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最有实力的中国陈姓企业家家

本报记者 邓亚明 通讯员 张志达
日前,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吴川市“中国诗词之乡”称号。这是吴川市继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塑料鞋之乡”、“中国羽绒之乡”、“中国月饼之乡”等称号后又一“国”字号招牌。吴川一位市领导说,吴川获称“中国诗词之乡”,是吴川文化的一件大喜事,是吴川人的又一件光荣事,吴川的文化越来越在全国叫响。
吴川向来有创作诗词的传统
吴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出过粤西唯一一名状元。状元林召棠不但文章写得好,诗词作品也很多,著有《心亭亭居诗存》等集子。另一诗人李小岩,也是名冠岭南的诗人才子,留下诗文无数。
吴川自古就有在节日作诗唱酬的传统,特别是在每年的重阳节,都要举行登高赋诗活动。这一传统一直坚持至今。改革开放后,吴川的诗词创作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无论城里还是乡下,活跃着不少诗人词家。
吴川诗词创作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创办诗社总社1个,黄坡、吴阳、兰石、覃巴、板桥、博铺等镇(街道办)成立分社9个,诗组6个,社员6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吴川诗词作者创作诗词约20万首,上选各级刊物8万多首,其中上省和国家级1万多首,海外刊物4000首。有70多人出版了个人诗集。2008年,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就授予吴川“广东省诗词之乡”称号。
吴川诗社和各镇(街)的分社都办有自己的诗词刊物。吴川诗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以来,已出版《梅江诗词》23集,专题诗集15集。吴阳梅花诗会每月出版一期《古城诗讯》,每年编辑一本《古城诗讯》合集,已编辑15集;黄坡诗艺会不定期出版《黄坡诗艺》报;兰石分社出版《兰石诗刊》,既刊发老诗人诗作,又发表学生诗词作品;博铺编印《茂山诗集》;塘缀诗会每季度出版一期诗刊,已坚持多年。吴阳、博铺、板桥、覃巴每年出版一本社员诗词作品集,每个诗社成员人手一本,还分发到各村文化室和学校、单位。
前几年,为了发掘吴川文化遗产,收集散发民间的诗词佳作,吴川市政府还拨出专款、组织专人编辑出版《吴川古今诗选》、《吴川古今对联选》两本选集。《吴川古今诗选》共收入诗词6693首,是一部罕有的精装诗词巨著。
诗词创作成为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
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国庆等传统节日,吴川的文人墨客都举行盛大诗会,共同酬唱,挥毫泼墨,展出诗书画作品,吸引大批群众前来观赏。
黄坡镇每年正月初七都举办迎春诗会,已经坚持近三十年,诗人们称之为“诗歌的年例”,每到这一天,湛江、吴川的诗人词家都赶往黄坡,与村民群众共趁“诗墟”。板桥诗会与山瑶村委会利用山瑶村文化楼和学校教学楼落成的盛大庆典活动,邀请100多位诗人参加,展出诗书长廊,为庆典增辉。黄坡水潭村为本村吴康明孪生仔同时考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举行盛大庆典,吴川全市的老诗人前往助兴,即席挥毫咏唱,乐也融融。村中一位老人说:“什么好戏我们都看过,但这样的诗词盛会我们是第一次看到。”去年国庆节,兰石诗社在梧桐岭村千禧园集会,茂名、吴川两地诗友200多位诗人参加,影响深远,被称为“吴川的‘兰亭会’”。吴阳梅花诗会会长李沛谋在八十大寿时,其儿子包下湛江一家宾馆,邀请湛江、茂名、吴川的诗翁诗伯参加,诗人们撰写诗联条幅,即席吟唱,热闹非常。
诗词创作像春天的和风,吹遍吴川城乡的每个角落。
老板、官员热衷诗词写作
吴川出老板。吴川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建筑企业家数不胜数,遍布全国各地。以前,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些建筑包工头都没多少文化,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吴川建筑界不少企业家文化水平都很高,有的才华横溢,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喜欢诗词写作,文采飞扬。
吴川诗词的繁荣发展,有这些老板的功劳。举办诗会,出版刊物,编印诗集,酷爱诗词的老板们不但出钱出力,还不顾路途遥远,赶回家乡参加诗会,与诗家们一起泼墨挥毫,赋诗唱酬。建筑企业家陈登在云南从事建筑,每年的黄坡迎春诗会,无论多忙他都赶回家乡参加。几十年间,他创作了大量诗词佳作。企业家林济仁是有名的儒商,他兼任吴阳梅花诗会名誉会长,近年创作了大量诗词在全国刊物发表,还出版了自己的个人诗集。他一篇4000字的《吴川赋》,得到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和深圳大学校长等诗坛名家的好评,并被多家报刊转载,还获文化部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奖励。龙庆棠也是一位酷爱书法和热衷诗词创作的老板,每得知家乡举行诗会,他都想要赶回家乡参加活动。吴川老板宁永杰在广西建起一间星级宾馆,专门邀请吴川的一批诗人前往赋诗撰联,有声有色。
吴川政界官员不少人也热衷诗词写作,吴川市人大副主任陈文海既是一位书法家,又是一位诗人,现在还是吴川诗社社长;原吴川市人大副主任钟家智几十年来坚持创作,生活因诗而精彩;吴川市政协、文化局、人口计生局、财政局等单位的多位科长、局长空暇时间也喜欢舞文弄墨,热情参与诗社的活动,写作了不少诗词作品。
在吴川,不少家庭在欢庆喜事中都把诗词咏唱庆贺作为有面子的事,并以在家中悬挂诗联条幅以示高雅。广大青少年潜移默化接受诗词的熏染,对诗词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吴川诗社的老诗人们因势利导,让诗词的春风吹进校园中去。
吴阳芷寮中学语文老师利用星期天为学生讲授诗词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少学生纷纷加入镇诗词组织,写出较好的诗作。张炎纪念中学四位教师利用假期给学生讲授诗词知识,学生在报刊上发表诗词,学校给予奖励。吴川一中教师陈心平把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全部谱上乐曲,使诗词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喻教于诗,喻教于乐。他谱写的200首乐曲中,有12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曲选》。吴川二中经常展出书诗画,还精心制作了《高中必背古诗文》录音带定期播放,陶冶学生情操。川西中学每年教师节,分高、初中举办墙报,以古典诗联作品为一项内容,从而引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退休老诗人李材济在吴阳镇中小学教师中讲授诗词知识,原通知40人,但开课时却来了100多人。原兰石初级中学校长梁词轩退休后潜心诗词研究,每年寒暑假组织兰石中小学生讲授诗词曲联知识两期,每期都有100多人参加。
诗词已成为吴川市群众文化生活中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项目,广大群众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诗人撰联赞曰:“古镇吴阳,翰墨飘香,宋韵唐音荣众宅;状元故里,诗联溢彩,苏词杜句入农家。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从湛江的人口普查资料来看,湛江多数地方还是以陈姓为最大姓,占湛江的人口比例约12%,人口70-80万。

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其子孙陈伯恭等后代先后入闽;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入闽平乱,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九年平定动乱,并留漳州,莆田一带发展农工商各业,使当地经济繁荣发展,被尊为“开漳圣王”。

福建,台湾,东南亚,广东等地有陈圣王庙几百座,信众众多,其子孙迁居高雷众多。至今上述地区仍有杠着陈元光及王审知的神像游神的仪式。

另外,唐末,固始人王审知(闽王)入闽,固始众多陈姓随军入闽,也为福建,广东一带陈姓成为第一大姓奠定了基础。

从史料可看出,唐太宗任命陈文玉为雷州首任刺史,陈为当地人,隋唐时期对官员的任命讲究门阀等级,由此可见陈氏当时在雷州半岛一定的影响力,来得也比较早。

另一说法认为,湛江陈姓多为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后代。

乾塘陈氏始祖名伯镇,是南宋将领陈文龙的曾孙。陈文龙官至参知政事,一生忠烈,以义殉国,庙号昭忠,追赠太师,可谓门第显赫。

南宋亡,陈文龙亲属300多人先后从临安、兴化、福州南逃避难,转辗流徙,其始祖伯镇,因淡泊功名,无意仕途,遂率领亲属,顺鉴江南下,选定了乾塘这方风水宝地。这样,一方风水,地灵人杰,家声丕显,也造就了始建者夹祖上的显迹与重振家声的寄望,居高临下,萌生了他一时的心理优势,肯堂肯构,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就这样诞生了。

陈文龙的子孙们从福建南下到湛江硇洲岛一带,并散居于吴川、雷州。其子孙的后人现仅在湛江地区就形成300多条村子,总人口超过30万。

据史载,乾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距今已近700年,共进行四次维修。 乾塘陈氏是当地望族,名人辈出。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生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祖籍广东吴川县,因其父早逝,家贫甚,母无以为活,遂迁居而入籍海康(原居大埔社东湖村,即今海康附城乡南田村)。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他由进士出身,康熙三十八年,始任福建古田县知县,以后,历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以及偏沅(今湖南省)、福建巡抚等职。

他一生为官公正廉明,除弊兴利,爱民如子,深受朝廷器重和百姓爱戴,特别是在台湾任上,为台湾开发事业,鞠躬尽瘁,作了极大贡献。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他卒于任所,终年六十三岁,被追授为礼部尚书,赐谧“清端”。他不但是当地历史上一位极富才华的名士,也是朝中一位极有德望的贤臣,历史上将他与海瑞、丘浚同成为岭南三大清官。

我国第一代驻美大使陈兰彬

陈兰彬,22岁以优行贡京师,咸丰元年(1851)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1853)以二甲七 名中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二年(1863),陈兰彬丁忧期满,回京受命清理积案,昭雪不少冤案。后又因黄河泛滥成灾,奉命大名府赈济,营救大批灾民。并亲自到黄河两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诀,写成《治河刍言》8卷,提出根治黄河的积极主张。

同治九年(1870),在曾国藩的推荐下,被任命为留美学生委员, 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陆续选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学习,不少学生勤奋学习,几年后就读完小学、中学而入大学。锻炼成才的有詹天佑、伍廷芳、唐绍仪、梁敦彦等人,如詹天佑学成归来后,对我国铁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兰彬在美期间,与古巴殖民者西班牙当局交涉谈判,结果签订了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解决华工不少痛苦、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问题。

光绪四年(1878〕,陈兰彬以宗人府丞衔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在任期间,继续深入了解侨工情况,关怀侨胞工作生活,多次向侨居国交涉、抗议,以保证华侨利益,深受华侨爱戴。

回国后,陈兰彬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大臣,最终以礼部左侍郎职致仕。晚年告老还乡,主讲高文书院,先后纂修《高州府志》24卷。《吴川县志》10卷、《吴川风俗志》1卷、《石城县志》10卷;还著有《毛诗札记》、《使美记略》、《使美百咏》、《治河刍言》、《泛搓诗草》、《重次千字文》等诗文集。

清光绪二十年(1895)十二月十四日,陈兰彬在家逝世,终年79岁,谥文毅清朝咸丰、同治期间的二品大臣。

清朝康熙年间越南著名侨领

陈上川是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考试生员,录入高州府学。1642年,父母染病双亡,随舅转读肇庆府学。

1679年三藩之乱被清朝平定后,陈上川不愿成为清朝的子民,与其副将陈安平率三千人,乘坐五十艘战船前往广南的沱瀼港(今岘港),请求得到贤主阮福濒的庇护。阮福濒嘉其忠义,不想拒绝;当时广南正在开垦南方的领地,遂令陈上川和另一位华侨领袖杨彦迪前往南方的边和、定祥一带,开垦田地、建造房屋和城市。陈上川所率部众,就是今日越南明乡人的始祖。

陈上川被阮主封为胜才侯、“嘉定都督”。在陈上川的经营之下,该地区成为了中国、日本和欧洲商人贸易的中转站,十分繁华。郑怀德在其所著的《嘉定城通志》中,对陈上川的事迹有详尽的描述。

越南的永盛十六年(1720年)十月廿三日,陈上川在今平阳省一带逝世。死后受到当地人的尊崇,立庙祭祀。他的后代亦世代享受阮主的功臣待遇。到了明命、绍治年间,越南皇帝册封他为“上等神”

陈辉龙是清朝咸丰年间剿灭太平天国的名臣曾国藩手下一名干将,战功卓著。

在2014年,乾塘陈氏大宗祠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湛江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湛江的富豪初涉商海时大多没什么背景,靠着一股闯进和活络的头脑成就一番事业。

这些底层经历使得湛江商人行低调和谨慎,同样也在体现在陈氏企业家身上。

陈丹,湛江遂溪人,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将一家只有16名员工,注册资金100万元的贸易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净资产15亿元,分公司30余家,员工5200多人,年产值40亿元,带动10万多农户走上养殖致富路,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陈华,湛江吴川人,深圳京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身价79亿人民币,拥有深圳目前第一高楼京基100,曾经请过美国退休总统克林顿做他的地产代言人,司在2012中国房地产500强中排名 388位。

陈阳南,湛江吴川人,深圳市华昱集团董事长

香港上市公司总裁,拥有国内柏丽酒店、深圳北京金龙腾酒楼,深圳水官高速、清平高速建造者。

陈生,湛江遂溪人,广东天地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身价过100亿人民币,由他创办的广东天地壹号饮料有限公司和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壹号土猪品牌)两个企业在各自细分市场已经做到全国第一。

陈宇,湛江雷州人,茂德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珠三角,他旗下两个品牌家喻户晓,一是诸葛酿酒,一是茂德公辣酱,多年来多次捐资超2600多万元回报社会。

陈观武,湛江吴川人,深圳鼎盛集团董事长

过江龙,深圳建筑大佬,拍下湛江地王啤酒厂成为当时的地王,鼎盛地产广场目前是湛江最大的城市综合体。

湛江陈氏的名门望族、达官贵人、富豪老板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陈氏是湛江第一大姓,湛江陈氏的名人光宗耀祖,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再创新高!

湛江陈氏,是一条精神的纽带,集结着我们着蒸蒸日上的未来。

湛江陈氏的兄弟姐妹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姓企业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