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美文旅集团设计的高科技项目有灾难体验吗?

2013年热点评论文章_甜梦文库
2013年热点评论文章
热点评论文章第1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打好政府职能转变攻坚战 2013 年 05 月 14 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一届政府开 局要办的“第一件大事”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而扎实的工作,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取得了新进展, 已经取消和下放了 133 项行政审批事项。5 月 13 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既 总结前一段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 又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再动员、 再部署, 目的就是要今年开个好头, 确保职能转变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放权,是这次机构职能转变的一个鲜明特征。新一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务 院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减少三分之一。 作为兑现改革承诺的重要一步,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对激发市场、社会和地方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放权,加快行 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这无疑是一剂不花钱能办事、少 花钱多办事的“良方” ;通过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以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为转型提供“源头活水” ;通过放权,减少审批,可以降低就业创业门槛, 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积极性;通过放权,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的作用,使管理能够贴 近基层、贴近企业、贴近市场、贴近群众。事实证明,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既有利当前,也惠及长远, 堪称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 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 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这既是增强政府治理、建设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 力、执行力和权威性,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保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以后,要切实加强对经 济运行活动的事中和事后监管。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要求政府加强市场监管,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扭 曲现象的发生,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 ;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要求政 府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把重点放到“保基本”上来,把非基本的公共服务交给社会和市场;把该管 的管住管好,要求政府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建立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规范、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 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要求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政府掌控的资源集中用在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推进改革,离不开有力的组织领导。从国务院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面 临着双重责任,既要落实放权的责任,也要落实监管的责任,否则就难以走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 一收就死” 的怪圈。 在落实任务过程中, 有必要进一步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摸底核实, 不能捉迷藏, 也不能掺水分。地方各级政府在跟进时,对国务院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也必须真正放给市场和社会, 不能搞截留。 落实好职能转变要求,必须依靠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监督。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贯彻落 实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相互扯皮、推诿拖沓,明放暗不放,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这是 决不允许的。因此,工作开展不力者,理应受到问责。同时,职能转变也要开门搞改革,把取消、下放 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开弓没有回头箭,后面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相信, 只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大幅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 切实加强宏观 管理,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勤奋努力、扎实工作,政府职能转变这场攻坚战 就一定能够打好。第2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制度建设上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三 2013 年 05 月 02 日中纪委公开通报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例,各部门单位围绕作风转变建章立制。几个多月来,转作风 保持向好态势,取得明显成效。然而,也暴露出在相关制度设计上,还存在着不少漏洞,提醒我们必须 加快制定更加规范,更加明确,更加有效的制度。这是抓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1 热点评论文章比如,公务宴请严禁超标接待,但具体到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怎样界定“超标”?上级调研不 许层层陪同,但怎样接洽工作才合情合理合规?经费报销要合乎规定,但面对不同的事由、项目等等复 杂情况,怎样才符合实际,科学规范?实践证明,各个地方、各级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时,倘若界 定不清晰,标准不量化、规定不细化、机制不优化,就会给“只说不做”留下种种借口,给“寻找对策” 留下操作空间。这也是当前“打折变通”的花样经常发生的重要原因。 转作风,做到有效,保持“长效” ,就须在“制度”上狠下功夫。如果事前监管到位,公款旅游的 违规做法就很难放行; 如果报销制度规范明确, 公车私用、 公款吃喝就难有空子可钻。 从这个角度上说, 转作风要避免一阵风,绝不只是转思想、转观念,还要在制度建设上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推进公共财 政预算体制改革,严明公务接待支出标准,加大财务审计力度,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 度改革。 还要看到,转作风的本质是规范权力。为什么一些基层单位常有“超标接待违规不起、简化接待 得罪不起”的两难纠结?主要问题是,职能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未受到有效约束,根源还是权力 大于纪律。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各方面监督,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法治轨 道上运行,才能为转作风提供更扎实的制度保障,转作风才能促进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第3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向最美基层干部致敬 2013 年 03 月 29 日四川省甘孜州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用青春演绎了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 更用生命谱写了党的基层 干部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 了解基层工作的人,不少都有“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难”的慨叹。菊美多吉的事迹是无数 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缩影,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的艰辛, 反映了难能可 贵的责任担当。 面对雪域高原的艰苦环境,他经常压一锅饭吃三天。面对山高坡陡、滚石如雷的危险,他组织抢救 物资,转移村民。菊美多吉的“最美” ,不仅在于他克服了基层工作的重重苦与累,更在于他用一腔热 血与智慧解开基层的种种“难”与“结” ,彰显新时代基层干部的风采与形象。 基层工作千累万累,为民造福不觉累。基层工作千难万难,心有群众就不难。菊美多吉心里只有 老百姓的高尚情怀,赢得了许许多多人的尊敬。他离去后,藏区百姓每月农历十五夜都会为他点亮酥油 灯,正是这种干部群众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 菊美多吉是千万最美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他们用忠诚与奉献,书写了扎根基层、造福百姓、与群众 保持血肉联系的时代颂歌。 我们干部应该为有这样一支为民的基层队伍而欣慰, 为群众有这样一群贴心 服务的基层干部而自豪。 同时,我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许多基层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家庭和生活也面临着不少困难?? 各级党组织应更加关心呵护基层干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社会各方面应多理解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 帮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更好地为百姓履职尽责,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第4篇人民日报评论员:让人民监督 立政府公信 2013 年 03 月 29 日3 月 18 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抓紧把政府职能转变各项任务 落到实处。会议研究确定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任务分工,将《方案》分解细化为 72 项任务, 逐项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获得全国人大批准后, 国务院第一时间确定任务分工并公之于众, 目的在于把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 督之下。 机构改革不易,职能转变更难。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保障。 作为新一届国务院工作开局的关键, 推进职能转变能否及时到位, 事关改革大局。 多年来,2 热点评论文章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住的事,而又顾不上那些应该管、能够管并且必须管好的事。砍了 职能,意味着政府削自己的权、割自己的肉。因此,改革会有一些阻力。但再难也必须要做,这关乎国 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打铁还需趁热。任务分工确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新组建部门,要 求抓紧完成“三定”工作,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对减少和下放审批 事项、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等重点事项, 要求抓紧提出具体实施办法,确保落实到位;对实施改革方案需要修改法律的,要求抓紧提出有关法律 修正案草案,由国务院依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时抓紧修改有关行政法规。这 72 项任务分工, 既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又有具体的完成时限,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 任务分工的公布是一种庄严承诺。 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 向全社会表明了完成改革任务的坚定决心。 只有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确保改革按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提 高政府公信力,才能给人民以信心。同时,任务分工的公布也是对政府履行承诺的有效监督。改革任务 有没有完成、完成得怎么样?人民群众都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民群众的监督最有力,这将倒逼改 革责任部门夙兴夜寐、勇往直前,做到该取消的必须取消,该下放的必须下放,该整合的必须整合,真 正做到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同时该加强的要切实加强,改善和加强宏观 管理,严格依法监管,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好方案关键在落实。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确保改革方案落实到位意义 重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任务十分艰巨,需要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批实 施、逐步推进,确保整个方案实施抓得紧、推得动、落得实。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用三到五年时 间完成改革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就一定能够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 府。第5篇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 年 03 月 27 日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 “人”无疑是关键要素。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 的动力源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 “大 河没水小河干” ,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 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 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 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 “人 实现 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 从站起来, 到富起来, 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13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 国梦,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 “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 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 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 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 “大河没水小河干”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 辑; “小河有水大河满” ,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的实现, “必 须紧紧依靠人民”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 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 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创造历史不3 热点评论文章竭的源动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 披荆斩棘的奋斗中, 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释放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 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 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 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 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 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第6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 年 03 月 25 日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 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 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几十年来,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 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 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中国梦,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 配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只有这些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安 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 会公平正义” ,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 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免费 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 成??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 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 。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 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我们深知,这样的中国梦,体量之大,涉 及13亿人;范围之广,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圆梦之途绝不轻松,既需要尽力而为、量 力而行、循序渐进,更需要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 生福祉。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 梦想成真, 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 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 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 未来中国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 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 实前行。第7篇人民日报评论员:雷锋,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2013 年 03 月 03 日当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从那时起,雷锋这个名字就刻在亿万人民心中。 这个仅仅走过 22 年的生命,却穿越数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影响塑造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成 为承载一代代人理想信念的精神丰碑。今天,在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 50 周年之际,大力弘扬 雷锋精神,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必将激发人们向往文明、崇尚进步的道德能量,为实现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这样的结论,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坚守。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 是多元,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越需要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郭明义 20 多年献血 6 万毫升,4 热点评论文章庄仕华 39 年巡诊 80 多万里??从“雷锋在哪里”的呼唤到“雷锋没有走”的感喟,今天,雷锋精神依 然构筑着精神的高地,寄托着美好的期望。学习雷锋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始终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精神需求相连,雷锋精神才能赢得思想共识和持久活力。热爱党、热 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 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于今天的 中国,雷锋精神仍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要看到, 时代场景的变化, 文明建设的规律, 使得今天的公民道德建构与精神文明建设更为复杂。 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必将是一个需要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宏伟工程。这要求广大党员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 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带动良好的社会风 尚;需要整个社会从基本道德入手,从点滴实践做起,通过每个人实实在在践行道德准则,塑造我为人 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使得学雷锋活动能够更具时代特色, 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使其不断发扬壮大,向前推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50 年前, 雷锋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为年轻共和国提供精神动力,树立了 历久弥新的道德标杆。 今天, 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转型中国, 更需强大的精神力量破浪前行。 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正是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认同、激发热情、积聚能量的源泉。让我们积极行动起 来, 深化学雷锋活动、 弘扬雷锋精神, 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 国梦”而奋斗。第8篇 从善如流,才有善政 2013 年 04 月 27 日 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最近,笔者听说了这么一件事。某地想做一个民生工程,当地干部开始信心满满,以为群众肯定会 拍手同意。没想到,在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上,群众中不乏提建议、说问题的,甚至还有几分“炮轰”的 意味。好在,有关部门迅速吸收有益意见,对工程规划和实施作了调整,结果皆大欢喜。 “从善如流, 才有善政” ,一位领导干部事后的感悟耐人寻味。 “从善如流”一词,出自《左传?成公八年》《辞海》中的解释为, 。 “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 总的意思是说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 纵观古今中外,从善如流的事例举不胜举。汉高祖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但他善用人才, 虚心听取别人的计策和高见, 故能集众智成大事。 淮海战役前夕, 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中认真听取邓小平、 陈毅、粟裕等战友们的建议和意见,使起初“小淮海”的战役构想,向“大淮海”的作战意图推进,从 而加速了历史进程。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后,面对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听从建议发挥政府这只“看得 见的手”的调控作用,逐渐走出了困境。事实证明, “从善如流”不仅是个人雅量,更是治国理政、兴 邦立业的重要法宝。 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啃硬骨头、涉险滩,改革发展需要汇民智、聚人心、鼓干劲,这都离不开 从善如流,激发攻坚克难的正能量。具体而言,这体现在“内修”和“外练”上。所谓“内修” ,就是 从思想和内心深处,虚怀若谷地吸纳一切有益于做人、做事和做决策的知识和养分。 “外练”是指主 动听取、征求各方意见,密切联系群众,把民意作为搞好工作的重要考量。 从善如流源于虚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本事再大、能力再强,也会出现短板、遭遇瓶颈。 对领导干部而言,更要有本领恐慌、谦虚心态。一个人不是地位高,水平就时时、事事都高,部下和群 众也有高明的时候。如果放下身段,走出“一言堂” ,扔掉“一支笔” ,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认真学习各 种新知,就会想得更多、看得更远、谋划得更周全,让自己做起事情来更有底气。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 的领导艺术。 从善如流出于公心。广开言路,常常会遇到不同意见甚至尖锐批评。这个时候,是讳疾忌医,还是 闻过则喜,检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心与事业观。固然,有些痛责会让人尴尬、下不了台,但更应想想,5 热点评论文章火星四冒的批评意见中, 是不是也有合理成分乃至真知灼见, 是不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只有公字当 头,摈弃私利,一切为了做好工作、服务人民,才能在面对批评以至指责时,依然能够不为所怒,冷静 研判,从中吸收正确的东西。 从善如流是胸怀, 应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从善如流是境界, 当有登高望远的眼光; 从善如流是水平, 常在理智的选择中增长本领。在复杂现实、广大群众面前,领导干部甘当“小学生” ,虚心纳谏,躬身 问计,就会心明眼亮看问题、头脑清醒作决策、务实进取干事业,所谓“一言可以兴邦” ,其意义正在 于此。第9篇 莫让青春染暮气 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14 日 09:4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白龙似乎在一夜之间,80 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 ,感叹消逝在记忆里 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 来还是小孩的 80 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 “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和父辈们相比,青年一代有 着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时代也制造了新形式的磨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童年 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 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和工业文明,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 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 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 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 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种值 得追求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提速就要被甩下来。更令人担心的是,你跑了半天,却不知道 目的地在何方,不断地奔跑,换来的只是显示屏上一连串的数字。在这样的处境中,不管是怀旧还是叹 老,表达的都是一种面对压力时,对记忆中美好过去的乡愁。 如果说“叹老”只是情绪的释放和吐槽,那么精神上的“早衰”就值得警惕了。 “早衰”的年轻人, 有时会显得和“成熟”很像,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但总 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想来想去,原来是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人不应该是敢想敢干吗,不应该 是直抒胸臆吗,不应该是敢为风气先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像是从少年直接迈入了中年?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 曾经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 刚从医学院 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 验”的印象。年轻,成为发展的障碍,年老却成了有利条件。 对年轻人的不信任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阶层,人们完全忘记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 30 多岁时 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荣誉的作品。一股沉沉的暮气,笼罩在当时的社会之上。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 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 年轻人有朝气,社会就有朝气;年轻人有光明的前途可奔,社会的未来就一片大好。扫除笼罩在社 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 阔的上升空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 “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 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让年轻成为资本 而不是不足,让锐意进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少年心事当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青年在时代的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当代 青年的父辈和兄长们,已经率先垂范,用枕戈待旦的奋斗精神,换来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时代转 轮的指针已经落在当代青年人的身上, 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 担负起这一使命, 青年人责无旁贷。6 热点评论文章第 10 篇 文学“畅销榜” :轻还是重? 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14 日 09: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佳冉不必对着“畅销榜”哭哭啼啼,把自己置身于“人类群星闪耀时” ,做“一个执旗的人”是一个作 家的抱负与眼界,是置外于欲望游戏、世俗规则的方法,也是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心灵土壤。 2012 年中国文坛的头等盛事,非莫言拿下诺贝尔文学奖莫属。诚如作家王蒙所言:“莫言获奖的最 大积极意义在于,他使中国堂而皇之地走向了牛气十足的‘诺贝尔’ ,也使‘诺贝尔’大大方方地走进 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 ”但是,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 2012 年“开卷”小说类图书畅销排行榜显示, 去年的“莫言热”并没有改变文学作品的销售格局,畅销榜前 20 名中,网络文学、玄幻小说、官场小 说瓜分了绝大部分的销售码洋,网络文学代表作家郭敬明仍占据“畅销书霸主”地位。 “畅销榜”不等于“好书榜”“销售码洋”不等于“图书质量” , ,这是文学批评家和出版界应有的 共识。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拿帕瓦罗蒂和周杰伦比票房,没有任何意义。 ”综观当下的中国文坛,以文 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在守望中继续坚持;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市场化文学(或大众化文学) , 在探索中不断铺展;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在分化中强势繁衍。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纷繁 情势, “一条鞭”的评价方法已不适用于讨论全部文学作品。 我们不能指着销售数字,大谈传统文学的无所作为,也不能照着茅盾文学奖,痛斥网络文学的一 无是处。不同的作品,给予人不同的影响:有崇高的,也有庸俗的;有积极进取的,也有颓废消沉的; 有宏大叙事的, 也有个人絮叨的。 时代给予作家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 作家为读者奉上五花八门的作品。 不能一概而论的背后,是文学多样化的繁荣。 专心文学创作的作家可以将“畅销榜”看得很轻,也可以将它看得很重。在 2012 年度的“畅销榜” 中, 《百年孤独》 《围城》这样的经典作品赫然在列,作家马尔克斯完成于 1967 年的《百年孤独》在半 个世纪后仍高居我国文学作品畅销榜的第二位。 “畅销榜”里坐得高的也许不如坐得久的,这也证明, 真正的经典是跨越时空、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 当前,随着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和视听、网络的冲击,传统的严肃文学写作远非一帆风顺。一位作 家沉寂 10 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拿下了当年的茅盾文学奖,之后他对笔者说: “请你记住,决不要以一 首诗歌或一篇文章的发表与否争输赢,而是要与三千年的历史文化论短长。 ”不必对着“畅销榜”哭哭 啼啼,不争夺一时的排名高低、不计较一季的版税多少,把自己置身于“人类群星闪耀时” ,做“一个 执旗的人”是一个作家的抱负与眼界,是置外于欲望游戏、世俗规则的方法,也是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心 灵土壤。第 11 篇 珍视我们自己的信仰 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14 日 08:4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启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文化信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 当坚持信仰的自觉,更加珍视我们祖先传下的信仰,同时亦应展现更加进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胸 怀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信仰什么,常常引起外国人好奇。因为世界上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据统 计约占全部人口的 84%。确实,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仰宗教。因此有外国人经常问,既然没信仰,那你生 活有什么准则?用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位资深的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我说,载于旧约的“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 也要怎样待人”是最重要的信仰。我说,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直是 中国人的信条。 那位神学家说,这和我们的“黄金律”很相近,的确也很伟大,但我们是宗教信仰,有神在监督着, 你们的信仰靠谁来监督?我回答说,我们的信仰是“文化信仰” ,有“诸神”在监督,就是家人、朋友、 同事、邻居,这种来自周围人的社会监督很有效,无处不在;还有自我监督,就是“良心” ,我们讲“天7 热点评论文章地良心”“君子慎独” 、 ,说的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天地是“道” ,对于“道”的信奉、崇敬其实是中国传 统文化中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信仰形态的信仰。它具有非人格神的特点,但具有最高命令 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有确立价值、约束行为的功能。 宗教信仰在世界许多地方培育了人们的道德,建立了生活秩序,凝结了人群,固然是人类文明进程 中的重要现象。 但没有宗教信仰绝不等于没有信仰。 信仰具有多种形态, 文化信仰也是一种坚定的信仰, 而且它不排斥宗教信仰,具有极大的共融性。英国诗人艾略特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 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当然有自己的信 仰传统。 其实,人类信仰是多元的。对一个人而言,也可能除了宗教信仰、文化信仰外,还有科学信仰、政 治信仰,乃至生活信仰。比如,科学信仰,它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与执着,哥白尼、布鲁诺因坚持地动 日心论受到迫害,甚至牺牲生命。维萨里研究血液循环被判死刑,居里夫人研究镭而罹患癌症,都是坚 持科学信仰的伟人。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如在中国,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横眉 冷对千夫指”的鲁迅, “碧血一腔染山河”的马本斋。很多人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 生取义。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那么多人为之流血牺牲,不都是因为坚定的政治信仰!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反而有的人变得困惑迷茫了,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贫富 差距拉大了,甚至有些人一夜暴富引起人们心中失衡。许多人在感叹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失去了传 统的信仰,又没有补充新的信仰。有人因此提出,传统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过时了,是否应当建立新的价 值体系?其实,传统的价值是千百年来由民众一代又一代沉淀形成的,不是由圣贤们规定的,虽然易于 传代的精炼的表达往往是由圣贤们归纳和提炼的。 今天不是要把传统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 而是要结合 新的时代环境,重新提炼和发展,形成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价值信仰,它应当是在传统价值信仰上的继 承和扬弃。 公职人员、公众人物应当成为社会价值和信仰的示范者和维护者。比如,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 与国家、 企业与企业、 人与人之间, 在构建和谐的竞争关系中如何实现法与道德的互补?在社会转型期, 公职人员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在一些地方, 当灾难事故发生时, 有的政府部门第一反应, 不是承认事实, 而是辩解,乃至蒙蔽舆论。这就容易导致公众对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失去信任,因为一些官员没有说出 真相,所以就连带着说真相的官员也不被公众信任,带来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牺牲”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 有文化信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当坚持信仰的自觉,更加珍视我们祖先传下的信仰,同时亦应 展现更加进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胸怀。当我们于“中国制造”之外与世界共同分享“中国精神” 之时,我想一些外国友人对我们的“信仰之问”也会随之冰释。第 12 篇 百姓上讲台 领导接地气 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13 日 08:4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评论员北京市请普通百姓给市领导上课讲中国梦,令人耳目一新。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专家辅导、研讨交流,都是效果很好的形式。但 是,北京市“把百姓请上讲台”可谓一大创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这是送上门的基层材料, 这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理论诠释,这是党心与民心的真情互动,这是上情与下情的集中汇总。把百姓请上 讲台, 领导干部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内涵、 实现路径和民间温度, 而且通过不同岗位上的 “百 姓宣讲家”之口,可以察实情,接地气,知得失,进一步密切的,是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普通群众的梦想也许不那么宏大,但无不包含着幸福的渴望、美丽的憧 憬、执著的追求;实现中国梦需要读懂这些平凡而美丽的梦想,想方设法为“草根梦想”的成长和实现 提供空间,开辟路径,使千千万万个草根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在有的人看来,普通群众不像专家那样学富五车,不像领导那样视野开阔,不像演讲家那样口吐莲8 热点评论文章花。但是,他们有着最大的优势:说的都是居于庙堂之上较难听到的真话、实情、民愿。他们的话语也 许很土气,但这份“土气” ,自然质朴,鲜活生动,源于生活,植根实践。 “把百姓请上讲台” ,克服了 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艰涩,也无须层层过滤、级级把关,从而使所讲内容如泥土清香扑面而 来。领导干部认真聆听,一定可以实实在在从中汲取群众智慧,提炼工作思路。 组织理论学习宣讲, “讲什么”很重要,但“由谁讲” “怎样讲”同样不容忽视。上世纪 30 年代,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胜过百万雄兵,把高深的哲学变成了群众手中的武器。一个重要原因是,他 把这本书做成了“一块干烧的大饼” ,而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 。今天,无论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还是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都需要有群众视角和百姓情 怀,多一些“干烧的大饼” ,多一些泥土的馥郁,多一些源于火热生活的“原创” ,多一些与基层群众息 息相通的真情,直面百姓的现实关切,才能在不懈创新与有效传播中,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和力量。 北京市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这一创新, 必然鼓舞更多的普通百姓从中国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中国梦 的主动传播者。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个人的。每个百姓心中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他们在传 播中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实现自己的梦与实现中国梦息息相关。第 13 篇 青春梦想应该越飞越高 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08 日 13:5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涛甫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 。 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 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刚刚过去的“五四” ,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的青春寄语,表达了对当代青年的 殷切期望,点燃了青年一代的火热激情,它让人们热议与沉思:今天,该如何唱响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 之歌? 雨果说过,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献身祖国的一腔热血,到上 世纪 80 年代改革浪潮中的潘晓之问, 90 年代以来日益多元多样的人生选择, 从 到现在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挑战,时代对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拷问,每一代人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今天的青年,面对 价值的多元、物质的诱惑、选择的迷茫,在压力与机会并肩而行的时代,在“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的时代,该让青春向什么方向扬帆、以怎样姿态怒放? 我们为此刊发来自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的这篇文章。正如文中描述的,他担心“现实主义”会打败 “理想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将蚕食青年登高望远的能力。这种担心,不仅是对年轻人的担忧,也 , 应视作我们时代共同的考题。 今天起,我们将围绕“青春、理想、价值、人生”这一主题,向广大读者征集话题,展开讨论。请 告诉我们,您认为哪些话题和现象值得关注?如何看待这一代人的青春困惑?如何面对“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的青春浩叹?如何让青春梦与中国梦完美对接?渴望聆听您的见解。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 长的力量。 ”著名诗人何其芳 70 多年前写下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能让人心中充盈对青春的祝愿。 青春,常常被赋予希望、阳光、激情、奋进、浪漫、诗意等内涵,正因此,她成为无数诗人、文学 家反复吟诵的旋律。青春是人生旅程中最美丽的风景,也是多梦的季节。做梦是青春最大的权利,哪怕 这梦有时不知“天高地厚” ,有时幼稚可笑,但因是青春之梦,谁也不会太计较。只有让青春的枝头挂 满梦想的花朵,才有人生金秋的收成。 然而近些年来,青春话题似乎变得有点沉重。近日,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这部反 映“70 后”青年生活的电影,之所以引起观众尤其是中青年群体的追捧,正在于影片触动了时下年轻 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青春虽然美好, 但它已不再属于我们的青年一代。 一些青年人的脸上常写满焦虑、 无奈、浮躁、失意。在不少人心中,梦想已然凋零,激情不再燃烧,诗意难觅踪迹。风华正茂的年纪, 内心却已落英缤纷。9 热点评论文章按说,今天的青年人,生活远没有父辈们那么奔波、拮据、窘迫。这一代人的成长,正好伴随着中 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月,算是幸运的一代。他们有理由也有能力,比上一辈人生活得更从容,更有激 情,让人生驰骋于更广阔的天地。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青年感觉生活得疲惫、 憋屈, 缺少阳光、 色彩。 究其原因, 当下的青年人承受了与他们的年纪不相称的现实压力。 他们的青春记忆里挤满了现实的 纠结:升学、就业、成家、工作升迁、买车、买房??凡此种种,层层加码,把年轻人结结实实地困在 生活的重轭里。在这种情境下,他们难有激情去放飞青春梦想,也鲜有闲情逸致去仰望天空。面对激烈 的竞争压力,青年人比的不是谁有理想、谁有激情,而是比谁更“实际” ,更“唯物” 、更“老成” 。结 果, “现实主义”打败了“理想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蚕食了青年登高望远的能力。不少青年纠结 , 在狭小的利益算盘中,无视共同体的责任和青年人的使命,让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在自己的城 堡里贴地而行。长此以往,不仅青年的路会越走越窄,而且对社会和国家发展不利,反过来又会影响青 年的未来。 俗话说: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 古文博学院 2009 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 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青年人只有把目光从个人的小天地中挣脱出来,将个 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结合起来,让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对接起来,才有真正出彩的人生。因为, “只有进行 了激情奋斗的青春, 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 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 才会留下充实、 温暖、 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国家、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年,设身处地地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青年成才创造宽松、公正的成长环境。只有不断拓展青年人的上行空间,让他们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青年才会在成长与进步中承载起中国梦。第 14 篇 善照“镜子” 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06 日 14:4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思炳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宿舍进出的大门旁有一大立镜,立镜上方有校父严修题字: “面必净, 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 宜静、宜庄。 ”周恩来由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一生立身处世,似乎受到了这面镜子的影响。 经常揽镜自照,是许多圣人贤士严以律己的美德。古人照“镜”以修身,往往是个人的洁身自好。 共产党人常照镜子,则是为饰面与修心、外在美与内在美、改造主观世界也改造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指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 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那么,共产党人要照什么镜子呢? 一是以历史为镜。历史是一面镜子,从政者,应该认真地照历史这面镜子,从中汲取振兴中华民族 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广大党员干部尤其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运用 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二是以群众为镜。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航船的主人。民心是一面镜子,唯 有常照群众之镜,听民声、知民心、察民情、顺民意,常念百姓之苦,常思己之不足,常记养育之情, 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真正执政为民,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三是以党章为镜。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 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经常用它照照自己的思想,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是永葆共产党员先 进性的重要保障之一。四是以法规政策为镜。法治社会,一切活动当纳入法治轨道。党员干部更应该做 学法、用法、守法的模范,以身作则,坚决捍卫法律尊严。共产党员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实 践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制度,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五是以典型为镜。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旗帜,做 人的楷模, 行为的榜样。 毛泽东、 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焦裕禄、 孔繁森、 郑培民、任长霞等,就是人民公仆的“镜子” ,要经常对照他们找差距,以激励、鞭策、完善自己。 照镜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照镜之后的实践与行动。在镜子中发现自己身上的灰尘甚至污点后,10 热点评论文章要下决心采取措施,洗面革心,修正错误。决不能讳疾忌“镜” ,更不能怨镜恨镜、甚至毁镜。韩非子 曾说“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广大党员干 部要爱护镜子, 敢照镜子, 常照镜子, 善于从照镜子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不断清除思想上的污垢,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人民公仆。第 15 篇 芦山“震感”与中国“政感” 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02 日 15:17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王善平汶川地震五年过后,四川雅安再度爆发芦山强震。震级虽然稍低,震感却更强烈,因为关键的是, 它是对四川五年来抗震能力建设的大考验,也是对我国五年来应急能力建设的大检验。 在此次地震之前,雅安已基本完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其重建完工项目达两千多个,已投入资金达 两百多亿元。就在地震前一天,雅安周边还举行了代号“闪电-A”的跨区地震救援演练。为此,国人势 必会对两次地震进行对比,其“政感”肯定也会比前者更强烈。可喜的是,中央和四川各级政府,都对 芦山地震做出了快速反应,一些重建项目也在本次救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芦山中学保存完好, 在承担重大地面救援任务之余,还发挥了空中救援中心的任务。 古谚曰,多难兴邦。根据“刺激-应激”模式,政治发展源于对挑战的回应,若不能在苦难中学会 改进, “多难兴邦”就会沦为空话。无论是以大禹治水为例,还是以 1998 年抗洪、2003 年抗击非典为 例,中国政治历来与救灾联系紧密,因而连普通国民也精通“灾难政治学” 。地震是突发事件,轻则震 动全国,重则震动世界,它考验着官员乃至国家的能力与形象。因此, “震感”也是“政感” ,只有提升 官员对突发事件的感应力, “多难兴邦”才不会沦为空话。 灾难最能震撼人心,也最能凝聚人心,它要求官员具备高效救灾、纾解民困的能力,更要求其有全 面统筹、 长效预防的能力。 更何况, 无论是以前些年的日本大地震为例, 还是以新近的美国爆炸案为例, 各国都会有大灾难,民众既会比较本国历次救灾经验,也会对比各国救灾能力,因此政府应急能力直接 影响公信力。 凑巧的是,就在芦山强震前一天,中央做出了“用一年左右时间、以县处级以上领导为重点、开展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说白了, “群众路线”就是要对民心、民生、民困具备足够敏感性, 避免官员脱离群众、麻木不仁、情感冷漠、精神懈怠、弄虚作假、贪污腐化。因此,对地震和禽流感等 突发灾难的震感和痛感,最能反映领导干部的“政感” 。 需警醒的是,鉴于对生态环境的长期透支,我国正在进入自然灾害高发期,水源、大气、土地污染 带来的次生灾害将会接踵而至。同时,以最近的“凤凰门票事件”为例,鉴于前期改革积累了很多深层 矛盾,我国已进入群体性事件高发期。此外,鉴于我国快速崛起,西方世界难免会有情绪化反映,国际 摩擦也会进入高发期。这三者都可以预见预防,无法像地震预测那样用“世界性难题”来搪塞,我国必 须为此做足准备。否则, “2020 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会大受影响, “中国梦”也会丧失理性基础。 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越是想成就大事者,越需做好风险评估。鉴于各色灾难频发,民众对 身边危险早已感同身受,对各种过于乐观粗疏的风险评估,民众早已充满不信任感。很遗憾,无论是以 2011 年“7.23”动车相撞事故为例,还是以最近的雾霾事件、黄浦江死猪事件为例,官方越是盲目发放 “定心丸” ,公众的安心指数越低。 总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强震虽会将政府推到风口浪尖,但也是推动其应急能力和公 信力建设、乃至政府全面转型的良机。只有大力提升官员的“政感” ,让民众切实感到党风政风的转变, 才能真正做到“化危为机” 。因此,对于芦山地震的最好态度,不仅仅是全力救灾,也不仅仅是积极回 应它引发的疑问,而是对我国日后可能遭遇的风险做出最充分的评估和准备。11 热点评论文章第 16 篇 形式与形式主义 发布时间:2013 年 05 月 02 日 08:2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雷正西形式,不是坏东西。从哲学上讲,形式是内容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任何事物、任何工作、任何活动, 都必须通过一定形式来体现其内容。古代田忌赛马,就是通过形式的优化组合,实现了形式与效果相统 一。又如,各种传统礼节虽然是“老皇历” ,却具有很强生命力;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的会场布 置要庄重热烈;十八大后,各地及时组织学习贯彻大会精神,派宣讲团、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等。这 些现象告诉我们,办好事情、推动工作采取一定的形式是必要的。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过分强调或夸大形式,偏离或脱离实际内容,仅在形式上做文章,就会使形式 成为“形式主义” 。马克思讲: “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所以形式与形 式主义,只有一步之遥,尺度把握不好,在实践中就会把形式与内容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这就产生了 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害死人,这话不假,其根本原因在于,净搞虚头巴脑却不干正事,只有唱功没有做 功,一切就都等于零。 十八大报告指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改进工 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也是对革除形式主义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在 实际工作中如何摆脱形式主义束缚,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要形式,不要形式主义。形式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而好的形式是实现目标的必备条件。在形 式的选择上,当从实际出发,根据目的、内容、效果而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 鼠就是好猫。 要简约,不要繁文缛节。崇尚简单工作、阳光做人、平实生活,凡事力求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摒 弃繁琐的迎来送往,扫除空洞的文山会海,抓住事物最本质和最基本的联系,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考察,一心希望了解到真实情况,但一到基层就被层层陪同、前呼后拥。被陪的人 无奈,陪同的人也无奈,群众更不高兴。必需的礼节要有,但过犹不及。前不久出现某县副县长一天陪 泡 8 次温泉泡到虚脱,就是形式主义的典型写照。传统的东西,有的要继承,有的要革除,还要根据所 处时代和环境去选择,做到与时俱进。否则,我们的时间、精力、财富都会被形式主义侵吞和占有。 要口碑,不要金杯银杯。这个道理常讲,要紧的是在心里真正认同,真正懂得服务群众是从政者永 恒的价值追求,百姓的口碑是衡量党员干部行动的根本依据。党的任何事业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特 别是作为基层干部,处在安民富民第一线、矛盾调处最前沿,杜绝形式主义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 正不走形式不作秀,不负苍天不负民。第 17 篇 规范旅游市场 保护合法权益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28 日 08:1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评论员4 月 2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在旅游行业 快速发展的今天,出台这样一部规范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明确旅游市场规则的综合性法律,可 谓正当其时。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是没有烟囱的“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从小到大、从弱 到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各类旅游景区景点达到两万多处,国内旅游人 数超过 26 亿人次,公民出境旅游超过 7000 万人次,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一位,公民出境旅游消 费居全球第三。 然而,面对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我国却一直没有一部规范、监管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旅游 法。旅游法的出台,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必将对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旅游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这也是旅游法的最大亮点。 旅游法既在总则中设置了 旅游者权利的相关原则规定, 又单独设立旅游者专章, 明确规定旅游者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 行为,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受到侵害时,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这些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保护旅游者12 热点评论文章权益的措施,使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能够从纸上落到地上。 景区门票过高、 “零负团费” 、恶性竞争??当前,社会公众对旅游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强烈。刚 刚通过的旅游法,顺应社会公众的关切,对如何治理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乱象作出了明确规定。 针对景区门票过高的问题,旅游法规定:门票及其他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六个月向社 会公布。这些条款为景区门票价格的管理确立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增加了控制景区门票上涨的 程序,从而使景区门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 针对“零负团费” 、恶性竞争的问题,旅游法明确要求,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 诱骗旅游者, 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这些规定确立了比较完善 的市场规则,既解决了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明确了经营者、旅游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规 范旅游市场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据。 旅游法将于今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当务之急是既要立即着手制定、完善或修改相关的配套法 规,将法律的宗旨和原则变成实施的细则,又要做好旅游法的宣传普及工作,让法律规定为社会各界所 掌握,为旅游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第 18 篇雅安救援:民间力量的成长与困厄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24 日 12: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蜀跟 5 年前的汶川地震一样,芦山地震也成了公民力量的阅兵式。地震不到半个小时,壹基金救援联 盟的救援队就已出动,随即在灾区设立了前线指挥部。截至 22 日凌晨,进入灾区现场救援的壹基金救 援队,已经多达 6 支总共近百人。还有十多支救援队正从全国各地飞奔而来。这响应速度一点不比正规 军差。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壹基金救援队装备的精良,连正规军都相形见绌:清一色的四驱越野车,携 专业搜救装备、应急药品,并自带发电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香港的民安队――被称作亚洲最优秀的 志愿辅助部队。但跟香港民安队不同的是,民安队归港府民安处统辖,还要耗费公,壹基金救援队则一 切自己埋单。 这正是雅安民间救援与汶川民间救援的一个重大分别。汶川地震之来,民间可以说是毫无准备,只 能仓促应对。所以,虽然涌入汶川灾区的民间救援力量从规模上看不小,但从经验上、专业技能上看, 却大多乏善可陈,都是粗放型救灾。雅安救援不同,民间救援的专业性显然强太多。 专业性的背后是理性。跟汶川救援的强烈悲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雅安救援,民间的表现更从 容,更冷静。这固然是因为,芦山地震跟汶川地震不是一个量级,远没有汶川地震那样惨烈。但另一方 面,也的确是因为经历了汶川地震等大悲剧的磨练,中国的民间社会已经成熟太多。从原来一颗红心两 只手,从原来的人海战术血肉长城,发展到从精神到物质都几乎武装到牙齿,都高度现代化,说明中国 的民间社会正在质变之中。 这种转型与升级见于方方面面,而不单是民间救援。譬如募捐。汶川地震时王石曾建议万科员工小 额捐助,而遭到舆论的疯狂绞杀。五年过后的今天,这桩公案却已悄然平反,王石当年的建议被公认为 属于先见之明。相应的,救灾募捐平和理性得多,再没有了原来的道德审判,没有了原来的激烈攀比, 尤其没有了原来大义凛然不容置辩的高调逼捐。 公义与自由可以兼容也必须兼容, 公义如果侵犯自由则 必然不公不义,这一常识终于开始被社会接受。 再譬如媒体。相比于五年前,今天的媒体克制和审慎得多。阪神大地震以后日本媒体如何从不专业 走向专业,被作为标本推荐给中国同行,提醒中国同行少走弯路。但更直接的教训,则出自当年报道汶 川地震的老记者的笔下,他们不厌其烦地告诫同行怎样把镜头抬高一寸,避免侵入式采访;怎样最大努 力追踪真相的同时,避免消费灾难。灾难报道必须坚守伦理底线成了媒体的共识。 而最值得称道的动向,则是公民社会在救灾信息沟通和协调方面的巨大作用。 区别现代救灾跟传统救灾,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信息沟通和协调平台是否发达。因为现代救灾,13 热点评论文章主要问题并不在于资金和物质,这方面的保障早已经足够。主要问题在于救灾资金和物质的分配,怎样 更及时、更有针对性,怎样更精确、更均衡。而这,只能依靠需求来引导。需求的引导则依赖高度发达 的信息搜集、核实、发布和对接流程,依赖这方面的组织和协调。 如果说一线救援只能政府主导,民间跟政府根本不对等;那么在信息沟通和协调层面,民间在雅安 救援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民间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竞相涌现。一类是媒体平台,如 21 世纪经济网推出的雅安救援信息平台,吸引了包括新浪微博、百度、每日经济新闻、t望周刊、华 夏公益、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内的诸多互联网企业、媒体及公益组织加入。其二是谷歌代表的互联 网企业,利用自身平台及其技术优势搭建的寻人平台。它们平常都是竞争对手,掐的你死我活,但到了 芦山地震这样的大难之时,却都能捐弃前嫌,握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一类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信息平台,是本土信息平台。有两个最努力。一个是“成都公益圈” , 吸引了壹基金、友成、扶贫基金会等多家知名 NGO 入驻。几乎每天都会召集一次信息协调会,然后发 布晚间信息汇总,救援进展、灾民需求尤其是村组需求,乃至灾区天气,皆在其中,对民间救援起着重 要的导向作用。另一个是“缘来客栈 420 协调小组” ,负责每天搜集、核实和发布灾民需求,然后提交 给肉唐僧的募捐平台“肉铺” ,再由“肉铺”组织物质资源,交由李承鹏团队和其他草根救援组织在一 线实施救援,形成一个立体作战的民间救援联合体,整个运作透明而高效。尤其考虑到它们主要不是追 逐新闻热点,而以发现信息盲区为最大追求,以雪中送炭为最大追求,就更难能可贵。 总之,在信息沟通和协调层面,民间力量显示了其强大性。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进步推动民间社会成 熟、推动公民社会成长的一个显著标志。 其实,公民社会成长的这种强劲势头,并不是遇到大灾才有,它显然其来有自,即植根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不过因为种种制约,缺乏施展空间罢了。迄今,各级各地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就都没有考虑 民间力量在内,没有给民间力量的进入留出相应通道,没有安排相关的规则和秩序。民间的力量已然孕 育,现有的管理和制度如何与之共处,既有的体制如何跟不断发育的公民社会相适应,都值得思考并亟 待破题。第 19 篇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23 日 09:5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杜清新关心同志、信任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反 腐倡廉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决不能因为信任而放松甚至放弃监 督。 从一定意义上说,信任建立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政治品质、道德素养基础上,离不开被信任者的自 律。监督则是一种他律,是从外部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对干部成长来说,信任与监督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强调一面而否定另一面,不是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 方法。就权力运行而言,监督更重要,放弃监督就意味着放任自流,不但信任无从谈起,还会给党和国 家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那么,为什么一些同志不愿进行监督或接受监督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信任与监督的关系认识不 清,把监督与不信任画等号,似乎对谁监督就是对谁不信任;或者将监督片面地理解为“不信任自己” 、 “与自己过不去” ,是故意找碴儿、挑刺儿,是整人,因而对监督不习惯、不情愿甚至不允许。其实, 监督与信任非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能够增进信任:一个经得起组织和群众监督的党员干部,必能赢得组 织和群众更大的信任。反之,不讲监督的信任就难免流于轻信,放弃监督的信任就容易陷入放纵。打铁 还需自身硬。一个心胸坦荡的党员干部,应该而且必然能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权力与监督存在一种共生关系。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 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党员干部要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接受监督,这是天经地义的。尤其应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 易发多发,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影响恶劣,腐败行为更加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14 热点评论文章揭露和查处的难度加大;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严重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 主义和铺张浪费问题仍然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加强监督, 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因此, 无论从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出发,还是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严格监督都不可或缺。 严格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嘴上、纸上,而应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这就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 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让监督的阳光照亮 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第 20 篇 “微时代”见证大爱中国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22 日 09:0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铁“整个中国一跃而起” ,这是芦山地震后,一个国家面对灾难的姿态。政府有力有效的举措,媒体 及时充分的播报,更有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构筑心手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而早已进入亿万人民生 活的互联网,无疑是凝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条关于地震的微博,转发超过 46 万次;微信“地震救助”公众账号,不到 1 天 有近 10 万人关注,发送信息 15 万条;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联手行动,搭起寻亲平台??不可能每个人 都在四川、都去雅安,但在这个平台上,时空差距缩小到零,每个人都能表达关切、抒发心声、提供建 议。互联网的世界没有孤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 ,我们的心在一起, “人人都是雅安人” 。 5 年前的汶川地震,无数网友在 QQ 签名中点亮红心,传递强烈情感力量。通过博客、论坛组织起 来的志愿者,更发挥了重要作用。5 年来,从社交网络到微博,再到异军突起的微信,网络伴随国家一 起成长。一方面是精神的传承,一方面是现实的发展, “微”力量汇集抗震救灾大能量,以无数个体积 极参与,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线。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突发事件和公共讨论的洗礼下,网民在不断走向成熟。芦山地震后,整个互 联网呈现的自我认知与反思,让人看到一个充满公民精神的公共空间正在形成。志愿者还未出发,已有 人呼吁为专业救援让出道路;记者刚刚上路,提醒注意媒体道德的微博已成热点。一条虚假寻亲信息, 更成为众矢之的,让“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共识更加牢固。少打电话、不乱捐赠,甚至是不炒 作、不煽情,从满腔热忱到理性冷静,网民心态日渐成熟,又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前行的缩影? 不仅仅是爱心平台,网络也可成为强大的现实支撑。无论是救援还是重建,自组织力量不可或缺。 虽然还有盲目奔赴灾区造成的拥堵,但汶川地震时开车送方便面、矿泉水的初级救灾,已经为“组建专 业救援队”“募集急需物资”所取代,网络在动员之外,更发挥着信息聚合、资源整合的重要作用。更 、 何况,携手同心之情、民胞物与之意,本身就是最强大的“中国力量” 。 当然, 这个刚刚展现的微时代, 在灾难面前展现了凝聚人心的正能量, 也暴露了其显而易见的缺陷, 虚假信息鱼龙混杂,戾气情绪相互激荡。比如,一个曾深陷信任危机的慈善组织在发布救灾信息后,遭 遇一片“滚”字。虽然即便在灾难面前,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面对极端情况,或许更该摒弃偏激与成 见,凝聚更多救灾力量。 救援还未结束,更为艰难的重建阶段也还没有开始。当道德激情归于日常,更需要默默的坚守。希 望微时代见证的人间大爱,能在慈善捐赠的监督中、心理干预的抚慰中、重建事项的参与中,成为滋润 雨城的甘霖,更成为推动中国持续前行的正能量。第 21 篇 “触动利益”为何这么难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19 日 08:4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铁如果说 30 多年前,改革需要的是触及“观念的禁区” ,那么到了今天,改革更需要的是触动“利益 的雷区” 近日,北京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引来广泛关注。舆论普遍认为,经营权“无限变有限”的核心一 环,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行业的利益格局” 。15 热点评论文章观察近期各领域改革实践, “利益”无疑是关键词。如正在铺开的“营改增” ,进入新阶段的医疗改 革,都会触及既有利益格局。改革之难,也难在此,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 “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 还难” 。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程,30 多年前“真理标准”的讨论,20 多年前“市场经济”的拓进,都释放 出强大能量,推动国家社会前行。打破观念禁区,可谓“触及灵魂” ,需要巨大勇气。到了今天,改革 到了更深层面,改革之艰难,正存在于具体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博弈之中。 应该说, “利益”本身是个中性词,合理的利益更该得到保护。而当前中国,利益问题呈现出更为 复杂的形态。这些,正是“触动利益”之难的现实语境。 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机制不断被打破和重构的过程。 “利益的藩篱” ,或是来自权力的自 我增生,如不断扩张的审批项目;或是来自体制的遗留问题,如纠缠不清的政企合一。现代社会逃不开 利益的分割,而深化改革的重要问题就是要逐步理顺利益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那种一心要看 好自 何况,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也很复杂。谁都知道垃圾焚烧是好事,却没人愿意让焚烧站 建在自己家门口。有地方干部曾说,征地时有人“一碗水要一个湖的价” ,甚至影响到国家重点项目的 进度。 “公地悲剧”出现了,习惯于抱怨“怎么没人管管” ,却少有人问问自己“为什么不管” 。 如果说 30 多年前,改革需要的是触及“观念的禁区” ,那么到了今天,改革更需要的是触动“利益 的雷区” 。逐步推进的机构改革,限制“裸官”担任正职,这些改革之所以能推动,正是在于勇于触动 既有利益格局。而许多弊病久改不革、一些改革久推不转,很多时候也是因为陷入了利益泥潭。改革改 革,正是要改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理顺种种利益博弈的困局。 有人说触及灵魂是“喻于义” ,触动利益是“喻于利” 。这一说法不一定准确,但也说明利益关系调 整的难度。因此,再深的水也得⒃俾业穆橐驳美怼⒃俳舻亩ぷ右驳冒危蛭八睾豕业拿恕 民族的前途” ,我们别无选择。第 22 篇别让“校园问题意识”都由命案唤起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19 日 08: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校园投毒案让人心痛,被害者不治身亡,看着照片上他那张充满阳光的脸,看着 家属悲痛欲绝的神情,还有同学们痛哭的场景,人们无不唏嘘。投毒嫌疑人已被拘,同样是一个本来前 途光明的年轻人。对这样一个残忍的作恶者,人们已经恨不起来了,人们更多只是惋惜,投毒杀害了同 学之后,他自己也毁了。面对这场悲剧,人们心中画满了问号,到底有多大的怨恨,到底是多么扭曲的 心灵,才让他作出这种极端选择。 最新报道显示,复旦投毒案嫌犯学业优人缘好,作案动机不明。虽然事实还不是很清楚,但媒体习 惯性的反思已经开始,有评论反思“投毒疑案提醒关注寝室关系” ,有媒体讨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还不知道投毒的真正原因,随着嫌犯的交待和事实的浮现,这类有针对性的反思会更多。 这些反思不可谓不深刻, 讨论的也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比如大学的寝室关系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都客观存在。可让人感到无力和无奈的是,一出问题,一有极端命案,各种貌似深刻的反思都来了,但 在不出命案、 未酿悲剧时, 人们对那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却缺乏起码的嗅觉, 很少有人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对校园心理问题的讨论,隔几年就会讨论一次,梳理一下这种讨论的时间点会发现,每一次讨论都发生 在一次震惊舆论的极端事件后,马家爵案后深刻反思过,清华学生刘海洋向熊泼硫酸后讨论过,校园铊 中毒事件后争论过。 与不断重复的悲剧相伴随的,是这种不断重复的事后深刻反思。舆论对校园问题的意识,似乎只有 这种极端命案才能唤起。 复旦投毒案后,这几天媒体开始扎堆报道发生在其他地方校园中的类似现象。有媒体报道,南昌航 空大学宿舍发现一具腐尸,死者身份尚未确定,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中新网报道,4 月 16 日晚,南 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并大动干戈, 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16 热点评论文章死亡。类似新闻扎堆发生,这不是巧合,而是一种舆论现象,我称之为“新闻连锁效应” 。很多新闻发 生后,会在其他地方接连发生类似事件,比如广东报道了勇救落窗女童的“托举哥”后,各地会接连出 现很多本地版的“托举哥” 。一个地方曝出“大风刮走钞票遭哄抢”后,各地相继会曝出类似新闻。南 京有了彭宇案,各地相继会曝本地版的彭宇案。 并不是类似事情碰巧都凑到了一起, 而是某件事触动舆论神经而成为热点新闻后, 提起了媒体的问 题意识,努力寻找类似事件去挖掘新闻。每一个引发舆论震撼的极端事件发生后,都会产生类似的新闻 效应。与之伴随的另一个现象是,人们是很容易健忘的,当复旦投毒案很快淡出人们视野时,深刻反思 过后的人们,又对类似问题失去了嗅觉,需等着下一次悲剧重演时才能重新唤醒。 我知道,除了反思和“新闻连锁效应” ,触目惊心的复旦投毒案还会让官僚体系运作起来:某部门 发通知要求高校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某部门要求辅导员要积极干预寝室关系, 各大高校以此案为教训讨 论人格教育,个别高校还会借此新闻效应弄个制度创新。可是,复旦投毒案的触动效应不会持续太久, 没多久大家又忘了。一轮运动后,除留下一堆通知和文件外,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迟钝的问题感应机制上,不仅有媒体、老师和学校,还有学生自身。我在几所大学兼职教评论 课,每学期都会布置一次作业,让学生评论校园内的问题。复旦投毒案发生后,我专门翻了一下几届学 生的作业,没有一个写过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寝室关系的评论,写的多是如占座、选课、考试、找工 作之类的显性问题或宏大问题。他们对自己身边潜伏或自己身上存在的真问题也缺乏敏锐的嗅觉。第 23 篇 靠什么打破“沉默的螺旋”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18 日 08:1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宗彦在一个会议上, 有人将几粒黑花生米扔进水中, 水变黑后便称其为人工染色毒食品。 经过媒体报道, 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脆弱信心又打了折扣。事实如何呢?多位农业专家指出,黑米、黑豆、黑花生米等在 水中浸泡都会自然掉色, “浸水掉色是人工染色毒食品”只是想当然的成见。 成见未必是真实客观的, “却是一个合乎我们需要的可能的景象” ,李普曼说, “地道的成见,其特 点是先于理性被投入应用。 ”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在新闻报道中并不鲜见。药家鑫案中有的媒体轻率 操觚, 报道药家鑫的“官二代”身份。彭宇案被不少专家和媒体解读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 “扶 不起的老人”现象屡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揭示出的真相让很多媒体无语,药家 鑫并非“官二代” ,而彭宇也的确撞了那位老人。对世态人心自以为是的成见,多么发人深省! 传播学上有个 “沉默的螺旋” 理论。 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有多数人认可, 就会越发大胆地传播; 而发觉某一观点只有少数人支持,可能会出于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几经反复,就会形成一方声音越 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多数时候,成见在这个“螺旋”中都居于强势地位, 人多势众。 这也说明,实事求是的态度难能可贵。 《大公报》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抗日期间,中外记者团访 问延安,毛泽东举行欢迎宴,执意要《大公报》记者孔昭恺坐在首席,并在敬酒时说: “只有你们《大 公报》拿我们共产党当人。《大公报》赢得毛泽东的赞赏,根本上就是因为能秉持客观立场,报道真实 ” 情况,不人云亦云,也不随波逐流。 网络的兴起, 特别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 但也同时加剧了 “螺旋” 的不平衡,成见的破坏性变得更加突出。 “当真相还在穿鞋子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全世界了” ,在某种 程度上这就是一些网站的写照。理性客观的声音似乎太过平淡,越是极端化思维和情绪化宣泄,有时越 能迎合人们的心理,越让人感觉痛快过瘾。 1991 年的罗德尼?金案引发洛杉矶黑人暴动,起因就是由于媒体不当删减案发现场录像,把事情 变成了白人警察欺压无辜黑人的种族歧视事件、人权事件,导致洛杉矶骚乱,波及全美。在众声喧哗的 时代,成见常常成为设置议程、制造“民意”的重要砝码。惟有提高自身业务水准和职业伦理,不断提 高对虚假新闻的“免疫力” ,才能打破成见支撑的“沉默的螺旋”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论是非。采 编人员作为新闻把关人,对每一则新闻都应倾注足够的警惕,对事实怀着永远的敬畏,对真相保持谦卑17 热点评论文章的姿态,更不能制造虚假新闻。 从众是人的一种本能,何况在看似汹涌的“民意”面前呢?反观彭宇案、药家鑫案,都能看出当事 人用道义“绑架”真相的伎俩。有些媒体陷在发行量、收听收视率、点击率中难以自拔,没有勇气走出 经济利益的樊篱;有些媒体陷入了人为制造的“民意”陷阱,不敢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打破“沉默的 螺旋” ,需要勇气和良知。 在根深蒂固的成见面前, 在失衡的“螺旋” 面前, 只有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实, 才能捍卫新闻的尊严, 为新闻人赢得光荣与梦想。第 24 篇 招聘不该有“本科出身歧视”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17 日 13:4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石目前有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本科不是 985 或者 211 大学的毕业生不要。即使博士、硕士是著名大 学毕业,本科是一般大学毕业的也不要。以本科是从哪个层次的学校毕业来衡量毕业生的价值,这不能 不说仍然是“唯学历论”余毒未清。 不可否定, 和 211 大学的毕业生, 985 在高考时是优秀的。 但是这种优秀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有一些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可能在高考时发挥不理想;有的可能成熟晚,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 有的同学可能到大学、博士毕业、甚至到工作单位后,才华才表现出来。人的本科学历并不能决定一个 人的一切。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靠后天的努力,不断追求得到的,并不以他最初取得的成就来判断,中国 古代名人的例子已证明这一点:作家刘诚龙做过一个统计,他把两份名单分别给人看,问是否熟悉这些 人名。第一份名单为:傅以渐、王式升、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 二份名单为:李渔、洪N、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结果,被调查者多数 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列入第二份名单者则耳熟能详。谜底是:第一份名单是清朝的科举 状元,第二份名单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 同样今天社会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入伍;齐白石,没有进过学校,跟长辈读 书,学雕花木匠;启功先生:中学毕业;华罗庚,金坛中学初中毕业;鲁迅,日本某中等医专;巴金, 成都外语专科学校肄业;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这些人的学历,并没有影响 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就。 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写过一本书,叫《让学历见鬼去吧》 。盛田 昭夫提出要把索尼公司的人事档案全部烧掉,以便在公司里杜绝学历上的任何歧视,阻碍公司的发展。 他在索尼公司大力提倡“不论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的理念。 全球竞争正在不拘一格、 在全世界范围争夺人才, 而我们有的单位却以本科从哪个学校毕业作为看 待人才的标准,这种现象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现代社会,高学历只是代表一个人受过的教 育的层次,并不代表其接受到多少知识,更不能代表一个人毕业后能力的高低。21 世纪是“知识爆炸” 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职业更替频繁,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 因而需要终身学习。大学获得需用知识只有 10%左右,而其余 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 以人才本科是哪个学校毕业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 在一定程序上, 反映了许多单位对我国目前有的 硕士、博士教学质量下降的不满。不可否定,我们的硕士和博士教育是存在不少问题。也可以说与本科 相比有时在考试中, 录取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等问题。 但是这些理由都不能拿来作为看重人才是哪个层次 大学本科毕业的理由。 认真的分析,有些单位本身对人才的评价有问题,他们并不需要真正的人才:对外不存在激烈的竞 争,在传统的体制过得非常好,没有人才照样能生存,所以对人的能力并不看重。再一点,内部不存在 激烈的竞争,工作不紧张,没有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最后只能以本科是哪个学校毕业作为衡量人才的 标准。这种单位也许是需要大力阔斧改革的单位。 清代文人龚自珍曾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今天,我们在追求“中国梦”的时18 热点评论文章代,更需要成千上万的各种人才涌现出来,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任用人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第 25 篇 公信力,政府执政能力之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洋“在其位不谋其政” 、 “胡为乱信”“说到做不到” ??这样的政府不会赢得百姓的信任。只有“言 、 必信、行必果”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中央号令传出,百姓无不欢呼。但是,公款吃喝难约束、铺张浪费是痼 疾、一时的口号未必长久有效??一时间,社会中不乏质疑的眼光。 然而,几个月以来,狠刹浪费之风,已是各级政府的共识与行动。面对此情此景,群众开始信服: 这次动真格了。 何为政府公信力?它是政府靠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信任度。 它反映了群众的情绪, 却取决于政府自 身如何作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政府会遭到社会的唾弃, “胡为乱信”的政府会 遭到群众的埋怨, “说到做不到”的政府会遭到百姓的质疑。只有“言必信、行必果”的政府,才能得 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其执政能力才有坚实的基础。 公信力,难能可贵,关乎政府的公共形象和行政效能。有了公信力,政府就能够凝心聚力,降低改 革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社会成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成事。一旦政府失去了公信力,犹如机 器失去了发动机,即便有科学的组织架构、有精致的制度设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一切行政活动也很 难顺畅、有效地开展。 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在于各级政府是否将其内化于心,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获取和巩固公信力。 公信力,源自求真务实。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建造了气派的高楼大厦,却在违规强拆中失去了人 心;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却因工程腐败蚕食了信任;创造了引以为傲的 GDP,却让人们在污染 环境中承受痛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不能成为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借口, 不能成为无视百姓疾苦 的幌子。假如民生得不到保障、民意得不到满足,发展也会失去持久动力。因此,唯有站稳群众立场、 坚持科学发展,政府才能不断提升“信任指数” ,进而实现中国梦。 公信力,源自公开透明。公开透明是人们了解政府的前提,只有公开透明,人们才能更充分地了解 政府日常运作,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只有公开透明,公职人员才会更好地接受监督,勤勉作为、不敢 懈怠,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选择公开透明,尤其是一旦发生突 发性公共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公开透明,才能掌握主动、获得信任。 公信力,源自制度保障。从现象上看,公信力表现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人际诚信,而从本质上说, 公信力是社会治理中人们与政府达成的契约,是社会对制度的信仰。因此,公信力的获取与巩固,干部 的职业操守固然重要,更在于扎实的制度基础。 “树立公信靠制度,制度公信看法治。 ”唯有法制健全并 得到严格执行,才能有效规范政府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增强人们的信任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 序。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3 月 20 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 “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话语间,无不向全国人民传递着一个 。 强烈的信号:要打造具有公信力和执行力的现代政府。第 26 篇 警惕政绩心态下的文化浪费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17 日 09:0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蔚华近些日子, “光盘行动”风生水起,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产生了正向效应。然而在物质浪费之 外,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同样需要引起关注。 比如,有的为求政绩而建的“形象工程” ,从贫困县的“遮羞墙” ,到既无美感、又乏实用的“标志 性建筑”“仿古景观” 、 。再比如有的为了显示对文化的重视,斥巨资建设乏善可陈的文化场馆。还比如19 热点评论文章文化创作领域,不少地方投资的宣传片、电视剧高度雷同、跟风严重,一些财政资助的出版项目大同小 异、缺乏创意,制造出相当一大批“文化垃圾” 。 凡此种种,不仅不伦不类、缺少文化价值,还劳民伤财。积弊日久,非但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反 倒会成为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累赘” 。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 说到底还是政绩观扭曲, 重表轻里、 重硬轻软、 重物轻人。在一些人看来, 政绩不在于实实在在改进群众文化生活的品质,而看重留下多少印刻“一己功绩”的标志性“实物” , 为此不管是否贻害当下、留债后人。更关键的在于,那些“文化工程”“文化地产”不仅因为面子上的 、 “风光”立竿见影,还会让上级领导看得见、摸得着,能为自己的升迁巧妙铺路。 一项权威调查显示,许多受访者直言自己所在城市建设领域浪费现象较多,更多人认为,公共财政 最应该投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在税收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把来 之不易的财政资源用到民生改善的“刀刃”上,亟待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为此,不仅应 切实建立起公共财政支出的责任追究制, 选人用人上的一些重外在形象、 轻工作实绩的倾向也应及时得 到有效遏制。第 27 篇 知识“欠发达” 崛起无后劲 发布时间:2013 年 04 月 16 日 10:4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 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但这种缩小并非是全方位的, 而是在各个领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认清这种不均衡的崛起速度,有助于中国在前进中调整方向,也 能促使青年人更加清晰地定位自身抱负和职业规划。 相较而言,经济是体现中国发展最明显的“进度条” ,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二。军事力量、政治 制度、社会发展也获得长足发展。知识领域反倒滞后了,或者“不进则退” 。在世界公认排名前一百位 的大学中,鲜有中国大学身影;在科研领域,少有享誉全球的大学者、大学问家;被译为外文的中文书 籍远远少于被译成中文的外文著述;世界公认的前十大智库也没有中国机构??这导致中外“知识逆 差”“信息逆差”现象严重。尤其需要警醒的是,中国目前在新知识储备上还有不足,还较难在诸如巧 、 实力、财政悬崖、大数据等关键领域,为国家、社会、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创新的匮乏与短缺,越 来越有可能导致中国崛起的后劲不足。 如果说在经济、军事、政治、社会领域,中国已是“巨人” ,或者正在长高,那么在新知识领域, 中国还处于“欠发达”水平,存在创新不足、力量分散、过于功利的弱点。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超过 美国, 但是引用数量却未入前列; 各种研究和学术机构林立, 但交叉重复严重; 各行业的知识成果很多, 但追求市场性、经济性趋向严重。这种明显的崛起“洼地”和短板,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年轻一 代应该以此为责,知识报国。历史证明,真正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知识强国,都有共同的特性: 具备科学的调查研究、 系统分析能力, 能够为政府提供可行性很高的建议; 具备领先于世界的知识产业, 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具备激励知识相关职业发展的社会机制,保障媒体人、教师、作家、诗人、艺 术家的社会地位与整体收入,等等。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知识领域的投入力度, 从国家战略层面持续性、 加速度地构建对教育、 学术、 智库的激励机制,健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制度保障,如知识产权制度、独立的智库机制、开放的建策 纳言流程。与此同时,相关知识领域的组织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快改革,鼓励创新机制,消除改革惰性, 不能因为经济等领域的成功而忽视知识领域的滞后与纰漏。 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 对于每个社会单位和每个普通百姓来说, 思想内涵与知识水平的提升 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知识不崛起,中国永远不能说“崛起成功” 。没有足够的知识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科技项目招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