确其限定的时空要求,②借助联想比较,去伪存真;③检查无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及矛盾的说法。 [例5]黄河凌汛发生的河段在: A. 上游和下游的各一部分 B. 中游和下游的各一部分 C. 下游的一部分 D. 河套和下游山东境内 [解析]:黄河凌汛是一种特有的水文现象,一般出现在从上游到下游是从低纬流向
高纬地区的河段。在冬初和春末时期,由于下游结冰或未融冰,而上游的水或融冰后河水受阻,造成水漫河堤成水灾。具体来讲在上游河套地区和下游山东境内。A选项过去笼统,C项又以偏概全, [答案] D
(六).图形变化类 图形变化类多以图的表现形式变化来考查考生对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结构规律的掌握程度与判断能力。因为其图形往往设计得比较新颖,考生大多未见过,往往也有一定难度。解答时不要因为没见过此类图而紧张,应冷静联想学习过的相关图形来分析判断,一般解法是:①根据主干提示联想变式图中已学过的相关图形;②先从宏观、整体上判断变式图的大致特点;③判断不同变式图的差异与特点,结合其特点与差异,将其与记忆中的图形分析比较其正确性。
[例6]与平面图中自X至Y地势变化最符合的剖面图是
& &[解析]:本题出现的是一种新颖的地形剖面变化图,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河谷平面地形与剖面地形特点的判断。图中XY剖面线横贯了三条河流(含一条支流),就应该出现了个河谷剖面,A、B因此可排除。另外,河流流经地带应该是两侧高、中间低的汇流集小区城,D图不但只有两个河谷,而且集水条件不充分,大小。 [答案]& C
(七).时事政治类 &&& 时事政治类大多是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政治,从地理角度设计提问,考生学生对事政的关心程度和地理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能力的强与弱。一般解题思路是:①先判断时事描述的地点、时间、事件描述的正确性。②联系相关的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分析影响事件的主导因素与相关程度。 [例7]1999年夏天,荔枝在京津地区售价偏低,其原因主要有 A.北方居民普遍不喜食荔枝。&&&B.京津地区荔枝丰收 C.逢荔枝桂果&大年&;京津荔枝供应量偏多&&&D.海运直达、运费降低。 [解析]:试题应明确说明1999年夏季,京津地区的市场荔枝售价偏低。因此,与A项描述无关。北方居民不喜食荔枝则每年售价都不高。荔枝是岭南佳果,北方不出产,而且易腐烂变质,决无海运的可能,故B、D两项错误。真正的原因是恰丰&大年&,荔枝丰收,供应量大于消费量,售价上不去。 [答案]& C (八).一图多问类 &&& 该类题去年才出现,一般是在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关提问。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一般解题思路是:①首先阅读图表大致掌握图表信息所表现的主题;②依次根据提问进行读图分析、联想、作出选择。 [例8]读图判断13-15题。
& & & & & & & & (1).河流ab段的流向为 A.自西北向东南&&&&&B.自东南向西北&&&&C.自东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东北
(2).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A.59米&&&&B.99米&&&&C.199米&&&&D.259米
(3).下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A.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B.丙坡种植果树 C.乙坡植树种草&&&&&&&&&&&&&&&D.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解析]:呈现的图是等高线图,就有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问题提问,第(1)问是判断河流ab段流向,第(2)问是判定E点的海拔高度;第(3)问是判断土地利用方式。图中ab河段是从东南流向西北(注意a是上游),E点海拔可能是259米(注意是指断崖顶部),甲乙坡相对而言坡度陡、不宜种水稻(乙坡可能种水稻、因坡度缓),只适宜种果树和种草。第2问判断E点高度迷惑度大,但59米、99米、199米三条等高线均小于250米等高线,而E点作为断崖顶部可能位于250米和300米等高线之间。 [答案]& B&& D&& A 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的主要能力之一,也就是充分考核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论述、证明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考查这方面能力常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高考综合题往往采用新的素材、新情境和从新的角度设问,试题难度较大,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特点。 非选择题的各类题目的特点不同,有些题目以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技巧为主,有些题目以考查学生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主,有些题目以区域地理为载体,比较不同的地区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有些题目以读图分析的形式出现,有些题目提供一些图表数据,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解答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整理解答思路,有的同学天天在做题但不善于整理,常常会觉得题目千边万化,越做题目就越怕,所以复习时,主要目的不在于做多少,而是在于每做一道题就应该想一想,审题时应注意什么,怎么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怎么选择地理规律,这样解题思路才会越做越清晰。 如何才能解答好综合题呢?考生在考试时应运用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从题目中获取各种信息,通过分析选择有效信息而去掉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再通过综合、归纳等思维过程,准确地找出其中的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然后再按题目的要求作答。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仔细阅读材料和图等素材,获取和解读信息,明确试题的立意和设问 综合题往往都要提供一些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文字材料或图表。 文字材料一般包括试题条件、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等内容,解读文字材料最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和&限制语&。关键词和限制语主要有:①时间限制&& 时间有时刻、日期、季节、时期、地质年代等之分。②空间限制:地理位置包括经纬位置、海陆位置、海拔位置和相对位置;海洋与陆地、东部、西部、中部、南部和北部等、高空与近地面、地表与地下。③属性上: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范畴之分;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等。即使是属性相同,也还存在级别高低的差异。因此,高考题中所给的材料切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找出有效信息,是解题不可缺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试题的答案。 [例9]:(2005年广东高考)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一: 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20%--30%。 (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 &增高。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 ,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 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 和&&&&&&&&&&&&&&&& 相对落后。 &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及问题,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给出的信息,从题中可获得的信息有:空间位置是我国,从属性上看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关于我国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而问题(1)考查考生通过材料分析并概括、归纳我国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分布不均且水土配合欠佳,即资源组合不协调,跨区域资源调配或不同地区之间资源的流通交换又会造成运输紧张,使生产成本提高。 问题(2)中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已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题材料说明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 [答案]:(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 (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 (3)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 图表信息主要是以各种图形和表格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常见的有地形图、政区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图表信息的获取是将图表表示的地理事物、现象、数据等转换为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文字信息。如在区域图中可获取海陆位置、经纬位置、区域轮廓形状、各种形状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等;又比如在等值线图上可获得分布形态及其地理时空变化特点。对题目所给的各种图示信息,要能够结合图名、图例、图中所标注的文字以及其他信息,搞清楚哪些是我们解题所必需的信息。 [例10]:(2006年重庆高考)下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 A、B高原同属于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3).简述A、B 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解析]:本道题给出的试题条件等已知信息就是以图形形式出现的,从图中给出的海陆轮廓、海陆位置、省区轮廓、经纬位置可确定两地区的空间位置。从图上还可获知这两个地区的资源状况等信息。同时结合题目在设问中给出的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从而便于联系教材知识组织答案答题。(1)从上面的两幅图的信息可确定A为德干高原,B为云贵高原。联系这两高原的基本知识可知:德干高原久经外力侵蚀,起伏和缓,也是印度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区之一;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峰岭众多,多山间盆地,&地无三里平&。(2)第2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季风环流在地区上的差异:德干高原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云贵高原既受西南季风影响,又受东南季风影响。(3)从图中可获取两地区的资源信息,并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德干高原东北部有丰富的煤、铁、锰资源,适合于发展钢铁、机械工业;云贵高原地区铜、铝土矿、锡等有色金属丰富,并且磷、煤、水能丰富,适宜于发展有色金属冶炼、能源工业。 [答案]:(1)A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A、B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之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3)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等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工业部门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二、回归教材,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拓展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题目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甚至是一些热点问题,是新情景和新问题,学生初看感到比较陌生,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折射&,这正是经常所说的&高考试题高于教材而又源于教材&。只要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来明确试题的立意和设问,获取有效信息,回归教材,看题目涉及哪些已有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将试题与教材有关知识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再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理论基础进一步仔细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例11]:(2006年四川高考)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北部平原地区春季土壤旱情严重,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图中甲乙两阴影区均为著名工业区,乙工业区与甲工业区相比,工业发展的条件有何差异? (3)东南亚华侨对中华文化心仪已久。一华侨旅游团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历史文化七日游。入境后,首先乘飞机到达著名古都城市B游览,该城市位于&&&&& &&&&&&&文化副区。然后前往旅游热线区丙游览,该旅游区有&一山一城一圣人&的说法。据此说法并结合图示分析丙区游览价值高的原因。 [解析]:本题目是综合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论述等能力的一道学科内的综合题,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设问可看出试题立意考查的内容是:春旱的原因、工业区位选择、以及旅游资源的评价等内容。&& (1)由图示区域轮廓和重要地理事物可进行空间定位,是我国山东及附近地区,图示北部平原为华北平原,根据设问要求,联系到教材上干旱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分析:春旱是发生在春季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降水少于蒸发而需水量又较大造成的。因此不难得出答案。&&&&& (2)从图上信息可确定甲为我国的京津唐工业区,乙为沪宁杭工业区。根据教材中工业区位原理并结合甲乙两地的实际情况可知:乙地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河运发达。&&&&& (3)从图上信息可进行空间定位,B是郑州市,位于中原文化副区,丙是济南市,且给出了&一山一城一圣人&的说法以及图上的注记和景观图,从而可确定一山是东岳泰山,一城是泉城济南,一圣人为孔子。然后将试题同教材联系,应用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的表现:旅游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三方面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烈;农作物需水量大。 (2)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河运发达。 (3)中原& 泰山具有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泉城济南具有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曲阜&三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3个旅游地分布集中(距离近),连成一线,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自然与人文景观配合好,景观特征具有独特性。 三、针对设问,组织解答试题的答案 ①用词清晰妥切,规范地理学科术语。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语言,也就是本学科的学科术语。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必须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来表达或描述或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口语化和表述比较模糊,特别是不能混淆基本概念如水位和水深,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 ②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在组织答案时要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表述若无内在逻辑联系,将会零散无力。当然每一试题都应根据试题的要求确定逻辑顺序,不能将问题模式化。 ③做到答案科学、完整,不能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尽可能做到语言简洁,使问题的回答简明扼要。 & &
& 一、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技巧规律 1:联想对比法 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想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规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综合的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先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回忆并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和概念,及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原理、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并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2:逆向排除法 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最后选项,看似很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3:图形辅助法 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读图选择题中的图形不能准确地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准确地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辅助线。 4:前后印证法 一题多问的题目,一般是以呈现一张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相干问题。其综合性特别强,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解决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可以根据题目之间的相互印证增大正确率。 5:先入为主法 在高考的过程中,有的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能很陌生,没有十分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的过程中先把以前做过的试题当作知识迁移的支点,对熟悉的选项先入为主,快速判断其正确性,排除陌生选项对试题答案造成的不利影响。 &
[例12]读某地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4)题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解析] 印证可知该区域的地形、自然带、洋流状况。(1)234 [答案] &C&&& A
D&&& C 二、非选择题的思考和答题总结 & 三个能力层次:记忆,理解,应用 四个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 第一:仔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解体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 &&&& 第二:联系教材,拓展思维,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 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折射&。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 第三:针对设问,组织解答答题 ①做到答案科学、完整、周密。 ②层次分明地回答,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原理 ③规律中的科学术语,使回答简明扼要 1.信息提取型 && 限制条件增多,已知条件隐晦,如何提取、加工信息,是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试题往往都提供一些文字情景或图形信息,有些是直观表示的显性信息,有些是需要动用原有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有些是有效信息,有些是干扰信息。因此,学生必须加强审题能力训练,做到善于抓住关键词语,排除干扰信息,最大限度地捕捉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辨析得出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晦条件。 例.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 材料一&& 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 材料三&& 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 ①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_______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________增高。 &&&& ②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_______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 ③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_______,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落后。 [解析]三个小题直接从三个材料中提取信息,用专业属语概括。 [答案]①资源分布不均&& 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②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③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2.工业、农业、交通(包括点、线)、城市、旅游等的区位分析 (1)农业区位 分析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或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湿润等);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草场面积广阔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牧业生产经验丰富;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等。 (2)工业区位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环境优美;水源充足;矿产丰富;河流众多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的基础;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等;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历史悠久;工业联系好;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3)城市区位分析 ①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 ②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4)旅游区位: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5)交通区位 ①铁路区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 A、合理布局交通网 && B、 经济意义: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 C、政治意义: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脱贫速度;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港口区位 A、自然区位:地理位置,建港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陆上交通;城市依托; C、不利因素:如泥沙淤积等。 ③国际机场区位 A、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B、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C、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D、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E、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F、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G、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3.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和治理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 左图中的大圆表示晨昏圈,P点是纬线圈与晨昏 圈的切点,Q(0&,90&E)地方时是12点。读后 回答第1-3题。
&&& A45&N90&W &&& B45&S160&W&&&&&&&&&&&
&&& C70&S120&E
&&& D0&160&E 2P
A46&&&& &&&&&&&&&&&&& B23&&& &&&&&&&&&&&&&&& C12&&&& &&&&&&&&&&&&&& D8& 3P&&&
A&&& &&&&&&&&&& B&&& C&&& &&& D [解析]1、90&E的地方时为了12点,可算出赤道上的白昼范围为0&向东到180&故选D;2、据右图可知P地刚好极昼且正午太阳高度为23&计算出直射纬度为12&N,故选C;3、直射点由赤道到北回归线要3个月,故选C。 []1、D& 2、C& 3、C & 右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有三处水面。读图回答4-6题。 4 &&&& &&
&& A. B. && C. && D. 5&&
&& &A&&& B &&& C&&& D 6 &&&
A&&& B& &&C. &&& D.
[解析]根据经纬度、三处水面和②处比海平面低可以看出地中海东岸的死海地区,甲为圣地耶鲁撒冷。②至③之间为约旦河谷, 东非大裂谷的向北延伸部分。 []4、C& 5、A& 6、C & & 某地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的是(&& &&& AA &&& BB &&& CC &&& DD 8 & &&&& &&& A &&& B &&& C D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等温线可知:该地区为新疆,A为吐鲁番、B为塔里木盆地、C为天山、D为准噶尔盆地。 []7、D& 8、D & <span lang="EN-US" style="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9&&&&
&& A&&& B && C&& &&&&& D 10&&&
&& A&&&&&& B&&&&&&&&&& C&&&&&&&&&& D 11 &&&&
&& A&&&& &&&&&&&&&&& B && C&&&&&&&&&&&&&& &&&&&&&&&&& D [解析]根据地形轮廓可知为U型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冰川作用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及高纬度地区。 []9、A& 10、B& 11、A & &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
& & & & & 12&&&&&&&&&&&&&&&&&&&&&&&&&&&&&&&&&&&&&&&&&&&&&&&&& && & &&&&&& A&&&&&&&&&& B&&&&&&&&&& C&&&&&&&&&& D 13&&&&&&&&&&&&&&&&&&&&&&&&&&&&&&&&&&&&&&& && & &&&&& A&& &&&&&&&&&&&&&&&&&&&&&&&& B & && C &&&&&&&&&&&&&&&&&&&&&&&& D [解析]根据二氧化硫等值线可知这种工业与燃煤有关,故为钢铁工业。钢铁工业布局经历了由资源型到市场型的变化。 []12、A& 13、C & 读&世界咖啡主要户地分布图&,回答14-16题。
&&& A&&& C&&& C&&& D &&
&&& 151820&&
A&&& B&&& C&&& 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咖啡分布在低纬地区; []14、C& 15、D & 右图是世界地图的一段纬线,A点以西、D点以东是海洋,B和C之间为某一海域,AB、CD为陆地。判断第16-17题。 & & &
& & & 16.B~C之间的海域是(&&&& ) A.波斯湾&&&&& B.墨西哥湾&&&& &C.莫桑比克海峡&&&&& D.红海 17.实际观测表明,D海岸降水明显多于C海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洋流&&&&   B.地形&&&&&   C.飓风&&&&& D.气压带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的分布位置可知是非洲南部,BC为莫桑比克海峡。CD为马达加斯加岛。 []16、C&& 17、B & & <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P<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18 & &&& A B C D 19&&&&
A&&&&&&&&& B C&&&&&&&&& D 20 &&&& A B C D [解析]根据农业区的形状和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判断为山麓冲积扇。 []18、A&& 19、D&& 20、A & & 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回答21-22小题。
& 21.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22.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解析]根据长城和黄河可知该地为黄土高原。由右图可看出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21、B&& 22、A & <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73033<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23(&&& ) A &&&&&&&&& B-- C---&&&&&&&&&&&& D 24(&&&& ) ABCD 25(&&& ) A B C D & [解析]此题考查国内区域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我国的铁路网。 []23、D&& 24、A&& 25、B & & & 二、非选择题 26.读&某区域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 &
(1)图中A所在的 &&&&&&&平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它是世界著名的&&&&&& 农业区,该地区代表性植物是&&&&&& 。 (2)谈谈B地区&房屋的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的原因。 (3)长期以来,B地区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热点,主要原因是什么?
(4)图中河流a是&&&&&& 河,它注入&&&&&& 。b、c两河属于大洲分界线的是&&&&&& (字母)河流。 [解析]本题以中东地区为背景,考查对该地区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掌握程度。 [答案](1)美索不达米亚(或两河) 灌溉 枣椰树 (2)该地区处于热带沙漠地区,全年炎热,昼夜温差大;为了减小房屋里的温度变化。 (3)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是世界交通要道;也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外运方便,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4)底格里斯 波斯湾 c & & 27.美国学者施图茨研究了美国不同文化、社会环境的人们进行交际的空间差异后,绘制了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随着距居住地的距离增加,交际次数迅速下降的对象是______。 & (2)关于友人之间的交际,有人说&距离不是问题,友情才很重要&。你认为对吗?请根据&&& 本图说明理由。 & (3)亲属之间的交际次数和距离关系是_______。时间较长、距离较远的人们之间&&& 的交际往往和_______等活动有关。 (4)除了专职交际人员外,人们的交际活动往往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请判断,当一个家庭拥有私家车前、后,其交际的次数和交际距离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此题着重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提取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答案] (1)邻里 &&& (2)不完全正确。友人之间的交际,开始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交往次数增多;到了一定限度后,交往次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由此可见,友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在一定限度内非常重要。 &&& (3)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较少受到距离的限制。旅游(探亲访友) &&& (4)拥有私家车前、后,邻里、亲属之间交际次数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变化不大,友人之间交际次数的最高频次出现的距离将显著增大 & 28.读我国西南的地方病分布与茶马古道图,完成下列要求:
1&&&&&&&&&
2B&&&&&&&&&& &&&&&&&&
4&&&&&&&&&&&&&&&&&&&&&&&&&&&&&&&&&&&&&&&&&&&&&&&& &&&&&&&&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西南地区的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 [答案] (1)原生& 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环境中碘异常有关,大骨节病与环境中硒缺乏有关
(2)三江并流& 湄公河& 地形: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或多高山峡谷,山河相间,山高谷深,水流急,落差大 &气候: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
(3)钢铁& ①铁矿资源丰富;②交通便利(有成昆铁路经过);③能源资源丰富(煤炭与水能:二滩水电站提供廉价的水电)&
(4)与附近的路南石林景观雷同,地域组合状况欠佳&& 流水溶蚀& 地处热带高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游览季节长;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集群度高,地域组合好,非凡性突出(其他情况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沿线地形复杂(穿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不利东西交通;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其他交通线路的建设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而马帮运输则有很强的适应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 29.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
1 2 3? & [] 由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黄土高原。 [](1)该地为高原地形;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高原地形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风力沉积;地表形态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煤、天然气& 铁路运输(晋煤外运)、管道运输(西气东输)、输电(西电东送) (3)水土流失& 黄土疏松、降水集中、地形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答三点即可) 30. 上图是两个地点的气候资料图,下图为世界上某两个地区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ab &&(2)? (3)ab & (4)ab []根据经纬网和轮廓可判断长江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 [](1)a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a地区比b地区气温年较差大,b地区降水季节分配比a地区均匀。
成因是a地区位于世界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的范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亚洲高压强大,受来自大陆干冷空气的影响强烈,冬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 b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冬季受北方干冷气团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弱,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冬雨比a地区多,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冬温比a地区高, b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
(2)①是上海,位于大河(长江)人海口,是世界主要海港,交通因素重要;②是休斯敦,附近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美国石油化工中心),是美国新兴工业中心(宇宙航空研究和发展中心),矿产资源和科技因素重要。 (3)亚欧板块一太平洋板块一南极洲板块一美洲板块。 (4)a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 b地区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b两村在河岸cd的同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