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卡这个月的中国移动通话详单单查不出来是怎么回事

中国移动手机营业厅怎么只能查询五个月的通话记录_百度宝宝知道{username} 欢迎回来|
您现在的位置:&&
暨南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暨2020年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
来源: 暨南大学
作者: 梁 斌
发布:新闻中心
附:&(可点击链接查看)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攻坚时期。未来的5~10年,将是暨南大学突出侨校特色、狠抓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水平华侨高等学府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此,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暨南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暨2020年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
一、规划依据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暨南大学全校师生员工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既定的目标,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在侨校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建设任务,为学校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侨校特色: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出版的《华侨华人与新中国》一书入选《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编创了《中文》(修订版)、《中文》(初中版)、《华文》等在海外影响广泛的代表性教材,其中,《网上中文》、《华文教育课程建设》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的教学成果奖。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与南非罗德斯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于2008年挂牌成立,这是学校参与建设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十一五”期间,学校扩大了境内外招生的范围,学生生源由“十五”末期的71个国家和地区升至目前的83个国家和地区。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30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为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侨心、开启侨智、汇聚侨力,为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状况:学校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门类,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专业7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9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1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
——人才培养: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学校目前设有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0门省级精品课程,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现有24个学院,各类学生40581人,其中,在校全日制学生285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653人,本科生19241人。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达12019人。
——队伍建设:现有院士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2名,杰青1名,珠江学者3名,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7人。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具有正高职称425人,平均年龄49.2岁,副高职称602人,平均年龄42.7岁;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已达到86.8%,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0.9%;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外校学历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88.9%。
——科研实力: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分别摘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桂冠,实现了学校在国家三大科技奖上零的突破,在教育部创新团队上也实现了零的突破,科研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学术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已同世界五大洲140多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签订了双边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包括美国、巴西、秘鲁、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
——条件建设: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四个校区,校园现有占地总面积169.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4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6.21万平方米。学校正在广州筹建新的校区,新校区总用地面积为180.45万平方米。学校资产合计34.68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1.48亿元,固定资产22.1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资产4.93亿元),其他资产1.01亿元,图书馆藏书277.9万册。学校设有14所附属医院,14家医院共有职工12125人,病床8055张。
(二)困难与差距
多年来,尽管暨南大学在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但与建设有侨校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终极办学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侨校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突出。
2.学术梯队结构亟需改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有待加大。
3.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海外华人华侨学生培养的方法、特色和机制需进一步探讨,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4.学术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增强,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园区建设进展较慢,标志性成果较少。
5.办学场地和办学经费短缺,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办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历史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日趋开放,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日益突出。人才资源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世界各国围绕知识要素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此背景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并确定了未来1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重点安排了68个优先主题、16个重大专项、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实施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把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历史的新高度,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明确了今后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随即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部署。同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接着,国家又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这都为学校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2005年的全国侨务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侨务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侨务工作承担着凝聚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力量的重要任务。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凝聚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为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为办学宗旨的暨南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广东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把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支持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合,组建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和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强调要加强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广东省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坚强后盾。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竞争分化的关键期。一方面,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我校同一梯队的“211工程”大学越来越具有优势,而我校区位、资金等传统优势已不明显;另一方面,《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着力建设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省属重点大学,扶持建设一批省属本科院校”,广东省属及市属高校在争取地方支持、分配资源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对我校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支持力度,到2020年,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这些都使学校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巨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和面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服务定位,牢固树立“特色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科学治校和民主治校,构建和谐创新校园,把暨南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二)发展思路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通过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建设、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效益的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的教学条件建设、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水平,使学校的整体建设有新的突破,实现学校发展的奋斗目标。
——坚持“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突出“侨”字特色,为国家侨务事业造就更多的在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的新“四有人才”。
——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思想。要瞄准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积极推动包括大学科技园在内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创新运营机制,大力推进知识、教育、科技和制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办学理念、模式与机制的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路子。
——坚持改革、调整和不断深化管理的发展思路。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调整中不断前进,在管理中不断提高。要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多校区资源整合与管理一体化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不断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三)战略定位与阶段目标
为实现研究型大学的最终目标,在未来的10年中,学校将分两个阶段进行建设。
1.年& 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转化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推进科学研究,统筹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统筹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夯实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型,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
表1& 2015年主要建设任务预期指标一览表
2.年& 由研究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
稳定高素质本科专门人才培养规模,着力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等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开展党政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的高端培训,形成一批标志性学术成果和技术成果,实现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的战略力量。
表2& 2020年主要建设任务预期指标一览表
三、战略任务与措施
未来的5~10年,是学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为此,学校将全力做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校园建设等几项关系到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
(一)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将进一步坚持“调整结构,注重内涵,强化特色,提升水平”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着力构建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学科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加强学科分层次建设
——学科群建设
继续实施“211工程”,对重点建设的学科群进行调整、充实,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集成优质资源,明确核心学科和支撑学科的建设任务,确保核心学科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相关学科取得明显突破,同时通过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增长点,增强学科群的发展活力。
——学科点建设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对于学校的特色学科(华侨华人研究、东南亚研究、华文教育),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整合全校的相关力量,围绕“侨”字做文章,大力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将特色学科做强做优;有目的地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使其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特别要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重点,加强规划建设的力度。
——学科方向建设
在优势学科中选择一些学科方向,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同时对一些基础薄弱的传统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要通过对学科方向的凝炼,寻找突破口,使之逐步跨入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2.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
——人文社科领域
重点支持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的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文艺学等学科,强化其优势与特色,确保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统计学、区域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新闻学、国际关系、专门史等学科的建设步伐,使部分学科点能够成长为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并力争使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成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民商法学、美术学、英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使其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努力建设好华侨华人、应急管理等一批交叉学科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
——理工医类学科领域
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有重点学科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工程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等要争取在若干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大力扶持中药学、光学工程等若干有前景、有潜力的学科,争取成为新一轮的重点学科。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要选准学科优势方向,同时通过学科交叉渗透,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力争取得博士点的突破。要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结合学校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鼓励学科交叉与联合,在生物技术与新药研发、生物材料及其制品、生物能源微藻、神经科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光电信息与传感技术、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形成优势学科群。
(二)坚持质量立校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合理的办学结构;要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搞好教学改革,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1.以学生为根本,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新格局
加强四海书院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外招生学习特点和需要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对外招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更多的在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的新“四有人才”;实施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积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通过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术讲座、实施学生创新工程等形式,开展学生课内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突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观念建设,从制度上保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建立健全学校、院系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及时掌握本科教学工作现状,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坚持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校领导巡学制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课堂教学质量“三重”评估制度以及教学督导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学效果;加大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重视教学工作、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制订系列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评分体系,高度重视教学成果,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出国留学、进修访学以及确定校内岗位津贴等方面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引导和激励教师专心致志于教学;加大对教学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教学经费,确保经费优先教学。
——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质量工程
完善新课程开设与建设制度,规范课程建设要求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组织高水平教授主持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加强各大类平台课程及学科群主干课程的建设,鼓励教师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开放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创造条件;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省级、国家级精品教材;启动外招生平台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建立系统的外招生教材体系,实现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努力培育暨南大学优秀教材品牌。
——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坚持依托学科、面向需求的原则,结合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在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品质,促进传统本科专业改革与创新;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适当调控供过于求的专业发展规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强调本科专业建设必须充分注重学科背景和研究基础,形成本科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体系;坚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创新,注重专业方向的科学分流,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施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应用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加强双语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系统、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形式,提高外招生培养质量,增强其社会竞争力,逐渐完善学校独具特色的外招生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增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等环节,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示范作用显著的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促进校内实验、实践教学与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通过改善野外实习带队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大力实施优质生源工程,拓展海外生源,提高生源质量
大力推进优秀推免生的接收力度,优化人才选拔方式,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积极推进博士自主招生、硕博连读等招生模式,全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充分利用自主招生政策,以海外面授点为依托,加大港澳中资机构研究生班的推进步伐,大力拓展海外硕、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积极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培养质量
完善拔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大力实施“优秀博士生攀登计划”,加大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培育力度,加大应用型高水平成果的培育,培养拔尖应用型人才;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构建分类评价体系,特别是要积极面向港澳台侨社会需求,设立若干面向港澳台侨研究生的专业,打造若干示范课程、精品教材,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港澳台侨研究生教育模式示范区;深化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完善质量监控体系,试行年度导师指导业绩自我评价制度以及公共课质量评价制度、学位点建设年度评估制度,加大研究生培养中期评估、激励和淘汰制度建设的力度,加大学位论文两期双盲评审、论文抽样检查的力度,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完善质量保障与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共享实验室和创新技术平台、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导师队伍、学科群的建设。
——优化硕士招生结构,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建设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力度,力争实现2015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与应用型研究生招生1:1的比例;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设置优秀生源奖学金和优秀学业奖学金,强化内部管理,外聘各界精英担任实践导师,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着力实施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程,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视频平台、网络评审平台、分类教务管理平台以及资源库的建设,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
4.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提高成人学历教育质量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积极拓展生源,扩大学历教育办学规模;优化教学管理手段,规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应成人教育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申办网络远程教育,扩展成人教育办学空间;加大力度做好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开发人才资源为根本,以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发展软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鼓励优秀人才和优秀学术团队脱颖而出,造就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力争2020年实现10名长江学者、10名杰青的“双十”目标。
1.推进人才引进工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通过刚、柔两种引进途径,加大力度引进学校特需人才,特别是能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领军人才;继续从名校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重视从博士后中选留优秀人员,满足教学科研特别是新校区对师资的需求;注重引进具有海外博士学历的优秀人才,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加强与省内大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研究基地的联系,联合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2.实施“五个一百”培养工程,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培养100名中青年教学骨干
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热爱教学、潜心研究教学规律、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的优秀教师,送到国外或港澳台知名学府进修,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采取特殊政策扶持公共课、基础课、新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资助培育精品课程、出版高水平规划教材等手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100名中青年科研骨干
通过国家、省、校等各类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研骨干。采取配套科研经费、送往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学习、支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资助参加骨干教师研修班、纳入团队培养、学术休假制度等方式,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增强学术研究与产学研结合的能力。
——资助出版100部专著
支持教师和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学术著作,鼓励学术创新,多出学术精品,促进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对学校教师优秀学术著作的出版予以资助,促进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
——每年资助100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鼓励教师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使他们能够跻身于国际学术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发表学术见解,建立学术联系,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校影响。
——每年选送100名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进修
多渠道、多形式派遣不同层次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研究机构学习访问,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培养人才。资助45岁以下青年教师到国内985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根据海外学生的特点,适应海外学生的教学需要,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或港澳台高校、研究机构访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加强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确保进修的效果。
3.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学术团队
积极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瞄准国家、省重点发展领域和科技前沿,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原则,以学术团队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学科和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探索并尽快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新模式,形成项目、人才、资金平台有机结合、相互推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集中人才优势,精心培育、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4.加强师德建设,大力提高师德水平
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引导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典型;弘扬良好的学风和钻研精神,促进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的形成;把握政策导向,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风与晋职、晋级及评优等结合起来,实行师德与学风的“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为侨服务水平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是学校的重要功能。学校将遵循“夯实基础、重点跨越、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指导方针,以国家重点实验室、“985”科技创新平台“两个突破”为引导,以拔尖人才、高水平成果“两个倍增”为核心,以重点科研平台基地、重大重点项目“两个显著增长”为依托,以建设大学科技园孵化平台为支撑,稳定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1.以华侨华人研究院和华文学院为依托,整合校内外相关科研力量,在为侨服务方面侧重做好几方面工作:(1)加强华侨华人与安全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移民问题研究、国际移民网络和重要网点的研究、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研究、华文教育研究、华人华侨语言问题研究等侨务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为侨服务的理论水平。(2)继续加强侨务政策、侨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研究,为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引进侨资侨智、依法为侨服务等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为各级政府外事侨务部门的工作和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3)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暨南史学》、《世界华侨华人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将华侨华人研究基地学术网站和华侨华人文献资料中心、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华文教育文献资料中心建设成为本学科的多语种学术资料和信息来源的中心库。(4)大力推进华文教育师资认证、华文水平考试与华文教材编写等工作,推动其占领海内外华文教育研究、华语研究的学术制高点,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支持其发展成为学校的强势学科,成为国家华文教育事业的政策咨询与研究中心,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5)积极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深入开展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推广活动,力争增设1~3所孔子学院或课堂,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级别科研基地,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985”科技创新平台零的突破。继续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规划,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的方式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以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为基础的科研体系,并努力将部分基础较好的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建设成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基地,同时构建有利于科研机构建设发展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3.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特色优势,狠抓高水平学术团队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学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和完善学校人文社科的理论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力争有若干个基地成为全国或全省的智库,使之在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研究项目、产生有重大影响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理论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的基地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
4.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大力提高学术成果水平。结合学校自身科研优势,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精心组织,合力攻关,构建多学科交叉渗透和协作互动的新机制,促进研究资源的跨院系、跨学科整合,推出一批高质量、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在高级别奖项、三大索引、高水平论文方面有新的突破。
5.强化综合集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优势学科或特色研究团队为龙头,集中力量冲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广大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加速成果转化,通过集成、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经费结构中应用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经费的比例,力争学校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50名。
6.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协调好各级重点实验室、学院学科实验平台、学校分析测试共享平台的关系,提高大型仪器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推动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的一体化建设,使学校的研究工作成为“有科研用房、有专职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有高级别研究项目、有经常性学术活动、有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学术研究实体,成为承担高级别、大规模的重大攻关项目,进行学术创新、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7.强化方向意识,凝炼、组织、培育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加强科研团队与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互动作用,使科研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更好地起到支撑作用。
8.加强对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吸纳、引导青年科研人才参与重大课题攻关,组建富于探索精神、协作意识的学术创新团队。鼓励青年科研人才进修深造,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支持青年科研人才申报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和各种奖项,促使青年科研人才尽早成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等项目上有较大增长。
9.创新科研组织和管理机制,在团队考核、科技资源分配、鼓励学科交叉、加速成果转化、促进学术交流与国际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10.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校市合作,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力度,按照“以点带面,重点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搭建和逐步完善孵化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科技要素和资本、市场要素互相融合与交流,主动参与市场科技开发,发挥科技、人才资源推动社会经济的品牌效应,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研究,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经济运行和法制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
(五)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优化校区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将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大力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在“软件”建设上做文章,探索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强校之路。一是通过外延扩展解决学校办学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突破影响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加快学科与学院布局调整,整合力量,优化结构,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内涵发展。三是加强平台建设,推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1.建设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
新校区选址所处区域是广州城市南拓轴上的重要节点,是广州信息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信息化生态型城市新功能区。学校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有序推进新校区的工程建设。2011—2015年,逐步完成新校区一期工程征地、规划、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并做好二期工程征地准备工作。新校区一期工程计划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建设投资约18-20亿元,可容纳约13000—15000名全日制学生。2016—2020年及其后更长的时间内,逐步完成番禺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完工后,新校区总建筑面积将达到90-110万平方米左右,可容纳约23000名全日制学生。
2.优化校区布局,推动内涵发展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按照整体性原则、规模效应原则、有利于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学校各校区的功能定位,科学谋划学校的校区布局。在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前的过渡阶段,新校区将发挥学校规模扩张的“蓄水池”作用,主要用于发展本科生教育,石牌校区则主要用于发展研究生教育。中长期,石牌校区将遵循“重点+特色”的原则,主要用于发展国家重点学科及其依托的学院、特色学科(院)和继续教育;大学城校区将按照“文理交叉、基础与应用并举”的原则,主要用于发展人文社科、理工类的基础学科(院)和新兴学科(院);瘦狗岭校区主要用于发展华文教育、华语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珠海校区主要发展与港澳台及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深圳校区主要用于发展特色旅游专业。
根据不同时期各校区的功能定位,过渡阶段,石牌校区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药学院、艺术学院以外的本科生(包括珠海校区回迁广州的学生)全部迁入新校区,研究生维持现状不变;瘦狗岭校区大力发展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留学生教育;珠海校区以与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办学为方向建立4~5个专业学院;深圳校区在与校本部学科专业整合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发展旅游专业。中长期,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按照以学院为主的复合模式对部分校区进行布局调整,发挥学科群优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3.深化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升级、优化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构建一体化的校园网接入平台,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和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开展多校区远程教学与交流,营造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以数字图书馆门户和暨南大学文献信息港建设为重点,整合各校区图书馆的元数据和应用系统,提供校区之间的一站式检索和通借通还服务,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整合学科相近、功能相近的实验室,尽力消除重复建设,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新发展。
(六)加强国际化建设进程,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逐步提高国际化生源、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比例,以新观念、新形式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积极探索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方法、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推动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与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1.进一步拓宽对外联系,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
目前学校共与世界五大洲30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53所高校或科研、教育、培训、文化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或合作意向书。今后,学校将进一步维护、稳固已有的关系,进一步拓宽新的合作,特别是拓展海外招生点,尤其是吸引欧洲、美洲学生来校学习,不断提高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比例;加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国际交流合作,以合作科学研究、共同指导研究生为核心,加强与海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研究生访学计划,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外国国籍人才和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派遣教师赴国外学术交流、进修、讲学的机制,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体制,建立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适应学校国际化的需要;参加或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快速发展;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利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有利政策,与港澳名牌高校、境外知名大学在国际合作教学模式、国际合作培训、国际合作科研等方面积极探索,谋求合作办学的新途径;重视海外侨界人脉资源库的建设,用好侨界资源引智引资。
2.发挥侨校特色与优势,扩大境外办学规模
充分发挥华文教育优势,大力发展华文教育,并在扩大已有本科、硕士层次办学规模的同时,创造条件,增设博士层次教学点,提高海外面授点的数量与层次;适应教育市场需求,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并重,尤其是面向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开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或函授教学,发展尝试与境外合作开发网络汉语教学。
3.提高引智数量与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以政策为杠杆,邀请更多的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合作、讲学,如设立“诺贝尔大师暨南行”等项目,鼓励院系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扩大短期外籍学科专家引进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引智工作的水平和效益;建立健全相关管理规定,注重教学质量的监控,鼓励外专外教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同时与学校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如国际化课程、教材、科研等方面的合作。
(七)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将抓住国家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机遇,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
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本着“节约资源、提高办事效率”的指导思想,按照“总量控制、扁平化管理和适应发展”的原则设置校部机构,试行机关部处大部制改革,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或重组,加强目标管理、综合协调与过程控制,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按照“统一管理、结构优化”的原则,推进学术管理体制改革,试行学部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减少学术、资源壁垒,形成统一、高效、协调的工作运转机制;按照“责权统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科学界定校、院的管理职能,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及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科学制定学校工作规则,完善处、室工作规范,明晰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加强学院制度建设,健全学院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聘任制、考核制、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以岗位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
2.加强财务管理,促进增收节支
以学校分配制度改革为契机,推动学院预算改革,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适应学校财务集中核算和预算管理要求的会计服务体系,建立安全、畅通、高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证重点项目重点投入,有效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建设节约型校园;完善筹资多元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稳妥的财务政策,社会捐助、教育服务收入和科研服务收入常规化、制度化,积极筹资,广开财源,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大幅度提高自身筹措资金能力,在“十二五”末期,学校办学总收入突破15亿元。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效益
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逐步推行以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资产成本核算、资源定额管理和资源有偿使用办法,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高效;加强国有资产的存量调查,完善资产购建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国有资产基本数据库,为建立资产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提供基础;加强有关资产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资产使用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防止资产闲置、浪费;加强对非经营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坚持有偿使用,规范经营性资产的运作。
4.稳步推进后勤改革,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继续推进后勤服务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主动贴近教学、科研及学生生活,建立、完善师生对后勤服务监督、投诉、整改、反馈制度与渠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继续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完善各项节能制度与措施,使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5.不断坚持和完善民主办学和依法治校,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制定学校章程,科学确定民主办学的决策程序、民主议事程序、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高度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全校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和离退休人员在学校建设发展和参政议政中的作用,推行校务院务公开。
(八)加强党建,推进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侨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个方面,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和人才保证。
1.加强思想建设。建立健全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价机制,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的各项任务与学校中心工作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具体责任;建立督查机制,保证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加强民主监督,努力拓宽党外监督渠道。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全面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举办“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和高水平艺术展演等活动,加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推动侨校特色多元文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国际文化聚暨南”的独特优势,以融汇中外、多元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以知行合一、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6.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平安校园建设为重点,全力维护学校稳定,加强校内治安、消防、交通安全保卫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推进校园防控体系建设,深化科技创安工程,确保学校安全有序、和谐稳定。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对照表
&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科研与科技产业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上一篇:[ 03-22 ]
下一篇:[ 03-2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移动通话详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