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为什么不能使用手机的议论文三要素


1、让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2、学会分析议论阅读的方法,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由课外到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教法:启发式,以丰富多彩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议论文这种文体产生兴趣,进而初步掌握这种文体。安排两课时。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讲一个故事:
只要有鲜水,金鱼就无饿死之忧,但难免胀死之忧。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化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感,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啊,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提出问题】金鱼的死因是什么?
【生】贪得无厌是金鱼最常见的死因。
【提出问题】如果老师就这个故事让你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金鱼之死的启示》,你会想到什么吗?
【提示】由金鱼之死联想到其他。那么,怎样才能展开联想呢?首先,得抓住故事的实质。我们再以“金鱼之死”为例,金鱼为什么会死呢?我看至少有四个原因:
1、没有主动觅食的本领。如果它能主动觅食,那么它就会有所选择。
2、贪得无厌,导致偏食,过量食用,死所难免
3、主人喂养没有恰到好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4、有人可能别有用心。比如某些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精饲料,为了赢利,让人买了去过量地给金鱼喂食,结果金鱼饱胀而死。
【师】从上面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最长见的两个观点:①贪得无厌;②爱,但不要溺爱。如果我们就这两个观点展开来写,来阐述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是一篇议论文,而你的这观点,也就是你这篇文章的论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初步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到224页,先在每自然段前标上序号,然后阅读前三个自然段。
【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针对客观事物,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就《金鱼之死》谈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写成文章,也就是这篇文章的论点。
【小结概念】课文第2段:“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师】如果我们是阅读议论文,那么你读完这篇文章首先应该知道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从而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从你对前三段的阅读,一篇文章的论点是不是唯一的?
【明确】注意这里又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的概念,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同时也可能有几个分论点。
【提出问题】中心论点也分论点的关系是怎么的呢?
【明确】分论点是用来补允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即主与从,纲与目的关系。
【师】论点所具备的特点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位置或在题目,或在开头,或在论述的过程中,或在结尾,或者需要你去语言概括。
(根据学生课前写作的情况的,选择三至四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读一读,让学生找找论点的位置。)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说的都是议论文阅读中的论点,那么,如果在议论文中,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论点呢?
【明确】(结合《金鱼之死》来讲解)
1、高瞻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就事论事。
2、由表及里 要从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
3、由此及彼 有时两个事物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你要能把他们挂起钩来。
【师】很显然,有了论点,我们就需要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就像在法庭上一样,我们例举大量的证明对方有罪或无罪的铁证来,其实这些也就是议论文中的论据:事实论据。
【学生阅读】课文第3、4段。
【提出问题】论据包括哪两种基本形式?
【生】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提出问题】什么是事实论据?
【明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师】老师读一篇文章,请同学们找出这篇文章的论点和论据来。
爱好养金鱼的人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供大家观赏的金鱼,只要是鲜水,它就无饿死之虞,但却有胀死之忧,你知道其中的原由吗?
其实道理一点就破。金鱼的前身是野生卿鱼,自从人们将它搬进家中、庭院中,它的某种抵抗能力、生存能力就被钝化了,由于大家对金鱼的要求只在乎其外表美,而忽视了其捕食生存的能力,以至于变形的体态和华丽的外表葬送了其原始的捕食生存能力,以至于它只能被动地选择食物,而不能主动地去争取食物,特别是那些精美“食物”更是无力抵抗,这样它就被动地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由此我连想到王宝森、陈克杰、胡长清等“领导”,也许当初他们作为领导干部也为党和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由于身居高位、条件优厚而放松了对自身的学习和对外界不良风气的抵抗,以至于在处理名利、亲情、友情、私情等关系上,很难做到心静如水,结果忘乎所以,贪得无厌,为所欲为等不良习性得以滋生蔓延,最终落得“沉入水底”、身败名裂的下场。

【提出问题】如果你来写金鱼之死得到的启示中的另一个观点:爱与溺爱,你会用哪些事实论据来论证你的观点呢?
【小结】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看出事实论据在议论文中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这也就告诉我们,你要想写好议论文,就要在平多看报、多了解身边的事情,只有不断的积累,你才能在写在议论文的时候,把事实论据信手拈来。

【师】同学们先前老师读几段话,试着体会一下文字间的深刻内涵
天才像陨石一样,注定了要燃烧自己来照亮他的时代。――拿破仑
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列夫?托尔斯泰
什么东西衰老得最快?是感激。――亚里士多德
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卢梭
当你背叛别人时,你也背叛了自己。――辛格
【师】刚才老师读的这些都是什么?――格言。
【师】上面的那些话中包含着前人的经验,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把他们运用到议论文中便是道理论据。
【提出问题】什么是道理论据?
【明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小结】这类论据在议论文中所占的比重虽不如事实论据多,但十分重要。可以作为道理论据的材料不只是名人名言,诗文佳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科学原理、谚语熟语(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饰心灵;一次不幸胜过千条告诫等等)都是很重要的材料。
运用道理论据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选得精当、用得恰当、“引用”“议论”结合。道理论据也同样需要通过分析使得它与中心论点建立起联系。
【练习】指出下段文字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逆境中成材)
痛苦之中不仅有快乐,而且有创造。中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曾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珠子之于牡蛎?”而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鲜明的语言展示了他的理解:珠子是牡蛎体内生病的产物,而作家的文笔同是作者内心深处沉痛感情的流露。失恋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玛丽?居里远走他乡,发愤攻读,矢志成才。中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都是一样的明证。
【师】有了论点,有了论据,我们怎么样把它们连结在一起呢?
【生】靠的是论证方法。

【师】阅读短文,找出论证方法的概念?
【明确】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例证法的作用,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在把握例证法的特殊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对比为了证明什么,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

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师】论点是解决“需要语明什么”,论据是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文的第7段,找出如下几个问题:
1、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什么?
2、议论文的结构可以分为哪几大类?
【明确1】议论文最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明确2】议论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横式”:“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式。
“纵式”:“层层深入”式,“起承转合”式。
(以上提到这些结构名称,要牢牢记在心中,现在不要求理解)

【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文的第8段,想一想议论文的语言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师】下面同学们试着用学到的知识,自由挑选的阅读前三单元的内容,看能不能对号入座。

学生把这两节课所学到的内容,用表格或树形结构,将主要内容写在作业本上。

如今,在社会生活中,经济条件日趋完善,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这一时间在学生、家长和老师间引起了轰动。那么,中学生到底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呢?

1现在的很多家庭中父母大部分时间靠在工作上这也就减少了关心孩子的时间。如果孩子能随身带着手机,外出或上学等能随时给父母报个平安,这既减少了父母的忧虑,也节省了很多时间,非常方便。

2现在的经济条件,大多数家庭都有了提高,基本能养活孩子的手机,再说,现在带手机的同学或有手机的同学已经很多了。据一位老师说:他们班里50名同学,40名同学手机,可见这个可怕的数字足以说明带手机的普遍性。

3只要学校能制定好一些相关制度,学生不影响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带着手机。

可以便于学生多角度交往'学习及时,及时了解一些新闻消息等。

1手机对人尤其是学生的辐射能力很强,时间长了会有损大脑,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学生的防范意识还比较弱,加上由于贪玩,所以手机很容易丢失。另外,很有可能随时会成为不发分子的猎物,在适当的时机被不法抓住、盯住,轻者可能被恐吓、逼威;重者则有可能遭受暴力逼迫,甚至是生命危险这对自己的成长和家庭会带来很大影响。

2容易引起同学间互相攀比,造成不良风气。尤其对于很多农村或农民工在城市读书的子女,有的甚至还会带来家庭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习成绩下降。

3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对学生来说极容易造成一些不健康行为。比如上课偷发短信、聊天、玩游戏、考试作弊、偷拍甚至是上网,会成为同学间传播不良信息的媒介,很容易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纪律。另外,也很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校规中明令不准带手机、mp3、文曲星等进入校园。而《中学生守则》的第2条就明确提出“遵守校规校纪”。另外,《中学生行为规范》中也有提到:不互相攀比、不互相作弊、不浏览、不制作和传播不良信息。

5就算真有事,我们完全可以借学校的电话或者老师的手机用一下,或者买一张IC卡随身携带,既安全又便。

不过,这个问题的最终定论还是应该看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反应,甚至是国家、政府施行的一些条例。现在不是有了专门儿为学生准备的只能通电话的小灵通了吗?这个应该可以考虑。但是,我个人认为,当前,最好还是不带,以上反对条例全是理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议论文三要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