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团队最初是多少人

阿里巴巴控制者:马云及合伙人实际已超越董事会_凤凰财经
阿里巴巴控制者:马云及合伙人实际已超越董事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阿里巴巴路演即将开始。面对这样一个规模超过Amazon和eBay的总和,堪比芬兰经济体总量的一个庞然大物,所有投资者关心的是这个电商生态公司能否给他们带来持续收益。而面向未来,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由谁控制?&&这决定了这家公司的未来走向。阿里巴巴的控制者,是软银?雅虎?还是公司的灵魂人物马云?抑或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 阿里巴巴是由一家中国人创办但属于世界和这个时代的公司&&在马云看来,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属性非常明显,但回归到企业的核心控制权问题,成为一家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公司,成为马云及其团队必须做出的一种努力。 由于早年软银和雅虎的投资换来的董事会席位和较高的投票权,多年以来,马云和他的管理团队一直在为重新收回阿里巴巴的控制权做努力。从回购雅虎股票、获得超过半数的投票权,到实施合伙人制度来进一步加强控制权,阿里巴巴的案例实际上给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司治理的绝佳样本。 消解&野蛮人& 在中国互联网短暂的历史中,创始人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可谓不多:新浪创始人王志东出局、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离场;互联网之外,国美集团黄光裕和陈晓的控制权之争、吴长江的来来回回,无一不是充满戏剧性的商战片段。对创始团队来说,投资者有时可以依靠在企业特殊时期换来的股权和投票权,反客为主,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者有时也被视为&门口的野蛮人&。对阿里巴巴来说,雅虎和软银实际上扮演了&野蛮人&的角色。 &阿里巴巴原来是一家日本企业!&阿里提交招股说明书之后,&中国最大的电商公司是日本人的&,这种论调把阿里巴巴的控制权问题再次引入公众视线。在阿里巴巴最新一版招股书中,软银以34.1%的股份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雅虎其次,占比22.4%。反观马云及其团队的持股情况:马云所持股份为8.8%,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的持股比例为3.6%,而包括陆兆禧、张勇等在内的管理层成员,其持股比例均不超过1%。看上去,从股权来说,马云及其团队似乎不是&控制者&。 不过,尽管股权与投票权有较大关联,但股权与投票权及控制权并不对等。先看股权的演变情况,实际上,直到2004年软银对阿里进一步增资之前,马云及其创始团队都一直掌握了多数股权和投票权:马云及其创始团队占股47%,软银占股约20%,富达占股约18%,其他股东占股约15%。 2005年8月,雅虎的注资成为阿里巴巴控制权问题的一个节点。2005年,正处于阿里与eBay交战的关键时刻&&正是用钱的时候。2005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投资,其结果是雅虎中国换来了阿里巴巴40%(后被稀释至39%)的股份和35%的投票权。此时,马云及其团队的投票权为35.7%,仍为&控制者&。 而同样在2005年签署的一份协议则为这家公司的&控制者&带来变数。2005年,阿里巴巴集团与雅虎签订协议,规定:从2010年10月开始,雅虎的投票权将增加至39.0%,而马云及其团队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软银的股权和投票权都保持在29.3%不变。值得一提的是,到2010年10月,该协议规定的&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的规定也将取消。如果马云及其管理团队不采取行动,2010年10月以后,阿里巴巴集团的实际控制者将变为&雅虎&。 马云及其团队当然不会让&门口的野蛮人&反客为主,让投资者&驱逐&掉创业团队的一幕发生在阿里巴巴身上。2011年9月,阿里巴巴启动了员工股权购买计划,&长征计划&(即回购雅虎股权计划)随后展开。在外界看来,马云及其团队对控制权的争取,阿里与国外大股东的博弈,实际上从2005年就开始了,直至2012年宣布回购雅虎部分股份。 在这个时间段里,伴随其中的是,阿里巴巴集团业务的高速增长:2006年,阿里巴巴在线B2C的市场份额超过70%,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把最重要的&外来和尚&eBay打败了。随后,支付宝发展壮大、淘宝分拆、开创&双十一&狂欢节、天猫成为独立品牌、阿里网络零售GMV过万亿、开拓移动市场&&阿里越是高速发展,马云及其团队对收回雅虎控制权的渴望就越强烈。 2012年5月,阿里与雅虎签署协议,允许阿里巴巴集团分阶段地回购雅虎持有的阿里集团股份。协议规定:阿里将以76亿美元回购大约50%雅虎持有的阿里股份(即约20%的阿里巴巴集团股份)。第二阶段:如果阿里巴巴集团IPO,阿里有权在IPO时以IPO价格回购雅虎剩余股份的50%(约10%的阿里巴巴集团股份)。而其余的10%的股票,则等阿里巴巴集团上市禁售期之后,雅虎可以选择出售。 与股权变化相应,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投票权有了变化:交易完成后,雅虎、软银的投票权合计在50%以下,董事会提名席位亦是阿里占优。而雅虎、软银成了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在2013年和2014年,雅虎分别两次修改协议,申请减售阿里巴巴集团股份,表示看好阿里巴巴的长期价值。至此,从作为基础的投票权角度来说,阿里巴巴的控制权问题可以说得到了解决。 让合伙人&决定&董事会 对只持有少数股权的马云及其团队来说,夺回多数投票权还不足以形成对阿里巴巴的有效控制。实际上,从2010年,即马云等面对控制权摇摆的节点,马云及其团队就开始了另一种公司治理的试验:阿里巴巴合伙人。 日,阿里巴巴在其更新的招股书中公布了27位阿里巴巴合伙人(又称为&湖畔合伙人&)名单,作为其掌握了投票权之后的保障,合伙人制度成为马云及其团队&控制&阿里巴巴的第二道保险。 与很多明星科技公司相同的是,从公司长远利益来看,其创始人和主要管理团队都有掌握控制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同的是,由于早期引入资本来交换的条件不同,Google、Facebook、百度、京东等通过AB股方式,让创始人团队通过股权,一举解决了投票权、决策权等问题,但对于目前也只能占到8.8%股份的马云来说,用AB股方式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马云和他的团队使用的,是阿里巴巴创立的合伙人制度。其实,将新型公司治理方法冠以合伙人制度名称,阿里并不是第一家。地产企业万科也有事业合伙人制度,在小米等一些互联网公司,员工还可跟投公司的项目,实现利益的深度绑定,也被外界称为&合伙人制度&。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不同在于,在利益之外,这更是一个决策和公司运营的机制。 根据阿里招股书的信息,阿里巴巴合伙人实际上超越了董事会,成为阿里巴巴实际的&控制者&。 招股书中信息显示,阿里巴巴合伙人有权提名董事会席位中的多数(目前为4位,将来有权利增加2位董事会成员的提名),软银提名的董事会成员要经过合伙人同意,而雅虎目前仍居阿里董事会的Jacqueline D.Re-ses,将在上市之后退出。如果阿里提名的董事会成员被否,那么新提名人仍将由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也就是说,通过合伙人制度,阿里巴巴形成了&合伙人决定董事会、董事会决定公司&的决策过程。 有评论认为,比之传统行业公司,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是科技公司的制度创新。与万科相比,阿里巴巴合伙人更多的是一种决策和运营的共同体,而非利益的共同体。2010年,阿里集团的18位创始人辞去&创始人&身份,开始尝试合伙人制度。 在马云自己的解释中,他极力向外界透露这样的信息:阿里巴巴并非是由马云一人控制,而是由一群符合阿里巴巴价值观、能担负阿里巴巴使命的阿里员工共同决策控制。在招股书中,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被描述为运营、决策、文化结合的一个核心管理团队,合伙人制度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合伙人精神、确保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持续发展&,&不同于双重股权结构中用高投票权的股份来集中公司控制权在几位创始人手中,我们的治理结构,旨在体现一大群合伙管理人的愿景&。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曾遇到过质疑。2013年秋至2014年初,香港联合交易所曾就合伙人制度与阿里巴巴展开博弈: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港交所本身需要阿里巴巴这个大单,然而本着港交所坚持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则,它又需要拒绝给阿里&破例&。8月29日,港交所发布了&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概念文件&,首次就少数股东&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制度进行公开咨询&&这被外界视为港交所对失掉阿里订单的一种反思。 至此,通过夺回多数投票权、设立合伙人制度,这家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商生态公司,将国外股东&剔除&出决策核心,马云及其团队将控制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成为了这家公司真正的控制者。
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liuqia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马云团队犯了三大错 损失两千亿
网友对淘宝和工商总局之争的调侃
近几天,淘宝和工商局硬碰硬来回扳腕子的新闻充斥各大媒体,包括境外主要媒体均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受此负面影响,阿里股价近周三、周四两天就蒸发330亿美元,合人民币差不多2000亿。这一事件,在1月30日工商总局局长会见马云,双方达成谅解后有所平息。但是,这一事件对阿里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未来因这件事为导火索的很多负面事件都可能长期困扰阿里。
据最新报道,国家工商局针对阿里的一份行政指导白皮书可能成为美国律师行狙击阿里的重要文件,外电称有五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以此为据,指其财务及营运隐瞒投资者及可能违反上市规则。市场估计,一旦法院接纳其中一宗集体诉讼申请,其他诉讼恐怕将大量涌现,届时阿里将沦为&提款机&,支付巨额和解费或赔偿。
对于马云和阿里,笔者一直持肯定评价,原因是无论阿里还是马云,对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都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商业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商业发展史中,马云和阿里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由他们做出的创造性成绩决定的。马云和阿里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环境,推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上下游不少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虽然有人指责马云和阿里破坏了中国传统商业生态,但在笔者看来,这就像大工业生产替代手工业者、工业体系替代农业体系一样自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阿里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老百姓获得商品的成本,客观上提升了大众的生活福利水平,这是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所以,站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角度来说,我们对于包括阿里在内的电商,要有呵护之心,要以大局为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家工商总局和阿里的这次本可不存在的争端,正是因阿里没以大局为重而瞬间发酵的。这一发酵,在全球范围内给阿里造成了几乎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在笔者看来,马云和其公关团队至少犯了三大战略性错误(虽然马云已退出管理层,但其精神领袖和老板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故就只能仍将其与阿里放在一起来看。何况,在事件接近不可收拾之时,还是马云出面和工商总局局长协调方才平息)。
一、马云和阿里团队对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大趋势理解得不够透彻。
从马云和马云团队针对国家工商总局报告作出的反应上看,马云和阿里团队显然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政策没理解透彻。说白了,就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没有吃透、搞明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次深化体制改革将会决定未来中国三十年走向,后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则是决定这一方向和实现手段的一个大框架。未来三十年,头十年将是决定性的。在这十年中,中国将构建出未来发展的大框架。也就是说,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决定》,就是未来30年的蓝图,就是未来10年建设的规划图。没有理解其中的根本精神,就会在战略上出差错。这次阿里的差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太丰富,限于篇幅不能长篇大论地论述,这里只讨论与阿里这次事件有关的内容。
我们知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了两项内容:一是提升市场地位,即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二是政府将重新定义自身职能,要将大量审批权下放甚至取消,政府部门职能将由过去前置审批转变为事后监管。简单点说,就是由过去严进宽出转为宽进严出。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关注独家网(www.dooo.cc)
(C) 独家网 dooo.cc 版权所有 独家粉丝群: 投稿邮箱:editor#dooo.cc马云创业之初的十八罗汉真的一无是处吗? - 知乎368被浏览64616分享邀请回答2074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2 个回答被折叠()马云的 18 个创始合伙人现在各自情况怎样? - 知乎844被浏览144060分享邀请回答236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8 个回答被折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