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低端价值链还有吸引外资的优势吗

您的位置: &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重构与提升
优质期刊推荐您好,欢迎来到
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贸易收益与竞争力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作者: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 出处:
浏览(1916)
陈?雯?赵?萍?房晶晶?郑?莹摘
要: 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利用年WIOD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所处地位和增值能力,并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收益和竞争力。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
陈?雯?赵?萍?房晶晶?郑?莹摘
要: 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利用年WIOD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所处地位和增值能力,并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收益和竞争力。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下游,“入世”的前几年由于加工贸易比重的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下降了,而且增值能力也减弱了。随着企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中国后几年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增值能力有所上升。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的深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收益持续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强于服务业,而且所获得的贸易收益也高于服务业。关键词:全球价值链;贸易收益;竞争力;增加值贸易核算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14一、引言以关境为统计基础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没有反映中国对外贸易中包含了大量加工贸易产品的事实,夸大了中国的贸易规模和利得,所体现的贸易对经济增长和收入的重要性是“所见并非所得”(Maurer and Degain,2012)。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仅计算一国参与全球产业链中的真实增加值部分,通过跟踪各国最终消费中直接或间接所含的一国创造的增加值进行测算(Stehrer,2012;陈雯和李强,2014),避免了传统统计方法因中间产品多次跨越国境所造成的重复计算问题,能够更好地反映一国的贸易规模。那么,在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added,简称TiVA)核算方法下,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多深?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怎样?贸易利得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竞争力究竟怎样?为此,本文将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考察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贸易收益和竞争力。全球价值链分工是近年来学界、国际组织与政府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Koopman等(2010)(简称KPWW)构建了反映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指标(GVC_Participation)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指标(GVC_Position),并分析了2009年24个国家和地区12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Backer和Miroudot(2013)采用KPWW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标测算了2009年55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值。Costino等(2013)则构建了全球价值链生产的一般均衡模型,认为价值链上的专业化模式选择影响了全球收入分配的跨国传递。Timmer等(2013)构建了全球价值链收益(Global Value Chain Income,GVCI)指标和全球价值链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GVC),分析欧洲国家的竞争力问题。一些学者也开始利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问题。张海燕(2013)通过国内增加值率和产业开放度来说明中国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聂聆和李三妹(2014)基于Timmer等(2013)的指标测算了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和中国的竞争力问题,张定胜等(2015)比较了中国各产业两种显性比较优势的差异。樊茂清和黄薇(2014)则在Koopman等(2012)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与结构变动。刘维林(2015)从产品嵌入和功能嵌入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出口的价值构成及其变动情况。实际上,KPWW在2010年构建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指标与地位指标时,对传统关境口径的总出口的分解还没有考虑到纯重复计算(Pure Double Counting,PDC)问题,因此,两个指标的构建存在不足。为此,笔者基于Wang等(2013)总出口的分解对KPWW的指标进行了改进,应用修正后的指标测算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所处位置和增值能力,并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收益和竞争力。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一)指标测算方法Wang等(2013)构建了一个三国模型,将r国对s国的出口(E)分解为以下16项:其中,下标为国家,V是直接国内增加值系数向量,L为里昂惕夫逆矩阵,Fmn是m国出口到n国的最终产品矩阵(m,n=s,t,r),Ars是从r国出口到s国的中间投入品消耗系数矩阵,Xs是总产出矩阵,B表示本地里昂惕夫逆矩阵(local Leontief inverse matrix),①符号“#”表示矩阵对应项相乘,与矩阵的直接相乘不同。这16项按照中间产品的流向和最终产品的消耗地归为5类,其中,第一类为最终产品出口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用FDV表示,由T1构成;第二类表示为他国消费所提供的中间产品出口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用IV表示,由T2~T5构成;第一类和第二类之和称为被外国最终吸收的国内增加值出口(Domestic Value Added Exports,DVA);第三类是复进口增加值(RDV),由T6~T8构成;被外国最终吸收的国内增加值出口和复进口增加值共同组成国内增加值(Domestic Value Added,DV);第四类是本国出口中被他国最终吸收的外国增加值,用FVA表示,由T11、T12、T14和T15构成;最后一类是中间产品贸易导致的纯重复计算部分(PDC),即中间产品重复跨越国境所引起的总出口重复统计,包含国内增加值重复计算(DDC)和国外增加值重复计算(FDC)两部分,由T9、T10、T13和T16构成;第四类和第五类中的外国增加值重复计算部分共同构成了总出口中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增加值(FV)。为了衡量一国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上下游位置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KPWW(2010)构建了GVC_Positionr和GVC_Participationr两指标。前者将r国为他国出口生产所提供的中间品出口份额与该国使用的进口中间品份额进行比较,若该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则它的参与方式应该是为他国出口生产投入品,提供原材料(如俄罗斯)或中间品(如日本),或者同时提供二者,间接增加值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会比外国增加值占总出口的份额高,即GVC_Positionr大于0。同理,若一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则会进口大量他国的中间品进行生产并出口,外国增加值占总出口的比重会高于间接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所占的比重,即GVC_Positionr小于0。该指标越大,说明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越处于上游,否则表明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越处于下游。GVC_Participationr指标越大,说明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越高。KPWW(2010)提出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标有两点欠缺:一是未考虑复进口增加值,虽然这部分增加值作为重复计算部分不构成该产业的增加值出口,但是在考虑全球价值链地位时,这部分增加值也可以反映一国出口至他国用于产品生产并最终回到国内的中间产品贸易,复进口的国内增加值越多,越能说明该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二是在考察他国为本国出口所提供的中间品包含的外国增加值时,KPWW(2010)直接以本国总出口中蕴含的国外增加值(FV)来衡量产业参与后向一体化的程度,殊不知在FV中也包含了纯重复计算部分(FDC),FDC的上升只能说明全球价值链的深化,对于解释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在构建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时剔除本国出口蕴含外国增加值的重复计算部分。改进后的GVC_Positionr和GVC_Participationr指标如下:(二)计算结果与分析1.国家层面表1是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各国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位置,①表2则是各国或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和出口的增值能力。可以看出,年期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位置呈现阶段性变化。中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标由1995年的-0.027上升到2000年的0.005,在40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排名从第18位上升到第10位,这是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切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成为贸易大国和世界工厂。但是,2005年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标发生反转,降至-0.0514,排名大幅下滑,下降到第22位,这可能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入世”的前几年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加工贸易的比例不断上升,2005年加工贸易占比达到48.55%,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54.66%,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主要处于下游的生产环节。2011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位置排在第12位,比2005年提升了10个名次,体现了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的趋势,这可能与这些年政府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举措有关。随着企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在巩固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强外贸转型基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中国出口增值能力的变动趋势与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变化相类似。全球价值链位置和增值能力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主要有两类,即主要依靠出口原材料的国家(如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尼等)和出口大量高端中间产品的国家(如日本、美国等)。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看,中国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贸易模式的特点。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方面大量出口初加工产品和制成品(组装),另一方面也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从而使得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不断上升。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国际环境因素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与国内中间品进口替代的影响,2008年开始,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所下降。2.产业层面表3是1995年和2011年中国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指标。可以看出,2011年中国制造业主要还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生产环节,只有纺织及服装业(C4)、造纸及印刷业(C7)、化学原料及制品业(C9)和金属制品业(C12)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而且造纸及印刷业(C7)和金属制品业(C12)的排名在40个国家或地区中处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分别为第25名和第28名。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15)位居第5位,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但是,该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标仍为负值。特别是机械制造业(C13)和电子及光学仪器制造业(C14)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标为负值,而且2011年所处的位置比1995年后退了,说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年期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服务业(除航空运输业C25、房地产业C29和卫生及社会工作C33外)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标则为正,这与服务业的特性有关。陆路运输业(C23)和水路运输业(C24)排位较前,主要得益于中国自身的经济规模和“世界工厂”角色,特别是水路运输业(C24)的排名从1995年的第12名上升至2011年的第2名。但是,商务服务业(C30)、教育(C32)与卫生和社会工作(C33)的全球价值链位置滞后,分别位居第37名、第33名和第36名。三、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收益分析(一)指标测算方法Timmer等(2013)提出了全球价值链收益指标。该指标将最终产品的价值分解为生产链中每个国家产生的增加值,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所获得的收益。然而,此指标包括本国生产本国最终消费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而该部分增加值仅在国内各行业间流动,未能反映该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真实收益,因此该指标高估了一国的全球价值链收益。考虑中间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流向并基于Wang等(2013)的分解方法,本文提出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新收益指标(NGVC_Income)。假设有N个部门和G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每个部门(下文简称“国家—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根据投入产出表,每种产品的生产都要用到国内的生产要素以及中间投入品(国内外),并且每种产品的生产等于该产品的国内外消费之和,由此可得:X=AX+F
(7)可以推知:X=(I-A)-1F (8)为了将一国某部门最终需求的价值归结到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某国某部门的增加值,把增加值系数的对角矩阵和里昂惕夫逆矩阵结合起来可以得到一个NG×NG的增加值矩阵,其中表示r国N个部门增加值系数的对角矩阵,且该矩阵的任意一排横向元素表示其中一个国家/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GDP)在全球所有国家和部门的分配。这里i,j=1,2,……,N表示产品种类(部门),s,r,t=1,2,……,G表示国家。式(10)第二个等号右边第一项表示本国生产本国最终消耗的国内增加值;第二项为直接进口国加工后又出口到本国并被最终消耗的国内增加值,即国内增加值中基于前向联系的复进口,用表示;第三项表示内嵌于其他国家最终消费的国内增加值,即基于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用表示。Timmer等(2013)提出的全球价值链收益指标实质上包含上述三项内容,显而易见,第一项并未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以此衡量的收益显然高于一国实际获得的收益,因此本文提出新的全球价值链收益指标:上述分解方法只是一个统计的框架而非完整的经济模型,该统计是在外生给定的最终需求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为了计算NGVC_Income,需要利用WIOD数据库中各国的总产出、各产业的增加值、世界投入产出矩阵及最终产品需求。(二)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收益分析1.国家层面表4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收益占比数据。不难发现,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利得有以下特点:首先,年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收益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逐年递增,说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所获得的贸易利得越来越大,从1995年的3.21%增加到2011年的11.76%,提高了2.66倍。“入世”之后获得了更多的贸易利得,这与中国“入世”后出口占世界份额的大幅提高有关。其次,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利得远高于服务业,2011年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收益占比分别为15.75%和9.4%,这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出口世界的占比高于服务业,不过,2010年和2011年服务业的贸易收益增速超过了制造业。再次,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因为其贸易所得占比超过了传统口径的出口占比。再其次,虽然中国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贸易收益所占的份额小于制造业,但是,相对于传统口径的出口占比,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以带来比制造业更高的贸易收益。最后,Timmer指标高估了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收益。2.产业层面2011年收益占比排在前5位的产业为皮革及鞋类制品业(C5)、纺织及服装制造业(C4)、水路运输业(C24)、电子及光学仪器制造业(C14)和木材加工及制品业(C6),分别为36.74%、35.41%、21.63%、21.24%和19.79%;收益占比排在倒数5位的产业为公共管理和国防及社会保障业(C31)、建筑业(C18)、采矿业(C2)、旅行社业务(C26)和商务服务业(C30),分别为1.35%、3.37%、3.99%、4.87%和5.08%。不难发现,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获得比较大收益的产业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电子及光学仪器制造业(C14),而水路运输业(C24)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进大出”和制造业的“世界工厂”角色。四、中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分析(一)指标测算方法传统的显性比较优势分析基于总出口流量,不能反映全球生产环节的分割现实以及实际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真实出口规模,并且忽略了该产业增加值在本国其他部门总出口中所做的贡献。Timmer等(2013)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该指数基于全球价值链收益构建,虽然考虑了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真实收益,但忽略了本国产品消耗对显性比较优势分析的扭曲,即本国生产本国最终消费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不能反映该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比较优势。因此,Wang等(2013)在基于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的显性比较优势,根据总出口流量的分解,在全球生产分工的背景下,一国某产业的真实出口规模应该包括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和返回并被本国吸收的国内增加值。为了衡量一国某产业的所有增加值在该国的总出口中所作的贡献,笔者用基于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和复进口项来构建显性比较优势指标:其中,NRCAir表示r国i产业的修正型显性比较优势,NRCAir&1,表示r国i产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能够为本国的其他部门做出更大的贡献,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时应发挥其优势产业;NRCAir&1,则表示r国i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时不具备比较优势。(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通过式(12)可得年中国13个制造业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显性比较优势指标。2011年中国造纸及印刷业(C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8)和交通运输设备业(C15)的NRCA值小于1,说明这3个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比较劣势,而其他行业的NRCA值大于1,说明这10个行业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从图1可以看出,纺织与服装业(C4)和皮革与鞋类制品业(C5)的NRCA指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两个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带动下,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产业集群配套的发展优势,出口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内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中国纺织与服装业和皮革鞋类制造业面临较大的压力,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公司将工厂迁至东南亚的行为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困境。电子及光学仪器制造业(C14)、机械制造业(C13)、金属制品业(C12)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15)的NRCA值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近几年更加明显。年期间电子及光学仪器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在40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排名由第1995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3位,2007年开始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有所下降。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排名由第20位提高到第13位,金属制品业的排名亦由第17位攀升至第9位。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属制品业的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自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而机械制造业2007年开始在国内拉动内需政策及2008年4万亿投入的共同作用下由比较劣势产业转为比较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国家政策扶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排名则由1995年的第33位升至2011年的第24位,且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和对轨道交通、高铁的扶持政策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燃料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NRCA值不断下降,在40个国家或地区中的竞争力排名也都比1995年下降了5 ~7位。目前中国的食品制造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行业集中度较低,主要是对农副食品的原料进行初加工,产品同质现象严重,在精细加工方面的发展程度较低。同时,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高,生产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导致价格层面的竞争非常激烈,挤压了利润空间,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较弱。而中国石油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机制和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处于比较劣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在1上下窄幅波动;橡胶及塑料制品业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相对比较平稳,2011年在40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排名比较靠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也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减速的影响,化工制品的主要下游行业,如房地产、家电和纺织等各产业链终端需求均呈现增长放缓或需求下降的现象,使得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成本转嫁能力减弱,产业的增长持续放缓。总体上看,中国化工产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三)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表6为中国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显性比较优势指标及排名。根据产业特点,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3类。不难发现,总体而言,2011年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弱于制造业,而且在4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名比较靠后。除了燃油零售批发(C20)、住宿和餐饮业(C22)、水路运输业(C24)、邮政通讯业(C27)和卫生与社会工作(C33)5个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比较优势外,其他10个产业则处于比较劣势。特别是商务服务业(C30)的全球价值链显性比较优势指标还很低,排名在第34位,不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正是因为服务业的竞争力比较弱,使得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收益比较少。年,卫生与社会工作(C33)、水路运输业(C24)、邮政通讯业(C27)和燃油零售批发(C20)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由最初的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而旅行社业务(C26)和陆路运输业(C23)则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五、结论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利用WIOD 年的数据测算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所处位置和增值能力,并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收益和竞争力。主要结论有:(1)中国凭借劳动力禀赋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随着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价值链收益逐年递增,所获得的贸易利得也越来越大。但是,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说明中国企业参与的主要是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不能成为占据高附加值与战略环节的价值链领导者,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还只是处于一种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增值能力比较弱。(2)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强于服务业,所获得的贸易收益也高于服务业,不过,2010年和2011年服务业的贸易收益增速超过了制造业。(3)虽然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在制造业中,2011年中国只有纺织及服装业、造纸及印刷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略微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刻调整中,国际经贸格局和全球治理模式正在不断演变,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动力、机遇与空间。中国应努力摆脱“被锁定”和“被导向”等比较优势陷阱倾向,推动服务业发展,缩小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增值能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以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参考文献:[1]
陈雯, 李强.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出口规模的透视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J]. 财贸经济, 2014,(7).[2]
樊茂清, 黄薇.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中国贸易产业结构演进研究[J]. 世界经济, 2014,(2).[3]
刘维林. 中国式出口的价值创造之谜: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解析[J]. 世界经济, 2015,(3).[4]
聂聆, 李三妹.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与中国的竞争力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4,(12).[5]
袁志刚, 饶璨. 全球化与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14,(3).[6]
张海燕. 基于附加值贸易测算法对中国出口地位的重新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3,(10).[7]
张定胜, 刘洪愧, 杨志远. 中国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演变——基于增加值核算的分析[J]. 财贸经济, 2015,(11).[8]
Backer, K. D., Miroudot, S. Mapping Global Value Chains[G]. OECD Trade Policy Papers, .[9]
Costinot, A., Vogel, J., Wang, S. An Elementary Theory of Global Supply Chain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3, 80.[10]
Johnson, R. C., Noguera, G.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 Wei, S. J.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G]. NBER Working Paper, 2010, No.16426.[12]
Koopman, R., Wang, Z., Wei, S. J.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G]. NBER Working Paper, 2012, No. 18579.[13]
Maurer, A. and Degain, C. Globalization and Trade Flows: 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You Ge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Economics and Policy, ).[14]
Stehrer, R. Trade in Value Added and the Value Added in Trade[G]. WIOD Working Paper, 2012, No.8.[15]
Timmer, M. P., Los, B., Stehrer, R., de Vries, G. J. Fragmentation, Incomes and Jobs: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J]. Economic Policy, ).[16]
Wang, Z., Wei, S. J., Zhu, K.F.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J]. NBER Working Paper, 2013, No. 19677.
China’s Position, Trade Revenu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 Analysis Based on Trade in Value Added Accounting FrameworkCHEN Wen?ZHAO Ping?FANG Jing-jing?ZHENG YingAbstract: Based on the value added trade accounting method,this paper tries to employ
WIOD data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 and to analyze its GVC position, value-added competence, trade revenue and competitiveness. New indices of GVC position, GVC participation, GVC trade revenue are set up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kept specializing in downstream activities. In the first few years after entering into the WTO, China’s GVC position was getting lower and value-added competence getting weaker due to a greater share of processing trade.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een an increase in GVC position and value-added competence. With deepening of its participation in GVCs, China has gained more trade revenu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China has stronger competence in manufacturing sector compared with service sector, and has also gained more trade revenue from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Key words: Global Value Chain (GVC); trade revenue in GVC; RCA in GVC; trade in value-added accounting(责任编辑:张建华)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联系作者,还望见谅,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专辑:
国际商务研究&2017004期&目录
热门文章标签
最受欢迎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