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歇瑞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司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您已超过时限,您的订单已经取消。对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同写意第35期-手性技术与制药化学国际高峰论坛暨论坛
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
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创隆学术报告厅
活动介绍大会主席:周其林教授 & &张绪穆教授组委会: 卢昌宁 & 肖文精 & 周 翔 & 雷爱文 & 李 振 & 王春江主办机构:武汉大学天津化学化工2011协同创新中心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承办单位:武汉大学绿色催化研究所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论坛主席:周其林院士 张绪穆教授论坛时间:-20日会议地点:武汉大学创隆学术报告厅协办/支持单位武汉启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康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梅特勒—托利多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山东亨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药度经纬信息科技公司拜耳技术工程(上号)有限公司北京伊诺凯科技有限公司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汉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行业协作组&&&&&&&&& &邀请辞&作为医药产业的主体,化工制药一直面临三大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大幅度降低原料药的合成成本?如何避免合成相关的环境污染?如何工业化制备高纯度的手性药物产品?这些难题是衡量药物化学家智慧水平的标杆,决定了制药企业能否通往财富之门。-20日,全球顶级的科学家与一线技术大家将齐聚武汉大学,共同切磋问道手性药物领域尖端科学和制药技术。在这里,您将分享到周其林教授等四位院士和张绪穆教授在手性技术与制药化学领域的思想智慧和突破性研究成果,聆听来自勃林格殷格翰、默沙东、礼来、施贵宝等药企工艺技术看门人带来的经典案例分享,感受到药明康德、东阳光、九洲药业等企业的首席化学家是如何将合成技术转变为企业的强大核心竞争力,从而将极具挑战性的工业化药物合成做到极致,把生产成本降低再降低,把绿色工业化生产做的好些再好些。同写手性合成新技术之意,共寻绿色催化创新之道!让我们相约武大,于樱花烂漫处摘取化工制药的金钥匙,开启科技创造价值之门,打通绿色制药之路!&论坛时间-20日&地 &&&点会议:武汉大学创隆学术报告厅&&已邀请的报告嘉宾周其林教授: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绪穆教授:武汉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彦涛博士:美国礼来制药公司高级研究员丁奎岭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勇奎博士:默沙东中国区副总裁冯小明教授: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小勇博士:中国无锡药明康德公司化工工艺部高级主任涂永强教授: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毅博士:美国施贵宝公司化学工艺研究员蔡东伟博士:能特科技公司首席技术官车大庆博士: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霁博士: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富尧博士:上海源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福利: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论坛主持人&李靖博士:同写意理事,欧博方医药董事长陈力博士:同写意理事,华领医药董事长程增江博士:同写意秘书长,科贝源医药董事长&专家介绍& & 周其林等四位院士以及张绪穆教授近年来发展的一些创新技术在手性药物的规模生产中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张彦涛,孙勇奎,肖毅作为跨国制药巨头药企化学工艺方面的领军人物,针对西他列汀和度洛西汀等大药,发展了许多创新性的生产工艺。曾任职于国际顶尖制药公司的蔡东伟、傅小勇、车大庆、张霁、张富尧等海归博士在国内开发了依泽替米贝、孟鲁司特等多个重磅品种产品工艺。大会主席还遴选了龚流柱等多位教授用最精练的方式介绍他们的原创新技术、新工艺。&媒体支持&&& 新康界&& 健康网&&&&&E药经理人&&& 赛柏蓝&&& 蒲公英&&& 医药地理 &中国医药报&&& 医药经济报&&& 中国新药杂志 报名
武汉大学樱花写意入场券3月
武汉大学樱花写意【会员】入场券3月
武汉大学樱花写意入场券2月
武汉大学樱花写意【会员】入场券2月
2011注册通道
武汉大学樱花写意入场券
武汉大学樱花写意【会员】入场券
主持:程增江博士(同写意论坛发起人)
主办方致词
手性螺环催化剂助推制药工业
用化学反应说话--手性NO配体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催化剂研究在制药工业中的实用:挑战和对策
悬思、苦索、顿悟---复杂手性药物分子的合成工艺探索之路
午餐—赏樱花
主持:李靖博士(欧博方医药科技公司)
协同催化成就手性药物合成优势工艺
非常规思维驱动的新药合成高效绿色化学
工艺和技术创新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八分钟报告—主持:程增江博士(同写意论坛发起人)
晚餐—缤纷樱花晚宴
启瑞写意沙龙(受邀参加)
主持:陈力博士(华领医药科技董事长)
如何成就一个好的药物合成工艺
含季碳结构单元的活性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的全合成
药物合成工艺优化和绿色化亮点赏析
实用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主持:张彦涛博士(礼来制药首席研究员)
新药工艺研发与生产的概况与展望
化学制药工艺之逆向思维与实用技术
8分钟报告—主持:陈力博士(华领医药科技)
借力手性技术优势,发展原料药公司核心竞争力
俱乐部介绍论坛简介写意,是中国画的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相对于写实的风格,更随性潇洒,传神达韵。或许你会认为,这种随性潇洒,在以严谨著称的药品研发人身上不会发生。那么你就错了,意外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来到。成立于2004年10月的同写意论坛,承载了国内一线药品研发人沉甸甸的愿景,从十年前一个仅有几十人参与的小型论坛发展到而今一个新药精英汇集的大型交流平台。在医药圈子里,“同写意”是一个可敬可爱的新药研发英才群体。可敬在于他们拥有“一线一流”的真知灼见,可爱在于他们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纯粹。他们专注于新药开发中的每一个价值并努力将其做到极致,却往往又是孤单地“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在一次又一次“过关”,每一天都积淀着经验和教训,伴随而来的是思想与内心的修炼。然而,这些宝贵的实践知识和精神财富,却鲜有地方可以分享。于是,一个真正属于药研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同写意论坛诞生了,2012年同写意论坛升华为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10年来,从首都北京到圣城拉萨,从道家圣地青城山到人间天堂苏州,从交流前沿技术、政策法规到研讨投资管理、人生智慧,从小写意新药技术之形神兼备到大写意新药之魂,30多期论坛活动,同写意一路走来。研发人相聚在这里,从严谨而不失诙谐,透彻而平实的交流中各抒己见,汲取己之所需,畅所欲言。枯燥的试验不再充斥脑海,管理上的困惑瞬间豁然开朗,“药”精彩我们的人生。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在一次又一次的相聚、激荡中,研发人正用越来越坚定而清晰的心声共同“写研发技术之意,写技术管理之意,写技术人生之意”,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谨慎着双双的脚步,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将药物研发开拓者的旗帜永远地插在受人敬仰的高山上。 会员身份验证查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会员邮箱:
武汉大学创隆学术报告厅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8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6年分别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Max-P1anck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学化学系和美国Trinity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至1999年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
丁奎岭院士,男,1966年出生于河南永城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1985年郑州大学化学系毕业,1990年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12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先后担任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和基金委、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等负责人。现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在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Chem. Commun., Chem. Eur. J. , Eur. J. Org. Chem., Adv. Synth. Catal., Catal. Sci. Tech.和 Org. Lett等12个国际著名化学刊物担任编委、顾问编委或副主编。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11年)、上海市科技精英(201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教师、第五届“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13年)、中国化学会第六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14年)和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2014年)等荣誉称号。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绪穆教授,1961年10月出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师从卢嘉锡教授。随后去美国留学,于1987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硕士学位,师从Gerhard N. Schauzer教授;1992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James P. Collman教授;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2005年受聘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07年至今任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杰出教授;2008年特聘为武汉大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学术大师;2011年受聘武汉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绿色催化研究所所长。
孙勇奎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1993年作为高级化学研究员,在默克公司总部负责多个部门研发工作。从化学工艺开发与生产规模化到默克中国R&D的发展,从研发到临床前研究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2002年,成立并主持默克公司化学催化实验室工作。 获年度总统绿色化学奖,获2005年度卓越绿色化学和工程阿斯利康化学工程学院奖。2006年,默克研究实验室授予孙博士总统研究员奖。2007年,协助创始默克催化化学部门空间交互研究网站。2009年获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专利奖。2010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同年,孙博士接任默克新兴R&D市场,进行临床前研究,与默克首席战略官合作开发默克中国的R&D市场,2011年在中国北京建立MSD研发中心。目前任职商务发展部,主要与中国学术研究组织、生物技术公司、生命科学风险资本公司合作,识别潜在的分子资产,使技术满足于默克的药物研发管线并管理MSD中国研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
1963年4月生,美籍华人,广州中山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取得学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曾任美国默克公司研究室高级研究员、高级调研员;2005年归国创业,曾创办美中能特医药化学(北京)有限公司,现任能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年:山东大学化学系本科;
年:德国玛尔堡大学化学系硕士和药物化学博士(天然产物及衍生物合成);
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手性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
年:加拿大Apotex公司工作(高级研究员、从事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工艺开发研究);
2008年至今:浙江九洲药业 研发副总裁 从事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工艺开发研究。
张富尧博士:198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92年在浙江大学高分子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沈之荃院士;年任职浙江大学讲师和副教授;1994年公派前往德国亚琛理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年在香港理工大学陈新滋院士实验室从事不对称合成研究工作;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诺贝尔奖得主E. J. Corey 实验室从事有机合成和制药工艺研究工作。2001年加入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先后任职礼来制药公司研究员、资深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完成了二十多个处于I期到III期临床研究的新药候选化合物的合成工艺研究。2009年回国任职上海源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新药合成工艺、复杂仿制药新合成工艺和创新前药等研发工作。
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理事 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创始人之一,華醫藥(香港)有限公司 董事、首席执行官。
美国爱荷华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博士运用“开放式联合创新”的企业运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整合全球资本和技术等资源,开发创新药物。曾任罗氏(中国)研发中心董事兼首席科学官、全球研发副总裁,罗氏美国研发中心高通量技术部总监、代谢疾病和抗肿瘤新药项目主任、罗氏全球化学领导团队成员、罗氏全球研发领导团队成员。2004年回国创建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并担任首席科学官。1999年获罗氏研发D2K奖,2002年获美中药协总裁奖,2005年获罗氏全球奥林匹克金奖,2009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2010年获IBC中国医药研发重大贡献奖,入选浦东“百人计划”专家,上海市“千人计划”专家。领导研发进入临床开发新药5个,完成II期临床新药2个。曾任美中药协全球总裁,现任美中药协全球董事。
药学博士,同写意论坛发起人,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秘书长,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致力于新药研发以及保健品开发工作二十余年,主持新药、仿制药、医院制剂、保健食品开发项目数十个,培养了众多医药研发人才。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不断总结药品研发管理的经验和体会,在国内较早地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完善适合于药品研发机构采用的SOP、课题研究指导原则、项目管理流程。受邀在多家药企做研发管理培训。2004年10月发起成立了同写意论坛。论坛围绕“研发技术”、“技术管理”和“技术人生”三个主题深入研讨新药研发相关主题,现已成功举办30余次大型论坛活动,对于推动国内药品研发水平和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汤文军,男, 1974年10月生于浙江省余姚市。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 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 Scripps 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 Boehringer Ingelheim 药业公司药物工艺部门先后任高级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 ();现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11-至今)。
周永贵,1993年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独立研究工作。现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雷爱文教授独立工作以来,系统发展了基于两个亲核试剂的氧化偶联反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经典的源于亲电和亲核试剂的合成方法的全新模式。2006年发表了第一例两个不同有机金属试剂的氧化偶联反应,被德国科学院院士Paul Knochel撰文评价: “为新型成键开创了美好前景”。近来成功地探索了直接利用碳氢、杂氢化合物进行C-C及C-X成键的绿色氧化偶联反应。现这一领域成为国际化学研究热点之一。雷爱文教授还率先利用“operando(原位体系,同时获取动力学数据和化合物谱学信息)” 红外、顺磁、拉曼和同步辐射等手段对均相催化机理开展系统研究。
范青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系,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系获博士学位。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化学博士,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后。曾任美国辉瑞制药研发集团生物转化重点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任;辉瑞生产集团原料药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生物合成和绿色化学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已申请或获得专利40余项,包括参与阿托伐他汀(Lipitor),普里巴林(Lyrica),抗癌新药Xalkori等重大药物的开发。在生物催化,手性合成和绿色化学等领域主编Biocatalysis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2009年,Wiley-VCH)和Biocatalysis for Gree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Process Development,2011年,Wiley-VCH),合著15本。曾获辉瑞公司最高成就奖,国际绿色化学和工程奖和第6批国家“千人计划”。
黄泽雄先生于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随后又获得了化学工程硕士学位。他还在欧洲著名的专利律师事务所学习和工作过。黄先生从事专利代理行业已有26年,主要业绩有:代理过4000多件国内外客户的专利申请和审查程序案件,例如著名的中国第一个单克隆抗体专利新药“康柏西普”;代理了一大批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例如成功维护了“通心络“专利权有效,在中药专利领域里树立了一个经典案;成功地请求宣告著名的”吉西他滨”和“阿托伐他丁”药物专利无效;代理了一大批专利行政诉讼-和侵权诉讼案件,与专利无效宣告案件一起统计的成功率达90%以上,许多案件成为了本行业的经典案例,例如他代理的达托霉素专利无效和行政诉讼案被最高人民法院和专利复审委员会分别入选本系统的2013年十大案件,另一个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入选为2011年十大最有影响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案件;在由中国知识产权报主持的中国星级专利代理人评选活动中,黄先生于年连续被评选为星级专利代理人,目前他拥有中国最高的三星等级。
涂永强,男,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1958年10月生于贵州遵义县,和1989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员,1995年回国后在兰州大学任教授、博导, 2005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2012年应邀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Chem. Comm. 副主编。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礼来公司&礼来科研成就奖&及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目前,主要从事具有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合成方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二百余篇。
冯小明,男,1964年2月生。1985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工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获得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的课题组发展的催化不对称合成光学纯手性β-酮酸酯的方法被Elsevier出版社的有机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1983年获CGP奖学金赴美国普渡大学, 师从根岸英一教授(Ei-ichi Negishi )并获博士学位。作为制药化学出身的科研管理者, 张博士有着二十多年的新药合成和项目管理经验,主持了多个治疗领域新药路线的设计与大规模产业化的应用。他在领域内发表了50余篇文章和专著, 获得20多个国际专利, 并在国际学术会议、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了60余场受邀讲座,曾任“有机合成年报”副主编,现任“有机工艺研发”(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美国化学协会和英国皇家化学协会共同出版) 杂志编委及数个非盈利组织、政府和大学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他曾任百华协会(BayHelix Group)董事会主席,首任礼来制药中国研发董事总经理及礼来制药全球合作研发亚州区副总裁。现任礼来制药小分子设计与发展首席研究员。
1962年6月生于中国广东。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之后不久,留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师从野依良知教授(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从事催化手性加氢的研究。1994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ERATO机构和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Prof. L. Hegedus) 做博士后研究。1997年,进入默沙东制药公司从事合成工艺的研发工作。2006年,转职到施贵宝制药公司创建催化剂研发实验室。目前是催化剂研发试验室负责人,施贵宝工艺研发部管理团队成员。
傅小勇博士于2012年加入药明康德,目前任职上海合全药物研发副总裁。 傅小勇于1992年毕业于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加入药明康德之前,傅小勇博士于1992年加入Merck/Schering-Plough公司任职Sr. Fellow,在有机合成化学,原料药的工艺研发与生产,工业化技术转移,新药的化学生产和控制(CMC)等领域拥有20多年的研究和管理经验。曾成功地领导并参于包括Zetia (依泽替米贝)在内的多项重要研究科题,并在包括JACS在内的学术刊物上发表34余篇论文和10多个专利。
张霁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M.S),获得University of Victoria有机化学博士学位(Ph.D)。年,张霁博士先后任职于美国雅培药业(Abbott), 辉瑞药业(Pfizer) Ann Arbor研发中心和百时美施贵宝制药(Bristol-Myers Squibb), 担任药物研发化学家、资深科学家和研究员。参与数十个临床新药的早期研发、负责并领导后期开发和多个药物包括普瑞巴林备选化合物在内的工艺放大和工业化生产。在药物合成、API的工艺创新与生产、技术转移和绿色制药等领域拥有近20年的研发管理经验。2000年获得雅培制药首席执行官(CEO)颁发的主席奖,2006年获得辉瑞制药Ann Arbor研发中心创新奖。
张福利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化学制药部主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复旦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世界临床药物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编委。长期从事药物重大品种工艺研究和化学创新药物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哮喘、肿瘤、真菌感染、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药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尤其在手性药物的不对称合成以及重大品种的产业化方面形成技术优势,先后负责50余项课题的研制开发,与浙江海正等多家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54项(授权24项)。已培养博士生6名,硕士生30名。2010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为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化学组)责任专家,全国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理事、北京欧博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这位在辉瑞全球研发总部从事药物化学研发七年的“天才”化学家在创建和运营初创型生物医药企业方面颇有经验,他是少有的那种能够对创新药研发进行深度“冷思考”的商业科学家。自2002年起他开始组织撰写全球上市新药述评并一直坚持至今。近年来他进入药物大数据领域,建立起首个覆盖全球300余个 药物临床前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在同写意的讲坛上,他把枯燥的药物化学讲成了美妙的“唐诗”,每一个化学结构、功能基团都被他赋予了灵性而使整个药物分子有了性格色彩。
龚流柱,199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2006年1月至今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和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
江苏恒瑞医药成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运营官(CSO),全面负责中心研发,并部分负责集团公司化药工艺开发和技术改进。 有十多年的新药研发、化药工艺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的专业和管理经验。曾在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美国安进(Amgen)公司,取得了很多成绩并积累了许多国外新药研发的第一线的实战经验。
游书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至2006年在美国Novartis基金会基因组研究所担任PI。2006年4月回到有机所工作,获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长。1984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6月获该校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12月获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Materia担任PI。2003年9月回到华中师范大学工作。
王春江博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2003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到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副教授,开展独立研究工作;2008年晋升教授。
1994年毕业于美国北达科塔州大学分析化学专业。
Fluid Data – Elsag Bailey产品专家。
FOSSNIRSystems产品专家。
2000-至今梅特勒-托利多公司自动化化学反应分析部门全球市场经理。
主持:程增江博士(同写意论坛发起人)
主办方致词
手性螺环催化剂助推制药工业
用化学反应说话--手性NO配体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
催化剂研究在制药工业中的实用:挑战和对策
悬思、苦索、顿悟---复杂手性药物分子的合成工艺探索之路
午餐—赏樱花
主持:李靖博士(欧博方医药科技公司)
协同催化成就手性药物合成优势工艺
非常规思维驱动的新药合成高效绿色化学
工艺和技术创新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八分钟报告—主持:程增江博士(同写意论坛发起人)
晚餐—缤纷樱花晚宴
启瑞写意沙龙(受邀参加)
主持:陈力博士(华领医药科技董事长)
如何成就一个好的药物合成工艺
含季碳结构单元的活性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的全合成
药物合成工艺优化和绿色化亮点赏析
实用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主持:张彦涛博士(礼来制药首席研究员)
新药工艺研发与生产的概况与展望
化学制药工艺之逆向思维与实用技术
8分钟报告—主持:陈力博士(华领医药科技)
借力手性技术优势,发展原料药公司核心竞争力
住宿安排1.武汉楚天粤海国际大酒店(报到酒店)★★★★★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省博物馆对面房间:高级大床、高级双床联系人:杨钟雯女士:2.滨湖酒店★★★★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325号电话:027-&& & 7(销售部)房间:标准大床、标准双床3.武汉盛源丽斯东湖酒店(湖北省卫生厅外语培训基地)★★★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41(工商局附近)电话:027-房间:商务标间、普通套房联系人:许力 4.武汉珞珈山国际酒店(省妇幼保健医院旁)★★★★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武珞路723号(无班车)电话:027-房间:商务标间、高级大床联系人:曹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太阳生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