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弄清楚里面的什么是大数据时代

JIFANG360.com - 机房360
当前位置: >>
理清云端部署与内部部署的区别:这五个问题你需要弄清楚
摘要:要做出将工作负载保留于内部部署或将其移动到云端部署的决定是很复杂的,需要深入了解您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设计。如果盲目做出这一决定,可能造成性能降低或产生额外的费用成本。它也可能迫使您将工作负载从公有云迁移回公司内部——这就是被称为“非云端部署”的趋势。
  非云端部署的趋势是确实存在的,但并非无法逆转。
  要做出将工作负载保留于内部部署或将其移动到云端部署的决定是很复杂的,需要深入了解您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设计。如果盲目做出这一决定,可能造成性能降低或产生额外的费用成本。它也可能迫使您将工作负载从公有云迁移回公司内部&&这就是被称为&非云端部署&的趋势。
  在过去几年中,容器和微服务器趋势促使IT部门将应用程序分解成较小的组件,并帮助基础设施更具弹性。传统上,应用程序是一组设置在机器内部的组件集合,但更为现代的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程序位于一组机器中。这将在系统内创建出新的流量模式以及依赖关系,并展示出决定应用程序或工作负载应该在何处运行的不同因素。
  IT容易忽视这些新的因素,并且冲动地将负载迁移到云端,这凸显出可扩展性、高可用性和更多的第一手的方法,但云端部署并不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因为许多公司发现,公有云并非最适合每一项工作负载,所以出现了逆向迁移或者&非云端部署&的这一趋势。根据Datalink的调查显示,有近40%的具有公有云体验的组织已将系统从云端迁移到内部。
  &非云端部署&的出现是有着诸多原因的,主要是为了节省资金或获得更高的管控水平,而这通常是由于缺乏了解所引起的。Datalink调查中只有31%的受访者对应用进行了评估,以确定应用程序是否属于在云端部署的优良候选。在您最初的云端部署与内部部署辩论之中,可提出以下五个问题,以防止反向迁移的麻烦。
  企业在法律和法规要求方面有多严格?
  必须考虑安全性和合规性,以确定应用程序或工作负载是否属于公有云还是在内部。工作量可能与某些法律和监管要求相关&&例如,医疗保健公司的数据必须符合&健康保险可移植性和责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同样金融服务公司也必须严格地遵守法规。
  IDC分析师马修&伊斯特伍德(Matthew
Eastwood)表示:&在一家全球化的公司之中,在数据需求方面存在很多限制,如果您在欧洲工作,欧盟对此具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他说,IT团队应该参加研讨会并与内部法律团队进行协调,以了解其组织的具体法律和监管要求。
  451 Research的分析师杰弗里&菲达卡罗(Jeffrey
Fidacaro)说,如果工作负载涉及到敏感的客户数据,那么在法律和监管方面的要求也是如此。将敏感的消费者数据移动到云端需要对云提供商的服务级别协议进行深入评估,因为许多合同细微差别可能会导致诸多并发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现内部部署设置本身比云更加安全。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云运营协调员巴亚尔容(Pier-Luc
Baillargeon)认为,对一些在内部部署的工作负载进行监管要求,但是如果公司的安全团队推荐该选项,则可以将这些工作负载移至企业内部。
  &也许这是个意识层面的问题,人们还没有准备好说,外部设施与内部设施一样可靠,因此这只是一项循序渐进的事情。&他说。
  另一些人认为,将敏感数据移动到云端感觉有风险只是缺乏对如何保护云端的工作负载的了解,而不能说是平台本身的根本缺陷。
  &如果您查阅主要云提供商们的产品,您就可以,例如可以提供严格的网络和安全控制。您可以在存储数据时进行数据加密&,VMware的工程架构师斯科特&洛维(Scott
Lowe)表示。&因此,只要设置正确,公有云中的安全性水平(与企业内部)大致相当。&
  应用程序使用模式是稳定还是起伏?
  工作负载的差异性也是选择公有云还是企业内部决策讨论的重要一环。确定应用程序使用模式,例如用户访问应用程序的频率以及该访问是稳定和可预测的,还是在特定时刻来得颇为剧烈。
  Eastwood认为,例如移动式前端应用程序可能在企业内部难以管理,因为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的负载结构实在是难以预测。
  他说:&如果你是一位零售商,而且正要筹备&黑色星期五&,那么系统在星期五的负载可能是平时星期五的五倍之多。对于每年只会遇到一次的情况来说,很难提前规划和建设。&
  云端的可扩展能力以及自助服务性质可适应这些不可预测的应用程序使用模式。借助内置自动化功能,用户可以点击几个按钮,并在几分钟内启动某一实例,以快速响应工作负载的需求。传统流程要求开发人员向IT提供一项额外的服务器或虚拟机的正式请求,以证明CPU和内存资源的合法性&&然后等待对方划拨资源。
  不仅聚焦应用程序使用外,企业还必须追踪数据增长模式。通常情况下,组织每年的数据增长率将达到50%,但是如果您突然看到数据增长了四倍,就一定会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并应重新考虑您的基础设施以适应这一需求。
  通常需要频繁更改的面向客户的应用程序也可能更适合云端。例如,IT团队每年只使用两次的应用程序应该保留在内部运行。但是对于需要频繁更新的应用程序,例如错误修复或新功能,云端部署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Baillargeon说:&对于[某些]工作负载而言,我们希望尽可能快地实施变更。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办法就是云端部署方式。&
  云端部署会造成网络延迟问题吗?
  如果不了解应用程序的通信模式,组织可能会选择不恰当的位置对其进行托管,并造成网络延迟问题。
  Lowe说,与内部部署工作负载进行大量通信的云端工作负载,在公有云和企业数据中心之间产生更多的通信流量,这需要架构改进能确保充分的连通性。
  IT团队必须评估复杂的网络架构情况。也许数据中心的南北方向的流量会产生大量的东西方向的请求。或者,您可能围绕需要频繁相互交流的应用程序构建了一系列微服务。
  Lowe认为:&如果您把较大集群的一部分正在进行沟通的组件组成一个应用程序,并将其固定到公有云中,那么这样就完成了两件事情。您已经引入了部分延迟,您可能已经引入了具有10或15个不同的服务的点,需要与公有云中的一个或两个服务进行通信,您可能有相当大的流量需要处理&或许真正超过你所真正理解的部分。&
  如果您决定将应用程序迁移到公有云端,请仔细选择其所属的区域以避免网络延迟问题。了解哪些用户将连接到该区域、从哪里连接,您需要多少带宽以及涉及哪些其他组件或工作负载。
  Fidacaro表示,为云端工作负载创建一系列潜在的网络延迟问题,并确定多少量级的延迟是可以忍受的。
  &如果它的容量很大,并且还需要大量的带宽,将通道中的所有数据运行到集中的公有云中是否有意义?&,他说。
  如果没有意义,企业可以将计算能力和分析转移到边缘。使用边缘分析来压缩该数据,只传递您需要在网络间所保留的内容,并将其余部分推送到云端。
  老旧设备或大型机应用程序是否值得迁移?
  部分应用程序因为财务或技术原因而面临的迁移风险太大,但如何识别这些应用程序?
一些传统工作负载,例如在Unix机器或大型机应用程序上运行的工作负载通常属于此种类别。
  &大型机工作负载通常是战略性的,并不一定容易卸载和迁移,&Eastwood说。&当您开始考虑风险以将它们留在的原有的位置时,就更加安全也更为经济。&
  他认为,停机时间是大型机应用程序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特别是如果它们是高优先级并且对业务产生直接的影响的时候。这些包括直接连接到基本工作流的金融应用程序或移动端应用软件(apps)。
  然而,Fidacaro说,这不仅仅特别是大型机应用程序,造成了这种风险。技术障碍可能阻碍将遗留应用程序移植到云端的虚拟化实例。如果它不是一个虚拟化或云端就绪的应用程序,组织往往会花费财务成本来实现现代化,以便能够有效地在云端运行。
  他说:&当您考虑到这些环境情况时,您不仅必须将其移植到云端运行,还可能需要与其他应用程序进行交易的动作。&
  Lowe说,不需要全局可见性的传统应用程序是相当静态的,不需要根据需要重新定位可能不值得卸载。大量定制和内部使用的应用程序(如组织的库存系统)也应留在企业内部。
  有没有预测公有云的费用?
  部分组织错误地相信,公有云总是比本地的替代方案更为经济。为了计算将工作负载移出企业内部,网络以及工作量差异性还有许多其他组件的财务影响应考虑在内。
  例如,网络的延迟会影响云端与内部部署相比较而言在财务上的可持续性。组织可以轻松前后迁移低延迟且不需要频繁访问的低延迟工作负载,这些负载应进入公有云,而不应该在本地存储大量数据。
  &公有云是相当便宜的存储,&Fidacaro说,&如果您现在不需要访问数据进行分析,您可以将数据从边缘或企业拉到公有云端。&
  考虑工作量的利用率如何影响价格。Lowe表示,可持续的利用可能会降低运营成本,例如,突发或轻微使用的工作负载在公有云端是更为合适的。
  了解应用程序的性质。例如,找到它通常消耗的内存和CPU的百分比,并根据这些数字确定需要的云端实例的大小,以计算出云端部署的潜在开销。
  &如果您突然将应用程序移动到云端,您就会在该位置创建大量的数据,&Eastwood说。&许多云模型包括对数据存储的溢价,并且由于诸如网络税和费用之类的云端费用,将数据移回企业内部的花费是昂贵的。&
  评估可能发生的云端中断带来的财务风险。例如,如果一家航空公司的负载平衡应用程序停机,其公司的整个业务系统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您可以集中注意力在某些方面,就能获得更好的回报,而不需要那些高价值应用程序,其中最大的风险是访问这些应用程序的损失和潜在的数据丢失,&Eastwood说,&这些东西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核心的,您无法承担其中断带来的后果。&
  Lowe认为,随着应用程序变得越来越分布式,了解每个工作负载不同的外部和内部元素都是至关重要的。
  &你必须了解应用程序间的依赖关系、相互连通性以及组件情况,以便清楚什么可以或应该迁移到另一个位置,&他说。
  责任编辑:DJ编辑
扫一扫,订阅更多数据中心资讯
本文地址: 网友评论:
条 阅读次数:
版权声明:凡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由北京电子学会计算机委员会组织
中经名气告诉您法治时代下的电子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施耐德电气的研发设计人员认为空
6月15日,以“云集响应,赢粮景
5月28日,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作者:和讯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谁拿生命开玩笑,谁就得完。
  疫苗事件,可谓天怒人怨,引发了公众大面积的焦虑和恐慌,让好不容易才积累到的那丁点“国产信心”被击碎。
  而细枝末节,也拷问着相关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销售费用。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药物销售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各个公司的市场推广、销售管道的构建,并最终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总营收。
  但若销售费用一直过高,产品毛利率提升就会更加困难,在医药产品的生产研发成本又难以降低的背景下,最后只能采取“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铤而走险”。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智通财经APP以出厂价简单地举个例子,如果某药物毛利是92%,营销费用占比36%,这意味着出厂价为人民币100元(单位下同)的药品中,直接用在药品上的材料人工等各项生产成本只有8元钱,而用在行销上却高达是36元。
  也就是说,销售费用是药品直接成本的近5倍。
  无独有偶,就A股几家“人用疫苗”来说,其销售费用基本上均位于高位,部分甚至高于净利润。“赔本做生意”显然就有问题。
  显示,A股几家人用疫苗上市企业2018年一季度平均净利润率为31.77%,同期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5.37%,A股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为14.31%。其中,长生生物位居榜首,一季度净利润率超过45%。
  净利润率超高,可销售费用也不低。
  智通财经APP发现,这四家上市疫苗企业一季度平均销售费用约1.12亿元,平均下来可能并不算高,但要知道,其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无不例外甩研发占比几倍,更高于同期医药行业的22.79%。
  其中,康泰生物销售费用处于最高水平,该公司一季度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近一半,达到48.93%。而按所披露的123个销售人员计算,一季度人均销售费用为160万元左右;而长生生物,按披露的25人计算,平摊下来,每个人就“干掉”了470万元。
  销售费用高之余,其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和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相差也激起明显。
  其中两项费用差距最大的公司就是这次“涉事”公司,长生生物销售费用占比相较研发投入分别高26.03个百分点;康泰生物则高出38.66个百分点。
  事实上,和A股疫苗公司一样,虽无真正做疫苗的企业,但也冒出不少销售费用偏高的药企。
  智通财经APP根据2017年财务数据对比发现,港股医药板块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最高的五位,分别为亿胜生物(01061)、天大药业(00455)、复旦张江(01349)、中智药业(03737)以及中国生物制药(01177)。
  但放眼一看,除外,其余都是中小市值,甚至“壳”票。
· 先说榜首的
亿胜生物。2017年,该公司期内营业额为8.996亿港元,同比增长16%。毛利为7.376亿港元,同比增长18.4%。年内溢利为1.67亿港元,同比增长22.8%。   分销及销售开支约为5.15亿港元,较2016年约4.10亿港元增加25.5%。从营收贡献端可以推算,其销售费用主要是用在了自有产品贝复舒系列、贝复济系列上。
  其中,眼科630人,覆盖医院4000家;外科780人,覆盖约5400家医院,2017年参与超过600场学术讲座及2200场市场推广活动。按人头平摊,人均仅36.52万港。因此,占比较小。
  · 再说光动力药物生产商复旦张江。2017年,实现收入约4.98亿元,同比下降了20%;股东应占利润7528.7万元,同比下降46%。   尽管处于亏损,但这并不妨碍该公司销售费用的上涨。数据显示,2017年的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超过了50%。具体为2.53亿元,比研发投入1.10亿元足足多了一倍。
  细看财报,其费用多投在了艾拉(盐酸氨酮戊酸散,ALA)和里葆多两个产品上,尤其是前者,艾拉的销售销售收入同比增加 18%,而新上市的复美达也贡献了约 6%的收入。
  至于里葆多,因为从泰凌医药(01011)手中拿回后,其实销售端出现了极大的不稳,销售收入同比减少 58%。
  · 最后说中国生物制药,这只是足可撑起港股医药板块门面的票。智通财经APP观察到,2017年,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8亿元,同比增长9.4%;净利润为21.7亿元,同比增长32.6%。
  计入权益投资及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利润及亏损前及后,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盈利同比增长20.8%及32.6%。
  期内,该公司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约39.83%,因体量较大原因的,这块费用高的59.17亿元。
  大笔销售费用支撑下,该公司销售金额超过亿元的单品共32个,比2016年增加4个,过10亿元的重磅品种就有4个。
  比如肝病药物润众销售额约31.68亿元,较同期增长约4.8%;天晴甘美注射液销售额约19.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0%;震痛药物凯纷销售额约15.72亿元,较同期增长约31.6%;心血管药物凯时注射液销售额约10.9亿元。
  总体来说,药企取得巨额营收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超高的费用投入。
  而从狭隘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投资逻辑,在“救人治病”的行业,这样的盈利方式或许本身就存在问题。(完)
  文章来源:智通财经APP、智通财经网
  原《被放大的疫苗恐慌,过高的销售费用占比》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港股挖掘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一: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谁拿生命开玩笑,谁就得完。
  疫苗事件,可谓天怒人怨,引发了公众大面积的焦虑和恐慌,让好不容易才积累到的那丁点“国产信心”被击碎。
  而细枝末节,也拷问着相关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销售费用。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药物销售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各个公司的市场推广、销售管道的构建,并最终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总营收。
  但若销售费用一直过高,产品毛利率提升就会更加困难,在医药产品的生产研发成本又难以降低的背景下,最后只能采取“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铤而走险”。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智通财经APP以出厂价简单地举个例子,如果某药物毛利是92%,营销费用占比36%,这意味着出厂价为人民币100元(单位下同)的药品中,直接用在药品上的材料人工等各项生产成本只有8元钱,而用在行销上却高达是36元。
  也就是说,销售费用是药品直接成本的近5倍。
  无独有偶,就A股几家“人用疫苗”来说,其销售费用基本上均位于高位,部分甚至高于净利润。“赔本做生意”显然就有问题。
  显示,A股几家人用疫苗上市企业2018年一季度平均净利润率为31.77%,同期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5.37%,A股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为14.31%。其中,长生生物位居榜首,一季度净利润率超过45%。
  净利润率超高,可销售费用也不低。
  智通财经APP发现,这四家上市疫苗企业一季度平均销售费用约1.12亿元,平均下来可能并不算高,但要知道,其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无不例外甩研发占比几倍,更高于同期医药行业的22.79%。
  其中,康泰生物销售费用处于最高水平,该公司一季度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近一半,达到48.93%。而按所披露的123个销售人员计算,一季度人均销售费用为160万元左右;而长生生物,按披露的25人计算,平摊下来,每个人就“干掉”了470万元。
  销售费用高之余,其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和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相差也激起明显。
  其中两项费用差距最大的公司就是这次“涉事”公司,长生生物销售费用占比相较研发投入分别高26.03个百分点;康泰生物则高出38.66个百分点。
  事实上,和A股疫苗公司一样,虽无真正做疫苗的企业,但也冒出不少销售费用偏高的药企。
  智通财经APP根据2017年财务数据对比发现,港股医药板块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最高的五位,分别为亿胜生物(01061)、天大药业(00455)、复旦张江(01349)、中智药业(03737)以及中国生物制药(01177)。
  但放眼一看,除外,其余都是中小市值,甚至“壳”票。
· 先说榜首的
亿胜生物。2017年,该公司期内营业额为8.996亿港元,同比增长16%。毛利为7.376亿港元,同比增长18.4%。年内溢利为1.67亿港元,同比增长22.8%。   分销及销售开支约为5.15亿港元,较2016年约4.10亿港元增加25.5%。从营收贡献端可以推算,其销售费用主要是用在了自有产品贝复舒系列、贝复济系列上。
  其中,眼科630人,覆盖医院4000家;外科780人,覆盖约5400家医院,2017年参与超过600场学术讲座及2200场市场推广活动。按人头平摊,人均仅36.52万港。因此,占比较小。
  · 再说光动力药物生产商复旦张江。2017年,实现收入约4.98亿元,同比下降了20%;股东应占利润7528.7万元,同比下降46%。   尽管处于亏损,但这并不妨碍该公司销售费用的上涨。数据显示,2017年的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超过了50%。具体为2.53亿元,比研发投入1.10亿元足足多了一倍。
  细看财报,其费用多投在了艾拉(盐酸氨酮戊酸散,ALA)和里葆多两个产品上,尤其是前者,艾拉的销售销售收入同比增加 18%,而新上市的复美达也贡献了约 6%的收入。
  至于里葆多,因为从泰凌医药(01011)手中拿回后,其实销售端出现了极大的不稳,销售收入同比减少 58%。
  · 最后说中国生物制药,这只是足可撑起港股医药板块门面的票。智通财经APP观察到,2017年,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8亿元,同比增长9.4%;净利润为21.7亿元,同比增长32.6%。
  计入权益投资及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利润及亏损前及后,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盈利同比增长20.8%及32.6%。
  期内,该公司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约39.83%,因体量较大原因的,这块费用高的59.17亿元。
  大笔销售费用支撑下,该公司销售金额超过亿元的单品共32个,比2016年增加4个,过10亿元的重磅品种就有4个。
  比如肝病药物润众销售额约31.68亿元,较同期增长约4.8%;天晴甘美注射液销售额约19.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0%;震痛药物凯纷销售额约15.72亿元,较同期增长约31.6%;心血管药物凯时注射液销售额约10.9亿元。
  总体来说,药企取得巨额营收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超高的费用投入。
  而从狭隘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投资逻辑,在“救人治病”的行业,这样的盈利方式或许本身就存在问题。(完)
  文章来源:智通财经APP、智通财经网
  原《被放大的疫苗恐慌,过高的销售费用占比》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港股挖掘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二:财报季来袭,如何轻松看透数据背后隐藏的投资机会?
  2018年的美股第二财报季已于上周拉开序幕,200多家标普500企业将在接下两周内陆续公布业绩。截至目前,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当中已有超过20家公司公布了财报,其中包括百事可乐、摩根大通、富国银行、花旗银行。
  券商Earnings Scout公司首席执行官Nick Raich表示,在已经公布财报的公司中,有86%的业绩超出预期,盈利同比增幅平均值为24.08%。财报数据显示,百事可乐第二季度的营收达到了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2.4%;摩根大通创下史上最强二季度利润表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8.3%至83.2亿美元,增速远超预期的9.4%。
500)this.width=500" rel="nofollow" src="http://imgproxy.wdzj.com/app/imgBridge/index?http://caiji.3g.cnfol.com/wine/images//9122.png" vspace="10">
备注:7月份可重点关注的美股公司财报发布时间
亮眼的财报数据,并没有放松投资者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紧张神经。2018年下半场,无论是投资美股还是港股,要想把握市场走向、抓住投资机遇,看懂二季度财报是关键。
  财报对股市投资有多重要?股神巴菲特曾说,他娱乐自己的方式就是看公司财报。财报非常直观的反映了一家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人来说,无疑是投资决策最重要参考依据。
  如何快速看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通常,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最核心的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读懂这三张表,就掌握了财报信息的关键。那这三张表都看什么?
  首先看资产负债表,这张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需重点关注资产规模、构成、质量及异动情况。通过这四项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目前“身价”及各项资产变化,从中了解上市公司的业务现状,并预测出其业绩兑现期。
  其次,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分配情况。利润表又称“损益表”,直观的反映了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关键数据包括成本、费用、税收、利润等。通常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在外股数,净利润越大的公司越有钱,越有潜力,每股收益也会越大。如果想要做中长期投资,每股收益自然是越高越好。
  最后,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主要包括了生产经营、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三大环节。现金流量的大小,反映了企业偿债能力及支付能力,决定了公司短期生存能力。一般情况下,经营性现金流量越多,说明公司销售好、资金周转快,业务正处于良好发展时期。
  要读懂一家上市公司财报,只看这三张表也不是万能的,还需掌握杜邦分析法之类的基本分析工具,不仅看目标公司业绩,行业的发展及同行间的竞争对手也有必要做横向对比分析。
  不想费劲看财报?华盛为你解读
  财报如此重要,但对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要想靠自己整明白,无疑很困难。接下来的半个月,不仅是美股,港股上市公司也将陆续发布财报,面对纷至沓来的财报,想要轻松get重点?来华盛通,这里有专业的解读和丰富的礼品等着你!
  华盛通作为新浪集团和华盛证券旗下的港美股交易平台,也是业内唯一一家直连微博社区的平台。在华盛通,投资者无需担忧没时间或看不懂财报,这里有资深投研团队为你做深入浅出的解读,还可以在社区随时和财经大V沟通交流。
  通常财报季有几百家上市公司要发布财报,一不留神就容易错过重要公司财报。华盛通的财经日历功能,可以按日、月、年不同周期查看近期即将发布的公司财报,还有一键设置“提醒”功能。届时,系统将在在财报发布日的上一个交易日早上8点(晚上8点)发布推送提醒,让你第一时间收到最新鲜的财报。
500)this.width=500" rel="nofollow" src="http://imgproxy.wdzj.com/app/imgBridge/index?http://caiji.3g.cnfol.com/wine/images//4732.png" vspace="10">
备注:华盛通APP 财经日历、社区界面
不仅如此,华盛还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礼品,让你在财报季不仅有的“看”,而且有的“赚”!即日起至7月底,凡是在华盛通新开户用户即可参与抽奖,我们为大家准备了百度AI 带屏智能音箱、3M 护目镜、免佣卡、微博红包等多重豪礼。新老用户每成功邀请一位好友开户,即可增加一次抽奖机会,每成功邀请10人开户即可获得价值100元的亚马逊礼品卡一张,多邀多得哦!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三:A股疫苗企业尴尬现实:低调的研发投入 超高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与研发投入相比最悬殊的两家公司,恰恰是长生生物(行情002680,诊股)和康泰生物(行情300601,诊股)。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为人父母者,首先想到可能不是带着小孩出外游玩,而是先翻一下家中那张小小的“预防接种证”:家中小孩接种的疫苗是否来自于问题生产企业?
很显然,疫苗问题正在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拷问着相关企业的底线。
在事件背后,我们梳理了A股疫苗营收占比较高的上市公司,分析他们的经营和财务指标,看看这些企业究竟有何特点?
记者梳理发现,A股市场涉及疫苗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量有数十家,但多数疫苗业务营收占比较小,构成主要业务收入的上市企业,初略统计有十多家,这其中,动物用疫苗生产企业相对较多。
这是一张很有信息量的表格,我们随后将重点分析。
注:数据来源wind,仅供参考,以公告为准。因一季报研发数据不全,所以选用了年报数据进行对比。
疫苗企业很“赚钱”:净利率普遍超过一般医药企业
生产疫苗的企业普遍利润率较高,显著超过一般医药上市企业。
统计利润率数据可以发现,上述十多家疫苗上市企业今年一季度平均净利润率为27.57%,同期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5.37%(注:医药行业公司按申万医药生物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统计,为剔除负值后的平均值),A股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为14.31%。
上述公司中,生物股份(行情600201,诊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率超过50%,高达53.99%。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主要生产布病疫苗(主要为牛用)、禽苗灭活苗、禽苗活苗、猪圆环、猪蓝耳疫苗、猪瘟疫苗等多个种类的动物疫苗。公开财务资料显示,公司近些年经营业绩不错,营收和净利润连续数年持续增长。
此番陷入舆论漩涡的长生生物利润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公司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率为45.53%。公司除了生产近日被曝生产记录造假的冻干人用狂犬疫苗(Vero细胞)外,还生产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以及ACYW 135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智飞生物(行情300122,诊股)旗下的智飞绿竹主要生产AC-Hib三联疫苗、AC结合疫苗、Hib疫苗、四价流脑疫苗等产品,旗下智飞龙科马主要从事防治结核类生物制品以及预防狂犬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类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智飞生物一季度净利润率超过30%。
总体来看,上述疫苗生产企业中,大多数净利润率超过了20%,而同期A股市场净利润率超过20%的企业不到1/5。也就是说,疫苗企业的净利润率,显著超过医药公司整体水平,更是高于A股平均水平。
看研发投入:疫苗企业研发投入普遍超过一般医药企业
由于疫苗的特殊性,疫苗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医药上市企业,更显著高于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17年度,上述纳入统计的疫苗上市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值超过10%,为12.74 %,同期医药行业上市企业该项平均值为5.28%,A股市场上市公司该项平均值仅为3.90%。
沃森生物(行情300142,诊股)2017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甚至达到了49.87%。
尽管如此,半数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低于10%水平,4成公司仅略超10%。
疫苗企业销售费用普遍高企
疫苗生产企业的利润率普遍较高,高利润率的另一面是,其在销售上不惜花费重金,销售成本普遍较高。
数据显示,上述纳入统计的上市疫苗企业今年一季度平均销售费用超6000万元,虽然从绝对数值来看起来并不高。但如果观察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可以发现,疫苗生产企业的销售费用水平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上述纳入统计的疫苗上市企业今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值为21.01%,略低于同期医药行业(22.79%),但显著高于同期A股市场的整体平均水平,同期A股市场一季度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值则仅为8.15%。
在主要疫苗生产企业中,康泰生物销售费用水平较高,该公司一季度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近一半,达到48.93%:公司今年一季度销售费用高达1.97亿元,同期营业总收入为4.03亿元。该公司2017年年报显示,共有销售人员123人,对应销售费用为6.15亿元,人均销售费用为500万元。而长生生物年报则显示,销售人员为25人,对应销售费用则高达5.83亿元,人均销售费用超过2000万元。
几家生产人用疫苗的上市公司该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较高。除了康泰生物外,沃森生物、长生生物该项比例也均超过了30%。
再将上市疫苗公司的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除沃森生物和生物股份外,其余公司均是销售费用高于研发投入。其中两项费用差距最大的公司,恰恰是长生生物和康泰生物,两家公司销售费用占比相较研发投入分别高26.03个百分点和38.66个百分点。
PS:这就是A股疫苗公司的现状,一个残酷的现实。(证券时报网)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四:苹果CEO库克喊话投资者:要么长线投资,要么走开
腾讯科技讯 据外媒报道,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对投资者称:要么长线投资,要么考虑走开。
周一在旧金山举行的“《财富》CEO计划”会议上,库克建议短线投资者:如果想赚快钱,最后到别处去投资。
“作为CEO,我要告诉我们的投资者:我们欢迎你们来投资,但是如果你们只想做短线,那么我们这里可能不适合你们。”库克在会议上说,“如果你根据短线投资者来进行决策,你就会做出非常糟糕的决定。CEO和董事会必须愿意和大家一起承受各种冲击。”
无独有偶。其他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商业领导者也呼吁:要不就彻底取消季度报告,要么就改变季度报告的现状。
本月初,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联合署名文章,声称季度报告“会导致投资者一味地追求短期收益,而不顾长期战略、发展和稳定。”他们鼓励上市公司CEO停止发布季度报告,但是他们没有再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改变这条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的35日内发布季度财务报告。
在2018年的一份备忘录中,法律公司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呼吁SEC废除要求上市公司发布季度报告的规定。
在2013年,欧盟修改了它的规定,只要求上市公司发布年度报告和半年财报。后来,欧洲一些大公司也停止了发布季度报告,包括施罗德集团、英国国家电网、联合利华和英国法通保险公司(Legal & General Group)。据英国投资协会在201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富时指数公司有超过40%放弃了发布季度报告。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不用讨论是否将某个品牌推迟一两个月发布,或者暂时不再投入资金。我们现在与我们的投资者开展了更为成熟的对话。”联合利华CEO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在2018年1月谈到取消季度财报的做法时说。
SEC并未透露它是否会重新考虑要求发布季度财报的规定。但是,现在有少数美国公司已不再发布季度财报,包括Facebook。
“虽然美国公司无法选择终止发布季度财报(尽管有些公司已拒绝发布季度财报),SEC应该认真考虑这些实际情况,革新信息披露制度,以推动而不是阻碍上市公司追求长远发展战略。” 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公司的律师马丁-利普顿(Martin Lipton)在2015年的一份备忘录中说。
苹果对长期投资者的回报是很丰厚的。在去年,苹果的股价上涨了27%。在过去五年中,苹果的股价上涨了226%。在过去10年中,苹果的股价上涨了1400%。(编译/乐学)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五:鑫铭德丰利达理财为您揭示常见的理财误区
鑫铭德丰利达理财提示:身边很多人大多都领着上下幅度变动不太大的薪水,并不能一夜暴富也不会流浪街头,但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拿着和我们差不多工资,生活质量却比我们高出数倍,原来他们只比我们多了一个步骤:理财。关于理财,大家往往有不少误解。
误区一:有钱了再理财
身边不少人向莫妮吐槽:手上钱太少了,根本就没什么好理的。相信大家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边抱怨钱少一边对理财嗤之以鼻。鑫铭德丰利达理财提示,钱少不理财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点:一是觉得钱少理财收益少,想等以后钱多了再去理财。二是不知道理财已经很方便。第一种属于心态问题,莫妮只想说真是太天真了。比如你现在手上有1万块,可能直接拿去投P2P就可以了;但如果是100万,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鑫铭德丰利达理财提示,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有100万,你知道如何分配这笔资金呢?对于没理过财的人,恐怕是一脸懵逼,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办。
身边就有不少人,因为拆迁一夜暴富,财富来得太突然了,结果因为驾驭金钱的能力为零,很快变回穷光蛋,有的甚至欠下高利贷。鑫铭德丰利达理财提示,第二种属于见识问题。互联网金融算是很普及了,最近接触不少年轻人,发现还有对P2P、互联网金融闻所未闻,也有一些只是听说过但也不知道怎么投。钱少不理财,钱多了你就会理财了吗?鑫铭德丰利达理财提示,无论钱多钱少都该理财,越是没有足够的钱,更需要理财。何为理财?就是打理自己的钱。换句话说,就是学会花钱。不管买货币基金还是买衣服,都是花钱。所以,学会花钱是个本事。所谓的不会理财只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结果罢了。
误区二:理财就是要赚钱
还有一部分人把赚钱当做理财的唯一目标,片面地去追求收益,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你图的是高息,人家贪的是你的本金。鑫铭德丰利达理财提示,说到底就是没搞明白理财这件事。再举个例子:很多人收入很高,但是因为缺乏风险和规划意识,盲目跟风投资。听说别人炒股、炒房赚了不少钱,于是就把钱都拿去炒股炒房。结果事与愿违,一夜返贫。鑫铭德丰利达理财提示,理财不只是赚钱这么功利,赚钱只是理财其中的一个良性结果。
鑫铭德丰利达理财提示,在互联网时代,机遇与陷阱并存,有人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发了家,也有人因为购买理财产品败了家,如果你想让钱生钱,选择一个甚至几个好的理财产品是必不可缺的,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投资理财的思维。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六:深度智耀不是药神,却希望用AI加速新药研发,拯救患者生命
看海报上的他们,笑的是多么的灿烂,起初一定会认为徐峥这次又开始爆笑全场。其实,笑的有多开心,哭的就有多惨烈。
最近,公司全员去看了《我不是药神》,很多同事哭了。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即使是互联网背景的工程师们,使命感也油然而生,我们这些新药研发的老兵们更是感慨万千。
在电影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大量绝望又愤怒的病人集结在格列宁中国公司的门口,向高层抗议药价过高。
药品的生产成本在药价里面的占比并不高,会让行业外的人觉得药企就是资本家,太黑了,怎么定价这么高。其实,创新药药价里面占比较高的除了流通环节层层加码外,就是高昂的研发成本了。
实际上,研究一款新药,尤其是像格列卫这种对控制白血病有显著作用的药,通常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和巨额的资金。
以格列卫为例,从发现靶点到获批上市,这款药耗费了约50年,制药企业诺华投资超过50亿美元。而更多的创新药物的研发都在投入巨额资金后在其中的一个环节折翼沉沙。
2016年3月,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新药研发的成本约为25.58亿美元。来自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的数据显示,研发一种药物的时间需要10年到15年,而10种投入市场的药物中只有2种取得的收入与研发成本相当或超过研发成本。
一款好药的诞生,更像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药企投入巨额经费,研究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如此往复,人类才战胜了一个个疑难杂症,越来越多的绝症有了“救命药”。为了有动力和资金基础去研发下一款药品,药企必须要在专利期内把专利卖出高价,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
然而,一切为了患者,为患者带来生命之光仍然是我们每个新药研发从业人员的信念。没有谁比我们更理解“患者在等待”这句看似朴素的句子背后的沉甸甸的分量。
默沙东公司创始人乔治·默克曾说过:“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
一个伟大的制药公司需要拥有社会责任感。没有了社会责任感,制药公司做的再强,研发能力再强,销售能力再强,盈利能力再强,它也只是一个强大的公司,称不上伟大的公司。
当前,新药研发是离互联网和新技术十分遥远的一个行业,目前还大多处于人海战术阶段。这么关乎人生死疾病的行业是最应该用新技术去改造的,技术的赋能不仅可以缩短新药研发周期(让患者更快用的上好药),还可以提高成功率,降低成本(让患者买的起好药)。看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有好药是不够的,很多病人面对好药却买不起,只能等死。
药企研发**小小的上百个系统,造价高昂,却需要大量人力来完成很多琐碎的工作。药企雇佣了大量科学家,但这些科学家的时间却大量浪费在本可以由机器完成的事情上,比如查阅文献、下载文献、翻译、写报告、编排格式、录入数据,等等。信息孤岛严重,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在各个不同部门发生。跨国药企至少是有不少专家的,而创新型药企人才匮乏,只能外包给服务公司。
一边是等着药来救命的病人和家庭,一边是药企的人海战术和较低的研发效率,怎么看都是不可化解的矛盾。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奔跑在路上,致力于用新技术去赋能这个古老的行业。互联网不应该只是取悦消费者,而应该更多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不过正是这些蝴蝶**翅膀般的微小震动,汇集在一起,酝酿了颠覆性的变革。
电影中,程勇面对法庭做陈述时说:“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机结合的一体化新药研发平台可以大幅提升新药研发效率,将更多便宜的好药更快的带给患者。科学家会越来越承担人工智能教练的工作,训练机器完成从婴儿到成年的转变,让机器可以更好的协助科学家来工作。
北京深度智耀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在北京创立,是一家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赋能新药研发与申报以及上市后全流程的国际化初创公司。2017年12月获得真格基金数百万美元pre-A轮独家投资。深度智耀成立以来,已经陆续推出10个产品,并和多家跨国药企总部、亚太区以及中国区以及国内领先药企建立UserCase。
“一切为了患者”和“患者在等待”这种强烈的使命感驱动着我们努力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新药研发,一路向前。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七:外谋并购内抓创新 千亿市值复星医药铿锵前行
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右与复星医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进行面对面访谈 方旻/摄
  证券时报记者 梅双
  直至访谈开始的前一刻,复星医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还在忙着讨论公司的业务版图。
  这位身材魁梧、穿着朴实、目光炯炯的CEO,谈到公司的创新研发、外延并购、国际化战略,如数家珍,将一个接地气而又有想法、目标清晰的复星医药呈现在记者面前。
  深耕资本市场20载,复星医药目前的业务已经覆盖医疗健康的全产业链。在过去十年中,复星医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指标实现了约22%的年复合增长率。
  复星医药的增长动力来自何处?跨入千亿市值门槛,未来增长是否存在压力?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报道团走进复星医药,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对话吴以芳。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创新药前景可期
  周一:公司最近十年实现了比较好的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是把握了哪些关键点?
  吴以芳:如果总结下来,我觉得第一就是抓住了中国市场在规范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整合性机遇,通过外延式补充的一个快速成长。
  第二,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坚定不移地布局研发创新,研发管线逐渐拓宽,从早期在研二三十个项目,到去年我们是171个在研的产品,其中包括10个小分子创新药,还有8个生物创新药、14个生物类似药,这些都是高价值的产品。另外,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里,我们的生物仿制药、小分子化学药将会陆续进入市场,这样对公司未来的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引擎。
  第三,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企业管理的质量标准,我们多条生产线,包括原料药、制剂都通过了国际认证,包括FDA的认证、欧盟的认证、日本的认证,还有WHO的PQ认证,这样为我们拓展国际带来了非常好的机会。像我们的青蒿琥酯(抗疟系列)产品,尤其是青蒿琥酯注射剂在非洲市场销售就非常好。
  周一:未来还要保持这么一个高速增长的话,有没有压力?
  吴以芳:保持持续的增长,尤其当体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这就需要系统的战略规划,要使得自己整个产品线能够足以支持未来的持续增长,在这个方面的规划我们还是比较清晰的。
  未来几年我们会陆续上市一些新药,包括我们即将推出的重磅产品利妥昔单抗。继今年目前的一致性评价率先通过的几个品种之后,未来还会有一批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而且这些在国内率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市场增长。
  另外,我们前些年的国际化布局也蓄势待发,近三年来其增长速度也一直快于国内增长的速度。这样当中国市场增长减速的时候我们又从国际市场上带来了一块新的增长。
  但要说压力一点没有,那也是不现实的,现在最大的压力主要是我们的创新研发投入,开发创新药和生物制品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成本,现阶段对于我们创新药管线来讲还属于投入期。短期内,研发投入实际费用增长率可能会快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但是这也是门槛,为复星医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一:目前公司有哪些仿制药通过了一致性评价?
  吴以芳:已经通过的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还有一个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还有阿法骨化醇片。我们在国内的药企里应该是在第一梯队里面。
  周一:未来在公司的销售方面,创新药跟仿制药比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吴以芳:现在这个阶段依然是仿制药为我们贡献主要的现金流。整个创新是需要时间,像我们的几家做创新药的公司都是九年前,2009年那个时候才开始创立的,到2017年,我们又陆续建立了一些创新公司,这些产品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包括我们跟凯特(KITE)合作的产品KTE-C19,现在我们也刚报了IND(新药临床研究申请),它也同样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创新就是这样,你先要敢于投入,未来才能迎来产出,所以在这个五年周期内,我们的生物仿制药会体现出来,这几年会看到它陆续开始贡献收入,而且成长会很快,下一个五年里,相信创新药的占比就会越来越高。
  周一:公司在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上的布局如何?
  吴以芳:整个市场的成长还是比较快的,这里面也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医疗器械和诊断与制药业务是尽量按照协同来布局的,比如说我们在肿瘤领域去发展药物,同时我们在肿瘤领域有达芬奇(,),后续还有肺癌早期筛查的诊断机器人,也包括治疗,这些器械和诊断类业务,将会围绕我们的核心治疗领域,去积极有效地拓展,和药物形成良好的一个战略协同。
  在医疗器械美容仪器方面,复星医药旗下的以色列公司Alma Laser也是在全球领先的企业,也是复星医药在器械方面全球化布局的经典案例。
  成为民营医疗市场的领先者
  周一:医疗服务方面,复星医药目前控股的有禅城医院、恒生医院、钟吾医院等,并与美中互利共同持股“和睦家”医院,在运营医院上有哪些经验?
  吴以芳:目前,我们在整个医院运营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应该说我们在打造优秀医院方面已经有一个很好的队伍,例如禅城医院,在民营医院中间今年排在第一位,这次JCI认证又是9.92分的高分通过,也就是说我们医院的管理水平还是非常高的。
  和睦家也是强调差异化的服务,一线城市的高端医院品牌的认知度非常高。我觉得,错位竞争,把我们自己的一些优势做出来,这样的话我们在医院拓展方面还是有机会的,我们在医院整个的运营管理和整合式发展方面,我们所积累的独特经验,可能使得我们有机会在医疗市场上成为一个领先者。
  复宏汉霖研发创新业内领跑
  周一:早在2009年,复星医药决意进入单抗领域,联合海外杰出科学家团队成立了复宏汉霖,成为该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复宏汉霖正在研发的创新药、单抗药的研发进展怎么样?
  吴以芳:复宏汉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我们也为这个团队感到自豪,他们都是一批满怀创业激情的海外归来的华人科学家。
  我们目前在研的产品线既包括生物仿制药,也包括生物创新药。生物仿制药,大家知道,它实际上难度也不比创新药小,非常非常难,但是我们科学家从一开始就走最高难度的路线,所以在过去的九年当中,我们原来并不是跑在最前面的,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坚守了这样一个理念,做高质量的研发。
  所以现在反过来讲,我们的前几个产品都已经是领先的了,我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目前都是排在最前面,我们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和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也都处在第一阵营,都是在跑得最快的这些企业中间。未来三年,我们应该都会有生物仿制药推出上市。
  在创新单抗方面,我们现在PD1,还有EGFR这几个靶点的药品已经在美国FDA获得临床批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欧洲,我们的相关药品也获得了IND,所以,我们现在接下来就会开展全球的一些临床实验,希望能够尽早把我们的创新单抗推出来。
  周一:这个团队里面很多是海外归来的研发人员,复星医药怎么吸引这些人回来,留住他们?
  吴以芳:我们一直强调共创事业、共享价值这样一个理念,所以,我们与创业的科学家团队是一起形成一个创业共同体,他们在公司里持有比较高的股份,以我们复星医药为主来支持,给大家打造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地方施展他们的能力,能够把创新的成果按时去做出来,同时也享受到企业价值所带来的个人的增益。
  外延扩张 文化契合尤为重要
  周一:复星医药一直是以投资并购、外延的整合扩张见长,这么多年下来,主要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遵循了什么样的并购逻辑?
  吴以芳:在整个并购方面,我们也是会积极抓住市场上的一些很好的机遇,我们更重要的是在关注战略能力的获取,比如说进入美国市场,我们可以一个个注射剂,一批批、一点点地去研发,但是我们通过并购Gland Pharma,可能在注射剂方面一步就进入了美国市场,而且进入了美国市场注射剂销售的第一阵营。因为Gland Pharma本身就是在这个方面的一个领先企业,所以战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从一开始对企业考察的时候,我们就是把整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对团队首先要看清楚,和我们是不是有相类似的团队文化和价值观,然后看整个公司的管理体系,我们到底能给它带来什么,这个企业又能给母公司带来什么。接下来完成并购之后,会有一个180天的PMI投后整合的过程,像Gland Pharma,我刚刚带团队过去,到,完成180天的投后整合的总结。
  周一:在整合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难点?比如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吴以芳:这些差异是一定会存在的,但是当你把它考虑过了,也充分去理解了,双方在整合和沟通的过程中间就不会有太大的一些问题了。比如印度很重视家庭文化,除了在一起工作,大家还有工作之外的情感上的交流、家庭成员般的友谊。
  感谢股东支持信任
  周一:上市20年以来有什么样的感受?
  吴以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有了股东们的支持,我们才能够从资本市场上持续获得我们需要的一些并购资源,使得我们在发展上有更多的战略选择可以去做。没有股东们的支持,没有资本的支持,可能很多事情你想得到但做不到,所以资本市场也确实提高了我们的可及性,对很多资源的可及性。
  周一:现在您有什么话想对股东说?
  吴以芳:借这个机会,真诚地向股东们表达我们的感谢,正是因为有股东的信任、支持,才成就了复星医药的今天,未来我们会更加努力,不断地通过创新、国际化、智能化,还有整合式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回报。再次感谢股东们。
(责任编辑: HN666)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八:海思科:特色专科药企业绩反转 创新药收获在即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年净利润分别为3.25/4.52/6.44亿,考虑到公司针对特色专科领域和创新药的布局,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投资逻辑
  特色专科药首仿龙头:海思科累计开发成功50个品种,其中首仿上市18个,首仿率36%,其中在肝病领域、肠外营养和止吐等科室形成特色产品群,竞争力强。多烯磷脂酰胆碱、多拉司琼、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等位居国内前列。仿制药研发方面,立足于高端技术平台开发高壁垒仿制药,包括多腔袋、口服缓控释、粉吸入剂等;专注于呼吸、中枢神经、高端肠外营养等特色专科;拓展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大科室特色治疗产品。未来两年预计有14个竞争格局良好的产品上市,保证公司销售增长。
  销售改革,调整产品结构,扩展销售队伍:过去两年,两票制之下产品由低开转成高开,因此导致公司表观销售费用增加,整体2018年将完成两票制变革;同时由于辅助用药控制、渠道清理和研发费用投入的加大,导致扣非净利润下滑,我们预计2018年将完成渠道清理,产品恢复正常增长。同时,针对现有产品的专业化和多元化,进行商务渠道、物流、货、款统一管理化,完成前端和后端的建设;将产品分类为I/II/III类,结合产品特色,针对不同科室进行专业营销;计划三年内注册销售人员800名,管理营销代表15000人,为仿制药和创新药上市做好准备。
  创新药收获在即:长期研发投入,创新药布局的领域包括:麻醉、神经痛、COPD、特定肿瘤、糖尿病及并发症等特色领域+大领域;产品差异化策略:国内以相对成熟靶点/药物为主,新药+改良型新药进行布局和寻求现有药物差异化;国际以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入手,快速拓展。创新药HSK3486、德恩鲁胺、HSK7653等有望在未来三年陆续上市,单个产品市场空间超过10亿,为公司未来增长提供新的引擎。
  风险:产品临床风险、药品降价风险、产品销售风险。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 相关文章推荐九:一波生物药企冲向港市 投资人如何理性看待利好与风险
  作为公众投资平台的港交所,与生物药投资者的专业度要求其实仍有一定的错位,尽管融资渠道变得更加通畅,但其中风险值得关注 。
  文 | 特约撰稿人 赵余欢 编辑 | 王小
  “我们是‘吃螃蟹’的,拔得头筹。新政一出来,马上有企业来找我们,这说明大家还蛮期待的。”安永中国区科技媒体行业审计服务李康说。
  两个多月前,港交所新政生效,允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生物医药企业增加了一条融资途径。仅一周后,日港交所官网便迅速公布了生物科技公司歌礼的,这是新规下首家寻求上市的企业。安永作为此次申报的核数师及申报审计师,与歌礼正在一同品尝“螃蟹”的滋味。
  7月3日,Stealth BioTherapeutics公司、AOBiome Therapeutics公司同日出现在港股申请的名单上,前者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后者规模较小,至今仅有19名员工,其中12位是科研人员。
  加上6月28日公布材料的信达生物、盟科医药,以及此前的华领医药和歌礼,截至7月6日,已有六家受益于新政的企业公布IPO材料,但记者获悉,目前已有十几家企业有赴港IPO意愿,一大批的企业在准备的路上。
  李康称,企业面对这一新政也有自身时间安排的考量,7月至8月会迎来一批新经济及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
  不过,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施小平分析,企业还是更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新药研发、市场准入等公司发展事项中去。已公布在港股IPO材料的六家企业虽都暂未盈利,但在研发领域各有所长。
  比如,Stealth BioTherapeutics公司正在开发与线粒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AOBiome Therapeutics公司专注于炎症、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疾病治疗的研发;信达生物以研发单抗药物见长;盟科医药正在开发用于治疗耐多药(**R)“超级细菌”感染的抗菌疗法。歌礼主攻抗病毒、癌症及脂肪肝三个疾病领域;华领医药的核心优势是在研的糖尿病药物Dorzagliatin。
  香港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但依旧要求企业专注于研发内容,企业的核心产品需通过概念开发阶段并拥有核心专利,同时证明拥有多只潜在产品,上市后的募资用途也应主要用于研发。
  内地企业更热衷
  “我们启动了香港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一年一度的港交所媒体见面会上称,希望今年6月底后新经济公司可以按新规则申请上市。
  港交所吸引新经济公司的政策已筹备多时。4月,即公布了《主板上市规则》的修订结果,允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同时为寻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大中华及国际公司设立新的第二上市渠道。
  新政生效日期是4月30日,比预估的6月底提前两个月。李小加认为,如果上市机制仍然一成不变,就会落后于其他主要国际市场,落后于新经济时代的发展。
  港交所IPO新政,获得多位人士积极的评价。安永在6月25日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IPO市场调研报告中称,新政有利于吸引新经济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生物科技行业潜力大,会为香港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大的空间。从全球交易市场来看,允许未盈利的生物药企业上市的美国纳斯达克,积累了很多估值增长较好的生物科技公司。
  生物科技类需求非常高,登陆资本市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直接融资的渠道,“多一条腿走路”。有研发能力、专利技术的企业获得更为充足且连续的资金,研发将更加高效有序,并且有港交所批准上市及监管部门的背书,企业产品的发展潜力及可预见的市场空间和效益会更易被认可,对企业有正面效应。
  新政落地两个多月,公布IPO申请的生物科技公司有六家。据公开报道,上海()、复宏汉霖、亚盛医药等企业有赴港上市意愿。李康称,港交所收到很多咨询,下半年预计会看到更多的企业申请及上市。
  对于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港股新政最具吸引力。
  目前A股市场尚未形成通畅的上市渠道,虽然相对于美股的生物药政策,港股稍迟一步,但香港处于美国与内地市场两者之间,既足够国际化,又了解中国国情,在不同投票权架构和收入门槛方面也没有制度上的重大障碍和劣势。并且,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使得在港上市的公司可以直接引入内地投资者。
  吸引中国内地生物药企赴港上市,也符合港交所的整体定位。虽然港交所上市的公司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来自中国内地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约60%,成交金额约占成交总额的70%。中国内地企业仍是的主流群体。
  目前相对比较活跃。李康分析,2018年上半年,100%的港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获得了超额认购,其中有半数主板获得了超百倍的认购。这意味着香港市场的投资热情很高,的认购需求比较旺盛。
  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港股有望成为吸引亚洲地区生物科技类企业的一个资本中心,也会带来一些辐射及规模效应。
  避免提前透支
  在上市渠道打通后,估值水平成为企业绕不开的话题。
  “就像腾讯一样,市场会给它一个很好的估值,伴随它不断地成长。”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李彤认为,港股市场相对成熟,非理性因素较少,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最终价值。
  在原研药取得一定突破后,生物制药企业去纳斯达克上市是最佳的选择。而国内药企多聚焦于开发生物类似药,即生物仿制药,并非原研药,这类企业“不怎么受待见”,在纳斯达克较难上市。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吴幼玲曾表示,很多公司研发以生物类似药起步,但做生物类似药也很不容易,所谓“微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实际情况;距离真正做到生物药的创新,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PugatchConsilium咨询公司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在全球生物制药竞争力中位列20名,新加坡、美国、瑞士、德国等处于行业前列。凤凰投资援引NIH数据分析,以抗体药为例,中国生物药市场仍落后国际市场,截至2017年4月,全球在研的生物药临床研究2794项,中国占比11%,美国领先,占51%。
  正是由于与欧美药企在新药研发水平和阶段的整体差异,对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创新性的国内生物药公司而言,赴港上市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通向资本的渠道。
  目前港股对内地医药行业估值比较理性。李彤分析,如果公司有其,并且未来公司价值能以一定的模型估算出来,这类公司能够获得投资者认同。
  这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国内企业,想做原研药的越来越多,有一部分药企的研发,正在从类似药向原研药过渡。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进程相对较快,做出来之后既为企业形成现金流的支撑,也为一级市场的融资提供硬指标;解决了资金问题后,企业才有可能追求原研药的开发。
  港股新政下,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通畅,上市后的持续募资对企业发展是很好的支撑,资本市场对原研药的认可度也更高,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IPO的六家企业也可一窥端倪。歌礼开发的首个抗丙肝1类创新药戈诺卫,今年6月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预计未来数年收益将主要来自该药物及另一丙肝泛基因药拉维达韦;盟科医药的Contezolid(MRX-I)正进行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19年下半年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华领医药的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Dorzagliatin已启动III期临床研究;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也已经走在生物类似药研发的前端。
  与生物药研发进程相伴的是药企持续不断的融资“补血”,已提交IPO申请的六家生物药企均有多轮融资经历。
  歌礼在2017年1月完成B轮融资,有媒体报道,融资后公司估值或近百亿元;华领医药在2018年D轮和E轮融资1.174亿美元,3月,该公司寻求的港股IPO融资约4亿美元规模;同时,信达生物在今年4月完成1.的E轮融资,历年融资额累积达5.;盟科医药截至2017年底已获1.07亿;Stealth Biotherapeutics今年6月宣布完成1亿美元融资;2017年初AOBiome获得。
  这些在赴港上市前已经历过多轮融资的明星企业,虽然估值普遍未对外透露,但仍有业内投资者提出可能存在的高估值风险。
  施小平提到,企业在IPO的时候是否能达到之前的估值,公开市场投资者是否认可,是否可能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李彤也认为,香港不会给企业一个不合理的高估值,而是一个相对准确能反映企业成长预期的估值。如果企业在内地市场上,IPO前融资已经拉到非常高,超出,那赴港IPO确实有可能在公开市场把估值向下拉。
  这带来一个问题,企业是否会因此降低赴港上市的热情?
  “当处于合理水平时,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都是良性的过程。”李彤分析,港股市场如果能给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合理的估值,反过来会倒推整个一级市场的投资价格,避免提前透支。
  2018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登陆港股,按筹资金额位列上半年港股首位,但上市后曾短暂经历破发。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分析,破发其实跟发行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今年上半年有几个破发的案例,都是在美中***比较激烈,或者有一些双方新的、更激烈的建议出来之前,就进行了和定价。
  定价与交易的第一天之间还有时间差,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破发。李康认为,破发和这类特殊事件有一定关系,并不能说明对医药行业的态度。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估值即便下降,也未见得是坏事。企业在IPO前如果估值过高,在登陆港股后对接下来的投资人是一种损害,也损伤企业价值。
  需要提升专业度吗?
  一种新药从研发到最后获批在市场销售,短则三四年,长则达十年,产品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港股新政对生物科技类公司开通了新渠道,但基于该行业的风险因素,港交所还设立了一些限制条件,市值15亿港元,已通过I期临床试验、即将进入II期临床试验作为两个主要上市门槛。
  新政生效的前夜,港交所官网上再度更新了《李小加网志》。这一栏目从2012年起开始更新,记录了对港交所热点的思考。在5月23日更新的《李小加网志》中提及,生物科技公司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过程都受到国家医药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清晰明确的监管标准和尺度,这一特点使得生物科技公司能够提供财务指标以外清晰具体的披露,供投资者。
  5月4日,港交所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生物科技咨询小组,非法定机构,不参与上市申请个案的审批。这个咨询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帮助联交所上市科和上市委员会了解生物科技中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制定详尽和专业的披露指引,并在实践中帮助核查招股书中的专业披露内容。
  这其实与港交所的自身定位有关。港交所目前对生物科技企业把关的焦点在信息披露上,而不是实质性的前端审查。
  也就是说,上市门槛属于客观标准,公司一旦达标,港交所就不会通过任意改变门槛或用其他主观判断来对个体公司进行取舍或审查,只能严格要求公司详尽、准确地披露信息。这符合港股的注册制规则指引。
  因而,投资这些生物企业风险依然大。即便通过I期和II期临床试验,倒在III期临床试验的案例不胜枚举。
  即使通过了所有临床试验,药品监管部门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因素不批准产品上市。还有,上市后,生物科技企业如果研发“孤儿药”,面对着一个相当小众的市场,那么企业未来的市场空间能否支撑起目前的估值?又或者,做生物类似药的公司想上市,研发进度如果落后于行业,那么这个公司该给多少估值、该给那些领先的公司多少估值?港交所并不参与这些评价。
  这些判断交由专业投资者。如果投资者认为企业发布的研究结果未达预期,或者细分药物市场没有招股书中描述的那么好,公司的股价会下行,这符合市场的投资逻辑。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市场的营运者和监管者,我们永远不可能比市场更聪明,无论监管者怎么用心审核,都没有办法将所有的坏公司挡在市场之外,更不可能为投资者作出决策。”李小加在网志中谈到,要防止这个板块过早过热引发崩盘,并提醒“如果你不能接受投资的有可能归零的风险,请千万不要投资”。
  这其实带来了一个悖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后,面向的是全体投资者,包括对生物药知之甚少的散户投资者;但生物药的专业度门槛以及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又决定了专业的更加适合参与这场生物药盛宴。
  作为公众投资平台的港交所,与生物药投资者的专业度要求其实仍有一定的错位。尽管融资渠道变得更加通畅,但其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zcl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们读了30家上市药企的财报,只想弄清楚他们的销售费用到底有多高..."的相关阅读:
还可以输入 500字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
  中欧国际集团及其法人从未投资过“人人爱家金融”平台,也从未参与过与过所谓的“人人爱家金融”发布的B轮融资,网上报道声称中欧国际集团对“人人爱家金融”完成1亿元的B轮融资的内容不实。
怎样联系你
我欠高利贷3万谁帮帮我!怎么办?
有谁可以帮忙上岸嘛?诚心的,太累了想好好过日子
我也一样,你有办法了吗?
怎么联系你
网贷太坑人啦我坚持不住啦
怎么联系你
都好可怕 我是一个学生妹出来就被培训机构骗了说贷款交学费 分期还 说的特别好听 洗脑一样 什么学出来以后工作可以还得上的 现在是一个月一千五 十五期的 就这个月遇上的 想回家继续读书 但是这边培训机构的被坑了那么多钱 高利贷不能不还 已经跟家里说了的 但不让家里操心家里 现在就是一边打工一边去培训机构 家里说让回去 不要还那个钱 我该怎么办
欠网贷一万多了利息很高无法还了求上岸
中欧国际集团及其法人从未投资过“人人爱家金融”平台,也从未参与过与过所谓的“人人爱家金融”发布的B轮融资,网上报道声称中欧国际集团对“人人爱家金融”完成1亿元的B轮融资的内容不实。
中欧国际集团及其法人从未投资过人人爱家平台,也从未参加过所谓的人人爱家平台B轮融资发布会,贵媒体对中欧国际集团报道的系称人人爱家金融完成的1亿元的B轮融资的内容不实。
本公司专业承接对付催收狗,如果你遇到极度的骚扰,请和我们对接,我公司有办法让催收狗精神崩溃,让他承担对你十倍的骚扰后果,我们有各种途径让他不敢再对你进行骚扰 公司业务流程: 1.告知你借款平台名称(如*安贷,*人贷等 2.告知你从平台借款的数额。 3.告知你已逾期的时间。 4.告知你所在的城市。 5.告知受到催收你的来电(如400.固话.手机号等。 6告知你真实的想法 A:暂时无能力还款。 B:需要有一个过渡期才能还款。 C:暴利,暴息没有还款的意向。 D:已彻底无能力还款。 我们会根据你的意向做出应对方案,让你免受其对你和你亲朋好友的骚扰,拦截对方轰炸你的通讯录和手机定位。 本公司配有线下律师团队,以及以前从事过专业催收的人员,有N种方案应对催收,配有网络工程师,有最新开发的拦截系统。全国各城市有安保团队。 直至平台自灭!让你自由解脱!v:jinyulanjie0204
本公司专业承接对付催收狗,如果你遇到极度的骚扰,请和我们对接,我公司有办法让催收狗精神崩溃,让他承担对你十倍的骚扰后果,我们有各种途径让他不敢再对你进行骚扰 公司业务流程: 1.告知你借款平台名称(如*安贷,*人贷等 2.告知你从平台借款的数额。 3.告知你已逾期的时间。 4.告知你所在的城市。 5.告知受到催收你的来电(如400.固话.手机号等。 6告知你真实的想法 A:暂时无能力还款。 B:需要有一个过渡期才能还款。 C:暴利,暴息没有还款的意向。 D:已彻底无能力还款。 我们会根据你的意向做出应对方案,让你免受其对你和你亲朋好友的骚扰,拦截对方轰炸你的通讯录和手机定位。 本公司配有线下律师团队,以及以前从事过专业催收的人员,有N种方案应对催收,配有网络工程师,有最新开发的拦截系统。全国各城市有安保团队。 直至平台自灭!让你自由解脱!v:jinyulanjie0204
欠信用卡网贷三十万,请问有没有好死一点的,我想死了。能不能死的舒服一点的,求死
我也欠信用卡网贷三十多万,请问怎么还!谁能帮助我,后半生做牛做马报答
披着羊皮的狼!
中脉就一个骗子公司
现在已经倒闭了
我们接入的理财平台都会有专门的风控同事审核的,包括平台运营情况、法人情况、股东情况、工商信息等,我们的页面都有风险提示的。您可以参考我们的风控信息,结合您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若您有其他的问题的话请联系我们的官方客服。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数据时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