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究竟怎样

现在中国经济究竟咋样?4篇千字短文告诉你答案_第一财经
现在中国经济究竟咋样?4篇千字短文告诉你答案
经济日报 16:37
7月18日到21日,连续4天,《经济日报》在头版位置刊发系列评论文章&&&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4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从怎么看,怎么办的角度,立体式、全方位的解读当前经济热点、难点、要点。小编特此摘编,以飨读者。
压力vs活力:新经济激发持续动能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上半年录得6.7%的增速,呈阶段性企稳态势。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也引来不少议论,有的声音纠结于增速是快了还是慢了,有的声音纠结于&L&形走势&横&有多长。实际上,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不同的利益体角度不同,必然是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也有之,大可不必局限于阶段性数据本身,不妨&开阖之间观大势&,看经济发展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在合理区间,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是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观察经济形势,既要看压力,还要看活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任务,我们主动作为,不再唯GDP,下定决心调结构、转方式。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潜力和活力是巨大的。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中西部地区极富市场潜力。同时,高耗能投资增速回落,投资结构更趋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双创&点燃了亿万人的梦想,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激发出持续发力的动能。
观察经济形势,既要看速度,更要看民生。虽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了,但关乎民生的指标却很有&温度&。就业稳是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7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7%,前5个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保持在5.1%左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收入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观察经济形势,既要看国内,还要看国外。在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中,今年美日欧经济增长率仅分别为1.9%、0.5%、1.6%,均低于年初预计。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春季年会上发布了《全球经济展望》,将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调高了0.2个百分点至6.5%。应该说,一个增长稳定、结构优化、民生托底的中国经济对全球意义重大。
只有在国际视野下审视中国,用辩证方法来审视形势,我们才会得出客观的判断,正确看待困难和挑战,增强信心和定力。中国经济&上半场&的成绩为完成全年经济任务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底气。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越是面对风险和挑战,越考验智慧与定力。看清大势,坚定目标,埋头苦干,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分化加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专家这样形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分化趋势。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同时,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结构的分化现象仍旧突出。
从需求结构看,一边是消费红红火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4%;另一边则是工业和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外贸进出口持续低迷。
从产业结构看,一边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攀升至54.1%,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方兴未艾;另一边则是传统产业增速继续回落,上游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压力山大&。
从区域结构看,一边是结构调整早、转型步伐快的省份经济运行良好,企稳回升势头强劲;另一边则是资源型和产业结构偏重的省份,结构调整任务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总的来说,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创新和质量效益的行业、企业和地区,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相反,那些反应迟钝、原地踏步或是心存侥幸的行业、企业和地区,则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变得举步维艰。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新事物不断成长、旧事物逐渐衰落的自然过程,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资源向价值洼地流动、向高收益领域集中的主动选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应有之义。
经济结构的分化调整,是我们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考验。化解需求回升难、动力转换难、部分地区和行业困难等结构性矛盾,要用理性的态度认识分化,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分化。
要有系统思维。认识经济运行的分化趋势,要有整体观和发展观,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在解决具体的结构性问题时,也要综合施策,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与调结构的关系。比如我国区域发展的&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就是从整体上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
要有辩证思维。没有调整就没有分化,没有分化就没有进一步的调整。当前,经济发展形成的新结构,区域经济出现的新起色,企业增长孕育的新动力,都昭示着分化进程中积极创新的正能量已然生成。以投资结构为例,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回落,但是第三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和一些薄弱领域的投资增速都在提升,显示出投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要有底线思维。伴随部分地区和行业走势的分化,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个别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职工收入下降甚至面临失业压力。对于当前的困难形势,我们要确保经济增速不滑出底线,经济运行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风险,更要兜牢民生底线,把人员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要想方设法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要通过培训或者转岗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坚决稳住就业这个经济运行的&底盘&。
动能转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中国经济的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新&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之一,新旧动力转换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改革创新和调整转型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力迭代更替的过程。从国际经验看,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动力由资本与劳动等&老动力&,向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等&新动力&转换是必然趋势。当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双创&极大地释放了发展潜力,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数据显示,上半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4万户,比去年1.2万户又有所提升,市场主体更趋活跃。消费和服务业逐步形成主导作用,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2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一些传统企业也通过发展新技术新模式,走上升级发展新路。尽管从规模上看,新动能在规模上还难以与传统动能等量齐观,但在支撑发展、保障就业、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培育新动力需要增强能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新的发展动力,需要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用实实在在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形成新的&双引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并跃上新台阶。实践证明,那些转型早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在这一轮发展中孕育了一大批新动力,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日子则越来越难熬。与其苦熬不如苦干,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
培育新动力还需保持定力。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要有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保持滴水穿石的耐心。当前,旧力渐弱、新力正生,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还存在不少困难,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这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9亿多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巨轮就一定能够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改革动真格:改&体制机制&,动&既得利益&
纵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国民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展现出我国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增速好于预期、改革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中国经济疲弱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的担忧开始缓解&,国外舆论对于这份成绩单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尚未完成,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亟待改善,中国经济要获得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量质双升、走得更稳更远、减速又不失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定不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
推进改革,必须下苦功。解决结构性的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上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成效初显,单位GDP能耗下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下一步,还应有力、有度、有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其发挥乘数效应,激发增长动力,增强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产业和市场的活力。
另一方面,需求侧改革也不可偏废。从&三驾马车&对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内需仍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短期调控稳定经济增长的需求侧改革,不但能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更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争取时间和空间。
推进改革,必须动真格。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改革要出实效、见真章,必须提高执行力、落实力。去产能进程遭遇障碍和反弹,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有的地方借着全面实施营改增浑水摸鱼,有的部门对民间投资设置高门槛&&对于这些问题,要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督办落实。
改革须动真格,不是蜻蜓点水,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能尸位素餐。只有改革见了实效,人民才有获得感。归根究底,改革是为了发展、让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是为了人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编辑:房天男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波澜不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那么专家和机构究竟如何评价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展望2018年经济走势?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趋势如何?为此,中国经济导报特摘编了部分国内外著名经济学者和机构的观点。
【期号:3190】【版面:B01】【作者:张洽棠】【】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网站电话:010-& & 传真:01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京公网安备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举报投诉email:
技术支持: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嘘,听听财经高官怎么说-经济日报 中国GDP 经济运行 经济形势 褪色-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嘘,听听财经高官怎么说
原标题: 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嘘,听听财经高官怎么说  据中国经济网,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经济如何表现备受国内外关注,一些动辄质疑中国经济的声音再次沉渣泛起。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中国多位财经高官近日密集亮剑,对所谓“中国经济拖累了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中国经济要硬着陆”等论调给予有力反击。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  中国经济支持世界发展  2015年,即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也实现了6.9%的增长。但自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不得不相应放缓,时间一长,类似“中国经济要硬着陆”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面对这样的担忧,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直接予以了否定。  徐绍史给了五个方面的论据作为支撑,即中国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市场需求比较大,区域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的经验在不断丰富。“近些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和今后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会证明这一议论是站不住的。”徐绍史说。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担忧,即“中国经济拖累了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徐绍史指出,中国根本没有拖累世界经济,还支持了世界经济。  徐绍史列举了一系列数字:中国有6.9%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体里是名列前茅的,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大概15%,经济增量的贡献率超过25%,已经超过美国;虽然中国进出口整个下降了8%,进口的实物量还是增加的,到现在为止进口仍然占了世界的第二位;去年对外直接投资是1276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10%,也是对世界经济的一大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我们是有信心也有耐心的,等着数据不断出来说话。”当前中国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简明概括。  周小川强调,当前对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形势的看法确实存在分歧,但对当前的中国经济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周小川指出,在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6.9%的中高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较高水平。  至于GDP增速的回落原因,周小川也给出了解释。周小川认为,有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也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整结构的结果,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更加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增长,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再平衡。  周小川还表示,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国际收支有余和人民币稳定,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  周小川称有些谣言用来制造恐慌情绪,以配合造谣者所下注的投机盘。中国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  周小川强调,中国GDP与汇率没有直接关系。“比如说,有时GDP增长快会伴随着经济过热和通胀偏高,反而产生本币贬值的压力。现在国际上有一些误导的议论,应该说,本币汇率更多地与本国的竞争力及经济健康度有关。”周小川说。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  GDP数据真实可信   针对中国经济质疑还不止这些,个别机构和媒体还对我国GDP增长率数据提出质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撰文回应称,目前一些关于我国GDP增速高估的观点,所使用的方法不够科学,资料不够完整,因而得出的结论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许宪春分析称,首先,简单用部分产品产量推算工业增加值增速存在较大偏差。这种方法产品代表性严重不足,无法反映产品质量变化,也无法反映产品结构变化。同时,用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评估服务业增速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有其合理因素。这类研究还忽视了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5年,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许宪春表示,SDDS在数据覆盖范围、公布频率、公布及时性、数据质量、公众可得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表明我国的统计数据质量是有保障的,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  金砖国家不会“褪色”  在日趋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质疑,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也被质疑“褪色”了。对此,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一些金砖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金砖不会褪色!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朱光耀说,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判断,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随着金砖国家经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展,过去几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新增长部分的贡献超过50%;另一方面,金砖国家系列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已经成功地举行了7次领导人峰会;此外,金砖国家的经济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金融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的进展。  朱光耀指出,尽管目前一些金砖国家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方面遇到了一些波动,但金砖国家有着巨大的资源禀赋基础、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基础和潜力以及良好的政策空间,这些都有利于支撑金砖国家应对当前的挑战。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嘘,听听财经高官怎么说
日 19:27 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 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嘘,听听财经高官怎么说  据中国经济网,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经济如何表现备受国内外关注,一些动辄质疑中国经济的声音再次沉渣泛起。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中国多位财经高官近日密集亮剑,对所谓“中国经济拖累了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中国经济要硬着陆”等论调给予有力反击。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  中国经济支持世界发展  2015年,即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也实现了6.9%的增长。但自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不得不相应放缓,时间一长,类似“中国经济要硬着陆”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面对这样的担忧,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直接予以了否定。  徐绍史给了五个方面的论据作为支撑,即中国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市场需求比较大,区域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的经验在不断丰富。“近些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和今后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会证明这一议论是站不住的。”徐绍史说。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担忧,即“中国经济拖累了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徐绍史指出,中国根本没有拖累世界经济,还支持了世界经济。  徐绍史列举了一系列数字:中国有6.9%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体里是名列前茅的,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大概15%,经济增量的贡献率超过25%,已经超过美国;虽然中国进出口整个下降了8%,进口的实物量还是增加的,到现在为止进口仍然占了世界的第二位;去年对外直接投资是1276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10%,也是对世界经济的一大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  “中国经济到底行不行?我们是有信心也有耐心的,等着数据不断出来说话。”当前中国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内,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简明概括。  周小川强调,当前对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形势的看法确实存在分歧,但对当前的中国经济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周小川指出,在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6.9%的中高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较高水平。  至于GDP增速的回落原因,周小川也给出了解释。周小川认为,有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也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整结构的结果,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更加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增长,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再平衡。  周小川还表示,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国际收支有余和人民币稳定,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  周小川称有些谣言用来制造恐慌情绪,以配合造谣者所下注的投机盘。中国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  周小川强调,中国GDP与汇率没有直接关系。“比如说,有时GDP增长快会伴随着经济过热和通胀偏高,反而产生本币贬值的压力。现在国际上有一些误导的议论,应该说,本币汇率更多地与本国的竞争力及经济健康度有关。”周小川说。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  GDP数据真实可信   针对中国经济质疑还不止这些,个别机构和媒体还对我国GDP增长率数据提出质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撰文回应称,目前一些关于我国GDP增速高估的观点,所使用的方法不够科学,资料不够完整,因而得出的结论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许宪春分析称,首先,简单用部分产品产量推算工业增加值增速存在较大偏差。这种方法产品代表性严重不足,无法反映产品质量变化,也无法反映产品结构变化。同时,用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评估服务业增速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有其合理因素。这类研究还忽视了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5年,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许宪春表示,SDDS在数据覆盖范围、公布频率、公布及时性、数据质量、公众可得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表明我国的统计数据质量是有保障的,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  金砖国家不会“褪色”  在日趋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质疑,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也被质疑“褪色”了。对此,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一些金砖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金砖不会褪色!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朱光耀说,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判断,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随着金砖国家经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展,过去几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新增长部分的贡献超过50%;另一方面,金砖国家系列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已经成功地举行了7次领导人峰会;此外,金砖国家的经济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金融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的进展。  朱光耀指出,尽管目前一些金砖国家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方面遇到了一些波动,但金砖国家有着巨大的资源禀赋基础、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基础和潜力以及良好的政策空间,这些都有利于支撑金砖国家应对当前的挑战。中国实体经济形势不好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讲得大家都听厌了。但是中国实体经济具体有多严峻?数据摆在这里一看,你就会发现,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在拉动实体经济方面,都慢慢靠不住了。这三个出路,都越来越不好走了。
具体原因,一是原材料、人工、能源等成本上涨,压缩利润空间;二是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成本上升,制造业纷纷外逃;三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投资增速减缓;四是民众消费意愿不足,内需不振。
【出口下垂】
先说中国的出口形势,这几年来出口增速一直在减缓,有很多月份出口甚至出现了环比负增长。
整体出口的疲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本来最近几年全球化过程遭遇挫折,国际贸易就有所停滞。
中国制造业的高成本也导致了产品成本上涨,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
首先,最近一年汇率的增长,从去年人民币兑美元位于6.9:1的低位重新涨到了今年6.6:1的高位,对中国的出口很不利。
相关文章推荐新华社评: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应增强底气|中国经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新华社评论员:增强底气,用好发展“总钥匙”——“增强发展自信、做好经济工作”之二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繁重。越是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越是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这为我们克服困难挑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实践方向和工作重点。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完全可以而且必须要在发展中解决。破解问题的过程,又为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前,不管是经济下行压力,还是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或者是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都是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必然伴随的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本质上是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既要高度重视,又不必惊慌失措;既要积极应对,又不能急于求成;既要增强信心,又不能掉以轻心。稳得住心神,拿得出办法,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用好发展这把“总钥匙”,挺起实体经济这个发展的“脊梁”。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活则经济兴。实体强,基础就牢;实体兴,底气就足。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投资后劲不足、企业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出现资金“脱实向虚”等苗头倾向,实体经济的基础亟待巩固和提升。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把实体经济抓上去,事关发展全局,事关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用好发展“总钥匙”,把实体经济抓上去,就要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务求实效。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出发点,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引导和撬动更多民间资金增加投入。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之“木”,从而为实体经济发展“输氧造血”。各项政策措施要协调配套、形成合力,才能涵养创业创新的土壤,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用好发展“总钥匙”,把实体经济抓上去,就要切实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是提质增效的发展。在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只能走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新路子,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积极鼓励创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科技创新的新优势替代要素价格低廉的旧优势,用“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就能为实体经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下定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持之以恒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定不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能以更加优化的经济结构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用好发展“总钥匙”,把实体经济抓上去,就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改革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发动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迎来的机遇,都要靠改革来做“大文章”。当前,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市场监管,搞好公共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用重点领域改革的新突破,带动结构调整的新进展,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天地】改革闯关破障,用改革激发活力,以改革凝聚力量,必将让实体经济迎来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新春天,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推动力。
  发展需要主心骨,远航需要压舱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靠实体经济的发展固本培元、强筋健骨,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中国经济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