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换上个手动定焦镜头怎么对焦不能放大对焦了

【活动】 旅行众测——送549元90分三周年限量版透明箱-水母

【首发轻众测】贝医生声波电动牙刷&牙膏

爱适易 E100Red 食物垃圾处理器

依视路 睛智系列轻蓝非球面 近视眼镜片

LG gram 轻薄长续航窄边框笔记本电脑

也许是巧合,自己的第一枚定焦镜头就是一枚 50 标头。当时刚买 D40 才一年不到,套头的 18-55 ED在山上摔了一下,变焦环有点卡。正巧DX3518G上市,漫天推新品的文章,顺理成章的就买下了。

从最初的对 50 视角的不适应到后来逐渐喜欢上这个视角,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消耗的金钱也感觉实实在在交了学费。

好不容易得来的经验,在从 50mm 中毕业之时整理一下,献给各位尼康F口玩家们。

看图识镜头,这六枚尼康标头都能认出多少?

就按照时间顺序,先从DX3518这个小镜头开始说起吧。

作为一个apsc格式的标头,DX3518全开畸变大紫边重,而且是由微型超声波马达驱动的缘故,镜头对焦速度相对较慢。对于当时刚接触单反一年左右的自己来说实在是难以驾驭。当时拍小静物和硬件比较多,畸变使得构图难度太大,对于自己来说,前期构图不良再图后期矫正裁剪是一个痛苦漫长又没有激情的过程,也正是DX3518这枚镜头令我早早的就树立光学设计至上数码矫正是邪道的器材观。

不过作为自己的第一枚定焦和第一枚大光圈镜头,它陪伴自己走过了本科最后的一年多的时光,锻炼了自己对机身的操控能力,对镜头的理解,学习在按下快门之前思考构图。是自己摄影和器材道路上一个充满遗憾和怀念的初恋。

结构设计上,DX3518虽然是35mm视角,但是脱胎于50mm常用双高斯结构,在最前端增加一枚镜片修正视角,所以和尼康传统的双高斯结构设计有所不同,对焦时候前组密封不移动。所以这个镜头的工作模式是后面两组组成标准的双高斯结构,然后由微型超声波马达驱动整组,最前端的一枚镜片将后面的双高斯部分修正为DX下等效50。因为没有配备环形超声波马达,而是驱动力比较弱小的初期微型超声波型号,对焦时候齿轮组的声音明显高于环形超声波对焦的型号。

网上流传的以色列医生拍摄的镜头透视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间镜片上方的电路板,并且可以注意到镜头没有环形超声波马达的结构。

曾经有一段时间,DX3518被大陆玩家和FX5018G以及8518G一同并称为1.8G列阵,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就对此看法抱有强烈的反对,如今FX3518G已经问世,所以DX3518G到底能不能算1.8G列阵已经不再具有争执性了。1.8G快速对焦系列是尼康数码镜头路线调整的重要一环,列阵中的型号皆为光学素质和对焦性能中上水准的镜头。虽然DX3518G并没有资格列入其中,能够引起如此之多的人支持也足以说明该镜头对于尼康入门玩家的影响力之深。

DX3518的照片随着一次硬盘故障基本都随风飘逝了。只有散落在各大论坛中的帖子以及提供给一些网站的评测中还能见到。搜遍曾经用过的网络相册勉强找到几张图片,大家就姑且一看吧。

这张落叶的记忆很深刻,因为对焦主体已经不在D40能够AF的范围内,只好把机器放在地上然后MF,第一次觉得MF会比AF好用

还在南京的那一年,时常去吃的一家炒饭,老板的料拌得特别香。

当年干得最多的事情还是拍各种硬件。

D40的CCD配合DX3518最需要柔和的自然光。

当初圆梦木碗的时候欣喜的折腾了这么一张。

随着DX3518出手,没镜可用的自己又开始重新折腾。虽然还没有装备上FX机身,但为了今后升级的考虑,果断决定不再购买DX头。当时50定中有四个选择,50mm F1.4G首先因为价格问题排除掉了;5014D没有圆形光圈设计,放弃了;5018G和50mm F1.8D中纠结了一段时间最终倒向了D头。当时到底被所谓人类光学精华的绰号给忽悠到,另外在DX3518的影响下,50mm F1.8 D的0畸变表现非常吸引自己,而5018G是有轻微的桶状畸变的。价格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念之差,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从50mm F1.8 D到50mm F1.4G再到5018G的重复折腾之路。不过就算当时选择了5018G,按照自己当时对器材以及光学设计的理解,也不会珍惜5018G。器材就和恋爱一样,合适的时机遇上合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在一个不是很合适的时机我遇上了不是很合适的50mm

这里稍微我们来聊聊尼康的标头设计。姑且不谈尼康远古时代的手动标头,就谈谈现售的六枚自动对焦头。

如下面的结构图,除了最新的5814G以外,都是几乎完全一样的设计:固定的三枚镜片组成前组(DX3518增加了一枚镜片修正视角),区别基本在后组上。18D的后组设计最简单,镜片数量最少;5014D增加了一片镜片;50mm F1.4G后组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并没有使用ED或者非球;5018G虽然相对14G设计要简单,但是增加了一枚非球,效果显著;最后最复杂的是5814G,前组重新设计并且使用了一枚非球,巨大的后组使用了全新的粘合剂,遗憾的是依然没有ED。

不管是哪一种,最终都是双高斯结构设计。尼康的设计可以总结为:越是昂贵的镜头,在前后组上修改的越大;而越便宜越年代久远的镜,其设计越原始。因为前后组固定在一个筒状结构中,对焦时候前后组之间的距离不会产生变化,镜片亦然,所以不需要担心尼康标头不是内对焦而会拉风箱从前部吃灰。当然可能需要担心灰尘进入内镜筒外围,然后影响对焦的机械部分,或者从光学拨杆处进入内镜筒。如果使用的是G头,前面增加一枚密封环的保护镜,就会组成一个类似DX3518一样的结构,只不过保护镜是不会对视角产生影响的而已。

整个对焦过程由对焦马达驱动整个对焦组前后移动来完成,D头因为机身马达驱动的缘故,不会产生对焦速度不够快的问题,而在超声波时代,镜组复杂度和重量就带来了对焦速度问题。5018G需要驱动的部分重量比较轻,马达的负担小,所以做到了快速对焦。而50mm F1.4G与5814G的镜组复杂,镜片个体大重量高,加上金属内镜筒,虽然配备了环形超声波马达,对焦时候的速度依然很不理想。

回到 50mm F1.8D 中,刚入手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50mm F1.8D的支持下终于可以放心拍一些产品照而不用被畸变困扰。不过50mm F1.8D的成像干涩硬冷,焦外也比较“古典”,虽然也陪着度过了一段很愉快的时光,还是很快便宜出手了。所谓50mm F1.8D身上人类光学精华这个外号,其实和消费观念以及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不想吐槽太多容易变成地图炮,只想说一句:50mm F1.8D是一枚450RMB的双高斯结构50标头,低价位还有金属卡口。就这么多,不要抱有太强的期待。

没有太多的样张,随便看看。

在国内也就只有学校一类的地方能有这样好的绿化。

非圆形光圈,焦外的表现很古典,但有时候也反而是一种趣味。

很能说明镜头设计问题的一张图,只要看光斑边缘就能明白。现在新设计的镜头几乎都已经改良了,相反很多德国头还没有跟上。

南京城,一座令我纠结的城市。

经过50mm F1.8D这一段短暂的爱情之后,撸主又开始寻找新的真爱。既然最便宜的头不给力,那么直接买最贵的好了。泥坑当时最贵的标头也就是50mm F1.4G,三千三到三千五左右,随便翻了翻参数,直接杀奔器材城。

在购买14G的途中稍微玩了下14D,因为光圈设计缘故直接放弃。

另外当时还出了点小插曲,买50mm F1.4G的时候机身是D7000,在SP90下这个机身并没有显得跑焦,但是在50mm F1.4G下就跑了。后来还去做了机身微调。

50mm F1.4G相对留在手中的时间更长一点,镜头色彩相比50mm F1.8D自然是好上不止一个档次,整个镜头沉甸甸的像个小铅块,做工很扎实。可是上手之后就发现对焦较慢,也成了出掉50mm F1.4G最主要的原因。后来稍微研究了一下尼康的1.4G列阵,无一例外均为对焦偏慢,从此就不再对尼康的1.4G镜头抱有购买欲望。

撇开对焦表现,50mm F1.4G的焦外表现是很好的,光斑尤其漂亮无可挑剔。问题是焦内表现不太理想,全开太肉且色差重。

和50mm F1.8D一样的取景,专门用来测试光斑。

平时用来拍拍小花小草,效果还是凑合的。

配合D7000机身,在昏暗的室内光线下,这样的表现基本上是极限了。

全开拍梅花,能够明显的发现全开下比较肉的问题。

色彩还是比较正的,这也是50mm F1.4G最强的方面。

适合室内拍拍手机之类不大的东西,也能耍的开。

室外的表现,在南京最后一个冬天。

作为一个孜孜不倦折腾尼康双高斯镜头的无聊人士,终于厌倦了50mm F1.4G,太慢的对焦没法出门扫马路,只能慢悠悠的自己折腾些乱七八糟的小照片。于是就有了5018G这枚镜头。没想到这一次一下就差点退烧。

5018G是一枚比较奇怪的镜头,定位比50mm F1.4G低,却有使用非球面镜片,也许是尼康整体在镜头设计上作出了调整的缘故吧。因为非球面镜片的加入以及全新的快速镜头设计理念,5018G成为了尼康近年来最成功的定焦镜头之一。合适的价格,全开能用的性能,快速的对焦反应,优良的焦外表现,色彩正且清淡,加上重量控制的非常好,极为适合挂机。

要说缺点,5018G是有一点点轻微的桶状畸变的。在全画幅上则有一些轻微可见的螺旋焦外。至于螺旋焦外这一点,喜欢的朋友肯定是很多的,包括自己有时候也喜欢那种感觉。不过从镜头设计角度来说,得算是光学设计缺陷。

5018G入手之后也是出图主力镜之一,轻便,方便带出门,没有重量负担;对焦快速准确,不用担心器材的缘故错过想要捕捉的瞬间。对5018G的评价就是三个字,买买买。

以下是大量5018G图片,作为长期挂机头,图片不多一点有点对不住此头苦劳~因为购于出国前一个月,所以内容上也基本上以岛国为主了。

京都夏日的枫叶,焦外散景效果还可以。

东京下午的街头,西斜的余晖洒在骚年们的身上,好基情。

又到秋冬季了,去年的银杏,今年还没变成金黄色。

通学的单车JK。举起镜头的瞬间立刻捕捉住,5018G快速对焦的性能让人安心。

桂離宮的小径。还是看散景。有轻微的螺旋焦外,不过不算转到令人头晕的表现,稍微有点反而可以当作氛围的烘托。

逆光性能。略微受到了B+W的影响。保护镜其实还是很影响光学表现的。

飞扬的鲤鱼旗,5018G总能精确的对焦在自己想要的地方。

自制肉片,好久不做菜了,不敢做,怕吃不停要发胖。配合闪光灯5018G色彩还原度很好。

用惯了在11区的电磁炉,回国用炒锅做菜总是控制不好火头(摄影by妹子)。

在飞机上办公的大叔。5018G在弱光下的对焦性能还是很让自己放心的。

河津玉锋馆的定制餐具,室内暗光下近摄的表现勉强可用。

玉锋馆的新日式料理。料理长是天皇做菜的,算是他们家的卖点吧。摆盘的确很讲究。

做的非常漂亮的小牛肉,5018G刻画的还算还原。

玉锋馆的单间小别墅室内装修

小静物随拍,器具设计的蛮讲究的。

好了不能再发5018G的图了,今天的主角不是它。在主角登场前稍微聊一下5814G。

尼康最新作,期待已久的金圈标头。实在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没想到只有1.4不谈,还是个双高斯魔改。两枚非球修正畸变,却依然没有使用ED,看来尼康在定焦上使用ED真的是异常抠门。相比之下尼康主要的宣传重点在于后组设计和新的粘合剂的应用,主打的卖点是散焦的味道。自然,这个头在焦外表现是可圈可点。可是,作为日系厂家如此结构不思进取实在令人惋惜。同样的案例是索尼的新蔡501.4,据称是抛弃了备选方案中1.2的方案,选择了1.4的来控制成本提高利润。

尼康的Df品川体验会时去参加了。5814G当时也有亮相。只在模特区用Df和5814G的组合拍了几张,回来发现很多都跑焦了,所以样张几乎等于欠奉。5814G的对焦让我回忆起了50mm F1.4G,缓慢,不果断,容易拉风箱。对焦模块自然偏弱,可是镜头本身也有马达驱动力过低的问题,看来在非大炮上尼康暂时没有解决好小型化环形超声波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另外没有能够冲上1.2的光圈也是一个遗憾的部分;只谈使用,1.4是足够的,可是在结构不出彩的情况下高价镜头自然希望能够在其他方面获得一些补偿,可惜的是没有能够得到。至于5814G其他的问题,我想网上讨论的也足够多了,一枚大厂旗舰标头能够引起如此之多的非议,怕也算是一种失败吧。

Df&5814G,可以看到散景光斑非常漂亮,可惜焦内实在令人遗憾,肉且大紫边。

至此,尼康六枚标头均聊完了。

双高斯结构是一个稳定成熟的结构,而且可调整空间很高。素来以低成本高灵活度著称,其中也自然是铭镜辈出。但是双高斯结构逃脱不了低价镜头容易出彩和高价镜头难以出挑的宿命,尼康门下六枚标头基本上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希望在标头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更换结构是必然之路。

而结束尼康双高斯标头之旅的不是别人,正是今年很火热的 Sigma 501.4 art。

说到sigma的50art就不得不谈蔡司的otus。在尼康和索尼用双高斯挤牙膏的时候,蔡司做了个otus,恶狠狠的打了日系众厂的耳光,告诉日系厂如何给高像素机器做标头。反望远结构带来的改善立竿见影,七枚特殊镜片的用料也直接将玩弄粘合剂这种材料就想糊弄到银子的尼康碾压至无法抬头。而otus的缺憾也很明显,MF镜头,以及相对较高的重量,为了强大的光学标杆性能用家不得不做出妥协。

而就在这时sigma站出来,“厚颜无耻”的推出了反望远结构的50mm1.4art。

之所以说“厚颜无耻”,一来是在otus之后,所以难免落了一些玩家嘲讽的口实,二来相比数万元的otus,art系列的价格只有半个一万。

至于是不是抄袭otus,个人以为,一枚镜头从设计到生产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说抄袭,除非是商业间谍在otus研发时期就获得了图纸。所以几乎同时两枚反望远镜头一前一后问世,应该是时代所致,在高像素机器问世后,传统双高斯结构的镜头已经不能够满足使用,从而催生了标头上反望远结构的应用。art和otus虽然同为反望远结构,后组设计几乎一样,但是前组设计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结构上的差别以及sigma相对较少的特种玻璃,也最终造成了两枚镜头表现上的差距,相比otus,art的全开表现不够完美,主要体现在边缘成像上,当光圈缩到F2时候art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表现,而缩到F2.8时已经和otus不相上下。至少在光学性能上,art是没有问题的。

而art有环形超声波马达这个巨大的优势,相对otus体积更小轻便度更高。在强大的性能优势诱惑下,原本已经在5018G下已经对单反标头不在感兴趣的自己默默的抱回了50art,和35art一起彻底结束了自己坚持了四年的纯原厂情节。

50art保持了和35art一样的成像特点,焦内性能自然首屈一指日系最强,焦外表现也非常漂亮,色彩无明显倾向,是清淡和中性的表现。

镀膜一样是漂亮的绿色。另外配合sigma的外观和重量,弃用了尼康镜头上一直使用的B+W滤镜,换上了marumi的exus系列。

在使用中,50art对焦速度相对较快,对焦果断不太犹豫,77口径的外观威猛无比但是也稍微带来了一些使用负担。

还是上图说话吧,镜头还在磨合之中,手感变化了,对焦感觉也和5018G不同。带来的重量的变化在使用时心情也有变化。

到手试镜第一张,可以看到的确有一定的边角失光。

扫街时候举起就能对焦,F1.4能够成功的营造1.8达不到的虚化效果。

欠曝一点参数来营造阴雨天的氛围,边角失光正好达到突出中心的效果。

和D3s的对焦系统配合的还算可以,当时还没有进行对焦微调,稍微有点轻微的跑焦。

雨伞上的细节刻画的非常细致。

扫街时候良好的氛围感,在日本难得有这么宽的车道,对于本来偏向特写的50art来说反而正好能够带入环境。

自己比较常用的刻画方式,平行的构图,用远近关系来突出重点,有了1.4之后这种拍摄方式更加有趣了。

因为色彩氛围不是50art的特长,所以在色彩不好的时候直接做成黑白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

偶得一张,镜头的刻画和捕捉能力终于发挥出一些,情侣脸上的笑容,暗光下整体环境的渲染,手中以前的标头是做不到的。

因为有了全开可用的F1.4,在暗光下抬起相机的底气也更足了,拍摄的时候更加大胆。

为了看看光斑如何,在天桥上MF了一下。

车站的电梯中,暗光下也能刻画不锈钢的材质感。

在公交上忍不住按了一张,扶手的素白,焦外光斑的绚烂。

停不下的暗光,因为强大的性能让人忍不住去拍摄各种材质。

店外的栏杆,有点欧风。

马事公苑某公寓的玻璃外墙,玻璃上一只小小的马。

11区在这些传统元素的应用上一直很自然,毫不做作。

这张拍的比较乱,举起来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想要拍摄这一块的感觉,所以机器也不知道要把焦点落在何处。回来之后又觉得画面内容很丰富,所以还是放上来好了。

一堆西红柿,水果蔬菜乃是扫街样张必备题材,默默的随个大流。

破鞋的轮子,F1.4下不仅细节保存良好,高光和高反差处的色差控制也是一流。

最后就用50art最近拍摄的一张照片做结尾吧。在50标头之路上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迈出了尼康系列后,带着50art迈入了新的器材和摄影旅程。人生漫漫,今后的旅程一定更加精彩。

1、傻瓜机是变焦的我知道,能像望远镜一样把远处放大嘛~反正镜头都系统自动对准了的,是不是?

2、我害怕出现这种情况:定焦镜头是不是被规定了在某个距离最清楚,离开这段距离就不清楚了?比如这个镜头被设定为5米最清楚,如果我离被拍摄物体大于或者小于5米,都会糊掉?

3、还是说?变焦镜头的意思是...就算我距离物体10米,我仍然可以把焦点设定到被拍的物体上,进而把物体拍清楚。只不过是不能把镜头放大缩小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焦镜头怎么对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