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购买交通银行理财产品品,被他们的理财经理误导,购买了基金,目前亏损严重,应该怎样投诉维权?

民生银行理财经理忽悠客户 买30万基金年亏2万_银行首页_行业动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民生银行理财经理忽悠客户 买30万基金年亏2万
  “原先计划买房,打算先把钱在银行存一段时间。后来在银行理财人员营销下买了几份基金。结果,不到一年时间,算上利息损失,30万元本金竟然亏了2万多,亏损都快达到了10%!”在广州打工的外地青年李辉(化名)告诉记者。
  近期,南方农村报持续报道了多位储户存款时被忽悠买理财产品的纠纷后,接到了大量的读者反馈,其中,不仅有农村里朴实的农户,也有在城市闯荡多年的打工者。而除了被保险,银行基金理财同样很危险。
  案例回放+
  “推荐买的都亏,建议卖的却涨了!”
  日,李辉来到中国广州天河北支行办理业务,该支行一位许姓理财经理向其推荐了该行代销的一款基金产品,名为“光大添益C”。经一番营销,李辉以其15万元存款进行了认购。与此同时,银行还向李辉推荐了另一款名为“国投瑞银融华基金”,每月定投2000元。
  3个月过去,李辉找上银行,原因是这两份“收益优厚”的基金几个月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料,该理财经理再度向李辉推荐了另外一款名为“东风8号”的基金产品。“当时银行人员说,这款产品预计收益能够达到20%,一心动就买了。”李辉告诉记者,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他一下子又投进了15万元。
  然而,接下来近一年间几份基金的表现,让李辉对银行理财的专业性产生了根本质疑。“亏一点还可以接受,但是推荐的几个产品亏损这么多,这叫什么银行理财?”6月4日,李辉打开网上银行为记者展示几份基金的现值:
  数据显示,日,李辉以15万元认购的这款“东风8号”,截至日查询时,其参考市值为132303元,一共亏损17697元。与此同时,李辉自日申购了“国投瑞银融华基金”后,截至日间一共投入资金26000元,截至查询时市值为25889元,亏损111元。两项合计亏损为17808元。
  “这还是最近涨回了一些呢,之前亏得更多。还有,利息损失也得算进来吧?”按照李辉的计算,2011年7月刚调整了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达到了3.5%。按照上述两项产品17.6万元本金算,一年利息就有6000元左右。算上利息损失,亏损超过了2万元。
  而在李辉看来,最不能接受的还是银行对其“光大添益C”这款产品的操作建议。“这款产品买了5个月后亏损了近2万元,理财经理又建议赎回换其他产品。当时对理财经理已经失去信心,所以就没有换。”结果,这款被建议赎回的产品却成了李辉三款基金中唯一涨了的。“赎回时赚了7000多元,比利息略高一点。推荐买的都亏了,建议卖的却涨了!这是什么银行理财呢?”
  双方争议+
  “卖时承诺保本,亏了却说正常?”
  5月30日,李辉来到民生银行上述网点,要求银行对产生的损失做出赔偿。“理财经理在推荐这些基金产品时明明是承诺保本的,以‘东风8号’为例,当时理财经理说保本收益是6%,而且按照过去收益看,差一些也有15个点收益,如果行情好一些还可能达到20个点。现在我也不要那么高的收益了,只要求把本金和存款利息拿回来。”
  李辉告诉记者,在过去银行之前,已经与理财经理打过电话,对方也同意退回本金,并按照存款利息计算补偿。“然而5月30日到了银行后,对方又变卦了,说赔偿程序太复杂,不好操作,可以送个礼品作为补偿。”
  银行对于亏损的解释,也令李辉难以接受。“说基金产品本来就无法预测或分析,亏损是个正常现象。那么银行理财人员到底是依据什么给客户做理财产品推荐?而当初营销时又为什么说是保本呢?”
  6月6日,记者联系了民生银行天河北支行上述许姓客户经理,对方表示不方便进行解释。随后,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办公室联系本报记者做出回应。“保本的说法,现在没有录像和录音,没办法对证。”随后,该负责人在书面回复中强调,“理财经理绝对没有承诺客户六个点的保本收益。”
  “从支行反馈来看,这个客户是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承受不起波动。”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解释,“我行作为代销机构,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已由理财经理为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向客户充分提示产品风险。”对此,记者询问为什么向保守型客户推荐的产品依然亏损这么多,该负责人强调,“银行的所有理财产品包括保险在内,都不可能承诺保本的,但是我们能为客户找到合适的产品。”
  业内看法+
  “基金未必稳妥,谨慎银行理财!”
  广东省某国有银行省行负责人:
  出现这样的情况,客户可以考虑直接找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另外,可能还存在一种协商解决的途径,目前很多银行都设立了一些特殊的理财产品,这种产品的收益有保证,也相对优厚。这些产品是专门针对出现亏损较多的客户,我们自己银行职工想买都买不到。
  广东南日律师事务所律师甘贵庚:
  近年来银行虚假营销或误导销售的纠纷频频发生。一方面,如果银行未做足够的风险提示,客户可以凭此到银监会等进行投诉。另一方面,如果银行确实存在虚假营销行为,对于出现亏损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另外要提醒广大储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签字之前一定要主动就产品情况和条款合约做足够的了解,不能只是听银行营销就做决定。
  深圳某股份制银行理财人员:
  不要轻易相信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描述。很多银行理财人员其实不见得比普通投资者专业多少,尤其是有时一些银行为了完成营销指标,连普通柜员都要推荐理财产品,他们自己对产品其实懂得并不多。
  另外,一般都认为买基金比较稳妥,实际上,在中国证券业信托责任还很欠缺的情况下,买基金还不如买股票呢,起码自己会看紧手头的资金。
  ■链接
  基金去年亏五千亿 基金经理年薪百万
  3月30日,基金2011年年报披露完毕,wind数据统计显示,64家基金公司旗下971只基金去年亏损总额达5004亿元,仅次于2008年,成为基金历史上第二大亏损年度。
  亏损5004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剔除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全年以约250交易日计算,基金日均亏损额达20亿元。如果按971只基金平摊,去年每只基金亏损额达5亿元。从基金公司的情况看,64家基金公司全部亏损。
  从单只基金的情况看,971只基金当中,有814只基金出现了亏损,亏损面积高达83.83%,这一比例超过2008年极端环境下74.5%的水平!
  基金不赚钱,管理费照收不误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2010年基金利润50亿元,拿出了302亿元管理费;去年基金亏损了5004亿元,同样拿走了289亿管理费。在基民财富大缩水的同时,基金公司却“旱涝保收”的现状也饱受诟病。
  中证投资张志民表示,基金经理照样拿数百万年薪,这等于说无论基金亏了还是赚了,基金经理收入没有变化!(钟国斌 詹钰叶 刘文英)
  银行销售误导 基金仅次保险
  根据银率网的数据统计,在银行销售误导现象中,保险被误当成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位居榜首,占比达29.56%;其次是基金,占比20.13%;券商集合理财及集合信托产品并列第三,占比均为8.18%。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保险和基金等产品提成较高,一些银行员工都非常乐于推销此类产品,因此难免在推销的过程中夸大收益、回避风险。对于那些没有投资经验的消费者,在银行投资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不能被促销人员口中的高收益迷惑,要详细打听询问相关产品的风险和最低收益,切不可稀里糊涂地在合同上签字。
& 相关报道: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买“半年回报13%”理财产品亏损,多名老人斥银行虚假宣传
澎湃新闻记者 刘楚
19:21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多名南京市民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投诉称,半年前,在南京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新推出的“低风险稳健型产品”。近日该产品即将到期兑现,他们却面临着15%左右的亏损,与此前理财经理做出的“承诺”并不符合。澎湃新闻了解到,涉及此事的多名投资者均为南京当地的老年人,此前曾在南京银行购买多年理财产品。多年来林阿姨一直购买南京银行理财产品55岁的林阿姨告诉澎湃新闻,作为南京本地人,含有医保、社保等功能的市民卡都是绑定在南京银行的账户上,加上对本地银行的亲近性,因此她对该银行较为信任。今年5、6月份,在之前一部分理财产品即将到期后,理财经理向林阿姨推荐了一款“南京银行自己操作的项目”(鑫元基金),并声称仍然属于“低风险”的投资,回报则大于此前购买的理财产品。林阿姨表示,她作为老客户与理财经理相识,在听到理财经理多次解释说仍是“低风险”的投资后,便放心地购买了6万元的半年期“鑫元基金”。现在这笔“养老钱”的投资却面临着亏损。多名投资者也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在南京银行购买这款产品,正是看中其“低风险”的优势。今年6月份购买了“鑫元基金”产品的王阿姨告诉澎湃新闻,她的理财经理曾表示半年收益不会低于6%。“我多次向理财经理强调,如果是涉及到股票等高风险的东西,我绝不购买。”王阿姨说。“理财经理让我尽管放心”,最终,她购买了约26万元的半年期“鑫元基金”产品。然而,今年8月王阿姨收到一条来自“鑫元基金”的短信,内容显示自己的这笔资金只剩下不足23万元,“我当时去银行找他们,结果张经理还是让我放心,并说近期银行内部在做一些调整。”王阿姨收到来自南京银行的短信。9月,王阿姨收到来自南京银行的短信,内容称:“由于受到股市震荡,鑫元半年债券基金受到影响,但是长期来看,收益将会回归,12月份收益达到高峰也是大概率事件。”针对此事,澎湃新闻联系了南京银行多位理财经理和支行行长。对方均回复称,他们作为银行员工,个人不接受媒体采访,有专人负责此事。随后,南京银行南京分行向澎湃新闻提供了一份书面材料,其中解释称:鑫元一年定开和半年定开基金是由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约定发起,并经中国证监会证监许可注册的合格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产品;销售工作符合相关法律和监管规定,向客户履行了规定的告知义务,客户签署了认购协议,并实施了认购行为。针对多名老年投资客的亏损,南京银行南京分行解释称,“该款基金产品目前的运作状况与整体市场相关联”,并表示,“本行前期已与客户进行了多次沟通、解释,也希望客户理性对待基金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对此,投资者王阿姨向澎湃新闻表示,自己的确签署了风险调查问卷,但“除了我的签名,其他均是他们帮我填的。”王阿姨向澎湃新闻提供了一份“南京银行基金业务风险承受力调查问卷”。“我一个月仅有2000多的退休工资,一年3万多元,问卷上面却写的是家庭年收入20-50万,明显不是我的真实情况。”王阿姨说。南京银行基金业务风险承受力调查问卷与此同时,澎湃新闻从一份关于鑫元基金的宣传单页复印件中看到,“半年绝对回报13%”、“中低风险,稳健增值”等字样,其中还写明理财经理的电话和地址。鑫元基金的宣传单页复印件对此,澎湃新闻再次向南京分行办公室提交了相关问题,对方书面回复称:“关于鑫元定开债券基金事宜,我行尊重客户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的权利”。江苏新苏律师事务所蒋勇伟律师对澎湃新闻表示,通常的理财产品分为保本保收益、非保本浮动性收益、保本浮动性收益三大类,无论市民购买哪类产品,合同条款内都会有详细说明,对此,投资者在签字前一定要逐条仔细查看。蒋勇伟律师也表示,银行工作人员应该客观全面介绍产品,揭示风险,规范操作。南京银行董事会秘书汤哲新在电话中对澎湃新闻说,他对此事并不知情,并称此事与南京银行关系不大,鑫元基金是一家法人和注册地均在上海的独立公司。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得知,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注册资金为2亿元人民币,股东包括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南京银行占股80%。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我在一家国有股份制银行工作,关于基层银行的个人金融问题,问我吧!
已关闭提问
责任编辑:李克诚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南京银行,理财产品,老年投资客,虚假宣传
评论(210)
澎湃新闻APP下载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热门关键字:
>>银行资讯
银行买了60多万基金亏损过半 理财经理为业绩误导投资
专家提醒投资者,在一些投资骗局中,虽然销售人员的误导等占有重要原因,但是一些投资者不了解投资风险、对合同内容没有研读等也是造成经济损失的重要方面。建议投资者学习金融知识,增强自身辨别真伪的能力,防止“被忽悠”。
  专家提醒投资者,在一些投资骗局中,虽然销售人员的误导等占有重要原因,但是一些投资者不了解投资风险、对合同内容没有研读等也是造成经济损失的重要方面。建议投资者学习金融知识,增强自身辨别真伪的能力,防止“被忽悠”。  案例一:基金产品也能保本保收益?
  “我在银行买了60万的基金,理财经理说保证收益,现在亏了一大半,怎么办?”日前,市民周女士打来电话向金融帮办记者投诉。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年初,周女士在某行理财经理的建议下,陆续购买了60多万的基金,“理财经理向我保证,投资基金保证赚钱。”周女士介绍,去年上半年收益一直不错,但是到下半年收益开始下跌,现在本金已经亏损过半。  在交谈中,记者发现,周女士对基金投资完全没有概念。她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哪支基金,而且一直认为基金是保本保收益的银行。周女士表示,在签订购买合同时没有看过产品说明书,对该基金产品的风险也是一概不知,对于基金的封闭期、挂钩标的等专业术语也不了解。  对于周女士这类投资者,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在银行销售的基金产品中,有,但保本保收益的基金产品几乎没有,在产品说明书中会对基金产品做详细说明。客户在购买基金时,理财经理会为客户做风险评估,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推荐相应的产品。“一些理财经理为了业绩可能会误导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在购买投资产品时也要看清产品合同,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产品,不要轻易完全听从理财经理的说辞。”该人士提醒道。  案例二:超高收益P2P产品需谨慎  “1万元一年能变23万元”“开户即送50美元”“每个月20%的固定收益”……一些P2P平台、财富公司贴出这样的广告语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近日,南京市民赵先生无比焦虑。从去年年底,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先后向南京一家财富公司投资了近40万元,“刚开始每月可以拿到2千多元的利息,收益可观。春节过后,该公司理财经理告诉赵先生眼下公司资金紧张,利息要到3月份才能拿到。”赵先生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到3月份多次给对方打电话对方一直推脱,没想到前两天打电话已经找不到人。目前赵先生已经报警。  专家提醒,一些带有传销和庞氏骗局特征的平台不对接任何产业、不产生任何现金流,纯粹靠拉亲戚朋友入伙、将“下线”的钱回报给“上线”。投资者不要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因为这种资金运作难以长期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严重损失,击鼓传花的游戏说不定就砸在了自己手里。  一位财富公司的销售总监告诉记者,在目前的环境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会越来越低,一些财富公司、P2P公司动辄20%的收益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是给投资人20%的收益,那么要收多少贷款利息才能平衡投资人、财富公司、贷款人的需求,这笔账算一算是可以算明白的,但是面对超高的回报收益率,很多人依然抱着侥幸的心理。”  小贴士  “刚性兑付”须有合同保障  “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告诉我收益肯定能达到5%,到期了发现根本没有达到。”不少读者向金融帮办打来电话投诉,为何实际的收益率和理财经理“保证”的不一样。其实,对于银行销售的一些投资产品,不少人会有“一定可以拿到预期收益”的误区。一位银行业相关人士认为,不少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养成了刚性兑付的思维习惯,而缺少风险意识,“了解投资风险,也是投资人必备的技能。”该人士表示,在目前银行下行的情况下,理财经理会给客户推荐更多相比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更高的产品,如银保产品、基金产品等。建议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要看清产品合同,明确投资风险,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投资渠道。  该人士表示,关于投资产品的收益,除非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是保本保收益或者是直接把收益金额写在合同里,否则,一些“预期收益”“预期最高收益”“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收益率”等词,并不能保证“刚性兑付”。
(责任编辑:DF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资讯由计算机自动采集于网络、报纸、杂志等其它媒体,如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 Microbell.com 备案序号:冀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理财经理怎么处理客户购买基金亏损的投诉_百度知道
理财经理怎么处理客户购买基金亏损的投诉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应该在客户购买前就打好预防针。如果买之后又出了纠纷,最好给客户讲解基金的原理,让他知道其他基民是什么样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搜一下‘自选基’,你会回来谢我。
采纳率:80%
买基金是盈亏自负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产品经理竞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