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否崩溃要看银行能否顶住按揭断供银行如何处理潮

房贷断供潮暂未波及长沙 - 数据 -长沙乐居网
乐居买房APP
专车看房 优惠买房
乐居二手房APP
最新房源抢先看
新浪装修家居网
抢工长装修APP
抢工长工长版APP
装修不后悔APP
买房利器小程序
乐居看房小程序
楼市报道小程序
房贷计算器
房产家居直播平台
房贷断供潮暂未波及长沙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素平
日前,长沙宣布房屋限购松绑。与此同时,外省市不断传出个别业主“弃房断供”的消息,苏杭等地银行“被房东”。
&&记者 李素平
&&日前,长沙宣布房屋限购松绑。与此同时,外省市不断传出个别业主&弃房断供&的消息,苏杭等地银行&被房东&。
&&房贷断供潮来袭,长沙的房贷还款情况如何?若实在手头紧难以按时还款,是否有变通之法?记者昨日联系多位银行个贷人士、律师及市民进行了采访。
&&银行称有个别断供,并未出现&潮涌&
&&长沙某股份制银行资深个贷人士向记者透露,相比苏杭和北上广深等地,长沙的房价偏低,没有明显大幅下跌,因此若非大户型或中心地段住房,一般住房按揭贷款的额度不会太高,一般是几十万元,目前并没有明显的个人住房按揭断供的情况,个别断供的大多是开发商承诺返租的商用住宅。
&&这一说法与某国有银行长沙分行营业部个贷负责人的观点一致,&目前房贷依旧是银行优质的资产,不良率控制得比较好,没有明显的断供潮。&
&&根据目前的房贷政策,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三成,若按均价6600元/平方米粗略测算,90至140平方米的房屋总价在59.4万元至92.4万元之间。除掉三成首付,一般住房贷款的额度为40万元至60多万元。&对比长沙的收入水平,月供压力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市民多争取提前还贷,很少申请延期
&&长沙市民王晓芬(化名)2010年在河西某楼盘购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商贷36万元,彼时贷款5年期以上利率基准为7.05%,月供2700元基本占到了她月薪收入的六成。王晓芬表示,房子一直没有装修,最近几年也不会去住,而她的月供还款基本上按时足额交纳,没有逾期。&这是我的首套房,还款压力有些大,只能想办法提前还掉一部分贷款来减轻负担。&
&&记者咨询的多位银行个贷人士均表示,目前没有贷款购房人提出延长贷款期限以缓解月供压力。相反,有不少客户提前还贷,其中以一次性结清贷款的居多。
&&算经济账,断供或赔了夫人又折兵
&&银行人士透露,银行通常会对连续数月没有还款的按揭客户采取催收措施,以前若客户连续9个月没有还款,将被诉诸法庭。而今年起,这一期限缩短到了6个月。
&&有人认为,房子断供之后,&大不了让银行收走房子&。法律界人士则表示,无论什么原因,房贷断供的后果要比一般人理解的更严重,如果算一算经济账,断供也非常不划算。
&&湖南元端律师事务所主任袁啸对记者表示,从法律角度看,断供让贷款人失去的不仅仅是房子,&断供会严重影响个人信用,而且会让之前的首付款和已偿还的月供&打水漂&。如果进入诉讼执行程序,房产将通过拍卖来偿还银行贷款,而拍卖价格或许不足以偿还贷款本金。&袁啸解释称,目前房屋拍卖可拍三次,价格可在评估价基础上最低6.4折,扣除银行的利息、罚息以及拍卖费、诉讼费、保全费等,也许房子拍卖完了,欠银行的贷款还没还清。此时,贷款人名下的其他财产可能被冻结或查封用来还款。
&&记者观察
&&悲观预期或是断供导火索
&&房贷缘何出现断供?主要原因是购房人对楼市的悲观预期。&买房之后出现价格大跌,确实会给购房人带来恐慌。之前各地传出限购政策松绑的消息,也是源于市场预期房价会下跌。长沙房价远不及一线城市,即便下跌,空间也有限,而放开限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房价下跌的预期。&星城法律界人士表示。
&&站在银行的角度,相比企业贷款利率议价的较大空间,房贷业务利润并不算丰厚,似乎银行能够放贷已经是对贷款人的&恩赐&。而站在个人的角度,需要贷款的人大多是收入有限的市民,一笔房贷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确考验着购房人的钱包,也考验着他们对房价波动的心理承压力。
&&知名财经评论作家余丰慧撰文认为,苏杭等地的大额房贷断供,实际上也警示着银行,对投资投机性住房贷款的风险,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坚决不贷,要把支持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放在首套房的刚需上。这一观点,放在长沙同样适用。
路线:VIP定制看房
热日 10:53
热日 11:32
热日 07:00
热日 09:30
热日 06:49
热日 06:20
热日 10:00
热日 07:27
热日 15:35
热日 11:10
热日 09:39
热日 15:16
2018年监管部门对于乱象整治工作中的大案要案会坚持顶格处罚。
和彭彭老师一起刷
北京怡生乐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8号理想国际大厦806-810室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新房、二手房:400-606-6969 &家居、抢工长:400-010-2323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深圳真的出现“断供潮”了吗等篇
  楼市的“断供潮”传言忽然之间令深圳成为焦点。这座城市的房价是否真如传闻所言般“泥沙俱下”?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3/view-707274.htm  本刊记者为此专程赴深圳调查发现,深圳房价除中心地带较为坚挺外,其他区域的跌幅已高达20%到30%,断供现象目前只是零星冒出,但人们普遍担心的是,今后会否引发更大规模的断供潮?      深圳的夜晚有一点冷清。沿着深圳的主要干道深南大道一路行驶而过,可以看到沿街的商品房几乎有三分之一未有亮灯。投资房产的风气,前几年在深圳甚盛。   不过晚上的售楼处却是另一番景致。晚上9点,售楼处仍然灯火通明。记者以看房为名,来到深圳市中心一名为“五洲星苑”的楼盘,做了一番实地调查。这一楼盘所处的地段相当不错,地处深圳CBD的中心区域,南边是深圳当年的地标建筑――深圳特区报业大厦,紧邻深南大道;另一面则能看到五洲宾馆和特发高尔夫球场,西面则能看到香蜜湖。打折降价现象普遍   记者和两位朋友到达售楼处时,仍有两三拨人前来看房。销售人员称,目前出售的是尾盘,有的房子仅装修了一半,还未完工就便宜卖了。现场标示的单价号称打92折。记者询问一套75.51平方米的价格。销售人员相当热情,拿出计算器娴熟地帮助记者计算,“92折的单价是平方米,总价是1173195元,首付款3成就是353195元,贷款82万元,25年,月供也就5616元”。   “地下停车位是每月350元,物业费是3元/m2/月。”销售人员继续介绍。   “能不能再多打些折扣?”记者问。   “如果你诚意要买,折扣可以向开发商申请。”销售人员称。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这一楼盘因为此前系烂尾楼改造而建,有风水不佳一说,故而价格较周边为低。目前在楼市不景气的情况下,还未装修完成的尾盘即大幅降价销售,开发商希望以此快速回笼资金。而根据知情人士介绍,去年该楼盘价格超过20000元/平方米,如今的折后价不到16000元/平方米,可见打折的幅度是较高的。   记者在市中心走访发现,深圳仅福田区一带,即CBD区域的房价仍相对坚挺。深圳市政府附近的所谓“学区房”(拥有学校较好资源的地段)尤其保值。比如一个20年房龄的小区,目前的成交均价仍然住14000元左右,和去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负资产导致“断供”现象      和深圳中心区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关外房价跳水幅度相当严重,反映出深圳房价下跌的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   比如南山区的典型楼盘半岛城邦,处于蛇口东角头金世纪路与望海路交会处,靠近海岸。去年10月,该楼盘的单价一度达到25000元/平方米,大户型121平方米的三居室住房,总价接近310万元。如果按照首付3成计算,银行贷款的月供为1.6万元左右。而时至今日,该楼盘的单价已经下降到17000元/平方米左右。以刚才提到的三居室住房为例,总价较去年几乎缩水了100万元,跌幅超过30%。当初贷款的购房者,不得不面对负资产的尴尬。   了解深圳的人应该知道,深圳在地域上可分为关内和关外,关内包括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4个区;关外则包括宝安和龙岗两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治安状况不佳。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深圳关内的待开发土地已基本成为稀缺品种,而关外的土地供给相对富裕,种种因素造成关内关外的房产的绝对价格相差甚远。   尽管关外的房价相对较低,但跌幅并不含糊。比如龙岗区的英郡年华,去年底的单价大约为11000元/平方米,如今已经跌到了6500元/平方米左右。以小户型46平方米的住房为例,去年买时的总价为51万元左右,首付3成后,贷款35.7万元,而按照目前的价格看,这套住房已经缩水20多万元,几乎和首付款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楼盘发生“断供”(一般连续3个月以上不按时向银行还款视为断供)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就记者了解的情况,深圳主动断供的现象并非如传闻中般严重。一些业主在房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月供时断时续,真正断供让银行收楼的案例还很少,是否像一些媒体渲染的“断供潮”大规模爆发那样地普遍?银监会已下令深圳银监局近期上报“断供”真相,预计不久将向社会公布结果。      “断供潮”会进一步蔓延吗  甄爱军      用“惊弓之鸟”来形容当前楼市脆弱的神经一点也不为过。   当深圳传出“断供潮”的消息之后,立即引起全国强烈关注,搜索引擎“Google”将其列为近期的“热搜”内容。7月22日下午,记者键入关键字“断供”,可以搜索到284万个结果。   深圳楼市真的出现“断供潮”了?会波及到北京、上海等此前上涨幅度较大的城市吗?人们对“断供潮”引起高度关注的同时,担忧也在进一步加深。当前全国多数城市的楼市仍然处于观望态势之中,深圳房价依旧“跌跌不休”,在这种背景下,“断供潮”无论规模有多大,这种现象的出现似乎是必然的。但深圳“断供潮”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会不会进一步蔓延?我们有必要了解事情的原委。      “断供潮"是怎样产生的?      “断供潮”的始作俑者是一位深圳独立地产评论员,他的网名叫“风语”。   根据他在自己博客中留下的联系方式,记者于7月21日下午联系到这位人士。电话中“风语”表示自己姓黄名华,是湖北人,在深圳已经打拼了好几年。坊间传说其也是一个房产投资者,记者向他求证时,他表示“这不重要”,没有正面给出解释。   今年6月26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中,贴出了一篇标题为《深圳发展银行停止发放购房贷款或许是次贷危机的开始》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他这样写道:在这个月初(即6月初,记者注),风语写出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深圳断供已过千亿,次贷危机浮现》,引发了市场极大的轰动和关注。   记者随后在其博客中,果然看到他在今年6月2日贴出的一篇标题为《房情谍报:断供已过千亿,次贷危机浮现》的文章。黄华在文章中写道:风语从某银行了解到,其蛇口支行所办理的蛇口片区的房贷,目前已经有1000多宗超过3个月没有还款,其总的贷款金额已经超过15亿元。然后他通过自己的估计,认为该商业银行在深圳个人房贷方面应该存在200亿元左右的坏账,其后更是将其演绎至1亿断供金额。   黄华在6月26日的博客中继续写道:文章发表后,风语接到了20余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南方日报》《重庆日报》《南方都市报》《香港商报》《经济观察报》等多家媒体刊登风语的文章或制作“断供”专题,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网易等纷纷在首页开展对断供现象的报道,更有400余家网站全文转载风语的文章。可见他的这篇博文此时已经引起了众多媒体关注。而在中央电视台参与进来之后,更是达到
一个空前的高度。7月14日,央视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一期《深圳楼市“断供”风波》,使得深圳“断供潮”的关注度再一次升温。   但记者发现,黄华6月2日博文后面网友的跟贴不大赞同他的观点。很多网友认为由于缺乏具体而翔实的数据支撑,其关于“断供潮”的观点不严谨,有些网友甚至恶语相向。黄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千亿”的说法“有些过头”。   虽然黄华在接受采访时仍然坚持深圳楼市的确存在“断供潮”,但他却无法向记者提供相应的数据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当记者问及他缘何作出判断时,他表示自己建立了一个“置业联盟”,有近两万个成员,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已经置业。“在3个月以前,他们中间就有不少人已经‘断供’。”黄华这样告诉记者。但是选择断供的人在置业联盟中到底占到多大比例?他们在何时置业等,他表示对此都未做过统计。   “‘断供潮’是你个人的判断吗?”记者在电话里问他,他回答:“是的。”不过他同时还强调说,自己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对楼市现象进行揭露和解读,没有任何私心掺杂在其中。   但是官方对“断供潮”的说法却表现出高度重视。深圳银监局对“断供现象”进行了回应,表示会加紧统计和调查,并择日向社会公布结果。不过,深圳银监局表示,深圳银行系统包括房贷在内的全部坏账余额估计也小到1000亿元,而其中开发贷款的坏账率目前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断供潮”会波及全国吗?      还有这样一个担忧,即断供会不会传播开来,并向全国扩散?   众所周知,就全国范围来看,北京、上海一直是房价高地,在最近几年,房价绝对涨幅排在全国前列。如果说断供会从深圳传播出来的话,那么北京、上海必将首当其冲。下面选择以上海为例,来推断?下这种情形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上海房地产市场从2002年开始正式起步,此后房价一路高歌猛进。虽然在2005年调控之初曾回调,经历一段时间盘整之后再次上涨,时至今日,普遍涨了不少。记者随机查阅了“搜房网”上一些楼盘的价格历史记录,再与当前二手房价相比,价格暴涨3~4倍的情形比比皆是。如在闵行区古美板块内,于2003年底以5000元/平方米左右价格入市的江南星城,目前已经涨至15000元/平方米,涨了2倍;如静安区内的静安枫景,2007年7月份推出的精装修房均价为10000元/平方米,而现在已经涨至38000元/平方米,涨了将近3倍。   即使在2005年之前购买的房产,涨幅也不小。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便可以将考察范围适当缩小一些,来估计在上海要发生“断供潮”至少要达到什么条件。   根据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20日,上海的住宅商品房均价已经达到14037元/平方米,而这也是目前上海住宅商品房均价的新高。如果要达到负资产的情形,房价需在此基础上下跌3成,即回落到9826元/平方米的水平,我们发现,2007年的均价虽然略高于这个水平,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大,而2005年、2006年的均价却低于这个水平。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2007年以前购买的房产,即使目前房价突然下挫30%,绝大多数也不会变成“负资产”(因为不排除在2007年底购买的少数物业有可能)。   我们再做个假设,假如2008年购入的房产全部有可能沦为“负资产”而都选择断供,那么我们看看其占到市场的比例有多大?从2005年至今年7月20日,住宅商品房(剔除配套及动迁用房)成交量共6095.73万平方米,共505708套,其中,今年的成交量和成交套数分别占9.3%和9.6%。而如果要达到“断供潮”的程度,这样的比例显然有些偏小。请注意,这里只考虑自2005年以来的交易量和成交套数,而如果从2002年开始,比例还会缩减。   由此可见,就日前的情形来分析,上海还没有可能形成“断供潮”,而北京与上海基本相似,虽然市场观望气氛较浓,但是房价并未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因此也可以判断基本不会出现“断供潮”。   而记者从上海部分商业银行了解到,上海目前仍然处于安全警戒线内。上海某商业银行一位人士分析认为,自2005年开始宏观调控以来,上海房地产市场购房行为已趋于理性,特别是国家对房产炒作进行限制以来,投资比例下降很大。因此,总体来看,上海房地产市场比深圳要稳健得多,出现“负资产”的可能性也不大,不大可能出现断供的情形。   不可否认,深圳有断供现象发生。根据深圳官方数据显示,与去年前5个月由于炒作疯狂上涨50%相比,今年前7个月却是一路看跌,深圳新房均价同比2007年已跌去3成有余,个别楼盘甚至跌幅达50%以上,二手房跌去4成的比比皆是,这意味着许多两成或3成首付的房产已成为“负资产”。但在全国各地,除了个别二线城市如乌鲁木齐在同期出现较快幅度上涨外,其他城市涨幅均不大,下跌的动力不存在,出现大量“负资产”的可能性较小。      香港为何断供者少?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当年香港楼市崩盘后,“负资产一族”如何处理房贷事宜的。   上海融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文慧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对香港楼市非常熟悉。钟文慧表示,香港在遭受金融危机时朋,虽然出现大量的“负资产者”,但是主动断供的却不多见。众所周知,亚洲金融风暴曾使众多香港市民以及在香港投资的投资者一度成为“负资产者”。据香港美联物业在2000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香港市场成为负资产的物业有19万个。但是记者同时发现,香港商业银行手上的“银主盘”(即选择断供之后被银行收回的房产,俗称“银主盘”)却只有5000个,涉及的资产值为100亿港元。   19万个“负资产者”中缘何只有5000个业主选择断供呢?我们来听听一个曾遭遇过香港“97金融风暴”的投资者的说法。   李忠(应采访者要求为化名),一位年届50岁的香港人,目前在上海经商。1996年他以50000港元/平方米的价格投资了一套公寓,没过多久房产价值便开始缩水,最大幅度超过50%。但他没有选择断供,而是坚持还贷,一直等到2004年“解套”。   当记者问及缘何没有断供时,他表示断供其实是一件不太合算的事情。他分析道,如果断供,他便失去了翻本的本钱。而只要持有物业,虽然在某个时间段内价格跌下去了,但以后还有机会涨上去。如果断供,银行收回物业,等于失去了本钱。而与此同时,断供之后银行拍卖房产所得如果仍然无法偿清债务,银行还会持续追讨,直到全部还清为止。还有就是,对于有收入的人来说,如果轻易选择断供,对自己的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破坏自己的信用记录。而
在像香港这样的经济社会中,信用会影响到个人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轻易地破坏,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钟文慧补充道,即便是对个人财产保护制度相当完善的香港,也没有人愿意选择主动断供,可见这种做法并非上策。如果投资者手中有好几套房产,断供之后银行会一直追讨下去,即使是自住房,也会被拍卖用于还债,直到最后宣布破产。      “断供”实在不可取  甄爱军      “我还在坚持。”深圳的一位投资者孙先生如此告诉记者。   孙先生目前手中有两套房产,其中一套是在去年5月份购买的,用于投资,目前净值已经跌去3成。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观点,他可以将房子“扔”给银行而选择断供,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跌去3成之后,已经是“负资产”了。但是孙先生却没有选择断供,这是为什么呢?孙先生的解释很简单,只有两点,一是他相信房价还有机会涨上去,二是他不想因为断供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其实,孙先生的说法非常有道理。   从大的方面来看,虽然国家对楼市一直持续进行调控,但并不是要把楼市“整垮”,而是保证其稳健发展。现在楼市虽然处于观望态势中,而且个别地区房价出现下跌,但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就如深圳楼市遭遇疯狂炒作,现在回归正常水平又有何不妥呢?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购房者没有必要对楼市产生担忧。如果再从更大层面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还是处于上升通道中,没有迹象表明经济形势已经恶化,甚至崩溃,在这样的背景下,楼市基础应该是很稳固的。虽然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特点,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房价的上涨仍是“刚性”的。   而从小的方面来看。选择“断供”看似聪明实则不然。表面上看,房子的价值抵不上债务,不按期向银行还款自然是聪明地“逃了债”。但是,逃债之后呢?房子不再是自己的了,会被银行收走、拍卖,而自己只能“净身出户”,也没捞到多少好处,更何况“信用黑名单”时时刻刻跟着自己,今后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再想和银行打交道可就难上加难了。而从长远来看,房产是只“会下蛋的鸡”,时间会让房产的价值重新焕发光彩,如果失去了房子,无疑也就丧失了将来翻身的本钱。靠每月的月供钱再日积月累出一套房产来,更难!   可见,断供非到万不得已实不可取。在香港,选择断供的主要是已失去收入来源基本丧失还贷能力的人群。即使像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那些收入不稳定个人信誉不佳的人才会步入断供者的行列,多数中产阶层面对房价的下跌宁愿“死扛”也不愿断供。所以,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在诚信机制已逐渐完善的当前,要相信,坚持下来很有可能就是胜利。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金融界论坛
尊敬的用户:
如您在使用金融界网站论坛的过程中发现色情,反动言论,伪造他人言论,广告欺诈等帖子,为便于网友反馈问题,特将金融界论坛管理员联系方式公布如下,欢迎大家有问题或者建议随时联系。
金融界客户服务中心邮箱:.cn
论坛客服电话010-2
金融界论坛官方账户:管理员01
金融界论坛客服QQ:
『转帖』主题: 要死银行先死 断供潮初现次贷雏形?
&&发表日期: 13:47:41
头衔:股海游侠积分:0
『转贴』&  房地产与金融的关系十分密切,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其如此,业界一直十分关注房地产市场风险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一般以提供房地产开发流动资金贷款、开发项目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等形式,直接或间接承担了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风险。这些风险概括说来有:政策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  虽然对奥运后的中国房地产走势目前各界的观点是仁智互见,但从各国奥运后房地产市场经历的规模或大或小、时间或长或短的调整情况看,中国奥运后的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可能性偏大,毕竟这轮房地产牛市的时间够长、房价涨幅也够大。
文章不错(0)
&&帖子刷新
&& 中国房地产市场到底调整多少会对银行造成直接的风险压力?如果严格按照首付30%的标准执行,一般的意见认为30%以内的调整对银行影响不大。  但是,如果内地的房地产调整像1997年至2003年香港的房地产那样,价格下跌70%左右,内地的银行怎么办?那些年,香港尽管经历了房地产价格暴跌,但商业银行安然无恙,其不良贷款率也就在3%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监管当局、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和关系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内地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借鉴。香港的做法对内地来说水土不服的现象会少些。
& 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走势总是在轮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两广、海南的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情景尤在眼前,现在美国正遭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痛苦折磨。随着"房地美、房利美"巨亏的曝光,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对金融市场的杀伤力就像巨大水库决堤后的洪水,漫山遍野,一望无际。
&  当然,中国不是美国,大陆不是香港,此时的中国也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人们为改变生活状态而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一个人口世界第一、有五千年连续历史、权力高度集中、充满勃勃生机、人人都在拼命工作的中国现象,以往的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只能是一个参照,而无法完全解释。
&无论怎样,未雨绸缪,防范房地产市场大调整所带来的风险,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极其必要的。
 断供潮初现次贷雏形?  继年初王石抛出拐点论之后,地产界名嘴潘石屹抛出"百日巨变"的观点,而任志强则反问,"房地产业老母猪死了还有猪崽吗",并强烈呼吁政府救市。  在地产商口水大战的同时,深圳房价大幅下跌,进入七月,甚至出现集体"断供"。那么,地产业现在的情况究竟怎样?是真的出现了危机,还是正常的市场调整?  要死银行先死?
&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的"国房景气指数"为103.08,比5月份回落0.26点,比去年同月回落0.55点。这是国房景气指数连续7个月环比呈现回落走势,并在6月份首次出现同比回落。从7月份第二周成交情况看,16个大型城市总体周成交量有小幅下降,环比均值下降3%,中值下降4%,从年初至今,累计成交量跌幅均值为24%,中值约为34%。综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数据,各地尽管在商品住宅的价格方面表现不同,或有僵持、或有波动、或有下跌,但总体而言,交易量都在急剧萎缩。
&  100天前,潘石屹曾预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变动更多的以兼并、重组、项目转让等方式进行。但实际发生的情况是,房地产企业并没有发生"收购、兼并及与别人寻求合作",而是"退地"或"拖欠政府土地款"。对于开发商来说,交易量下降、房价下跌只是市场的表象,深层次的危险在于,由于与银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银根收紧之后,开发商的资金链出现了断裂的可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开发商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在中国,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系异常密切。世代投资地产董事长禹晋永告诉本刊记者:"开发商是房地产经济中的一个市场化主体,金融和开发企业联系紧密,这种联系受房屋价格的影响。"
& 在中国,开发商之于银行的风险隐含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贷款,这类是抵押贷款;二是开发商的房子靠按揭贷款,这恰是银行愿意提供的,因为按揭贷款的坏账率是最低的,而中国的按揭贷款在银行的坏账率连1%都不到。
通用都启动破产程序了。。。别看[工行]现在号称全球第一赚钱的银行;没准儿,30年河东之后,嘿嘿,下一个面临破产的,就可能是它
共1页&到页
论坛上一帖:
论坛下一帖:
近期热门话题推荐
荐股牛人榜
最新精华帖
排名ID荐股段位推荐股
荐股人气榜
荐股大赛排名:1总收益率:14160.32%平均收益率:30.00%推荐次数:472成功次数:456今日访问量:137 荐股大赛排名:5总收益率:14128.26%平均收益率:27.28%推荐次数:518成功次数:481今日访问量:75 荐股大赛排名:9总收益率:6173.18%平均收益率:21.29%推荐次数:290成功次数:239今日访问量:6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贷断供的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