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校园贷的问题个人如何到银行贷款好贷款吗

国有大银行进军校园贷,也许有不得已的苦衷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昨天上午刚上班,就收到几个记者朋友的微信,都是关于建行和中行进军校园贷业务的,想听听我的观点。我能理解大家的兴奋点在哪,毕竟,校园贷现在已经完全的“污名化”,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呢,这时候两家大银行倒是杀入市场,大大地出乎意料,与银行业尤其是五家国有大行一贯的谨慎、低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的重点不在于银行能把校园贷这个已经被玩残了市场做多大,而是背后的信号意义。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是出乎意料,越要挖掘事件背后的隐含意义。在2017年金融体系“去杠杆、控风险”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风险领域都在收缩,此时大行布局校园贷,只能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在大行看来,校园贷属于低风险业务;一个是,担当社会责任,配合金融治理“堵偏门、开正门”的需要。
第一个理由并不成立,起码目前不成立,否则校园贷也不会出那么多事情,银行业也不会自2009年开始就暂别这一领域。如果是第二个理由,重点不在堵偏门,而是开正门。在金融监管的词典中,“堵偏门、开正门”是个惯用词,在很多场合都能看到。但也要知道,很多领域,其实堵上偏门就可以了,是没有必要开正门的,像2009年的校园信用卡整顿,就是堵了门;像近些年P2P领域基于资产端的整顿清理,也只是堵了门。
这次在整体收缩的大环境下,对校园贷开正门,唯一的解释就是无论监管层面还是从业机构层面都意识到,校园贷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需求量还很大,以至于不开正门便不能堵偏门。而针对这种状况,我理解为是90后的胜利,是他们新的消费观念和借贷观念真实改变了校园贷这个市场,大而不能倒,以至于在政策层面已经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
年,校园信用卡曾经开启了校园贷的第一个黄金期;年,校园分期平台开启了校园贷的第二个黄金期。我们不妨通过对比和两个阶段,看看校园贷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以至于“大而不能关”,从三个角度展开。 未尽事宜,欢迎大家留言(订阅号:洪言微语)交流
他们是怎样的群体?
年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属于典型的80后;而年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则以90后为主。这两个群体有多不同,这两个时期的校园贷就有多不同,先来聊聊这两个群体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80后大学生,重节约意识和奋斗精神
80后的父母多是55后,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遍具有较强的节约意识。80后出生时,除广东、福建等地在搞改革试点外,其他地方仍然是平均主义体制的天下。长于城市的80后,父母在国企上班,彼此拿着差不多的微薄薪水;长于农村的80后,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父母勤恳耕作,已经可以填饱肚子,但也仅止于此了。
所以,对80后而言,物质上匮乏是童年时期的主要体验之一,李健在《歌手》里演唱的《父亲的散文诗》,里面的一段歌词“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闹着要吃饼干”,据说便唱哭了很多80后。长大后,80后便也有了节约意识和奋斗意识,积极向主流价值观靠拢。
90后大学生,更“豁达”的金钱观
90后的父母多是60后,20岁左右的时候正好赶上恢复高考,大学毕业赶上了自主择业,30多岁赶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生一路开挂。长于城市的90后,开始见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市场经济的繁华,物质条件有了大幅的提升;长于农村的90后,父母开始外出打工,开始有了更多情感补偿性质的零花钱和零食,物质上也不再匮乏。
童年时期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体验,使得90后对物质和享受有了不同的体验。相比80后,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上的匮乏感,对80后盛行的“奋斗”文化也就难以根本上认同。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更注重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也自然有了更为“豁达”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他们的消费行为
80后大学生,实用主义和量入为出
80后大学生群体,其消费水平较60/70后有了明显的改观。据2006年针对东北某高校的调查统计显示,44.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31.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以每人每年500元算,2006年全国在校大学生1400万,意味着全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约为840亿元。
这些钱被花在哪里了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的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学习资料、考证及辅导班、上网)、休闲娱乐消费(室内健身、旅游、通讯等)和人际交往消费(恋爱消费、生日请客等人情消费)四种,其中,基本生活消费和学习消费是大头,大概占到70-80%之间,通讯费、人际交往费用及其他支出大概占20-30%左右。
不难发现,这些支出场景中,实用主义仍然占据突出的地位。当然,80后的大学生也喜欢并追逐3C产品,统计显示,当时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率不低于60%,电脑拥有率在30%左右,此外,24%的人拥有MP3,12%的人拥有PDA。除了手机普及率较高外,其他“新潮”的电子产品普及率比较低,也从侧面反映80后大学生群体整体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而手机的高普及率,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第一部手机多为大一入学时父母代为购买。
90后大学生,个性消费和借钱消费
相比之下,90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力要大得多,且增长迅速,更注重时尚消费和个性消费。
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刚刚超过4000亿元。而由中国校园市场联盟发布的《2016中国校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685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71.25%,较2006年更是增长了7倍。大学生月均生活费达1423元,接近2006年的3倍。
从消费品类上看,形成了基础生活消费为主,数码产品其次,教育培训与文化娱乐并存的局面。在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支出中,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数码产品年度消费总规模分别达到537亿元、363亿元;培训教育年度市场总规模398亿元;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年度总规模322亿元,大学生健身市场年度总规模259.3亿元。
显然,90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已经从实用性过渡至时尚消费和个性消费的需求,3C产品成为其消费的主力。为了追求更好的消费档次,90后大学生对于借钱消费也普遍可以接受。从校园分期的资金流向看,超过60%的校园分期被用来购买3C电子消费产品。
分别引发了什么问题?
整体上看,无论是80后大学生还是90后大学生,因为都是18-24岁的年轻人,其冲动消费、攀比消费的心理并无根本性区别。所以,只要放开信贷供给,都容易出现过度借贷的问题,过度借贷会衍生高不良的问题。
区别在于,80后大学生打交道的是银行,所以高不良并未衍生非法催收的问题,即,那波校园信用卡热潮,受损失最大的其实是银行。主要表现为校园信用卡的高注销率(70%左右)、高睡眠率(曾高达80%)和高坏账率(持续高于普通信用卡2个百分点左右)的三高乱象,说白了,就是该项业务入不敷出,属于赔钱的生意。
而90后这波大学生打交道的是网贷平台、分期平台等机构,高不良自然催收了非法催收、暴力催收的问题,而反过来衍生出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高息模式。这一波的校园贷热潮,分期平台是赚钱的,因为利率和费率高嘛,出现问题真正受损失的其实是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
所以,我们看到,相比2009年叫停银行校园信用卡,此次监管机构针对校园贷平台出台了比较严厉的监管措施,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对于网贷平台而言,其弱风控、高息覆盖风险、强催收降低损失的校园贷模式不再适用,唯有退出市场一个途径。
但同时,此次校园贷市场的蓬勃发展也表明,90后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能力和超前的借贷理念是客观存在的,且已经不再是一个小众市场。
那波校园信用卡热潮,真正参与的学生并不多,市场规模也并不大。而2014年开启这波校园贷热潮就不同了,据统计,62.26%的大学生使用过金融信贷,2016年校园分期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此时,校园贷不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市场,面对大学生群体真实而庞大的消费分期需求,只是“堵”还不行,还需要疏导,即,要开正门。
在监管机构严厉整顿校园贷乱象的背景下,银行重新布局校园贷市场,便具有明显的“堵偏门、开正门”意味。某种意义上,银行得以重新布局校园贷市场,也属于90后的胜利。
校园贷市场前景展望
和网贷平台和分期平台的校园贷产品相比,银行校园贷产品在利率、费率上会有很大的下调空间,不过,也必定会将风控放在首位,所以在准入门槛、申请流程、授信额度等方面,都会谨慎很多。因此,银行接手后,期待校园贷市场再出现2014和2015年前后那种出现同比增速超过100%的高速发展情景是不可能了,不过,好在这个市场总算保住了。
对了,未来校园贷市场的玩家,除了银行,还会有阿里、京东三和苏宁等几大电商巨头,毕竟,3C消费是大学生消费分期资金的主要流向,这几大电商占据着最优的3C购物场景,便不会离开这个市场。这两类机构,一个有成本优势,一个有场景优势,是竞争还是合作,还大有看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和本文作者当面交流行业问题
这个作者文章不错,不知讲课效果如何?
今日搜狐热点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校园贷成高利贷 谁来承担责任?
作者:吉雪娇&&&
中金在线微博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灰色网贷平台仍在“正常运营”手续简便但利率高得惊人
  从大学生无力偿还贷款跳楼自杀,到女生手持身份证拍裸照当“借条”,再到长春特大校园贷诈骗案,去年以来,一系列悲剧和违法违规行为,把校园贷推上了风口浪尖。
  校园贷的真实现状究竟如何?对于深陷其中的大学生而言,是否应该承担过度借贷的全部责任?目前校园贷在运作中触碰到了哪些法律红线?金融投资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大学生遭遇“贷”来的烦恼“校园贷款,信用无抵押,1—10万元,当天到款。”看到这个路边广告时,南京某高校学生倪明(化名)并未预料到,与校园贷款的“亲密接触”,将为年仅21岁的他带来怎样的风波。倪明向本报3·15维权平台讲述了他的“贷款”遭遇,除了表达他对非法网贷平台的愤怒以外,也希望“补课”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维权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中介收取服务费数额惊人
  对于不少高校学子来说,校园信贷平台并不陌生。“去年双十二,我想抢购一套打折的护肤品,但是当月的生活费预算比较紧张,最后选择了蚂蚁花呗透支消费。”目前就读大三的成都大学生陈蕾,已经使用蚂蚁花呗快一年了。她与很多同学一样,享受着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便捷方式。
  然而,并不是所有校园贷的故事,都是这样的“皆大欢喜”。对于校园贷,倪明更多的则是懊恼。“2016年暑假时,跟朋友共同销售橡皮筋飞机,营业额十分不错,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倪明讲述了自己的故事。然而,对于家庭条件不佳的他,如何筹集启动资金却成为一大难题。
  就在这个时候,倪明在路边看到了校园贷的广告,并联系到了进行相关业务的中介公司。“我提出了7万元的贷款需求,对方表示要收取30%的费用,并表示最后拿到的贷款利率不会超过4%。”倪明说,通过商量,最终“服务费”被确定为25%。
  “比如贷款15000元,平台上会扣取3000元作为押金,然后贷款中介再按照贷款总额收取3750元的服务费,最后我自己只能拿到8250元。而在平台中需要归还的本息总额却超过了20000元。”倪明表示,如果逾期,3000块钱的押金不仅拿不到,还会有各种叠加费用。在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的债务面前,倪明最终选择了休学以及外出躲债。
  潍坊某高校大二学生小李的经历亦十分相似,“贷款最小额度为5000元,只需提供姓名、家庭住址、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学校班级等信息就可以。”去年4月从QQ上接触校园贷的他,从第一笔贷款5000元开始,由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还款,拆东墙补西墙,短短8个月时间,共向18个平台贷款2万余元,然而,利息、手续费加本金则需要还款4.9万余元。
  调查“零零期”分期平台年息高达24%
  尽管风声鹤唳,但是,校园贷并未完全销声匿迹。3月1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在网络搜索引擎或手机应用商店,输入“大学生贷款”,可以看到依然有不少平台仍在正常运营。“过我要的生活”,主要面向大学生展开贷款业务的分期平台“零零期”官网主页,这一宣传语颇为醒目。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该平台主要提供包括手机通讯、电脑平板、轻奢优品、甚至游戏会员等多品类商品分期,以及最高额度为5万元的“圆梦”贷款业务。
  其中,以分期业务的“热宠”苹果手机为例,一款内存为32G的AppleiPhone7Plus全网通型号手机售价为6688元,当选择零首付并进行12期分期还款时,显示的月供金额为691.13元。以此测算,在该平台购买这款手机,需要付出的利息总额为1605.56元,年利率达24%。
  同日,在某股份银行信用卡掌上商城,同样配置的苹果手机售价为6288元,且支持12期免息分期,月供为524元;此外,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该手机售价为5799元,经过12期分期后,利息总额为348元,年利率为6%。
  那么,又是哪些人可以办理分期业务?又需要那些资料?“只要你是18到30周岁的年轻人,都可以在零零期分期购物、分期借款。”“零零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从分期审核资料来看,除必须的身份信息及在校证明外,针对还款能力证明一项,平台仅要求总订单金额多出5500元(大一同学为6001元)的部分支付首付。
  而自称“国内最大的学生贷款平台”的赛客学生借贷行(投投贷),则主要通过发投标的方式运作。目前公布的投资项目资金用途主要为大学生创业,融资金额在元不等,年利率为15%—18%。
  律师说法
  贷款平台未尽审查义务要担责
  不良校园贷案例的屡屡发生,成为了深陷其中的大学生的噩梦。在承担借款人义务的同时,平台方该履行怎样的责任?金融投资报记者就此向法律人士进行了咨询。
  利率不得高于银行4倍“目前校园贷违法违规案件主要有两类”,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向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其一是贷款资质的审查过于宽松,部分学生过度借贷;其二是以“裸条”作为担保,无法归还借款就予以公开。
  在大学生的借贷行为中,有部分事项需要注意。张远忠指出,一是按照目前法律相关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这也意味着校园贷的“有效”利率应该在17.4%以内;二是借款公司需要有金融监管部门发放的金融许可证,否则与借款人签订的合同无效。
  未尽审查义务视情况担责
  张远忠特别强调,出借人必须对借款人需要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为一个合格的借款人;如果未尽到这一义务,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过失责任。其中,出借方承担的责任要视具体的审查事项与不还款的因果关系之间来界定。“比方说是由于大学生精神方面有问题,但没有审查,出借方承担的责任为100%;而如果是由于个人的消费铺张浪费,则出借方承担10%至20%的责任。”
  不良校园贷触及法律红线
  在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宋国康看来,不良校园贷触及一些法律红线。其中,出借人违法在网上出售或者公开借款人身份证等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出借人将学生的裸照发布到网上,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作为受害者可对发布者主张民事侵权责任。此外,用裸照来作抵押本身就是非法的,这种抵押行为无效。
  业内声音
  现金类校园贷风险更大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校园市场成为电商以及分期付款购物平台眼中的“香饽饽”。
  总体来看,这些平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学生分期购物平台;第二类为单纯的P2P贷款平台;第三类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
  在口贷网CEO魏宁看来,目前现金类的校园贷款风险相对更大,取得贷款的大学生,很可能将其用作炒股、赌球等风险较高的领域,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归还其他平台欠款。
  魏宁指出,当前业务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一些平台陷入跑马圈地的怪圈,因而降低了审贷标准。
  但这也意味着风险的增加。魏宁认为,大学生偿还能力有限,一味的高额罚息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只能够是由父母作为隐性担保。校园贷市场如果想要取得良性发展,“最好的解决方式只能是节制放贷规模。”
  记者手记
  风险教育不该被忽略“校园贷套路深似海”,去年以来,“带血”的校园贷恶性事件屡屡发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手续简单,贷款门槛低,无疑造成了一系列因审核不严导致的后果。然而,与平台的恶意欺诈同样令人心惊的,还有大学生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的严重匮乏。
  名校贷最新发布的 《大学生借款风险报告》显示,84.1%大学生借款风险意识薄弱,大学生借款风险评分平均分仅为65分,对风险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45.66%的用户在借款用途上存在隐患,有赌博等不正当消费以及过度消费的风险。有近30%的用户没有阅读借款合同的意识,容易掉进不公平协议或者违法合同的“坑”。
  在资本市场,常常被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投资者教育。然而,在高校教育中,这却似乎成为了一个盲点。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督、规范管理之外,如何真正断绝灰色校园贷的繁殖空间,避免让大学生成为不良网贷的牺牲品?投资者教育不该被忽略。
责任编辑:cnfol001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近日,随着多家国有银行宣称回归校园贷款业务,这个被“裸条”、高利贷等“玩坏”的行业,看似又回归了正常。近日,中国银行推出“中银E贷o校园贷”,可为高校学生量身打造小额信用循环贷款。而在中行之前,建行广东省分行也对外宣布推出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给予在校学生1000元到5万元的授信额度。目前年利率按5.6%执行。(《北京晨报》5月22日)
鉴于前段时间大学校园里经常性曝光的“裸贷”和“高利贷盘剥”等负面新闻,许多人直指网络信贷与民间金融资本的种种无良。可以说,在网络信贷平台以及相关地下组织,仍然受不到较好制约的前提下,给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放贷无异于犯罪。校园信贷业务要不要开展以及如何规范化,显然是一道社会难题。
现在,国有银行回归校园贷款业务,也被寄予了许多期待。比如,国有银行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根据大学生无收入的现实,把还款节点延长;不会出现非正常手段的索要形式……加之银监会此前有“校园贷要开正门”的官方表态,国有银行进入校园贷既有了高尚的名义,又有了尚方宝剑。
但是,任何正义的名义,都无法掩盖校园贷本身的风险性。我并不认为国有银行进入校园贷,就能够流淌道德的血液;也并不认为其他网络信贷平台在校园贷领域就只能越做越烂。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引导和规范,而不在于看金融资本的是不是根正苗红。问题在于,在校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不应该成为银行业发展客户的目标,让他们去过早的接触金钱与商贷,会让这个群体过早地陷入某种绑架。
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绝大部分仍然由家庭供养。这决定了,他们不应该发生任何出格的消费行为。在校大学生本应该按家庭供给的生活费而量力消费,但面对校园贷,他们可能自主地选择更高端的手机、更漂亮的衣服和更奢侈的包包……而这就是风险。鉴于此,国有银行更应该控制这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对国有银行而言,走进校园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味着更早地抢占客户群,而不仅仅是为了几千元的放贷。大学校园,对于金融行业而言,首先是一场荒地。成为这块荒地的拓荒者,对银行来说更加重要,也远远比这些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发展客户更加容易和简单。
毋庸置疑,校园信贷的市场本身就是存在的。许多电商平台、网络信贷平台,都抢占了“互联网+”的高地,每一个人,指尖点一点屏幕就完全可以申请到贷款。更加上,大学生都已普遍超过了18岁,那么,今年4月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的“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就失去了一些基本的约束力。
面对校园贷,防范风险仍然是第一位的。面对野蛮生长的校园贷业务,银监部门首先要做好监督管理和规范等工作,无论是对国有银行,还是对形式各样的信贷平台,都既要控制数额,又要延长还款时间。此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还要做好一些教育引导工作,要尽可能地减少在校大学生发生信贷的次数和数额,让风险降到最低。
(王传涛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Add your comments...
Your Comment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Get more from China.org.cn银行系正规校园贷来了_网易新闻
银行系正规校园贷来了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银行系正规校园贷来了)
建行、中行布局校园贷产品被认为是对监管层号召的响应一度被新兴金融机构抛弃的校园贷市场,却重新获得传统银行的青睐。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中行和建行近期几乎同时推出校园贷新产品。事件建行、中行分别推出校园贷产品本月17日,建行广东省分行发布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金蜜蜂校园快贷”。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金蜜蜂校园快贷产品无需任何抵押,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专属信用贷款支持。现行快贷产品利率按照5.6%执行,日利率万分之一点五,重大节假日时还可能推出专属优惠利率。这一利率水平不仅只是一些非法高利贷的零头,也比正规的互联网金融借贷产品或者是银行信用卡取现利率低了很多。在使用方式上,金蜜蜂校园快贷期限灵活,可全额提现,在一年内随借随还,按使用天数计算利息。贷款审批、签约、支用和还款等环节通过建行手机银行自助完成。获得授信后,学生提交申请,最快一分钟即可放款。授信额度实现梯度化管理,可给予最低1000元、最高50000元的授信额度。据建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介绍,在贷后管理环节中,将通过数据模型监管提前预警,如果出现异常行为将联系到校园e银行、学校跟踪了解,并尽力协助、督促学生按时还款。近日,在助学贷款领域业内领先的中国银行也推出“中银E贷·校园贷”产品。在产品政策上,“中银E贷·校园贷”充分考虑学生收入不稳定的特征,率先推出中长期贷款政策,业务初期最长可达12个月,未来延长至3-6年,覆盖毕业后入职阶段。同时,还将提供宽限期服务,宽限期内只还息不还本。贷款金额最高可达8000元。获得贷款额度的大学生可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提取资金、随借随还。在业务模式上,中国银行率先采用高校深度合作模式,由高校和银行共同审核学生借贷需求,校方可及时掌握和引导学生借贷行为,避免此前P2P平台等机构绕开学校直接影响学生的弊端。在推广策略上,“中银E贷·校园贷”由中国银行总行统一推出,合作范围面向全国。业务初期,将率先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试点,在不断完善产品政策的同时,探索建立高校学生风控体系,为业务在全国落地打好基础。回溯“校园贷”乱象曾招来监管重拳治理在这次建行、中行没有进入之前,校园金融市场大致有四类参与者:一类是阿里、京东、分期乐商城这样的分期购物商城,通过电商平台支持大学生分期消费。这类平台有消费场景,容易控制资金去向,同时,这类平台大数据实力雄厚,风控手段相对完善,且由于是大平台,资金成本相对较低,服务价格也处于最优水平。第二类是近年网贷平台中的各类“现金贷”。这类平台虽然也是正规企业,但借款人员层次多元,信用风险较高,用高收益覆盖高风险,且有暴力催收的情况,对大学生群体较为不利。第三类是过去的民间放贷人。这些人有的是通过中介平台转移到线上,有的干脆就是在校园贴二维码小广告招揽学生用户,“裸条”等涉及大学生的恶性情况主要发生在这一类的借贷行为当中。第四类是欺诈、黑产群体。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其身份被这类不法分子盗用、冒用等情况时有发生,而又由于一些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也存在因为蝇头小利向这类不法分子出售信用,进而陷入骗局的情况。后三者引发的“裸条”、暴力催收等问题一度使“校园贷”污名化,也触发监管部门重拳治理。去年4月份,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8月份,银监会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推动整改“校园贷”问题。随后,深圳、重庆等地纷纷出台“校园贷”专项管理办法。历经半年时间的整治,监管效应开始显现。一些主打“校园贷”的公司主动退出市场。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共有74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主要为消费分期平台和P2P网贷平台,比2015年的顶峰时期减少47家,其中仅2016年就有45家平台主动退出市场。解读银行重回校园市场是“把正门打开”事实上,这并非传统商业银行首次开发校园消费市场。2004年9月,广发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同业纷纷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升温。当时众多银行在校园跑马圈地,在学校招聘学生代理长期驻点,通过免手续费、免年费、开卡送礼等策略营销。在办理几乎“零成本”且附带种种优惠下,很多大学生申请多张信用卡,远远超出其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出现了校园信用卡的高注销率(70%左右)、高睡眠率(曾高达80%)和高坏账率(持续高于普通信用卡2个百分点左右)的“三高”乱象。最终2009年,监管部门叫停了学生信用卡。不过,大学生们的消费需求却没有被监管抑制,一直蓬勃旺盛。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524亿,同比增长4.7%,并呈继续增长趋势。“大学生需要贷款买笔记本、手机,无可厚非。网上有些人说大学生活该,虚荣心太强。那(银行)也可以帮助解释,至少别贷高利贷。”今年4月21日,在银监会召开的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对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在加强网络信贷治理的同时,“商业银行应研究如何 把正门打开 ,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这被业内解读为为正规军进军校园贷定下基调。中行和建行的举动也被认为是银行业对这一号召的率先响应。分析银行校园贷产品会将风控放在首位对于商业银行的再度入局,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在监管机构严厉整顿校园贷乱象的背景下,银行重新布局校园贷市场,具有明显的“堵偏门、开正门”意味。和网贷平台及分期平台的校园贷产品相比,银行校园贷产品在利率、费率上会有很大的下调空间,不过,也必定会将风控放在首位,所以在准入门槛、申请流程、授信额度等方面,都会谨慎很多。薛洪言预计,未来校园贷市场的玩家,除了银行,还会有阿里、苏宁、京东等几大电商巨头,毕竟,3C消费是大学生消费分期资金的主要流向,这几大电商占据着最优的3C购物场景,便不会离开这个市场。这两类机构,一个有成本优势,一个有场景优势,是竞争还是合作,还大有看头。“监管部门支持银行进校园,也体现了监管层对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用户需求、社会价值的认可。”乐信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更多的正规金融机构进入校园后,大家一起对用户进行市场教育、信用安全教育,才能把不良网贷、非法高利贷彻底赶出校园,让年轻人群体享受到高品质的校园消费金融服务,这将有利于校园金融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该人士指出,中行、建行等传统银行有资金优势、品牌优势,而乐信旗下的分期乐商城最早从校园起步,为用户提供分期购物服务,具备场景优势,并且累积了大数据风控经验,有成熟的线上营销渠道,可以帮助银行大大降低获客成本,提高风控效率。“我们已经在跟多家银行深度合作,把乐信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优势与银行强强联合,为校园群体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消费金融解决方案。”据透露,近期乐信也会响应银监会要求和号召,在校园金融“开正门”方面有创新性大动作。文/本报记者&&程婕
(原标题:银行系正规校园贷来了)
本文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园贷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