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重庆重庆市万州区上海小学。乡村人。我老婆是江苏人。我想在江苏如皋一带买房。有,发展吗?还是在老家好?

  江苏南北口中的苏南苏北概念上有差异。  苏南人口中的苏北  指的其实是苏中(江北),就是地理上的扬泰通+盐城市南边两三县的苏中地区。  再向北,人民的主食已经逐渐转变为以面食为主,而这几个市,基本不在苏南人的视线范围内,说白了就是并没有被当作是江苏人。  而扬泰通地区传统上也有苏北的说法。  指的是则又是自己北边的连淮徐宿几市。并且有个从宋朝就传下来,在明朝被强化的地域观,就是南蛮北侉,江苏在苏中人眼里就是一个小中国,江南是蛮子,连淮徐是侉子,而且安徽省也被视为侉,所以一定程度上是把连淮徐视为跟安徽人一样的外省人的。  这里我说的是传统上的观点,而解放战争时期及之后一段时间,苏中解放区,苏北解放区被合并,统称苏北。所以现成了现在的苏北观念,当时扬州有了“苏北人民医院”----这里回应苏版某地域贴苏北医院的来历。  外省人眼里的江苏。  江苏比较有可视度的三个苏州、扬州、徐州,苏扬是江南文化,徐州中原文化。  -------------------------  现在讲到重点了。  苏南苏北两边其实有几个隐性的心结,一般两边都不会放到嘴上说。我这里的苏北指的就是扬泰通。  苏北人过江打拼,跟苏南人交往,常被问到一句话,你们那边主食是吃米饭还是馒头?  这里其实是有一点点隐性的歧视,苏南人这是在分析你能不能做朋友,如果你的回答是:吃米饭的,行后面多半是可以交往。如果你回答说:我晚饭一定要是俩馒头,很可能连普通朋友就做交不了。 这是其一,可以算作是不那有歧视观念了。  如果是吃米饭,交了一阵子朋友,苏南人迎上了一个挑战。这位苏北朋友会在谈话中有意无意的说到,其中我家祖上是苏州府的,当年苏州被朱无璋攻下,富户被迫害,所以富户家中多留一子,其余的子弟只给一付扁担,你能挑家里多少东西就挑走,挑着这付扁担去江北。 苏南人都烦听这个,认为你是攀亲。  好累,打不动字了,谁有兴趣,我以后继续讲,苏放府后怎么在里下河开荒的故事。
  前几天看到一人写了污辱苏北的贴,我很生气,但是想想算了,并没有回帖反驳他,因为这个要说的很多,文章写很长很长,懒的写了。  最后,我省最北几市的人看到贴不要生气,我泰州人,在淮安上过学,在无锡定居,我视全江苏为我的家,上面有讲到传统上的观念,并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
楼主发言:49次 发图:0张 | 更多
  说,俺也是江苏的  
  有错别字,修正一下。  “有人感兴趣的话,我以后继续讲苏州府移民在苏中里下河开荒的故事。”
  恩阿是泰州的,你泰州哪块嗲  
  其实这个看不起的心里,跟台湾香港人看大陆是一样的。富看穷好像都有这样一个心里。尤其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候,隔了个长江,简直就是两个世界。苏南人可以学浙江人搞家庭作坊,这在过去改开的时候起的作用很大,又依托了上海那么个金融与港口的地方。而江北,一直到现在,自己做自加工的都很少。我一个安徽同学也说,小时候他们那边都说苏北人穷。  不过 现在不一样了。我是江苏南通如皋的,05年我去南京上学的时候,第一次见肯德基麦当劳。后来每年假期回如皋都觉得变化巨大。现在别说洋快餐,新巴克沃尔玛什么的也都有了。05年之前我上高中,那会家长接晚自习的孩子都还是摩托车。现在满大街的汽车豪车遍地。家家户户拥有汽车就跟90年代家家户户要有电视和摩托车一样,成了一个观念性的任务。  不过我们这的加工产业还是不发达。如皋人普遍还是以做建筑行业,装潢行业,满世界的跑赚钱为主。之前BBC做了个节目,当然了,是贬低中国人占领世界的,里面讲非洲做建筑的,就是南通四建。
  十年前,刚到无锡,碰上一位大婶,很爽朗很健谈,跟我是一直用家乡话(泰州北部方言)交谈,我也就当她为老家人。  直到有一天,在路上碰上她在别人聊天,用的是无锡话,我就夸她说,你无锡话讲这么好呀。她说我是本地人呀,土生土长的。当时没细说,后来有机会,她跟我讲了她当年在苏北插队的故事。  后来我就一直想,他只在苏北插队两年,之前一个没出过无锡的人,是怎么把当地话讲的一点口音都不带的。   有一天我在一个介绍各地乡音的网站上听了江苏安徽各地的方言录音,渐渐有了一个答案。  朱元璋是安徽人,他的部队是安徽和徐州这一带的人。所以当时明朝以此为官话,即是现在的江淮官话,苏州府移民过了江到了当地,当地当时有三群人,一是本地人、二是苏州人,三是安徽人,本地人和安徽人都极少,苏州人为主。  跟我们今天一样,如果讲不同方言的人走到一起,就会用普通话交流,慢慢就形成了这种有南方口音的官话。这种话对无锡来说,很容易学习,因为它就是从苏州话转变过去的。  今天的广东人讲普通话,大家都能听出广东式的口音来吧,因为春晚老拿南方口音开玩笑,好吧我这也是个讲话。  举个例子吧,如果把广东人迁到一个新开发的岛屿上面,上面还有其他人,为交流,他们都讲了普通话,几十年后,有一个广东人到了岛上,发现没法交流也去学习这种“普通话”,你就能够理解,这个后来的广东人一定能学的很快,很好。  本地人少,是因为当时里下河地区是一片大荡区,只有少数高地有人定居,高邮名字的来历,就是高地上的一个驿站,说明周边都是沼泽湿地。另一个原因就是战乱了。  安徽人少,因为他们是官吏。  苏州人到了这边,只会被分到没有开拓的湿地边缘,然后自己去开拓荒地,兴化著名的油菜花田,就是当时开荒初期的作品,把一片湿地,挖出“井”字型河道,把土填到两边,使得两边地势变高,形成了可耕作的田地。这个工作很艰苦,但是一旦完成就能收获一块肥沃的田块。 在化肥没有普及前,当地人施肥就是挖上河道里的淤泥浇到地里。 这样做,即施了肥,又清了淤泥,是个非常完美的耕作方式。----台湾电视台还去录过节目,介绍了这种耕作方式。  我这里说的苏州人是指当时的苏州府人,包括无锡。
  里下河地区的人民,如果看作一个新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的最初始的记忆就是“开河”。  在荡区(沼泽湿地)进行河道挖掘形成了河网垫出了垛田,移民有了耕作之地得以生存延续。所以我们会唱下来的民歌、号子都是跟“开河”有关的,号子就是开河时喊的那个号子,长期的开河让号子这种干活时助力的呐喊声,在当地变成了“民歌”。  移民社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个就是地名。  欧洲人大航海,到了新地方喜欢以自己家乡的名字去命名这个新地方,于是有了一大堆 “ new xxxxxxx  ”式的地名。  当然这些人也有对家乡的思念。于是当地有了大量跟苏南一样的地名,有兴趣的可以在地图上查一查,江南江北有 众多地名重复镇。 其中最有趣的我苏北家乡儿歌“外婆桥”与写周庄文章。一直被认为那个大名鼎鼎的周庄,其实。。。真不是。人家作者写的是自己苏北的家也叫周庄。  还有河名,我们县城里有条 沧浪河, 沧浪???那不是苏州吗?  县城是个高地,苏州移民到了当地后只是扎棚住在城外,苏人多了,所以他们边上洗衣,做饭的河就叫沧浪河了。
我家祖先一样到了这里,打拼一生,然后埋在了这里,现在那边是个公园,里面有我家一世祖的石碑。  第二个是生活习惯。  前面说到洗衣了,古代苏州人洗衣有个习惯,他们会在河边种上皂角树,以皂角洗衣,于是这种树也被带到了苏北,种在家里的小码头边上。和苏州一样,这里家家也都有个洗菜洗衣的小码头。  在我们当地有个传说,姑苏氏家里有姑娘年龄到了要结婚,要看男方家袓上是不是苏州人,有一个方法,就是看他家码头上有没有种皂角树。-------现在没有这习惯啦,这个传说,说明当时本地人之间也是要分族群的。  。。。。不写了,累。  ----------------  附首苏北民歌的歌词,  杨柳青(江苏民歌)  民歌联唱200首 1B  李玲玉 演唱  唐思睿编辑歌词  杨柳青(江苏民歌)  河东的哥哥去呀  开河呀呵呵一呵呵  河西的妹妹送到杨柳坡谑  杨柳叶子青啊谑  七搭七哪崩啊谑  杨柳叶子松啊谑  松又松哪 崩又崩哪  送送有情人(谑)  哥哥杨柳叶子青啊谑  这一双鞋子好啊不好哟  呵呵一呵呵  不胖不瘦不短又不长呀  不短又不长呀  七搭七哪崩啊谑  杨柳叶子青啊谑  松又松哪 崩又崩哪  送送有情人谑  哥哥杨柳叶子青啊谑
  补充一个地名“安丰”,沿着里下河流域,有N个叫安丰的镇子。  安丰的意思就是:安居乐业,丰产足食。  很明显,这是明朝廷希望移民们 安安稳稳的住在这,不要乱跑。  后面要说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安居,不能足食怎么办?  那就只有逃荒了,这个意思很直白
遇上荒年了,逃离这个地方。  苏北的荒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遇上洪水。这种年头没办法就得离开,但是苏北是不会去要饭的,他们的目的地也不是苏南,而是南通。  南通有个现象,就是有官话和当地话(吴语)两种方言,这种现象,是当年里下河地区人划船过去避荒年当然开垦当地新地、盐碱地,然后就留下来了, 你去问南通讲官话的老人,都有这个记忆的,这个过程很漫长,是个持续不断上百年的过程一直到六七十年代都有。所以官话这种语言没有被当地方言同化。  大家小时候看地理课本都会看到,地图上江苏中间沿海的土地是不断“生长”出来的。  我个人印象遇上有点年纪的南通人,他如果是讲官话的南通人,通常会认同你为老乡。  而去苏南逃荒的是什么人?  是安徽人呀,朱元璋老家人呀,你听当地安徽民谣,戏曲就知道啦。他们来苏南是因为他们家有人跟着朱到了苏南,这些人建国,成了当地官吏。安徽人逃荒当然最先想到的就是到苏南找他们家堂兄弟了。  ----------------------------------  讲到里,大家应该明白了。  再讲个其中不同吧,虽然都是逃荒差别却很大。  苏北人遇到荒年,是划着自家的船去南通找新的地方开荒然后安家。  安徽人遇上荒年,是拿着碗和拐杖走去苏南在你家门口唱个曲,要口饭,然后再回家去。  讲这一段,有人抹黑苏北土地贫瘠,粮食不足,人们经常要逃荒,你们拿只破碗到了这里,然后在我们这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苏南人歧视你们很正当 。  这其实是扯淡。  我前面讲了沼泽地带,只要你开发出田地来,必是良田,说土地贫瘠长不出粮食,这太没常识。  苏中是我国重要粮食基地,难道是他的土壤性质变了?
  讲这一段,是因为有人抹黑苏北,说当地土地贫瘠,粮产不足,所以人们经常要逃荒,你们拿只破碗到了这里,到我们这,然后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苏南人歧视你们有正当性的 。  这其实是扯淡。  我前面讲了里下河是沼泽地带,只要你开发出田地来,必是良田,因为他有肥性超高的黑淤泥,说土地贫瘠长不出粮食,这太没常识。  苏中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基地,难道现在他的土壤性质变了?
  我上面的讲过苏南BS苏北心里想的、但是没有说出来原因,  接下来就要讲到苏北人(苏中)的教养问题,这是苏南人BS苏北人,挂嘴上的第一条原因。  教养的源头就是教育,说你没教养,等同于说你没有好的教育,就是传统上没有教育意识。  事实上是这样吗?我不想列数字或者苏北的高官、院士、高考牛校。  有没有教育意识,要从传统上讲,我明天去数下我家家谱上有多少进士。  还是从传统上讲,宋以前,当然是江南名人倍出,大家都懂的。  只是宋时不好比较,因为我们还没从苏州搬去江北,那么宋以后呢?  苏州还有几个现代人可以脱出而出的名士吗?  而我们一个小县就有两位顶级的,明代施耐奄,清代郑板桥。  ---------------------
  接着讲“阊门人”的传说,如果明天贴子还在的话。
  江苏只有徐州和宿迁县是吃馒头的,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通北泰扬肯定是无法和盐淮连分开的。江苏文化大概分三块,苏南吴语区,苏北江淮区,异类中原区。  这里主要讲苏北江淮区,可细分为泰如区,淮扬区,海州区。  楼主还是不懂啊,你可以把泰如从淮扬区别开来,也可以把海州从淮扬区别开来,他们之间都有较大差异,但是不论如何也是没办法把同属淮扬的扬州和淮安盐城区别开来的,做不到,那文化差距可能比市内还小。  
  宽泛点说,苏北就是淮扬二府,细点说,还有海泰两州,通俗点说,就是盐城文化所包含的全部。  还有,楼主有个常识性错误,海州地区的连云港和沭阳也是正宗的苏北江淮文化,和北方是截然不同的。  另:南通和赣榆是两个另类,距离江淮主流较远,分别可以看做泰州和海州与南北的过度交融区域。由于泰州和海州本身就与江淮主流淮扬有一定距离,南通和赣榆就不能算江淮文化了。  
  苏北肯定不是铁板一块的,但也肯定不是楼主这样分的。  海泰两州对主流淮扬都缺乏真正的认同感,更加趋向于内部自我认同,甚至对同属的赣榆和南通的认同感较淮扬更强烈些。  
  我是江苏的。。南通人,你说的都是历史吧。现实哪有那么复杂,不过苏南苏北是分化非常非常严重的。。。我感觉现代意义上的江苏分为苏中,苏南,苏北,我觉得苏中应该是指南通和南京,这两个城市都相对非常独立,互不相干的感觉,但是在江苏都相对出名,江苏可能是中国分化最可怕的省份了。。。我还是想强调这一点,南京和南通比以前地位高了许多,因为苏南经济发展已经很少有空间了,可以说,苏南的消费力和人均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所以苏南资金都涌向了,南通。。苏南,现代意义来说,苏南就三个城市,苏锡常,更加苛刻的说是苏州无锡,常州走在被遗忘的路上,而镇江。。。谁能告诉我镇江在哪里。。。至于苏北,说实话,我身为江苏人,我真的不知道苏北有哪些城市,这是真的!!很可怕不是吗,南通可能还算好的,你要是到了苏南,可能在普通民众眼里,要他们说出,苏北的城市和浙北的城市,可能还是浙北的城市了解的多些,有很大一部分苏南人,一辈子可能全国哪里都去过了,除了苏北。。我不是贬低苏北,而是,社会现状就是如此,苏北所有城市的知名度,加起来在江苏可能还不如一个江南小城,非常无可思议的一个现象,苏北一直沉水着,南京慢悠悠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苏南人从来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省会,苏北人总是默默无闻,南通正在使劲想把自己拉入苏南行列,镇江地理在苏南,缺是一个苏北城市,常州正在沦落。。。总的来说,江苏可以划分这几个国家,苏南资本主义联邦,大南通,大南京,苏北人民共和国,镇江和常州,是苏南的边疆废地,奇妙的江苏啊  
  你飞的太高,我够不着你。以现代经济决定…我不懂也不认同,我认认为别人说这是苏北什么都无所谓,但是,我要说清楚我们的初源。  
  根源还是在经济差距,不过现在新一代人已经好多了。很少再有老一辈人那种老观念  
  普及了普通话后,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了  
  这是台版,不是西胡同。地域别理、周亮这疯狗别理,他是针对全江苏,外缓也一样挂标签。02年打的还不够狠。
  楼上两个所谓的江苏人对江苏的了解竟然像从外太空来的。地域狗,赶快滚。。  
  江苏的鸟语难懂  
  楼主有空多看看正史,多走动走动,不要凭脑子空想了。  苏北的历史和文化都很简单,宽泛点说就是淮扬二府,即所谓的江淮文化, 历史上的淮南东路。  细点说,还有海州、泰州两州。  就这么一点东西,一目了然。
  更直白一点,苏北的历史文化就是“盐城”,就是“盐”,烧盐晒盐和贩盐运盐的地方。  也是国之命脉。相当于现在的石油。历代所谓的农民起义也大多是盐商搞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农民起义,就是大资本家(相当于现在的石油商人)与中央政权的博弈。黄巢是盐贩子,钱鏐也是盐贩子,杨行密是盐贩子,徐温是盐贩子,张士诚也是盐贩子。。。。农民起义的头头十有八九都是盐贩子。史书上叫他们盐贩子是为了贬低他们的地位,实际上是相当于现在的大石油商人,而且肯定是混黑道的,毕竟贩私盐在古代是触动中央政权的犯罪行为。
  盐是硬通货,不掌握硬通货,拿什么去招兵买马去打仗。。。
  从想象中看苏北。  我生在江南,所谓富庶之地,玉米之乡,从小随父母支边去了西北,后来我也明白,父母也是无奈的。过得去谁去西北,为的是跳出农村。换一个城镇户口。  家人有下放到苏北的,我还在苏北上过一个学期小学,上学唯一让我诧异的是自己要带板凳上学。将老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苏北和苏南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是人少,没有商店,没有小伙伴。绿油油的田地,宽阔的河,我干的最多的事就在最大的河边幻想着爸爸会乘轮船来接我,或者学校边土路爸爸会走过来接我,我绝对会选择去西北,不愿意在苏北。  在家人的庇护下,生活上真心过的不错,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而且是哪个年代,饼干,鸡鸭鱼肉,都不缺。我现在知道,家人的工资太高了,从供给制转化成工资,我家人的工资,估计比县长的高一倍都不止。是医生,妇产科医生,现在所说的专家,这些专家真不能比,一双手,一个药箱,接生了多少个孩子。常常半夜叫出去接诊,早晨船送回来,带回来有红鸡蛋,或者花生吃。村民知道我家来人,都会送鱼虾,鸡鸭,希望家人买下,来者都不拒。  真心没有觉得西北、苏北有什么差别,苏北唯一让我感到爽的是,冬天也是绿色的,竟然会下雨。给父母家人庇护的太好了,那个年代物资生活应该是极其匮乏的,真没有任何问题,和现在比至少在吃方面,不差。所以我孩子大家都说我太宠,我倒是觉得她没有我小时候欢乐。  扯远了,苏北河边,田地边整齐的树,我猜是下乡的知青干的。就像西北一样,那是农垦兵团干的。有庄稼,有水,有人种田,一望无际的田地,能穷吗,能苦吗。我老婆是苏州农村人,说是家里没有东西吃,吃杂粮都吃不饱。我和女儿都当故事听,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北大城市不多,河边,码头聚集成市,换一些钱。江南城镇市场成熟,至少能养活人,但是土地少,人多。慢慢的讲究次序,专业分工,粪坑被厕所替代,土路被马路替代,住所是楼房,活动余地小,大量学校,工厂,服务业,商业。一切都是要很有次序才能过的好。所以城里人看不起农村,生活习惯,卫生,谈吐。大量钱集中在城市,城里人比农村人有现金多。感觉农村穷,其实农村资源不一定比城里缺,100元在城里和农村购买力肯定不一样,但是农村资金、技术、市场、生活配套缺失,没有办法和城里比。政府的政策也是个大笑话,我岳父,一生一世愿望是有个城市户口,没有实现,现在苏州农村户口太精贵了,有钱也不行,不准迁入,孩子生下来,母亲是农村户口,不准落户,除非姓母亲的姓。有钱可以到苏州买房子,当城里人。我父母当年干成了。  楼主说的苏南、苏北概念。至少在76年以前我是没有概念的。80年代我回到无锡,当时我能看到的无锡资料,就是所说的鱼米之乡。别的没了。我去外地玩,说是无锡人,99%的人不知道,无锡。苏州,或者常州大部分人都知道。有个邻居,老干部,没有读过书,夫妻俩都苏北人,他们的孩子不能说是另类,反正蛮奇怪的,和学校里大多数同学一样,他们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无锡话,同时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苏北话,但是用无锡话交流,不注意才说苏北话。骂他们是苏北人,极少会恼,没有叫他们是苏北人引起打斗的。笑话的是这家女儿谈对象,也是邻居,嫌人家是苏北人,死活不同意,撒泼打滚,真晕死了,你们自己也是苏北人。一回在街上,一个女的和男的吵架,用无锡话吵,蛮厉害的,女的说原来是苏北人,男的立即收声,闪人,终止。现在要是这样说,打的半条街都堵死的。我也干过一回,在四川我喝酒喝太多了,吐了一下午,晚上必须走,火车上没卧铺了,花钱不要票,搞了一个,很难受的。两个人用苏北话高谈阔论,我骂了一句苏北人,他们居然不吭声了。  所以苏南、苏北是有鸿沟的,现在没有以前深了。不要说我是地域歧视,全中国,没有去过的地方真不多,除了广东,福建,广西,和少数民族地区,听懂地域区别是扯淡。那都有人让你感动,那都有人让你恶心。  一条长江隔断江南江北,妨碍了苏北发展,现在大桥造了多少了,以前的轮渡还在的。还有就是贫富差别,苏北要像苏南一样干,钱,和时间上都够不到。但是谁往低处流,水平总会拉直的。  反正给我感觉苏北人,忠诚,能干。不好的是比江南太脏,太乱,这就是钱说话了,江南政府请人打扫,花钱绿化,垃圾处理。
  @太平洋的蛙   没什么好说的。。。确实从风俗习惯到人的观念意识都不同啊。。。  苏北皖北鲁南鲁西豫东就应该独立建个一省。。。现在这样的确尴尬。。。
  什么年代了不苏南苏北,安徽江苏的?我们现在要团结对抗美国,美国都打到家门口了!  
  老一辈的观念,现在的人不怎么分了,我南京人,就在苏北念书,说是在的,我自己根本不在意,总的来说,苏北的人我觉得挺爽朗的,我挺喜欢的,苏南人比较爱面子,包括我。所以没苏北人活得潇洒  
  地域歧视这玩意,多是社会底层混的不如意,拿来找优越感的工具。  少谈点,太掉价。
  很有趣的话题,接着看。。
  @太平洋的蛙 在淮安哪上的?淮师还是工学院?
  伟大的三个苏北学说:地理苏北,文化苏北,行政苏北。  
  有宿迁学院的ma  
  贴子已经慢慢转向苏南苏北争议上了。。。哎~~我要讲的不是这些,
  苏南=江南吴语区。这样的文化概念是可以构建出来的。但是苏中的文化概念是不论如何也构建不起来的。非要构建苏中概念的话,只能是泰如=苏中,这样的话扬州镇江就是苏北了。  
  至于你要讲的洪武赶散,閶门移民,那范围更广了,整个江北淮东,北到赣榆,西到淮西凤阳(现在已经是中官了)都有广泛的甚至是一致的閶门传说。  应该是是明清撰谱匠互抄杜撰出来的。还是少提为好。  
  我不你苏南人和上海人怎么看苏北人!我又不是为你的看法活着。咱苏北人的目光是看着全国,又不只盯苏南那一隅之地。
  我也攀一下亲,祖上是无锡的,不知道真的假的,小时候还轮到我家办家族祭祖,很多人都隔了多少代了,根本不认识
  说的好
  说的好?
  楼上有见识的少啊。我沭阳的开过几年大货车,对地理历史感兴趣。江苏几乎跑遍了。翻开地图。苏锡常是一体,南京习惯和口音更像安徽,镇江介于二者之间,南通泰州扬州口音相似生活习惯相似,是苏中。淮安盐城更是千丝万缕如果算口音饮食还是偏南一点。宿迁市区和徐州那真的侉了,宿迁的沭阳,泗阳和连云港【除了赣榆和东海部分他们偏山东】口音外人不好分辨。想搞清这些没在全省搞过推销走街串巷。或开几年大货车,少不懂装懂
  地域问题全世界都有,中国不算严重
  看了上面的回复 我蓝鲸果然是安徽人民心目中的省会啊……  说实话,除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南京就没几个江苏开头的机构  比如江苏xx大学一般都不在南京……  
  不错。楼主继续。  我家外公以前老说,他们祖上是湖广填四川时去的成渝,但观念里并不视自己为湖广人,而是以正宗四川、重庆人自居。  自川渝分开后,有部分重庆人好像非得在四川(尤其是成都)人面前,表示下自己的重庆身份才安逸,开始是调皮,“欢迎四川人民来重庆耍”。后来就有点想和成都争下高低。  但是在外地人眼里,川渝并没有差别。
  @太平洋的蛙 只有徐州是吃面的,说的都是山东话。江苏其他市都是吃米饭喝粥的
  苏北人是指讲江淮官话/巢洪片淮东话的人群(5个调,NL不分),以杨州盐城淮安一带的人群为主。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没有名字)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市万州区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