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考前焦虑症:用50天调整好孩子考试

原标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在生活中,总有老一辈的人感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难教育。可是,现在的孩子究竟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听话呢?还是说,因为大环境的变化,孩子成长的方式早已不像以前那样死板和教条,而部分没能跟上时代脚步的人,会因此觉得孩子离经叛道。

“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在看完之后,能跟上孩子的脚步,一起共同进步。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

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
  •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

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

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他们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那么各位,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

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各位注意,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当然若你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你好!  1.抛开各种杂念干扰,减少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作为学生,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平时认真学习,复习准备充分,就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多想考试结果,不要老是想着考不好怎么办。把时时困扰自己的问题换个角度加以分析,你或许会发现,那些曾经使你感到焦躁不安的因素,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只不过是被你想象并夸大出来的东西。当你信心满怀地向它们宣战时,它们就不攻自破了。观念上的转变,将使你振作精神,重获自信。把考试当作是对自己的挑战,而不再是威胁。
      2.提高对考试的适应性。复习好,知识技能掌握得全面扎实,就会增强自信。多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模拟考试,熟悉考题类型、题量大小、答题要求等。考前到考场去走走看看,熟悉环境,可使自己在心理上对考试有个适应与缓冲的过程,降低考试时可能产生的焦虑。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拒绝免费编辑后转载。)

鸡血妈妈和淡定妈妈都不容易产生焦虑,无欲则刚是最高境界,目标明确的也走在漫漫征途上无暇其他,然而他们还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家长,大部分应该是和我一样,深觉自己是被鸡血大潮推着往前走,不情不愿不尴不尬,走走停停时不时反省自己,甚至开始抱怨社会吐槽体制。

通过两年多的积累反思,我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微调对孩子的期望值,既然做不到完全不参与孩子成长的规划,也做不到为达目标如锐箭一般无畏前冲,那能做的就是更打开视野,把教育期限拉长,不以读书为唯一宗旨,把教育延伸至个性养成、习惯建立、身心健康、培养兴趣等更广泛的方面,前几天我在一个公众号中看到一句很合我脾胃的话:我们所有的焦虑都来源于站的不够高格局不够大,心越小事越难,只有站到更高纬度才会发现问题其实或许根本不是问题。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所谓不焦虑,就是站的更高看更远,用高纬度来对待现在面临的问题:

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的关系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中国高考毋庸置疑是相对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寒门子弟走向宽阔人生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事理论上都是围绕这一特定目标而进行的,为了进一所好大学。

那么站高一点看看,读书读的好的孩子未来发展一定优于读的不好的孩子吗?答案是,大部分情况下是,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再讨论的复杂一些,一个人的幸福感到底是来源于哪里?

是收入多,是权势高,是轻而易举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这些带来的是外部世界的羡慕,而幸福来源于内心,也就是说有钱人的困扰一点不会比没钱人少,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所以,如果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我们的终极目标一定不是上好大学,而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那么,教育背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可以说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

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这一点很关乎一个人的内心,以前我们一直听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句话,话是对的,可惜执行的时候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身心健康到底有多重要,相信每个父母在头脑清醒的时候一定会说,算了算了不逼孩子了,身体健康,快乐就好,然而一投身到社会大环境下又会不自觉的焦虑,把德体美劳全部扔到脑后了。智力发展毋庸置疑在中国是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的,因为什么?因为大家认为智是这个社会暂时的唯一可以去争抢资源的资本。都在忙着抢资源,所以没空关心别的,孩子不开心了,告诉孩子这是你必须做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了,还是告诉孩子这是你必须做的,关乎心理层面的东西没有人有时间去梳理他,而作为一个人,心灵的沟通能带来多大的慰籍满足和鼓励,连我们自己几乎都忘了。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中大班后期开始关注孩子的成绩,所以自己的确知道时间就是那么平等,你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就一定会少时间在别的方面。那么,家长有没有勇气去调节学习与身心的配比? 或者说,家长有没有这种身心健康更重要的认知。当你真正把孩子的心理发展放到很重要的位置的时候,学习上的焦虑自然而然也就卸掉了一半,而且,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和孩子沟通心灵一起运动带来的愉悦是在鸡孩子的过程中互相都无法体验的,这种互动积极正面且融洽,会让人欲罢不能,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我始终遵循蒙特梭利教育原则中的爱和尊重+秩序三项指导原则去培养孩子。因为我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去对待去尊重,所以孩子处理问题很成熟,他会模仿大人的样子也会加上自己的思考;因为我给予孩子极大的爱,所以孩子内心充满着满足感,他和人交流充满热情开朗大方,甚至会主动和电梯里碰到的陌生人搭讪;因为我对规则意识特别强调,所以孩子很清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场合下什么事是不能做的,孩子在公开场合表现的的确比很多别的孩子要文明礼貌许多。再功利一些的说,有些知识可能我家孩子不如那些牛娃,但在学校面试的时候,他一定会是老师喜欢的孩子类型,因为他能静能动,充满朝气,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另外的竞争优势呢?

总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不焦虑并不是放纵孩子一味提倡快乐教育,因为快乐教育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一直说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物品,即使他在家里可以很快乐,但是如果不具备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能力,扔到社会上也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不焦虑指的是把眼光放更远把视野放更高,把重点从简单的学习成绩上转移到更重要的事物中。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那种幸福当爹妈自知,如果放松心情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点滴,看着他们牙齿掉落又长出恒牙,看着他们从不会跳绳到一口气比自己跳的还多,听着他们嘴里冒出一些大人都没有想过的念头,更或者,只是看他们一点一点长高的时候,满满的爱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作为一个从前焦虑的妈妈,到现在一个思考更全面的妈妈,我还只是走在路上,孩子才大班,这几年我确实做了一些改变做了一些选择,列出了给大家分享:

对于身在雾霾中的孩子,对于户外活动机会很少的国内孩子,运动真的应该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孩子的天性就是蹦跳跑动,多少孩子幼年的时候即使跑来跑去都会觉得欢乐的不得了,要让他们释放天性,运动对于孩子身体素质的改善更是见效奇速的,我家孩子从每年支气管肺炎到现在感冒靠中成药自己扛过去大部分都是运动的功劳。同时,参考国外教育对于运动和乐器的推崇,虽然我没有翻阅到我觉得很权威的原因解释,但是坚毅这个品质一定是学的来的,了解身体的极限挑战身体的极限,想想就很好。如果功利的说,以后的学习也是拼身体的,身体好扛得住是不是也很重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习惯习惯习惯,重要的词语说三遍,我虽然不鸡血,但是让孩子每天都完成一些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运动还是必要的。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让孩子选择自己想做的功课三样,完成跳绳锻炼,周末可以不做作业,安排打游戏看电视时间。这样孩子在一种健康规律的作息状态下生活,进入学校以后就不需要特别的过渡了。同时,避免孩子晚上回家无事可做,天天跟着老人看电视的情况发生。理想状态是,孩子上学后自己回家自觉把作业做完,我回家以后检查,早点完成作业多一些亲子活动时光,仍能保持一些兴趣爱好。

特别强调一下,学习的时候强调学的过程,弱化结果就好~还有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件自己可以参与管理的事情~多给孩子娱乐时间,不然孩子发现学习完还是学习他还有什么动力呢?

这几年正是国家轰轰烈烈教育改革的年份,所以中考高考一直不停在改革,从考试方式到考试内容都有细微的变化,从我的预判来看,可能语文和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会逐步提高,所以家长需要实时调整孩子学习的内容,比如现在我就让孩子认字学习唐诗(都是作为作业家里自学)再比如选择一个有外教的英语机构培养孩子口语的纯正性等等。学习完和孩子做做游戏,帮孩子计时跳跳绳,家庭生活充实而很愉快。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孩子会不自觉的模仿你,家庭环境就是孩子的原生状态,他会不自觉的习惯这种生活状态,直至他长大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为止,所以每个父母都在不自觉的影响着孩子,自己好孩子也会跟着更好。同时,父母的阶层决定孩子的起点,高度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能给孩子带来的资源和他自己靠学习获得的都一样重要,如果说想给孩子最好的,那就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吧。

作为唠唠叨叨的结束,我想说,这是一个选择相当多元的时代,除了体制内狠命鸡血之外还有别的路径,体制外甚至是移民,有这么多事情需要考虑,哪有时间为了幼升小去焦虑呢?希望大家都能在这焦虑的社会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克服考前焦虑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