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电 没有空调夏天空调多少度最省电他们是怎么过的?

古代人没有空调咋过?
最近郑州的天气进入烤地瓜阶段,不过我们可以钻进空调房,这样不热了,但是你知道古代郑州人的夏天怎么过的吗?
古代的夏天有多热?
古时华夏大地有多热呢?比如南宋时期,中国曾遭遇过大范围“热灾”。《宋史·五行志二》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大燠就是太热的意思,诗歌记载“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天气热到大家连水都买不起了,可见当时的温度是有多高。
没有空调,古代人怎么过夏天?
古时也有“冰箱”
在冰箱发明以前,冰在夏天是一件稀有物件。藏冰避暑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避暑方法,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很长一段时间内,冰窖都是皇宫贵族用来防暑降温的最好办法。直到明清两代,民间开始大量藏冰。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古人藏冰图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来用,在没有冰箱的当时,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冰窖。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
战国时期韩国的“冰箱”
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战国时期韩国地下冷藏建筑遗址。冷藏遗址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方形竖井里,有5眼井。
让人称奇的是这5眼地下冷藏窖井,它是地下冷藏室的核心部位。5眼窖井的形制基本相同,都是圆筒状深为2.5米左右,米窖井内部均用烧制好的陶井圈上下套接而成。考古人员发掘时,窖内水位较高,部分井圈已破裂。5眼冷藏井中,陶井圈数量少的4节,多的7节,大的直径1米、高0.32米,小的直径0.71米、高0.3米。陶井圈在冷藏窖内的套接方法,基本都是靠近上部窖口处的1节或2节都比下部的略大,从而形成每眼冷藏井近口部的大小井圈之间都有一周二层台。“这个二层台是特意设计的,因为把冷藏物品用绳索吊入井窖后,绳索系的木棍可横放到二层台上,使放入的井窖内的物品清洁卫生,又便于提取。也可能与窖口加盖有关,仅此,就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住宅楼的体积。
到了清朝末年,普通市民的家里都有了功能类似现代冰箱的“冰桶”。箱内采用导热性很弱的铅和锡,延长冰块使用时间。
古时也有“风扇”
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遇到了极端高温,住在皇宫里格外炎热的皇宫贵族们也开动脑筋,发明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雍正年间,皇宫内出现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就是普通的手握羽扇,但是只要开动发条,让太监宫女做动力,抓着把手,像手摇放映机那样,均匀而有力地摇着“风扇”,扇叶就能上下摇动或者旋转起来,产生习习凉风。
古时也有“空调房”
古时候虽然没有电,但依然有堪比现代空调房的“人工空调房”。
皇帝有凉殿,百姓有凉棚。普通凉棚的制作很简单,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或者院子里搭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房间就没那么热。
古时也有“冰淇淋”
宋代曾出现过极端高温。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民间的各种冷食花样翻新,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饮品”。人们开始喝起了“冰镇果汁”。
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又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其实就是冰淇淋的雏形。
古人夏天穿什么
古代人夏天的衣服很薄、很透,有钱的人家,就披起了丝绸,穷人就穿麻衣;丝袍和长裤,能覆盖皮肤,且造型宽大通风。
古人纳凉神器
每到三伏天,古人要喝苦茶、凉茶、绿豆汤来解暑,现代解暑饮料王老吉,其中的成分就是清代的配方。
夏天苍蝇蚊子比较多,古人在焚香中加上菖蒲、野菊等具有浓郁芳香气味的植物或药材来熏蚊蝇。
在炎热的夏天,扇扇子也是很好的消暑方法。扇子素有“摇友”“凉友”的雅称,在古代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还是一种艺术品。
唐代空调房
唐宋时期,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古代冰激凌
夏日饮冰,也并非是现代人才特有的消夏福利,酷爱冷饮的古人,早就发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饮冷食。
唐代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三百年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看完古代人过夏天的方式
会不会觉得
古人的夏天其实也没那么难过嘛……
除了空调,你的夏天是怎么避暑的?
(来源:遇见郑州)
欧博教育常年开设:美术、书法、语言、魔方、英语、数学、一对一等课程,目前正在进行暑假班优惠活动,欢迎来电或来校咨询。
走进欧博,博学快乐!
地址:新密市五四广场东北角欧博教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阅读权限6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那时候没有这么多钢筋混凝土滴
阅读权限6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权限60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8:47签到天数: 791 天[LV.10]以坛为家III
过去夏天是睡在露天的,一把扇子就行了。心静自然凉。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32签到天数: 63 天[LV.6]常住居民II
不用古代吧,我小时候就没电风扇也没空调啊,难不成我也成古人了。。。。
阅读权限60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9:00签到天数: 168 天[LV.7]常住居民III
也是很热,中午到河里先泡泡,然后拿个门板之类的找个树荫或墙边阴凉处睡午觉,醒后都是汗,再到河里洗洗,过去我们大暑天在河里的时间很长,几个好朋友在一起嬉戏,还摸鱼摸虾,也很有趣。。。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树荫下乘乘凉,濠河游游水,一夏就过去了。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我问我妈的,她说他们那时候夏天晚上都是拿了个门板搁在俩板凳上,再支个蚊帐就这么睡在外面,他们朝饭子的时候还自己做蚊香呢
阅读权限6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来自手机WAP
乡下凉快,今年减了个刑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我那会儿反正下午会跟小伙伴们下河摸摸螺蛳河蚌蚬子什么的,晚上一家老小在外乘凉,用门板或者竹榻,再点起蚊烟,是烟哦,不是现在的蚊香,那是一种用稻草和木屑等混合点燃后产生浓烟,连蚊子带人类一并熏了的东东。有时甚至在屋外搭了床睡。想想蛮有意思的
晚上去人家玩,人家几个大人喜欢坐一起讲鬼故事,听了鸡皮疙瘩一身,农村晚上又没灯,听了都不敢回家,也不敢上厕所去尿尿了。。。&
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郁闷 07:43签到天数: 42 天[LV.5]常住居民I
那时候温度肯定没这么高
阅读权限4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小时候老在外面乘凉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无聊 10:21签到天数: 65 天[LV.6]常住居民II
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钢筋混凝土建筑,所以人不会感觉那么热
精彩推荐:
信息产业部备案: 经营性ICP许可证: Powered by ,&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没有空调的古代人,夏天是咋么过哒?
古代的夏天有多热?我们在讨论古人消暑纳凉的方法前,心中不免有一个基本的疑问,古时候的中国有那么热吗?答案是,有!古时华夏大地有多热呢?比如南宋时期,中国曾遭遇过大范围&热灾&。《》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大燠就是太热的意思,诗歌记载&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天气热到大家连水都买不起了,可见当时的温度是有多高。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中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意为五月(相当于如今的7月)天津特别热,土石都被烤焦了,很多人都被热死了。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北京共有11400人死于炎热。1743年夏天的温度到底有多高?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专家研究换算,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很多古代名人都因天热而去世↓↓苏轼:旅途劳顿,暑热中去世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苏轼被贬之后,在这外放的数年。后来逢宋徽宗上台,徽宗皇帝爱苏轼之才,加之正赶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于是特别恩准苏轼北归。但是此时的苏轼已经老了,身体极差,又正赶上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慌作一团的家人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抢救措施,苏轼于当年二十八日去世。赵明诚:为养家,赴任途中中暑病倒赵明诚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是他最让世人知晓的身份应该还是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赵明诚出仕为官。得到任职消息后,赵明诚就冒着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觐见在此避难的宋高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建康正是高温肆虐,赵明诚赶路心急不注意防暑,才几天就中暑病倒。回天乏术,赵明诚还是于八月十八日去世,年仅49岁。郑成功:天热突发不适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地写有一本书叫《榕村语录续集》,该书记载,郑成功之死,是因为突发不适。当时,一个叫马信的亲随,找来医生治疗,医生认为郑成功是天热中暑,遂&投以凉剂,是晚而殂&。如果将郑成功去世时间换算成西元纪年大约是公元1662年的6月23日,这天正是夏至前后,中暑可能性还是极大的。古时候的中国温度并不比现在低甚至比现在更可怕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中国人们都是怎么度过夏天的呢?古时也有&冰箱&在冰箱发明以前,冰在夏天是一件稀有物件。所以人们想出办法在冬天的时候把冰保存在城堡地下室里。这些城堡里都有用石头做成的用来专门储存冰的容器,富有的人用这些冰块给自己的酒降温,放到宴会上饮用。没这个条件的人只能用湿布和草纤维包裹酒瓶达到喝冷饮的目的。中国的《》中有一首叫《七月》的诗,讲到奴隶们在冬天去凿取冰块,供贵族享用:&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把冰块凿下来,藏到冰窖里去。藏冰避暑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避暑方法,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很长一段时间内,冰窖都是皇宫贵族用来防暑降温的最好办法。直到明清两代,民间开始大量藏冰。到了清朝末年,普通市民的家里都有了功能类似现代冰箱的&冰桶&。箱内采用导热性很弱的铅和锡,延长冰块使用时间。鸦片战争后不少英国人来到北京,因为不习惯炎热的天气生病甚至被热死。当时的&英国使馆&不得不向中国人学习冰桶降温和冷藏食物。英国人写道: &这些中国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铅皮,双重掀盖,中间有一小孔,冰箱内放冰,通常是一块大雪团,人们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温度。他们也把冰箱放到客厅中间,让房间较为凉快。&古时也有&风扇&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遇到了极端高温,住在皇宫里格外炎热的皇宫贵族们也开动脑筋,发明了不少有趣的东西。比如雍正年间,皇宫内出现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就是普通的手握羽扇,但是只要开动发条,让太监宫女做动力,抓着把手,像手摇放映机那样,均匀而有力地摇着&风扇&,扇叶就能上下摇动或者旋转起来,产生习习凉风。古时也有&空调房&古时候虽然没有电,但依然有堪比现代空调房的&人工空调房&。唐朝时,皇帝所在的宫廷专设有&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能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消暑之目的。这种设备利用自然水冷,效果堪比空调房,而且还节能环保。皇帝有凉殿,百姓有凉棚。普通凉棚的制作很简单,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或者院子里搭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房间就没那么热。古时也有&冰淇淋&宋代曾出现过极端高温。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民间的各种冷食花样翻新,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饮品&。人们开始喝起了&冰镇果汁&。而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又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其实就是冰淇淋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淇淋!古人夏天穿什么见识到古代劳动人民无限智慧的同时有木有感受到他们强烈的低碳环保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哦!
你的城市流淌的是啥
是的,据说青岛人血管里流淌的是啤酒,成都人流淌的是辣椒油..那这个问题就搞笑了,作为山西人,脚着我们自己流淌的应该是煤砟子吧。。。。等等我有一个疑问,那温州人血管里流淌的是……皮革厂???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天空调一天多少度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