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会计中少量股票股利 会计处理要以市价入账,而大量

当前位置: >>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厦门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姓名:罗胜强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冯淑萍
论文摘要当前,在会计准则制定上,无论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正在由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转 变。毫无疑问,这种转变会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产生深远影响。为了加 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体系(《企业会计准则2006)及其应用指南)大量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 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人们对 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盈余的担忧,首先考察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是否会损害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针对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相关性与可靠 性的担忧,本文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和可 靠性;最后,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与 冲击,并检验了我国市场投资者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颁布是如何做出反应 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文的检验结果表明,市场投资者对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的运用做 出了积极的正面回应,而对取消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的运用做出了消极的负 面回应。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的运用并不会影响上 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准则中回避公允价值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上 市公司直接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而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本文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关于证券投资的公 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价值相关性,即意味着具有可靠性,并且历史成 本仍未完全失去其全部的价值相关性,因此,简单要求企业把公允价值作为财务 报表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不一定会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收益资本化模型 的检验结果表明,包含在证券投资的未实现投资收益中的公允价值部分因缺乏可 靠性而不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另外,进一步的检验结果显示,证券投资的已 实现收益也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表明包含在投资收益中的历史成本信息也缺乏可 靠性。 3.本文的分析表明,公允价值会计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 题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并且它的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 大影响和冲击。但是,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市场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会 计准则的颁布做出了不太显著的负面反应,并且上市银行的证券投资规模和资本 充足率对其反应程度大小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总而言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 准则中的运用是持一种乐观态度的,并且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一 定程度的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并没有损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 整体质量。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而且对于制定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策略和步骤也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金融稳定性 AbstractBoth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tandardBoard(FASB)and InternationalAccountingto fair valueBoard(IASB)aletransferring from historical costnoaccountingaaccounting in making accounting standards.It is exertedadoubt that suchtransfer has andsignificantinfluenceoninternational financialaccounting theorypractice.In order to strengthen harmonization Accounting Standardsandconvergence between Chinese Reporting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Standards(IFRSs),2006 by ChineseAccountingMinistry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promulgated inon aof Finance adopted fair value measurememlarge scale.Extensiveinduced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measuremem hasanintense controversy not onlybetweensettersacademeand accountingpractitioner,but alsobetween accountingstandardandcertain supervising bodies.Under thebackgound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coming into the general trend,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overseasonthe following issuesonfair valueaccountingbasedonand domesticrelated research results.In the first part,this dissertation triesto investigate whether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measuremem has impair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f Chinese listedcompaniesbecause many people are afraid thatfair value measuremem could be abused to manipulate earnings.In the second part,thedissertationexamineswhetherfairvalueinformationdisclosedbylistedcompanies isvalue-relevantand reliable to investors in Chinese capital market inreliable.In the last part,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fair value measuremem iS theimpactof fair value measurememonChinesefinancial industry andfinancial capitalstability is theoreticallyanalyzed,andaccordingly the dissertationexaminesmarket reactionsto individualpronouncementspertaining to fair valueasaccounting.The dissertation provides some important findings 1.Findingsfollows:ashow that investors in Chinese capital market madepositivereactionto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ameasurement in the accounting standard‘DebtRestructurings’,and madein negative reaction to cancell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that standard.Furthe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measuremem in ‘Debt Restructurings’didnotimpair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oflistedcompanies,and avoidance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did not achieve its expected purpose successfully. 2.Findings from price model indicate that fair value information of investmentsecurities disclosed by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Wilts value relevantaccordinglyto investorsandreliable,andhistoricalcostinformationof investment securities has notlose all of itsvalue?relevance.Findingsfrom earnings capitalization model show thatorfair value component included in unrealized gainnoloss of investment securities hadnosignificantincremental value―relevance due to itsorreliability,and further significantorfindings indicate that realized gainloss of investment securities hadnovalue?relevance andsuggest that historical costnot reliable.information included ingainloss ofinvestment securities Was3.The related toanalysis shows that manyfair value measurementexertaconceptual issues have not beenonandactualimportant problemscompletely and itsresolvedimplementation willsignificant impactbank industry and the whole investors in the sizeonfinancial system.However,further empiricalChinese capitalfindings indicate that reaction,andnomarket madenosignificant negativeof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capital ratio of listed banks hadsignificant effectthemagnitude of investors’reaction.In summary,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investors in Chinese capitalmarket have Chineseapositiveattitude towards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n fair valueaccountingstandards,andinformationdisclosedbylistedcompanies had some degree of reliability,and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didnotimpair 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 of listed companiesfurtheronthe whole.Thoseempirical f'mdingsnot only helpusunderstandeconomical implicationof the application of fair valuemeasurement inChinese accountingstandards,butalso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making appropriate strategyandpolicy of developing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 China.KeyWords:FairValueAccounting;AccountingInformation Quality;Relevance and Reliability;Financial Stability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 和责任。声明人(签名):男眯孝玖加o]年牛月f弓El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 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 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 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作者签名:男即缮日期:劢o、7年毕月l号日刷程轹磊娟日期:撕f j肘日 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如果说公允价值会计①@的出现不是会计界的一次革命的话,那它至少应该是 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会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 下,本文将主要讨论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来自中 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本章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动机,并由此导出本文 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陈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最后,阐明本文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1.1研究背景与动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爆发了大量的金融机构破产案件,并由此而引 发的信贷与储蓄危机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美国银行体系可靠性的担心,使得许多 人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有用性产生了怀疑,因为人们发现,许多破产之后的金融机 构出现了负的经济净值,但是,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他们对外披露的、超出资本 管制要求的资产净值仍然为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越 来越高,许多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 更早地获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 因此,在会计准则制定上,无论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正在由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转 变。然而,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 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尽管如此,公允价值 在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在内的各国会计准则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 从国内来看,我国在制定会计标准时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上,呈现出反复波动。由于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因此,有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鉴于大量国内外文 献采用这种提法(Barth,1994;黄世忠,1997;朱海林等,2004等等),本文也沿用了该种提法。另外, 公允价值会计和公允价值计量将在本文中交替使用,两者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o公允价值的定义有很多种。IASB在IAS 32指}H,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 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足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 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基本上与IASB的定义相同。值得注意的是,FASB往最新发 布的SFAS 157中对公允价值重新做I}{了定义,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 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者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该定义强调公允价值足脱手价格。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的态势。2000年以前的会计标准强调公允价值,在颁布的各项会计准则和会计 制度中逐步地在采用公允价值。但是,随着会计标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以及对 我国特殊会计环境的不断深入的研究,2001年及以后颁布或修订的会计标准回 避了公允价值,而强调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特别体现在债务重组、 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然而,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 又重新开始回到会计准则中来,并成为某些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属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具体考察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会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公允价值披露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 和可靠性,以及市场投资者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颁布是如何做出反应的。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所产生的经济 后果,而且对于制定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策略和步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与现实价值。1.2研究的主要内容公允价值会计不仅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趋同的一个中心议题,同时也是我 国会计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自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不少会计学者对公允价值会 计进行了诸多实证研究,比如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检验、公允价值的经济 后果等等,因此,本文首先沿着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全面系统地阐述国外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及其经验证据;接着,本文将回到我国实际问题上 来,分析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发展、现状及其动因;然后,在此基础上,本文将 重点考察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的运用所引起来的市场反应以公允价值的运用 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针对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相关性与 可靠性的担忧,本文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对我国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价值 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另外,本文将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 融体系的影响与冲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事件研究法来检验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 对我国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最后,本文将给出本研究的结 论、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并为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2 第1章绪论1.3研究方法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广泛检索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研究 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公允价 值信息,进行实证检验,以检验我国公允价值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通过 查阅参考国外有关公允价值的实证文献,全面了解公允价值的国际前沿与最新动 态。本文力求在资料的引证、评述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上,达到足够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经验证据,并 由此推演出研究结论。1.4研究框架本文共分7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本章概述研究背景与动机、拟研究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以及全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文献回顾。本章将在梳理公允价值会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公允价 值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与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发展历程具体包括三个阶 段:公允价值会计的起源阶段、现行成本的推行和实施阶段与公允价值的发展和 运用阶段。 第3章,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现状。本章对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 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并分析其动因,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 公允价值在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运用现状。 第4章,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本章首先采用事件研究法来检验市场投 资者对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运用与回避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并且 进一步采用报酬模型和价格模型来检验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第5章,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本章将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 角度来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短期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为我国会计 准则制定者在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时提供借鉴。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第6章,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颁布的市场反应。本章首先将分析公允价值会计 对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与冲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事件研究法来 检验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是如何对我国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做出反应的。 第7章,研究结论与启示。本章着重概括本文的基本结论,探讨本研究的局 限性,并基于本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全文的框架结构如图1-1所示:图1-1本文的研究框架4 第l章绪论1.5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可能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基于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为我国公允 价值会计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提供借 鉴。具体而言,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来检验市场投资者对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债务 重组》的运用与回避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并且进一步检验了公允价值是否会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信息质量,为我国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被上市公司用于盈余操纵的担忧提供了经验证据;其次,本文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 究,提供了公允价值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经验证据。本文是首次直接检验了我国上 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对于当前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 性之争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在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时提供借鉴;最后,本章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与冲 击,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对我国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如 何做出反应的,为银行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会对银行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担忧提供 了经验证据,这在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实施上市的大背 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第2章文献回顾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无论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会计准则制定上都正在由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 向公允价值会计转变。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还是 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会计准则制定者 与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极力支持采用公允价值,而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强烈反对采 用公允价值,因而双方各持其词,为各自的立场寻求合理的解释与理论支持。为 此,许多会计学者为了探求相关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检验了公允价值会计的一系 列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证据。本章将在梳理公允价值会计 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与分析。2.1公允价值会计的起源从现有文献来看,公允价值会计应该最早起源于法德的会计模式。发达国家 的现行会计模式主要是由两种模式演变而来的。最早的系统化会计规范是在欧洲 大陆发展起来的,始于1673年的法国。政府当时要求引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年度资产负债表,以作为保护经济实体免于破产的手段。这种基于国家控制经济 实体的会计模式后来被其他国家所仿效,并且后来被纳入了1807年的拿破仑商 法典。这种属于“成文法"体系的会计模式在德国1870年统一之后又得到了极 大的发展,但是,其重心从市场价值转向了历史成本①。会计的另一种主要模式,称之为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它是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英国的普通法系下,由于政府尽可能地少立法,从而给实务操作 以及法院判决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英国把“真实与公允(true andfair)圆”作为评价财务报表的最高原则,并且当时的“真实和公允"是按法律上的判决来行事的。英国这种以资本市场为目的的会计模式后来被美国 所采用。美国在其公认会计原则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真实与公允”的观点,但在①Richard(2005)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公允价值概念在法国与德国的会计中的演变历程。 雪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笔者还看不出来“真实和公允”与公允价值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6 第2章文献回顾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有关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中规定:注册会计 师在审计意见书中必须说明,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能否公允地 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20世纪初,财务会计发展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美国。美国当时的财务会计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管制的状态,财务报告和审计在大多数情 况下都是一种自愿行为。当时一种普遍存在的会计实务就是,经常性对资本资产 进行评估增值,并把增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不幸地是,这种会计实务被一些上 市公司所蓄意操纵或滥用,从而成为导致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的直接原因。 会计界从这场经济危机中获取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资产评估增值所产生的价值 会迅速地被消逝掉,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因而就凸现出来。 对资本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会计实务的寿终正寝与经济危机之后建 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为SEC)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SEC 并不鼓励,但也不禁止上市公司对其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增值∞。到20世纪40年 代,SEC通过实施财务报表信息向其登记报告制度而完全取消了固定资产评估增 值的选择权。到20世纪50年代,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的会计实务也 被禁止了。SEC的上述一系列禁止行为,都是间接通过SEC内部的实施程序来实 现的,而并没有发布任何一项关于禁止固定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正式公告 (Warker,1992;Herrmann等,2002)。直到1965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发布了APB第16号意见书,正式规定企业不得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增值,以反 映超过其成本的市场价值或现行价值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价格的波动和通货膨胀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因此, 价格的变动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是否应当反映在财务 报表中,一直是会计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这种争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就有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企业所持有的个别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当予以 确认,并且这种未实现的持有利得和损失也应当反映在净收益中。由于通货膨胀①SEE成立之后签发了一份不足通知书(1etterofdeficiency),要求.卜市公司提供有关资产评估增值的额外信息。由于这种披露要求经常会延误登记程序,因此,许多公司选择采用历史成本。直到20世纪40 年代末,几乎没有上市公-7再重估其资产,不过有些公司仍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了其固定资产的重估价值(Walker。1992)。@Walker(1992)认为,之所以在1965年之前一直没有发布一项正式的禁止令,原因在于SEC内部对此存 在不同的意见。7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使得企业资产遭受了购买力损失,而使负债获取了购买力收益,因此,一部分会 计人员主张确认通货膨胀所引起来的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但是,这种主张遭到了 其他会计人员的强烈反对。一种源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经验的观点认为,对公 允市价的估计和对通货膨胀的计量是不可靠的,因此,对它们进行估计并不一定 能改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计量。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Paton和Littleton) 在其著作《公司准则序论》中对历史成本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从而进一步巩固 了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 由上可见,SEC在其成立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采用的政策是,反对 在企业确定净收益时偏离历史成本。这种立场是针对上市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 进行大量没有确凿证据的资产评估增值所做出的反应,因为这种会计实务使得 SEC担忧这些高度主观的信息可能会误导投资者。但是,这项政策直到20世纪 70年代才被SEC所放弃,原因在于美国当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Zeff,1995)。2.2现行成本的推行与实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十分关注通货膨胀对财务 报告的影响,并试图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美国。1973年 和1974年,美国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高达8.8%和12.2%,比 过去的二十年都要严重,从而导致了会计学界重新开始了关于历史成本会计在通 货膨胀经济环境下的缺陷问题的大争论。那些担心历史成本信息会误导投资者的 会计学者建议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重置成本信息。作为回应,美国FASB于 1974年发布了关于建议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价格水平的会计信息的讨论备忘录和 征求意见稿。美国SEC于1976年发布了会计系列公告第190号(以下简称为ASR 190),要求上市公司从1976年起在IO-K报告的附注中披露重置成本信息,包括 存货和生产能力(productive capacity)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下的折旧费用 和销售成本以及确定上述金额所采用的方法。SEC认为,与单独按历史成本编制 的财务报表相比,这种披露要求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取更多的有关企业现行经济资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货膨胀问题得到有效地控制,从而使得这场争论变得无声无息。这场争论与目 前对公允价值的争论具有很多类似之处。8 第2章文献回顾源的相关信息。ASR 190的颁布在当时引起极大的争议①。 时隔三年之后,FASB最终于1979年发布了第33号会计准则公告“财务报 告与变动的价格”(以下简称SFAS 33),要求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价格水平的 会计信息(SFAS 33称之为不变美元会计)以及与ASR 190类似的信息(SFAS33称之为现行成本会计)。SFAS 33与ASR 190十分相似,但更为全面。SEC于同一年废止了ASR 190,而支持采用SFAS 33。美国关于重置成本和现行成本的上述披露要求引起美国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了有关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 之间的广泛争论。广大会计学者不断采用各种方法试图为SEC和FASB的这种披 露要求提供经验证据,但是,这些证据使会计学界大失所望,并且这些证据取得 了惊人的相似结果。 Beaver等(1980)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披露重置成本企业在ASR 190的 建议日,采用日和第一次报告日的股票价格行为。他们发现,重置成本的披露要 求并没有向市场传递新信息。由于存在模型设定误差的可能,他们经过多方位的 验证仍然得到类似的检验结果。Gheyara等(1980)采用四种测试方法检验了ASR 190所要求的重置成本的信息披露(报告企业在1977年年初披露的1976年的重 置成本)是否向市场投资者传递了新信息,但他们仍然没有发现重置成本的信息 含量,说明了重置成本信息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来说并不具有有用 性。Ro(1980)分别从遵循成本效应(the 息效应(theeffect of effect of compliancecosts)和信information)两个角度检验了ASR 190关于重置成本披露要求对报告企业股票回报率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发现遵循成本效应,信 息效应也只是提供了微弱的证据。他的检验结果表明,报告企业遵循ASR 190所 承担的成本并不足以高得使报告企业的股票回报率向下调整,ASR 190所要求的 重置成本披露也没有像SEC宣称的那样,向投资者传递了新的有用信息。Watts 和Zimmerman(1980)在总结上述经验证据时认为,发表在同一期期刊的三篇文 章都没有提供经验证据,以支持SEC关于重置成本披露要求所带来的收益超过其 成本的论断。尽管这些研究可能存在方法上的难题,但是,这些研究采用了各种 各样的方法,并且又取得实质上完全一致的结论,因此,这三篇文章的结果是令 人信服的,使得人们对SFAS 33所带来的益处也感到怀疑,并且他们对未来的研。英国也采用了类似的、但更为全卣的通货膨胀调整会计,参见英国标准会计实务第16号。9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究能否发现重置成本对股价的显著影响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但是,会计学者并没有放弃为重置成本寻求经验证据的努力。Beaver等 (1982)以1976年至1978年的ASR 190所要求披露的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重置 成本下的盈余对股票回报率的增量解释力,他们发现,基于重置成本的盈余相比 于基于历史成本的盈余并不具有增量解释力,但是,基于历史成本的盈余在包括 基于重置成本的盈余之后仍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因此,他们的经验证据表明基于 重置成本的盈余只是基于历史成本的盈余的一种断章取义(agarbled version)。Freeman(1983)试图为重置成本信息缺乏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提供另一种解释。 他发现,按公认会计原则计算的盈余的行业趋势,与企业特定的对行业平均水平 的偏离相比,已经提前反应于股价之中,并且基于现行成本的盈余的行业趋势已 经被市场所预期。因此,如果转向现行成本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行业特征,并 且是可预测的话,则一定不会发现ASR 190和SFAS 33披露要求的信息含量。在寻求ASR 190披露要求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的努力失败之后,会计学者把注意力转向了SFAS 33。Schaefer(1984)检验了SFAS 33所要求披露的基于现 行成本的盈余是否提供了相对于当期股利和基于历史成本的盈余的增量信息含 量,检验结果表明,一旦控制了当期股利和基于历史成本的盈余的信息含量之后, 基于现行成本的盈余的信息含量就消失了。Bublitz等(1985)以1978年至1983 的相关数据为样本,重新检验了强制的基于重置成本和现行成本的披露信息相对 于基于历史成本的盈余是否具有增量解释力,并力图在技术和方法有所突破。他 们发现,ASR 190所要求披露的重置成本信息相对于基于历史成本的盈余变量而 言并没有增量的解释力,与前人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SFAS 33所要求披露的 现行成本信息相对于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变量具有显著的增量解释力。由于先前 的研究主要是从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上来考查现行成本的增量信息含量,因此, Bernard等(1987)运用时间系列的方法来检验基于现行成本的盈余相对于基于 历史成本的盈余的增量信息含量。他们发现,尽管在横断面上,基于现行成本的 盈余根本不存在增量信息含量,但是,在时间系列的分析中,发现了在少数行业 中,基于现行成本的盈余具有增量信息含量,而在大多数行业中,基于现行成本 的盈余与基于历史成本的盈余本质上具有相同的信息含量。 综上所述,针对历史成本在通货膨胀环境下所固有的缺陷,美国SEC和FASB10 第2章文献回顾积极推行要求上市公司对现行成本进行表外披露的政策,但是,大量的经验研究 并没有为现行成本的继续推行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使得现行成本在披露阶段就寿终正寝了。FASB最终于1986年发布了SFAS 89,废除了现行成本的披露要求,其依据在于现行成本并不能提供价值相关的信息①。 然而,面对历史成本所固有的缺陷,会计界并不丧气,仍在继续寻求新的计 量属性,于是公允价值正式闪亮登场。2.3公允价值的发展与运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为基调的金融革命席卷了整 个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纷纷放宽或取消对利率的管制,致使汇率、利率以及证券 价格发生了难以预计的波动,使得企业和投资者开始广泛地寻求某种可以规避市 场风险的工具,客观上促成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 与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毫无用武之地,从而促使 公允价值在公认会计原则中得以广泛运用。 2.3.1公允价值会计的提出 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 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 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而公允价值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1898年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高等法院 判例。在该判例中,高等法院决定投资者应予容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 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公正的利润。该判例后来被1944年联邦电力委员会与霍普 天然气公司的案例所推翻。会计上正式提及公允价值可追溯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 会(AICPA)于1953年发布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此后不久,SEC、FASB以及 AICPA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由AICPA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CSEC)负责研究 和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后来“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层人士认为,由。有些学者认为,该披露要求被废除的原因在于,美国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价格上涨导致虚 假利润的风险已经不存在了,比如,常勋(2004)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性的持续通货膨 胀已被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所遏制。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又保住了其作为单一计量模式的地位。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ACSEC制定这方面的准则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可能与FASB在立场上发生冲突,因此,经协商,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 2.3.2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与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应该说,公允价值作为一种 计量属性,是随着金融工具会计的不断制定和完善而得以广泛采用的。本章在回 顾国外有关公允价值的文献之前有必要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来描述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轨迹,因为大部分实证研究主要是围绕金融工具会计来 检验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后果的。 从FASB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过程来看,FASB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FASB主要解决的是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问题;第二个阶段,FASB 主要考虑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的问题;第三个阶段,FASB主要 关注与衍生金融工具及套期活动相关的会计问题;第四个阶段,FASB的主要目 标就是按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这四个阶段彼此是紧密相连,并不相互排 斥。在发展的时间顺序上,并不十分严格,各阶段的工作也是交叉进行的。 第一个阶段,按公允价值披露金融工具阶段 为了规范财务报告中因金融创新而出现的具有紧迫性的新问题,有关金融工 具的会计问题于1986年就列入了FASB的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对金融工具如何 按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FASB采取了一种从 易到难的策略,其重点首先放在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上。FASB于1990年3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SFAS 105《具有表外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信息风险集中的金融工 具的信息披露》和SFAS 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为了符合成本效益原 则,FASB于1996年12月又发布了SFAS 126《对一些不公开招股实体的金融工具的特定披露要求的豁免》,允许总资产不超过1亿美元的不公开招股实体对SFAS107有关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具有选择权。 在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准则是SFAS 107,它要求所有实体披露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不论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已确认的,还是未确认的金融工具,不 论是具有市场报价的金融工具,还是无市场报价的金融工具,只要可以估计出它 们的公允价值,均应予以披露。如果无法估计公允价值,则要求披露与金融工具12 第2章文献回顾价值估计相关的描述性信息。为此,SFAS 107取代“市场价值"而采用了“公 允价值’’术语,因为不是所有金融资产或负债都能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获取市场价 值信息。 综上,在这个阶段,FASB主要着手解决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问题, 而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并没有成为确认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手段。由于 公允价值只是作为一种披露的计量手段,因而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论。 第二个阶段,按公允价值确认金融工具阶段 FASB于1991年出版了其成员撰写的研究报告《套期会计处理:基础问题的 探索性研究》,并于1991年发布了讨论备忘录《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这两 个文件是FASB考虑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参考依据,为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奠定了基础。自此,FASB于1993年发布了SFAS 114《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与SFAS1 15《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并于1994年10月发布了SFAS118《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收入确认和披露》。另外,FASB于1996年6月发布了SFAS 125《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 计处理》。在这个阶段,SFAS 115的颁布与实施,被视为是迈向按公允价值确认所有 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模式)的第一步,因为它扩大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 和计量的证券范围。但是,SFAS 115的颁布与实施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SEC与FASB极力支持按公允价值确认金融工具,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更能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但是,由 于银行业受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冲击最大,所以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强烈反对 按公允价值确认金融工具。首先,在该准则颁布之前,证券投资须在财务报告中 按公允价值予以披露,因而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按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按公允 价值进行披露之间的差异是否重要。尽管公允价值的确认与披露在信息含量上应 该是等价的,但是,银行界人士却不以为然,原因在于,如果确认的金额被银行 监管机构用来确定管制资本,则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本状 况。其次,尽管SFAS 115扩大了按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的证券范围,但是,它要 求把证券投资分为三大类:交易性证券、可供出售的证券和持有至到期的证券, 要求对前两者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而对后者采用历史成本进行确认,并对它13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们之间的转换作了严格限制。银行界担心这种分类及其转换限制会极大影响银行的证券投资组合政策。最后,双方关注的是该准则所引起的银行收益及资本的波 动性上。由于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强烈反对采用公允价值确认金融工具,因此, 作为妥协,FASB在SFAS 115中采用了混合公允价值模式(mixedfair value),即部分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而金融负债仍沿用历史成本。尽管如此,银行界 还是对这种混合模式进行猛烈的抨击。由于银行是采用有机整体的方式来管理其 投资组合的,而并不是采用完全隔离的方式对其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进行管理, 并在实务中,银行通常采用交易账户来对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所以混合公允价值模式忽略了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波动能被那些套期项目公允 价值的变化所抵消的事实,从而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不必要波动。 综上,在这个阶段,公允价值开始正式成为金融工具确认的计量手段。但是,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对财务报表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对银行业乃至 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引起了准则制定者与银行界之间的激烈争 论,最终导致FASB在推行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与各方相关利益集团达成妥协, 形成了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尽管如此,这种混合模式仍然受到金融界的批评。 第三个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及套期会计阶段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套期活动的不断拓展,人们对衍生金融工 具与套期活动会计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很多人认为会计准则制定并没有跟上金 融创新发展与变化的步伐。尽管衍生金融工具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风险管理工具,但是,由于相关会计准则的缺乏所导致的不确定性阻碍了他们对 衍生工具的使用。因此,包括SEC在内的相关团体及人士强烈要求FASB迅速解 决衍生金融工具及套期活动的会计问题。鉴于改进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及相关活动 的财务报告问题的紧迫性,FASB于1993年12月决定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 息披露,并于1994年10月发布了SFAS1 19《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该准则对SFAS 107进行了修订,要求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 值信息同时对外呈报,旨在允许投资者比较公允价值与其相应的账面价值,从而提高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最终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FASB于1998年6月发布了SFAS 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完全取代了SFAS 105与SFAS 119,并要求该准则适用于1996年6月15日以后的所14 第2章文献回顾有会计年度。考虑到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工具作为套期工具的广泛 性,FASB在该准则颁布之前组建了衍生工具执行小组(DerivativesImplementationGroup,DIG),以帮助解决执行该准则所可能面临的问题。尽管如此,包括财务报告编制者与审计师在内的实务界还是强烈要求推迟采用该准 则,他们认为,他们在运用该准则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理解和执行该准 则的条款,另外,企业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信息系统的修正。于是,FASB 最终于1999年发布了SFAS 137(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对SFAS 生效日期的推迟》,把生效日期推迟到2000年6月15日以后的会计年度。SFAS 133133的颁布与实施也引起了实务界的担忧。其中最大的担忧涉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首先,衍生金融工具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会计处理,是 取决于他们是否被指定为套期工具,以及指定何种套期工具。其次,一项资产或 负债一旦被确认,他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取决于这项资产或负债 是否为套期关系的一部分。因此,尽管不同公司取得的可能是同一种资产或负债, 但他们在不同报表中所反映的结果不会是一样。另外,尽管套期会计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了一些由混合公允价值模式所引起的问题,但是,套期会计及相关指南是 相当复杂的,并依赖于大量的详细规则,因此,SPAS 133因其复杂性以及以规 则为基础的执行指南而受到许多人的批评。 从上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FASB在面临着衍生工具及套期活动本身的复 杂性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难题时,再一次采取了从披露到确认,从易到难的 策略,并且在执行该准则的过程中又面临着来自实务界的执行压力。 第四个阶段,按公允价值确认所有金融工具阶段 由于混合公允价值模式所存在的固有缺陷以及套期会计的复杂性,所以FASB 所确定的最终目标是,按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所有金融工具。FASB在 1999年12月所发布的《初步意见:以公允价值报告金融工具与某些相关资产和 负债》中建议,完全按公允价值确认所有的金融工具,建立全面的公允价值模式(full fairvalue)。由主要工业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代表所组成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也提出同样的意见,要求所有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采用 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在后续确认时也采用公允价值予以重新计量,另外,还要求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化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收益。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该项建议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特别是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极力反对完全按公 允价值计量全部金融工具的建议。银行界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攻击对混 合公允价值模式的做法,但是,在有关全面公允价值模式的建议被提出来以后, 银行界转而开始为把部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确认为全面收益的做法辩护, 认为这种做法是银行报告其经营业绩的最优手段。相反,银行界开始攻击全面公 允价值模式,认为采用全面公允价值模式将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过度波 动,并且这种波动性并不能如实地反映银行所承担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众多的 反对意见中,对于FASB来说最为棘手问题的是公允价值如何计量的技术性问题。 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具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则其公允价值很容易 确定,不会存在争议。但是,当金融工具缺乏活跃交易市场时,由于估计公允价 值的估价技术和方法不够成熟,其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存在大量的人为主观判断, 因而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备受质疑。 近年来,FASB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FASB于2000年2月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确立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计量属性的地位,并专门介绍了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现值技术,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中,其意义不同寻常。为了全面解决公允价值计量问题,FASB于2004年6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 意见稿,初步建立了一个确定公允价值的系统方法。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与争论,FASB最终于2006年9月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一公允价值计量》,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一份统一的框架与指南。 综上,在这个阶段,FASB着手准备推行全面公允价值模式。为了实现这种模 式,FASB面临的最为紧迫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公允价值估值的技术难题, 成为推行全面公允价值会计的关键因素。 233公允价值会计的经验证据 由于公允价值的推广,特别是在金融工具会计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会计界、 实务界以及金融界的广泛争议,很多会计学者以受公允价值会计影响最大的商业 银行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公允价值的一系列经济后果,以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 了经验证据。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这些经验证据可划分下列几类:16 第2章文献回顾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检验 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基本上围绕着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而展开。 如前所述,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为此,许多会计学者试图 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供经验证据。 Barth(1994)以美国银行二十年的有关数据为样本,采用估价模型和收益 资本化模型检验了证券投资公允价值信息以及证券投资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 益,与相对应的历史成本信息相比,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其检验结果表明, 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相比于其历史成本信息具有增量信息含量,而且历史成 本信息相比于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但是对于证券投资基 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的发现则完全相反,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增量信息 含量的显著性取决于估计模型的设定,在有些设定下,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投资 收益并没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而历史成本下的投资收益相对于公允价值总具 有增量信息含量。因此,尽管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估计对于投资者在估价银行股 票来说是相关的并且是可靠的,但是,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并不如此。对此, Barth做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尽管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的估计误差 很小,以致使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价值相关性,但是,当采用连续两年 的公允价值来计算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投资收益时,两年的估计误差结合起来所 产生的影响会使证券投资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变得不再具有增量信息含量; 另一种解释为,证券投资的投资收益可能被其他资产和负债的未实现损益(比如 套期活动中的被套期工具)所抵消掉。Barth所作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第一种解 释比第二种更为可信。 Ahmed和Takeda(1995)以152家美国银行为样本,检验了证券投资的未 实现投资收益的估价影响是否捕捉了其他资产和负债因利率变化所引起来的冲 销影响,并且还检验了证券投资的已实现投资收益是否受到管理当局操纵及其监 管资本激励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表内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不仅显 著地影响银行股票的回报率,而且如果把其纳入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时,也会使 未实现投资收益的估价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这与Barth(1994)关于未实现投资 收益的估价影响并不显著的第二个解释是一致的。其次,他们的检验结果还表明, 已实现投资收益的回归系数在正常时期显著为正,但是,当银行处于较低的资产17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会计回报率或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时期(在确认这些投资收益之前)时,已实现投 资收益的回归系数显著性地较低,该结果即使在控制税收筹划的影响之后仍然存 在,该发现与关于投资者在对已实现投资收益估价时会考虑银行管理当局操纵利 润和监管资本的动机的观点是一致的。 Nelson(1996)以美国200家最大商业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期间所披露 的公允价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银行权益市值与按SFAS 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 价值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只有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贷 款、存款、长期债务和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 值相关性,但是,在控制净资产回报率(ROE)和账面价值增长率之后,证券投 资的公允价值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Eccher,Ramesh和Thiagarajan(1996)以美国上市银行1992年与1993年 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SFAS 107所要求披露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他们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在控制了其他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之后仍具价值相关性,但披露的其他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的信息含量却是不明 朗的。他们发现,尽管人们担心贷款估价可能存在人为的计量误差,但净贷款的 公允价值披露还是具有价值相关性,只是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相比,其价 值相关性要弱,该发现表明尽管非流通资产的计量误差比流通资产的计量误差要 大得多,但并不像公允价值会计批评者所担心的那么严重。他们还发现,尽管银 行长期债务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但其回归系数具有未预期的符号;银行吸纳的存 款和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另外,他们还检验了公允价 值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历史成本信息相互替代或相互补充。1992年样本数据 的检验结果表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历史成本会计下的信息披露相互具有增量 的价值相关性,但是,1993年样本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除了证券投资的公允 价值信息披露除外,其他公允价值信息披露都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从总体上 看,他们的结果表明,SFAS 105与SFAS 107所要求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使得财 务报表成为能提供更为广泛的价值相关信息的来源,其结果还表明,历史成本信 息与公允价值相比,能在绝对量和增量上提供更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既然转向 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消除一些价值相关的历史成本信息,因此,他们的检验结果 对于正在为银行评估这两种会计计量方式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和银行监管机构而18 第2章文献回顾言,是至关重要的。 Lys(1996)在重新分析了Eccher,Ramesh和Thiagarajan(1996)的检验 结果后,发现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偏离了投资者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的估 计,由此认为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程序与方法低估了所持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高估了所承担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Barth,Beaver和Landsman(1996)以136家美国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 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SFAS 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结果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估计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 吸纳的存款和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他们针对Eccher,Ramesh和Thiagarajan(1996)与Nelson(1996)的检验结果,特别关注了银行贷款公允价值信息的信息含量问题。与先前的检验结果相反,他们的结果始终 表明,贷款的公允价值信息总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但贷款的公允价值估计并没有 完全反映贷款的违约风险与利率风险。另外,他们还发现当银行监管资本更高时, 贷款公允价值估计的价值相关性更强。 Venkatachalam(1996)以99家美国银行从1993年至1994年的相关数据为 样本,检验了银行表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其检验 结果表明,在控制了银行所有表内资产和负债项目公允价值信息的影响之后,衍 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仍具有价值相关性,该结果与先前研究得出的有 关表外项目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完全相反。另外,他还发现,表外衍生金融工 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与其名义价值信息相互具有增量信息含量。 Khurana和Kim(2003)以美国银行从1995年至199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检验了公允价值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他们的检验结果表明,金 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其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 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和那些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 行样本来说,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造 成该结果的原因是受银行贷款与存款历史成本信息的影响。由于贷款与存款并不 能像证券投资那样能在完善的活跃市场上流通转让,因而在对这些金融工具的公 允价值进行估计时,其估价方法以及估价所依据的假设存在更多的主观判断;相 反,由于可供出售的证券投资能在完善的活跃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可观察的市19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场价格,所以其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从总体上 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确定公允价值时,所估计的 公允价值更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并不存在时,其估计的公 允价值信息缺乏价值相关性。 由于银行大多数贷款期限长,并缺乏流通转让的市场价格,所以银行管理当 局对贷款公允价值的估计比对其他大多数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估计具有较强的 操纵能力。为此,Nissin(2003)分别以美国157家银行的1994年相关数据和 155家银行的1995年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贷款公允价值估计与影响银行管 理当局做出高估公允价值决策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提供贷款公允价值估计可 靠性的证据。其检验结果表明,银行高估贷款公允价值的程度是与银行监管资本、 资产成长性以及贷款的流动性和账面价值总额呈现负向的相关关系,而与信用损 失比率的变化成正向的相关关系,从而证实了银行管理当局确实操纵了公允价值 的估计,并且这种操纵的方向和程度是可预测的。 从这部分经验证据来看,尽管他们的检验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经验证据表明,尽管公允价值信 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并不意味着历史成本就完全失去了其全部的价值相关性, 因此,简单要求企业把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不一定会提高 银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次,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银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 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贷款、长期债务和表外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 值信息披露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把其归因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问题。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从 而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就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 场时,依靠估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 有信息含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美国 FASB最近发布的旨在详细规范如何计量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第一步。 2.颁布与实施大量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所引起的市场反应的检验 当美国FASB颁布了大量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主要有SFAS107、SFAS 1 15和SFAS105、SFAS133)之后,有些会计学者采用事件研究法来检验市场投 第2章文献回顾资者是如何对这些准则做出反应的。Cornett,Razaee和Tehranian(1996)与Beatty,Chamberlain和Magliolo(1996)分别检验了美国FASB发布SFAS105、107与SFAS 115对银行股价的影响,以反映资本市场投资者如何对公允价值会计做出反应。 Cornett,Rezaee和Tehranian(1996)以美国416家银行从1989年至1993 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23件事件对金融机构股价的影 响。其检验结果表明,在选择的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23件事件中,有7件事 件产生了显著的负面股价反应,并且这7件事件向资本市场传递了采用公允价值 的概率会增加的信息,而5件事件产生了显著的正面股价反应,并且这5件事件 向市场传递了采用公允价值的概率会降低的信息,因此,市场投资者认为公允价 值会计的实施会对商业银行价值产生损害。另外,他们还发现,对事件的股价反 应程度的大小是与银行核心资本比率呈现出负向的相关关系,而与投资组合账面 价值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投资组合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差占总资产的比例呈现出正向的相关关系。 Beatty,Chamberlain和Magliolo(1996)以美国195家上市银行和94家上市保险公司从1990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采用SFAS 115所引 起的未实现证券投资利得与损失发生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对于某些财务报表使 用者来说是否至关重要。他们假定股价反应会揭示这种变化,为此,他们比较了 由于法律限制而预期会对监管产生影响的银行股价反应与预期不会对监管产生 影响的保险公司的股价反应。他们发现,银行对于预期采用SFAS 115可能性增 大的一系列事件呈现出负面的市场反应,而保险公司则没有发现有显著的市场反 应,该发现证实了关于SFAS 115所引起的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对于银行监管机 构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不重要的观点。其次,他们还发现,对 于那些可能会增加按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证券在期限相匹配的负债的可能性的 事件,银行呈现出正面的市场反应,从而支持了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关于混合公允 价值会计(partialfair valueaccounting)会降低银行权益的准确性的论断。另外,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那些证券投资交易越频繁的,投资期限越长,对 市场利率变化套期越充分的银行,受到该准则负面影响的程度越深。Lys(1996)在重新分析了Cornett,Razaee和Tehranian(1996)与Beatty,2l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Chamberlain和Magl iolo(1996)的经验证据后认为,会计准则公告所引起来的这些股价反应是由于准则变化所导致的银行监管变化所引来的,而不是由SFAS1 15使得债务契约变得更具有约束性而引来的。上述经验证据表明,资本市场投资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会对银行及其监管产 生重大影响,所以对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做出了充分的反应, 因此,会计准则制定者在考虑颁布与实施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准则时,应充 分考虑这些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特别要考虑对银行业的冲击。 3.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收益、资本以及银行监管的影响检验 由于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反映了银行的特有状况,而且还反映了一般的市场状 况,所以公允价值会计的批评者担心,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会对银行业及其金融体 系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认为,首先,基于公允价值的银行收益会比在历史成本 下的收益更具有波动性。由于引起的波动性并不能反映银行经营的内在经济波动 性,所以会导致资本分配的无效率,并且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而提 高了银行的资本成本;其次,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使银行违反资本监管要 求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过多的监管干预,或者会使银行管理当局采取减少监 管干预风险的不当行为;最后,对于持有至期的债券投资而言,合同现金流量是 固定的,这些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化对估价银行权益来说是不相关的,所以这 种变化不应成为银行收益的一部分。为此,许多会计学者对公允价值批评者反对 的理由寻找经验证据。 Barth,Landsman和Wahlen(1995)以137家美国银行在1971年至1990年 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对公允价值会计批评者的担心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 首先,对证券投资的利得与损失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得到的银行收益确实比基于 历史成本的收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但是,银行股价并没有反映这种增加的波动 性,证实了投资者并不把基于公允价值的收益波动性当作一种比基于历史成本收 益波动性更好的替代变量,因此,这种增加的收益波动性并不一定反映银行经济 风险的增加;其次,如果在样本期间采用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来确定银行监 管资本的话,与历史成本相比,银行会更频繁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尽管在公允 价值会计下所发生的违反情况更有助于预测未来违反监管资本的发生,但与公允 价值会计相关的监管风险的潜在增加,并没有反映在银行股价中。他们把其解释 第2章文献回顾为,投资者可能相信,如果资本监管要求由公允价值会计来决定,银行监管机构 可能会改变其监管策略,以考虑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的收益差异所造成的不 同影响;最后,引起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化的利率变化通过对利息收入的收益乘 数反映在银行股价中,表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估价银行权益是相关的。因此, 从总体上看,银行界关于证券投资公允价值会计的担心并没有得到的实证检验。 按丹麦金融监管机构所设定的会计要求,丹麦银行编制其财务报表的方式非 常接近全面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并且银行监管也接近了这种模式。具体而来说, 对于具有市场流通性的金融工具,按市场价值予以确认;对于非流通性的工具, 采用计提准备的方式,以弥补因信用质量恶化或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预期损失。为 此,Bernard,Merton和Palepu(1995)检验了公允价值会计能在多大程度上增 加丹麦银行收益与资本的波动性。他们发现,公允价值的调整从整体上确实会引 起丹麦银行收益与资本波动性的增加。 Yonetani和Katsuo(1998)采用与Barth,Landsman和Wahlen(1995)类似 的方法,以87家日本银行的1988年至1996年度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公允价值 会计是如何影响银行收益的波动性,以及这种相对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增量波动性 是否会反映在股价中,并且他们还检验了由公允价值会计所引起的监管风险的增 加是否也会反映在股价中。结果发现,基于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银行收益,比基 于证券投资历史成本的收益,产生的波动性更大,但是,提供的经验证据并不支 持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引起的银行收益更大的波动会使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溢 价,从而提高了银行资金成本的推断。另外,还发现,投资者在对资本充足率较 低的银行股票定价时,公允价值引起的相对于历史成本的收益增量波动性也被当 作一种风险,因而对资本监管要求所采用的会计公式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Hodder,Hopkins和Wahlen(2003)以206家美国银行在1995年至2000年 的财务报告为样本,计算了净收益、综合收益(包括部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 化)和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包括所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这三种替代收 益指标的波动程度,并检验了这些不同波动程度指标的风险相关性 (risk―relevance)。他们发现,对于平均每家银行而言,综合收益的波动程度 是净收益的2倍,而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是净收益的5倍;衡量银行利率风 险的长期利率贝他系数与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的相关程度,比与净收益或综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合收益的波动程度的相关程度更高。并且还发现,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相比于净 收益和综合收益的增量波动程度,与银行股价呈现出负向的相关关系,意味着全 面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增量的风险因素。他们的研究结果 还表明,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更能反映银行的内在风险,并与资本市 场在对银行股票定价所要考虑的风险更为相关。 Burkhardt和Strausz(2004)假定银行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会计会减少 市场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对银行的投资行 为、违约风险、投资价值和监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 会计会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并且会强化负债的道德风险,因此,更需要对 银行加强监管,并且,如果负债率非常高的银行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则会 增加银行违约的概率,并会减少社会福利。 从这部分经验证据来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确实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波 动性的增加,但是,当前投资者并不认可波动性的增加是向资本市场传递银行增 量风险的信号,其中的缘由可能是各国监管机构并没有把公允价值引起的损益变 化纳入到资本充足率中去。如果各国监管机构最终接受公允价值会计,纳入银行 资本监管要求中,则公允价值确实会增加银行的监管风险。 4.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投资组合的影响检验 美国FASB于1993年发布了SFAS 115《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 会计处理》,该准则扩大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范围,对部分金融资产采用公 允价值,而金融负债仍沿用历史成本(即为混合公允价值模式)。在此之前,银 行的许多证券投资采用历史成本进行确认,而对其公允价值要求进行披露。SFAS 115的颁布与实施引起极大的争议。其批评者认为,如果会计上按公允价值所确 认的金额被当作监管资本,则公允价值从披露到确认的根本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银 行的经济状况。由于银行是采用一种有机整体的方式来管理其资产和负债的,而 并不是单独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管理,并在实务中银行经常会运用套期保值活动来 控制其所承担的各项风险,所以混合公允价值模式忽略了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波 动能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的变化而抵消的事实,从而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 不必要波动。而且,银行为试图减少这种模式所带来的银行收益及其资本不必要 波动性而所做出的努力,会导致银行投资组合政策的变化,比如证券投资比例的 第2章文献回顾下降,投资期限的减少等。另外,银行界还认为,混合公允价值模式并没有消除 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表的机会。 Ernst和Young(1993,1994)先后做了两次问卷调查。在首次问卷调查中, 超过一半的回复者认为,如果他们采用SFAS 115,他们会改变他们的投资行为。 在随后的第二次问卷调查中,60%的回复者宣称,由于采用SFAS 115的影响,他 们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投资策略。在首次问卷调查中,有超过95%的回复者 宣称他们会缩短债务证券投资的期限,大约40%的回复者认为他们会增加套期活 动,另外,还有一些回答者认为他们可能会减少证券投资的比例。在随后的第二 次问卷调查中,回复者说他们已经缩短了投资组合的期限,并减少了抵押证券和 抵押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比例,而那些宣称会增加套期活动的人降至为10%。 Beatty(1995)以369家美国银行从1993年第二季度至1994年第一季度的 投资组合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银行试图减少报告权益的波动性而做出的努力是否 会影响到证券投资资产的比例、证券投资的期限以及归类为可供出售组合的证券 的比例。其结果证实了银行界以及监管机构对采用SFAS 115的影响的担忧,他 们发现,在SFAS 115实施期间银行所持的证券投资的比例下降了,期限缩短了, 并且当银行平均杠杆率和权益的平均回报率下降时,其归为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所 持比例会下降,这些都说明了对采用SFAS 115所引起的银行权益波动的担忧导 致了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他们的结果还表明,在SFAS 115下,银行 的投资组合管理实务受到减少报告权益波动性与保持影响银行收益的弹性的双重目的的影响。Rezaee和Lee(1995)为了检验混合公允价值会计(SFAS 115被视为混合 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业的影响,对美国500家银行的CFO进行一项调查研究, 其结果表明,CFO对逐步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所引起的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影响的共 同感觉呈现出消极的态度。 Carey(1995)认为,由于混合公允价值会计只要求对证券采用公允价值, 而负债的会计处理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与历史成本会计一样会使银行资本计量不当,并以美国银行从1984年至1989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银行失败预测模型为混合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其检验结果表明,这 种新会计模式并不会减少银行失败的比率,并且还有证据表明,该模式所带来的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净收益非常小,其方向具有不确定性。DeMarzo和Duffle(1995)认为,企业管理当局十分关心他们套期活动的 会计后果,因而这些结果势必会影响他们是否采用套期工具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套 期工具,他们证明了风险最小(完全套期)是在套期活动不被披露时的均衡政策, 但是,如果要求披露套期活动的话,最终的均衡是管理当局不参与套期活动。Ivancevich,Cocco和Ivancevich(1996)证明了金融工具划分类别的差异能对如每股收益、债务权益比例和流动比例等主要财务比率产生影响,而这些财 务比率对于投资和信贷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采用IAS 39可能会导致公司之 间信息的不可比性问题,尽管这些公司可能持有相同的金融工具。 以上经验证据表明,公允价值会计,特别是混合的公允价值会计,确实改变 了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管理实务。如果他们所证实的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持续存在下去,这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2.4本章小结综上,如果说公允价值起源于欧洲大陆的话,那么公允价值的发展和广泛运 用却发生在美国,特别是最近三十年以来,美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与应用, 一直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在推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策 略,以规避来自于金融界的压力。但是,会计学术界积累的经验证据表明,从历 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确实对银行业及其监管,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 响。因此,在决定把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手段之前,需要对公允价 值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不断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 价值的采用越来越广泛以及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趋势的不断 加强,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前景也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特别是 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银行及其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应做出充分的估计,从而 使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风险与成本最小化。 第3章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现状第3章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现状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呈现出反复波动的态势。本章 将对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并分析其动 因,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公允价值在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运用现状。3.1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了与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对会计体制进行 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积极寻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上,呈现出反复波动的态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大 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3.1.1历史成本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阶段(1992年至1997年)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会计规范很少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1992年11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确定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主导地位①。该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国只在基本 准则中规定了实际成本(最口历史成本)一种计量属性,这是区别于西方各国和国 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的一大特色@。 我国当时采用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我国当时的经济环境是一致的。我国 当时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企业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国家是国 有企业的主要或唯一的所有者,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才刚刚起步,上市公司只占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极小部分,并且即使在上市公司中,国家也基本上控制了半数①‘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用于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美国FASB的第6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都提出财务报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结合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27 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以上的股份。在资本市场不完善、股权高度集中的环境中,决策有用性难以占主 导地位,会计核算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财务报表也 主要向各级财政机关和主管机关报送,以监督企业遵守财经纪律,保证社会主义 财务的完整。当时把会计目标定位于企业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曲晓 辉,2000),就决定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 3.1.2培养公允价值观念的阶段(1998年至2000年)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会计计量属性 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深化,其选择也逐渐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首次正式出现在1998年6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侦务重组》,并在后来所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和《企业会计准则――投 资》也得到广泛的运用。1998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在会计准则 中逐渐地采用公允价值,培养公允价值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①"。公允价值在这 三项准则的广泛运用为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建立公允价值概念和目标,推动我国会 计的国际协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此阶段,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持一种积极态度的。3.1.3回避公允价值计量的阶段(2001年至2005年) 在这阶段,我国主要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原则,因而尽量回避公允价值计量。 2001年1月我国发布并修订了八项会计准则,取消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三项准则的运用,并改按账面价值计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由公允价 值向账面价值的转变,并非表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而主要是 为了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秩序,遏制资本市场中利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 包装上市的违法违规行为而加以规定的。因此,此次改革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从对公允价值的强调重新回到对历史成本的选择,不是偶然的,是与我国当时的 经济环境紧密相关,并要站在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高度来认识这种转变。。详见1998年6月24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讲解中的阐述。28 第3章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现状1.资产市场上的会计丑闻 在此阶段,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泛滥成灾,盈余操纵手段层出不穷,其中, 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成为一项重要手段。为了防范企业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 润,财政部修订了《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 以减少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可乘之机。 2.当时经济环境的限制 在此阶段修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尽量回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符合我 国当时实际情况的,是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公允价值广泛应用 的基本条件是要具有健全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 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资产评估机构等。如果这些基本条件不具备,则公 允价值的使用必然会受到限制。在这些基本条件尚不具备的经济环境中过多地采 用公允价值,可能会适得其反。由于当时我国各种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 市场,公允价值经常难以获取,从而会导致企业在采用公允价值时存在一定的随 意性。因此,在此阶段回避采用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面对我国市场 经济发展不完善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现状而做出的权益之计。 3.会计目标的定位 计量属性的选择与确定要考虑会计目标的变化和要求。当前关于会计目标主 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所选择的计量模式 应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管理当局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所以倾向于采用历史成 本,力求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资产使用情况,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根本目标是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而决策 总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关于未来的信息是最为有用的,一般要求采用公允价值, 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者,主要是以 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为背景,而其会计目标会更多地侧重于决策有用性,在他们 制定会计准则时,重点关注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是立足于全球资本市场对跨国上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票股利 会计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