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去苏门答腊地震的原因办企业是什么原因

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 文学家 ——郁达夫 郁达夫 (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现代著名作家,浙江富阳 县人。幼年丧父,家贫少产。7岁进私塾读书,14岁于县立高小学堂毕业后, 考入嘉兴府中学,聪颖强记,9岁已能写作旧体诗词。1913年随长兄郁华到 日本,次年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郭沫若结识。预科毕业后,1919 年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其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及哲学名 著,并开始写白话小说。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 组织了以抗日为宗旨的夏社,并筹备创立新社。1921年,他的处女作《沉沦》 问世,由于 “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的文坛。随后又发表了 《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等。1922年7月回国,专门从事文学 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先后主编 《创造季刊》、《创 造周报》、 《创造日》等刊物,工作之余先后发表了小说 《茫茫夜》、《茑 萝行》、 《采石矾》、《还乡记》、《春风沉醉的晚上》及文艺论文《文字 上的阶级斗争》等。1924年在北京大学任讲师期间与鲁迅熟识。1925年初应 邀去武昌师范大学任文科教授,其间写成 《文学概说》、《戏剧论》、《小 说论》。次年3月与郭沫若一起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文科教授。年底回上海主 持 “创造社”出版事务。1928年与鲁迅合编 《奔流》,1930年与鲁迅、宋庆 龄等成立进步团体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4月从上海移居杭州。这个时期以写游记、散文和诗歌为主,曾陆续 出版了游记集 《履痕处处》、《达夫短篇小说集》、《达夫日记集》、《达 夫散文集》、 《达夫游记集》,随笔散文集《闲书》及中篇小说《出奔》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精神大振,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并应郭沫若之邀, 赴武汉参加抗战工作,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1937年冬到香港和南洋群岛一 带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曾担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 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等组织的重要职务,主编 《星洲日报》,宣传抗日。后被迫逃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 争。1945年9月 17日,因华侨汉奸洪根培向日本宪兵总部告密,被残无人 道的日寇秘密杀害于丹戌 的荒野中。 全国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这位爱国主义作家为革命烈士。人民文 学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郁达夫选集》、《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 《郁达夫散文集》、《郁达夫游记集》、《郁达夫日记集》、《郁达夫抗战 诗文抄》、 《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传》等。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史 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将永远不可磨灭。 东渡日本 浙江富阳,这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因境内一川如画的富春 江而得名。它既是江南富绕的鱼米之乡,也是一处山明水秀的游览胜地。“碧 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造化钟神秀,地灵人更杰。现代著名的 作家、诗人郁达夫,1896年12月就诞生在这秀山丽水之地。 1913年,年仅 17岁的郁达夫完成了杭州中学学业,结束了两年自学的 生活,跟随长兄郁曼陀舟船远去。不过,这一次不是在富春江漫漫行船,而 是在大海上航行;不是离开故乡去省府,而是离开中国到一依带水的邻国日 本。从此,他踏上了人生的新里程。 经过8个月的刻苦学习,郁达夫如期参加了1914年7月东京第一高等学 校的暑期招生考试。7月下旬,当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发榜的那一天,郁达夫 高兴地从榜上找到了郁文的名字。9月,郁达夫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 班,学习文哲、经济和政法,后来,又转学医学。当时,郁达夫作为一个弱 国国民,在这个东邻岛国,到处受到歧视和侮辱。那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之际,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扩大它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向中国提出不平 等条约 “二十一条”。当时总统袁世凯,为了实现他复辟帝制的野心,出卖 国家主权,完全接受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于是日本人更加盛气凌人, 处处仗势欺压中国留学生。郁达夫曾在 《雪夜》一文中,反映出他那时的悲 愤心情: “是在日本,我早就觉悟到了今后中国的命运,与夫四万万五千万 同胞不得不受的炬狱的历程。”他认识到:中国一定要富强起来,绝不能再 这样任人欺凌和侮辱下去! 郁达夫失望地离开这个 “异国的首都”,于1915年9月11日夜坐火车 到

内容提示:郁达夫的中秋诗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4| 上传日期: 06:32:1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 文学家 ——郁达夫 郁达夫 (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现代著名作家,浙江富阳 县人。幼年丧父,家贫少产。7岁进私塾读书,14岁于县立高小学堂毕业后, 考入嘉兴府中学,聪颖强记,9岁已能写作旧体诗词。1913年随长兄郁华到 日本,次年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郭沫若结识。预科毕业后,1919 年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其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及哲学名 著,并开始写白话小说。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 组织了以抗日为宗旨的夏社,并筹备创立新社。1921年,他的处女作《沉沦》 问世,由于 “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的文坛。随后又发表了 《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等。1922年7月回国,专门从事文学 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先后主编 《创造季刊》、《创 造周报》、 《创造日》等刊物,工作之余先后发表了小说 《茫茫夜》、《茑 萝行》、 《采石矾》、《还乡记》、《春风沉醉的晚上》及文艺论文《文字 上的阶级斗争》等。1924年在北京大学任讲师期间与鲁迅熟识。1925年初应 邀去武昌师范大学任文科教授,其间写成 《文学概说》、《戏剧论》、《小 说论》。次年3月与郭沫若一起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文科教授。年底回上海主 持 “创造社”出版事务。1928年与鲁迅合编 《奔流》,1930年与鲁迅、宋庆 龄等成立进步团体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4月从上海移居杭州。这个时期以写游记、散文和诗歌为主,曾陆续 出版了游记集 《履痕处处》、《达夫短篇小说集》、《达夫日记集》、《达 夫散文集》、 《达夫游记集》,随笔散文集《闲书》及中篇小说《出奔》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精神大振,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并应郭沫若之邀, 赴武汉参加抗战工作,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1937年冬到香港和南洋群岛一 带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曾担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 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等组织的重要职务,主编 《星洲日报》,宣传抗日。后被迫逃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 争。1945年9月 17日,因华侨汉奸洪根培向日本宪兵总部告密,被残无人 道的日寇秘密杀害于丹戌 的荒野中。 全国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这位爱国主义作家为革命烈士。人民文 学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郁达夫选集》、《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 《郁达夫散文集》、《郁达夫游记集》、《郁达夫日记集》、《郁达夫抗战 诗文抄》、 《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传》等。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史 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将永远不可磨灭。 东渡日本 浙江富阳,这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因境内一川如画的富春 江而得名。它既是江南富绕的鱼米之乡,也是一处山明水秀的游览胜地。“碧 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造化钟神秀,地灵人更杰。现代著名的 作家、诗人郁达夫,1896年12月就诞生在这秀山丽水之地。 1913年,年仅 17岁的郁达夫完成了杭州中学学业,结束了两年自学的 生活,跟随长兄郁曼陀舟船远去。不过,这一次不是在富春江漫漫行船,而 是在大海上航行;不是离开故乡去省府,而是离开中国到一依带水的邻国日 本。从此,他踏上了人生的新里程。 经过8个月的刻苦学习,郁达夫如期参加了1914年7月东京第一高等学 校的暑期招生考试。7月下旬,当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发榜的那一天,郁达夫 高兴地从榜上找到了郁文的名字。9月,郁达夫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 班,学习文哲、经济和政法,后来,又转学医学。当时,郁达夫作为一个弱 国国民,在这个东邻岛国,到处受到歧视和侮辱。那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之际,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扩大它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向中国提出不平 等条约 “二十一条”。当时总统袁世凯,为了实现他复辟帝制的野心,出卖 国家主权,完全接受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于是日本人更加盛气凌人, 处处仗势欺压中国留学生。郁达夫曾在 《雪夜》一文中,反映出他那时的悲 愤心情: “是在日本,我早就觉悟到了今后中国的命运,与夫四万万五千万 同胞不得不受的炬狱的历程。”他认识到:中国一定要富强起来,绝不能再 这样任人欺凌和侮辱下去! 郁达夫失望地离开这个 “异国的首都”,于1915年9月11日夜坐火车 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门答腊地震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