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为什么不好做了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营销,为什么不好做了不好,销售,为什么,不好营销,营销,营销,做销售,什么,销售,不好做销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营销,为什么不好做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为何在全民教育时代 教育行业营销还那么难做?
教育行业是个庞大的市场,全民教育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达到了空前高度。但对教育行业从业者来说,做营销却并不容易。教育行业一方面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很多优质的教育机构却在面临招生难、塑造品牌难、与大型教育集团无力抗衡的不均衡发展困境。“学生”群体在变化 提及教育,不少人映入脑海的还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而事实上,在教育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这个群体早已发生变化,开始涵盖不同的职业、身份、年龄的人群,谁都可以成为教育行业的直接或相关受众。数据显示,教育市场中,小初高教育占据32%,职业教育和语言培训分别占到26%、22%,加起来已是教育行业的半壁江山。年龄分布上,35-44岁群体是关注教育的主流人群。在教育市场,消费决策者往往并不是学生本人。数据显示,关注孩子早教的用户中女性占比58.5%,妈妈掌握着孩子早教的话语权;而小初高教育阶段,父亲的参与度增加并成为教育消费的决策者。因此,影响教育消费的决策者往往比影响“学生”本人更为重要。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0-3岁孩子接受教育从2014年10%的比例到2016年增长至24%,幼儿教育市场增长迅猛,且对幼儿教育的关注时间提前。小初高教育阶段,消费者更注重服务品质,如1对1、小班精品教学成为市场热门。而对于文体教育而言,对舞蹈培训的需求占据整体需求的61%,紧随其后的是健身和美术,文体教育对教育机构口碑和效果的要求较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将关注教育的群体还原到其真实生活场景之中,更有助于看清用户全貌。百度大数据显示,年轻的辣妈们除了关注幼儿教育之外,也更关注医疗美容,人鱼线是她们的热搜词;而关注职业教育的80、90后,同时也是王者荣耀的游戏发烧友,在兴趣上更关注影视和旅游。教育行业面临品牌与效果双重困境行业变化中,营销困境越发显现,诸如:1)客户转换周期长。人们更有意把教育视为一种投资而非消费,造成潜在客户较长的比较和观望期。2)决策群体、付费群体和消费群体不一致。营销对象和目标不是固定的人群,而是动态变换、相互影响的受众。3)教育目标和结果不易清晰量化。例如购买画画和购买四级培训的决策考虑完全不一致,前者购买的是能力甚至是体验,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回报。4)行业要求重口碑和成果积累,但是更多的行业竞争者处于不平等竞争当中,很多企业难于破局。以上的营销之痛归结为两点,无非一是难以向正确的受众进行准确营销,二是品牌构建、口碑积累的难题。再结合当今的营销趋势,第一,网络广告占比已接近70%,成为霸主;第二,用户越来越习惯用手机刷新闻、刷资讯,打发零碎时间;第三,用户对广告又爱又恨,能融入语境的沉浸式广告成为影响消费者心智的突破口。在此趋势下,能自然融入资讯内容、且根据用户的兴趣意图进行个性化推送的信息流广告正在成为业界追逐的热门。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信息流广告也正契合了其对品牌与效果的双重需求。信息流广告打造品效合一精准营销之所以困难,在于无法定位有真实需求的用户。教育群体对教育消费的观望期和等待期都很长,其中关注教育的和真正想购买教育产品的用户的甄别成为关键。在传统的兴趣定向中,找到的用户可以被描述为“我认同语言教育这种消费是有价值的”,但距离这个人真的前往教育机构购买课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在百度的意图定向中,被筛选出来的用户心里想的是“公司开展国际业务,我需要短时内提升一下口语水平”,这是一种真实的消费冲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图。这与教育行业之间存在天然的匹配。关注教育的用户决策前更注重信息收集,用户会在搜索引擎上反复检索对照教育产品。百度营销大脑通过对用户人群属性、搜索意图、行为数据与兴趣爱好的四重定向与200万用户标签,能从6亿用户中精准识别每一个人。因此,使用意图定向的百度信息流广告只曝光在寻找它的准客群中。在精准找到用户的基础上,信息流广告除了推动购买转化,也促进品牌塑造和口碑积累。教育行业注重内容,品牌企业主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不同的图文、视频、图集、AR样式等多种形式,让用户“沉浸”在广告内容中,增强品牌记忆度和好感度。并通过“搜索+推荐”的双引擎,不断强化决策链影响,形成品牌认知、兴趣偏好、对比决策、购买转化的闭环。数据显示,在扩大品牌认知方面,点击过信息流广告的人有11.7%会回搜品牌,其中有7.4%用户由“从不考虑”变为“考虑该品牌”;在提升品牌偏好方面,点击过信息流广告的用户31.7%增加了相关广告品牌的搜索次数。因此品牌的塑造和构建,信息流广告优势更为明显。教育行业正处于增长的高峰期,对于从业者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抓住新时代下的营销趋势,精准锁定用户,打造品牌,是把握当下行业红利的最佳方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oasisli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内院校查询
海外院校查询
推理题:和蜜蜂:蜂蜜,想对应的是?
蝴蝶:茧蛹
母鸡:鸡蛋
父亲:孩子
农民:粮食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59)
看了那么多的书,听了那么多的课,怎么一旦用到自己品牌和项目上就不见效果呢?
我有一个也是读市场营销专业的朋友,现在自己在做餐饮,有一次他问我,“我一直在用各种营销方法来做品牌、做推广,怎么就不见生意好起来呢,反倒越来越差了呢?难道实践和理论差距就那么大吗?”
在做我自己的项目上,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我很久。看了那么多的书,听了那么多的课,怎么一旦用到自己品牌和项目上就不见效果呢?
用尽了书上所教的方法,为什么做的营销推广都没有用?
营销理论发展
要找到原因,首先要了解我们所用的市场营销理论的历史发展情况。
我本科和研究生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主要围绕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 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他所写的代表作《营销管理》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一直被奉为营销学的圣经。
科特勒本人常年服务于像IBM、通用电气、AT&T等等国际大企业,他书上用的绝大多数是大企业的案例。因此,科特勒的理论非常受美国大企业的欢迎。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美国的品牌营销理论被引进到中国。里面的案例、广告、美好的结果,在加上中国本土缺少成体系的营销理论,美国的品牌营销理论深深吸引住中国的企业们,大家就纷纷开始模仿学习。
很多初创企业也加入其中,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些营销理论也适合自己,学习这些理论、营销方法,视这些案例为榜样,然后去做广告,最后发现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甚至生意越来越差。
怎么在美国有效的理论,在中国却不行了?
这是因为,大企业和初创型企业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大企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充足的现金流,他们可以烧钱跟4A广告公司合作去加深消费者对他们品牌的认知,品牌效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次又一次去做广告来叠加品牌效应。但初创企业本身就缺乏资源,现金流紧缺,恨不得一个硬币掰开两个用,即使你想到很好的广告创意,也缺乏资金和资源去制作、投放。
因此,对初创企业来说做大手笔的品牌营销推广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让消费者帮我卖产品
如果初创企业穷的话,那么市场部就更穷了。我在英国做手机壳的时候,真的是1分钱的营销预算都没有。
但是正因为穷,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市场部是有花不完的营销预算,我们也没法承担所有的营销推广费用。
因此,市场部需要一个杠杆去撬动营销推广,这个杠杆就是“口碑”,要让消费者帮我完成营销推广的动作。
市场部不单单要让消费者来购买我们的产品,还要让他们帮我们卖产品。
这样的话,消费者不单单是购买的主体,更要成为了营销推广的主体,而市场部只是在做初创刺激的动作。
做有口碑的产品,让消费者去传
“传播”二字将“传”放在“播”的前面,说明“传”比“播”更重要。市场部除了自己“播”内容出来,更要设计内容给消费者“传”。
那消费者会传什么呢?有两种东西可以传播,“产品”和“营销”。“产品”比如墨刀、幕布、因味茶……,“营销”比如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网易云音乐的地铁广告、泰国的神转折广告等等。
初创企业可以选择做好的产品,也可以选择做好的营销供消费者传播。但是好的营销是需求大量金钱投入的。你肯定会反驳我,也有用很少的钱引爆全网的呀。可是,中国企业千千万万,底下埋着多少尸体?别总认为自己一定是那个幸运儿。
现在很多初创企业总想着营销,却没好好想想怎么做好产品。
好的产品有什么作用?一,它能促进二次消费,二,它能形成口碑,带来新的消费者。
我相信你朋友一定带你去过那些藏在很隐蔽角落里老字号小饭馆,这些小饭馆的位置是非常差的,也不打广告,但是生意却非常好。它们的消费者主要是回头客以及熟人间的口口相传。
口碑的传播不单只在熟人之间传播,有了社交媒体化后,口碑甚至能够传遍及全网。慢慢地“口碑”成为决定初创企业生死的重要因素。
那究竟被称作好的产品是怎样的呢?这里有两个要素:
第一,能区别与竞争对手的鲜明特点,第二,跟竞争对手比其他方面没有硬伤。
区别与竞争对手的鲜明特点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和留下来的理由,我来你餐馆吃饭,你总得有一两道菜是你们家最拿手的吧?如果没有,我下次怎么会再来呢,我怎么会介绍我朋友来?其次,没有硬伤是给消费者一个不离开你的理由,你们餐馆的其他方面最起码不能比其他餐馆差吧?总不能别家干干净净,你家饭碗不清洗直接就用。
这两个要素是最基础的,而且是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更优秀的产品是自带传播的。这些优秀的产品是会“自己说话”的。比如 “Ube()r”、“Airbnb”、“Keep”这些产品都是通过设计让产品自带传播。(请继续关注“一席尧言”,下期我们再探讨自带传播的产品设计)
过早营销就是加速死亡
其实如果一个品牌、一款产品一开始过早的推广,很有可能会加速了它的死亡。
比如说一个餐厅菜品还没研发好、服务还没培训好,就去开始做营销推广,拉来一群用户进来,大家吃完这一顿之后感觉不怎么好,他们下次即使路过也不会再进来吃。更坏的是,他们甚至会告诉他其他的朋友,这家餐厅很糟糕。
一款APP刚上线的时候,很多功能没完善好,用户体验也没做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候投入大量资源去吸引流量,用户又跟你非亲非故,体验差了就会立刻卸载走人,以后想再拉回来就更难了。
这些情况下去做营销推广就是在找()死,在加速自己的死亡。
因此,在一个品牌或产品的早期,核心的目的不应该是知名度、用户量或增长率,而是良好的口碑。口碑是证明初始用户对你品牌、产品的认可,也证明你的体验能让用户满意。这个时候你才拥有能力去服务更多的用户。
我在英国做手机壳的时候,我会跟每个用户发跟踪邮件,去了解他们是否对我的手机壳满意,把他们当作我的朋友,只有当我手机壳得到初始用户的认可后,我才会去做营销推广。那时候我是一个一个地得去积累第一批种子顾客,让一百个人爱上你,比一万个人觉得你还行,靠谱得多。
怎么知道自己产品口碑如何?
那怎么知道自己产品口碑怎样?完全不需要科班那套消费者调查的做法,直接去跟你用户聊天,去问他“多大可能性将这个品牌、产品推荐给他的朋友,0分是完全不推荐,10分绝对推荐”,让他们在0-10之间打分。
()如果他们给9或者10分,那么证明这算作好的口碑。如果7、8分,那就是在发好人卡,那么就要去追问他,缺的那2、3分在哪里?如果是7分以下,就自己去好好反省。
比如,你开了一个餐馆,你邀请朋友来吃,吃完后让你朋友来打分。记得要详细地追问那些打7、8分发好人卡的朋友,那2、3分差在哪里。
这套方法简单实用,我自己感触良多,你会发现这样能追问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各阶段的目标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初始用户的口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千万别把“口碑”当作神药,要清楚“口碑”是无法令你从1千增长到1百万的用户。
当你有了良好的口碑,有足够能力去服务更大体量用户的时候,就需要做流量、做营销推广了,通过广告的形式低成本的找到更多的用户。
比如说,你的手机壳设计得非常棒,材料也很好,售后服务又一流,买过的用户都会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刚买到的手机壳,那么这时候你去做广告就能很好的实现增长了。
公司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定要清楚各个阶段的首要目标。
其实,做好口碑是一个商业常识,只是人们常常忘记了这个常识。
作者:邓棱尧 Curry
来源:一席尧言
作者:爱运营,来自:网站运营
转载请注明来源:申永祥博客,(QQ:)原文地址:原文地址:
声明:博客内容除标记原创字样以外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为什么看经典营销理论反而做不好营销?相关文章阅读更多:&&
为什么看经典营销理论反而做不好营销?精彩文章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
【李文涛的回答(1057票)】:
我刚工作的时候,还不到2000年,那个时候看我们这个行业的代理商,真赚钱啊,躺着都赚钱,2001年的时候,我听说一个比较大的代理,一年赚多少,一年能够赚600万。我去,当时我就想,一年赚600万,这可怎么花啊,要知道那个时候北京的房子才4000一平,600万能够买1500平米三环边的房子的
到了2010年,我听说这个代理商,已经把公司卖给一个大公司,然后天天亏损,觉得这个大公司不靠谱,又把公司赎回来接着自己干。我去看他的时候,他一个人挂了至少5个QQ群,我不懂QQ群封顶是不是200人,他说每个都封顶了,然后就看他不停的在QQ发布自己的信息,然后回复下面经销的咨询,他的主要销售也大体类似,还有几个送货的跑来跑去送货。赚了多少呢,他说大概现在算下来一年能赚200万
2014年的时候,我和他聊天,他说现在怎么这么难做呢。我说其实不是生意难做了,而是咱们这个行业回归了社会平均利率了。你看现在你卖的货数量比以前多得多,可累死累活的却赚的比10年前少了太多,就是因为这个道理,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整个行业回归了社会平均利润率
抛开垄断行业不谈,就说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一个超额利润期,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而随着年头增多,进入这个行业人的越来越多,而且行业或者产品越来越规范,就会形成寡头垄断(可能是全国,区域,城市,社区内的寡头),然后利润开始下滑到社会平均,但是也不会继续下滑,如果继续下滑就会有人退出,然后上升到社会平均
看看20年前中关村卖电脑的,卖一台怎么也要赚一台,看看七八年前搞煤炭的,卖一吨怎么也要赚三吨,而今天这些行业呢,基本都是微利甚至亏损,寡头都靠数量赚取利润。那个时候卖电脑的都是高薪人士啊,而现在呢,也就是平均工资吧
所以,不是生意难做了,而是这个行业归属到社会平均利润了。现在谁是风口上的猪,是移动互联那帮人
【松松的回答(42票)】:
如果把做生意看做是一种活动的话,信息透明度、社会平均利润等多种解释都可以归结为一点,资本的利润率随着投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即投资效益的递减规律。也就是说,随着社会范围内的投资活动趋于活跃,利润率只会越来越低。《国富论》中就已经提到,“资本的增加,在提高工资的同时,也减少了资本的利润”,这一点在凯恩斯那里被发展成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收入中成本将递增。在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成本增长的速度将快于利润增长的速度,致使生产者无利可图。
引用亚当斯密他老人家的例子:“每年原来只需要1000吨鱼的市场,如扩大到需要10000吨鱼,那么,为供给此市场而增加的劳动量,也要超过10倍,否则就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劳力的价格(工资)、捕鱼工具的价格都将比以前大大提高。鱼的真实价格,也会因成本上升而上升了”。投资增加拉动成本上升,上升幅度高于增加投资带来的回报时,利润率就会下降——这种看起来只是“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现实中几乎总是发生。还有一点,如果市场高估了实际的需求量,比如市场实际上只需要8000吨鱼,那么10000吨鱼的供应量显然只会导致价格下降,这就更糟了——我们的4万亿刺激计划造成的“产能过剩”,就是这种情况的极端案例。
再说金融市场。按照人均产值来算,十八世纪的荷兰远比英国富裕得多。荷兰政府发行债券的利率当时为2%左右,信用良好的个人也可以以3%左右的利率获得借款;在同一时间,英国政府借款的利率达到了3%左右,个人借款利率为3.5%-4.5%,略高于荷兰;而英国在北美和西印度的殖民地,借款利率则达到了6%-8%。投资规模越大,财富存量越多,利率通常也越低(控制其他因素相同)。相同的规律在金融市场上也是成立的。
投资的增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参与者数量增加,竞争的人多了就要压价,结果所有的人都几乎无利可图,只能作为成本价的接受者而存在,这就形成了微观经济学探讨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完全竞争市场适用于生产过程简单、附加值低的产品,而这种产品在人口众多、处于产业转型初期的我国仍然随处可见。(例如新闻:)。另一方面,单个企业的投资额增加也必然会带来其边际生产率降低,即所谓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这两方面决定了在经济仍然保持高增速的现在,投资的增长导致各行各业的生意都将越来越难做。
再说成本。成本上升主要体现在物价(原材料和固定资产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贴两个和成本有关的图(数据来源为CSMAR国泰安数据库):
从1990年到2014年,除了96-2000年增速略有下降外,在样本期内城乡居民纯收入几乎是指数增加的,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幅为13.35%,农村居民为11.78%。当然,以上的“收入”概念包含了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而作为生产成本的劳动力价格涨幅应当主要为劳动收入的增幅。比较保守的估计应该至少在10%以上,这就已经够高了。从1990年到2014年,除了96-2000年增速略有下降外,在样本期内城乡居民纯收入几乎是指数增加的,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幅为13.35%,农村居民为11.78%。当然,以上的“收入”概念包含了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而作为生产成本的劳动力价格涨幅应当主要为劳动收入的增幅。比较保守的估计应该至少在10%以上,这就已经够高了。
至于第二幅图,原材料与固定资产价格似乎涨幅不大,二十多年来价格大约翻了3-4倍。
最后再引一句斯密的评论,我认为很好地回答了题主的问题——“利润减少时,商人往往埋怨商业衰退了,其实利润的减少,乃是商业繁荣的自然结果,或者说,是所投资本比先前更多的自然结果”。
【陈设的回答(144票)】:
看了前面的热门回答,我感觉仿佛不够宏观,都说的比较细节,我试着从中国整体经济方面来说下,抛砖引玉吧,其实还是希望真正的宏观经济达人来解说。
中国经济从邓设计师的改革开放开始,挑最干的货来说,走的就是一个对外出口换汇,对内寻找消费品的套路。
先说出口,这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趟过的浑水。你要发展,一是你不会,你没经验没知识;二是你没钱,这怎么发展经济。所以你就得求人家给你提供钱、知识。但人家也不是慈善机构,为啥来帮你,所以你就给人家各种利好政策,我赔进去环境成本、文化成本来换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赚钱我给你拿大头,这总行了吧。这看起来不公平,但也没办法,咱们近邻比如日本、韩国也都走过这条路。
路子找到了,那么在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工厂内部,都发生了什么呢?赚取外汇的是私企,但国内不能花美元啊,所以就需要银行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给私企。 这时,如果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我们生产的东西都拿走到了国外,我们换回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钱,也就是说,中国市场上的货物增加有限,钱却在大量增加,这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钱毛了。这怎么办?为了遏制通胀,我们先是把免费的教育、医疗变成收费的了,还不够?我们把房子推上了前台,这回你钱有地方花了吧。
既然是大家都走过的老路,那结果就都一样么?不完全一样。因为咱们国体不一样,就决定了分配方式不一样。要细究这个分配与国体的关系,我没本事,但我相信一条:权力决定利益——谁权力大,谁分的利益就多。咱们政府权力巨大,事实上的结果就是,我国迅速成为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政府之一,你看看可怜的美帝政府,动不动就赤字连连,甚至还闹破产。
分配方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后续道路的分歧。还是以日韩为例,发展的收益大多留在了企业,也就留在了民间。使得民众的教育、素质、消费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打开内需,产业也相对容易从出口为主的,低级加工型转为内需为主的知识产业型。但在我国,为什么年年喊扩大内需,年年无疾而终,是老百姓有钱不会花?其实谁不喜欢有钱任性,关键还是没钱。
咱得承认,经济的急速发展确实给百姓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对广大低级劳动者,尤其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他们作为出口型经济增长的一线主力军,从经济增长中分得的好处却太少,根本没机会提高自己的素质、教育等,能有地方住,养活起孩子,生病有钱治就不错了。
为啥买卖不好做了,因为我们转型太困难了。以前是出口型快速发展阶段,现在已经到瓶颈了,内需因为前面说的原因也打不开,你说能不难么?
政府为什么现在大力反腐、大力优化政府机构、精简放权?其实真不是本届领导真的多么与以往不同,而是中国按原来的套路已经玩不下去了,不改不行了。
PS:宏观经济是无比复杂的,人口、历史、国家关系等等都是影响因素,但我还是觉得我挑的是最主要的干货。
【moyaxu的回答(85票)】: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答案!
对于互联网我也一直在思考,但对于
的答案……真抱歉,感觉并没有什么干货。互联网本质是一个沟通渠道,信息交流就是它应该而且仅能做的。
请问小米做了什么?压价+网上销售,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了?互联网思维就是砍价大作战?OK你说用户参与设计,真是抱歉啊,请你重新设计一款花生油吧,你能用什么花生?你能用什么工艺?你还能用什么包装?
除了光鲜亮丽的外皮,互联网思维本质上就是在倒卖大家已经用到吐了的东西。你说不重视用户,笑话,谁敢不重视用户?生意难做,跟互联网有关系,因为不用互联网会少一条渠道。别人2条渠道你1条,当然会觉得有压力。但本身渠道是造成困境的根源吗?别人挖渠道你就不挖吗?那活该作死
或者你说用户体验啊,UI啊,UE啊,VI之类,还是说你提到的鲁花,请认真思考给他增加UI和UE价值的可行性,再来鼓吹互联网思维吧
互联网思维只是雷军用来鼓吹自己和小米的软文,你信了就是正中下怀。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一种很严重的工具崇拜或者路径崇拜,好像有一个东西拿出来就可以作为万能灵药,以前他们信励志大师,信成功学,信观音信菩萨信一切,现在他们信互联网思维,唯独没有相信过自己!没有相信过自己的思想!
工具没有万能的,互联网思维(姑且这么说)也不是万能的,你要把它生搬硬套到传统行业根本就是自己思维僵化,还在洋洋得意似乎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醒醒吧姑娘,落伍的不是这些传统企业,而是你自己。
回到正题,如果整个社会大多数行业都觉得难做,这时候并不是行业出了问题也不是有什么竞争者,而是因为国民经济整体下滑。
【戴宁慧的回答(251票)】:
复制了策划总舵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不知道会不会对你有帮助。
总结下来,中国传统企业在2014年遭遇的核心问题有10个方面:
一、传统营销的势没有了
不管在哪个行业,传统营销都找不到 “势” 了,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如果你的企业商业模式还是老一套,生产、加工、产品、招商、广告,这一套路早已经成为传统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行活,闭着眼睛都会干。
大家突然产生了疲劳感,发现兴奋不起来。无论怎样的成功学培训,也难以激发团队的斗志,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就是传统行业的穷途征兆。
任何事物,不怕小,就怕没有势。雷军说,站对了风口,母猪都能飞上天,风口就是势,没有这个势,企业就是一潭死水,是非常可怕的。如何找回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是所有传统企业老板最大的命题。
二、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
转型,这个词汇已经被说烂,但这两个字的确关乎企业生死。尤其是大企业,年销售额过10个亿的企业,靠的就是传统的渠道和团队,转型谈何容易。转的动吗?很难。
诺基亚的企业文化、管理规范、专利创新都是全球顶尖的,但为什么消失?答案很简单,诺基亚和成就他的时代一起被消失了。
对于企业,转型有两种。
第一种,被迫转型,当问题集中到不能解决的时候,倒逼企业转型,这种转型成本是很大的,也是很痛苦的,但不手术必须死亡。
第二种转型,是预见式转型,是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洞察能力超强,这种企业家是稀缺的,比如IBM当年把PC业务卖给联想,就是在PC机快不值钱的时候提前卖了个高价,IBM提前完成转型,非常成功。但这种企业家在全世界也是凤毛麟角。
人,往往不愿意割舍过去的成功与光荣,恋旧情节是人之常情,但商业不能恋旧,李嘉诚警告自己的儿子绝对不能喜欢上任何一个行业或业务。往往动感情的时候,就是失败的开始。
三、传统企业的高管年龄大了
中国传统企业老板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高管年龄在35岁以上,这些人在传统营销领域经验丰富,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互联网不精通。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就在这两个人身上,底层员工都是年轻人,不存在问题。
40岁以上的,在传统企业打工的高管,未来3年有可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且是大概率事件。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往往因为什么成功,就往往因为什么失败。
让老板换掉一批高管,然后引进一批年轻人,这种风险谁能扛住?咨询公司不能,企业自己更是发抖。所以,这就是企业转型的矛盾和痛苦。
对于新崛起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没有历史包袱,他们可以轻装上阵,而传统企业不能,他们的肩上扛着全国数百家渠道经销商,怎么办?这是最痛苦的地方。
四、传统企业家对互联网心理没底
对互联网这玩意儿,传统企业家是拿不准的,尤其很多老板手机上都没有微信或者微博,他们对这东西感觉不到成就感。与新事物中间隔着一道墙。
其实传统企业家感觉没错,目前为止,互联网电子商务还少有过100亿的实体群体,只有零星几个新公司做到了,天猫和淘宝上的企业 以个体户为主。
如果让鲁花这种百亿级别的企业搞转型,必须告诉他百亿级别的互联网操作模式,否则小打小闹的网络营销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
我遇到很多企业家,他们普遍对互联网心理没底,企业家对不确定的东西是不敢投入的,风险是他们的第一考量。
所以,企业家到底如何才能做到对互联网心理有底,我看办法只有一个,自己下水玩玩互联网,掏点钱当学费。
五、错把网络当销售渠道之一
我与很多传统企业高管谈互联网,他们很大一部分人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渠道。
比如我曾经服务过的公牛插座,4年时间从3个亿做到30多个亿,走的就是传统分销路线。安全吗?一点都不安全。
比如,雷军如果发现小插座的高利润, 搞出一个设计更漂亮,以出厂价作为零售价,那公牛的经销渠道会哀鸿遍野。这就是说,互联网是一个销售渠道,但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商业模式。
就像马云说的,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模式往往先是看不见,然后看不起,最后来不及。很多传统企业正在这么做,未来的确非常凶险啊。
六、传统营销思维根深蒂固
面对未来,我想奉劝所有传统企业人:不要用已知否定未知。比如传统营销,产品需要广告语,需要提炼独特销售主张,这些都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尤其平面设计理 论更是行活。但我们发现,广告语在推销产品的力量越来越差。
仍然有很多传统企业用传统思维做互联网营销,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比如马应龙做的一个视频广告《屁股欢乐颂》,放在互联网上,以为是网络营销,其实传统的不能再传统,创意感非常弱,典型的传统思维创意方式。
其实,不一定非要在互联网上卖,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卖!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就是与目标人群打成一片的思维方式,就是C2B,最后形成粉丝经济,建立起企业自己的粉丝帝国。
七、产品越来越不好卖了
大家上网查查,三只松鼠休闲食品卖的很火,包装设计的动漫化,销售语言的动漫化,充满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精神。
其实里面的坚果和大街上卖的没啥区别。那消费者为什么趋之若鹜?因为今天的年轻一代买的不是产品,买的是一种精神或者乐趣。
传统食品越来越不好卖,尤其很多传统历史悠久的食品企业,仍然在搞什么文化包装,这种做法是把企业往绝路上推。
中国及中国企业再也不要贩卖过去的传统文化了,可以作为品牌故事背景,绝对不能作为第一诉求。
白酒是传统文化的典型贩卖者,结果怎么样?白酒股票皆被市场腰斩,不是因为限酒令,而是传统文化的贩卖之路走到头了。江小白,搞出了时尚白酒概念,与传统文化切割,只针对年轻人说话,卖了几个亿,让传统白酒直呼看不懂。
未来一定拼的是创意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产品必须充满人情味,而不是自我的夸张与包装。产品必须成为消费者肚子里的蛔虫,才能成功。
八、五年战略规划失去意义
凡客陈年说了一句话,我永远不知道明天互联网会发生什么。他说对了,互联网时代做三五年的战略规划,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是自己骗自己的。
今天你看到阿里巴巴很火,明年后年不一定,说不准就被微信替代了。腾讯曾经搞过类似阿里巴巴的电商,但失败了,今天的微信却成功了。
所以,企业再互联网日 新月异的变化下,只能制定有效的1年战略,策略战术变化以周为单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与时俱进。
因此,互联网时代,企业会越来越累,因为越来越快,传统 企业时代的舒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我经常建议传统企业家,未来出路有两条,第一出路,赶紧卖掉企业,就像IBM提前卖PC机一样,现在卖还能卖上价,再过3年就卖不出去了,然后把钱投给年轻人,做他们的股东;第二出路,自己冒险转型,向禇时健学习,80岁也可以搞互联网,当然前提是有好产品。
九、搞不懂商业模式创意
因为互联网世界是平的,没有区域市场之分。传统时代,还可以做区域品牌老大,互联网上没有这个机会。所以,一个商业模式只能存活一个企业,这就是为什么腾讯模仿阿里巴巴失败的原因,反过来阿里巴巴模仿微信搞来往,我也不看好。
能否直接面对消费者搞出新商业模式,我看是对所有传统企业转型的考验。未来是直销时代,渠道必然消亡。三种直销模式会畅行天下,互联网直销、人联网直销、社区连锁直销。离开这三种直销模式,传统企业没有其他出路。
大分销的时代未来不存在了,因为渠道的存在是因为过去物流、信息不发达造成的,今天渠道的价值没有了。消费者不会为渠道成本买单,消费者需要出厂价购买,这就是阿里巴巴存在的价值。
所以,传统企业必须好好思考,你的产品如何能直接到达喜欢你的消费者手中,而且让他们爱不释手和广为传播。
十、2015年是考验老板的一年
2014年,准确的说是后半年,让中国众多传统企业觉醒了,开始着急了,也开始彷徨了,因为我们没有前车之鉴可参照,只有不再管用的过去经验。一个企业的成功,99%归功于老板;一个企业的失败,99%归咎于老板。
2015年,考验的是老板。时代会无情的淘汰那些所谓传统企业家明星,会不断的迸发新颖甚至是新奇的商业模式,草根英雄会崛起。
对于规模过10个亿的传统企业,转型最难,但因为手里有钱,一旦痛下决心转型,成功概率很大;相反,对于5个亿以下的中小企业,存在颠覆行业的弯道超车机会,船小好掉头,找对商业模式,开发好产品,就能一夜之间火爆。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不能置身世外,都必须转型。转也得转,不转也得转,倒逼转型会发挥威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袁荣的回答(59票)】:
因为以前的生意太好做了。
【法椰的回答(41票)】:
因为以前信息不对称,生意当然好做。
【张何的回答(46票)】:
新浪微博有个,他的观点有趣也很实在,水平高且接地气,看完你会觉得我国实业基本没啥希望了。
转贴下他的微博
经济的急剧下滑主要原因是:
2008年后,劳动合同法横空出世,导致制造业成本像傻逼一样,发疯飙升,超过了进口国的承受范围,出口逐渐萎靡。第一发动机“出口”熄火后,通过印钞点燃第二发动机“基建”,引发房价暴涨,直接摁灭了第三发动机“消费”。遏制公款消费,等于是再浇一盆水,大家彻底踏实了。
2009年,是中国制造的转折年。本来是有希望进入中国质量阶段的,当时很多企业具备了这个实力,结果一头撞上了组合拳,社保,四万亿,农民工被建筑业拉高工资,淘假网浑水摸鱼,科长经常关心,劳动法的高价赔偿,炒房大过天,银行先是乱放贷后乱收贷,冰火两重天,呵呵,小老板那个小身板,垮了。
可以去他微博搜以下系列关键词:
劳动法、社保、科长、法律
外贸、出口
老板、企业、民企、国企、制造、实业、倒闭
外资、外企
淘宝、半价、同款、知识产权
京、沪、上海、珠三角、深圳、香港、东南亚、墨西哥、越南、泰国、欧美、日本
经济、房地产、外需、内需
【杨锐的回答(29票)】:
新兴产业,新兴商业模式不断生成、发展,注定会不断冲击传统商业模式。诺基亚曾经统治手机市场,没抓住安卓,被人赶超了。实体店越来越难做,因为淘宝京东亚马逊越来越方便了。所以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时代在变化,生意在变化,跟不上时代步伐才难做。
【陈Bravo的回答(13票)】:
都是产量过剩引起的,中国人做生意就是一旦某个生意好做,马上不出2年就会涌入大量的人去抢这个市场的面包,人多了你的面包就少了。
2001年左右,钢材生意简直就是躺着数票子的生意,当时一吨卖5000,现在一吨2500。当时是客户求着要买,现在是哭着亏着多卖一点是一点………什么原因,产能过剩,堆成山的钢筋放着生锈。
【温酒的回答(1票)】:
因为门槛越来越低。大家都想变土豪,僧多粥少啊。
【胡正刚的回答(16票)】:
传统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因为物质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透明,门槛越来越低,同行竞争越来越激励,加上苛捐杂税 ,人工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越来越低,但若能提高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含量、品质。自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蒙骞的回答(3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第一回出现如此下行的局面,今年公布的GDP增幅有 虚(shui) 高(fen),实际经济情况已经非常糟糕
【猪铁的回答(9票)】:
信息不对称,依靠权力等特殊资源获取了超过本行业的超额利润年代越来越远。比如房地产,拥有政府资源的低价拿地,依靠垄断地位破坏市场规则获得超额利润。
不是现在不好做了,是以前太好做了,小学文化的煤老板都能发财,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现在只是让做生意回到一个理性的地位。
做企业老板,实业救国不假,但是扫大街的清洁工就不辛苦?既然取得常人上百倍,千倍的回报率,难道不应该承受对应的高压力和高风险吗。
人呐,带多大的花,就要长多大的疤。
【大宝剑的回答(8票)】:
不是生意难做了,而是现在信息越来越对称,那些以前赚的盆满钵满的老板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了
【soso的回答(7票)】:
因为他们不想自己这行业再出现新的对手,所以肯定说不好做了。是我我也说不好做不赚钱,但是真的不赚钱,人家早不干了。
【陆畅的回答(7票)】:
浑水才好摸鱼嘛,水现在越来越清了。
【Django的回答(7票)】:
生意难做的背后是创业者越来越多,前几天刚回学校,晚上一起吃饭,问一个大四学长什么时候开始上班。给的回答是过几天就去武汉某家巨型汽车企业上班,然后聊着聊着就说要上一两年的班然后自己创业,因为他觉得只有自己当老板才能赚到钱。
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实施的肯定也很多,但试问这些人在自己做生意后有很多是炮灰,不过就算是炮灰也是会吸引一部分所从事行业的顾客。这一部分占整个市场的比重很小很小,却经不起量大,所以要脱颖而出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很难!
而且在中国,你的生意好,你有创新后来跟风的人就像蝗虫一般多。就拿以前看过的段子来说,一个条小吃店的一家小吃店一天开始用烤肠机卖烤肠然后卖的不错,第二天这一条街上的小吃店都卖了一台→_→段子可能有点夸张但绝对可能甚至在现在信息透明化的时代有过之无不及。
生意难不难做是相对而言的,就算以前那个在我们眼里生意好做的年代觉得生意不好做的人大有人在。
【陈振宇的回答(8票)】:
这是一个微创新时代,不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创新,而需要持续地小创新吸引顾客,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良好的信誉。
【李树一的回答(4票)】:
骗子越来越多 傻子明显不够用
馆藏&6941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营销好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