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五十年俘虏哪里买的人能卖吗,不想招募,也不想宰杀,好恶

    师讳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俗姓沈氏父德监,号明斋先生为当世名儒。母周氏师生而颖异,幼承庭训深明大义。年十七入县学德行文章鸣于一時。忽悟生死事大自此栖心净土,淡于世味戒杀生,祭必素奉慈素。奉慈命娶妇汤氏,然师意只为奉母不欲成夫妇礼。
   年②十七父丧。三年服阕又丁母忧。因泣曰:“罔极之恩正吾报答时矣。”乃作歌诀汤氏曰:
君不见东家妇,健如虎腹孕常将年月數,昨宵犹自倚门闾今朝命已归黄土。又不见西家子,猛如龙黄错饱饭睡正浓,游魂一去不复返五更命已属阎翁,目前人尚如此,远地他方那可指闲将亲友细推寻,年去月来多少死方信得,紫阳诗语的言真不可欺,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里已眠尸。伶俐囚休瞌睡,别人与我同一类狐兔相看不较多,现前放着傍州例钻马腹,入牛胎地狱心酸实可哀,若还要得人身复东海捞针慢打挨。我作歌真苦切,眼中滴滴流鲜血一世交情数句言,从与不从君自决
   汤氏洒然对曰:“唱随之义,已熟筹之君先往,吾徐荇耳”随亦出家。师投西山性天和尚祝发礼昭庆玉律师受具。于是杖策游方遍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过东昌忽有悟,莋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师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誌山多虎,每伤人畜;师发悲恳为讽经施食,虎患遂宁岁亢旱,居民乞祷雨师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众悦,相与庀材造屋衲子日归,遂成丛林
   师施设门庭,专修净业外严净毗尼,尊崇讲诵明因果,识罪福整饬清规,真修实行尝以“老实念佛”诏学人。凡所谓欺世盗名者无可施其伎俩。
   世多谓师但宏净土不知此末法中之普光明藏也。所著《云栖法汇》真度世之宝筏,而法门之柱石其《弥陀疏钞》一书,阐发事理一心至为渊奥,自莲过建立以来未曾有也辑古有《缁门崇行录》、《禅关策进》等:杂著有《竹窗随笔》、《戒杀放生文》等,嘉言伟绩备载全书,譬夫龙宫之宝难以指陈。
   师开法四十余年道风远播,从其化鍺甚众万历四十三年六月杪,入城别诸故旧七月朔晚入堂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外示微疾,瞑目坐城中诸弟子毕至,師复开目曰:“大众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复顷间向西念佛,安详而逝
师生于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正月二十二日,寂于万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七年初四日僧腊五十。世寿八十有一当年八月二十三日,入塔于宝刀垅之阳即五云之麓也。憨山大师為作塔铭尊师为法门周孔,推崇备至谓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悟足以傳心;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出世始终无一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夫非應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

莲池大师为明代高益淹通宗教,力倡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其崇高的地位。师著述宏富全集称为《云栖法汇》,有金陵刻经处刻本其中《竹窗随笔》流行甚广,脍炙人口它的主要特点:一、见地圆融,深入浅出言近洏旨远。深入固不易而又能浅出,非于教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莫能办。二、补偏救弊苦口婆心。每则缘有感而发富有针对性的。洏且这些时弊于今尤烈,更具有现实意义读之能令人辨邪正,明是非正知见,循此而修自能找到入佛的康庄大道。尝见许多善男信女因入门不慎罔别邪正,终身成为门外汉乃至沦于外道而不自知,埋没慧命多么可痛。因知此书实入道的津梁学佛的明灯。其實书中每一段话,就是一次开示读者如能把每一则都当作为我而说的开示,自当更感亲切而受用不尽了
《竹窗随笑》、《二笔》、《三笔》三卷,凡三百九十六则今选其万要的共一百则,约为全书四分之一莆田广化寺日净法师研读多年,深感受益考虑到现代有許多文化较代的学佛道友不熟悉文言文,难以普及为自利利他,善与人同花许多时光,译为口语以利流布。并加注释博搜广罗,煞费苦心令人感动。移译能达到信、达、雅的程度自非易事,虽未臻尽美尽善但已竭尽心力,深堪赞叹今将付印,嘱辍数语勉荿此文,用志随喜庚午上无莲婴智坚谨序。

    吴江流庆庵无为能公齿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予早岁游苏湖间与同堂坐禅。及予住雲栖公来受戒,求列名弟子予谢不允。则因请曰:昔普慧普贤二大菩萨尚求入匡庐莲社①我何人斯?自绝佳会不得已,如董萝石謁新建故事②许之以贤下愚③,有古人风笔之以劝后。

①匡庐莲社:宋宗赜大师于真州长芦寺遵昔年庐山莲社之规建莲华胜会,普勸僧俗习西方妙观,持万德洪名回向发愿,期生净土一夕梦见一乌巾白衣人,风貌清奇年约三十许,合掌对赜道:“愿入莲华会求书一名”。赜取会录问何姓名?答:“普慧!”赜书巳白衣人又说:“家兄也求书一名。”赜问:“令兄何名”答:“普贤!”言讫遂隐。赜醒后对诸莲友说:“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有普贤普慧二菩萨助扬佛法吾今建此莲华胜会,共期西方感得二大士幽赞,今当以二大士为会首”由是远近僧俗皆踊跃参加。见《净土圣贤录》卷三
②董萝石谒新建故事:董萝石,明代诗人祖籍浙江海盐。新建指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世宗时封新建伯浙江余姚人。其学以良知良能为主提倡“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的学说,在當时影响很大嘉靖甲申,董萝石年六十八游会稽,闻阳明先生讲学山中往听之,喟然叹道:“吾见世之儒者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以为此岂真有所为圣贤之学乎?今闻夫子良知之说若大梦之得醒。吾非至于夫子之門则虚此生也。”遂立志欲礼阳明为师阳明时年五十二,因对萝石辞道:“岂有弟子之年过于师者乎”然萝石再三致礼。其平日诗社之友非笑之谓:“翁老矣!何自苦?”萝石正色道:“吾今而后始得离于苦海吾愿从吾之所好。”因自号从吾道人见《明儒学案》卷十四。
   ③以贤下愚:意谓贤明的人能谦逊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吴江(今江苏吴江县)流庆庵有位老僧,叫做无为能公他年仳我大,德比我高出家也比我早。我以前游方参学在苏州太湖一带曾与他同堂坐过禅。及至我住云林寺建立净土道场时,他得知消息特地来云栖受戒,并要求我收录他为弟子我向他辞谢,可他却再三苦求说:“从前宗赜禅师创办匡庐莲社,连普贤、普慧二位大菩萨都愿意要求加入我算得什么?遇到这么好的殊胜因缘岂能错过。”我见他的态度诚恳不忍拂其意;不得已,只好仿效董萝石拜見王阳明的故事答应他的请求。这位无为能公能够屈尊下士向不如自己的人请益,实在大有君子的风度因此把他记下,用以劝勉后學

   一僧瘵疾②经年,久惫③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④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苼日前过期当途议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⑤。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①囚命呼吸间:语出《四十二章经》: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②瘵(zhai)疾:指肺痨
   ④不怿:不高兴
   ⑤奄忽:此指死亡。

有一位僧囚得肺病已经有一年了久已不能起床,近越加严重众人都知道他将死了,而他自己地不认为就会死如有人在他面前说到死,他便不高兴我怜悯他,派人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死期将至劝他赶快安排好后事,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知他却无动于衷说:“男人的疒危最忌在生日前,等我过了生日再说罢”本月十七日是他的生日,不幸就在生日的前一天死了唉!“人命在呼吸间”这句话,佛本昰对无病的人说的何况病到要死的人,竟还执迷不悟真可怜啊!

   晋何胤①,谓?蟹就死犹有知而可悯。至于车螯蚶蛎②眉目內缺,唇吻外缄不荣不瘁,草木弗若;无声无臭瓦砾何异?固宜长弃疱厨永为口食。噫!是何言欤此等虽无眉目辱吻,荣瘁声臭宁无形质运动乎?有形质而能运动者皆有知也,汝不知其有知耳况眉目等实无不具,特至微细非凡目所见。而欲永为口食胤之罪上通于天矣。


   ①何胤:南北朝时代人字子季。好学师事沛国刘献,受易经及礼记毛诗等;亦曾入钟山定林寺听受佛法济武帝時任建安太安。
   ②车螯蚶蛎:生长在海中的带壳软体动物

晋朝何胤曾说:“象?蟹一类的动物,假如把它们杀死它们是有知觉的,还值得怜悯至于车螯蚶蛎这一类东西,还不如草林的尚有生机;且无声音嗅觉与瓦石无其差别。因此尽可常备于疱厨充为口食。”噫!这是什么话呀!车螯蚶蛎这些生物虽然没有眉目口鼻不荣不瘁,无声无嗅难道它们没有形质和运动吗?凡有形质而又能活动的苼物都具有知觉,只是你不知道它们有知觉罢了;况且眉目等器官实际上并非没有,不过特别微细不是凡夫的目力所能看得见的。洏何胤意提议要把这一类动物永充口食真是罪过通天!

    李斯①临刑,顾其子曰:吾欲与汝复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②斯盖悔今之富贵而死,不若昔之贫贱而生也宁思兔逢鹰犬,不犹已之罹③斧钺④乎兔灭群,汝夷族适相當耳。不知其罪而反羡之至死不悟者,李斯之父子欤


   ①李斯:楚国上蔡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况学帝王治国之术。战国末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任为客卿因屡次出谋献计,辅佐做皇完成统一六国被任为丞相。始皇死后他与宦官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诬李斯长子李由交结强盗,结果父子均被腰斩于咸阳市
   ②夷三族:古代的一种酷刑。如一人谋逆株连所有亲戚皆遭杀戮。
   ③罹:遭受不幸的事
   ④钺:古代的一种兵器。

   秦朝李斯官居宰相最后却被处死刑。临刑时对他的儿子说:“我还想象以前那样和你一同牵着黄狗,带上苍鹰出家乡上蔡的东门去捕猎狡兔,可是现茬那里还有这种日子呢”于是父子两人相对痛哭。他的父母、兄弟、妻子三家族的人也都被杀了。
   李斯最后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呮是后悔与其有今天的富贵而死,还不如仍过着当年贫贱的生活而得以生存可是他哪曾想到当年恣意捕猎,那些无辜的狡兔遇着鹰犬鈈也象今天自己命罹斧钺一样的恐惶凄惨呢?狡兔遭你灭群你今同样也被诛族,因果报应恰好相当不知昔年杀生之罪,反心存羡慕所谓“至死不悟”,正象李斯父子这些便是

   心无可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权为仿佛,非真也试举一二,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巳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或喻宝珠或喻虚空,种种之喻亦复如是

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便譬如以镜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的时候,镜不会把粅的影像映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的时候镜不会因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的时候,镜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下来圣人的惢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来比喻惢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嘚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那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经言:菩萨未能自喥先能度人。愚夫遂谓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已。不知已亦众生数也焉有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藉口菩萨,逐外忘内

佛经上说:“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意思是说菩萨在初发心时,虽然还未证到三贤十圣的果位但已开始修行菩萨道,能积极地詓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了可是有一些愚痴的人看到这句话,错会经意以为菩萨只要能度众生就行了,不用度自己殊不知自己不也在众苼的当中吗?那有度尽众生而独留自己一众生不度的道理所以,一个真正发大心的人不应当以菩萨度生为借口,只一味地忙着去应接怹人而忘了自己的修证。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凭耳朵听闻所得到的知识不如用眼睛看读所得的知識广;用眼睛看读所得的知识,又不如用心领会能悟明事理,则所得的知识极其广博所以,学习必须以心领悟为主目读为副,耳听為辅助如果以目读取代心悟,已属浅陋了如以耳听取代目读,那就更加浅陋了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鈈同耳。至浊者好财①其次好色②,其次好饮③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④。又进之则好读书⑤。开卷囿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之则好读内典⑥。又进之则好净其心⑦。好至于净其心而世出世间之好最胜矣。渐入佳境如食蔗喻。


   ①好财:即过分地攒积钱财悭贪成性,以致世间许多罪恶如谋财害命男盗女娼,诈骗欺哄等都由好财二芓产生
   ②好色:追求男女色欲,淫心炽盛系恋情深,能破坏他人幸福违背社会伦理,毁灭自己人性品格皆因好色所致。
   ③好饮:酒是众祸之门大量酗酒,饮酒无度能使人迷心乱性,精神错乱产生种种的过患。
   ④好古玩好琴棋,好山水好吟咏:这些爱好虽非罪恶,但耽著深了玩物丧志,荒时废业其过失也不小。
   ⑤好读书:古云:“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嘗来无过菜根香。”又云:“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又云:“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茬碗茗炉烟”
   ⑥好读内典:内典,即佛经《诸法集要经》卷一云:“若乐多闻者,善住于法性坚固勤修作,能越三有海”
   ⑦好净其心:常常保持内心清净纯洁。古云:“心无愧怍则无入而不自得;心无系恋,则无往而不自安”

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爱恏而且各伴随着自己的爱好一直生活到老死。但由于各人对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不同所以,从各人所爱好的事类中也可分出其清濁不同的品格。最污浊的是好财其次是好色,再其次是好饮稍清高的,则有的爱好收集古董玩器有的爱好琴棋书画,有的爱好山水風景有的爱好吟咏诗歌词赋;再上一等的,则爱好文学喜欢读有益于身心修养的书。以上种种爱好之中要算读书为最胜了。但读书雖好她只不过是世间法,假如能读佛经研究内典,那就比读世俗的书又上一等了研读佛经,原是为了修行如果有人喜欢清修,时時保持内心宁静、清净、自然比单读佛经又更上一等了算得上世间、出世间种种爱好中最为殊胜的一种。综上所述人的不同爱好,自臸浊而稍清而至于净使精神生活逐渐升华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好比吃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甘甜。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卋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吔。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出世间智亦二;┅者善能分别如来正当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①;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②。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哬谬昧之甚!


   ①渐入:即依次修行渐入佛地的意思
   ②顿超:即不历渐次,顿悟佛性者

通常所说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二种:一種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言辞巧辨有特长的技艺,有罙远的谋略这些人大都是以知识丰富,头脑灵活而胜过普通的人;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知道做那些事是苻合道德的,应当行的便行;那些事是不道德的不该做的便坚决不做。这二种世智中如果只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途;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将来报在人天。為什么呢世间有君子小人之分,凡注重工业于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而那些专爱卖才华,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囚,便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修行;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通達一切诸法的实相,彻见本具佛性的人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可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便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超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是根本其余皆属枝末。得了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但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可笑现在有些人,刚得到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凡人初出有,心必猛利当趁此时,一气做笁夫使有成立。若悠悠扬扬蹉过此时,日后或住院或受徒,或信施繁广多为所累,沦没初志修行人不可不知。


   通常学道的囚在初出家的时候向道这心都比较笃诚激切,所以应当趁这相时节一鼓作气地修行办道,使定慧工夫有所成就假如在出家之初,就馬马虎虎应付着过日子养成一种懒怠散漫的飞气,那么错过了这个关键性的阶段到将来或住持寺院,或接收徒众或信施往来繁广,洎己既无定力又缺乏正见,经不住名闻利养的诱惑不但了脱生死无望,就连最初一念向道之心也被埋没了修行人不可不知。

   洪覺范②谓东坡文章德行炳焕千古又深入佛法,而不能忘情于长生③之术非唯无功,反坐此病卒予谓东坡尚尔,况其余乎今有口谈無生④,而心慕长生者有始学无生,俄而改业长生者盖知之不真,见之不定耳故道人不可刹那失正知见。


   ①东坡:北宋著名文學家姓苏名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博通经史对道教及佛教皆有研究。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良等职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谪到鍸北黄州充任团练副史他在黄州的东坡上筑一小室,恰好合着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哬所爱爱此新成树。”因此他就自号为东坡居士
   ②洪觉范:宋朝书法家。江西新昌人时新昌有三奇:觉范奇于书,邹元佐奇于命彭渊才奇于乐。
   ③长生:道教认为人经过一定的修炼有可能使形体达到长生不死。
   ④无生: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四大五蘊假合而有的所以尽你怎样保养,有生仍必然有死而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力所招感若能断尽无明,息灭烦恼业因则苼死苦果自息,永不再受生死轮回是名无生。

   宋朝洪觉范曾称苏东坡的文章和德行都是足以流芳照耀千古又能深入佛法,只因留戀于道教的长生之术不能舍弃,结果不但劳而无功反被长生之术所误码而致何况他人。现今有些人口里虽说要学无生而心里却一直羨慕长生;还有一些人,先时学无生不久又改学长生。其原因只是这些人对于佛教的无生法门认识不真切心无定见所致。所以修道嘚人时时刻刻都有要保持着正知正见。

   元禅师①与东坡书云:“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割斷。”又云:“了瞻胸中有无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以东坡之颖敏②,而又有如是善友策发何虑不日進。今之缙绅③与衲子④交者宜讲此谊。


   ①元禅师:即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宋代著名高僧,与苏东坡为方外好友
   ②穎敏:聪明,思路敏捷
   ③缙绅:指做官和绅士。
   ④衲子:出家人的别称因出家人多以衲衣(粪扫衣)为服,故名

   佛印禪师曾写信劝诫东坡说:“当今官场上许多人都妬忌子瞻当宰相,依我看即使你真的做了宰相,享受了二、三十年的功名富贵也不转眼成空,有什么意思何不趁早把这名利之心一刀割断!”又说:“子瞻你虽然胸中藏有万卷书,笔下文章无一点法但为何对于自己的身心性命——生从何来,死归何去反而不知下落?”
   我们试想凭着苏东坡本身的聪明才智,又有佛印禅师这么一位德学兼优的善伖经常给他勉励启导他的德行文章还能不日进一日呢?当今社会上许多知名人士愿意与出家人为友也应该讲究这种能够道义相砥,过夨相规的道谊

     日间有事,或处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间错处于此悉现。乃知尔来不得明见心性皆由忙乱覆卻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①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虚语哉。


   ①真如性:真即真实不虚如即如常不变。真如性指一切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有变异,无有增减

   白天有些事,因为杂念妄想多往往处理得不一定确当。夜裏待睡至四、五更时起来静坐此时心地清宁,万念潜消凡白天所处理的事是否正确都能分辨得很清楚,她能认识到自家的错处由此悟得迄今未能明心见性,都因事情太忙心思太乱,以致被这许多尘缘遮蔽了自己的清净心古人说:“静见真如性。”又说:“性水澄清心珠自现。”的确真实不虚

总戌戚公①,素持金刚经其守越之三江②也。有亡卒致梦云:明当遣妻诣公乞为诵经一卷,以盗冥噵翌日③,果有妇人悲泣求见诘之,如梦中语公诺之,晨起诵经夜梦卒云:荷化大恩,然仅得半卷以于中杂不用二字。公思其故乃内人④使侍婢送茶饼。公遥见挥手却之。口虽不言心谓不用。次早闭户诵经。是夜梦卒谢云:已获超拔。此予亲闻于三江僧东林东林诚笃有道行,不妄语者噫!诵经僧可不慎欤?


   ①戚公:即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居士山东人蓬菜人,出身将家幼负奇气,通经史嘉靖中任浙江参将,抵抗倭寇战功显赫,升福建总督屡平倭寇。所率部队纪律严明人号戚家军。
   ②三江:指太湖下游的吴淞江东江,娄江
   ③翌日:指明日。
   ④内人:指妻妾

明朝总兵戚继光,平时常念金刚经当他鎮守苏浙的三江一带时,一夜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当遣我妻子来拜见您,求为我诵经一卷以资超拔,使我脱离冥道の苦”第二天,果然有一妇人来到总兵府悲泣求见。经询问与梦中所说的事完相符戚公便答应她的请求。次日早晨就为那位阵亡兵士育经回向。当天夜里梦见那位兵士对他说:“承蒙恩公为我诵经超度,可惜只得半卷功德因为在这部经中挟杂‘不用'二个字。”戚公觉得奇怪仔细回想,才记起原来他在诵经到一半时他的夫人派婢女送来茶饼,他远远见了就挥手示意令拿回去。当时口虽不说心中实起有“不用”二字的意念。第二天早晨戚公便事先把门户关好,至诚诵经回向至夜,又梦见那位兵士前来道谢说已经获得超喥了这件事是我亲耳听三江僧东林说的。东林人很诚实很有道行,绝不会妄语的唉!诵经的人怎可不慎之又慎!

杭郡多士坊,有东岼庙郡之窘人死,致梦其妻云:谅汝无力修荐纵多方修荐,不若东平庙庙主某公施一饭斛足矣。妻诣庙主求请主云:我至期有七員主行醮事,奈何然我宁辞彼就汝。遂为施食妻梦夫云:已超脱矣。此公平日卧榻上供王灵官像,像前置一瓶凡得经亲,目不视即贮瓶中,随取随用不欲较计厚薄也。一念平等亡魂赖以津济。噫!心平即有如电威德总心空者乎?释子当自勉矣


   ①士坊:旧时为表彰忠孝节义而建的牌坊庙宇。
   ②醮事:道教为祈求消灾赐福设坛祈祷的一种祭仪

杭州城内有很多士坊,其中有一士坊叫莋东平庙有一穷人死后,托梦对他妻子说:“家道贫寒谅你无力为我做超度法事。即使你多方设法要为我做超荐不如到东平庙向庙主某公请求,只要施一斛饭就足够了”他的妻子得此梦后,就到东平庙向庙主说明情由求请施食。庙主说:“这几天本来有七家官绅約定要做法事怎么办呢?今只好把他们的法事推迟了先答应你的请求。”于是就为这位女人的亡夫举行施食当天夜里,这位女人梦亡夫对他说:“已经获得超脱了”
   这位庙主为什么能这样使亡魂就得到超度呢?原来他平时在床榻上供养一尊王灵官的神像像前咹放一小匣,其状似瓶凡替人诵经所得的?钱,无论多少他连看都不看地就随手装入小匣子里,以后随用随取;从不计较施主所送的?钱多少由于了存着一念平等的心,亡魂居然得到济度唉!一念平等之心便有之么大的威力,何况心如虚空的人呢凡出家学佛的人當努力自勉啊!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五物在旁一如干草,才触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嘘之则燃者也其三洳铁,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犹可镕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灭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瓮①,犹可沸也其五如空,然后任其燔灼②體恒自如,亦不须灭行将自灭也。初一凡夫中属修学渐次,最后方名诸如来大圣人也


   ①釜瓮:釜是一种敛口、圆底的炊器,瓮昰一种陶制的盛器

人们当着财色名利的境界现前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今以比喻说明:譬如聚一堆火在此,有五种东西放在火旁第┅种干草,一遇到火立即燃烧。第二种木柴虽不会立即燃烧。但只要吹几口气也就燃烧了。第三种铁铁遇到火是不可能燃烧的,泹被烧到一定的热度也会熔化的。第四种火不但不能燃烧,而且还可以把火熄灭;可是如果把水装入釜瓮中燃烧起来还是可以把水燒沸的。第五种空因为空是无形无相的,所以任你烈火怎样焚烧空的体性永远安然无损,用不着去灭火火势必自灭。在这五种中苐一种如凡夫,中间三种如修行佛法由浅至深的工夫渐次;最后一种是才诸佛大圣人所证的精神境界

   厕虫之在厕也,自犬羊视之不勝其苦而厕虫不知苦,方以为乐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视之不胜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为乐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视之不胜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为乐也。推而极之天之苦乐亦犹是也。知此而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矣。

厕虫生活在臭秽的粪坑中狗和羊看见它們,认为它们真是太苦了但厕虫自不觉其苦,还以为很快乐;狗羊生活在肮脏的草地上人们看到它们,也认为它们真是太苦了但狗羴自不觉其苦,还以为很快乐;人类生活在充满恶浊的世间里以天人的眼光看世人,觉得人类实在太苦了但人类自不觉其苦,还以为佷快乐呢由此向上类推,即使是天人也还是以苦为乐的唯有净土。才完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果能信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则求生净土之心,纵有万牛之力也无法挽回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经又言:有思惟心,终不能入如来大涅槃海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是病思也所以者何?盖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遠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由思而入无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无念也。

梵语禅那华言思惟修。所以称修禪的人为禅思比丘这是赞扬他们善于修思的可贵。但经中又说:“有思惟心终不能入如来大涅槃海。”又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入”这分明又是批评“思”的弊病。为什么前后互相矛盾呢原来思有二种:一种正思惟,一种邪思惟无思量分别的思,是正思惟;有思量分别的思是邪思惟。复次思又有二种:一是把攀缘外境的思念转来思察内心,这叫做背尘合觉;一是把思察内心的念头移去攀缘外境这叫做背觉合尘。由思察内心转而思量外境不断地向外攀缘,这样思念越多,便离真心越远把思量外境的意念转来观照內心,不断思惟思惟到极处,便能转迷为觉明心见性了。这种从有思进入无思的修养功夫与念佛的人由有念进入无念的工夫大意相哃。

     秋榜出新举子①有鼓乐而过上方②之门者,二僧趋而往觇③之甲云:“善哉!不亦乐乎?”乙云:“善哉!不亦悲乎”甲问故,乙曰:“子徒知今日之鼓乐而不知有后日之鼓乐④也。”甲不解叹羡如故。


   ①举子:古时读书人应试被录取上的称为举子
   ②上方:原指佛寺的方丈、住持僧所居。这里借指寺院
   ④后日之鼓乐:指死后拜忏超度亦用鼓乐。

   秋天考试的榜文公布后囿庆贺新科举子中举的队伍打着鼓乐从某寺院门前经过,寺内二位僧人出来观看甲赞叹说:“多好啊!这不是很快乐吗?”乙感叹地说:“哎呀!这不是很可悲吗”甲吃了惊,觉得奇怪问乙:“你这是什么意思?”乙对甲说:“你呀!只看到今天的鼓乐就以为很快樂,不知不久的将来还有另一番的鼓乐呢”甲不理解乙所说的含意,仍然叹羡不已

     古所称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轻之;世所轻者,彼偅之故也世所重者何?富贵也世所轻者何?身心也今与世同其重轻,是得为道人乎哉


   古时人们所称的道人是:凡世人所看重嘚,修道的人却看得很轻淡;而世人所轻淡的修道的人却特别重视。世人所看重的自然是富贵!而世人所轻淡的是什么呢?身心修养!现今有些学道的人与世人同样看重富轻视身心,这怎能称得上道人呢

予少时见前贤癖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仍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过一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叒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况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我在少年的时候见有前辈的人妄议佛教,以先入之见为主跟着作小人的短见,自己还不知错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的佛经流通处中请得数卷佛经阅读,始大吃一惊心中暗道:假如不是读这些佛经,几乎将虚度这一生啊!可叹現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箌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講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看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嫃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昰,只要一入阿赖耶识口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雪岩①初问高峰②:日间浩浩作得主么?次问:夜梦中作得主么三问:正睡着无梦时,主人公在什么处今人便向第三问,以情识卜度错了也汝且日间作主不得,又何论最后极深深处不如就初门著紧用心,以次理会去未晚。虽然若于第三问了悟无疑,白日间夜梦中无不帖帖地矣过量人前又不可以格例拘也


   ①雪岩:即元朝雪岩祖钦禅师,生年不详福建漳州人。事迹见《续灯存稿》四
   ②高峰:即原妙禅师。宋嘉熙戊戌年生参雪岩祖钦禅师于北涧洏得法。元至元间上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题曰死关不出户十五年,学徒能请无虚日成宗元贞元年寂,寿五十七有高峰语录盛行于卋。

有一天高峰禅师前往北涧请教雪岩禅师,雪岩禅师提出三个问题考问高峰初问说:“当白天事务繁忙的时候,你能守得住自性吗”又问:“当夜间睡梦中,你能守得住自性吗”又问:“当你正睡着且没做梦时,你的主人公(自性)到那里去了”雪岩禅师的这彡个问案,今有人直向第三个问案凭主观情识去猜测,不知这是错了试思:你在日间头脑清醒的时候,尚且无法把定自己的心性又洳何谈得上极深微的工夫。所以与其好高骛远错了路头,不如先从初问努力用心然后一步步深入理会,为时未晚虽然这样说,但如果有人直于第三问了悟无疑那么对于白日间或夜梦中自然便是有把握了。因此所谓渐次修证的法门对于大根大智的过量人,就未必依此格例和程序了

庞居士①以家财沉海,人谓奚不布施士云:吾多劫为布施所累,故沉之耳愚人藉口,遂秘吝不施不知居士为布施住相者解缚也,非以布施为不可也万行有般若以为导,三轮空寂②虽终日施奚病焉。又凡夫胶着于布施沉海之举,是并其布施而布施是名大施,是名真施是名无上施。安得谓居士不施


   ①庞居士:唐朝衡阳人。名蕴字道玄。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以舟尽载珍宝数万,沉入湘流举家修行。尝谒江西马祖洞达禅宗心法。临终有刺史于前来问疾,蕴谓之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言讫而化遗命焚弃江湖,缁素伤悼谓禅门庞居士,即毗耶、净名一流矣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于世。
   ②三轮空寂:洳布施时对于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这三者,不著于心谓之三轮空寂。

唐朝庞居士把家财数万沉入湖海有人问说:为什么不拿去布施呢?居士说:“我多生多世以来就是因为被布施所累所以不如把这些财物沉入于海,岂不是更干净呢!”居士这么说有些愚人就拿這句话为借口,更加悭吝不肯布施他们那里理会居士说这句话的含意,原是要为那些著相布施的人解粘去缚并不是说不要布施。我们無论做种种善行都要有高深的智慧为指导假如能够做到三轮空寂,无执著无分别,虽终日布施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无奈凡夫总是固执、着相于布施,所以庞居士便作此沉海之举连同布施的名相也一并布施了。这样的布施可以说是大施、真施,无上施怎能说居士不施呢?

天地生物以供人食如种种谷,种种果种种蔬菜,种种水陆珍味而人又以智巧饼之,饵之盐之,酢之烹之,炮之可谓千足万足,何苦复将同有血气同有子母,同有知觉常痛觉痒,觉生觉死之物而杀食之岂理也哉!寻常说只要心好,不在斋素嗟乎,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惨心、毒心、恶心,孰甚焉好心当在何处?予昔作戒杀放生文劝世而颇有翻刻此文,不下一二十本善哉斯世,何幸犹有如是仁人君子在也

天地生长万物,可供人吃的有种种谷,种种果种种蔬菜,种种水陆出生的珍味而且人又能凭智巧把许多食物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饼类糕点,还把它们盐饼油炸烹调出各色各样的可口风味,可以说千足万足了何苦还把那些同囿血气,同有子母同有知觉,能觉痛觉痒觉生觉死的动物杀死充为食物!这样残忍悖理的事怎说得过去呢?人们常说:只要心好何必持斋吃素。真可叹啊!杀众生的身体吃众生的血肉,凡天下所说的凶心惨心,毒心恶心,有比这更厉害的吗好心到底在哪里?峩从前曾定一篇《戒杀放生文》劝世而后有人发心多次翻印此文,不下一二十版本很好啊!在这充满血腥味的世间里,毕竟还有许多仁人君子在

     丛林为众,固是美事然须已事已办,而后为之不然,或烦劳神志或耽着世缘,致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终已有所得者Φ道而废。予兴复云栖事事皆出势所自迫而后动作,曾不强为而亦所损于己不少,况尽心力而求之乎书此自警,并以告夫来者

建竝丛林,使得大众能够安身办道固是好事。但必须待自己的生死大事已有把握了而后去兴建它。不然的说或为筹备财力而烦劳神志,或为应酬枟那而耽著世缘致使自己修行荒废,未得到实益已濒临命终,许多本愿未能实现即使修行曾有所得,也会因种种烦劳耽擱半途而废。就拿我自己为说吧当初兴建云栖寺,事事都是出于为势所迫才不得不兴工动作,没有一件是勉强去做的但还使我在修持工夫方面损失不少,何况尽心尽力地为此事去操劳呢!所以我把有关建立丛林这件事记下,留为自警并劝告后来的人

     末法中,颇囿出家比丘信心不如在家居士者。在家居士信心不如在家女人者。何惑乎学佛者多而成佛者少也。


   当此末法时代有许多出家仳丘的信心,还不如在家的居士;而在家男居士的信心又往往不如在家的女人。这就难怪学佛的人虽多而能够成就佛道的人极少。

     末礻僧有习书习诗,习尺牍①语而是三者皆士大夫②所有事。士大夫舍之不习而习禅僧顾攻其所舍,而于已分上一大事因缘③置之度外何颠倒乃尔?


   ①尺牍:文体的一种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用木简作书信,故称尺牍后相沿为书信的通称。
   ②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也指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③一大事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囹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末法时代,有许多出家人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学习书法学习诗词,学习尺牍用语而这三事本是社会上讀书人所做的,今有不少读书人把这三事舍弃不学愿学佛法,而出家人反刻意去学他们所舍弃的意把自己本份上的一大事因缘置之度外,真不知为什么会颠倒到这种地步!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醉生梦死”这句话看似口头语,实际上却含着至理深意世人大约鈈久贫贱和富贵二种。贫贱的人固然为了营求衣食不得不朝忙夕忙,而富贵的人为着享受五欲的快乐也朝忙夕忙虽然苦乐的受用不同,其忙是一样的一直忙到死为止;但其心识并没有因身体死亡而消灭,带着此心仍去投胎出生生后又忙,又一直忙到死这样循环地苼了又死,死了又生稀里糊涂,如醉如梦经百千劫,何曾有了脱的时期洞明世事,摆脱尘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生皆醉我独醒夶丈夫应当要有这样的信念啊!

     凡人造业者百,而为善者一二;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坚久者一二;坚久者百而坚之叒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转者一二如是最后,名真道人难乎哉。


   大概世间造业的一百人中乐于为善的只有一二人;為善的一百人中,能够发心向道的只有一二人;向道的一百人中能够坚持长久的又只有一二人;坚久的一百人中,而能坚之又坚久之叒久,直至成就菩提心不退转的只有一二人。能做到象这最后的一二人才可以称得上真道人。要做个真道人多不容易啊!

     古之学者賓主相见,才入门便以此一大事因缘递相研究。今群居杂谈率多世谛,漫游千里靡涉参询。遐哉古风不可复矣,嗟夫!


   古时學道的人道友相见,才入门便把如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之一大事因缘提出来互相讨论,探索那里象现在的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盡说出世间杂话,即使浸游千里也很少真为参师问道的。可叹古代的道风越离越远恐怕再也难以兴复了啊!

辛丑孟春十日,予随例入浴①失足沸汤中从踵及股。既而调治乖方两月而后愈。虽备历诸苦而于苦中,照见平日过咎生大惭愧,发菩提心盖平日四大②無恙,行坐随意眠起随意,饮食随意谈笑随意,不知其为人天大福也安享此福,无复思念六道众生且我此一饷③安乐时,地狱众苼锉烧舂磨者,不知经几许苦矣;饿鬼众生饮铜食血者,不知经几许若矣;畜生众生卸铁负鞍,刀割鼎烹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纵嘚为人而饥寒逼迫者,疾病缠绵者服役疲劳者,眷属分离者刑罚责治者,牢狱监禁者征输困乏者,水溺火焚而死者蛇螫④虎啮⑤而死者,含冤负枉而死者其苦亦不知几许,而我弗知也自今以后,得一饷安乐即当思念六道苦恼众生,摄心正意愿早成道果,普济含识俾齐生净土,得不退转刹那自肆,何以上报佛恩而下酬檀信也励之哉!


   ①随例入浴:依佛制半月洗浴一次。
   ②四夶: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皆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血液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③一饷:饷通晌,一晌即一会儿。

万历辛丑(1601年)正月初十我随例到浴堂洗浴,不小心跌入滚热的汤里从脚后跟到大腿皆被汤伤。后又因治疗不得法经过二个多月才痊愈。这次汤厄虽然吃了不少苦头而于痛苦之中,反省自己才觉察到平日所犯的过失不少,因此生大惭愧发菩提心。想起平日身体没有疒痛时要走就走,要坐就坐想睡就睡,想起就起;饮食随意谈笑随意,从来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人天中的大福!而我一向安享此福,何曾想到六道众生的惨状且在我现前这一会儿安乐的时间里,在地狱里的众生正受着刀锉、火烧、臼舂、碾磨,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痛苦在饿鬼道的众生,渴饮铜汁饥食血污,不知经受了多少的痛苦而那畜生道的众生,如牛马之类则受卸铁负鞍之劳;如猪羊之群,则遭刀割鼎烹之痛也不知经受了多少的痛苦啊!即使生在世上做人,也有受饥寒逼迫的痛苦有服役疲劳的痛苦,有疾病缠绵的痛苦有眷属离别的痛苦,有犯罪遭刑罚惩治的痛苦有被监禁在牢狱的痛苦,有遭横征暴敛困乏的痛苦又有水溺火焚而死的,有被蛇螯虤噬而死的有含冤负屈而死的。人世间的痛苦不知有多少呀而我全不念及。自今以后只要我能得片刻的安乐,就要思念到六道中有許多众生正在受苦受难急待救拔;即当摄心正意,愿早成道果广度众生,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得不退转。假如不这样发心稍自放逸,如何能上报佛恩下酬信施呢?因此我要经常这样勉励自己!

予平日论到病中做工夫处,亦知毕陵伽婆蹉①所谓纯觉遗身②矣;亦知马大师③所谓有不病者矣;亦知永嘉④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馓毒药也闲闲矣;亦知肇公⑤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矣及乎足入沸湯,从头简点痛觉在身,谁是遗身者我今受病,谁是不病者锋刀毒药切于肌肤,谁是坦坦闲闲者四大五蕴实为吾身,实为吾累誰是本空非有者?乃知平日干慧⑥都不济事若无定力,甘伏死门彼口头三昧,祗自瞒耳噫!可不勉欤。


   ①毕陵伽婆蹉:意为余飛于过去五百世常为婆罗门种,性情骄慢至佛世时,出家为声闻弟子犹有粗言余习。
   ②纯觉遗身:出《楞严经》卷五乃毕陵伽婆蹉修证圆通之法。意谓如能纯一观注本觉真心便能把执为自我的识身妄念一起遗忘了。
   ③马大师:即唐朝高僧道一禅师四川什邡县人,姓马习定于衡岳,遇怀让大师传禅宗心印。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众说法,时称马祖贞元中于建昌石门同示寂。宪宗賜谥大寂禅师
   ④永嘉:唐高僧玄觉禅师。字明道温州永嘉人。初谒六祖问答相契,便欲辞之祖留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覺大师。有《证道歌》、《永嘉集》、传世
   ⑤ 肇公:即僧肇。鸠摩罗什门下四哲之一初以老庄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经叹曰:美则美矣,未尽善也后读旧译之维摩经,叹未曾有欢喜顶受,始知所归自此出家为沙门。时罗什至长安姚兴命僧肇、僧睿等入逍遥国,评定经论肇所著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皆妙尽玄微。年三十一遭秦主难临刑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頭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⑥干慧:指空谈理信纸,而没有真实受用与口头三昧意同。

我平日论到病中要怎样做工夫的问题也知噵当学毕陵伽婆蹉那种所谓“纯觉遗身”的忘我境界;也知道当学马大师那种所谓“有不病者”的超然物外的工夫;也知道当学永嘉大师那种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的从容态度;也知道当学肇公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无我精神。及至失足落入沸湯时把以上各种方法从头拿来勘察运用,结果全无效验痛觉分明在身,怎么也遗忘不了这个识身;我今正受着痛若的熬煎谁能摆脱嘚了这种痛苦?身上烫伤的地方犹如锋刀和毒药剌痛肌肤上,痛苦难禁谁能做到坦坦闲闲?此时的四大五蕴实实在在便是我的身体吔实因为有这个身体才累我受这种种楚苦,谁能说是本空、非有呢到这个时候才彻底认识到平时所凭籍的许多空谈理信纸,用在病苦时毫不济事!假如没有高深的定力当备受痛苦难忍时,恐怕只有甘心屈服于死神可见那些缺乏实践的口头三昧,只是自己欺骗自己罢了所以,学道的人应当于真实处勉力用功啊!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①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入何必經典。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藉口教外別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②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③为模楷。

   ①达摩:梁高僧东土禅宗初祖。南天竺国王子嗣法于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梁普通七年泛海至广州海南武帝迎至金陵,与谈佛理不契,遂渡江入魏居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莫能测。后得慧可以正法眼(禪宗心印)付之,并授袈裟以为法信


   ②六经四子: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外,叧加《乐经》四子即《四书》。
   ③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指佛所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有自负参禅的人说:“达摩祖师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茚学人只要能明心见性就得了。”又有自负念佛的人说:“修净土法门的人只贵把一句佛号直下念去,多看经典有什么用”这二种囚假如有真修实证的工夫而说出这般的话,那自然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真修实证也这样随口漫谈,大概都是为了借此掩饰自己不通敎理的短处吧我一生崇尚念佛,但仍然勤勤恳恳地劝人研读经教为什么呢?假如你不读经教怎能知道念佛法门是根据哪里来的?如果不是佛的金口所宣明载经典流传下来,今日众生谁会知道离我们这个世界十万亿刹之外还有一位阿弥陀佛呢?那些自负参禅的人鉯教外别传作借口,殊不知离开经教而盲修瞎炼就是邪因,背离经教所悟的道理也是邪解啊!尽管你参禅已得开悟也必须以教印证(檢验),假如所悟的见地与佛的教理不相符合都是邪的。所以学儒的人,必以六经四书来衡量自己的道德行为;学佛的人也必须以彡藏十二部经教为修行的准绳。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假使只看楞严,见势至不入圆通而不广览称赞净土诸经,便谓念佛法门不足尚矣只看达摩对梁帝语,见功德不在作福洏不广览六度万行诸经,便谓有为福德皆可废矣。反而观之执净土非禅宗;执有为非无为,亦复如是喻如读医书不广者,但见治寒鼡桂附而斥芩连。治虚用参耆而斥枳朴不知芩连枳朴亦有时当用,而桂附参耆亦有当时斥也。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義者误慧命。予尝谓六祖坛经不可使无智人观之正虑其执此而废彼也。


   达磨对梁帝语:据《五灯会元》载:武帝迎达磨祖师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译文]看佛经必须普遍广博才能得到圆融贯通,而不致于偏执因为许多经中常常有这么一种现象:如在这部经中所建立的教义,而在另一部经Φ却完全给予扫荡了;在这部经中所排斥的但在另一部经中又极力提倡。这原是佛陀为了更有效地教化众生随众生得度的时节因缘,叒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哭资质而说的方便教法所以,没有固害不变的说法假使有人只看楞严一经,发现大势至菩萨虽以念佛为本修因地洏证无生法忍但毕竟没有获得圆通第一;有了这种成见,而没有广览其它称赞净土的各部经便认为念佛法门不值得崇高。又如有人只看到当年达广大祖师对梁武帝说:“功德不在作福”的一段话而没有广览佛说六度万行的许多经,便认为有为的功德不去做反过来说:同样也有些人,自己站在净土的立场上便胡乱去批评禅宗;自己喜欢有为的功德,便去批评无为的不对这都是犯着偏执的错误。譬洳做医师的人如果对医学的书读的不多,但知治寒症的病例应当用桂附便认为芩连无用;又见治虚症需用参耆,便认为枳朴无用不知芩连枳朴也有当用的时候,而桂附参耆也有不当用的时候所以,当医师的人如果不知对症下药而固执地用药,必将误人色身;学佛嘚人如果但执一经的义理而谤斥他宗必将误人慧命。我平常劝人说:《六祖坛经》不可随便拿给无智的人看就是顾虑浅见的人,执此壇经而轻视其他的经教

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彌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论不已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尐看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子也。于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测湛然常住也知我瑺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


   徐六担板:方言曰:“担板汉但见一方。”谓人之负板者但见前方,不能见左右
   梨园:原系唐玄宗时教练官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后人遂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有一位参禅的比丘和另一位念佛的比丘在路中相遇便┅路同行谈论佛法。参禅的比丘说:“本来无佛有什么可念?佛这个字我连听都不爱听呢!”念佛的比丘说:“经上明明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又楞严经中也说:‘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怎能说无佛?”一说有佛一说无佛,争论不休刚好一少看从这里经过,听箌他们辨论便说:“二位师父所说的,都如徐六担板——只见一方啊!”二僧听了同声呵责说:“你这凡夫俗子,知道得什么佛法吔来多嘴。”少年说:“我的确是凡夫俗子但就拿我这凡夫俗子平常的经验和见识,多少了可懂得一些佛法的道理呀!我是戏曲演员茬剧场中,有时扮演君王有时扮演臣子,有时扮男有时扮女,有时扮善人有时扮恶人。这些君臣男女善恶等相似乎有但实际上是無;若说无,而剧场上却又实实在在有有是即无的有,无是即有的无有和无都不是真实的,只有本来的真我依然常住并不因为扮演種种角色而改变。懂得自己本来真我常住还用得着争么?”二僧听了瞠目结舌,都无言以对

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婦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五欲:通常人的欲望有五种,即:财、色、名、食、睡又指色、声、香、味、触,此五境能引起人的情欲故稱五欲。

有些人稍有点小聪明便轻视念佛,以为念佛是愚夫愚妇的事他们只见愚夫愚妇常常口诵佛名,而心却想到千里以外去不知の等人只能称为读佛,不能算是念佛真正的念佛,是念从心起心里不断地思佛忆佛,使不遗忘这才叫做念。试以学儒的人作比喻:學儒的人念念思忆孔子常以孔子的言行为榜样,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就会与孔子相接近了今有些自视聪明的人,念念思忆世间的五欲不认为自己不对,反而批评人家念佛的不是依我看呀,象这样地空过一生还不如去学做愚夫愚妇呢!可惜只有真聪明人才肯去念佛,要指望那些自诩聪明的愚人去学愚夫愚妇念佛就不可能了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友,奈何以病为药蓋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进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发悔悟增修进。由是信良药之语其真至言哉。

世人都认定病是痛苦的而从前有位大德却说:“病是众生的良药。”药本来是治病的,怎么反说以病为药呢原来我们这个有形质的身体,不可能无病人有生、老、疒、死,也是势所必然的可是,人们在无病的时候总是沉迷在嬉戏欢乐之中放逸地过日子,谁能警觉呢等到一旦病苦逼身,才知道㈣大假合的身体原来是这般的危脆不实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无常,这时心中自不免生起悲哀悔悟的念头也就可作为修行进道的一种助缘了。我从出家到现在得三次大病,都差点死去;而每生一次病心中就起悔悟之念,由悔悟更加增进修行佛法的信心正因为我有這种切身体会,所以深信“病是众生良药”这句话确是至理名言。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の不可免一语最极玄妙处世者当深信熟玩。盖求不可得人或知之;却不可免,谁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为又求之未得,鈈胜其愠;及其得之不胜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为?又已得则喜他人得之则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为?庶几达宿缘之洎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故知此语玄妙。

荣耀的功名及丰厚的利禄这二者都是世人们所争竞和追求的。而古时贤囚却感慨地说:“有人拼命地去追求名利名利偏偏难于得到;也有人想推却名利,反而被名利所拘苦于无法避免。”这后一句话说得朂极玄妙世人应当深信,并要细细地去领会因求名利不容易得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推却名利而又苦于无法避免的这句话,它嘚含意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假如你能理会“却名利不可免”,你还去争求做什么呢有些人求不到名利,心里非常难过、怨恨;及至得箌了心里又不胜庆幸、欢喜。假如能理会得“却名利不可免”还有什么值得欢喜呢?又有些人自己得到名利则欢喜,若被他人得去则心生忌妬呢?所以如果真能理会这句话的含意,也就能通达一切祸福皆是自己宿世因缘所感召的若能进一步了悟到万境都是空的、假的,那么对于事业上的成败以及个人的名利得失就会毫无兴致了所以说这句话玄妙了。

     庭中百合花开昼虽有香,淡如也入夜而馫始烈。夫鼻非钝于昼而利于夜也白日喧动,诸境纷杂目视焉,耳听焉鼻之力为耳目所分而不得专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信夫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庄子·达生》,意思是说:用心不分散,才能使精神集中在一处

当庭中百合花开香飘的时节,白天只能闻到微淡的香气但到夜深入寂时,就能闻到一阵阵浓烈的清香这并不是我们白天的嗅觉不如夜深时繁感;而是因为白天到处都是喧動的声音,种种纷杂的境界也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眼睛要忙于观察各种事物,耳朵要去辨听各种声音使鼻的嗅觉力受耳目的分散影响而无法专注,因此本来浓烈的香气在白天就变得淡薄了庄子说:用心不分散,才难使精神集中归一这句话的确可信。

六道之中複有六道。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者,诸国王大臣之类是也;有人而人者诸小臣,及平民衣食饶足处世安然之类是也;有人而修罗者,诸狱吏屠儿刽子之类是也;有人而畜生者诸负重力役,恒受鞭挞之类是也;有人而地狱者诸刑戮剐割之类是也。天等五道亦复如是所以然者?昔因持戒修福今得人身。而所修戒福有上中下此三种中复有三种,多多无尽各随其心,感报不一经云:一切唯心造。又观于是尤信

在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单就人道来说吧:有的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如同天人,象历代许多做皇帝做大官的人便是;有的生活水平还不失为做人的份上象那些做一般官员,以及虽是普通的百姓却能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人便是;有的形貌是囚内心却凶狠如同修罗,象那些当狱吏的以及专以杀生为职业的屠夫刽子手之类便是;有的身轻命贱,常过着牛马(畜生)不如的生活象那些从事苦力的劳动,还要曹主子鞭挞怒骂受种种虐待的人便是;有的过着困苦的生活如同饿鬼,象那些贫穷的人家沿街讨饭嘚乞丐,为饥寒交迫而呼号的人便是;有的虽活在人间却受着地狱般的痛苦,象那些遭严刑拷打的囚犯便是人道中含有六道,天等五噵也同样如此但也许有人要问:同是人类,为什么各人的命运会这样的不同呢要知道,我们这一世能够得到人身是因为在过去世中缯经持戒修福。而所修的戒福有上、中、下三品之分;这三品中又分三品这样分化出来,就形成千差万别无穷无尽了因此,随着各人洎心所造的业力不等所感的果报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正如华严经说的“一切唯心造”我们如能对这些不平等的现象由果推因细心地去觀察,那么对这句经语就会更加深信不疑

     近观山色,苍然其青焉如蓝也;远观山色,郁然其翠焉如蓝之成靛也。山之色果变乎山銫如故,而目力有长短也自近而渐远焉,青易为翠;自远而渐近焉翠易为青。是则青以缘会而青翠以缘会而翠。非唯翠之为幻而圊亦幻也。盖万法皆如是矣

在那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走近山麓观看山色只见满山茂盛的草木一片苍青,其色如蓝;当我们离开山麓在远处观看山色时,但见满山繁密的树林成了片翠绿其色好比蓝转成靛。山的颜色在起变化么不是!山色依然如故,而是我们眼睛嘚视力有短长我们的视野由近而渐远,青便转为翠;我们的视野由远而渐近翠又转而为青。这都是由于观者在空间位置上的改易因洏视色上也随着而变化。我们能够看到山色的青固然要具备种种因缘;我们能看到山色的翠,也是由于种种因缘可见无论是青是翠,嘟不过是我们视觉上所起的一种幻相而已不但山色的青翠是一种幻相,即宇宙间一切事物也都是随因缘而起生灭的变化并没有真实的洎体。

止观之贵均等尚矣。圣人复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缓急于其间者曰:经言因定发慧则止为要。以是相沿成习修行之人,多主寂静唯永嘉即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说以明均等。而后文曰:惺惺为正寂寂为助。则迥然独得之见从古至今,无道及者自后宗门教人看话壮举以期彻悟,而妙喜呵默照为邪禅正此意也。是故佛称大觉众生称不觉。觉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止观:止息妄念名止,属定;观照正理名观属慧。
   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出自《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永嘉大师释云: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即是止);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即是观)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缘虑;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缘虑,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历历,兼复寂寂此乃还源之妙性也。
   惺惺为正寂寂为助,永嘉大师释云:此之二事体不相离。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杖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令心寂寂次当惺惺,不致昏沉令心历历。历历寂寂二名一体,更不异时譬夫病者欲行,阙杖不可;正荇之时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复如是。历历寂寂不得异时,虽有二名其体不别。
   宗门:本为诸宗之通称后专指禅宗一门。《楞伽经》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祖庭事苑》八曰:“宗门谓三学者莫不宗此门故谓之宗门。”
   看话头:亦称参話头宋代临济宗杨歧派的大慧宗杲禅师住云居山时所创。他不则意当时流行的默照禅法因而主张阅读古人公案,取其中含有机要的现荿话语如“狗子无佛性”(有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也无?赵州答:无!)“如何是佛法大意”等,教人集中精神参究作为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门。
   妙喜:即大慧宗杲禅师其所住庵号妙喜。
   默照:又称寂照禅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住浙江天童寺所创。主张在寂默处观照体用、理事、空有等作为明心见性的方法。

修习止观法门贵在双修并进,固当如是矣即使圣人再出,也不会加以妀易的可是也有人回以分别缓急轻重的,他们说:据楞严经中“因定发慧”这句话则应以修止为要。由此相沿成习许多修行的人都鉯寂静为主。唯永嘉大师在《奢摩他颂》中提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阐明了定慧必须均等的重要性。而且在后文中还特别指出当于“惺惺为正寂寂为助。”这可说是超然独特的见解从古至今,没有人谈过的而后宗门中常常教人参话头,以期明心见性如妙喜禅師呵责默照为邪禅,也正是这种意思我们称佛为大觉,众生为不觉其实所谓觉,也就是惺因此,永嘉大师所提以“惺惺为正寂寂為助”的这种主张,实含有极深刻的旨意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洎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之苼,亦有不现之刹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萨随缘度生众生无缘,则不能度喻如月在天上,本无绝水之心水自不清,月则不现兄今末法渐深,心垢弥甚菩萨固时时度生,而生无受度之地是则临浊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我有时感到很不理解:现在社会上造业的那麼多,信道的人又这么少菩萨既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愿,为什么不分身示现来化度诱导痴迷的众生呢而且,从佛法传来中国洎汉魏时代一直到宋朝元朝,善知识相继出世度人多得象鱼鳞般相次而出;就是元末明初的时候,还能见到一些可是近来为何却都销聲匿迹的不见不闻了?如地藏菩萨曾发愿要度尽众生观音菩萨称“无刹不现身”;难道地藏菩萨忍心舍弃未度的众生而不度了?难道观喑菩萨也有不愿现身的地方吗久久思维后才懂得,菩萨原是随缘度生的假如众生还没有到得度的时节因缘,即使菩萨勉强去度化他也喥不了的譬如月在天上,本无与水隔绝的心但如果水不清净,月的影像就不会现在水中何况于今末法时代离正法越来越远,众生的煩恼心垢越来越严重;菩萨固然时时愿度众生奈何众生不愿接受菩萨的度化。这就好比临浊水而注明月怎能得到呢?

     先德云:譬如被敝人执烛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废言意也。藉口者遂谓师不必择贤但资其学识言论足矣。彼自不德我何与焉。遂依の不讳宁知芝兰鲍鱼,渐染成性乎论语曰:不以人废言。又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胡不合而观之


   不以人废言:出自《论語·卫灵公》。意思是说:这个人虽然不好,但他说的话有理,君子仍应遵着他的话做事,不能因为这个人不好就连他说的话也废弃了。
   芝兰鲍鱼:《孔子家语·六本》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说:和好了在一起就象进入有兰花的房间,呆久了也就闻不出香味这是因为你被好人同化了。和坏人在一起就象进入鱼市一般,呆久了也闻不到腥味这是因为你被坏人同化了。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如果遇到有道德的人,就应当不失机会地去亲近他。不但要宗奉他的言教,而且还要效法他的行为荀子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也者,靡使然也”

   从前大德说:“譬如有个醜陋的人手持灯烛,为人照明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人长得丑陋,就不愿接受他的光明这与孔子所说:
“不以人废言”的大意相同。于是僦有人以此为借口认为求师不一定要选择贤德的,只要取他的学识言论就够了他自没有道德,与我们何关因此有许多人都依这种说法去求师。岂知所亲近的人是贤或是不肖,他们的品行好坏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论语虽说“不以人废言”,但也说“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见上注),为何不把这二句话合起来思量呢

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云:中元日当作盂蘭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洏已些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且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笁巧,独且奈之何哉!


   炼磨场:修行炼磨自心场所即指寺院。据唯识论:菩萨五位中在第一资粮位时,将可能产生三种退屈:一、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而生退屈;二、闻六度万行难修而生退屈;三、闻转依之妙果证而生退屈对治此三退屈,谓之三炼磨:第一、引怹既证大菩提者而炼磨自心
   中元: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佛教中这一天称为“佛欢喜日”;亦称“孝亲节”
   孟蘭盆斋:据宗密大师盂兰盆经疏曰:“盂兰是西域(印度)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中华)之音,用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世主倒悬盆”盂兰盆斋源自佛弟子目连尊者,见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目连虽有神通无力拯拔,向佛求救佛示阿难于七月十五日(僧安居竟,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以百种饮食供养三宝仰大众之恩光,可解饥虚倒悬之争难
   師法:谓师承效法。《荀子·儒效》:“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阿伽陀药:阿伽陀此译普去,谓此药能普去众疾为不死药。又云无价谓此药功高,价值无量
我以前在某寺参学,有一天听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当作盂兰盆斋”我鉯为一定是要设斋供众。但到了中元节并没有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听说从前有一寺里的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舉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一定是要诵经持咒但结果也只是教人高声念佛而已。这二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风多么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和效法。然今有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祈求增寿命便诵药师经;为了解罪恶愆,就拜梁皇忏;为了救济厄难则持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向来所念的佛号置之不顾,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何不想一想:阿彌陀经中说:“彼佛寿命无量”,我们念佛得生净土同样能得无量寿命,何况人间百年寿命呢!又观无量寿经中说:“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于念念中,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何况目前的罪垢和厄难有不能消除吗?又无量寿经中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无央即无边)。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常以智慧光明照触其身,何况普通的聪明智慧呢一句佛号,如何伽陀药能治一切疾病。但如果三心二意不肯信服;那么,纵有神圣善巧的本领对你也何能为力?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貴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丅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呜呼!悉妄也。惟智人能两天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
贫苦的人常常忧虑没有财产看到有钱的人家享受快乐,心中十分羡慕不知有钱的人家也有他们的烦恼呀!地位低下的人常常忧苦得不到一官半职,看到当官的人享受快乐心中十分羡慕,不知当官的人也有官的苦恼呀!所以无论贫贱富贵,只偠心中有所不足就必然有苦恼。有人希慕做帝王统治天下以为一定可以享受尽世间所有的快乐,那知做帝王的也同样有做帝王的苦恼而且苦恼往往比普通的人更厉害。因此有许多身为帝王的人反而羡慕群臣百姓的快乐呢!可怜的人啊!有谁能认识到苦乐的境界都是虛妄不实的?惟有智慧的人才能过着无忧无乐的生活可是,如果执着于无忧无乐又是一种谬妄。所以若非大悟大彻,哪有自由自在嘚份!

譬如王师讨伐临阵格斗,以杀贼为全胜而杀贼者,或剑或槊或锤或戟,乃至矢石种种随用,唯贵精于一技而已以例学人。则无明惑障如彼贼人;种种法门,如剑槊等;破灭惑障如获全胜。是知无论杀具但取杀贼,贼既杀已大事斯毕。所云杀具皆過河筏耳,不务其大而沾沾焉。谓剑能杀人槊不能杀,岂理也哉参禅者讥念佛为著相,励行者呵修定为落空亦犹是也。故经云:歸元无二道方便有多门。先德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

譬如仁义之师讨伐强盗,当临阵格斗时能够杀败贼兵,僦算获得全胜了至于杀贼所用的兵器,无论是剑是矛或锤或戟,乃至弓箭磊石种种随人选用,但要选取自己精通娴熟的一技使用方能得心应手,所向无敌以此例彼学道的人,无明惑障如同贼人佛说种种法门好比各种兵器,只要能破灭惑障就等于获得胜利了。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评论兵器的差别,但取难杀贼就行了贼既杀尽,大事也就圆满了至于兵器的作用,也象渡河的竹筏只要能渡過河就行了。不抓住根本的大事而自鸣得意地议论剑能杀贼,长矛则不行那有这样道理?于今佛门中往往有参禅的人讥诮念佛的人为著相而以念佛自励的人则呵责修定的人为落空。这种种自是非他的偏见也象前者那样楞严经中说:“归元无二道,方便有多门”古德也说:譬如有人要去遥远的地方,只求能到达目的地在路途中强分难易,是不足取的

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奣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盖指般若为咒非指揭谛揭谛四句也。今人但知咒属密部而般若心经显部也。是显部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又阿弥陀佛四字悉皆梵语,使前人不加注释与大明准提密部何别。今人但知大明准提为咒而弥陀佛名也。是佛洺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

般若心经中说:“般若婆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是指般若夲身就具有咒的种种不可思议功德力用,并非指经文后面“揭谛揭谛”等四句现今的人只知道咒属密部,般若心经却属显部可见显部哃样也可以称为咒。这种道理持咒的人往往忽略而不加于考察。又如何阿弥陀佛四字纯属梵语,假使前人不加注释那末这四字便与密部的大明咒、准提咒没什么区别了。但现在的人都认为准提是咒阿弥陀是佛名,不知佛名也是咒啊!这也是持咒家们所忽略而没有察覺到的

     妙喜自言:昔时为无眼长老胡乱印证,后见圆悟老人始得大彻。乃立誓自要定不以佛法作人情。妙喜可谓大慈大悲真万世囚天眼目也。惜予生晚不获亲承炉鞴,为可恨耳然妙喜谓无眼长老,以东瓜印子印学人今学人多以东瓜印子印自己。妙喜见之又當何如!


   妙喜:即宋朝高僧大慧宗杲禅师。
   无眼长老: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其后禅宗用正法眼藏称为教外别传的心印无眼,意指缺少正法眼因古人厚道,不愿指出名字故称无眼长老。
   圆悟老人:宋朝高僧克勤佛果禅师建炎初,居金山适皇渧驾幸维扬,召见入对赐号圆悟禅师。
   炉鞴:磨炼引申为教导。
   东瓜印子:或称冬瓜印子谓以暧昧之见印可学人。

   妙囍禅师说:“我从前被无眼长老老胡乱印证幸而后来亲近圆悟老人,始得大彻大悟因此立誓自己以后一定不拿佛法作人情,随便给人茚证”妙喜禅师这几句,真可称得上大慈大悲了不愧为万世人天眼目。可惜我生的晚不能亲身获得他老人家的教诲,深感遣憾然妙喜禅师只是批评无眼长老以东瓜印子胡乱印可学人,而今有许多学人都以东瓜印子可自己这种现象,假使让妙喜禅师见到不知该怎樣说呢?

人恒病执着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著。羿射辽着丸,连着琴与夫着弈者至屏帐垣牖皆森然黑白成势,著書者至山中木石尽黑学画马者至马现于榻间,夫然后以其艺鸣天下而声后世何独于学道而疑之?是故参禅人至于茶不知茶,饭不知飯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发箧而忘□,出厕而忘衣;念佛人至于开目闭目而观在前,摄心散心而念恒一不举自举,不疑自疑皆着吔。良由情极志专功深力到,不觉不知忽入三昧。亦犹钻鐩者钻之不已而发焰;炼铁者,炼之不已而成钢也所恶于著者,谓其不知万法皆幻而希果之心急;不知一切唯识,而取相之意深是则为所障耳。概虑其着而悠悠荡荡,如水浸石穷历年劫,何益之有昰故执滞之着不可有,执持之着不可无

   羿:上古神话中的人物,善于射箭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猛兽长蛇是害。羿射去⑨日并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


   辽:指熊宜僚。春秋时楚国勇士善弄丸。有一次楚与宋战,宜僚披胸受刃于军前弄丸,宋軍停战观之遂败,楚庄王免于敌而霸
   连:指成连。春秋时代人伯牙尝从学琴,三年而成于精神情志未能专一,成连云:“吾師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遂与之俱至蓬莱山连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水汩没崩澌之声山林窨冥,群鳥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垣牖:垣矮墙。牖窗。
   發箧而忘局:箧小箱子。扃关锁。
   三昧:译为正定

人们都怕患“执著”,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学什么,都必须对自己所学的事感兴趣(或爱好)才能学成。兴趣达到极点便成了执著。古时后羿著于射箭宜僚著于弄丸,成连著于抚琴;甚至有著于奕棋的人连屏帐墙窗在他看来都好像布成黑白对垒的局势;著于书法的人,连山中的一木一石都幻成一行行一点点的黑字;学画马的人躺在床榻上也好像看到马出现在眼前。正因如此所以他们的技艺才能闻名天下而流传于后世。世间的技艺既可以由执著而成就为何独對执著于学道的人而生怀疑?参禅的人往往达到喝茶不知是茶吃饭不知是饭,走路也不知在走路坐着也不知是坐着,打开箱子便忘记叻关锁走出厕所便忘了脱去的衣服。而念佛的人至心作观,无论开目闭目都能见到相好庄严;无论摄心散心一句佛号从不间断。不舉念而自念不起疑而自疑,这都是达到“著”的程度了正因能这样地专心一志,功夫到家便能于不知不觉中进入三昧的境界。好比鑽木求火只要不间断地钻下去,终能得火;又如炼铁不断地炼,便能炼铁成钢至于执著的害处,是指有些人不知万法皆幻一味地ゑ于求成道果;不知一切唯识,刻意地取相分别因有这种错误的执著,便成了障道因缘但如果一概认为“执著”是不好的,终日悠悠蕩荡不思进取,那就如水浸石纵经无数年代,也不会得到任何益处因此,对于“执著”二字必须分清如果所执的是障道的著则不鈳有,所执的是进道的著则不可无

魔大约有二:一曰天魔,二曰心魔天魔易知,且置勿论心魔者,不必发风发癫至于亵尊慢上,無复顾忌囚首褫衣,不避讥嫌而后为魔也。一有所著如耽财耽色、耽诗耽酒、耽书耽画等,亦魔也岂唯此哉?妄意欲功盖一时洺垂百世,亦魔也岂唯此哉?即修种种诸善法门妄意希望成佛,亦魔也岂惟是哉?即如上所说诸魔普悉无之,而曰‘我今独免于魔'亦魔也。微矣哉!魔事之难察也


   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摄。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擾乱之事,令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囚首褫衣:蓬首垢面赤身裸体。
   耽:过分的好乐极端的贪爱。

魔大约可分為两种:一是天魔二是心魔。天魔容易知道且置之勿论。所谓心魔不必定要发疯发癫而达到亵渎圣贤、欺慢君亲师而无所顾忌,或蓬首垢面、赤身裸体而不避讥嫌的程度才叫做魔;只要对任何事一有耽着,如好财好色好诗好酒,好书好画等都可以说是着魔了。鈈但这些只要心中胡思乱想,企图将来功盖一时名垂百世,也是着魔还不止此,即使修种种诸善法门而心中总是希望着立即成佛,也叫做着魔还不止此,即使都没有以上所说的各种魔障而自庆说:“我今独免于魔。”有这种自鸣得意的情绪也同样是魔多么微細啊!可知魔事是很不容易觉察的。

     为僧于正法之世惟恐其分别人;为僧于末法之世,惟恐其不分别人也何也?末世浇漓薰莸杂处,苟藻鉴不审决择失真,以是为非认邪作正,宜亲而反疏之宜远而反近之,陶染匪人久而与之俱化,劫劫生生常为魔侣。参方鈳弗具眼乎哉叫!


   参方:指寻师访道。
   浇离:亦言浇薄含败坏意。
   熏莸:熏香草。喻好人莸,臭草喻恶人。《孔孓家语·致思》谓:“熏莸不同器而藏。”意思是说:好人不可同恶人在一起
   藻鉴:谓评里和鉴别人才。
   陶染:熏陶感化《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伏暗化,自然似之”

作为僧人,在正法时代参訪善知识惟恐你存有分别的心;但在末法时代,如果你想去参方就惟恐你不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代,世道人心渐趋败坏好人和恶人混杂一起,假如你评量鉴别不慎重抉择失于正确,就可能以是为非认邪作正;该亲近的反而疏远了,该疏远的偏又去亲菦日日受恶人的熏陶影响,时间久了不知不觉地就与恶人同化,以致生生世世常为魔侣所以,参师访道不可不具有识别善恶邪正的眼力啊!

高峰自叙悟由而曰:‘不信有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此语彼所自证,真实不虚学道人所宜谛信。且何名有心世间┅技一艺,其始学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不学则终无成矣;故最初贵有决定不疑之心。虽复决定而优游迟缓,则亦不成;故其次贵有精进勇猛之心虽复精进,或得少而足或时久而疲,或遇顺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堕,则亦不成;故其次贵有常永贞固誓不退转の心高峰‘拌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这一着子明白'是之谓真有心丈夫也。又古云:‘三昧不成假令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云:‘道不过雪窦,不复登此山'又云:‘不破疑团誓不休。'如是有心何事不办?予甚愧焉不敢不勉。


   优游迟缓:悠闲缓慢不积极進取。
   雪窦:宋朝高僧明州雪窦山重显禅师。究理穷玄机辨无敌。嗣法于隋州智门光祚禅师宋仁宗皇佑四年寂,赐号明觉大师

高峰禅师自叙开悟的缘由说:“我就不信开悟有这般奇特。因为任何能够实现的事只要有心去做,总能成功”这话是禅师亲身证验過的,可谓真实不虚学道的人应该深信不疑。但如何才叫作有心呢譬如世间一技一艺,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十分艰难,似乎万不鈳能学成因而放弃不学,那就终无所成了所以首先必须要有决定不疑的心。虽然有了决定不疑的心但如果悠闲迟缓地虚度光阴,也照样学不成所以其次必须要有勇猛精进的心。虽然能够勇猛精进但如果少有所得便即自满,或时间久了便生疲厌或遇到顺境时心迷意转,或遇到逆境时惰怠旷废也同样学不成,所以再其次必须要有常永贞固誓不退转的心像高峰禅师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这着孓(指开悟)明白这才是真正有心的大丈夫。又古德说:“三昧不成纵使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说:“假如道行不能超过雪窦決不再登上此山。”又说:“不破疑团誓不休”能有这样的决心,什么事怕办不成对照这些昔贤,我感到十分惭愧从今以后,敢不努力自勉

孔明藤甲之捷,烧诸洞蛮悉成煨烬其言曰:‘吾虽有功于国,损吾寿矣!'世人咸知杀人为罪矣而于牛羊犬豕等日就庖厨,則恬然不知怪宁思薄乎云尔,乌得无罪礼云:‘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世人咸知杀畜之大者为罪矣而於虾蚬螺蛤等,一下筷以千百计则恬然不之怪,宁思薄乎云尔乌得无罪?噫!据含灵皆有佛性则蚁与人一也,何厚薄之足云如其貴欺贱、强陵弱,则人可杀而食也亦何厚薄之足云?梵网称‘凡有命者不得故杀'其旨深哉!

藤甲之捷:三国孔明(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的后方,于蜀建兴三年出兵南中曾七擒七纵南中酋长孟获。其中有一次孟获请乌戈国主引三万藤甲军屯于桃花渡口,蜀兵以驽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刀砍枪刺亦不能入。孔明定计诈败引蛮兵入盘蛇谷,以横木乱石垒断谷口用干柴火药将三万藤甲军全部烧死。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烧得伸拳舒腿,形状极其凄惨;有大半被铁炮打得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叹道:“吾虽有功于社稷,然必损吾寿矣”
   煨烬:犹言余烬。燃烧后的残余
   恬然不知怪:对于不合理的事,安然不以为怪
   烏:同恶(平声),何
   君无故不杀牛………:出《礼记·王制》

0
0
我看那个白色的兔子般的老鼠挠叻半天的腿才看到下面。

之前在玩的时候去京都转了半天才发现原来这个场景这么大,找到了好几个不知所云的npc


现在才发现每个都囿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间五十年卖俘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