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特点中货币经济形容占主导地位的成语是什么意

《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日期: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铁犁牛耕★土地制度: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1.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 经济结构,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综合,即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产业、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分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等。3.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这三种经济成分中,农业是基础。农业不仅是人们生活资料的最基本源泉,也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手工业的原料、产品市场以及流通领域的商品,大都依赖于农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应注意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相互联系。4. 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是古代中国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而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则为近代落后挨打埋下了祸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西周过定居生活)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生产工具:基本线索:耕犁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铁犁、牛耕);西汉改进和进一步推广阶段(耦犁、犁壁);隋唐完善阶段(曲辕犁、犁评)。(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2)西汉时期:赵过推广的耦犁,犁壁的出现。到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3)隋唐时期: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耕作技术:基本线索: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作技术(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1)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2)秦汉时期:代田法、区田法、《氾胜之书》。(3)魏晋南北朝: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南方的耕耙技术。《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拓展 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在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等原因,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高潮: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之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人口主要向南迁移)不仅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南方本身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3)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4)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又产生了重大影响。 (5)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6)南方温和多雨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新作物品种的引进以及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等要素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2.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中国古代经济布局渐趋于合理平衡。(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3)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5)对今后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3.农业灌溉:基本线索:水利工程;灌溉工具。(1)战国时期:都江堰。(2)汉时:漕渠、白渠、龙首渠。(3)曹魏时期:翻车。(4)唐时:筒车。(5)宋时:高转筒车。(6)明清时期:风力水车。4.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者、劳动对象四大要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前三个方面。生产工具如石器、铁器,耕作工具如曲辕犁;生产技术如二牛一人;劳动力因素如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包括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土地政策的调整如均田制;赋役制度如摊丁入亩。(3)影响农业发展的其它因素:社会政治环境、自然因素、统治者的政策和执政水平等。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产生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四.土地制度的演变概念:土地制度就是土地关系,它是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制约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与耕作方式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大体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三个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拓展 土地兼并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2.危害:(1)国家税收减少;(2)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3)租佃关系产生与发展。巩固练习:1.观察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2.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 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 图(二)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5. 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应范围广的特点D.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完善6.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7.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8.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9.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10.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1.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12.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其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13.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14.2009年为农历己丑年。1月3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在青岛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其中,“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15.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艺高超,领先世界。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一)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2.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3.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4.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后,三种形态并存〈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体〉(二)发达的原因: (三)成就:高超的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1)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2)夏:铸造比较讲究(3)商周:(4)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2.冶铁技术(1)西周:已有铁器(2)战国:铁农具推广(3)汉代: 3.炼钢技术(1)春秋晚期: (2)魏晋南北朝: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4.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5.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6.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7“”。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订单生产。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3.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4.唐朝的丝织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5.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6.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整体状况: 2.发展历程:(1)开始发展: (2)遭到摧残: (3)恢复:(4)艰难发展: 3.主要成就:(1)元:黄道婆(2)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花楼机;资本主义萌芽。三.享誉世界1.原因: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2.主要成就:巩固练习:1.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2.下面是CCTV《鉴宝》节目展示的两件古代瓷器:图一为“青釉四系瓷罐”,图二为“粉彩开光花瓶”。据你的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专家鉴定团的权威鉴定 图一 图二A.图一是隋代器物,器形浑厚饱满 B.图二的年代早于图一C.图二是宋代器物,图案色彩绚丽 D.图二俗称“金宝地”3.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4. 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 的发明应该是A. 瓷器 B. 丝绸 C. 青铜 D. 酿酒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③唐三彩 ④活字印刷品 ⑤烟叶残渣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6.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7.《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C.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5.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态,总的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萎缩,后者不断发展壮大。(1)概貌:商出现,商周时期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衰落、凋敝,隋唐时期繁荣,宋元时期空前繁荣,明清时期继续发展。(2)注意几个问题A.政府对商业发展的管理B.商业城市、港口的发展C.古代货币形态演变及反映的历史特征D.与金融业务相关:柜坊、飞钱、票号、典当等E.中国古代商人的优秀品质及典型商人:晋商、徽商、粤商、潮汕商人等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先秦商业产生1.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2.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1.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2.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1.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2.表现:(1)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2)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3)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4)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四)宋元商业繁荣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⑤海外贸易发达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五)明清商业缓慢发展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富室之全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说;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二.市场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2.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区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3.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4.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称为当地世界第一大港。3.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4.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2.交易内容的变化: 3.交易媒介的变化:4.商品在出现之初,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5.商人组织的变化: 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3.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与居民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5.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错误..的是A.商朝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市令进行管理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6.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句中能捕捉到的信息是A.扬州的草市在当时很繁荣 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扬州出现了私人经营的邸店 D.扬州成为唐朝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7.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8.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依然控制着商业 B.隋唐时期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问世C.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9.“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10.东汉人王符说:“(洛阳)资末业者什(十倍)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①洛阳成为工商业者聚居的城市 ②当时商业城市已超过一万③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的管辖 ④王符的记载有夸张的成分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1.“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表明徽商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 B.注重扩大商业资本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 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12.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 B、都市 C、草市 D、夜市 13.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A.史籍《旧唐书》 B.唐朝“开元通宝”等实物C.唐朝传奇作品 D.电视剧《唐明皇》(课程标准: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2.清朝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2)分工更细(3)雇工数量增多(4)部门和地区增广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二、“重农抑商”政策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2.推行的目的:(1)直接目的: (2)根本目的: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的直接原因: 2.“海禁”的表现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5.“闭关锁国”的表现: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巩固练习:1.十六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携带一幅世界地图,因中国的位置在图中偏西,遭到了明朝士大夫的严厉斥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闭关锁国政策 B.儒家的中庸思想 C.自然经济影响 D.君主专制制度2.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3.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右图中税收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5.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人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6.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现象有A.三省六部的官员定期上朝议事 B.《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内容C.安徽三庆班徽戏剧团进京献艺 D.工匠们在作坊中制作珐琅瓷器7.茅盾的小说《春蚕》中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C.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A.自然经济 B.儒家民本思想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9.大前提: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小前提:明朝以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普遍的长工和短工;结论:明代以前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正确10.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11. 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仓库、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广州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有①清代闭关后广州成为当时唯一对外贸易港口 ②广州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囗岸 ③近代生产方式较早在广州产生 ④广州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经典题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南海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达到六万件到八万件。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I号“沉船点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盒等。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那些已出水文物中,可以直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的是什么? (2分) (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2分) (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船。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2分)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4分)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广东商帮在明清时期形成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与地理环境的优势、商品货币的发展,和封建政府对广东采取特殊的政策密切相关。但就商帮的地域和社会构成而言,广东商帮主要是由广州帮和潮州帮构成。而广州帮主要由珠江三角洲各县的商人构成。潮州帮主要是潮州、海阳(今潮安)、澄海、饶平、大埔等县的商人构成。此外,还未完全形成帮的恩平、遂溪、兴宁、韶关、南雄、乐昌、海南等府县的零散商人。从广义来说,也属于广东省商帮的体系。广东商帮是来源于不同阶级、阶层和从事过不同的职业的。其显著者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亦盗亦商;亦官亦商;弃儒而商;弃吏而贾;弃农经商;达官致仕经商。 从商人这一功能来考察广东商帮,大致可以分为海商、牙商和内地长途贩运批发商三大类来探索其经营方式。海商指专门从事经营海外贸易的新型商人;牙商包括明代贡舶、市舶贸易的牙行商人,清代的广东十三行商人,和晚清的买办商人;国内长途贩运批发商主要经营方式是到各省或省内边远地区收购货物贩运回广州、佛山等中心市场批发给零售商,或通过牙商向外商批发。请回答(1) 广东商帮为什么能够形成? (2) 比较明清时期的广东商帮与徽商的异同点? (3) 广东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地位,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占主导地位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