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裁掉34岁员工以上的员工,35岁的你拿什么养家

原标题:真正麻烦的,不是房价,而是35岁以后你还能干嘛?

我们总在说,哎呀,房价太高了买不起,怎么办,好迷茫、好绝望。

其实中国人有几个是真没房住的?相对于房价来说房租便宜得很,买不起总租得起吧。实在租不起了回老家也总有你能住的房子。

如果单纯只论“住”或只论“房子”,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真不是个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当你不再年轻了,你还能做什么?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人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今年传闻华为裁掉了一大批34以上的老员工,引起职场族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白领们大恐慌。

在华为那种狼窝里能熬到34岁的人尚且如此,我们这些还没修炼成狼就已人到中年的人该怎么办?

不管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还是私企招聘,多数都会注明“35岁以下”,一些中小企业甚至要求30岁以下。那么35岁以上的体制外人都去哪了?

我几年前开始就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也没想出个结果。或许会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说:如果你工作了十几年还没有掌握一些让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被淘汰就是活该。这话听起来正确得像真理一样,我只希望说这话的人自己到了35岁的时候真的能够成为无法被年轻人代替的人。

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不可代替?有肯定是有的,但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真不需要十年的经验积累。如果你做的事情年轻人能做到80%甚至只是60%,而他要的薪水只有你的一半不到,你觉得老板会怎么选择?

人到中年,身体机能开始退化了,你怎么跟那些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拼加班拼熬夜?就算你身体是铁打的,你要不要照顾家庭?要不要陪伴孩子?大家同在一个公司,人家加班你不加班,老板看了会怎么想?换了你是老板你会怎么想?你会仅仅因为同情或旧情而允许一个工作量比别人少拿钱还比别人多的人存在吗?

其实代入NBA的情况就明白了,奥尼尔、邓肯、加内特、司机、科比等超巨能打到40岁左右自己不想打了才退休,而绝大多数普通球员不到35岁就打不上球了。三十二三岁以后即使还能拿到合同的一般都是低薪老将合同,像科比司机那样职业末年还能拿高薪的,那是人家之前为球队贡献了太多,这样的人在整个联盟能有几个?

下面再看看我身边的例子:

我老婆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十几个人的润滑油销售公司做文员。

那家公司是一家港资公司的子公司,总经理30多岁,一个月工资加销售提成大概有一万多块,在2006年的广州,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是非常令人羡慕的高薪。

总经理的生活确实也过得不错,有房有车还有闲钱弄点收藏,但我老婆(那时还是女朋友)说他有时会在公司闲聊时感叹没有事业。女友当时毕竟年轻,说X总您明明是事业有成啊怎么会没有事业?

那总说:男人得自己创业,才算是有自己的事业。当时我们都不理解这话,后来人过三十以后,慢慢地发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真的没有“老”员工了,自己的同学朋友也一个个不再打工了。至于当初女友公司的那个X总,在大约2009年的时候,公司解散,他得到了十几万的赔偿,后来也不知道做什么去了。

40多岁,先后辞职创业

这样的现象绝非个例,且让我一个个数来:

我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在一家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品牌部混着。第一任部门经理是我所亲见过的最多才多艺的人,这位老哥精通摄影、书法、围棋、国际象棋、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咖啡调制、古籍文献,文字功底深厚,文言和古体诗词都写得有模有样(能让我觉得有模有样的,可不是所谓高考文言作文那种水平)。

此人思维缜密,智商很高,有次一个同事在网上做了套智商测试题,在群里发给我们,几个人里就以他得分最高。某次上面某大领导不知发什么神经一时兴起交代要写个行业分析报告,他不到一个星期就交出一份洋洋洒洒四万多字节的WORD,我不信邪逐段复制去百度谷歌,发现竟然真是原创。

然后对理论物理也颇有研究(当然是业余意义上的),发现上帝粒子的那次,他半夜全程看直播,还即兴填词一阙。此人的工作态度更是令我汗颜,自称跟老婆孩子约法三章上班时间没有紧急事件不准打他电话,平时随便一个小破活动都如临大敌再三排练,所有文字材料的遣词用句要求简直比人民日报社论还严格,一篇例行公事的豆腐块都要一校二校三校。

这位老哥走后,空降的部门领导和他同龄,但风格截然不同。

新来的老哥对什么经史子集琴棋书画一窍不通,胜在路子野气魄大,能跟各路老板、媒体人、广告人之类谈笑风生,曾操盘过某跟曼联队有关的颇有影响的热门事件,在业内也算有点知名度。

这两位老哥进公司的时候都是40岁左右,加起来做了两年,先后离开。

前一任回老家开了个咖啡馆,后一任确实路子野,玩起了创业,这四年来我所知道的他已经搞了四个项目,前三个都失败了,目前这个也没看出来有啥成功的苗头。要说眼光和嗅觉他确实不错,13年搞手游,14年搞在线教育,都是所谓风口上的行业。但即使再怎么在风口上的行业,照样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后来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小主管,下面有两个员工,其中一个近四十岁,是负责跑市场商务合作的,一看就是那种职场老油条,精明滑头,态度谦和谨慎,我对他也很客气。

后来得知他在南山区(深圳房价最高的区)有两套房,不由肃然起敬。后来我们先后离开了那家公司,接下来两年里听说他又换了几次工作,终于不再打工,跟我说养老去了。他是早早享受到房价红利完成了资本积累的人,说养老是真有养老的条件。而现在那些连房都买不起的人,以后怎么养老?

我同学,建筑设计专业的,自称中国每个大城市都有他设计的房子,三年前混到税前街薪的水平,辞职,和老婆开了家卖玉石的店,生意不错,说能跟得上深圳房价的涨幅。

我同学,市政设计专业的,毕业后一路颇顺,是同学中第一个在一线买房的人。去年底辞职,自己在家乡那个五线小城市开了个小公司,目前尚未打开局面。

我同学,在地产营销圈内混得风生水起,几年就做到了深圳某知名开发商的总监级职位。后来辞职创业,一直在朋友圈发他的创业内容,最近一条我有印象的是过年前发了一条说今年暂时不发资金,送给团队一副对联鼓励一下,对联的内容无非是鸡汤鸡血一类。

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总结起来,在我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中,如今还在私企打工的,已经是少数派。当年我们大学毕业时,想的都是找个好工作,觉得上班挣钱做白领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今只过去十年,已经没几个所谓的白领了。他们都去哪了?

在中国,一直都是大众创业,不管你是开个小点还是摆个小摊,不需要谁来提倡,到35岁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你就会发现,真的没法再打工了,就算自己还想打工也没人要了。

自古写字楼如青楼,不许楼里见白头。

而那些年轻时打了鸡血以熬夜通宵为荣的白领们,恐怕到不了应当白头的年龄,就已经白发苍苍了吧?

别再想着房价了,好好想想35岁以后你还能干嘛,还能去哪吧。

我83年的,有两个孩子,C9硕士, 在事业单位做小中层。有车有房。 别人说我人生赢家, 我说, 冷暖自知。 真真感觉到了人到中年的困惑和无力。

事业上四平八稳,上不太动。没后台,周围暗箭不断。心累。

家庭上7年之痒老婆天天为小事逼逼,动不动就说不过了。我也不愿意和你过了,纯粹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有个家。 父母都在山东老家,没法尽孝,只能生活上多帮助一些,也帮不上多。 心里愧疚的厉害。

自己在准一线城市打拼,发小也不在身边。周围的人忙忙碌碌,能交心的不多。 有什么难处也不想和别人倾诉,自己扛。

每天上上论坛,看看喜欢的球队。 仿佛身边热闹了很多。

说的在理,所以我不敢按揭换大房子。对自己保持收入的能力没有信心。

高端人物的后期核心竞争力都是御人之术。

技术和工作量甚至创意,都会枯竭,人到中年,家庭父母一堆琐事缠身,时间肯定不如年轻人,身体也不如年轻人,那么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是拼命加班,不是无敌的创意,而是搞定事情的能力。

搞定事情,无非是搞定人的能力,搞定客户,搞定上司,搞定下属,这个能力,才是越老越值钱的关键。为什么这个位置非你不可?因为别人出马都搞不定,你几个电话,就搞定,这就是能力。

所以说,技术类人才,前期薪水确实高,码农之类我等确实没法比,但是非技术类的人才例如大客户销售,市场总监,职业经理人,都是大后期,越老越值钱。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刘邦点兵被韩信嘲笑,但是韩信也不得不服刘邦的驭人之术。你要做刘邦还是韩信?谁上限更高?韩信和刘邦就代表着专业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中的典范。

到了你无法拼时间,拼工作量,甚至拼脑力的时候,你在“御人”这个领域的能力,才决定了你最终的上限。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给予删除。

5 月,我就已提离职。拖到 9 月,是因为领导希望我能呆到下半年,替部门背一个考核 C 的指标。

华为绩效考核体系里,多数部门都会硬性分配绩效 A/B/C 的考核比例。就算全部门全年表现都很好,也无可避免有人要被打 C。

A,次年大幅涨薪+职级提升;C,不涨薪甚至降职降薪。连续两年 C,直接辞退。

我的团队就曾发生过连续打 C 被辞退事件。

同事为与家人团聚,想调来我们办事处。第一年没调成,但因流露要走,被部门领导毫不客气打 C;第二年调来了,考核按规定仍在原部门手上,又是 C。

我和我领导为他的事向上级申诉。中国区某大领导回应:制度就是这样的,谁知道你们有没有猫腻和包庇?谁都这样来闹,这么大一家公司还怎么运作?

于是,一个勤勉踏实的技术骨干,即被辞退。一点儿转圜余地都没有。

我的离职或多或少也受了这事影响,觉得华为制度太不讲人性,再加上一些因素,我的离开多少带着情绪。可以说,那时我看华为,偏颇而片面。

之后三年,我玩自媒体、写小说、传记、文案策划,又和朋友合伙创业,开了家文化公司,彻底告别通信圈。

现今,复盘犯过的错和走过的弯路,我却不得不承认——对于创业者来说,华为的狼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2016 年底,我和合伙人老杨创立文化公司。我和他都是跨界——我是通信行业,他是保险和制药。我俩脑门一热做文化,纯粹出于爱好。

那时候,500 强的光环还没褪去,我还带着一厢情愿的乐观和一叶障目的自负,心想这并没有什么难的。

开业第一件事,我们就给公司树了个貌似很有逼格的定位——做一家有温度、有情怀、有归属感、有幸福感的新型创业公司。

为落实“四有”,我们决定:不加班、不打卡、甚至每周只开工四天半。

经常性团建聚餐、每周分享会、按员工意愿与特长分配工作、老父亲般慈祥对待员工失职借口。我还亲手在公司搭健身角,鼓励大家多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这些噱头的确一开始吸引了不少眼球,很多人慕名而来。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应该是才过了几个月,就有员工提出辞职。

我当时有些惊讶。我对这名员工相当不错,悉心培养、无私传授,一周工作两三天就能完成。

员工直言不讳:工资有点低。可她不好意思提涨,一是工作量不重,二是知道公司业务情况不是很理想。思来想去,另谋高就。

这事让我跟老杨吃惊并反省。

我们用了太多时间去构建所谓的公司文化,却没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业务和渠道上,每个月,公司账面都是不小的赤字,自然没法给员工涨工资。

此时要是去跟人空谈什么情怀,未免显得可笑又华而不实。

在华为期间,我就很少听人谈及情怀。我的领导曾多次说:大家来华为,包括我自己,就是来赚钱的。加班是辛苦,但是有钱赚啊。其他的,一概都是扯淡。

这话听来糙,但我现在觉得,的确是真理。对中高层核心员工,或许还可以谈谈愿景、战略、职业规划,但对大多数基层员工,这太远太飘了。

有能力给钱,甚至能给超出他们预期的钱,这才是一家公司最能体现情怀的地方。

老板不作为,是对员工最大的犯罪

头一年业务量小,多数员工比较闲。除了外接的工作,也有内部的活,例如运营公司自媒体,宣传推广我的小说。

内部的活,不直接产生盈利,我和老杨也就不做任何考核。有时候他们忘了做,我们也只是温和提醒一声。

这样造成的情况就是,因为我负责绝大部分内容输出,倒变成了公司最忙的人。每天来得最早,晚上也只有我加班,员工们 17 点半就都按时下班了。

我偶尔会跟老杨吐槽,说咱们公司真奇葩。你见过哪家创业公司是员工每天悠哉,只有老板加班码字到吐血的?

但这能怪员工么?不,还是怪我们自己。

作为内容创作者,我的创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作为老板,我明显没有任何作为。

管理的失度及制度的松散,就是我的不作为。员工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尚未毕业的实习生。他们从没真正走上过社会,自然没有什么成熟的工作观。

我们最初无意的熏陶和错误的引导,让有追求的人——比如前面那个员工选择离开,而更多的则开始习以为常。他们会觉得,哦,原来“工作”就是这样子,还挺轻松的。

后来当我意识到问题,跟老杨说,这样子不行,还是要定绩效考核。但已经晚了。

推出绩效体系的当月,就有三名员工提出离职。离职后,他们立即删除了我和老杨的微信。

其中一名员工时不时发朋友圈骂前老板(我和老杨),说要求如何变态,如何对她苛刻。

一个比较认可我们的在职员工截了图,发给老杨。

老杨很郁闷:她在时,咱俩对她都不错啊,怎么睁眼说瞎话?白眼狼啊!

我说,人家华为养的是狼,我们却养出白眼狼,难道还不该好好反省么?

几个月后,据“线人”说,这名前员工已陆续换了好几份工作,每次时间都不长,每次也都无一例外在朋友圈骂老板。大意都是,工作没法弄,老板很变态。

听到这消息,我一点儿不觉得幸灾乐祸,反而觉得很难过。

这名员工当初是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公司的,是一张白纸。她变成现在这样,我和老杨的不作为,或许真的是原罪。

痛定思痛,我们对公司业务做出重大调整,收缩重心,裁掉非核心向的员工。

犹记得当时我对那些被辞退的员工,首先说的是抱歉。

我说,原本想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却给了你们一个完全不该有的错觉。

我们的放任、疏忽和不作为,没让你们锻炼出良好的核心竞争力,这很不利于你们的将来。真正的工作不该是这样子的。我们真的很抱歉。

我说这番话时,既想到那名习惯在朋友圈骂老板的前员工,更想到了我曾在华为的岁月。

当年,严苛的考核制度,总是鞭策我竭尽全力往前跑——没有人想被打 C。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说,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就我目前接触的数百名离职华为人来说,提到华为,他们最高频的一个词,是感谢。

狼性文化,深刻塑造了前华为人坚韧拼搏、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令他们能在新领域披荆斩棘,无往不利。

所以,这些涅槃重生的凤凰的感谢,发自肺腑。相比而言,我们的不作为,才是对员工最大的犯罪。

我不知道那些被我和老杨辞退的员工,如今都怎么样了,但愿,他们最终都收获了各自的成长。

杜绝借口,才是最职业化的体现

我刚离开华为时写过一篇文,里面有我个人对狼性文化的理解。

所谓狼性,是极度敏锐的嗅觉,强烈的目标导向,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辣,达不成时毫不容情的问责。

在华为期间,身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丽江古城 4G 网络建设。

当时,丽江网络属别的厂家。因为古城是核心景区,物业极难协调,站址根本谈不下来,建设工作寸步难行。

按照工作界面划分,站址物业协调应是运营商负责,工作开展不了,厂家也没有办法。

华为获知了这信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扩大市场份额极好的突破点。

我们办事处代表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最高负责人开紧急大会,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攻下丽江古城的 4G 网络建设及运维。

顺利达成,所有人升职加大幅涨薪,同时向中国区申请各类奖项、奖金。完不成,所有人下课。

各中高层领了军令状,也都玩了命。不管风吹日晒,不计工作界面,天天蹲守古城,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

全民皆兵的阵仗,令顽固的古城物业人员惊呆了,一见华为的人都掉头跑。毕竟,从没见过这么能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的,还团伙作战围追堵截,简直太可怕了。

最终结果,当然是顺利打进去了。

凭借这个里程碑式的项目,我们办事处彻底在中国区火了一把,代表也兑现了承诺,每个参与者都按照贡献程度给了相应的重赏。

华为的狼性,在这个项目上,当真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员工都太惯于为自己找借口了。

公众号涨粉慢——是内容不够吸引人啊,做地推和找大号推广又费钱。

文章阅读量持续下滑——审美疲劳吧,毕竟谁写的东西也不会让所有人喜欢。

错过本可以拿下的合作机会——我们是小公司,别人看不上很正常啊。

都是为自己的懒惰与不肯死磕找借口。而我和老杨对员工不合时宜的一再宽容,也是借口不断滋生的温床。

放到现在,我会直接对实习的公众号运营小编下达任务:一个月为限,新号无投入开通流量主。做到转正,否则离开。请给我结果。

销售则更加简单,一个月内如果连你月薪的订单都签不来,那请另谋高就吧。

所谓狼性,其实核心无非八个字:目标导向,杜绝借口。

以上,算是我创业以来,小小的心路与反思。盈利是公司最核心甚至初期唯一的目的。人情与关怀可以有,但永远不该凌驾于此目的之上。

身为老板真正要做的,首先是最大程度确保公司存活,其次筛选出合适的同路人,给予充足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进而激发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

想起很多年前,我尚是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时,我的人力总监 River 先生在谈到员工管理,曾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Be tough,in a soft way。直译过来就是:保持严苛,用一种柔软的方式。

这是一直过于柔软的我,需要再次认真学习领会的。正如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并从心底认同了华为狼性文化的可贵之处。

简介:焱公子,发型光芒万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 500 强,专注写职场。解薄情人世,书深情故事。微信公众号:焱公子(Yangongzi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裁掉34岁员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