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贷款哪个领域基金更适合没有资源的应届毕业生去发展

摘要:17家金融机构披露区块链最新动向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成为主流组合?金融机构(Financial Institution)是指从事金融服务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银行、证券、保险、 信托、基金等行业)与此相应。

  17家金融机构披露区块链最新动向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成为主流组合?金融机构(Financial Institution)是指从事金融服务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银行、证券、保险、 信托、基金等行业)与此相应。金融中介机构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随着A股上市公司2018年半年报披露收官,上市金融机构区块链布局也浮出水面。A股市场上,至少有17家金融机构在半年报中披露出区块链技术最新动向,在应用场景中,“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成为最主流的组合,已落地多款服务平台。

  其中,工商银行(601398,股吧)的“工银e信”、平安银行(000001,股吧)的“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贵阳银行的“爽融链”等均运用区块链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痛点。

  此外,贸易融资、客户服务等也成为金融机构青睐的区块链应用领域,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光大银行(601818,股吧)等在此多有建树。由此可见,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作用愈加凸显。

  工商银行、平安银行“抢滩登陆”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目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据悉,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300059,股吧)Choice数据统计,在沪深两市金融业类的87家上市公司中,有17家在半年报中着重提到了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成果,15家为银行,占据绝大多数。其中,供应链金融成为与区块链技术关联次数最多的领域,成为金融机构布局区块链的主战场。

  供应链金融是落地成果最集中的领域,包括工商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南京银行(601009,股吧)、贵阳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均有涉及,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服务平台成为主力PK的重点,工商银行的“工银e信”、平安银行的“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等都各有侧重。

  工商银行平台的特色是侧重信用延伸。其在2018年半年报中表示,积极开展线上供应链融资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核心企业信用跨层级流转工具“工银e信”,支持核心企业信用向产业链末端小微企业延伸。

  事实上,区块链技术特点能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信用痛点。

  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信用穿透,为二级供应商分销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工信部信息中心在《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中指出,区块链主要在其中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核心企业确权过程,包括整个票据真实有效性的核对与确认;其次是证明债权凭证流转的真实有效性,保证债权凭证本身不能造假,实现信用打通,进而解决二级供应商的授信融资困境。

  而平安银行着力发展应收账款类业务。平安银行依托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computing云计算)技术,搭建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赋能升级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为核心企业产业链上游供应商提供线上应收资产交易、流转服务,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双轻”转型,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2017年末,SAS平台业务通过监管备案,完成首单融资;2018年上半年,SAS平台业务规模突破10亿元,已有上百家用户获得平台服务支持。

  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践中,通常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分为应收类(基于应收账款融资)、预付类(预付款融资)和存货类(现货质押融资)三大类产品。某银行业人士解释道,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承诺支付下,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集体进军供应链金融并不是偶然。市场上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落地的首战场,为何会有此结论?

  科达股份(600986,股吧)Chainplanet分析师杨智萍有着多年传统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经历,对供应链金融进行过深入研究。她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在传统模式中,核心企业并不掌握其生产经营与销售情况,也就没有足够的数据来判断上下游企业信用情况;再加上供应链条上的确权不明确,商业银行不好评估企业信用,最终导致生态内融资因此不畅。

  “区块链技术的介入,主要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信用数据库的问题,数据庞大有序不可篡改;还有一个就是确权问题,就是债权具体、可追溯、永久储存。” 杨智萍进一步补充道。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虽然市场上掌声一片,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地位。

  理论上,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正对供应链金融的痛处。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阻碍因素。杨智萍认为,现阶段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实际应用还是相当不成熟的。

  她向记者援引了某项目方的观点。该项目方从市场角度阐述了现阶段“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三个难点。首先,将平台上的数据都上链处理,需要核心企业的配合,需要核心企业与供应链金融企业之间先建立起高度的互信,或者商业利益上达成一致,否则平台很难将数据共享出来;其次,还要调动起平台上经销商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上链,在没有代币发行的情况下,如何吸引经销商作为节点加入到区块链系统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针对一个核心企业的产业链建立起联盟链系统,需要付出一定的开发成本。

  杨智萍从宏观角度向记者补充了原因,她认为,一个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另一个原因是政策监管的风险。另外,区块链行业人才的稀缺也是重要原因。

  而针对行业人才的稀缺,链塔智库合伙人、首席分析师于睿给出了更多解释。他表示,区块链的应用落地会改变行业原有的工作方式,牵扯甚广,落地的隐形成本不可忽视。企业需要相关人才配合,金融机构需要具备新知识的从业人员,同时也要求资金来源能够理解这种新的操作方式。这个牵扯到人才、时间等方面的成本,是区块链落地供应链金融领域甚至各个领域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此外,于睿对“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叫好不叫座现象有着更深刻的解读。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落地,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将企业与资信、交易相关的数据,在线化、可信化,进而可交易化,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更先进的市场和交易方式。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去上述落地隐形成本的问题外,“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落地还会遇到两个问题,分别涉及金融业的根本痛点和创新本身必经的示范推广过程。

  金融业的根本痛点是过多的资金、过高的收益预期,对应太稀缺的优质资产。区块链对资产端进行透明化和可信化,只是对融资过程优化,但并没有对资产质量进行优化。于睿解释道,“这就导致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了相关的区块链,但实际上,可以融到资的企业并不会增加,反而会因为资产质量透明后寻租空间下降,导致融资成功率暂时下降。”

  此外,区块链对行业产生积极作用,更依赖规模化、网络化,必须从更高维度推动。他表示,不单单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在整个区块链的落地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较长的示范推广阶段,即使进入推广阶段,也可能因为成本高昂和综合性能不够全面,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另外,创新者还要面对既有的制度风险和利益竞争风险。比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区块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统参与机构的利益分配格局。也会导致落地的时候遇到一定程度的反弹。”于睿进一步补充道。

  金融机构通常提供以下一种或多种金融服务: ①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类业务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这是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行使这一功能的金融机构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类型。

  ②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

  ③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

  ④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

  ⑤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上述第一种服务涉及金融机构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经纪和交易功能;第四种服务被称为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纪或交易服务;第五种服务则属于咨询和信托功能。

  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历程,中国平安也迎来了而立之年。作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信托也成长为信托行业实力最雄厚的信托公司之一。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信托业进入主动化、标准化、净值化管理、统一监管的新时代背景下,平安信托的转型发展备受业界关注。

  如何看待平安信托的成长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

  平安集团总经理兼平安信托董事长任汇川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作为诞生于深圳的金融企业,平安信托22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发展环境、深圳特区良好的创新基因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在信托行业亟需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平安信托希望能够继续承担起率先转型的角色,通过不断优化公司发展战略,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信托公司成为众多产业发展中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能源、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领域。”

  “平安今年正好满30周岁,今年也是我加入平安的第26年,见证了大部分平安的成长历史。”任汇川说,30岁对一家企业来说,不年轻了,以30年的跨度看,可能80%的企业都消失了。一个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并能健康发展,是很不容易的。

  “作为亲历信托业快速发展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感觉到,近年来信托公司成为众多产业发展中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能源、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公益事业等领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任汇川称。

  中国信托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在最近十年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国民财富管理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成为实体经济重要的融资工具。

  据介绍,平安信托22年来紧跟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在基础设施建设、股权投资、财富管理、公益慈善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多个业务类型开创行业先河。早在2007年,平安信托即落地了国内首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山西太长、长晋、晋焦高速公路”,助力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平安集团保险资金提供低风险、稳定回报的基建投资组合。同年,平安联合相关保险方出资160亿元投资京沪高铁,成为除中铁之外最大的投资方,开启了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资高速铁路先河,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从过去5年看,平安信托累计投入实体经济规模超1.5万亿元,累计向受益人分配信托利润1965.33亿元,累计纳税57.43亿元。

  其中,在国企混改方面,2015年、2017年,平安信托两次投资中集车辆累计超19亿元,中集车辆在平安增资后,成功完成了混合所有制的改组,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在基建方面,落地昆玉高速、云南交安交通产业基金、葛洲坝高速公路投资基金、河北高速公路等项目,助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方面,2017年,平安信托协助推动平安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发起成立规模1500亿元的“广东平安发展基金”,用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包括智慧城市、高快速铁路、城轨等。

  信托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适应新形势,信托业也要更注重发展质量,摒弃‘速度情结’和‘规模意识’,更主动地服务实体经济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对于信托行业来说亦是如此。今年4月,《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资管新规”)下发,资管新规对于去通道、去杠杆、破刚兑的规定也表明,监管层正在全力推进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振兴、服务实体经济。

  “资管新规的出台将引导信托业进入高质量的发展轨道,也为信托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任汇川坦言,适应新形势,信托业也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摒弃“速度情结”和“规模意识”,更加主动地服务实体经济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任汇川表示,作为中国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行业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模式。在他看来,信托公司可以依托独特优势,定位为以直接融资和信托服务为特色的现代资产管理机构。具体来说,作为唯一横跨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是提供市场化直接融资的重要力量;是传统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补充,通过提供债权和股权直接融资,满足传统银行业和欠发达的资本市场无法满足的需求;同时,基于信托制度构建的金融机构,信托服务是信托公司的本源和最大特色;资产证券化等非通道的事物管理类信托则体现了信托本源,展现了信托的制度优势和技术能力,是信托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显著标志,是能够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有使命的资本”是任汇川口中的高频词汇。那么,何为“有使命的资本”呢?

  任汇川这样诠释:“在我看来有三层含义:一是我们希望能够尽己所能,降低金融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中介成本;二是我们希望引领行业,从简单的资金驱动转向资本驱动,参与更多的直接投资;三是我们希望能够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支持更多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兴产业、企业发展。”

  具体到业务实践上,任汇川表示,一方面,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积极创新,采用债权融资、股权投资、投贷联动、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特色化、专业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围绕 “三去一降一补”战略,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做好“加减”法,降低企业杠杆率,培育经济新引擎,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民营经济与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倡议和战略、重点领域,通过与政府产业基金合作等模式,支持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风险管控要摆首要位置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让‘黑天鹅’飞起来、不让‘灰犀牛’冲出来。”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由于信托业务的复杂性、创新性,近年来,行业各类风险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公众以及监管部门的关注。

  “风险没有免疫地,合规没有休止符。”任汇川表示,作为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信托业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不能忽视的是风险管控;我们要认清自身的机遇和责任,全面落实监管层“治乱、化险、合规、支实”的总目标,自觉抵制金融乱象,防范金融风险。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让‘黑天鹅’飞起来、不让‘灰犀牛’冲出来。”任汇川如是说。

  据任汇川介绍,平安信托一直以来都将风险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了“全员参与、全流程管控、业务全覆盖”的风险量化管控体系,坚守合规底线,做好实质风控,积极防控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同时,平安信托依托平安集团AI、大数据等领先的科技优势,打造了行业首个智能风险管理平台——平安信托智能风控云。

  近年来,监管部门密集出台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要求日趋严格。同时,信托业务存在资金端与资产端信息割裂、业务量多且结构复杂、项目覆盖地域广等行业痛点。平安信托方面称,智能风控云的建设与广泛运用,将有助于公司提高对信托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为公司在资金端和资产端双双打造行业翘楚提供切实风控保障,助力资本更低损耗地进入实体经济。同时,智能风控云也将为国内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发展进行有力探索,提升信托行业整体风险管理系统化水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树立行业标杆。

  中长期战略规划成型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金融市场专业化程度逐渐加深,中国信托业将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作为行业龙头之一,平安信托以锐意改革和创新著称,发展战略也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平安的大战略不断调整。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及金融去杠杆、严监管的背景下,平安信托的发展战略有哪些变化?

  任汇川透露:“近期,在平安集团统筹指导下,平安信托核心管理层与集团战略发展中心就平安信托未来三到五年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进行了深入、充分的研讨,提出在‘新经济、新环境,新未来’背景下,平安信托要朝着‘精品投资投行+机构资产管理’的新业务模式进行全面、彻底的转型。”

  “平安信托新战略是在资产端发挥信托制度优势,缩短金融中介链条,以多种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资金端做强对公资产管理,让资本顺畅、低损耗地充实到实体经济中去,打造有使命的资本。”任汇川进一步解释说。

  “平安信托作为行业引领者,在过去14年闯出了一条中国信托行业发展新路,在信托行业亟需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平安信托希望依托中国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战略优势,继续承担起率先转型的角色;通过不断优化公司发展战略,把握市场先机,持续引领行业。”对于新战略的未来,任汇川充满信心。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平安信托就开始构建以“基础产业”、“房地产投资”、“私人股权投资”三驾马车为核心的投资投行业务模式,并在1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强化投资能力,丰富投行业务模式。与此同时,近年来,平安信托抓住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打造主动管理能力,减少通道业务,拒绝多层嵌套,为机构客户提供基于资产负债的综合金融资产管理服务,这将为其后续在资金端做大做强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信托业保障基金的有效运行、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揭牌,加上之前已经成立的中国信托业协会,信托行业逐步完成了“一体三翼”监管架构,为信托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保障体系。任汇川表示,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金融市场专业化程度逐渐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信托业将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优秀的信托公司也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通过持续的服务提升与产品创新,以良好的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赢得投资者的尊重与信赖,成为我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加重要的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域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