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微观经济学教材 怎么办

很多国外教材的中译版都是问题多多,各种语法错误和知识错误层出不穷。


英文教材倒是没有这方面问题,语言明确,逻辑也很清晰。
但就是有一点,英文教材当时看的时候能理解,但是看完之后什么也记不住!

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看书的时候是要边看边思考,甚至还要边作总结的。看中文教材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用母语思考,在大脑里面把这些步骤都完成。可是看英文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水平,导致看书的时候主要把精力放在对语言的理解上了,书里到底要讲什么却没能仔细领悟。


我觉得很多人看英文教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毕竟大部分中国学生的英文都没有到可以应用英文自由思考的水平。
这样总感觉学习的效率好低啊,不停的前翻后翻,看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不知道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没?

我觉得这跟母语没什么关系,英文教材的知识点很细很多,例子也很多,你抓不住重点,国内的教材逻辑性那种顺序主次感很强,看书只要理解就好,不需要什么都记住,主要是思路,等到你需要用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去翻,就会记起来

当然这跟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风格不同也有关系,国内的教材条条框框比较明确,而国外的教材把道理讲得比较清楚,注重层层推理。可能是我们用国内教材多了,缺乏这样的推理能力。


不过我也读过一些国外教材的中译本,感觉也挺顺利的,就不怎么看过就忘的问题。我觉得看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就我来说,我一般看书的时候,看过什么东西就在脑子里过一遍,把来龙去脉想清楚,然后再接着看后面的。就是说,即便看书的时候自己想不出来什么新的观点,也可以把别人的观点整理一下,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但看英文教材的时候就不行。看书的时候就感觉,嗯,不错,这些东西我也能理解,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可是合上书本,尝试着把自己刚看到的东西吸收一下的时候,却发现根本就没有地方入手。明明自己看过的是别人的层层推理,可是进入自己脑海的最多只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而要想把这些片段整合起来,就需要自己进行逻辑推理,把前因后果组织明确,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但这就是我的问题:我没有足够强大的用英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能把碎片整合成一个体系。你可能学过一些日常交际用语,也认识教材上写的各种专业术语,但却不能将这些专业性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的逻辑思维当中。这跟我们学过的大多数英语单词一样,看到的时候认识,但看不到的时候它压根就不会在你脑海里作任何停留。问题就在于,如果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逻辑推理,必须要用到这些见过、但超出我们使用范围的单词。在这里,消化吸收的过程就没办法在继续下去了,我们对教材的认识水平有就只能局限在最低端的认识层面上,因为认识非常浅,所以遗忘的也就特别快

说到底,还是自己英文水平不行呵

把重点抄下来,圈出关键的单词,再用自己的话翻译一遍,没事多看看
我也问过我们老师这个问题。其实最开始看英文是很痛苦的,所以要先将中文和英文结合来看,也就是看一遍中文后再去根据记忆理解英文内容,后面将看中文那一遍的时间慢慢缩短(就是越看越粗略),最后直到完全放弃中文。期间注意积累单词量。等你用这样子多看几本书,大概就能养成一定的英语直接思考的能力。其实学经济学看英文真的很有必要,毕竟经济学就是从国外引进的,要品味原滋原味的经济学还是看英文最好。中国人要通过大量阅读养成英语思维能力,只是一个关卡,过了会豁然开朗的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材系列: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材系列: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
本书是一本供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中级水平的教材。本书的写作既从“面”上照顾到日前圈外流行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又从“点”上对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某些难点或重点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Ⅲ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本书虽然是一本中级水平的教材.但各个章节都对初级微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作了精练的、系统的介绍,因此,没有学过初级微观经济学的读者可直接把本书作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入门教材。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较好且对经济问题有一定了解的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来说,本书也是一本学习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想读物。
张元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长期从事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会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和实验经济学等,曾参加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出版《西方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教材和学术著作六部,发表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论文多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观经济学教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