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柳琴戏主要制作村料是什么?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
投稿信箱:
当前位置:&>&&>&
柳琴的形制与改革
来源:何丽丽&&&编辑:乐音&&& 15:00: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费三元
&&& 摘 要:柳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典型的弹拨类乐器。原始二弦柳琴是柳琴最早的形制,经改革历经了三弦二十四品柳琴、四弦二十九品柳琴,根据演奏的需要,又产生了五弦柳琴、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经实践证明,四弦二十九品柳琴为现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柳琴。&&& 关键词:柳琴;三弦;四弦;五弦;七弦;双共鸣箱 & 柳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典型的弹拨类乐器,有“民乐队中的珍珠”、“民乐队中的抒情女高音”之美誉。它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刚腿”、“斗子”、“琥珀”等。其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厘米,演奏方法与琵琶相似,只是右手用拨子演奏。早期的民间柳琴为原始二弦柳琴,用于鲁南苏北一带的地方戏曲伴奏中,到20世纪50十年代出现了三弦柳琴,20世纪60年代,其形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四弦二十九品柳琴以秀美的姿容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使用范围也从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发展到用于独奏、协奏及乐队的高音声部中。之后,根据演奏的需要,又产生了五弦柳琴、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经实践证明,四弦二十九品柳琴为现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柳琴。柳琴形制上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柳琴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 一、柳琴的起源与原始二弦柳琴& &&& 柳琴的起源,查无文字记载,经多方广泛访问老艺人,均证实柳琴的产生与“拉魂腔”(苏北鲁南一带地方戏曲的前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柳琴是随拉魂腔的发展而起源于山东临沂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修的《沂州府志》卷四中载:“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曰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拿担橐,邀侣偕出,目日逃荒,恬不为怪。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所宜劝禁以挽颓风。”而这些“游食四方”的“兰(兰山,今临沂)郯(郯城)之人”为乞食而“携拿担橐,邀侣皆出”“几与风阳游民同视”的情景,以及他们“久而习为故事”而“唱门子”的情形,与早期拉魂腔艺人手拿柳琴演出的形式极为相似。 &&& 关于第一把柳琴的诞生,民间盛行一个传说:据传约在二百年前,拉魂腔的祖师武大团、武二团兄弟俩,逃荒要饭住在一所破庙里时,见四大金刚中的琵琶金刚甚是威风,于是动手模仿金刚手中的琵琶做了一个简单的两根弦的土琵琶,讨饭时一边弹着,一边唱着家乡流传的小调,此后这种乐器及这种演唱形式就慢慢流传开来,这是最早诞生柳琴的说法。两兄弟手中拿的就是早期柳琴的雏形,唱的小调就是拉魂腔早期的旋律,这种边弹边唱的简单形式后又逐渐发展成为二人台式的演唱形式,并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街头演唱艺人,他们的唱腔中结束句的拖腔有一个七度大跳,所以被人们称为“拉后腔”,也称“拉魂腔”。拉魂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俗称“土琵琶”的柳琴。& &&& 20世纪50年代三弦柳琴出现以前,在山东、江苏一带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使用的是二弦柳琴。二弦柳琴的形制,琴体较大,用柳木制作,简单而粗糙,只有两条丝弦,七个用高梁杆做成的音品,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不便转调,表现不够丰富,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因竹套质脆易裂,又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直到今天在山东滕州、江苏徐州的民间仍可见到这种形制的柳琴。此时的柳琴长期用于山东、江苏一带的柳琴戏、安徽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由于原始柳琴存在音域窄,不便转调,音色不美等缺点,故大大限制了柳琴音乐的发展,多年来成为音乐工作者乐器改革的目标。& &&& 二、三弦柳琴与四弦柳琴&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制作了一把较精致的柳琴,三条弦(两高音弦同音),十个品,琴头饰以如意雕饰,缚弦较大,而板上还未开音孔。遗憾的是,此品未能流传下来。20世纪50年代,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王惠然先生在一次到沂蒙山下部队体验生活时发现了这件民间乐器,经多年潜心研究,与徐州民族乐器厂合作,在1958年制成了三弦二十四品高音柳琴。三弦二十四品柳琴采用了优质红木做背板,用优质梧桐木做面板。红木坚硬,对音有较好的反射作用,梧桐木松软振动好,使其音质、音色更理想。在柳琴的腹腔中加安音梁、琴胆,面板上开有两个圆形音孔,并镶以骨质或塑料做的音窗,琴颈和面板上的竹质品位采用十二平均律半音阶排列,演奏用的竹筒或牛角筒改为三角形拨片(厚约0.7―0.8毫米),其丝弦也全用钢弦或尼龙弦,增大了音量。在外形上也作了适当的改革,将原来的琴体缩小,做了精心的设计(近似小琵琶),并对琴头做了精美的改造,装有精巧美观的头花、脖花、轴头、音窗等,上漆也讲究了,使其看上去色泽光滑美观。三弦柳琴按四、五度关系定弦,通常定为d1、g1、d2或d1、a1、d2,音域从d1---d4,有三个八度。这样三弦柳琴的音域比原始柳琴音域稍宽,音量稍大,又解决了转调问题,不但用于戏曲伴奏,而且在民族乐队中被采用。1960年,王惠然先生为三弦二十四品柳琴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柳琴独奏曲《银湖金波》,结束了柳琴二百年来只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 &&& 20世纪70年代初,王惠然先生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对柳琴又进一步做了创新和改革,他又一次与徐州民族乐器厂合作,1970年试制成功了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低音弦五个高音品,而成为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四弦柳琴的音色明亮、优美,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1970年,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四弦柳琴独奏曲《幸福渠》问世了。四弦柳琴是在保留民间柳琴原始风格与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各种乐曲的需要,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改革后的四弦柳琴优点很多,广受欢迎,原因在于它与原始柳琴比较:& &&& 1、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 &&& 通过缩短琴身和适当改变琴腹结构,使外弦定音,提高了四度,使柳琴成为一件名符其实的高音乐器,通过三弦柳琴的定弦,发展到了四弦柳琴的定弦。通过实践验证,它有以下优点:(1)保留了柳琴传统的定弦风格,即五度定弦。(2)方便记忆演奏。一二弦为一组,三四为其低八度,指法与音程关系相同。(3)在同一把位内,一二弦、三四弦之间可奏出一个八度的音,减少了过弦。(4)便于调式空弦的利用,在演奏各种性质的和音、和弦时音响丰满,指法简便。& &&& 2、扩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   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低音弦五个高音品,而成为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四弦定弦为g、d1、g1、d2,音域由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琶音、和弦更为方便。在排列上,改为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便于演奏各种常用的和音、和弦。& &&& 3、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   制作柳琴的木料,由柳木改为质硬、反射加强的红木,共鸣箱内膛适当加厚,并采用高音区空间小,低音区空间大,面板(老梧桐木)采用高音外侧稍厚,低音内侧稍薄等措施,使四根弦的高低音振动基本平衡;由于丝弦质脆,音散,易断,尼龙弦虽然结实但余音小,欠明亮,推拉弦时音高变化迟钝,现在一二弦采用钢弦(也有用尼龙钢丝的),第三四弦采用合金缠弦,使弦与共鸣箱的振动结合更好,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将平底琴码改为阶梯拱形琴码,减少了对面板的压力,使面板充分振动,解决了因弦的张力不同而引起的音准差的问题;将原来的高梁杆品、竹品改为面上镶有铜片的的竹品,使发音灵敏、耐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民间柳琴无音窗,现在面板上两侧各开一个椭圆形音孔,并装上美观的音窗,使之既增大音量又不空旷;在工艺、外观上讲究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其一弦高音区清脆明亮富于光彩,穿透力强,二三弦中音区优美柔和富于表情,四弦低音区浑厚结实余音绵长。& &&& 4、革新了演技,增强了表现力。&   由于原始“柳琴套”质脆、易裂、触弦点过宽,发音较钝,有杂音,技巧受限。现采用透明的赛璐珞(或尼龙、玳瑁)三角形拨片(厚约0.7―0,8毫米),拨片软硬适度,富于弹性,发音敏锐易于控制力度,便于演奏多种技巧。而且柳琴在借鉴中外弹拨乐技巧的基础上已整理出一套规范化的演奏技巧。为演奏各种乐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力。改革后的四弦柳琴有了以上的优点故被广为采用,它仍被用于鲁南苏北一带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中,使唱腔音域更宽,转调便利,音色更美,给演员的唱腔以陪衬润饰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其托腔保调之功效。四弦高音柳琴还被广泛用于独奏、协奏及乐队中,适合演奏高音区华彩性、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适于表现节奏鲜明,富有弹性而活泼的曲调,与乐队的结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的作用。1988年,四弦高音柳琴荣获全国乐器改革的最高奖――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为了更好地推动柳琴艺术的发展,音乐家们在近几十年里又尝试了几种柳琴的制作,如五弦柳琴、七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等。& &&& 三、五弦柳琴、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 &&& 1975年,大连市歌舞团林吉良、于智昭试制成功了五弦中音柳琴。这种柳琴外型吸取了琵琶的某些特点,背板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腹腔向上扩展并在其间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面板由三块桐木结合而成,在材质、纹理及厚度上使之合理分布,音孔也改变了原来的形状,并取消了音窗,音品嵌在与面板分离的指板上,从而增强了面板的振动。五条琴弦分别定为A、d、a、d1、a1音,使用拨片弹奏。发音灵敏、宏亮,高、中音区和高音柳琴音色相似,并略带琵琶韵味。目前,此种琴已用于独奏及合奏,它不仅有着较好的独奏效果,在乐队合奏中,也能起到连接柳琴和琵琶声部的桥梁作用。& &&& 1980年前后,山东艺术学院的柳琴演奏硕士生导师常立玉教授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设想并成功研制了七弦柳琴。七弦柳琴是在四弦柳琴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外形比四弦柳琴略大,由于是七根弦,故采用了双槽七轴,将七个弦轴分别装在两具槽内,有四个轴和原来的柳琴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其余的三个小轴采用吉他轴,这样既能装下七个轴,从外观上看又和原来的四弦琴轴一样美观。为使发音保持平衡,因弦多了必须适当加大原来的琴体,又适当缩减了琴体的厚度,又对原来的共鸣腔体加以改造,这样保持了四弦柳琴清脆明亮的高音音色不变。&&& 为防止七条弦挤在一起无法宽松演奏,香港中乐团的柳琴首席演奏家阮仕春制作了双共鸣箱柳琴系列(高、中、次中音三种规格),并为此获得1992年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双共鸣箱柳琴的制作材料与一般四弦高音柳琴相同,背板用硬木,以红木、紫檀木、花梨木为主,面板用软木,一般以梧桐木为主。从外观上看,双共鸣箱柳琴比一般柳琴厚,背板上有一个音窗。这样可以让演奏者比较清楚地听到自己所演奏的声音。其原理在于:琴的面板主要提供振动,背板则主要提供反射,柳琴基本发声的方式,是由琴码将弦震传送到面板,经面板震动共鸣箱内的空气使声波向内传送。声波碰到背板产生反射在共鸣箱内,使声波产生驻波的现象,藉以放大音量,而后从音窗传出。双共鸣箱柳琴的内部结构与传统柳琴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共鸣箱内多了一层以软木制作的隔板。它的功能在于借由音柱传震的作用,使得第二层面板,亦能产生声波的作用,但也同时提供反射,产生类似小提琴发声的效果。双共鸣箱柳琴的功能在于既可以加大柳琴的音量,又可以提供不同音高产生驻波的空间,使得各音区的发声得以平均,使音色更具美感。这种双共鸣箱柳琴因产量不高,价格昂贵,故使用不很广泛,目前台北市乐团、实验乐团已采用双共鸣箱柳琴,台北柳琴室内乐团可能是全世界双共鸣箱柳琴集中密度最高的团体。& &&& 五弦中音柳琴、七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的使用不如四弦柳琴那样广泛,但同样是音乐工作者多年演奏与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呕心沥血的结晶,为柳琴进一步的发展做出了尝试与贡献。在二百余年的柳琴发展史中,柳琴出现了原始二弦柳琴、三弦柳琴、四弦柳琴、五弦中音柳琴、七弦柳琴、双共鸣箱柳琴等多种形制,它们成功的改革丰富了柳琴音乐艺术,拓展了柳琴发展空间。柳琴艺术这朵民族艺苑奇葩,定会一枝独秀地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Copyright (C)
&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一位六旬老人和土琵琶的不解情缘 访柳琴制作大师张朝臣一位六旬老人和土琵琶的不解情缘 访柳琴制作大师张朝臣咱文化人百家号“没有这个土琵琶就没有我的今天,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我用这把琴养活了十几口人,我用它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它陪伴了我50多年的人生历程,带给我无限的快乐和幸福...”张朝臣,滕州市姜屯镇西张坡村的民间艺人,与共和国同龄;六岁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也由于身体多病,也无暇顾及年幼的张朝臣,张朝臣为照顾父亲,靠跟随老艺人乞讨为生。夏天睡在屋檐下,冬天躲进麦草垛。由于年龄小,经常还要受到欺负。后来,一位好心的理发匠收留了他,他白天跟着师傅打下杂,晚上还要帮着师傅照看孩子。张朝臣虽然不识字,但他天资聪明,十二岁便学会了理发。在帮师傅看大了孩子后,为了学习柳琴戏,张朝臣便辞别了师傅,跟随姜屯镇黄坡村的柳琴戏班打杂。由于张朝臣聪明伶俐,勤劳能干,很讨班主王成富的喜欢,无论戏班到哪里演唱,他都跟着提茶倒水,推车挑担,布置戏场。为了学艺,张朝臣在闲暇之余,总是在戏场一角偷偷的观察演员表演的一招一式,并熟记心中。几年下来,张朝臣成了戏班里的多面手,演唱,伴奏,维修乐器,跑龙套,样样精通。后来,由于各村组建文艺宣传队,柳琴戏班也就解散了。为了维持生计,张朝臣便与级索镇满庄村双目失明的杨位宏合作,在微山,姜屯,级索,西岗,大坞一带走村入户唱柳琴。杨位宏解放前曾经跟随卜端品创建的卜家班唱柳琴,是卜家班的台柱子。解放后,曾经参与组建徐州柳琴剧团。在杨位宏的指导下,张朝臣在戏曲演唱以及柳叶琴制作方面技艺大增。一见面。张朝臣就全面细致的给我们介绍了柳琴(土琵琶)的发展历程。“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乡土气息。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间化,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刚腿”等。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土琵琶&长期流传在中国山东、安徽和江苏一带的民间,用于伴奏地方戏曲。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梁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演奏柳琴时,演奏者要端坐,将柳琴斜放在胸前,左手持琴,手指按弦,右手把拨子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弹拨琴弦,姿式非常幽雅。有的地方,柳琴的演奏方法和阮一样。虽说柳叶琴在制作上要用到很多木工活儿,但并不是仅会木匠手艺就能完成,最终衡量一把琴的好坏取决于它的“嗓音”。走进张老的工作室,满屋子的柳叶琴让来访者一下子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摩挲着一把刚刚做好的琴,张老将其中复杂的制作工序娓娓道来,就像聊一位老朋友般熟悉,“决定一把琴音色的关键要从挑选木料开始,木料需要自然干燥几年以上方可使用,选料过后进入到拼装环节,做出应有的弧度再继续组装,接下来就要进行雕刻琴头和上油漆,细算下来得有几十道工序。而且我都是靠纯手工做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技艺和韵味,这些都是机器所替代不了的。”1972年张朝臣的父亲在与病魔抗争了十几年后去世,身材矮小瘦弱的张朝臣只得跟随滕州老乡远赴福建省泰宁县林场干起了伐木工人。由于林场工人大多来自滕州,邹城,苍山一带,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为了活跃气氛,解除思乡的痛苦和工作的劳顿,张朝臣便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部分乐器,组织了一个柳琴戏班。由于福建泰宁县地处偏僻,其它乐器都可以买到,唯独柳叶琴买不到。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柳叶琴,没有柳叶琴,柳琴戏的演唱效\n果就要大打折扣。心灵手巧的张朝臣凭着记忆,用一把镰刀,一夜耗了八两煤油做了一把柳叶琴,虽然与市场上卖的柳叶琴在音质,做工上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能做出来已实属不易,至今,张朝臣依然珍藏着这把柳叶琴。戏班成立后,深受鲁南老乡的青睐,甚至外省的伐木工人也都纷纷邀请张朝臣到他们驻地演唱。戏班在表演传统剧目的同时,还自编自演了一批贴近伐木工人生活的剧目,其中一个叫《半篮花生》的剧目,还受到了泰宁县群众文化馆的表彰和奖励。张朝臣在福建泰宁林场工作了三年以后回到家乡。每次进城,他都带着自制的柳叶琴到乐器店向专业的老师们和一些老柳琴艺人请教,回来后,就琢磨如何改进。时间长了,他自制的柳叶琴几乎可以与专业厂家制作的相媲美。1981年,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勤劳聪明的张朝臣在赵坡煤矿附近组建了一个柳琴班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张朝臣一家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n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了。耐不住寂寞的张朝臣便将过去会唱柳琴的老伙计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票友会。一是老年人老有所乐,二可以弘扬和传承柳琴这一传统戏曲。为了老年人有个交流的场所,他重操旧业,白天边理发边制作柳叶琴,晚上组织并指导老年人演唱柳琴戏。如今,张朝臣带领着几位老年人自娱自乐,他制作的柳叶琴也因音质圆润而受到好评,滕州及周边地区的乐器店争相定购。但张朝臣却说:“我做柳叶琴,唱柳琴戏,只是为老年人找个乐,只为传承这门手艺,并不是为了挣钱”。张朝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农村一些爱好柳琴戏的老年人和孩子们要买柳叶琴时,张朝臣就告诉他们“有钱给个成本,没钱就算了”。当记者问到张老今生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时,张朝臣手捧着土琵琶表情凝重,“传统柳叶琴制作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滕州已濒临失传,目前,仍在制作传统柳叶琴的只有我一人。我要让传统的技艺重新焕发光彩,要让我的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乐,让更多年轻人孩子们多了解、学习、传承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梦想!”山东商报枣庄记者 方蒙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咱文化人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咱是文化人儿,文艺范儿!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柳琴戏的起源地点
字体:[][][]
  拉魂腔起源于临沂,已为大多数专家、戏曲工作者所公认。从我们调查的材料来看,这一判断也是正确的。其根据如下:
  专家论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曾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柳琴戏的学者蒋兴煜同志,在他撰写的《柳琴戏的成长》(“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55年出版)一文中说:“从种种材料互相对照,可知柳琴戏的形成是在山东临沂。”山东省戏研室的剧史专家纪根垠、李赵璧同志也秉持这种论点。“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刊载的《柳琴戏》一文,也有相同的表述。以上均系权威论证。
  艺人口碑。许多拉魂腔老艺人,如临沂的冯士选、李忠志,枣庄峄城区的马学成、刘衍庭,滕县的刘沂海、马自有。江苏新沂的季良奎、王玉凤,东海的马怀志,长期活动在皖北的临沂艺人尹佐春等,都曾听其父辈讲过,拉魂腔的老家在山东临沂。
  史籍印证。拉魂腔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而乾隆二十五年编修的《沂州府志》卷四中,恰有这样一段文字:
  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曰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孥担橐,邀侣偕出,目曰逃荒,恬不为怪。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所宜劝禁以挽颓风。
  从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乾隆年间临沂、郯城(临沂时称兰山,郯城即今郯城)一带灾害频仍,穷苦农民为了活命,只好“游食四方”。年复一年,以致“浸以成俗”,“习为故事”。这种说法大致可相信,因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带的个别地方,仍然残存着这种旧的习俗。乍看,这些记载,似乎与柳琴戏的形成,关联不大,然而“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一句,却为我们撩起了拉魂腔形成的神秘帷幕的一角。我们知道,明朱元璋立国后,曾把他的故乡凤阳定为中都。为使其迅速繁荣,强行将江南数十万居民迁往凤阳,并且不准擅自回乡。移民们思乡心切,便以“游食”为名,于每年清明节前,纷纷结伴而行,散入江南各地,扫墓祭祖,并在“游食”过程中创造了“凤阳花鼓”。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兰郯之民”在“游食四方”的过程中,也必然象“凤阳游民”一样,要创造一种游食手段,这种手段很可能就是早期“拉魂腔”。理由是“游食”与老艺人所说“拉魂腔是要饭腔”相吻合;而“携孥担橐,邀侣偕出”,又与早期拉魂腔的演出方式“跑坡”(赱村串乡撂地摊演出)极其相似。
  《沂州府志》中的这段记述,与早期“拉魂腔”艺人的演艺活动,如此形似神肖,就差没有直接说出“拉魂腔”的名字,它应当是“拉魂腔”起源于临沂、郯城一带的重要佐证。
《沂州府志》
  声腔渊源。从柳琴戏的声腔、剧目、唱词等方面分析可知,“拉魂腔”主要来源于肘鼓子、柳子戏、花鼓及民间小调等,而当年临沂地区恰好是这些迷信职业和民间艺术盛行的地方。
  其他证据。各地的拉魂老艺人都承认,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柳月琴,是临沂地区的艺人创造和首先使用的。柳琴戏的打击乐,也是临沂地区的拉魂腔班社首先使用,然后传播到外地去的。
  根据以上分析,柳琴戏的发源地,,应当是山东临沂地区。
  晚近,又有起源于枣庄滕县(今滕州)一说。据称,清乾隆、嘉庆时期,滕县、峄县、邹县曾经流行着花鼓、四句腔等民间小调。据“滕阳苏氏族谱”记载,苏氏系豪门富户,父辈曾经中过秀才。此期,苏家出了一位擅唱花鼓的,名苏道一(一说苏金门、乳名苏来)。其人精通音律,酷爱唱曲。家中雇佣均以能唱为先决条件,并以此组起班社,演唱花鼓。后来,周姑子艺人武大,武二及花鼓艺人高二、安德有前来交流,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锣鼓铳子,能搬演简单的故事,且有简单化妆、戴髯口,配以鼓、鑔、钹、小罗等伴奏。嗣后,又借鉴柳子戏曲牌〔山坡羊〕、〔耍孩儿〕,“四句腔”中的帮腔、拉尾音翻高,以及“哭腔”形成了最早的拉魂腔。
  另有一说,源于苏北的太平歌和猎户腔。称明末清初,江苏的海州一带,流行着一种农民在丰收之后吟唱的“太平歌”,其曲调包含当地的秧歌和号子;“猎户腔”系猎户们狩猎之余,依据当地的民歌、号子,结合山川景色、自然音响,创制的一种曲调。后经当地三位民间音乐爱好者邱老、葛老、张老(亦说杨老)整理、加工,用以演唱农民中流传的故事,极受群众喜爱,被形容为“拉魂腔”。
责任编辑:吴 迪
主办单位:临沂市委宣传部
临沂市文明办
备案号:鲁ICP备
技术支持:銆愬浘鐗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琴演奏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