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为什么不投资寿险

中国保险行业到底隐藏多少不为人知的资本大佬
我的图书馆
中国保险行业到底隐藏多少不为人知的资本大佬
从昔日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再至千亿、万亿资本棋局,中国保险行业到底隐藏多少资本大佬,他日又有谁可以跻身顶级富豪之列?吴小晖、肖建华、张峻、姚振华、郭广昌、李光荣、鲁伟鼎、郑永刚、刘益谦、朱孟依、朱拉伊、朱庆伊等朱氏三兄弟、戴皓、祝义材……来源:微信号“燕梳新青年”“土豪”或者说“赤豪”安邦和不再神秘的吴小晖的故事,着实亮瞎了中国资本市场。原本难上台面、沉闷无声的中国保险行业也以这种另类的方式,嚎了一嗓,提出了新的行业命题:“保险也可以这么玩”。其实这并非资本大鳄首度发声,早在上个世纪末已有资本大佬潜行保险行业;而安邦吴小晖式的运作模式也并非新的保险玩法,也早有长袖善舞之资本达人于本世纪之初尝试,只不过限于监管、宏观等环境掣肘或草草收场、黯淡而归,或收缩潜藏。时至今日,天变了;保险的天也跟着变了,以吴小晖为典型的资本强人已成为中国保险行业一股强悍的力量,冲击着保险英雄们传统的险企运营思路,甚至有了可以左右行业发展格局、市场份额,乃至经营模式的力量。举着高大上的巴菲特、伯克希尔模式的旗子,加之强大的政商资源整合能力,《燕梳新青年》妄言,他日,必将有更多的顶级富豪0r神秘富豪现身保险的江湖;保险业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顶级富豪一孵化器。从昔日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再至千亿、万亿资本棋局,中国保险行业到底隐藏多少资本大佬,他日又有谁可以跻身顶级富豪之列?吴小晖、肖建华、张峻、姚振华、郭广昌、李光荣、鲁伟鼎、郑永刚、刘益谦、朱孟依、朱拉伊、朱庆伊等朱氏三兄弟、戴皓、祝义材……本期《燕梳新青年》将细数这些对行业颇有想法的大佬强人。安邦吴小晖关于安邦、关于吴小晖真的不想再说什么了。《财经》、《南方周末》、《财新·新世纪周刊》连续的重磅爆料轰出之后,但凡是这个圈中人还有谁不知道安邦和吴小晖的发迹轶事吗?唯一好奇的恐怕仅剩“钱从何来”的疑问了。吴大掌门哈佛招聘会上洋洋洒洒的上万言演讲也只是讲了如何赚钱,木有解释“钱从何来”。哎,吴掌门这套赚钱的绝世武学所需之天赋异禀恐怕保险江湖中难有第二人可望之项背:2010年还仅拥有一财险牌照,2014年已经拥有了几乎所有的金融牌照,其中包括财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保险资管、保险集团、保险销售、保险经纪等保险全牌照;从120亿元,到300亿元,再到619亿元的注册资本金;“短钱长投”的精妙保费杠杆玩法……谁人可以效仿?突然想起了朋友圈中的那句调侃:如果可以控股民生,就可以控股工行;如果控股了工行就可以控制整个A股。总之,它只是保险行业一个特殊的存在,模式不具可复制性。资本枭雄肖建华“明天系”的故事、肖建华的发迹史也不用多言吧。百度之上百万相关网页待君查。据说这位资本枭雄的榜样也是沃伦·巴菲特,既然有了巴菲特怎么可以少了伯克希尔呢?这不天安财险、天安人寿、华夏人寿等一众成立年头甚久,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保险公司自从和这位资本强人的名字挂钩后,业务一日千里:华夏人寿注册资本金增至123亿元,年度保费规模达到715亿元,成为国内第七大寿险公司;天安财险获得60亿元注资,多年踯躅后保费终破百亿元关口。滚滚的现金流,资产管理公司的获批成立,健康险、养老险公司的筹建,以明天科技、西水股份、华资实业、爱使股份等上市公司和交通、能源等为核心实体产业轴;以证券、银行、保险、信托为为核心的金融链条;加之已经出现的“举牌”模式,几乎可以确定明天系旗下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不确定的仅是他们要收购哪些上市公司而已。神秘潮商张峻不知是生命人寿成就了张峻,还是张峻成就了生命人寿。恐怕少有人知道,蹉跎数年、早年高层换帅走马观灯般的生命人寿曾先后和郑裕彤、李泽楷、徐明有过关联, 甚至还和肖建华传过绯闻,但生命人寿的扬名还要等待潮汕人张峻的出现。自从生命人寿挂上了张峻的名字,便牛气冲天,尽显彪悍、高调的资本之风。神秘、低调,不接受媒体采访令张峻的名字并不为公众熟知。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张峻原名张仲峻,祖籍广东普宁,先从事电子行业,后发迹于房地产行业。不过张峻于地产圈名气并不大,反而是入主保险业后事业风生水起。其后的故事耳熟能详,五年内注资生命人寿百亿,重金邀来新华猛将,走上保费飞跃之路:2010年保费不过122亿元,2013年生命人寿规模保费进入700亿元平台;接连成立财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拿下控股公司牌照,富德系成型;举牌招商银行、金地集团、农产品、必美宜、首钢股份、佳兆业等多家A/H股上市公司,并以生命人寿为平台新增20家左右子公司,除涉足房地产领域,还以投资公司的名号涉足基础设施、能源、不动产和医疗等诸多领域。蹊跷的是,2014年盟友佳兆业出现问题后,生命人寿也放慢了前行的步伐。万向之子鲁伟鼎2010年,经过多年股东角力后,以接近四成持股比例的万向集团终于走到了民生人寿台前——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之子,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接任民生人寿董事长一职。作为和生命人寿同期成立的寿险公司,民生人寿是国内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保险公司,但远不如亦是民资控制的生命人寿风光,保费规模、市场排名远逊之。多年来行业排名皆在15名左右,无甚出彩之处。随着万向系的浮出水面,近两年民生人寿动作颇多。先是觅得一众包括现任总裁班子在内的平安旧将,做大个险业务;随后又拉来基金大佬肖风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加之万向信托、浙商基金、万向期货、浙商银行等万向或控股、或参股的金融企业,令市场对万向如何利用民生人寿的平台充满想象。服装界的巴顿郑永刚民资“强人”郑永刚出身服装行业,乃杉杉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被誉为“服装界的巴顿”。服装、新能源、房地产、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从其履历而言,这位“巴顿将军”并不甘心囚于服装这一单独领域发展,而是辗转多个投资领域,其中尤为青睐金融领域。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郑永刚不仅先后控股或参股稠州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以及贵州银行、乌鲁木齐银行等地方银行,华创证券、中融保险、永安保险的股东背景中亦有他的身影闪烁。郑永刚被保险行业所熟知,源起2014年他与时任正德人寿董事长张洪涛、保监会之间的三方闹剧,最后以郑永刚掌舵正德人寿告终。据说,郑永刚被以张洪涛为首的正德人寿高管层排斥的原因,是他过于激进的投资策略,引起了管理层的不安。反观和其关系密切的中融人寿曾把鸡蛋放于一个篮子的凶猛做法,可知郑之投资凶猛。轮椅上的董事长戴皓合众人寿之于戴皓有着那么一丝命运的意味。据悉,合众人寿设立之初拟用“联合”之名,而戴皓也并非发起设立之人。阴差阳错发起设立之人抽身而出,戴皓上位。宣称40岁之前做实业,40岁之后做金融的戴皓掘第一桶金于城商行前身——城市信用社,后发迹于房地产成立中发实业,2005年发起设立合众人寿。作为2005批次的保险公司,合众人寿算得上是业绩尚可者,无论是保费规模还是总资产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以保费规模而论,合众人寿一度杀入寿险市场前十。少有人知晓的是,戴皓作为一残疾人士事必躬亲、勤勉有加,甚至到了“发指”的程度。据合众宣传资料显示,他坐着轮椅走遍了所有三级机构。因身体原因不适合乘 坐飞机,他经常通过汽车等交通工具到各分公司视察,常令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不消。合众人寿亦属于换帅频繁之公司,总裁职位数度更换,一度空缺数年。想学巴菲特的郭广昌第一家由民营资本和外资联合成立的合资保险公司、收购永安保险股权、成立再保险公司、拿下葡萄牙最大保险公司……按照郭广昌的设想,复星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将向以保险为核心的投资集团转型,以对接中长期优质资本,将复星的投资能力与保险相嫁接。公开资料显示,复星集团为郭广昌在1992年创立之民营企业,创始资本3.8万元,20年过后,复星集团总资产近2000亿元。纵观其20年发展路径,可概括为三大阶段。起始阶段,通过市场调查进入医药健康和房地产等实业行业,打下根基;其后进入投资发展阶段,先后投资钢铁和矿业等实业;如今复兴集团主要投资方向则为消费及消费升级、金融服务、能源资源和制造业升级,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保险领域。“产业+投资+保险”,巴菲特式成功模式,亦是无数资本大佬青睐的模式。郭广昌很是认可这一模式,曾公开表示要成为中国的巴菲特,炮制“产业+保险+投资”的业务模式,带领复星向以保险为核心的投资集团转型。特华掌门李光荣提及李光荣,定会联想特华系。公开资料显示,李光荣,湖南人氏,原为国有金融企业高管,发迹于广州。2000年移师北京后,李光荣和其执掌的特华投资获得极大发展。特华投资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主,下设特华发展研究中心、特华医药技术咨询与信息工程研究所等数家子公司,对各子公司实行控股经营。其实李光荣对于保险也算得上情有独钟,甚至一度独领风骚。2004年李光荣接手一家步履蹒跚的险企,接受数家国有股东手中的华安财险70%的股权。资本上的长袖善舞令李光荣对同样属于金融版块的保险市场充满信心,此后华安保险的发展多了鲜明的资本印记,发展轨迹被嫁接至资本市场。其中最为知名非“华安金龙理财险”莫属,提前行业十年于银行渠道售出短期理财险,让华安保险赚了个盆满钵盈,不仅获取了高额的投资收益,还彻底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保险行业第一次看到了巨额现金流的威力,不过这一创新折戟于监管。刘益谦的保险算盘关于刘益谦,资本市场中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的甚至传奇化。“法人股大王”、“第一牛散”等高帽称号纷繁加身,并被辅之以各种暗箱操作、潜行狙击类渲染词语。纵观刘益谦20年资本市场路,他几乎精准把握住了国内资本市场每一个因制度而产生的获利空间期。若用一词概括——机会主义者。对于保险恐怕也是如此,低买高卖。然而中国保险独特的市场行情似乎令这位机会主义者有些摸不着头脑:眼花缭乱的股权操作,很是费劲的控股了一财一寿两家保险公司后,煞费苦心推出“天平”模式苦求上市多年无果;寿险公司——国华人寿尝试走出投资反哺承保道路,但持续多年亏损,颇令之无奈。比起收藏古董的暴利,刘益谦一度萌生退意。人的命天注定,受益于保险行业大规模的政策红利刺激,他不仅将天平车险卖了一个好价钱,还爆出以八个涨停板食言售出国华人寿一事。祝义材情迷利安利安人寿董事长祝义材,也不用过多介绍。这位曾经的江苏首富,乃雨润集团创始人。出身寒门的祝义材更擅长的是资本操作,依托雨润集团连施大手笔,以收购地方国有企业成名于资本市场,其后投资业务范围拓展至房地产、医药、纳米等众多领域。据悉,早在2004年,祝义材便牵头六家江苏民企成立“江苏投资联盟”有意进驻保险行业,随后几经周折方才有了利安人寿,雨润集团以20%的持股比例成为最大股东,祝义材出任董事长。关于为何设立保险公司,祝义材表示,一家优秀的企业必须有三个层面的发展,一是做好本身的实业,二是发展关联互补的产业,第三个层面是资本投资,如证券、银行和保险。珠江人寿输血朱氏三兄弟所谓朱氏三兄弟指的是南粤富豪朱孟依、朱拉伊、朱庆伊三兄弟,知名地产商人。在房地产、基础设施及能源两大板块发展壮大之后,朱孟依家族开始将触角伸向金融投资。过去数年,朱氏三兄弟先后入股上海电气、北京农商行以及广州农商行等多家能源类、金融类机构。2012年底,朱氏三兄弟再添一金融牌照,各持股20%合计60%控股珠江人寿,另外40%股权由粤财信托与广州国际控股集团平分。以房地产、基础设施与能源作为左臂右膀的“珠江系”发起筹建珠江人寿的用意一度被业内质疑,“入股北京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和控股珠江人寿,可能是朱孟依家族资本运作的一部分。”还有人猜测,朱孟依家族投资珠江人寿是为了反哺旗下实业板块。开业第二个完整年度即以高收益产品敛取过百亿保费的壮举、涉及金额高达八九十亿元的关联交易行为足以说明珠江人寿资金走向。姚振华借力前海人寿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乃深圳宝能投资集团董事长,也是一名潮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人。从公开资料来看,宝能系掌门人姚振华1992年进入深圳工作,先后涉足物流、食品、建材、金融、房地产、商业、农林业等行业领域。然而真正令之发迹的当属地产业,业务遍布华南、华北、华东等区域,较为知名的开发项目有宝能太古城、天津大胡同、北京华丰中心等。根据宝能集团的战略规划,计划用五年时间,投资1200亿元,至2018年开发建设40个创新型购物中心,全部统一自持经营。有质疑者称,作为商业地产领域的跟随者,宝能集团并非大众熟悉的行业巨擘抑或资本大鳄,钱从何来?风头甚劲的前海人寿或是答案。较高的产品收益率、薪酬费用催生了前海人寿的滚滚保费。2013年,前海人寿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度登上百亿保费平台;2014年第二个完整经营年度保费达到350亿元,虽距离姚振华的500亿元目标有所差距,但增速也属惊人。有意思的还有,成立两年多前海人寿已经两度更换总经理班子,并在2013年凭借13.8亿元的投资收益实现了盈利,达成净利润955.7 万元。============================哦对了,忘了一个人。泰康人寿的陈东升,已经上岸的陈老板很可能成为未来国内保险业的首富哦。保险第五股的呼声,错综复杂的泰康股权腾挪,陈东升创建的泰康人寿很可能成为第五只实现国内IPO的保险股。同比主要竞争对手新华保险1600亿元的市值,作为创始人陈东升的身家自是可以估量而出百亿富豪级别。如果联想其手中的泰康人寿实际控制权,当可理解保险首富称谓的由来。观陈东升创业、发迹的过程,“资本大佬”、“资本强人”类的称号并不适用,1957年生于湖北天门的陈东升自诩、自创92派,以“企业家”自居。他毕业于武大经济系,有过一段仕途经历,做过副局待遇的杂志社副手,后因体制变化下海经商。先是创立嘉德拍卖,后协助胞弟陈平创建宅急送,1996年又一手创建了泰康人寿,三次创业均凭借独到的眼界成为一时典范。=============================忽有暗流江底出,滚翻水面作车轮。行文至此可以看出,《燕梳新青年》此番所罗列之资本大鳄皆为险企的实际控制人,也是浮出水面的资本大佬。资本市场不缺长袖善舞的大鳄,也不乏深居潜行的卧龙。只不过有的跃出水面,而有些依旧潜于水底。如内蒙君正杜增江之于华泰保险、星河地产黄楚龙之于阳光保险、万达集团王健林之于百年人寿、曾经的资本强人关国亮之于华汇人寿,甚至马云、马化腾等新生代企业家之于保险的觊觎也不在少数。国内保险产业的日渐繁盛,逐渐得资本大佬青睐,期间鱼龙混杂,其意也不甚明了。有以保险为事业者,一路成长为行业翘楚;也有觊觎他物,朦胧难窥者。面对或高调凶狠,或内敛凌厉的资本盛宴,形态各异的经营诉求中,国内保险业已经迎来了资本的狂潮。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场造富的盛宴。21金融圈 jrquan21在这里,让你深入本源,助你理解金融本质,拥有金融化思维,并成为金融圈成员。牛熊档案 bullbear21最牛的财经新闻报道,最hot的财经事件评论。无论牛市、熊市,所有有价值的财经档案,都在这里录入。21汽车圈 autospeed21搜刮前沿车讯和奇葩趣闻,这里是脑洞大开、创意横飞的汽车世界,21世纪网汽车圈带你领略咱圈子里不一样的狂拽酷炫!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 >
巴菲特旗下BHSI 获新加坡非寿险业务执照
据《联合早报》12月9日报道,新加坡保险市场将迎来“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特殊保险公司(Berkshire&Hathaway&Specialty&Insurance,简称BHSI),提供一系列不包括人寿保险在内的商用保险产品。BHSI公司昨日宣布,已经成功取得新加坡的非寿险业务执照,将会在新加坡推出一系列的商用保险产品,包括专门为商用房地产、意外事故、能源与建设、海事、金融等领域设计的各类产品。这象征着BHSI公司正式进军亚洲。公司主席彼得伊斯伍特(Peter&Eastwood)强调,要努力通过公司的稳定性和业务能力,来满足当地和区域客户的商业保险需求。伊斯伍特是巴菲特去年从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挖角来的高管,希望借此拓展商用保险业务,通过拉高保险限额及公司资产负债表在保险业中名列前矛等优势,让公司从其他业者中脱颖而出。BHSI公司昨日也宣布,将委任之前在AIG任职的马克布勒伊(Marc&Breuil)和马库斯波尔特布里(Marcus&Portbury)为亚洲业务主席和第三方险种主管,并委任来自英国凯林集团(Catlin)的彼得麦肯纳(Peter&McKenna)为亚洲能源与建设意外险主管。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电话:86-10- 传真:86-10-
业务咨询电话:86-10-复星国际国内寿险5连亏 如何复制巴菲特式投资?
作者:潘亦纯
  在业内人士看来,复星国际似乎想学习,即通过收购,利用保险低成本资金来进行投资,但实效如何仍待观察
  很多产业资本都在梦想能复制巴菲特的投资传奇,控制保险公司,获得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继而在投资市场上纵横捭阖。
  在国内,离这个梦想很近的有很多民营资本,复星国际算是其中一家。近十年中,复星国际都在逐步加大对保险的投资。
  近日,最新的一个布局就是,投入2916万美元参与泛华金融控股定向增发,持股为5.34%,触角伸至保险中介领域。
  那么,这家依靠“保险+投资”作为业绩驱动轮之一的集团到底拥有多少家保险公司?他们掌握的资产有多庞大?经营状况又如何呢?
  保险资产顶起半边天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在过去十年间,“复星国际系”先后总计斥资上百亿元收购了数家保险公司。2007年,复星集团斥资近5亿元收购了产险――永安保险14.6%的股份,2011年斥资6.5亿元参与设立了寿险公司――复星保德信。密集收购或参股主要集中在2012年到2015年期间,鼎睿再保险、复星葡萄牙保险、美国的保险公司Ironshore、 MIG等均在此时期被复星系纳入旗下。2016年,复星集团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惨发起筹建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于今年2月获得了开业批复。去年,还大举进入了(601336,),目前持股5.01%。
  系列布局也让“复星系”获得了诸多牌照,以中国内地为例,目前该公司已分别拥有了财险、寿险和三张牌照。
  2016年显示,期内,复星国际总资产达人民币4868亿元,而保险板块总资产就高达达人民币2033亿元,几乎占了半数资产。
  这些保险资产在过去三年里,给集团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且每年至少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2016年,公司保险板块业务收入达到了276亿元,同比增长近九成,归母净利润达到了24亿元,同比增长约15%。
  不过显示,营收之所以上涨,主要源于去年复星国际合并了MIG及Ironshore的全年利润表。从单个保险公司来看,到底表现如何?
  国内寿险公司5连亏
  纵观复星集团旗下的保险布局,我们发现,国内直接成立的保险公司表现平平。
  从个体来看,复星保德信就是复星系旗下一家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的险企,至2016年年底,已经5年连续亏损。
  去年公司亏损额达1.7亿元,同比多亏约5600万元。作为股东,复星国际如何看待不断亏损的复星保德信公司?如何提高盈利走出困境?复星国际方面并未给予《投资者报》记者任何回复。
  永安保险则是在2007年被复星集团斥资5亿元人民币收购,持股14.6% ,后公司通过增资等方式,持股比例升至40.68%。
  复星集团执掌PE业务的上海复星创富投资管理公司原总裁李宝忠于2009年出任永安保险总经理一职。当年,永安保险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为0.97亿元,此后数年间,永安保险盈利状况一直比较稳定,2014年到2016年永安保险净利润达6亿元、8亿元及6亿元,在中小财险公司中排名靠前。不过2016年,永安保险的净利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记者注意到,相较于2015年,永安保险总投资收益率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为7.2%,投资收益的下降或许是公司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
  健康险方面,复星系参与设立的复星联合健康险在今年2月份获得了开业批复,是国内第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目前健康险发展如火如荼,在所有险种中增速最快,复星系此次投资设立健康险公司,赶上了健康险爆发时期,但后续如何经营、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等问题,仍摆在复星联合健康险的面前。
  海外险企净利下滑
  2012年至2015年,是复星系布局海外的高峰期,鼎睿再保险、复星葡萄牙保险、美国的保险公司Ironshore、MIG等均在此时期被复星系收入麾下。
  鼎睿再保险于2013年正式开业,复星系是发起设立股东之一,投资4.68亿美元占85.1%的股份,能够同时承保寿险业务及非寿险业务,2013年,公司实现了1亿美元的税前净利润,2015年实现净利润0.6亿美元,但这一数据在2016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仅有690万美元,同比下降88%,公司在年报中并未解释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但《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过去一年,鼎睿再保险的总投资收益率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而综合成本率则上升了约1个百分点。
  同样,去年净利润下降的海外险企还有复星葡萄牙保险及美国的MIG保险公司,去年净利润分别为2亿欧元及0.2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6%及17%,据公开数据显示,复星葡萄牙保险2016年可投资资产及总投资收益率均有所下降。
  美国MIG保险公司是复星系2015年7月份斥资4.39亿美元收购的海外保险公司,目前复星系持有其100%的权益,据复星国际的年报中介绍,MIG是一家专注细分市场的专业财险及保险管理服务公司。
  海外保险公司中,2016年唯一实现了净利润增长的保险公司是Ironshore ,2015年,复星系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其100%的股权,是一家专注于特种险的全球性保险公司,主要于百慕大、美国、劳合社和爱尔兰营运。2016年,公司净利润为1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净利润增长的保险公司Ironshore并未获得复星系持续青睐,复星系去年12月5日已与Liberty tual 签订协定,将出售上述保险公司100%股权,作价30亿美元,至于出售的原因,公司方面并未提及,但仅从收入卖出价来看,复星系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从该公司获利约5亿美元,也算是一笔不错的投机了。■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李丽梦&RF13188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24小时新闻榜
理财产品推荐对保险股的思考:为什么我没有买中国平安?!
巴菲特为什么一直对财险青睐有加,而对寿险持高度谨慎态度呢?
巴菲特不是投资保险股,他是控股保险公司,然后掌控浮存金获利。你我如果学习巴菲特投保险,那是东施效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本文有点长,是比较长,但看完之后,相信您对保险股的投资逻辑,会有一个质的不同。有价值的文章,再长都是值得仔细阅读。
作者:唐朝 / 源自:格隆汇
保险股,是今年市场热点之一。龙头中国平安,年内实现翻倍;中国太保涨幅约60%;新华保险涨幅超50%;中国人寿涨幅超过30%。在这个过程中,老唐经常收到询问为什么没有买中国平安,以及建议老唐看看中国平安财报之类的信息。
这样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过去几年就没断过。早在日,老唐就在答过一位朋友同样的提问,老唐说:
简单说,就三个字:看不懂。
复杂点解释:保险公司,对我而言,仿佛一个黑箱。其销售保险的收入,仅仅是类似于生产企业的采购部门,采购现金。采购有没有买贵,涉及到无数假设,核心是赔付率和利率。这些假设及其计算,读八年保险精算专业的人才,加上大量数据(还得假设数据是真实的)支持,也未必搞得正确。
确认采购部门没有买亏,然后才谈得上考虑生产部门能不能赚钱。保险公司的投资,就是它的生产过程。判断其每笔投资,是否正确,需要自己了解投资对象,能够评估其价值。这个能力圈要求,实在太大,老唐做不到。
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就老唐的看法而言,要么就是信念性的无条件相信管理团队的能力。要么就是赌牛市来临,享受保险公司用别人的钱买股的高杠杆收益。至于分析什么内涵价值云云,自得其乐的天书吧。
老唐既没有无条件相信管理层能力的信念,也因怕杠杆之害而愿弃杠杆之利,因而,包括平安在内的所有保险公司,都不是老唐的菜。
上周读《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一书,虽然里面每个案例都是读过的,但借着读它的由头,又把手头相关资料翻出来梳理,趁机把巴菲特投资保险股的几次经典战例做了个汇总,重新列出当时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情况,逐一推敲了巴菲特那时可能的估值和想法——很可惜,还是没有找到下注保险股的理论基石,脑袋里没有感叹号,也没有句号,依然充满着一堆问号……
在我看来,控股保险公司、然后利用保险公司浮存金赚取超额投资收益,是巴菲特成为世界头号股神的绝密武器。若非保险提供的资金杠杆,巴菲特的成就会差很多。
巴菲特早期成立合伙公司的经历,让他很早就尝到了用别人的钱投资的巨大威力……1956年,巴菲特合伙公司开张,募集总资金10.5万美元,其中巴菲特投入100美元。
其后,由于巴菲特良好的投资收益,不断吸引到资金入伙。按照巴菲特年收益率高于4%以上的部分提成25%的规矩,到1966年,巴菲特的提成再投入收益累积的已经很吓人了:1966年1月,巴菲特给合伙人的信里,嘚瑟自己在合伙公司里的资产:684万9936美元。
685万美元,如果按照1965年35美元/盎司的黄金价格折算,这笔钱约相当于今天的2.5亿美元,大概相当于16亿人民币——千万别再相信巴菲特是老了才富的。1966年小巴才36岁,36岁16亿人民币,就是放在帝都也算小土豪一枚了。只是因为他接下来的50年赚得实在太多(目前身家超过800亿美元),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巴菲特是老了以后才赚到钱的。
早在1951年,巴菲特还在本杰明.格雷厄姆手下读书的时候,有个周末,他摸到了格雷厄姆投资并担任董事长的一家保险公司去。那家保险公司除了门卫以外,就只有一位投资主管在(也有说是副总裁的)。投资主管接待了这个大学生。
不知道是闲的,还是因为这小伙子格外讨人喜欢,总之,这位投资主管花了4个小时,给小巴介绍了保险公司是怎么运营的,如何构建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等等。
21岁的大学生回到家,不仅把自己的过半身家买进了这家公司的股票(一共买了350股,投入10282美元),还写了一篇名叫《我最喜欢的股票》投稿到报社“吹票”(发表在日出版的《商业和金融年鉴》上,全文见明日次条)。
可能吹票效果不错,1951年底,已经升值到13125美元。第二年,价值投资者、格雷厄姆的忠实弟子、未来的股神沃伦.巴菲特,“落袋为安”清仓跑了,连本带利收回15259美元。
应该就是在那天,巴菲特弄懂了一个概念:浮存金。25年后,这个大学生再次大手笔进入这家公司,并最终全资收购了它。那天花费4小时教他的投资主管,成为了这家保险公司的CEO。这家保险公司叫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缩写为GEICO,也称盖克保险。
简单粗暴小科普:所谓浮存金,指的是顾客购买保单时,钱就交给了保险公司,但赔偿的义务要等到索赔发生时。这期间,这笔钱在财务上是保险公司的债务,但保险公司可以用这笔钱去投资。当投资收益高于保险公司获取这些浮存金的成本时,保险公司就赚到了利润。
保险公司获取浮存金的成本,可以用综合成本费率来观测。一般保险公司保费的综合成本费率会控制在略高于100%,甚至某些优秀的保险公司,综合成本费率会低于100%,比如巴菲特旗下的盖克保险,再比如长期费用率100.6%的通用再保险。
所谓综合成本费率100%,简单理解就是保险公司的保险销售收入,减去全部赔偿支出,减去公司经营费用后,不赔不赚。
好比1万人买某种车险,经过精算该险种索赔概率为10%,索赔平均金额为2000元,平均每份保单平摊的各类经营及税收成本是60元。那么在上述假设准确的情况下,该保单售价定在260元时,不赔不赚。
如果能高于260元销售、或最终索赔概率低于10%、或索赔平均金额低于2000元,保险公司使用客户资金的成本为负,即不仅所有资金的投资收益归了保险公司,客户还额外倒贴了一笔钱给保险公司。
这就是保险公司最大的奥秘……
巴菲特再次接触保险股,已经是1967年。是一个共同熟人介绍的一家未上市保险公司:国民保险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这家保险公司的交易,给我留下一个深深的疑问,至今没有解决。
国民保险是杰克.林奇尔特创立的,主要经营车险、火灾险及伤害险(不经营寿险,巴菲特从来不买寿险,后面聊),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保险公司。
巴菲特对其觊觎已久,根据《滚雪球》的记载,巴菲特曾经叮嘱那位共同的熟人,只要杰克有卖出的意图(据说杰克每年会有15分钟心情沮丧,有卖掉公司退出江湖的冲动),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他。
某一天,杰克又进入烦躁期。
那位共同的朋友马上打电话问巴菲特“这几天有时间会面吗?”
巴菲特立刻回答“今天下午怎么样?”然后他们见了面。
巴菲特在15分钟以内,同意了杰克的一切要求:不搬经营地址,不解雇任何员工,并在自己给国民保险估值为每股35美元的情况下,答应了杰克每股50美元的要价。甚至为了防止杰克找借口变卦,巴菲特提出相信杰克,交易前不用对报表进行再审计。
杰克被逼到死角,无话可说,只好真的把公司卖给了巴菲特。
现在问题来了:国民保险是一家“比宣传的更好”的保险公司(巴菲特接手第二年公开说的),1967年保费收入1680万美元,净利润160万美元,而巴菲特给它的估值仅仅600万美元,杰克的开价也不过860万美元。这两位都是超级熟悉保险经营的绝顶高手,一个估值不到4倍市盈率,一个开价不到5.4倍市盈率,为什么??
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时国民保险公司拥有价值3190万美元的投资组合(即浮存金的对外投资),其中债权类2470万,股权类720万——这笔投资在接下来的两年增值为4200万美元,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反推,该组合价值在当时是公允甚至是低估的。
一家经营的非常好的保险公司,拥有近3200万美元的浮存金,当年净利润160万美元,原老板开价860万美元,巴菲特估值600万美元,最终以860万美元成交,5.4倍市盈率。买卖双方无疑都是业内高手高手高高手,为什么只给它这么低的估值?——备注:收购后的次年,净利润220万美元,相对于收购价而言,不到4倍市盈率。
巴菲特无疑是大赚了,但我感兴趣的问题在于:在他们达成协议的那一瞬间,为什么两位内行对该公司的估值,都低到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我们没看懂、没看见的风险,导致双方认为这样一家保险公司只值5.4倍市盈率?——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你有吗?
与巴菲特一生瓜葛最深的保险公司,是巴菲特经常拿出来嘚瑟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公司是利奥·古德温于1936年在得克萨斯州创立的,当时,他是得克萨斯州一家保险公司的会计。
古会计通过对事故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市政府的雇员比普通人发生事故的几率要小。同时,古会计发现如果可以绕过保险代理人,为这些事故率低的驾驶员提供保险的话,每销售一份30美元的汽车保单,就可以节省6到7美元。
于是,古会计注册成立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主要定位就是通过直销,将低价汽车保单卖给政府官员和军人们(不神秘,就是公务员军人额外打七折)。就这样业务逐渐扩大到全国,险种主要是车险和房屋险(注意:不搞寿险)。
盖克保险将省下来的成本体现在保单价格上,而低价保单又带来更多客户。按照大学生巴菲特发表在报纸上的吹票文(全文见今日次条)的表述:1949年,盖克的保险利润与保费之比为27.5%,同期国内全部133家同行仅有6.7%。
1950年,整个行业恶化,行业保费利润率下降到3%,同期,盖克保险利润率18%。1951年上半年,所有保险商在人身伤害险和财产损失险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亏损,例如马萨诸塞州保险公司出现16%的亏损,新阿姆斯特丹事故险公司的亏损比例为8%,标准事故保险公司的亏损比例9%,同期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却保持9%的利润率。
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小巴花了自己过半身家,投入10282美元,买进350股,第二年跑了。大概是不到30元买的,43元多跑的,净赚约48%的样子。
时光如梭,转眼来到了1976年,当年的大学生小巴,已经成为美国知名巨富,经常跟着《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和价值投资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无关,就好比两个华人恰好都姓王而已)出入上流社会。
盖克也已经成长为全美国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然而,正是因为过度追求成长,加上政府推出的“无过错赔偿”新规,以及被意料之外的通胀水平推高的汽车维修费和人员医疗费,盖克陷入了困境。
1975年,盖克保费收入约9亿美元,但公司巨亏1.26亿美元(承保亏损1.9亿美元,经投资收益弥补后亏损1.26亿美元),频临破产,股价也从历史高价60多美元,跌到2美元。更恐怖的是,面临1.9亿承保亏损,公司为未来客户索赔所计提的准备金不足。所以,全国多个州的保险委员会准备宣布盖克保险破产清算。
此时,巴菲特耗子扛枪——起了打猫心肠,重新盯上了这家曾由自己导师担任董事长的公司。老唐深度怀疑,其中不仅仅有赚钱的因素,可能还有与导师一争高低的想法,看看谁的投资理念更高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插播一段趣闻,节选自《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大约是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本杰明.格雷厄姆让巴菲特和他合著《聪明的投资人》修订版。他俩通过写信互相联系,但是巴菲特发现自己和老师之间有一些根本性的分歧。
巴菲特希望在修订版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论述何为“优秀企业”(例如喜诗糖果公司),而格雷厄姆认为这样的内容对于一般读者太过艰深了。
而且,格雷厄姆建议一个人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占个人总资产的比例上限为 75%,而巴菲特更加激进,他认为如果某只股票价钱合适的话,他会押上全部家当。
巴菲特执意坚守自己的观点,因此放弃了这本书合著者的身份,只是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书的致谢部分。
有意思的是,没有什么比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更能彰显两人在投资哲学上的分歧了。格雷厄姆说它缺少安全性,在公司濒临破产时的确如此。巴菲特则认为如果管理得当,这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于是他紧密地关注着公司的变动。
1976年4月,盖克股东大会上,400多位高呼CEO下课。5月,新的CEO、来自旅行者保险的保险业老手约翰.伯恩到位。巴菲特通过凯瑟琳.格雷厄姆以及伯恩前任两处关系,联络伯恩到凯瑟琳家里一叙。
据伯恩回忆,那一夜,巴菲特持续拷问了他几个小时。那一晚,俩人究竟密谈了些什么,今天已经无法重现。但通过他们后来的行为,可以反推出他俩计划的能让盖克起死回生必须采用的措施:
1.砍掉一切高成本保单,或提高这类保单的价格,将综合成本费用率重新回到100%以下。重回承保不追求规模、要追求利润的盖克老路;
2.寻找同行,对公司进行再保险救济;
3.迅速融一笔资金,增加公司资本金;
4.说服保险委员会,不要宣布盖克破产清算。
道路1,伯恩在和巴菲特会面以前,已经砍掉了约100家分支机构,裁员近半。而且在新泽西州保险委员会主席拒绝盖克提高保险费率时,伯恩直接把当地经营许可证拍在主席桌子上:“还给你这该死的执照,我们不再是新泽西州的公民了”,然后立刻解雇了州内700名员工,并通知州内30万承保客户另寻保险公司。这些行为,已经展示出伯恩放弃追求规模增长、重回追求承保利润的决心。
和伯恩分手后几小时,巴菲特就吩咐自己的经纪人在2.125美元的价位吃进价值50万美元的盖克股票,并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到超过400万美元(这不算内幕交易咩?)
然后巴菲特安排伯克希尔公司,对盖克保险提供再保险,向市场释放信心。接着,巴菲特亲自打电话给美国保险业监管负责人沃乐科,说伯克希尔准备大举投资盖克,请沃乐科不要这么着急关掉盖克。
听到巴菲特投资盖克的消息,原本已经拒绝了伯恩的所罗门兄弟公司二把手古特弗罗因德(还记得这家公司吗?这位老古后来担任了所罗门的董事长,老古之后的所罗门董事长就是沃伦.巴菲特)答应给盖克承销价值7600万美元的优先股,以募集盖克急需的资本。
《巴菲特传》里的原话“在承销前不久,巴菲特告诉古特弗罗因德,说他愿意买下所有的股票” ,
OK,2.再保险救济;3.融资增加公司资本金;4.说服保险委员会,三件事齐活,巴菲特金身自带。随着伯克希尔的再保险带来的信心,以及优先股募集的资本金到位,监管当局和其他再保险公司的信心,自然也就重新燃起,一切回到正轨,股价在半年内上涨到超过8美元。
伴随经营情况的不断好转,巴菲特不断增持,1977年持有3350万美元,1980年增持至720万股。到1989年,盖克的年度净利润突破2亿美元,相比而言,巴菲特1976年买入的时候,盖克总市值才5600多万美元。
1995年,巴菲特以46亿美元的估值(对应1995年盈利水平,约15倍左右市盈率),收购了盖克剩余股份后退市,使盖克成为了伯克希尔全资子公司。
这么一家经营情况全美最优的保险公司(1951年吹票文展示),24年后频临破产,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公司更看重增长。老唐读到这儿就在想,假设我自己投资了70年代初正在高增长的盖克,我能从一片高增长数据中嗅出几年后它频临破产的信息吗?想来想去,我估计我自己看不出来。
赔付没有发生的时候,精算模型很美妙,就和《赌金者》里面的完美数学模型一样,展示的全是稳定靠谱的、完全合乎会计规则的利润,没有人知道盖克突然间就能一年亏损1.9亿美元,CEO想不到,更不用说我了。
另外,巴菲特准备介入时,盖克东山再起所需四大条件,公司具备一条,巴菲特自带三条。这笔投资有可模仿性吗?我认为没有,也就是说,假如当时是你我,口袋有那么四五百万美元,面对同样情况,面对同一位新CEO,也抵足而眠、彻夜长谈,但是你我投下去,几乎确定额头刻个龙飞凤舞的死字。
而且,这次投资里,还隐含了一个巴菲特有、你我没有的条件……
心中有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昨天,杨天南兄,读了老唐的《对保险股的思考》前两篇后,紧急发来一段补充资料,是他即将完工的译作《戴维斯王朝》里的内容。
资料说的是以投保险股而扬名天下的戴维斯,恰好在巴菲特盯上濒临破产的盖克保险时担任盖克董事,持有大量盖克保险股票。两位大师在拯救盖克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并直接导致戴维斯将盖克股票清仓。
两位顶级大师“擦肩而过,互致问候”的记录,真是难得一见的精彩。感谢天南兄的分享,老唐临时在原本写好的本文里。加上这段,将原文拆成两篇,同时推送。
说到戴维斯,老唐倒是要先提醒一点,在我的记忆里,财务投资保险股(就是和我们一样,无意愿或无能力控股保险公司,不参与保险公司经营的投资者)的知名投资人,好像就只有戴维斯家族。没听说其他哪位投资大师在保险股上获利丰厚。
巴菲特不算,他不是投资保险股,他是控股保险公司,然后掌控浮存金获利。你我如果学习巴菲特投保险,那是东施效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所以,请千万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点:戴维斯家族扬名天下的投资手法是“戴维斯双击”,其简单介绍老唐写在《手把手教你读财报》126页,原文部分摘抄如下:
戴维斯双击是美国戴维斯家族的投资哲学……戴维斯双击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寻找10倍以下市盈率、经营业绩年增长能达到10%~15%的企业,享受其业绩增长和市盈率增长对股价的倍增效应。
如某企业今年每股收益1元,预期年增长能达到15%,当前市盈率8倍(眼下A股这类企业不罕见),股价为8×1=8元。假如五年后市场情绪回归正常,给该公司15倍市盈率(A股经常在牛市中给30~50倍市盈率),那么五年后的收益为2元,股价为15×2=30元。投资者5年3.75倍,折合年复合收益超过30%。
与戴维斯双击相反,股价承受了估值和收益双下降打击,被投资界称为“戴维斯双杀”。如果只是市盈率或收益的上升或下降带来的股价变化,投资界称之为“戴维斯单击”或“戴维斯单杀”。
戴维斯一家三代,坚持这一投资哲学,扎根保险行业,对低估值保险公司进行大量分散的投资,成就了投资界的传奇。但是,我不认为这个传奇,可以作为“保险股大有可为”的论据,它更近似于低估+分散+能力圈三者的结合,将戴维斯双击的哲学,放在专注其他行业的投资者手上,老唐敢确定,投资回报也不会差。
因此,如果我们买进二十倍三十倍甚至更高市盈率的保险股,可以用我们的任何理解或信仰背书,但不要让戴维斯祖孙三代背锅,他们对此从始至终都是拒绝的。
好了,下面附上天南兄分享的有关盖克、戴维斯和巴菲特的精彩故事:
当戴维斯六十年代初发现盖可的时候,已经52岁。他的研究将他引入了巴菲特和格雷厄姆涉足的领域。盖可保险公司可以用客户的保费支付索赔,因此公司的投资组合可以原封不动、不受影响,这令戴维斯印象深刻。
当公司持有的投资以欢乐的复利速度增长,盖可迅速成为一只现金牛。由于戴维斯持有相当的盖可股份,公司要求他成为董事会成员。
到了七十年代,飙车行为、慷慨的理赔委员会、欺诈索赔等等这些开始困扰着这家业内收益最为可靠的公司。当时,美国人口中年轻人比例之高,前所未有,满街都是青少年驾驶员。他们喜欢改装车辆,增大马力,加装闪光片,这些更加鼓励了他们鲁莽的狂欢。 “严重程度”——这是业内用于形容意外事故率的词 —— 呈现上升趋势。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通货膨胀的发生更是让修车费用和意外事故的成本大大提高。而理赔评审委员会更是前所未有的慷慨,连斜视这样的小问题都可以演变为法律诉讼,成为有利可图的消遣。
如同雪片般飞来的莫名其妙的裁判,令保险公司步履蹒跚,盖可的CEO拉尔夫·佩克选择了公司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刻放松承保政策,开始向体制外人士出售保险。然而,这一新政策的实施带来的令人兴奋的新客户,却导致公司的更为昂贵的损失,索赔上升,准备金下降。
1974年到1975年,公司一直向媒体和董事会隐瞒了事实真相,包括戴维斯也被蒙在鼓里。最后,是一位董事会外聘的审计师透露了这一坏消息。索赔的总额已经超过了公司的资产。1975年,盖可保险公司宣布令人难以置信的亏损,数字为1.26亿美元。在公司股价触及42美元的高位之后,一路跌去90%,股价达到4.80美元。
戴维斯作为盖可公司最大的股东,此刻却成为最大的输家,本·格雷厄姆比他也好不了多少。戴维斯这个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他有时住在加利福尼亚,有时住在法国。格雷厄姆将毕生的大部分身家都投入了这家下沉中的企业。
在这场危机中,戴维斯从瑞士的大使任上返回美国。多愤怒的股东聚集在华盛顿的斯塔特勒希尔顿酒店,对公司高管们进行讽刺挖苦。一个月后,公司CEO佩克下台。
戴维斯跻身于巡视委员会搜寻新CEO人选。曾受雇于旅行家集团的杰克·伯恩成为新任CEO。伯恩迅速关闭了盖可在各地的100间办事处,消减了一半的雇员。尽管如此,公司依旧盘桓在破产的边缘,股价进一步跳水,跌到了每股2美元。
这时,伯恩的一个熟人——《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她与巴菲特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并无关系)打电话给他,提出了一个神秘的建议。她说如果伯恩愿意的话,她的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可以为其出谋划策。
一开始,伯恩拒绝了,但稍后有人告诉他,这个神秘人可能是格雷厄姆在报业上的商业伙伴巴菲特。于是,伯恩给格雷厄姆回了电话,约定了在她那里会面的时间。
会面当天,当伯恩走进门口,巴菲特已经在客厅里等他。这位盖可保险的前股东与现任CEO相见甚欢,一直聊到了天黑。巴菲特想知道,盖可保险公司是否依然是一个低成本运营的公司,伯恩肯定了这一点。
伯恩坚持认为,如果公司能幸存下来,一定会重返当年传奇般的高利润时代。基于这些肯定,巴菲特以每股2.125美元的价格购买了50万股盖可的股票,并承诺日后会买进更多,数以百万计。
同时,巴菲特敦促伯恩筹措更多资金。于是,伯恩通过出售2700万新股的方式筹集了资金,发行的新股中有1800万普通股,外加派息率具有吸引力的9百万优先股。
巴菲特-伯恩的紧急求援计划导致董事会成员的两极分化。戴维斯反对发行新股,因为他认为此时以地板价过度发行的新股会摊薄未来的利润,并拖低未来的股价,是对股东的伤害。
脾气暴躁的AIG公司主席汉克·格林伯格希望先挽救公司,然后再慢慢处理细节问题。格林伯格在AIG也持有大量股份,他认为“如果公司破产倒闭了,什么都归零,谁还在乎摊薄不摊薄的问题”。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吵,戴维斯怒气冲冲地离开会议室,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之后,立刻抛售了他手中持有的全部盖可股份。当时,盖可的股价已经涨到原来的四倍,从2美元上升到8美元,这应该感谢巴菲特的大力买入。
通常,戴维斯不会让情绪影响投资,但是这一次,他实在太生气了,以至于忽略了盖可公司未来的盈利、以及巴菲特数百万投资所带来的信心。直到戴维斯的晚年,他都在为卖掉盖可股票而感到后悔。
在实施了巴菲特-伯恩的的紧急计划数月之后,盖可公司回购了一些伯恩为紧急筹措资金而发行的新股。这次回购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盖可保险公司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戴维斯给伯恩打电话,“杰克,”他说,“如果我知道你会采取反摊薄措施,我就不会卖出股票了。”
自始至终,戴维斯始终有机会重新投资盖可,但他一直没有这么做。最终,戴维斯在法国普罗旺斯的艾克斯去世,时年82岁。当时,盖可保险公司依然处于前景不明的状态。
再次感谢天南兄的分享,也期待着《戴维斯王朝》天南译本尽快出版。
另外,昨天有位朋友在评论区问老唐,说“盖克在巨亏之前,财报上就没有什么征兆吗?总不可能罗马一夜之间坍塌吧?”
老唐回复说:“以现有资料看,盖克还真是一两年时间内就倒塌的”。从上面天南兄发来的文章描述里,很明显,格雷厄姆和戴维斯都没能提前看到坍塌的迹象,而且戴维斯还在巴菲特进入后,割肉走人了。
另外,老唐再附上当时本杰明.格雷厄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也能佐证格雷厄姆没有从财报上读出盖克的衰落迹象——备注,目前不太清楚这段采访,发生在巴菲特有意向入主以前还是以后。
提问者小哈特曼·巴特勒:你认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会起死回生吗?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的,我想它会的。没有什么确凿证据说明它不会起死回生。但自然而然,我也会扪心自问,这一切会不会是因为公司规模扩张过快而没有顾及有可能产生的巨大损失而造成的。
一想到一年里有可能损失这么多的资金,我就不寒而栗。难以置信!在刚刚过去的几年中,不知有多少大公司每年都设法承受500万美元或1亿美元的损失。这些在过去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损失那么多的资金,你也得是个天才。
看看格老用词“不寒而栗,闻所未闻”,甚至用上了网络嘲讽语“损失那么多资金,你也得是个天才”,恐怕完全可以确定,格老是没能从财报上提前看出迹象。当然,保险专家戴维斯大师更惨,直接割肉走人,做了巴神的对手盘。
在戴维斯家族扎根保险业的几十年里,他们观察到一个规律,小的保险公司,生存能力很弱,稍不小心就死翘翘了。戴维斯家族这样表述这个问题:
保险业始终困在一个无法解决的公共关系问题中。一个人尽皆知的公司品牌并不一定价值连城,这与其他行业不同,也很少有。
消费者可以偏爱可口可乐、舒洁面巾或是强鹿草坪机,但没有人特别喜欢国家农业汽车保险或是保德信人寿保险。精明的顾客会挑出那些在信用评级机构眼中获得好分数的保险公司,再“价比三家”,找出保险最全面、价格最低廉的一家。
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还是旅行家公司,再或者大都会保险,公平保险,其实都无所谓。通常,他们买的就是当地代理商向他们推荐的那种,他们对这些竞争者基本上都是一视同仁——同样的怀疑和憎恶。
如果有什么不幸发生,比如死亡、病痛或受到伤害,他们的钱就花得值;如果风平浪静,他们就会抱怨,购买保险真是滥要价。提高价格的公司总是落下一个贪婪诈骗的恶名,但其实它们的利润只是九牛一毛。
在财产保险、意外伤害领域,连续的丰年过后是一连串的荒年。丰年因巨灾而起——飓风、地震、洪水—造成数十亿的索赔总额、资产负债表失衡、财力薄弱的公司只得以破产告终。实力更胜一筹的公司留存下来,重新组合、提高价格,维持着并不稳定的繁荣投入到更激烈的竞争循环中。
那么,小型保险不太靠谱,大型保险公司的命运又如何呢?正好,巴菲特还真收购过一头超级大象——通用再保险公司(和通用汽车没有关系),而且出价很高,显示了巴菲特对此非常乐观。让我们看看这笔收购的命运如何,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些什么。
日,伯克希尔.哈撒韦以每股276.5美元,总计2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通用再保险公司100%的股份。通用再保险1997年保费收入83亿美元,净利润9.36亿,每股净利润11.76美元(美元),巴菲特出价相当于23.5倍市盈率。
通用再保业务主要集中在财险的分保,这部分收入约67亿,占据1997年保费收入的80%以上。由通用收购另一家再保险公司(科隆再保)带来的寿险和健康险部分,占比约15%,其他业务占比约4%。
收购前的11年公开数据里(),通用再保的北美地区财险综合成本费率均值是100.6%(这里必须夸一下盖克,盖克保险长期在95%左右),也就是说赔出去的赔款加上经营支出,合计比收到的保费略高0.6%。其他地区和业务的综合成本费率稍高,平均值为103%。
公司的赚头,主要靠拿着客户的资金投资。例如1997年,税后投资收益9.69亿。投资之外的部分,是负的0.33亿美元。投资之外的部分,虽然是负的,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融资成本。产生9.69亿税后投资收益的投资组合,价值246亿美元,其投资部分的税后收益率其实很低的,仅仅3.94%,只是因为“融资”成本更低(一共才0.33亿),这样才给通用再保险产生了9.36亿净利润。
事实上,通用再保险的净资产回报率也不高。1997年末,公司净资产约82亿美元,ROE也就不到12%。收入和净利润增长也不算出色,过去10年保费收入复合增长率10.2%,净利润增长率6.6%。就这样一组数据,你怎么也想不出一贯谨慎(kou’men)的巴神,怎么会给出一个23.5倍市盈率的收购价呢?
老唐把自己的脚放在巴神的鞋上想来想去,我估摸着,巴菲特看见这组数据的时候,脑袋里想到的第一反应绝不是怎么样把-0.33变成0.00,也不是9亿多净利润究竟值200亿还是值220亿,而是:“哇靠,这么大笔浮存金放在通用账上,收益率3.94%,真真一颗好白菜让猪拱了。要是246亿美元在咱老巴手上,怎么地也要从3.94%变成9.43%,我滴神,那投资收益就不是9亿多,而是23亿多。”
当然,这肯定不是唯一原因。对于收购通用再保险,巴菲特自己是这样表述的,下面这段文字,摘自伯克希尔1998年年报,我放在下面,有兴趣读的可以看看,直接跳过也无妨,反正其核心意思就4句话:
①通用再保很优秀,经营上我们不管;
②被伯克希尔全资收购退市后,通用再保不用再去考虑利润波动过大会影响债信评级、造成市场市盈率波动等因素,不用再为了平滑利润而放弃一些业务;
③通用再保的投资业务,伯克希尔要接管;
④通用再保可以和盖克形成协作——这是我记忆里,巴菲特的收购生涯中唯一一次谈到了所谓1+1>2的协作效应。这理由,原本一直是他和芒格嘲笑的对象。
12月21号我们完成对通用再保公司220亿美金的购并案,除了拥有这家全美国最大的产物险再保险公司之外,这家公司亦拥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再保公司-科隆再保82%的股权,两家公司合起来将可接受所有保险险种的再保险,并在全世界124个国家设有营业据点。  
几十年来,通用再保代表的是再保业界品质、正直与专业的保证,而在隆.佛格森的领导之下,这个招牌更加获得肯定。关于通用再保的专业,伯克希尔实在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给他们,反倒是他们应该有很多的东西可以教我们。
不过我们仍然相信伯克希尔作为股东,可以让通用再保在许多方面受益,而在往后的十年内,通用再保的获利情况应该可以比合并之前要好的许多,而我们的自信心完全建立在我们能够给通用再保提供一个可以完全自由发挥的经营环境。
让我们花一点时间来了解伯克希尔入主,能够怎样帮助通用再保的发挥。再保险的需求大部分来自于第一线保险公司想要规避大型的意外损失所造成获利状况大幅波动的风险。事实上,再保险业者就是因为吸收保险业客户想要规避的变动性而存在。
讽刺的是一家上市的再保险公司必须要同时接受股东以及外界评估其获利稳定的检验,因此盈余变动过大将会影响其债信评级与市盈率。就算就长期而言,这家公司或许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平均报酬,市场的现实有时却可能导致再保公司因此犯下重大的错误,包含被迫放弃原先接下的一大部分业务或放弃上门的好生意,只因为要避免带来获利的不稳定性。  
不过伯克希尔却很能够接受这样的不确定性,只要就长期而言,它的预期报酬能够有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伯克希尔可以说是资金的诺克斯堡金库,任何盈余的剧烈变动一点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债信评级,也因此我们有能力、也有意愿签下并自留没有任何上限的再保保单。事实上,过去十年来,我们早已运用这个优势建立起强大的巨灾保险业务。
而通用再保可以给我们的是行销通路、技术背景与管理技能,让我们得以将原本拥有的财务优势更充分运用到保险业的每一个层面。尤其是通用再保与科隆再保现在可以加速投入国际市场,这块大家看好将呈现高成长的处女地。
就像合并案的公开说明书中所强调的,伯克希尔将为通用再保带来租税与投资上的优势,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通用再保的优秀经营阶层将可以在既有的基础上,摆脱原有的种种束缚,尽情地发挥其潜能。
伯克希尔将会承担管理通用再保投资组合的工作(科隆再保部份不包含在内),除此之外我们并不会干涉通用再保的承保业务,我们只是很简单地要求他们继续维持原有的原则,同时利用伯克希尔强大的财务实力以及盈余变动的超强忍受力,增加自留业务的比例、扩大现有产品线、增加业务区域。就像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我们宁可接受变动剧烈的15%,也不要稳健平顺的12%。   
相信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隆跟他的团队一定能够将通用再保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我跟他已经结识好几年了,彼此之间也一直维持有再保业务上的往来,事实上,通用再保在1976年GEICO东山再起的过程中,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老唐之所以长篇引用这么长一段,是想让大家注意到巴菲特对这次合并的乐观,以及对购买通用再保的信心。
即便是巴神如此信誓旦旦,然而并没有那啥用。就在巴神公开发表“这次结合可以保证伯克希尔和通用再保的股东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如果这两家公司独立发展的话,这种未来恐怕是遥不可及的”的乐观时刻,市场连续给了巴神几记响亮的耳光。
年,全球连续发生了多起重大灾难事故,包括席卷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的乔治飓风、美国加拿大暴风雪、布鲁塞尔机场大火、奥德地区重大水灾、环球航空公司空难、悉尼大冰雹、台湾大地震、土耳其大地震,凡尔赛暴风雨、纽约韦斯特切斯特大火等等。
除了这些天灾以外,通用再保1999年还为五部好莱坞电影提供了保险,结果五部电影全军覆没,直接导致损失1亿美元。
年底一算账,1999年,通用再保为每1美元的保费收入,花了1.25美元的赔偿支出。这个糟糕状况,直接拖累伯克希尔股价跌破净资产值。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幸灾乐祸地发表言论称“沃伦.巴菲特1998年收购通用再保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预料到所面临的......风险”。
2000年的巴菲特致股东信里,巴菲特写到:
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形势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好转。隆.佛格森和琼.布兰登、海德.蒙特罗斯,还有很多极具天赋的管理人员共同在2000年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公司的盈利水平恢复到以前的标准。
尽管目前的定价还不能说是非常合理,但至少我们已经对一些严重亏损业务的价格进行了重新调整,并取消了其中部分业务。
这里巴菲特公开夸了CEO隆.佛格森,然而你不知道的是,2001年,佛格森退休后,曾在日的《商业周刊》上发表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两段话:
对于《金融》(日)针对伯克希尔公司刊登的《巴菲特这一次的选择正确吗?》一文,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我必须对沃伦.巴菲特先生的说法加以解释,他曾经公开宣称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失望,他已经对通用再保险公司和我完全失去了信心……
看见没,其实巴神买进通用再保以后,脑壳青痛,已经公开宣称非常失望,对公司和CEO完全失去信心。我想,要不是金额太大,出手不易,巴神会不会在2000年前后挥刀自宫?真说不好的,哈哈!
事情依然没完。2001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闻者伤心见者流泪的大事,各位还记得吗?——yes,911……说出来都是泪,巴神估计已经后悔为什么没有在2000年挥刀自宫了,那样或许还能做剩蛋老人。他写到:
在经营保险公司的时候,我们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但不幸的是,在过去三年里,通用再保险公司却打破了上述所有的三项原则,唯一让我们庆幸的是,尽管伯克希尔没有遵守第二个原则,但是911事件所带来的后果还不能算致命的。
看了上述忏悔,你还觉得巴神买入通用再保是成功案例吗?我怎么觉着更像是违背自己体系的一次冒险呢?巴神也是人!
当然,结局还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一系列好运,2002年,通用再保似乎走出了困境,2002年的致股东信里,巴神又缓过来了,很有信心地说:“通用再保险公司最终必将成为我们最有价值的资产”。
那么,本系列列举的这几个巴菲特收购保险的案例,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经验教训,巴神为什么一直对财险青睐有加,而对寿险持高度谨慎态度呢?咱们以后有机会再分解。
版权声明: 「大公馆2013」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社会时政类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LJZ2228微信联系。谢谢!
百战不殆,金融圈商界年终奖首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菲特基金投资6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