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多了新门路,看他们如何脱贫致富先进事迹材料

脱贫致富找到了“新门路”土特产网上变成“香饽饽”
  长丰县大学生秦书宝回乡创业,从黄土地里找“金疙瘩”,探索发展特色农业,“走”电商平台,从网上“淘金”,让乡村土特产变身“香饽饽”,俏销又增效。春节将至,他的土特产订单愈发火爆,连日来忙得不可开交。
“前些日子的雨雪天气,导致很多订单都耽误了。”在义井乡杜岗村,秦书宝正在包装各种礼品盒,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近两天客户从网上订的,春节前必须要送达。”1986年出生的秦书宝是土生土长的长丰本地人,在合肥工业大学就读期间,精明能干的他通过勤工俭学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2016年毕业后,带着对家乡的情结,秦书宝决定回乡创业,并于当年流转200多亩土地从事特色农业种植,包括瓜蒌、甘蔗、佛心莲、有机水稻和特色山芋等作物。
创业总要经历风险。2017年4月,秦书宝从国外引进特色山芋,开始插苗上垄。“一开始长势还不错,以为丰收在望;可到了秋收,损失惨重。”秦书宝回忆说,“当时挖开地垄发现,根茎上大多未结山芋,有的很小。那季山芋秧苗、人工、肥料共损失了6万多元。”特色山芋种植的失败未击倒他的意志。“好在瓜蒌籽、甘蔗、佛心莲和有机水稻收成还不错。”
转机源于2017年的甘蔗销售。当年秋天,秦书宝种植的红皮甘蔗丰收,但由于上市集中,加之价格一般,销售也不理想。看着遍地的红皮甘蔗,秦书宝想着红皮甘蔗糖分高,可以先贮藏,在冬闲时再深加工。“10~12根鲜甘蔗,可以熬制一斤糖,成本在20~24元。”秦书宝算了一笔账,蔗糖网上销售价格每斤60元左右,效益可以翻两倍多。在淘宝网上,他通过土方熬制的蔗糖,深受网友喜爱。目前,每天销售收入有三四千元。
如今,从有机稻米、干莲籽、土制蔗糖,再到荷叶茶、奶油瓜蒌籽等,秦书宝种植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在网上卖得十分红火,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荷叶茶是这一年多我的得意之作。”秦书宝曾多次前往亳州中药市场考察,在专家指点下,通过专业茶厂制作荷叶茶,并在网上销售,让莲叶“变废为宝”。今年,秦书宝准备把莲籽基地扩大到60多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相信未来农村发展天地更广阔。秦书宝目前已注册安徽宝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一步还将引进百香果等多个新品种,扩大基地规模,带领农户一起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游客前往采摘观光,带动周边乡邻共同增收致富。 ·杜刚 本报记者 王蔚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出嫁女找脱贫致富门路,做草灰生意年赚6000多万
农家女魏春霞刚下嫁时,家里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因为结婚盖新房,婆家欠下几千元的债。为了摆脱窘境,魏春霞农闲时便骑着自行车去镇上、进城里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
她多次对丈夫说:“人穷就得想办法,人要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有一次,魏春霞和丈夫一起给潍坊柴油机厂送去一车稻草绳,厂家收购后用于捆扎机器。在铸造车间,她发现工人们居然把草绳放在滚烫的铁水中烧掉了,一打听她才知道,原来铁水出炉后要用稻草灰覆盖以提高铸铁件的成品率。
为什么不直接用草灰覆盖在铁水上?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海中跳出来。回到家里,魏春霞将院落中积存的稻草全部焚烧成灰,然后装了几袋送到潍坊柴油机厂。厂技术员试验后说,稻草灰只有添加化学原料才能直接覆盖铁水,但厂里也没有掌握此项技术,无法提供帮助。 魏春霞回家后陷入了沉思,稻草灰需要添加什么原料呢?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她多次跑到临沂市找人详细了解铸造所需的化学原料,然后在家里支起了炼灰炉,边学、边烧、边改进,废寝忘食地研究石灰、铝矾等原料的添加比例,终于配制出自己满意的稻草灰。
1990年初春,魏春霞从邻居家借了一辆地排车,装了一车稻草灰,和丈夫再次踏上了去潍坊柴油机厂的路。“这一次赚了100多元钱!厂里用后感到效果好,达到他们的要求,就不断打电话让我们送货。”从此,这个农村妇女烧制的稻草灰成为潍坊柴油机厂等厂家的专用铁水铸造用品。1994年,魏春霞投资50多万元租赁了村外的一处水塘,将其填平后在上面建起厂房,正式挂出了“临沂合金复料厂”的牌子,与潍坊柴油机厂、高密内燃机厂等7家大型铸造厂保持稳定的长期供货关系。
产品有了固定的供货渠道后,魏春霞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刻苦钻研,反复试验,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多年来,因为天天与铸造企业打交道,她知道铁水净化不够是长期困扰铸造企业的难题,为此她不断试验摸索,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国家专利产品“铁水孕育剂”以及多种以稻草灰为原料的铸造业辅助用品。如今,魏春霞手里的订单数量越来越多,数额也越来越大,而她本人先后获得全省农村妇女科技创新一等奖和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荣誉称号。
如今她的产品畅销山东、山西、江苏、安徽等26个省区市,部分产品已销往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年产值6000多万元。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中国领先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今日搜狐热点【脱贫攻坚 决胜小康】农家乐成了马场村致富新门路
中国兰州网5月17日消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自身优势和身边的资源脱贫致富,无疑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最好方式。近年来,七里河区打造石佛沟景区颇有成效,不仅让景区成为七里河区一张新名片,也让景区内的村民们有了新的致富门路,其中农家乐成了不少人致富的选择。5月9日,记者踏访了位于石佛沟景区内的阿干镇马场村。这里地处山间,景色秀美,是景区内农家乐发展较有特色的一个地方,也是不少游客避暑消夏的选择。马场村的村民们利用村落地处景区的优势,发展农家乐,探索新的致富路。农家乐成为致富新门路当天上午的马场村天气阴沉,山中云雾缭绕,绿树红花,一座座小院笼罩其中,一排排房屋挂满了大红灯笼,在秀丽景色的映衬下,农庄显得格外醒目。村民雷发其家就在马路边上,家对面就是山。雷发其的家是一个新修的院子,水泥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进屋子,陈设虽然简单,但收拾得井然有序。雷发其坐在炕边的椅子上,讲述他开农家乐的事。雷发其说,他今年38岁,因患有强制性脊柱炎导致胯骨坏死,下身行动不便,从2008年开始依靠拐杖行走。家中还有老母亲,两人相依为命,生活捉襟见肘,每年都得靠政府低保来维持生活。近年来,道路也硬化畅通了,镇上的干部和村干部都建议他开农家乐提高收入。看到乡亲们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办农家乐,他便想“既然住在景区,何不也试一试”?于是从去年6月开始,雷发其开始琢磨着开一家农家乐,并付诸行动。虽然行动不便,又跟母亲相依为命,但雷发其显得十分乐观向上。当天的采访中,他性情爽朗,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了记者。雷发其说,他家农家乐开得很顺利,得到了区级扶贫政策的支持,这几年他陆续收到的扶贫资金也有1.3万元左右,加上他自己的积蓄和亲友的帮助,筹集了6万多元,农家乐的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去年八九月份,他还参加了区上组织的技能培训班,学习了厨艺,让他有了一技之长。同时,他还参加了区消防部门组织的消防安全培训,餐厨垃圾等物的处理也与区执法局签订了合同。现在,他前期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做好,就等着旅游旺季到来后开门迎客了。马场村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跟雷发其一样,马场村还有不少人希望借着石佛沟景区的发展致富。在马场村主干道走一走,沿途坐落着不少农户房屋,这其中很多都被改造成了农家乐。据介绍,雷发其所在的地方有150多户人家,其中经营农家乐的有17家之多。这些农家乐各有特色,从马场村看去,各种风格的农家乐建筑点缀在山间,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云顶风景区就位于马场村内,植被原始,森林茂盛,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清静休闲之地,近来更被誉为是金城兰州的“休闲后花园”,这无疑将会为马场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据镇政府相关干部介绍,经过这些年开发式的旅游扶贫,马场村村旅游业全面开花,同时,马场旅游扶贫开发为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带动了交通、通讯、商贸、水电、城乡建设的发展。旅游开发把更多的商机带到了群众的家门口,为进一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马场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这几年在稳定百合种植面积450亩的基础上,开始试种冷凉型高原夏菜。同时,为积极配合石佛沟景区管委会关于实施石佛沟景区千亩花海种植土地流转工作,由镇政府负责,石佛沟景区管委会生态局配合在大沟、马场、深沟掌3村完成了837亩退耕还林,完成了645.89亩千亩花海土地流转工作,种植油菜花、鲁冰花等花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年马场村更注重环境保护,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植树造林,极大地美化了村庄环境。实行旅游开发,有利于破除群众落后的观念,促进了人们精神面貌的更新,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记者 桑杰才让 申亮/文 甘霖/图)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寻找脱贫致富新门路 湘乡贫困户开办淘宝网店-湘潭文明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寻找脱贫致富新门路 湘乡贫困户开办淘宝网店
  “杨鹤明的淘宝网店正式营业了,没想到我们这样的偏远乡村也可以办网店!”9月5日,湘乡市中沙镇梅龙村村民们互相传递着令人惊喜的消息。
  6日从早到晚,杨鹤明的淘宝网店一直很热闹,梅龙村及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们三五成群前来购物或了解“淘宝”常识,有的村民仔细选购现场商品,有的拿着手机在“农村淘宝”软件上订货,有的看到绑定“农村淘宝APP”有礼品,忙着请人下载。初步统计,当天的营业额约有4000元,交易的主要商品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小型电子产品。杨鹤明介绍,除店里现有的商品外,其他大件家电、农资等商品都可以通过网店采购,送货上门,价格比其他实体店更优惠。
  现年38岁的杨鹤明身患尿毒症已经3年,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读书,他家是这个省定贫困村中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但他并没有丧失斗志,积极寻找脱贫致富门路。今年年初,在驻村帮扶队员的引导和支持下,杨鹤明决定开一家淘宝网店。他积极参加湘乡市举办的农村淘宝运营商培训、面试和实习,积累了一定的网店经营经验。
  为了扩大“农村淘宝”的知晓率和影响力,杨鹤明策划了多项活动,得到多方支持。湘潭市商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湘乡市商务局部分干部职工多次上门指导开业筹备工作,从商品准备、优惠活动策划、前期广告宣传、场地布置等,每个环节都安排得非常周到。连日来,村干部们走村入户发放“淘宝”宣传册,部分村民在微信朋友圈帮忙打广告,效果良好;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高级运营经理组织10余名农村淘宝合伙人到开业现场助阵,并从其他服务站调商品过来,方便群众选购。
  杨鹤明说,他将用心经营好这家网店,既为自己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也为方便周围村民购物及推介、推销当地土特农产品作出应有的贡献。(湘潭日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刘舟)
技术支持:&&建议IE5.5,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访惠聚】精准施策 多渠道拓宽农民脱贫致富门路【访惠聚】精准施策 多渠道拓宽农民脱贫致富门路光明网百家号通讯员:王建强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库车县阿拉哈格镇克塔特村“访惠聚”工作队通过建大棚、修暖圈、发展庭院经济、引进优势产业等多种方式,拓宽村民的脱贫致富门路,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段时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库车县阿拉哈格镇克塔特村 “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们正忙着和村民一起盖大棚,这是今年他们为村里15户贫困户“量身定制”的脱贫项目。村民艾则孜·沙依木由于生了一场大病,家境困窘。看着工作队队员这两天跑前跑后地为自己盖大棚,他非常高兴:“去年工作队给我发了十四只羊,现在已经发展到二十几只,还有几只母羊马上要生了。今年又给我建了一个大棚,我要好好干,争取早日致富。”为了引导村民发展大棚种植,“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去年自筹资金在村里建了40个小拱棚,别看样子不起眼,亩均效益都达到了8000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年开春前,村里的15家贫困户找到工作队,主动要求种植大棚蔬菜。“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又积极协调,为每户申请了1万元建大棚专项资金,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引进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今年工作队规划了一揽子增收计划,有的项目已经开建,有的正在规划当中。已经在克塔特村驻村三年的工作队队长李晋阳告诉记者:“我们今年的特色养殖比如斗鸡这一块,5个暖圈已经修好了,5000只鸡苗马上就要进驻了。我们在特色种植方面,甜叶菊作为一个项目已经引进了,一亩地就可以得到1600元的效益。另外我们对一些没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进行了改造,把一些老旧的杨树改造为库车小白杏,就想希望利用库车小白杏这张名片,让我们这个村把旅游和经济发展全部带动起来。”克塔特村党支部书记阿不里提甫·吾许说,有“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坐镇,乡亲们对如期脱贫充满信心:“我们2017年已经脱贫了18户,2018年计划的15户脱贫,剩下的18户明年计划再脱贫。”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来源: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直播新疆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光明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贫致富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