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形式与政策和军事理论期末考试2016咋办,完全没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5年冬季期末考试军事理论复习题.doc 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2015年冬季期末考试军事理论复习题.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08年冬季期末考试“军事理论”复习题
使用教材:丁晓昌、张政文主编《军事理论教程》,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
一、单项选择题
1、日,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要清政府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列强有权驻军北京等,致使中国京畿防务完全敞开。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亡关头,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几个月之内就使东北全境沦陷。
3、日,毛泽东主席在(
)上明确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入朝作战,全国人民响应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A、1950年秋
B、1950年春
C、1950年冬
5、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
)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A、武器装备建设
B、战场设施建设C、作战方法研究
)的问世,标志着封建社会军事思想的成熟。
A、《吴子兵法》
B、《孙膑兵法》 C、《孙子兵法》
D、《司法法》
7、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于(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至宋元
)关于建立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思想,是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推向高峰的标志。
9、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主要通过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
)的实践逐渐形成的。
A、拿破仑战争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机械化战争理论
D、总体战理论
10、《战争论》和(
)两部军事理论名著,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已形成为理论体系的标志。
A、《海军与美国的利益》
B、《战争艺术概论》
C、《法国革命战争批判军事史》
D、《作战原则》
11、江泽民提出,军队要做到(
)、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A、武器先进
B、设施完备
C、政治合格
D、训练严格
12、邓小平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认为:(
)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A、帝国主义
B、强权政治
C、资本主义
D、霸权主义
13、推动战争形态演变的关键因素是(
D、科学技术
14、战争是交战双方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
)是战争胜利之魂。
A、武器装备的质量
B、社会高智能群体
C、指挥员的素质
D、制信息权
15、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强调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
A、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B、打赢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C、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D、以台军为目标的局部战争上
16、热兵器战争的标志是(
)的运用。
17、高技术战争是以(
)的运用为主要标志的。
A、精确制导武器
C、航空母舰
D、无线电通信
18、“9·11”之后美国发动了(
19、高技术局部战争,(
)将成为战场争夺的焦点。
A、制信息权
B、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C、夺取地盘
D、摧毁敌高技术兵器
20、信息化战争与(
)技术相适应。
A、网络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通信技术
二、判断题
1、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有关规定,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接收基本的军事训练,由教育与军事部门共同负责实施。(
3、冷战结束后,反对霸权主义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制约中国漫画事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1.0 分)1.0 分 A、 动漫人才选拔标准有待提高 B、 盲目跟风 C、 环境限制 D、 画家的思维能力不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漫画标题的形式不包括() 。 (1.0 分)1.0 分 A、 偶然标题 B、 反语标题 C、 双关标题 D、 直陈标题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不是漫画的作用。 (1.0 分)1.0 分 A、 教育 B、 监督 C、 夸张 D、 宣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是同一家动漫公司的形象。 (1.0 分)1.0 分 A、 大力水手与菲利克斯 B、 阿达姆松与三毛 C、 丁丁与小熊维尼 D、 唐老鸭与米老鼠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台湾在()举办了第一届美术展。 (1.0 分)1.0 分 A、 1950 年 3 月 5 日
B、 1955 年 5 月 3 日 C、 1957 年 3 月 5 日 D、 1957 年 3 月 25 日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不是丰子恺漫画的特点。 (1.0 分)1.0 分 A、 擅长抒情 B、 深受日本影响 C、 善于表情描绘 D、 结合古诗词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哲理漫画应该() 。 (1.0 分)1.0 分 A、 浅尝辄止 B、 粗粗翻过 C、 一目十行 D、 再三品味其内涵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对漫画内容的真实性要求较高。 (1.0 分)1.0 分 A、 教育漫画 B、 报道漫画 C、 科技漫画 D、 单格漫画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在一些国家播放的时候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0 分)1.0 分 A、 《大力水手》 B、 《猫和老鼠》 C、 《铁壁阿童木》
D、 《蜡笔小新》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 漫画家季诺的漫画专著不包括() 。 (1.0 分)1.0 分 A、 《不是我! 》 B、 《今天的人们》 C、 《季诺世界》 D、 《玛法达》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 漫画中数量最多、历史最长的是() 。 (1.0 分)1.0 分 A、 幽默漫画 B、 肖像漫画 C、 评议漫画 D、 连环画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创作了漫画形象菲利克斯。 (1.0 分)1.0 分 A、 美国的帕特·沙文 B、 瑞典的奥斯卡·雅各布 C、 中国的张乐平 D、 英国的 A.A.米尔恩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3()不是台湾漫画发展迅速的原因。 (1.0 分)1.0 分 A、 漫画中描写了许多国外趣事 B、 漫画连载成为习惯,连载频率高 C、 漫画受到台湾民众的喜爱 D、 漫画连载使得作品与作者同样出名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4 肖像漫画一般不需要做到的是() 。 (1.0 分)1.0 分
A、 临摹 B、 夸张 C、 形似 D、 神似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 创造了成人绘本的新形式的是() 。 (1.0 分)1.0 分 A、 《向左走,向右走》 B、 《布瓜的世界》 C、 《笨贼一箩筐》 D、 《醋溜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6 关于 20 世纪 90 年代漫画的发展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0 分)1.0 分 A、 漫画作者多 B、 漫画的栏目多 C、 漫画创作的氛围超级自由,外紧内松 D、 漫画的作品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7 幽默指()一种特殊喜剧因素,并且把这种喜剧因素通过领悟再造的一种特殊能力。 (1.0 分)1.0 分 A、 生活 B、 艺术 C、 生活和艺术 D、 生活和艺术以外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8 一般来说,人的身长应该等于()个头高。 (1.0 分)1.0 分 A、 4 B、
5 C、 6 D、 7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9()不属于美国的象征。 (1.0 分)1.0 分 A、 自由女神像 B、 可口可乐 C、 米老鼠 D、 星月形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0 从内容角度来说,创作()的人数和作品数量最多。 (1.0 分)1.0 分 A、 连环漫画 B、 讽刺漫画 C、 单格漫画 D、 新闻漫画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1()不是漫画的特点。 (1.0 分)1.0 分 A、 夸张 B、 简约 C、 省略 D、 幽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2 我国最早的漫画专辑是() 。 (1.0 分)1.0 分 A、 《东亚时局形势图》 B、 年画 C、
义和团宣传画 D、 《寓意画》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3 所谓的三停分的分界不包括() 。 (1.0 分)1.0 分 A、 眉线至鼻底线 B、 鼻底线至下巴 C、 发际线至眉线 D、 眉线至下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4 关于水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0 分)1.0 分 A、 着色浅 B、 透明度高 C、 色彩鲜艳 D、 容易改变颜色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5()不是漫画标题所应该具有的特征。 (1.0 分)1.0 分 A、 浅显 B、 冗长 C、 简洁 D、 扼要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6()不是 30 年代评议漫画的特点。 (1.0 分)1.0 分 A、 作者多 B、 专集多 C、 漫画展多 D、 漫画刊物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最新版2016年尔雅《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期末考试满分答案...
2016年尔雅《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期末考试答案...
2016年下半年尔雅漫画 艺术欣赏与创作期末考试答案...
2016年超星尔雅《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期末考试答案(100分)...
2016尔雅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章节测验答案汇总...
2016-尔雅通识课-《漫画设计与欣赏》-期末考试答案...
2016年尔雅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答案...
2016年尔雅《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章节题答案...
2016《漫画艺术欣赏与创作》期末考试(20)...
■ 网友在搜点击:2001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军事理论课简介-人民武装部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军事理论课简介
&&(点击数)
军事理论课简介
一、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开设军事课程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义务
(1)法律依据: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对《兵役法》又进行了修改。《兵役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
基于此,经过筹备,我院于今年起,在新生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后,还进行军事理论这门必修课的讲授。
(2)世界趋势: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军训工作,将大学生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拿美国来说,制定了全民性的《国防教育法》,同时还制定了专门针对青壮年的《普遍军训与兵役法》,要求公民在规定的年龄必须参加军训,履行兵役义务。对高等学校的学生军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以4年制的学校为例,前两年为每周安排有2~3学时学习基础军事课程,后两年增加至每周5学时,并参加—次为期6周的军事夏令营。这些学生在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成为现役部队中非常出色的军官。据统计,美军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设有后备役训练团的学校毕业的大学生。
2.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
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大做文章,操纵日本联合制定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把我国的台湾划入防御体系之内。李登辉炮制“两国论”妄图分裂祖国;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且不断以蚕食的手法推行“渐进式台独”,诸如公布“本土化教育”、废“国语”教育、将“中文系”并入“外国文学系”、“中华民国护照”加注“台湾”英文字样、又要在日的“总统”选举之日举行所谓的“防卫性公投”和“和平公投”(台湾“3o20公投”遭台湾民众否定,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人数的一半,公投无效)等。日,陈水扁公然提出“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实施台湾新宪法”,“让台湾成为正常、完整的国家”的“台独”时间表,向—个中国原则、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挑衅。陈水扁已经沦为台湾、两岸和国际社会一个彻头彻尾的“麻烦制造者”、“危机制造者”。这些事件都对我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防安全构成了威胁。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21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在高校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需要。
3.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
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第二,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培养人才的模式向宽口径、适用面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因此,培养的人才要做到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
4.军事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具有其他学科和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功能。
(1)军事技能训练,接受军事化的管理,紧张而有规律的军营生活,艰苦而又严格的技能训练,使大学生磨炼了意志,锤炼了体能,增强了体质,培养了顽强的作风。
(2)通过接受严格的三大条令的教育,在耳濡目染和切身体验中,自觉接受人民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教育。
(3)在解放军教官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使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作风、身心素质诸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因此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堂。
(4)通过军训达到促进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目的,使学生以健康的体能、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科学文化学习中去,促进智育水平的提高。
5.有利于做好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工作
通过军事课程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培养国防精神,这有利于做好征集在校大学生的入伍工作。在校大学生步入军营,使进入部队的新兵文化程度构成有了新的提高,这是我国走科技强军的步骤之一,也是加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200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修订后的《征兵工作条例》第25条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并保留学籍。
根据文件精神,我院对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有关政策如下:
一、学费减免
(一)在校生被批准入伍后,原已交学杂费的,按规定计算扣除应交部分后,剩余部分退还本人,也可委托学院代为管理。
(二)服役现役期间未立功受奖,但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复学人员,学院酌情适当减免学费。
(三)在服现役期间因公伤残的,有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者,可分别享受下列待遇:
1、荣立一次三等功者,复学后减免一半学费;
2、荣立两次三等功或荣立二等功、一等功,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复学后减免全部学费。
二、有关复学问题
(一)凡我院应征入伍的在校生,按上级规定可办理正常的休学手续,学籍保留至退出现役后一年内。
(二)复学人员原则上回原专业复学,如须转换专业,本人申请后学院可酌情安排;
(三)对在本专业学习困难的,本人申请准予延长一年学习时间。
(四)复学后属专科毕业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直升本科。
(五)复学后属本科毕业的,如本人要求报读所学专业研究生,符合条件者,学院优先推荐录取。
三、对在服现役期间立功受奖的复学人员复学期间学院每年发给适当的助学金。
四、应征入伍的在校生,在退出现役后,无论是否复学,均享受本通知未提及但国家已经规定的一切优抚待遇。
我院从2003年秋季起,开始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两年来,已经有7名同学光荣入伍,其中有两位女同学,他们在部队都有良好的表现,为学院争了光。
二、军事课程的要求
1、军事课程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皆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
2、军事理论课教学时数安排为36学时,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目前我院军事理论课暂时安排为8个学时。
3、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
三、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
1、中国国防。主要讲授中国的国防历史沿革,包括古代、近代及现代中国的国防概况;中国的武装力量体制;国防法规。
2、中国军事思想。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3、我国周边的的环境,美国对台战略与台海局势。主要讲授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情况,坚决打击“台独”势力与国家安全等。
4、军事高技术和高技术局部战争。主要讲授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展、特点、制胜之道及简要介绍2004年世界军事综述。
四、学习军事理论课的几点要求
因为学时安排上的原因,老师讲授只能是一个框架和浓缩,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通读全书,学会创造性思维,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军事理论课的脉络。只有理解和掌握了全书的整体构架,才能纲举目张总览全局,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内容,再进一步拓宽,做到融合贯通,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军事素质的目的。
第一课 中国国防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节 国防概述
一、国防的含义
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特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防的职能是将各阶级维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国防的职能是用军队保护和扩大商品产生与贸易,对外进行疯狂掠夺;人类历史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防有了新的阶级内涵,其职能是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绝非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是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为主,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配合下进行的总体较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现代国防的主体是军事力量,但它还包括与国防相关的非军事力量,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等。此外,它不仅依靠国家的现实实力,还依靠国家的潜力,以及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实力的能力。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如何充分运用本国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并在战时尽快而有效地使其转化为战争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二)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一个国家想要持续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巩固国防,只有国防巩固了,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一个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环境,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都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也涉及到国防的方方面面,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局势动荡,该国就得在国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别国武力相加,该国就必须进行国防动员,以迎接外来挑战。由此可见,现代国防作为一种国家基本行为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三)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国际政治、经济在现代国防上打下的烙印越来越深刻。由于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特别是经济利益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战略也各有千秋,再加上各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差异,就使得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由于本国在国土之外的经济利益有限,加上自身实力不足,因此,只能将国防目标定位于最基本一个层次上,即自卫目标的国防,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些国家虽然在世界范围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不奉行扩张政策,或者军事实力达不到全球范围,所以,将防卫目标锁定在本国及周边区域,也就是说,区域目标国防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这个层次上再提高一步,努力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并扩大自卫的纵深和弹性。少数实力雄厚的国家,国家利益遍及全球,或者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称霸世界的企图,将国防的目标对准世界,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消除战争危险,或进行侵略扩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
还可从内涵上对国防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类。一种是基于保证国家生存、民族独立型的国防,称为生存目标;另一种是国家生存无忧,民族独立无虑,国防的目标在于争取一个适合国家发展的空间,称之为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国防因国家性质、制度、国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所有国防的着眼点都是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
二、国防历史
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国防也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古代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为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把军队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工程防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4、古代国防的兴衰
古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我们不难发现,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时候,国防就强盛;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
从整个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以至于发展到鼎盛。其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到晚清,我国国防便日趋衰败,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
(二)近代国防
我国近代的国防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的优势,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厚重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的国防指导思想却是“居安思奢”,“卖国求荣”;执行的国防建设思想乃是“以军压民”“贫国臃兵”;倡导的国防教育思想却是“愚兵牧民”,“莫谈国事”;制定的国防斗争策略甚至是“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其结果是有国无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惨遭蹂躏和屠杀。
1、清朝后期的国防
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问鼎中原,最终建立大清王朝。从顺治开始,经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五代,先后177年是清朝的兴盛时期。但是经过“康乾盛世”之后,政治日趋腐败,国防日益疲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主义者大举入侵,从此清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国无防,内乱丛生,外患不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清朝的武备
清朝的武备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1840年以前,大清王朝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兵部和军机处,作为高层军事决策和领率机构。鸦片战争后,开始实施“洋务新政”,成立了总理衙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朝统治者深感军备落后,企图通过改革军制来强军安国,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消原有的兵部,成立陆军部。
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清军入关之前,军队是八旗兵;入关后为弥补兵力的不足,将投降的明军和新招募的汉人单独编组,成立了绿营;1851年以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号召各地乡绅编练乡勇,湘军和淮军逐渐成为清军的主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编练新军。
在兵役制度方面,八旗兵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民军制。清朝规定:所有十六岁以上的满族男子都是兵丁,不满十六岁的则编为养育兵,作为后备兵源。绿营兵虽是招募而来,但入伍后即编入兵籍,其家属随营居住,实际上是绿营兵是职业兵,直到年满五十岁才解除兵籍。湘军和淮军是由地方乡勇逐渐发展起来的部队。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淮军取代八旗兵和绿营兵,成为清军的主力。甲午战争中,湘、淮军大部分溃散,清朝开始“仿用西法,编练新兵”。新军采用招募制,在入伍的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方面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2)清朝的疆域和边海防建设
清朝初期重视边海防建设。在同国内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制止了分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与外部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这一时期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茨克海;东面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从道光年间开始,政治日益腐败,边海防逐渐废驰。清军的精华北洋水师“日久玩生,弁兵于操驾事宜全不练习,遇敌之时雇佣舵工,名为舟师,不谙水务”。(《清史稿》)边防废驰,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能落后,炮弹威力很小,而且射程相当近。西方殖民主义者乘虚而入,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澳门、台湾、澎湖被英、葡、日占领,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及西北今国界以外的广大地域被沙俄侵占,帕米尔地区被俄、英瓜分,拉达克则被英国属克什米尔所吞并。
(3)“五次”对外战争
1840年,英帝国主义以清王朝禁烟为由,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史称鸦片战争。1842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在英国的军舰上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年,英国不满足它已获得的利益,联合法国,分别以“亚罗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此时的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完全占领越南后,开始凯觎我国西南地区。1884年至1885年中法交战。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奋勇杀敌,在刘永福黑旗军的配合下痛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由此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但是腐败的清政府却一味苟且偷安,李鸿章认为法国船坚炮利,强大无敌,中国即便一时而胜,难保终久不败,不如趁胜而和。因此,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将广西和云南两省的部分权益出卖给了法国,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1895年日本以清朝出兵朝鲜为由发动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被进一步肢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以保护在华侨民“利益”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70多年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近160万平方公里,共赔款2700万元,白银7亿多两(不含利息)。如把利息计算进去,仅《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就达9亿8千多万两。当时,在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大清帝国竟找不到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2、民国时期的国防
1911年暴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彻底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掠夺;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已,中国依然是有边不固,有海无防,人民有家难安。
(1)军阀混战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仍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帝国主义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他们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是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先后窃取中央政权,贿选国会议员和总统,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的命运,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日本的入侵及中国人民的抗战
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味奉行不抵抗政策,出卖民族利益,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肩负起救民族于危难的神圣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
(3)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休养生息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顺民心,从民愿,不计前嫌,准备与国民党第三次携手,合作建国。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经过四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
(三)国防历史的启示
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国防的孱弱所至。无数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的教训最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第二节中国的国防建设
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
(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使国防领导体制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特别是军事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国防领导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建国初期的国防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军事委员会,下设总参、总政、总后三部。毛泽东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和人民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另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一职,由朱德担任。
2、第一部宪法确立的国防体制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撤消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的决议》: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对内的命令可由军委系统内部下达,需公开的则用国务院或国防部名义下达。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彭德怀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3、1959年至1982年间的国防体制
1959年4月和1965年1月召开的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不再担任上述两个职务,但仍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统率着全国的武装力量。
1975年和197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统率,国家未再设国防委员会。
4、现行国防体制
1982年9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宪法规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或罢免;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继续存在,职能和国家中央军委完全相同。这表明中央军委同时有两个名称:一个是中共中央军委,一个是国家的中央军委。从而确立了党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行使领导职权的国防领导体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领导职权
――中共中央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其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即:中共中央拥有绝对的国防领导权。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选举权及罢免权;国防法律的制订和修改;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等。
――国家主席
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公布相关法令等。
――国务院
国防政策的执行机关
――中央军委
最高国家军事机关,负责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二、国防政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以及根据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积极防御,坚决保卫国家利益
1980年10月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竞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精辟的概括,指出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斗争实际,对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方针。
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巩固国防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我们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还一直贯穿着自卫战争,后发制人;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据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立足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等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之所以仍然坚持这一战略方针,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决定的;是由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长期稳定的科学指导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新时期军事斗争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因此,根据和平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实行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辩证统一,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军事战略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按照不同的国防概念和标准,当代世界各国的国防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扩张型:它是指某些经济发达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人道主义”和“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其特点是把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别国屈服的基础上。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把本国的国防延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其全球战略服务。
自卫型:在国防建设上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防属于自卫型。
联盟型:即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联盟型国防中,有扩张和自卫两种。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余国家则从属于他。后者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
中立型:主要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了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寓兵于民大搞全民皆兵的国防。
(二)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现代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和先进技术,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和保障。现在世界各国的国防经费之和,高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七年的总开支。国防经费如此之巨是由于国防建设所需物资之多,对物资质量要求之高所致。据统计,一个士兵战时平均每天消耗的物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20公斤,印支战争时为43公斤,现在已超过63公斤。前苏联军方估计,未来战争若动员1000万军队参战,每年要消耗钢890万吨、石油1亿吨、粮800万吨。可得出结论,现代战争其实质是经济战。正如思格斯所说:暴力原本的东西是经济力量。又如,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每次换代其性能都有大幅度提高,价格也数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如二次大战时的主战坦克每辆约10万美元,到1999年已超过400万美元,战斗机由20万涨到4000万美元,轰炸机则猛涨了500倍。可以看出,不论是打一场现代战争,还是加强现代国防建设,都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要有高科技来保障。也就是说,国防建设的规模、水平、速度都直接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规定。
经济基础制约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立足于经济建设,这是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规律。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国防建设更要服从经济建设。新中国建国以来,经过50年的建设,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不少还居首位。但产品和资源按人均计算,我们却远远排在后面。我国的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经过努力,在21世纪中叶我们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建国100周年时才可望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抓住大好时机,迎接挑战,把工作做的更好,把经济搞上去。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为经济的更大腾飞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集中一切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工作都要服从、围绕这一中心,尤其国防建设更应如此,以免经济基础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等诸多因素,这其中经济是首要的因素。当今,美国称霸的力不从心,苏联的解体及俄罗斯的困境,日本和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和增大,无不证明这一问题。
(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努力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中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战略,实现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按照现代战争的特点,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水平,改革和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改进军队的训练和院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四)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巩固国防
各个国家都走自己的国防建设之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的道路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有些国家依附军事强国,靠人家帮助建设国防,也有花钱买国防的,但这往往都要受制于人,失去了国防自主权,危及国防的可靠性,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我国是一个具有尊严的主权国家,是一个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国防建设不会乞求别国的帮助;中国不能像一些小的富有国家那样花钱买现代“国防”,即使我们的经济发达了、富有了,也不能靠买,以免受制于人。因此,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
1964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966年,成功发射了中程地地导弹。1967年又爆炸了氢弹,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日,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准确地命中目标,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水平,说明我国已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日,我国一箭三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日至16日,我国又进行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弹头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区。1999年11月“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成功,这是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新的重大成就。
自力更生决非闭关锁国和自大排外。国际社会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已离不开国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特别是那些处于落后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落后领域,要想改变落后状态就须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缩小差距。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还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技术和适用的经验,这样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国防建设进行得更稳健、快捷,取得高效率、高效益。当然这种学习应结合我国国情,不应跟在别人后面,而是以我为主,走引进、吸收、开发、创新之路,以“赶”、“超”的精神,加强国防现代化的建设。
(五)实现国防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是当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国防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它是其它三化的可靠保障。这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扩张主义还存在的当今世界尤为重要。没有国防现代化,在我国实现工农业及科技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这应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实现国防现代化是国家对国防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国防建设一定要以现代化为中心。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虽然具有不可轻视的综合国力和敌对势力畏惧的国防实力,但与发达的军事大国相比,在国防现代化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国防以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就能缩小或消除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就能解决与现代战争不适应的主要矛盾。因此,实现国防现代化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六)实行军民结合、全民自卫
在和平时期,国防建设要依靠、支援、促进国家及其它战线的建设,并使自身适度发展,而其它战线的建设也要考虑并能满足战时的需要,真正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建设,都统一在经济建设的目标上来,这样到了战时,国防就能显示其固有的威力,并能很快地将经济等实力迅速转化成作战或支援作战的能力。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是实现上述设想的最佳途径。所谓平战结合,就是和平时期的各项建设要为战时着想,平时的战备建设要能为国计民生服务。军民结合,就是军工生产和军事科研除为国防服务外还应产出民用产品,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尽力。但其原则应是军品优先、以民养军;而民用生产或设施主要是为“民”,但也要含有或能体现国防价值,一旦需要就能为国防服务、为战争胜利尽责。
(七)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外军事关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军事集团,不进行军事扩张,不在国外驻军或建立军事基地。中国反对军备竞赛,主张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军备控制和裁军。中国支持国际社会采取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的活动,支持国际社会为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争端、军备控制和裁军所做的努力。
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争取世界和平。这也是中国国防政策的一个根本目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争取世界和平,就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战争政策、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坚决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略、欺负、颠覆别国的行径。对于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争端,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它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历史证明,单纯依靠增加军务和加强军事同盟是不能获得持久和平的。只有在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营造真正的和平。
第三节 武装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一、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
日,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的诞生。1928年2月,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11月到1932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相继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歼灭20余万国民党正规军,工农红军队伍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主力红军被迫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经过长途跋涉,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主力红军长征期间,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在8省14个地区独立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1万余人的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协议,工农红军在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改编。1937年8月,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2.5万次,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大扫荡”,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171.4万人,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战争中获得发展。到抗战结束时,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扩大到100多万平方公里和1.2亿人口,武装力量人数扩大到130余万人。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无视人民的和平要求,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适应新形势,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有效地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1948年开始进行战略反攻。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底,人民解放军先后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400万人。
二、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军队逐步发展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的国家武装力量。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军队院校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组成。总员额保持在250万人以内。
陆军部队依任务和装备区分,主要由步兵、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组成,陆军部队的组织体制一般按照军(集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序列进行编制。
海军部队成立于日,按舰队、海军基地、水警区编组。人民海军下辖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海军基地通常隶属于舰队,下辖水警区和舰艇部队等。人民海军按照装备和担负的作战任务,可分为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
空军部队成立于日,它的组织序列由军区空军、(军)师、团(场站)、大队编成。人民空军根据武器装备和担负的任务,主要分为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空降兵、雷达兵等兵种。
第二炮兵部队组建于日,又称战略导弹部队,是装备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执行战略核反击任务的部队,直属中央军委领导。
军队院校按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承担的教育科研专业,可分为军委、总部、军区和各军种、兵种所属的院校。
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包括从事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各研究院所以及各类国防科学技术试验基地。
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按统一的编制为战时实施成建制快速动员而组建起来的部队。其师团已纳入军队建制序列,授有番号、军旗。预备役部队平时隶属省军区,战时动员后归指定的现役部队指挥。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1982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3年4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在北京成立,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实施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武警部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同等待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基本使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党政领导机关、国家的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总部、总队和支队三级领导机关。武警部队以内卫部队为主体,包括列入武警序列由公安部门管理的部队(公安边防部队、公安消防部队、公安警卫部队),以及列入武警序列受国务院有关业务部门和武警双双重领导的部队(水电部队、交通部队、黄金部队、森林部队)。
(三)民兵
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民兵在军事机关的指挥下,担负战备勤务、防卫作战任务,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第四节 中国国防法规
一、国防法规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防法规体系。既有规范我国国防建设基本任务、方针原则、领导体制及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简称《国防法》),也有规范国家兵役、兵役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简称《兵役法》),还有规范武装力量作战、训练、管理等内容的行政法规;有规范军官、士兵服役、军衔等内容的国防人事法规,还有规范发展武器装备、保护军事设施的《国防科技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和立法原则,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从纵向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基本法律及其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这些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基本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等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是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
(二)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军事领导机关,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执行机关。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军事行政法规都由他们单独或联合制定颁布。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由国务院制定颁布;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等,由中央军委制定颁布;而《征兵工作条例》、武装警察部队《警官警衔制度的具体办法》等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颁布的。
(三)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颁布的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军委各总部都是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办事机关。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律规定,各部门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了若干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应征公民体格条件》、《交通战备科研管理暂行规定》等。
(四)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制定颁布的法规细则。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为了加强部队建设,坚持严格训练,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作战能力,各战略区域、各军兵种根据自身特点,依据基本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法规细则。如陆军颁布的《战斗条令》,海军颁布的《舰艇条令》,空军颁布的《飞行条令》等。
第二课 中国军事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军事思想概述
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揭示的是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以及进行战争的指导规律,阐明军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是人民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指导作用:军事思想在军事科学体系中占据指导地位,属基础理论部分。军事思想与其它军事学科的关系类似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军事实践的指南,是研究各门具体军事学科(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后勤学、政治工作学等)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法,军事思想对其他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阶级性:不同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
实践性: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接受军事实践的检验;它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继承性:军事思想发展史表明,重视并善于继承前人优秀的军事思想成果,借鉴和汲取异域军事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促进自身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就是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运用;同时也广泛借鉴了来自其他方面的军事思想精华。
创造性:人类军事思想史就是一部在相互对抗竞争中不断创造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在敌对双方的对抗竞争中,谁的军事思想落后,谁就会在军事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招致严重的挫折或失败。因此,对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来说,善于随着情况的变化提出新的军事思想,为正确进行军事斗争提供理论指导,积极探索军事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使军事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实施正确指导,立于不败之地。
时代性:各种军事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各种军事思想又都是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
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国别划分,按照东西方进行划分,按照代表人物划分,按照阶级划分等。通常可在国别基础上按照时代划分,分为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当代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的高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1、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
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军事著作有《军政》、《军志》,已失传。
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军事的作用是维系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体系;防御外族侵略和对外侵略扩张;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军队中充当军官的是“国人”(贵族),“野人”(奴隶)只能充当徒兵。约束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的行动准则称为“礼”,控制奴隶平民的,叫做“刑”。
(3)迷信色彩浓重,天命论占主导地位。在军事领域宣扬天命观,除了政治需要外,还因为当时人们对许多军事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认为有外在力量主宰着战争。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夏、商、周三代,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军队指挥上要统一,并实行严格管理,这些思想贯穿着夏、商、西周王朝的军事斗争。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牧野之战,已经开始注意军事谋略的运用。
2、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峰。
军事思想发达的原因:
(1)战争比较频繁。在这550年的历史中,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就达713次,这些频繁发生的战争为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
(2)文化普及。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文化教育普及于民间。
(3)各诸候国重视和提倡。
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特点:
(1)兵书多、兵家多、流派多。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家共182家。
(2)经典兵著趋于系统化、理论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兵书,大多比较系统而广泛地从理沦高度,总结军事和战争问题。许多著作分题、分篇,结构合理,哲理性强。最突出的是《孙子兵法》。
(3)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军事著作。宋代编撰的《武经七书》有五本形成于这一时期。(《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战争观念上的“反战”与“主战”之争:
(1)“兵凶战危”——儒、道、墨的反战立场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都持“非战”的态度。孔子强调以礼乐治国,以仁德服人,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抨击当时的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道家:老子认为:“兵者不挂之器.非君子之器”,“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庄子则否定一切战争。
墨家:“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只有极少数国家得以幸存,这就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医治了一万人,而仅仅有几个人痊愈,这种医生绝不配称良医。同样的道理,战争也绝非安定社会的正确途径,必须予以否定。儒家反对战争主要是反对“不义之战”,而肯定“义战”。公元前486年,齐国犯鲁,孔子闻讯后即号召其弟子挺身而出,共赴国难。
(2)“厉行耕战”——法家的主战立场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和管子。“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3、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公元前221年-公元1368年)
秦代至元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期。秦始皇统—中国后,虽然历经秦、汉、晋、隋、唐、宋、元等王朝的更迭,但先秦的军事思想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也得到进—步的丰富和提高。汉初的《三略》和后来的《淮南子o兵略训》等,是当时的重要军事著作。唐代的《李卫公问对》一书,结合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的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北宋初期,火药、指南针开始用于战争。军事技术的发展对作战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北宋前期,编纂出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总结了古今兵法和当时朝廷的方略;宋神宗年间,又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经典课程。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大一统的战争观,统一的历史时代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战争观必然定位于大一统的思想。反映在军队建设方面,也强调集中统一。在国防建设上,则反映为长治久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190至589年)三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使得军事思想出现了以追求实用为以的特点。北方的统一和南北对峙是这个时期军事思想所要探讨的两个重点问题。代表人物曹操、诸葛亮。“弘思远益”的战略思想,两弱抗一强的三角斗争思想和南水北骑的作战思想独具特色。
(3)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至960年)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冷兵器(是相对以火药为动力的热兵器而言的,比如刀、长矛;冷兵器主要以人力为动力,少部分是以机械和动物的筋腱为动力。)时期的末期,在中国军事史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军事思想方面多有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4)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60至1368年)宋辽金元是相对动荡的时期,南北方对抗极为激烈。在军兵种建设上呈现出“南船北马”的局面,与三国时期非常相似。而在武器装备方面,则开始出现了火器,出现了炮兵。因此,这一时期冷热兵器并存,城寨防守和江河防御的地位突出。
4、明至清前期的军事思想(公元1368至1840年)
明代至清代前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革新与守旧并存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从明朝至清朝前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不仅有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而且这个时期,西方列强也开始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一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也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另外,何良臣的《阵纪》,着重记述了军队组建和战法的革新。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则重点反映了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则是从根本上提出了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到了清王朝时期,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虽然出现一些总结实战经验或论述防务、训练的兵书,但总的讲军事思想趋于陈旧与保守。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以及将帅修养和作战指挥等主要内容。
1、探讨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古代军事家对战争性质和作用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春秋时代的孙武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国家的人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战国时代的吴起认为,引起战争有五种原因: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囚饥。《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口号,“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就是说,杀掉坏人,保护好人,则可以杀人;进攻其国,解放其民,则可以进攻;用战争制止战争,则可以开战。有的把兴师区分为“义兵”与“不义之兵”,“得道”之兵与“失道”之兵。这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触及到战争的性质。
2、探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尉缭子》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寒为种;武力表,文为里”的卓见,即在战争问题上,军事是从属的,政治是基本的;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司马法》指出:“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说明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若用政治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战争,已经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意思。
关于政治对战争胜负的作用。《淮南子》说:“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即战争的胜败根本取决于政治;“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人必亡”,即政治开明,国家虽小也能存在;政治腐败,国家再大也会灭亡。《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认为明智的战争指导者,修明政治,健全法制,则能够掌握战争的胜利,可见,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及其对战争胜负的直接作用,在古代军事思想中已有足够认识。
3、阐述作战的指导思想。
●先发制人的思想。古代许多军事家都强调先发制人,认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有了主动。《左传》说:“宁我搏人,无人搏我。……先人有夺人之心,搏之也。”《尉缭子》说:“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认为用兵贵在先发制人,靠此才能打胜仗。如何先发制人呢?《百战奇略》主张,“凡与敌战,若敌初来,阵势未定,行列未整,先兵以急击之则胜”。《孙子兵法》提出:“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强调以快制敌。
●后发制人的思想。古代军事思想受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出主张后发制人。强调在不利的时机和条件下,允许先退让一步,尔后设法取胜,即老子所谓的“进道若退”。《孙子兵法》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主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唐朝李卫公认为:“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认为后发制人是用潜力,先发制人是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挫折至最大程度,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去消灭敌人,这是兵法中运用潜力和锐气的奥秘。
●速战速决的思想。“兵贵神速”乃兵家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精彩之处。历代军事家都十分强调速胜。孙武认为:“兵之情主速”,“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速,不贵久”,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持久拖延。《登坛必究》说:“兵贵拙速,不尚巧迟。速则乘机,迟则生变”。用兵贵于求实而快,不主张弄巧而迟,快能抓住战机,迟则丧失战机。占代兵家认为,“速”就能使“智者不能为之谋,勇者不及为之怒矣”,这样,谋略高的敌人也无对策,强悍的敌人也来不及逞凶。
●歼灭战的思想。古代军事家较为重视达成歼灭战。《国语o周语》提出了“夫战,尽敌为上”的观点,认为作战最好能干净、彻底地全歼敌人。《孙子兵法》提出了“全胜”与“破胜”的两种结局,无论是迫敌全军、全旅降服,还是击破敌全军、全旅,均强调达成歼灭。战国后期秦国的作战方针“毋独取其地,而攻其人”,强调不仅要攻占敌人的土地,而且重要的是要歼灭敌人的军队。其理由是孙子所说的“胜敌而益强”,歼灭敌人,能够补充壮大自己的力量,越战越强。综上所述,古代军事家在总结长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作战指导的规律,阐述了一些极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归结起来讲,就是在作战的主动权上强调“争先”;在作战的取胜把掘上强调“持重”;在作战的进程上强凋“速决”;在作战的结果上强凋“歼敌”。
4、提出作战原则及方法
●集中兵力。《白豪子》指出:“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则心坚。”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集中兵力就能大张声势,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就能使士气旺盛,就能使军心坚定。《孙子兵法》提出:“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说明力量弱小的一方容易被力量强大的一方所战胜。《删定武库益智录》指出:“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认为兵力分散,力量就弱;兵力集中,力量就强,这是历代军事家公认的普遍常识。
●出其不意。孙子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认为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的。古人认为,出其不意可使敌人“莫识其来,莫知其御,是谓率然之用”。即让敌人不知攻击来自何方,不知如何进行抵御,这是把握了突然性的运用。古代军事思想认为,出其不意的主要办法:一是秘密计划;二是神速行动;三是隐真示假;四是巧妙多变。这样,才能使敌人防不胜防。
●奇正互变。孙子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孙武把奇正作为作战原则是具有开创性的。此后,奇正范畴成为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命题。从中,唐朝李卫公对奇正理论进一步地加以阐述和发挥。他认为:“行兵之要,不外奇正”,即用兵作战的主要问题,不外乎奇正相互配合。他指出:“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勇锐无恃,难以控御也。”认为作战只有正兵,没有奇兵,虽然整齐,但不猛烈,不可能取胜;如果只有奇兵而无正兵,虽然很锋锐,但没有依靠,就难以控制住敌人。他还说:“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认为欺骗敌人是实施佯动,击败敌人才是真实行动,这就叫奇正的相互转化。
●避实占虚。虚与实是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一对范畴。孙子提出:“兵者,诡道山”,“兵以阼立。”认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李卫公问对》开篇就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及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两个字。”善于用兵的将领,“先知攻守两济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见。”(《十一家注孙子》)李筌说:“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避实击虚的基本方法有:一是明察虚实,通过分析、侦察、试探,察明敌人虚实;二是转换虚实,变敌实为虚,变我虚为实,譬如,“敌逸则劳之,饱则饥之,安则动之”;三是乘敌之虚,即把作战目标和方向选在敌人“不趋”、“不意”、“无人之地”处。
●兵贵其合。古代兵家把协同作战看作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司马法》说:“凡胜,三军一人,胜。”《左传》讲:“师克在合不在众”,认为军队胜仗在于协调一致,而不在于数量之多。《吴子》说:“兵贵其合,和则一心。兵虽百万,指呼如一”,强调军队最重要的是团结,团结就能一条心。虽百万大军,指挥起来像一个人那样。如果协同不好,必然失败。《武备集要》讲:“将权不一则败;同役而不同心者亦败”。《司马法》上讲:“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为,短兵以守”,各种兵器互相配合,相互掩护,取长补短,才能协同作战而取胜。
5、确立治军的主要方略
●将帅培养。古代军事家十分重视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选将的标准,作为治军的主要着眼点。孙武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并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强调将帅对国家“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对士二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具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的品格。其选择将帅标准是:“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申令。他认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山;忿速,可悔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武经总要》论述选将标准时,除重申“智信仁勇严”外,还要求“五谨”,即“理”,调度有方,指挥若定;“备”,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果”,果敢,果断;“戒”,胜不骄,持身严谨;“约”,军令简明易懂,不搞繁文缛节。
●以治为胜。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强调将帅智勇双全,而且把严明军纪作为治军的重要原则。魏武侯曾问吴起:“兵何以为胜?”吴起回答:“以治为胜。”并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历代兵家都十分注重明法申令和严明军纪。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岳飞杖责岳云的故事,历来为军纪严明的典范。《陵宣公集o卷’卜九》指出,“驭众而不用赏罚,则善恶相混,而能否莫殊。”《商君书o错法》讲:“功赏明,则民意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意思是奖励准确,民众就会受到鼓励而争取立功。治理国家而能使民众努力争取立功,军队就必然强大。《阵纪o赏罚》中讲:“若赏及无功,罚加无罪,行赏于人而心怨恨,加罚于人而心不甘,下将背叛也。”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更进一步提到“赏不专在金帛之惠,罚不专在斧钺之威”,奖惩都要“申明晓谕,耳提面命,务俾人人知其所以赏与罚之故”,达到“感心发而玩心消,畏心生而怨心止”的目的。
●教戒为先。古代许多兵家把练兵看成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吴子》的《治兵》篇中说:“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认为在实战中人们往往牺牲于本领不高,失败于技术不熟,所以在用兵原则中,教育训练是首要的。《司马法》认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要求士兵不经过训练,不能够参战。苟子提出:“不教诲,不调一,则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缨也。”强调不教育军队,不统一步调,就退不能守,进不能战;教育了,统一了,就能有坚强的军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理论期末考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