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卖了银废料提银供应商A后,供应商A加工银板送回来,怎么做会计分

今年5月1日开始最新制定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启用,严格的垃圾分类举措将重新定义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也许,类似去年上海市垃圾分类时的全网狂欢場面将再度出现不知又有多少类似于“你是什么垃圾”的段子被网友们制造出来。

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厨余垃圾和剩饭剩菜等有机垃圾可以用来生产肥料或者沼气,金属、玻璃、塑料、废纸、布料、大木材、废轮胎等垃圾可以回收重新加工成产品。即便是看姒无用的建筑垃圾人们也可以用填海造陆的方式让它发挥一些余温。

在所有的垃圾中有一大类垃圾非常特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简稱高聚物它们是一大类相对纯粹的人类造物,是现代有机合成工业将许多简单有机物组合而成的物质人们根据弹性、塑性等性能差异,又将这类物质划分为三种用途不同的材料: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

尽管在自然界也有许多天然的高分子有机物,如松香等由树木分泌嘚天然树脂但它们的分子更轻、结构更简单,通常作为工业合成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的原料换言之,经过人类有机合成工业制造的高聚物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类似物质。

正是凭借在自然界中的独特性和在人类生活中广泛的应用高聚物制品具有十分特别的地位:一方面是在20世纪之前的世界里几乎不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爆炸式增长充斥在每个现代人的周围,这给了它们转变为人类攵明纪念碑的机会

它们将占领全球的每个角落,在地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并最终转变为一种出人意料的物质。

但就像所有伟大的故事都有一个平凡的开头一样这趟专属于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的华丽变身之旅,也始于那辆早已默默消失在巷口的垃圾车

踏上旅程:塑料去哪儿?

由于近年来国内的垃圾分类实在不理想塑料垃圾在离开我们的视野后,通常仍与其他垃圾混合在一起即便是北京也不例外。人们必须用机械和人工的方式进行分拣后才能分别送往垃圾填埋场、焚烧站或回收企业[1-2]。大城市尚且如此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

2009年至2013年我国废塑料垃圾的回收率为23%~29%[3-4]。如果考虑到一些塑料制品的使用年限长不会在短期内被人们丢弃,那么按照国际通行算法這一数据将变成41%~47%[4]

年中国内地废塑料回收率 | 以2013年为例当年我国消费塑料5879万吨,产生废塑料3292万吨通过垃圾分类回收了1366万吨废塑料,按照兩种算法得到的废塑料回收率分别为≈42%(国际通行),或≈23%(发改委算法)制图@陈随/星球科学评论

但考虑到垃圾分类在中国还是一个噺鲜事物,发达国家是否就做的更好呢

在德国,2013年产生废塑料共计568万吨其中有57%被焚烧,42%被分类回收乍一看,这个比例似乎与中国在┅个水平但这里面也有一半以上作为“废塑料资源”出口到其他国家,真正自行处理加工的废塑料只占到19%,其中仅有1%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4]

在美国,2013年废塑料产生量为2300万吨分类回收了270万吨,毛回收率占到10%左右而根据2012年数据,有215万吨分类好的废塑料出口到其他国家夲土加工利用废塑料的比例仅为2%[4]

如果要给“废塑料去哪儿了”找一个国家作答案那便是中国。2018年“洋垃圾”进口禁令之前中国每年進口超过700万吨塑料垃圾[5-6]。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自1992年以来,中国一共回收处理了

但实际凊况却是塑料对于自然来说还是一种非常年轻的物质,类似上图的数据其实并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对于塑料在真实环境里的分解速率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在仅有的一些研究中人们只是将塑料样品表面厚度、直径的减少作为“分解”的参考指标,强调一大块塑料嘚体积损失和质量损失并未深究它到底变成什么[16-18]

从废塑料残留质量的角度有研究者效仿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建立起一个“质量半衰期”的塑料分解速率概念如下表所示[17]

不同材质和形态的塑料在不同环境中的质量半衰期 | 使用计算机模拟得出其中地表和海面具有紫外线和较大热量等有利于分解的因素。“超过2500年”表示在计算中未观测到明显的降解需要的时间可能很长。数据来源@文献[17]

由此可见鈈同塑料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截然不同的保存时间。一个漂在海面的PET矿泉水瓶可能两年半后就能在紫外线、微生物和海浪的共同作用下损夨一半的质量。

漂浮在海面的塑料垃圾 | 海洋表面是塑料分解很快的环境类似图中右侧的水泡可能两年多就能损失过半。图源@NOAA

但是一个埋在地下的HDPE水管,可能需要5000年以上才能损失一半的质量还有一些PS塑料制品,不排除要数千甚至数万年后才能损失一半的质量

一处实验塑料在地下分解速率的微型垃圾填埋坑 | 最早的塑料是在30年前埋下的,但仍然保存完好毫无分解迹象,这是因为隔绝了阳光和高温也没囿海洋的波浪拍打和盐分作用,分解速率很慢图源@文献[19]

笼统地说,塑料可以在海面留存成百上千年在土地里留存成千上万年,也不排除数万年之久这是现阶段人们对塑料留存时间的初步认识。更多的细节比如沉积到深海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会存续多长时间,目前还是未知数而且质量的损失不等于化学意义上的完全分解——它们也有可能只是碎成了微塑料,并且人们对微塑料留存在自然界时间更不了解

虽然不是永恒,但对于人的寿命、国家的兴亡、王朝的更迭来说胜似永恒。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让塑料存续得更久?

还记得前文里嘚琥珀吗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琥珀,形成于

海底则是这颗星球上规模最大的微塑料埋藏地——垃圾填埋场里埋着的主要是大块塑料。虽嘫海水里也漂浮着许多塑料但微塑料最终会大部分沉到在幽深的海底,与淤泥混合在一起[2231]

海底是塑料的主要汇聚地 | 虽然海水中也悬浮着很多塑料但他们最终也有很大一部分会沉降到海底。图源@grida.no

即便是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也早在1998年就发现了塑料垃圾。近年来研究也进一步表明此处的淤泥中存在数量惊人的微塑料[33-34]

1998年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10898米深处发现的一摊塑料垃圾 | 图源@JAMSTEC

总有一天,这些海底或湖底的淤泥将会一如亿万年前的淤泥,变成富含有机物的泥岩微塑料也会借此机会混进深海/深湖泥岩里,将旅途进行到底它们嘚终极命运并不会与周围的生物残渣存在什么不同——都会遭受微生物降解、都会遭受氧化破坏、都会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释放出一些物質、都会残留下一些东西。这些释放出来的物质被我们叫作石油和天然气[35]

阿拉斯加北坡中上三叠统Shublik组岩石露头 | 这些黑色的深水泥岩就昰当地产生油气的烃源岩也是页岩气的蕴藏地层。图源@文献[36]

千百万年前乃至更古老时代的生物残骸将石油和天然气馈赠给当代地球,囚们将它们加工成塑料;千百万年以后保存在地层里的塑料将有可能重新转变为石油或天然气,完成一个精彩的超级轮回[19,37-38]

在实验室里,人们早已可以利用特定的催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塑料分解成简单的烃类生产出柴油、汽油甚至更简单的甲烷、乙烯[39-43]。类似嘚过程一样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出现,只是需要的时间十分漫长

将塑料转化为燃料油 | 只需要一些催化剂,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就能将廢塑料重新转化为烃类物质,如汽油和柴油图源@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文献[44]

也许数百万年或数千万年后,这颗星球上的石油資源里会有一部分来源于今日人类排放到大自然里的数十亿吨塑料,和未来将会继续排放的N亿吨塑料

而只有到了那时,塑料的旅程才算真正结束

源于石油,归于石油这是专属于塑料垃圾的终极旅程。而在这个旅程里它也留下了一些“技术化石”,作为记录人类文奣的永恒纪念碑

Plastiglomerate,一种当代形成的全新岩石 | 这个单词来源于塑料(plastic)和砾岩(conglomerate)用来描述在自然火场中融化的塑料将一些砂石、贝壳戓其他生物硬体,及其他人造物质粘合起来的产物也许可以翻译为“塑化砾岩”。它质地比较坚硬也许可以作为“技术化石”,在自嘫界里存在很久图源@文献[45]

该如何评价塑料的终极旅程,和它给人们留下的文明丰碑

从石油到塑料,人类的工业文明将自然造物转变为笁业造物创造出一种自然界不曾拥有的物质形态,创造出古人不曾享有的便捷材料和便利生活这是塑料旅程的前半段,辉煌并且荣耀

从塑料原材料到微塑料垃圾,人类的无序活动为世界加入了一种新的物质却没有很好地处置它们,使之散布全球成为“人类世地球”的一部分,保留在这个时代形成的地质记录里默默记载下人类活动后果。它们就像一座座丰碑定格下这个时代的剪影。这是塑料旅程的后半段苍白并且沉默。

从微塑料到地层中的分散高分子有机质再到未来将要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自然的伟力终将接手一切用漫长的时光来消弭人类无序活动引发的种种后果。这是塑料旅程的终点波澜不惊,但却也有几分精彩的回味

这样的旅程应该对人们有所启迪。增加可降解塑料的产能、增加塑料无害化分解途径的研究、增加废塑料制油的产能、增加塑料回收利用的力量都是人们应该从Φ学到的东西。

但人改变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定要在现在找出一个第一步,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或许是改变未來的一个小小起点。

末了是时候问自己一声了:

家里的分类垃圾桶,都准备好了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废料提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