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姓的创始人是谁?都多长时间的历史上的霍姓名人了?

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5&分页:祝福发信人: jiayh (慢半拍), 信区: Shanxi
标&&题: 转《魂系山西》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n 27 17:53:29 2006), 站内 &&&&&& 主编:李镇西 &&&& 作者:高策、杨红、程保明、鲁迪、聂翠青、桑宁霞 &&&&   山西,表里山河,人杰地灵;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山西,都占有其独特的位置。为提高山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本书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以新颖的形式,通俗的文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山西,适宜海内外各界认识参阅。 &&&& && -- && 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着 ……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219.237.192.*]
祝福发信人: jiayh (慢半拍), 信区: Shanxi
标&&题: 《魂系山西》目录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n 27 17:54:17 2006), 站内 &&&&
《魂系山西》序 —— 李镇西 &&
第一篇  黄河文明源山西 &&
一、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黄河九曲十八弯,仅有河曲因“曲”而得名
  ●娘娘滩,万里黄河上唯一可以住人的岛屿。来到这里,你会忘掉尘世的烦恼,乐不思返。娘娘滩是黄河上的一颗明珠,这里的每一根草,每一把黄土,每一块石子都记载着动人的传说故事
  ●一曲《走西口》,倾倒多少黄河硬汉
  ●呜咽的黄河水,和着妹妹心酸的泪水与哥哥心痛的血水,流淌出震撼人心的《走西口》
  ●西口,驴背上驮出的文明
二、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壶口瀑布,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
  ●“OK,到中国不到壶口,等于没来中国”
  ●与史书记载相比较,今天的壶口瀑布已向北移动了几千米
  ●中国人为何要把自身的起源置于那惊天动地的波涛之中
  ●下下第一鼓——威风锣鼓,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惊涛骇浪之中的中华民族,又在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中发出了抗击日寇的怒吼
三、龙门——华夏文明第一门
  ●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
  ●四千多年前,当洪水袭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西方人选择了诺亚方舟,而我们的祖先却选择了抗争……
  ●每年暮春之际,江河湖海诸川的鲤鱼争相赴龙门之下,跳跃前进,以期跨跃龙门……
四、河东——黄河文明的源头
  ●发生在河东大地的涿鹿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它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形成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丝绸,都印有“西荫”二字,据说是为了纪念嫘祖在这里发明养蚕,缫丝,织绸
  ●神农在河东尝百草,一日七十毒
  ●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据说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的那双手开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河东至今流传着我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河津设教传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才得以流传后世……
  ●黄河铁牛浮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任何一座浮桥能为人类交通服务长达两千年之久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何日重现人间
  ●爱情圣地普救寺——当年张生待月西厢下,成为中国爱情故事的千古绝唱
五、风陵渡——点燃天下第一支火把的地方
  ●西侯度人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 180万年前,在我国绝无第二例,被称为“人类烹饪之祖”
  ●60万年前的合河文化
  ●黄河带着它在山西所蕴积的文明精萃,经三门峡浩浩荡荡奔入中州大地,掀起狂涛巨澜…… &&
第二篇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
一、远古的回声:视山西而定天下
二、长平之战定乾坤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四十万赵军人头落地,头颅堆积如山……
  ●唐玄宗来到长平古战场,唏嘘不已,将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的“死谷”改名为“省冤谷”
  ●当四十万赵军人头落地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第一顶皇冠便稳稳地戴在了秦始皇头上……
三、汉时之关在山西
  ●就在刘邦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睥睨群雄,几乎得意忘形的时候,却十分忧虑地感叹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刘邦率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被匈奴围于平城白登山,生命岌岌可危……
  ●远嫁的公主,伴着雁门关外惨淡的月光,大漠深处叮咚的驼铃声,越走越远……
  ●雁门关内外,几番征战,几多白骨……
  ●刘秀一只眼盯着娇柔妩媚的宫娥嫔妃,另一只眼却死死盯着山西……
四、晋王朝,成也山西败也山西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刘渊趁乱起兵反晋……
  ●刘琨月下登城高奏胡茄,数十万敌军不战自退……
  ●五胡十六国始于山西,止于山西
  ●大量少数民族溶入中原,五胡十六国奠定了大唐盛世异彩纷呈,君临万邦的繁荣局面
  ●北周与北齐相互对峙,剑拔弩张……历史的天平最终倒向了得到山西的北周一边
五、太原:唐王朝的最初起点与最后支撑点
  ●隋炀帝派极有才干的李渊驻守太原,替他看守这块“龙兴之地”,谁料李渊却利用太原举起了反隋的大旗……
  ●如果没有太原,本有三百年寿命的唐王朝,恐怕早就在安史之乱中夭亡了
  ●望着铜墙铁壁般的太原城,安史叛军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儿了……
  ●太原城久攻不下,安史叛军此招失算,满盘皆输
  ●儿子杀老子,臣子杀皇上,安史叛军四分五裂……
  ●有了山西这块根基之地,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又在藩镇割据的重围之中维持了将近二百年
六、五代嬗替 得山西者胜
  ●失掉太原城,唐王朝终于寿终正寝
  ●朱全忠棋高一招,致使唐王朝“太原与京城相呼应”的祖传秘方失效,于是,皇位归他了……
  ●坐在龙椅上的朱全忠,对割据太原的李克用耿耿于怀……
  ●石敬瑭为做皇帝,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人,为中原留下无穷无尽的祸患……
  ●如同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北汉搅得后周整日不得安宁
七、宋太宗火烧水淹惧太原
  ●宋太祖对占据太原的北汉耿耿于怀,却又苦无良策,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宋太祖叩响了宰相赵普家的大门
  ●没有攻下太原,宋太祖死不瞑目
  ●宋太宗赵光义恨恨地说:“太原,我一定要攻取它”
  ●小小的北汉,仅占据山西的三分之一,就与庞大的北宋抗衡了29年
  ●祸起龙脉——太原城一片火海之后,又是一片汪洋……
  ●山西传统戏曲中的许多剧目,声声嘶呖,字字滴血,对宋王朝骂声不绝……
八、毁太原宋王朝自掘坟墓
  ●宋太宗做梦都没有想到,被他恨之入骨的太原城竟然如此顽强地守护着赵宋王朝的祖业家小……
  ●南宋灭亡之真相:山西失陷,通往汉中,巴蜀乃至中南、东南的门户,都—一打开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宋王朝的坟墓早在宋太宗毁掉太原城时就掘好了
九、明朝安危系山西
  ●退回到蒙古大漠的元朝依然不断进犯山西北部,企图再一次以山西为根据地,马踏中原……
  ●明代的太原城一扫北宋以来的破败潦倒,重新恢复了往日的雄姿
  ●如果太原城还是那样规制促狭,蒙古鞑靼兵大兵压境,明王朝的后果便不堪设想……
  ●大同频频告急,英宗皇帝在金銮殿上急得团团转,乱了方寸……
  ●堂堂的大明皇帝,居然成了瓦刺人的阶下之囚。如此辉煌的战果,着实让瓦刺人狂喜了一阵……
  ●李自成攻陷宁武关,崇祯皇帝上吊的绳子已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了 &&
第三篇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
一、华夏文明起河东 炎黄伟业在山西
  ●农业一直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根本命脉,炎帝是农神,从他开始,中华民族有了农业这一概念
  ●全铜炎帝塑像——全国绝无仅有。炎帝下身围束兽皮,左臂抱谷穗,身后卧壮牛,这一塑像把民族艰难的超越变成了历史永恒的回忆
  ●炎帝爱女“精卫”魂归老家山西长子
  ●中国人崇尚土德,土为黄色,黄帝的尊称由此而来
  ●古涿鹿在山西?还是在河北?——千年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篇《愚公移山》使王屋山在人们的记忆中扎了根,这座山就是黄帝“受丹诀”之地
二、天降大任于河东 尧天舜日禹王辉
  ●五千年中华传统美德的源头——野菜果腹,麻布为衣,三尺尧阶
  ●不立儿子立贤人,人也?超人也
  ●每人捧出一把土堆起的陵墓,世界独一无二
  ●舜是中国“孝”字第一人&&   ●舜任命了中国第一批“部长级干部”
  ●舜在门前设了两样东西,一是“敢谏之鼓”,一是“诽谤之木”,让每个臣民随时敲鼓击木来指出自己的过失
  ●后来的儒家文化成为支撑一个民族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可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就是尧舜道德观
  ●禹喝了仪狄酿的酒,两天两夜沉睡不醒,竟把出巡的大事也误了,酒醒后,他意味深长地对仪狄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从禹开始,中国又称为“九州”,只因为……
  ●禹用巨手翻开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页&& 三、山西代有英豪出 一代国主写春秋
  ●万人之上与万人之下的痛苦选择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重耳叩老农,拜黄土,方为王中之王
  ●敌我交锋,退避三舍
  ●晋文公率领各国订立盟约,共同扶助周王室
  ●“尚武、尚贤、尚法、尚功”,作为晋文公的治国韬略,影响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的诞生
  ●绛县——一代霸主魂守故土
四、铁骑腾起“龙”卷风 刘渊石勒作汉皇
  ●晋朝开国,匈奴臣服,作了大汉国人质的刘渊万万没有想到他日后能成就一番帝王霸业。
  ●刘渊将其都城迁到了吕梁山南部的蒲县,这个三面群山环抱的小城有幸沐浴天光
  ●神蛇筑城,刘渊大惊,使人斩之,却涌出了一股神泉,为敬神灵,刘渊建起了龙子祠
  ●石勒——中国唯一的一位由奴隶成为帝王的英雄
  ●石勒身为帝王,说出“人主不能独断专行”的警言
  ●面对溢美之辞,石勒表现了一个平民帝王的质朴品德
  ●石勒立遗嘱,他死后丧事要从简,不要放金银财宝,不要放置器玩
五、鲜卑南下建霸业 平城飞舞拓跋旗
  ●鲜卑部落首领拓跋(王圭)带领鲜卑人经过昏天黑地的厮杀后,自己端坐在了帝王的宝座之上
  ●风沙漫漫的白登古战场,今朝繁华有宫室,红墙高院深几许
  ●拓跋焘翻开了中国“南北朝”的历史篇章
  ●孝文帝迁都遭到了太子的反对,为了表示改革的决心,他将太子废为庶民
  ●孝文帝率领30万大军长途跋涉两千余里,文武百官涕泪俱下,哀求皇帝不要再往南征
  ●改汉姓,着汉装,说汉语,孝文帝是最彻底的改革家
  ●南巡碑,御射台,永固陵,孝文山……孝文帝怎能舍下这一景一物
  ●北魏金陵何在?千古之谜
六、天龙山下一卧龙 三军齐唱敕勒歌
  ●高欢枯瘦矮小,面色灰黄,谁能料到他却胸怀“澄清天下”之志
  ●从尔朱荣手里得到了20万流民,只搭上了副将的三颗门齿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龙山如泣如诉当年事,避暑离宫乘云化雾变乌有
七、万古汾水一女皇 千秋功过武则天
  ●伊丽莎白女皇,叶卡捷琳娜世袭皇位,武则天却单枪匹马,由下等的“才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鞭、锤、刀——只要给媚娘这三样东西就没有制服不了的烈马
  ●谁能料到当年凄凄惨惨的小尼姑,就是大周皇帝武则天
  ●掐死亲生女,翻身当皇后
  ●朝堂议事,高宗总是要扭头听听珠帘后面皇后的意见,很不方便,后来干脆让皇后和自己一起坐在了堂前
  ●武则天的威势和高宗不相上下,并称“二圣”
  ●慈禧老佛爷将风刻在了龙之上也没敢作皇帝,可是在她1000多年前,武则天就将皇冠戴到了自己头上
  ●武则天称帝,气煞孔圣人
  ●骆宾王在檄文中将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则天皇帝却把这样的檄文收集起来,置于案头欣赏,读得有滋有味
  ●生前非凡武则天,死后立通无字碑,难倒后来人
  ●谁人用心良苦,在一副楹联中使武则天、白居易、王维三个山西人同台演出
八、五代烽烟起三晋,群龙高歌龙兴史
  ●五代后唐第一个皇帝李存勖,是毛泽东在诗中曾咏诵过的历史人物
  ●李存勖是历代帝王中以精通音律,酷嗜戏剧而出名的一位佼佼者
  ●山西元曲的发达,真难保与这位“李天下”不无关联
  ●战场上所向无敌的英雄,却死于一个优伶之手
  ●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做了契丹人的儿皇帝 &&
第四篇 数千古名将 还看山西 &&
一、自古山西多名将
二、卫青、霍去病:笑谈渴饮匈奴血
  ●汉朝第一将——卫青
  ●骠骑大将军——霍去病
  ●汉武帝十分喜爱霍去病这虽小将,为他修建一座豪华的住宅。霍去病推辞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试看大汉王朝,何人横刀立马,所向无敌?唯有卫青、霍去病
  ●被卫青、霍去病打得一败涂地的匈奴人横跨欧亚大陆,创建了匈牙利
  ●卫青功高盖世,做了汉武帝的姐夫,当年主人的仆人一跃而为主人的丈夫
三、“武圣”关羽
  ●千古一将——关羽关云长
  ●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关羽死后,朝代每更迭一次,关羽就官升一级,直至清代登峰造极。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如此看重区区一名战将的关羽呢
  ●皇帝见了关帝叩头跪拜
  ●关公的神力,均源于他的忠义仁勇;而他的忠义仁勇,则源于山西老百姓的赋予
  ●关公是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
  ●黄皮肤的中国人视关公为神,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也崇拜关公
  ●里根夫人拜关公,保佑丈夫竞选成功
  ●泰国法庭开庭前宣誓的对象不是国王、元首,而是关公
  ●台湾现在有关帝庙3000余座,然而真正的关帝庙在哪里呢?当他们看到解州关帝庙时,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
四、尉迟恭:中国老百姓的守户神
  ●千军万马持矛攒刺尉迟恭,却伤不到他半根汗毛
  ●明知有人要来行刺,尉迟恭却大门开,二门敞,躺在床上呼呼睡去……
五、奇将薛仁贵
  ●薛仁贵寒窑结奇缘
  ●年近七旬的薛仁贵,不动一刀一枪,竟吓退二十万突厥大军
  ●薛仁贵为何身着白袍作战
六、壮志未酬杨家将
  ●“无敌将军”——杨业
  ●是谁导演了杨业鬓白之年陷死敌庭的千古悲剧
  ●杨业大骂奸臣误国,绝食三日而亡
  ●杨业死后,朝廷对他的抚恤还不如比他低四级的一位军官。究竟是谁从中作梗
  ●揭开潘、杨之争的真相
  ●潘美后裔为免乡人讥笑其祖先,竟想出个偷梁换柱的办法为潘美洗脱罪名……
  ●鹿蹄涧村人为何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海外“杨”人回乡祭祖,“天波杨府”将再现人间
  ●海外归来的杨氏后裔号啕大哭……
七、狄青:刺面涅的将军
  ●宋仁宗下令要狄青除去面涅(当兵时被刺的符号),狄青却指着自己的脸说:“我愿把面涅留在脸上,激励出身微贱的壮士杀敌立功”
  ●狄青每战披散头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冲锋陷阵……
  ●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
第五篇 根在山西 &&
一、寻祖要到三晋来
  ●山西是许多姓氏开宗立姓的发源地,目前可查的有40多个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枝传海外。日本“山田”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王、游、尤、沈同宗,王翦、王勃、王维,甚至连新加坡总统王鼎昌都为王氏后裔
  ●天下无二裴,毛泽东对裴氏宰相之多,赞不绝口
  ●国母宋庆龄的祖先是山西人。宋耀如对孔祥熙说“你是山西人,我们宋家的祖先也是山西人,咱们还是老乡呢”
  ●郭氏之根在山西。四川乐山郭沫若旧居的二道门,大横匾“汾阳世第”赫然在目,郭老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吗
  ●霍姓源于山西霍州市,香港巨商霍英东祖籍霍州
二、大槐树下的大迁徙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广泛流传,妇孺皆知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年间移民八次
  ●您不妨脱鞋查看,是否为槐乡后裔
  ●古槐后裔姓氏达四百五十姓,大大超过了百家姓,说不定您就是槐乡的子孙 &&
第六篇 神秘黄土地 三晋佛与道 &&
一、五台山——四大佛山之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第二年就上了五台山
  ●古往今来冻死、饿死、摔死在大朝台路上的信徒不乏其人,去黛螺顶小朝台两全其美
  ●文殊有“佛母”之名,五台山佛母洞是上苍的杰作
  ●五大禅林各有各的绝活
  ●五台山为啥列四大佛山之首
  ●青教布衣素食,黄教吃荤食肉
二、云冈——东方艺术宝库
  ●石雕最多的石窟
  ●大同号称佛城,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寺院是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殿是山西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楼阁是善化寺内的普贤阁
  ●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最富艺术魅力
三、净土宗祖庭——玄中寺
  ●日本佛教徒八千万,净土宗二千万
  ●佛教客居中国,广结善缘,法显、慧远立下汗马功劳
  ●谁先发现新大陆,山西人法显比哥伦布早1080年到达美洲
  ●净土宗在我国广为传播,黄土高坡上的女子叫婆姨便有了由来
  ●晋阳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四、吕洞宾与永乐宫
  ●吕洞宾人称吕祖爷,与观音菩萨、关老爷世称三大神明
  ●吕洞宾搬“家”——世界上最成功的搬迁
五、道教名山晋地多
  ●山西多山,是岳、镇、佛山齐全的唯一省份,道家偏爱的地方
  ●道教圣地——北岳恒山
  ●张果老在恒山成仙
  ●游完恒山定然兴致未尽。山西的道教名山还有:北武当山——真武大帝北方行宫;龙山石窟——海内孤例的道教石窟;陵川棋子山——围棋的发源地 &&
第七篇 戏曲摇篮话三晋 &&
一、戏曲渊源深厚悠久
  ●诸宫调,元杂剧的直接起源形式,最早是由晋城人孔三传创造的
  ●《西厢记》创作蓝本,得益于山西人董解元的诸宫调
  ●以戏酬神,村村有庙,庙庙有戏台,场景壮阔
  ●“苏三离了洪洞县”。洪洞县司法科1920年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
二、戏曲大师举世瞩目
  ●“元曲四大家”——山西人占了三位
  ●“元代四大爱情戏”——山西人写了三部
  ●“元代散曲两大家”——山西人有一位
  ●白朴编成过最早的“梁祝”故事
  ●山西人吴昌龄是写《西游记》戏目的专家,他创作了元杂剧中篇幅最长的作品《西天取经》
  ●关汉卿剧作60余种,占了元代杂剧的十分之一
  ●《窦娥冤》写的是南方戏,却在山西长演不衰,个中自有讲究……
  ●一生与山西有着不解之缘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是玩戏的好手,被剧界奉为“梨园祖师”
  ●由太原起兵的后唐皇帝李存勖,热衷于演戏,传说有一天,排练中,被人打了一耳光……
三、戏曲文物种类繁多
  ●建国以来发现的宋金元戏曲文物,以山西省最多
  ●山西地区中国最早的舞台类建筑,比当时京城早了 100多年,今日万荣县还存有石碑记载
  ●形制各异的古代戏曲舞台,至今还可以在河东大地见到
  ●山西出土的戏曲墓葬雕刻,在中国戏曲史研究中价值珍贵
  ●有趣现象是:出土的墓葬砖雕,数量一般都是五个,这与京城的帝王建筑神秘的内涵相关……
  ●戏曲史上的罕世珍宝——洪洞戏剧壁画
四、戏曲剧种规模宏浩
  ●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4个,占全国1/6
  ●“四大梆子”名扬天下,地方小戏唱遍山乡
  ●山西多山,自古交通不便,这阴错阳差的不利条件却难得地为山西保留了许多古老剧种
  ●全国评了10次戏剧“梅花奖”,山西就有14位演员获得了这当代梨园的最高荣誉 && 第八篇 诗情画意谱三晋 &&
一、薛道衡“空梁落燕泥”
  ●山西诗人薛道衡因为两句诗写得漂亮,竟被嫉妒的隋炀帝杀了头
二、初唐诗歌三晋风采
  ●《全唐诗》有名有姓有籍贯可考的 758位唐代诗人,仅山西籍就有82人
  ●《三字经》把王通与老子、孔子等人齐名
  ●古书上说,王通给沈征、房玄龄等唐初著名将相传经授道,终于铺垫了李唐王朝三百年基业
  ●唐太宗赏花,一只大鸟,见人不怕,飞落在小花枝上。唐太宗忙问左右:“大鸟飞来,有何天意?”身边将相谁也答不上来。远在外地的王通给了他一个说法
  ●山西诗人王绩,开创了大唐诗歌的健康风气,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浓浓地给他书了一笔
  ●中国文坛流传的有关山西诗人宋之问的故事,很使后世神迷心醉
三、王勃落霞秋水惊华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这一名句的山西少年王勃,最后死在越南海面,据说,尸体逆水漂到北江河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王勃,当众挥毫,写出震惊华夏、传之不朽的《滕王阁序》
  ●唐代文学大家韩愈说,自己的文章能够列在王勃的诗文后面,是很荣耀的
四、绝唱连绵的王姓山西诗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片冰心在玉壶”,“不破楼兰终不还”
  ●山西这片黄土地上,冒出过一群姓王的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绝唱连绵,成为唐代诗坛一个有趣现象
五、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写的这首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山东”实际上是指华山以东的山西老家
  ●《阳关三叠》怎么叠?迷倒了好几代人
  ●新娘子巧出一副对联,煞了王维的傲气,逼得他要去后院跳井
  ●“诗中有画”——“诗佛”王维以唐代山水田园诗派领袖著称
  ●“画中有诗”——“宗师”王维以中国水墨山水画鼻祖而闻名
六、天长地久自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千呼万唤始出来”《琵琶行》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3800首诗,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李商隐给白居易做墓志铭,称他为“太原白公”
  ●杭州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叫做白堤,以纪念这位行过善举的地方官
七、花间词派温庭筠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温庭筠,中国第一位有词集的文人,当朝把宰相挖苦得面红耳赤,下不了台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把唐以前的中国诗歌作了一番大归拢
八、金元词冠元好问
  ●如果没有元好问的记载,《金史》的内容将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碑上,有山西人徐继畲的两段文字
九、绘画艺术的“史记”——《历代名画记》
  ●人们大都知道司马迁写过气势恢宏的历史著作《史记》,殊不知,中国的绘画史上也有一部“史记”,这就是被誉为“画史之祖”、唐朝时山西人张彦远的杰作《历代名画记》
十、郭若虚与《图画见闻志》
  ●宋代画论家郭若虚写的《图画见闻志》是自张彦远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唯一能与《历代名画记》媲美的一部画论通史
十一、全景山水画大师——荆浩
  ●隐居在岢岚山南麓的荆浩,挥笔画松几万本……
  ●太原画家王诜的绘画风格“不古不今”,被人视为珍藏秘宝
十二、“大米小米”画云山
  ●狡黠的“大米”,偷梁换柱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
  ●宋高宗非常看重“小米”,这位皇帝所收藏的画,大都经过“小米”的鉴定
十三、“马一角”画半边
  ●中国画,虚虚实实,有时看似空白,其实中间大有名堂
十四、书画大师董寿平
  ●“搞点学术就不错”
  ●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以及诸多宾馆,都有他的大幅画作、墨迹
  ●国家政要常以他的字画赠外国元首
十五、画坛巨匠丁绍光
  ●吴冠中教授说:“丁绍光凭一根线条缚住了版纳风情”
  ●外国评论家说:丁绍光是站在中国绘画顶点的当代巨匠 &&
第九篇 三晋雄文展磅礴 &&
一、魂归河东柳宗元
  ●偏偏就是这位被贬官远逐的山西人柳宗元,对华夏文学凝聚了一次高峰性的构建
二、百世高贤司马光
  ●司马光“警枕”上著出了《资治通鉴》,与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司马迁一道,被后世尊为“两司马”
  ●中国大陆久已失传的司马光日记,奇迹般地在日本内阁图书馆发现,轰动了国际学术界
  ●一个主张“节流”,一个主张。开源”,尽管政见不同,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争论并非世人传说的你死我活
  ●风靡日本的相扑,竟是发端于中国的先秦时代。中国不仅有男子相扑,更有女子相扑,可惜被司马光给取缔了
三、傅山见了皇帝不叩头
  ●梁启超说,傅山的学问,黄河以北无人可以相比
  ●康熙18年,阳曲知县奉命强行将傅山抬往北京参加考试,这位怪才,既不应考,见了皇帝也不叩头谢恩,却仍被授予“内阁中书”……
四、惊涛拍岸罗贯中
  ●中国古典小说有四大奇书,山西人就写了三部
  ●鲁迅说,后来做历史小说的很多,但都没有一种比得上《三国演义》
  ●罗贯中的《空城计》,精彩绝伦,来源于村民王大胆玩的一个鬼把戏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实际上是罗贯中一人
五、《金瓶梅》之谜
  ●《金瓶梅》最早的版本1931年在山西介休县被发现,作者是山东人“兰陵笑笑生”的说法,令人生疑……
  ●《金瓶梅》中挑出方言3000多条,难解之处,用晋北山阴方言一解释就可以读通 &&
第十篇 晋商称雄 享誉天下 &&
一、崛起于天下
  ●中国上世纪最富的省份——山西
  ●范蠡拜计然为师,收猗顿为徒。山西有计然这样的商业理论家,又有猗顿这样的实践者,构成了传统的商业意识
  ●具体自然条件,人口压力是晋商遍天下的直接原因。明清北方边境贸易为晋商崛起提供了宝贵机遇
  ●船帮乘风破浪,东渡扶桑;驼帮驼铃声声,传播四方
  ●山西票号汇通天下
二、何以独领风骚
  ●何以独领风骚
  ●由走西口到闯荡海内外,多少山西人一生颠簸在漫漫长途中
  ●晋商将同乡关公尊为财神,以其信义教育同行
  ●山西人目光远大,始终凝视中国商业的大格局
  ●走西口的哥哥们回来了 &&
第十一篇 三晋古建甲天下 &&
一、博大精深三晋塔文化
  ●晋北高原“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恒山脚下圆觉寺塔塔刹顶端为“翔凤”,专测“风向”
  ●中国古代所建木塔数以千计,然而仅应县木塔保存至今,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应县木塔千年不受雷击,专家称其高达10余米的塔利为“法拉第笼”的上盖,典型的现代消雷器
  ●“元顺帝时大震七日,木塔屹然不动”
  ●河曲有个状元笔(状元塔),每年冬至前后,太阳初升,笔影可达数公里之外的黄河彼岸
  ●太原双塔凌霄,居全国所有双塔之首
  ●意大利比萨斜塔因“斜”而危,而太原双塔中的一塔却因“斜”而固
  ●赤、橙、黄、绿、青、蓝、紫,人间六色,飞虹塔独有,佛国最美丽的琉璃塔
  ●飞虹塔下佛国“犹太”出卖佛宝,不以为耻,反镌石立碑,自我赞扬
  ●临猗“双塔交影”,许仙、白娘子妙道寺相会
  ●每年有两个早晨和黄昏,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临猗双塔,使两塔的倒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徐徐移动,最后交融在一起
  ●莺莺塔是我国仅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乐塔及缅甸的摇头塔等并称为世界八大奇塔
  ●莺莺塔前以石击地,塔中传出蛙鸣之声,传说,这是《西厢记》中老夫人受到众人鞭答后发出的忏悔声,以示后人莫再棒打鸳鸯
  ●博大精深塔文化,悠悠千载冠中华
二、世间瑰宝——山西古寺庙
  ●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偏不信邪的梁思成偕夫人骑着毛驴来到佛光新村……
  ●佛光寺东大殿曾出现在敦煌壁画之中,历经千载依然如旧,“亚洲佛光”永照人间
  ●来到南禅寺,有如一步登上中国寺庙历史文物的最高峰,使人顿生“念天地悠悠,独南禅而古老”之感慨
  ●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全部位于山西境内
  ●晋祠:难老泉“流水如碧玉”,圣母殿“侍女生异彩”
  ●“鱼沼飞梁”,本为诗画中独有,却在晋祠显现人间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国内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却方位东向,与一般寺院坐北朝南不同,这是为什么
  ●薄迦教藏殿内存“海内之孤品”——国内唯一的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
  ●千年古寺写春秋 && 第十二篇 原汤原汁 山西民俗 &&
一、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娇儿宠称多
  ●面食文化中有山西人简单而又丰富的人生理解
  ●下关中留西洋的山西面条
二、醋乡话“醋”
  ●介休出了个“醋仙”,名叫王来福
  ●醋缸为何要跟着“爷爷”走
  ●山西人为何被称为“老醯儿”
  ●“吃醋”的由来
三、牧童遥指杏花村
  ●《水浒》中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
  ●茅台老家在山西
  ●把酒临风杏花村,仙风道骨亦悠悠
  ●酒和醋是山西文化“物”的媒介,是生命追求的两个极点
四、飘逸着黄土清香的风味食品
  ●真正的“长寿汤”——太原“头脑”
  ●《夸土产》里独占鳌头的平遥牛肉
  ●临猗酱玉瓜风靡巴拿马博览会
  ●“华夏第一饼”——闻喜煮饼
  ●乾隆御赐的北京“都一处”烧麦馆
  ●三晋美食城,家珍数不尽
五、穿衣着装在山西
  ●一辈子不离身的兜肚肚
  ●令人爱不释手的童鞋童帽
  ●十八般兵器头一件——布腰带
  ●山西服饰“数来宝”
六、山西工艺品揽胜
  ●北京故宫顶上那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就出自山西
  ●太谷灯爱煞人
  ●古香古色的大同铜火锅
  ●平遥推光漆器历数百年仍光洁如新
  ●澄泥砚、台砚立文房佳品之林
  ●“雕漆绝技”新绛云雕
  ●“千金之宝”侯马蝴蝶杯
  ●民间艺术之花——山西剪纸
  ●心灵才能手巧
七、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礼仪
  ●生命能偷来吗
  ●生儿要“坐草”,满月要“挂旗”,百日要“上锁”,周岁要“抓周”
  ●“脐带锁”“百岁毛”,养儿育女有奇招
  ●三更天娶媳妇,媳妇哭娘家富
  ●宁武人的棺材为何不埋在土中
八、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节日
  ●因介子推割股奉君,中国有了一个寒食节
  ●回娘家也有个节日
  ●正月初五赶“穷鬼”
  ●讨好鼠爷的节日——石头节
  ●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阵
  ●数一数,看一看,山西节日有多少 && -- &&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ve gonna get. &&&&&&&&&&&&&&&&&&&&&&&&&&&&&&&&&&&&&&&&&&&&&&&&&&&&&&&&――《阿甘正传》 &&&& &&&&&&&&&&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219.237.192.*]
祝福发信人: jiayh (慢半拍), 信区: Shanxi
标&&题: 《魂系山西》序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n 27 17:54:54 2006), 站内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浩浩荡荡流淌着绵亘万里长河。水之灵,地之气,孕育繁衍了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千百年来,山西,这方地处黄河中游的沃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喜剧。长久的文明积淀,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色彩鲜明的三晋文化。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三晋文明的渊源就有多么深远;太行吕梁的黄土有多么厚实,三晋文化的蕴藉就有多么深邃。 &&   我的家乡,就在这片黄土地。她是中国第一个贤明帝王——尧建都的地方。记忆中,童年时常约伙伴们到尧庙嬉戏玩耍,那古朴瑰丽、神圣庄严的殿堂,似乎总是在诉说着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蜿蜒而过的汾河水,又仿佛在讲述着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司马光砸缸……,这些千古流传的故事,一切的一切,依旧萦绕在我的脑际。 &&   然而,深厚的黄土文化,并没有使当代的山西名扬四海,久远的三晋文明,也没有使现在的山西人荣耀天下。凡到过北京故宫的人,都会为支撑大殿的那根根巨柱惊叹不已。可是有谁知道,那些支撑三大殿的巨柱就来自山西代州?又有谁知道,晋商曾是清王朝政权的财经支柱?更有谁知道,山西也曾像那根根巨柱,在中国历史的大厦中顶天立地?! &&   从古至今,尽管山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一直在全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如今世人的心目中,大概除了黄土、风沙与煤炭,似乎就剩下贫穷、落后与封闭了。这,是极不公平的。 &&   这些年来,我曾遇到许多外国朋友和海外华人。使我感到诧异的是,他们知道中国的许多省份,但是对山西的了解却几乎是零。比如,他们知道中国有个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却不知道它位于中国的山西,甚至有人还不知道中国有个山西省。1993年我在加拿大访问时,结识了一位名叫瓦里的哲学教授,他就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是第一次听说山西这个地方。当我介绍了山西的文化背景后,他不禁为这样一个曾经创造了伟大文明却又不为世界所知的山西而感到深深遗憾。几天后,我接到教授妻子的电话,说瓦里先生同我谈话后一直处于兴奋之中,他很想进一步了解山西,并愿意为此无偿地到山西工作。 &&   洋朋友“无知”也就罢了。问题是国人对山西的印象大抵也是模模糊糊。在北京,人们谈起来总觉得上海、广州近在咫尺,而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山西却似乎很遥远。当代上海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篇《抱愧山西》的散文,大意是讲,长期以来,他一直误认为山西是中国贫穷落后的地方之一,但当了解到,山西仅仅在不到百年之前,曾是中国最富的省份时,不禁为自己过去误解了山西而深感愧疚。 &&   最让人感到赧颜的是娘子关内的山西人自己,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即使置身山西,也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我曾问过我的女儿,“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传颂千古的佳句出自何人之手,此人是何方人士,她仅知道作者叫王翰,却不知这位王翰就是山西太原人氏。而且听她的口气,山西怎么可能产生出这样有名的诗人,孕育出这么优美的诗句!这不由得使我深感沉重和酸楚。 &&   难道这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一代对山西的认识吗?我心里禁不住涌起一股极其复杂,似乎不吐不快的情感,并逐渐萌发了为故乡写一点东西的想法。这个东西不是单就文化论文化,而是试图写出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不是单就历史写历史,而是探求历史所寓积的深刻道理;不仅是写给书斋里的文人,而且也写给普通百姓,使世人能够认识到,山西的确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不了解山西,就无以知晓华夏文明。我希望所有的山西人,中国人,乃至普天下的炎黄子孙,都能够理解山西,热爱山西。 &&   想写是一回事,真的动手写,又是另一回事。提起笔来,云烟深处的过去和活生生的现实,顿时扑面而来。上下五千年,往今多少事,强烈的时空限制,今人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尽绘山西历史文化演进的轨迹。 &&   步入书海,古今中外有关山西的文献繁若群星,典籍卷帙浩如烟云,怎样采撷前辈学人的丰硕成果,汲取精华,由博返约,并从他们的世界里走出来,以尽可能新颖的方式,把握历史的脉搏,真让人感到力不从心,颇费思忖:史实铺陈太多,唯恐流于浮光掠影,难以把握山西文明久远精深的底蕴;哲理思辩过密,又怕失之空洞偏颇,不能包罗山西文化宽厚博大的内涵;追昔抚今,浮想联翩,仍难以诉说出上下五千年的沧桑黄土情。真是有几分剪不断,理还乱…… &&   几度执笔,几度辍笔。索性在文明的碎片中去感悟:塞北的古战场上,雁门关的冷月照耀着戍边将士们早已荒颓的墓冢,株株枯草在寒风中摇曳,似在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澎湃如雷的壶口瀑布,轰鸣搏发着中华民族的魂脉生生不息;则天庙里,又似乎看到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威仪端庄,权倾朝野;漫步于平遥西大街,仿佛听到脚下的金钱如潮滚动;而太行深处,吕梁之巅,简陋的窑洞,依旧的炊烟,也时时映入眼帘……亢奋激动,沉静反思,于是,斟酌构架出如下主题: &&   黄河文明源河东:黄河千里,山西居中;华夏文明,植根河东。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龙脉所系。
  自古山西多名将:关羽、卫青、杨家将……。
  根在山西:“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佛与道:七彩灵光,神秘文化。
  诗与画:五色缤纷,文气沛然。
  三晋雄文:磅礴气势,写尽千秋万古情。
  戏曲摇篮话三晋:村村有庙,庙庙有戏。
  晋商称雄:青砖灰瓦,滚动银两千千万;商贾云集,主宰华夏数百年。
  三晋古建甲天下:星罗棋布,历史悠久盖华夏。
  山西民俗:原汤原汁,浓烈古朴。
  …… &&   删繁去芜,终成书稿。然而,内心却未见轻松。倒是由此书而触发了太多的思绪,更深的话题。惆怅之情,也似波澜迭起,层层涌来,颤人魂魄,撩人心弦: &&   山西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主要的发祥地,而今却仍有那么一些神农的后裔、尧王的子孙在为温饱而奔波,为安居而奋争; &&   一样的黄河天堑,一样的长城关隘,昔日锁不住山西汉子走西口的歌喉,挡不住下关中的步履,而今天,当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的时候,山西人却仍在为怎样走出“娘子关”而苦苦探求; &&   曾几何时,三晋大地书院林立,学风蔚然,连掌管人们智慧的文殊菩萨也端坐于五台之巅,而今,还有流离失学,渴望读书的“山里娃”,竟每每使人潸然泪下;人才流失、人才匮乏也早已不再是新鲜话题; &&   富甲天下,傲视四海数百年的晋商,他们的后裔,有的至今还在为脱贫而跋涉,为小康而思虑; &&   这么多的说不清,那么多的道不明,莫非,上苍的馈赠,五千年的文明,除了一座天然博物馆落迹于三晋大地,还为她遗下了过载的重负,太久的沉寂? &&   确实,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化传统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正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唯一的,在同一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统,任何一个几千年的传统,任何一个几亿人的历史背景,不可能纯粹是好的,其中有许多复杂成分,对此是要讨论的。 &&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正视传统文化中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摈弃其糟粕,承袭其精华,那么,山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终将会焕发出更新的活力。因为,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儿女,从煤海深处输送着共和国经济腾飞的血液,在黄土地上托起了新农业文明的曙光,像通往首都的太旧高速公路,正在穿越群山峻岭的一条条隧道、一座座桥梁,必将把山西带到更加诱人的远方。 &&   是啊,三晋文化,一番梳理,并非为了流连古旧的历史遗迹,也不是猎奇消逝的尘烟云影。只是因为我们根深情浓,血脉所系。 &&   相信对这片土地的拳拳挚爱,依依眷恋,必能唤起三晋赤子的携手同主。相信山西定会从历史的沉寂中再次崛起。 &&   骄傲的昨天,奋起的今天,辉煌的明天。 &&   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和我的希冀。 &&    &&                     李镇西 &&                   1995年5月于太原 && --
&&&&&&Welcome&&to&& 三晋大地&&&&&&&&&&ヅ︾︾︾︾︾ㄟ
╭┬—╮┌┐&&&&&&&&&&&&&&&&&&&&&&&&&&&& ○&& ╰≦∽∽∽∽≧╯
││&&&&│├┬╮╭─┬╮╭┬┬╮┌┐┌┐┌┐&& ●╠═╦═╣●
││&&&&││││╭┬┤│││││╰┼┼╯││&& ﹟║ .║. ║﹟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219.237.192.*]
祝福发信人: jiayh (慢半拍), 信区: Shanxi
标&&题: 第一篇 黄河文明源山西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n 27 19:38:27 2006), 站内 &&&&&&&&&&&& 黄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她特别青睐一方水土,她用她那深邃的内涵无私地滋润着这方水土。在这里,她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秀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今天,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母亲河,那方名叫山西的水土就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故乡。&&&& 一、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   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出绵亘万里的黄河。它出昆仑,汇洮湟,傍大漠,驱流沙,入河口,穿峡谷,七回八转,浩浩荡荡,在偏关老牛湾撞开了山西的大门,继而奔腾南流,在河曲奏响了华夏文明第一曲。 && ●黄河九曲十八弯,仅有河曲因“曲”而得名 &&   黄河九曲十八弯,仅有河曲因“曲”而得名——河曲,河之曲也。黄河由内蒙古河套流到老牛湾,折向南行,在河曲境内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马蹄形弯曲河段。 &&   河曲县城处在一个非常特殊而又有趣的地理位置:她位于黄河之东,隔河相望,西南是陕西,西北是内蒙古,古时有“雄鸡一声闻三国”之说。这里有多处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大量的青铜器,秦汉古墓,唐宋古建,金元珍藏以及及明代长城和数以千计的文物古迹。她还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地,因此她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同文明的相互兼容史。 &&   河曲的自然风光也是非常迷人的,高原紫塞却又有着江南水乡的风光。古往今来,山曲对唱,渔歌互答,形成了高原水乡、塞上江南的独特景象。今天,人们来到这里,依然可以领略到古朴、原始的生活气息,领略到未被污染的黄河文明。 && ●娘娘滩,万里黄河上唯一可以住人的岛屿。来到这里,你会忘掉尘世间的烦恼,乐不思返。娘娘滩是黄河上的一颗明珠,这里的每一根草,每一把黄土,每一块石子都记载着动人的传说故事 &&   娘娘滩位于河曲县城北的黄河中流,黄河水到此一分为二,绕岛东西两侧而下,娘娘滩突起于两股水流中央,恰似一颗戏弄龙头的宝珠。 &&   在万里黄河之上,娘娘滩是唯一可以住人的岛屿。相传2000多年以前,汉文帝刘恒及其母薄太后,因受吕后陷害,被汉高祖刘邦贬至这座滔天白浪之中的偏僻孤岛,故称“娘娘滩”。这个故事在河曲世代相传,时至今日,还常可从滩头挖出写又“万岁富贵”的瓦片。(太原道注:相关史实请看本站《太原沧桑》之《龙潜太原》) &&   现在岛上的百姓自称是汉代“龙城飞将”李广的后裔。他们说当年李广护送薄太后母子至此,见岛上四面环水,两岸青山对峙,景色美不胜收,于是,定居于此。今天岛上人家户户姓李,这倒为后人留下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传说。 &&   千百年来,住在娘娘滩的人们和睦相处,亲如兄弟,男耕女织,与世无争。至今这里依然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仿佛世外桃园一般。 && ●一曲《走西口》,倾倒多少黄河硬汉
●呜咽的黄河水,和着妹妹心酸的泪水与哥哥心痛的血水,流淌出震撼人心的《走西口》 &&   踏上这块淳朴的厚土,人们很快会被那一曲曲悠扬动听的河曲民歌所感染。河曲又因这里的人们喜唱山曲而得名,真可谓“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 &&   追溯河曲民歌得渊源,早在唐宋时就很流行乐。然而它得真正盛行却在明末清初,缘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那个不幸的历史年代。 &&   古时,黄河在这一带无桥,晋、陕、蒙三地之间的贸易,全仰赖于黄河之运。河曲县城附近的长城隘口——水西门口外,便成为晋西北的水旱码头。所谓的走西口,就是指走出水西门口,然后登舟过河,外出谋生。 &&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河曲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明末封建剥削残酷,苛捐杂税严重,农民苦不堪言。于是,他们将希望的目光投向黄河对岸远离家乡的辽阔大地——口外,他们一批一批,一拨一拨地走向口外。 &&   送行的妹妹泪眼汪汪望着渐渐远去的哥哥,多情的哥哥一步一回头望着站在村口、山峁上的妹妹,呜咽的黄河水,和着哥哥与妹妹心酸的泪水,流淌出一曲撼人心肺的民歌《走西口》: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歌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拉住哥哥的手,汪汪泪水扑洒洒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日回家门。 &&   然而,走西口的哥哥前途未卜,往往一走便杳无音讯。于是,这首《走西口》便更加凄楚哀婉: &&   哥哥你走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盼白了头! &&   这哪里是歌,这哪里是曲?分明是千千万万个走西口的哥哥与千千万万个留在家乡的妹妹的心灵撞击,是他们生死离别的恋曲,咆哮的黄河来到这里也像受到感染,呜咽着悄悄流去。(太原道注:有关《走西口》参见本站《山西名歌》) && ●西口,驴背上驮出的文明 &&   走经西口,在朔北大漠颠沛流离的哥哥,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与酸楚,他们大部分或抛尸荒漠,或沦落乞讨。 &&   当然也不乏成功者,他们掸落“走西口”路上的一身尘土,带着黄土地原有的淳厚,堂堂正正地步入睨视海内的一代财雄之列,山西开始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 &&   这条本以生存为初衷的走西口之路,又是一条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用汗水与泪水铺就的文明之路。他们在这条路上唱出了天下民歌第一曲,更唱出了天下黄河第一曲。 &&&& 二、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5000年悠久的历史中,在12亿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能体现出我们民族精神最强音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 &&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壶口瀑布,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
●“OK,到中国不到壶口,等于没来中国” &&   黄河从河曲飞腾直下,似一把利剑将秦晋黄土高原劈为两半,豁开一道深邃的峡谷。黄河巨流在宽约数百米的两山之间奔泻,一路咆哮如雷,势如蛟龙,至山西吉县龙王(辶山)一带,骤然收入仅30米宽的峡谷之中,水势迅猛,坠入一道石壕中,落差达30米高,霎时间,原本已呈汹涌之势的河水,被即将俯首就擒的命运所激怒,变得狂躁不安,巨浪翻滚,急流喷壁,驰若峻瓴,搏岸击石,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经过阳光斜射现出七色彩虹,形成“水里冒烟”、“彩桥通天”的奇观,真乃“听之若雷霆之鸣,望之若虹霓之射。”(太原道注:详见本站《山西名胜》)&&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壶口瀑布! && ●与史书记载相比较,今天的壶口瀑布已向北移动了几千米 &&   河水从壶口跃下之后,在石壕中翻腾着,扭动着,朝前涌去,恰似一条桀骜不训的黄龙,因此这条石壕又称“龙壕”。仰望上游宽阔的河面,再看看狭窄的石壕,给人感觉好象是河面忽地侧过来,化作一柄利刃,划开这石质的河床,那奔涌的浊流,便是颤动的刀锋。 &&   一方是山石,一方是水流,从荒古以来,彼此之间就在此处顽强地较量。水流撞击山石,山石阻挡水流,相互间猛烈地激荡。滴水可以穿石,黄河竟然在巨大的顽石上凿开一条数千米的壕沟,人们称为“龙壕”。据《尚书。禹贡》记载,壶口紧连着其南面的孟门。唐代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约1600 米。而今天的壶口却距孟门3000米。现在的壶口仍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   这是多么巨大的自然力量,它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这不正是华夏民族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吗! && ●中国人为何要把自身的起源置于那惊天动地的波涛之中 &&   在黄水跌宕之处,也就是壶嘴的正当中,有一块油光闪亮的石头,在急湍中上下浮动.这块石头说来也怪,它似乎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起伏,不论水大水小,总是露出那么一点点.传说这块奇异的石头是伏羲和庖羲兄妹成亲的“媒石”。 &&   相传远时代,有一年,洪水爆发,泛滥成灾,把整个大地和人类全部吞噬了,只有伏羲和庖羲兄妹两人生存下来。他俩逃上两个露出水面的山顶,看着人类行将灭绝的悲惨景象,不禁垂泪伤心,但又苦于兄妹不能结婚,于是便想出个“隔沟滚磨”的办法。两人各自拿一块磨石,站在相对而立的两个山头上,同时将磨石抛下来,如果合在一起,就表示老天爷示意,允许结为夫妻,若要合不在一起,就不允许成亲。不料两块磨石抛下以后,滚动如电闪,合到一块的时候,霹雳一声巨响,迸射出一束美丽的火花,转眼化作一块光亮的青石。 &&   于是兄妹俩从绝望中走到一起,妹妹怀孕四个月后,生下一堆肉蛋蛋自然崩裂,蹦出许多男女娃娃。从此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为了纪念伏羲与庖羲,人们把他俩抛磨盘站的两座山称为“人祖山”与“庖山”。 &&   同样是传说,西方人把自己的祖先亚当与夏娃安排在温馨甜蜜、鸟语花香的伊甸园,而中国人却将自己的祖先伏羲与庖羲以及自身的起源置于这惊天动地的波涛之中。 &&   如果我们拂去远古神话幻诞般的面纱,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便会豁然开朗:华夏民族在壶口瀑布首先感受到的黄河那“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般坚韧刚强的自然品格,然后从取象到取势,从黄河的外在形象焕发自身自强自信的力量,也就是说,黄河给予华夏民族的是不断促使其崛起与发展的无穷力量。这恐怕才是中国人为何要说自己诞生于波涛汹涌之中的真正原因。 && ●天下第一鼓——威风锣鼓,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   产生于黄河岸边的威风锣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而它的威风正是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威风锣鼓的主要特色就是“威风”: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未见其形,却已先闻其声,如雷贯耳,非同凡响;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演奏时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游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那场面着实惊人、感人;舞姿威风,表演时队员们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场面五彩缤纷,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正因威风锣鼓如此威风,故而威风八面,威震亚运,令世人不得不重新认识山西,重新认识中国。(太原道注:有关威风锣鼓参见本站山西民俗栏目) &&   威风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帝尧部落的人们就已经在黄河岸边“击鼓耕田”,最先开始了艺术源于生活的伟大实践。 &&   3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山西境内已经出现了成双成对的“鼍鼓”、“土鼓”和“石磬”等特大乐器,并且很快在威风锣鼓的原生地平阳一带流行开来,对威风锣鼓的最终形成起了无可置疑的厚源作用。 &&   秦汉时期,“出入游猎,旌旗鼓吹”在黄土高原上的风行,使得豪迈委婉,多姿多彩的吹打艺术找到了它植根的土壤;六朝时期在战事交替和民族迁徙中,又形成了多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西域的钹、胡音沙锣与山西鼓乐合奏出了无与伦比的旋律。 &&   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使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那光耀万邦的盛唐气象,势不可挡地体现在各个领域之中。威风锣鼓的主要曲牌都是歌颂唐王功德的:相传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惊涛骇浪之中的中华民族,又在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中发出了抗击日寇的怒吼 &&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拿起了土枪洋枪,拿起了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   抗战初期,诗人光未然在壶口临水渡船站在高山之巅,俯视黄河,见那黄河水似雷鸣,似海啸,似金戈铁马,吞云吐雾,震魂摄魄。诗人胸中汹涌着的激情似乎找到了喷射口:黄河那奔腾汹涌、咆哮怒吼的伟力,不正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保卫祖国母亲的力量所在吗?于是名垂史册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   光未然的诗在作曲家冼星海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将对黄河的爱,对民族的爱与对侵略者的恨,凝聚于笔端,变成音符,变成或低沉,或高亢,或凄婉,或悲壮,或豪放的音乐旋律,谱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 &&   八年抗战,无数中华儿女唱着这首歌,奔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时至今日,那气势磅礴的旋律,仍然阵阵荡耳,声声沁心…… &&&& 三、龙门——华夏文明第一门 &&   “大禹神功何处有,壶口南去有龙门”。当黄河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时候,它便进入了华夏文明第一门。 && ●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 &&   从壶口南行几十公里,便是龙门。黄河水流经龙门被约束于高山峡谷之中,愈近龙门,河床越窄,咆哮的河水在两岸挤压下横冲直撞,至峡谷尽头口处一个急转弯,狂涛倾刻撞在峭壁上,飞起雪浪,河水被迫回头冲上对岸巨石,巨浪迭起,浑黄的河水碰壁之后迅速退回,即刻又与矗立河床中的巨大礁石相击,再次怒涛翻滚,一柱柱河水冲向天空。这时,整个龙门峡谷,天上地下灰蒙蒙,此岸彼岸寒气侵。那情景简直象亿万个仇恨满胸的将士在厮杀混战——空气中迷迷蒙蒙的水之声。一番喧嚣之后,汹涌的狂涛在空中颤抖着摔落下来,落入谷底,终于跳出龙门,形成“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黄河千古奇观。 && ●4000多年前,当洪水袭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西方人选择了诺亚方舟,而我们的祖先却选择了抗争…… &&   传说远古时候,现在龙门两岸的黄龙山和龙门山原是在一起的,黄河流到这里被大山挡住去路,只好横冲直撞,四野奔腾。大禹治水导河至此,凿山成谷,此处便被称为龙门或禹门。 &&   关于禹凿龙门,《水经注》上有这样的记载:“龙门……大禹所凿,……口广八十步,崖际镌迹,遗功尚有。”《积水》也说:“龙门地势险要,河率破山而行,禹功于此为大。” &&   许多研究自然史的学者已经证明,4000多年前,整个地球有过一次自然爆发的异常期,在短短的一二百年间持续严寒、特大地震、百年不遇的水旱灾害频频发生。 &&   当洪水向华夏民族铺天盖地地侵袭而来的时候,洪水同时也在吞咽着西方那个温馨的“伊甸园”。结果,西方人选择了“诺亚方舟”,我们的祖先选择了抗争——他们在悲伤之后勇敢而沉着地迎接了自然的挑战。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地与自然抗争的伟大行动。大约两千年之后,出生在山西的伟大哲学家荀子又鲜明地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 && ●每年暮春之际,江河湖海诸川的鲤鱼争相赴龙门之下,跳跃行进,以期跨越龙门…… &&   在有关龙门的传说中,流传最广并深受人们喜爱的,大概要数“鲤鱼跳龙门”了。相传大禹凿开龙门后,阔一里有余,两旁是山,不通车马,鱼鳖之类无法逆流而上。因此,每年暮春之际,江河湖海诸川的黄鲤鱼便争相赴龙门之下,成千上万,跳跃行进,以期跨越龙门。而一旦跳过了龙门,鱼便会变成龙。只是所及者寥寥,一年中能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过72条。登上龙门之后,有云雨相随,天火在后面烧去了鱼的尾巴,便化为龙了。 &&   诗仙李白来到龙门,诗兴大发: &&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   在它看来,那些不成龙的鲤鱼们返回与昔日的鱼兄鱼弟们重新生活在一起,多少低他们一头。诗人把跳过龙门的鱼划为“贵族”,把“点额不成”鱼列为“凡类”。使人不由联想起名落孙山的情景;再加上一个“伴”字,更有点“受气小媳妇”的劲头了。然而这些“名落孙山者”、“受气小媳妇”,来年依然要鼓起腮帮,争相跨越龙门。 &&&& 四、河东——黄河文明的源头 &&   冲出龙门之后的黄河,绕过巍巍中条山,调头东去,处在拐弯处的河东大地被黄河揽在臂弯之中,环绕半壁江山,千百年来为人类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 ●发生在河东大地的涿鹿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它标志着华夏民族的形成 &&   在中国历史还处于神话时代的5000多年前,河东解州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大战是在远古时代的三个部落之间展开的:黄帝族强大起来之后,向东扩展势力,与炎帝族争夺黄河中游地区的肥沃土地,炎、黄二帝在涿鹿打了三次大仗,炎帝被打败,黄帝族得到了黄河中游地区。九黎族首领蚩尤亦觊觎这块大地,于是两大部族在涿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结果蚩尤被捉。皇帝砍下了他的头颅,分解了他的尸体,解州由此得名。据说驰名中外的运城盐池是蚩尤鲜血所变,故亦称解池。涿鹿大战之后,黄帝兼并了炎帝族、九黎族等部落和方国,形成了华夏民族(汉族的先民,汉族因汉帝国的建立而得名)得雏形。这正是中华民族何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得原因何在。 &&   涿鹿大战还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不断融合中形成壮大的基础和趋势;通过融合而成的民族,必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便是华夏民族何以能够从涿鹿大战的远古不懈地走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 && ●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丝绸,都印由“西荫”二字,据说是为了纪念嫘祖在这里发明养蚕、缫丝,织绸 &&   在华夏民族遥远而朦胧的记忆中,黄帝的妃子嫘祖曾在夏县西荫村教百姓植桑、饲蚕、织丝。后来,养蚕业又从黄河流域流传到中国大地,人们将嫘祖尊为“蚕神”、“蚕祖”。 &&   如果说“嫘祖养蚕”属神话传说,尚不足为信的话,那么,考古学家在西荫村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仅有的半个蚕茧化石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证明:西荫村是我国乃至世界蚕丝的发祥地。当年“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上等锦缎,都印有“西荫”二字,意在纪念夏县西荫这个人类蚕丝的故乡。 && ●神农在河东尝百草,一日七十毒
●华夏农业文明的起源,据说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的那双手开始的 &&   神农在河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称为华夏民族的医药之祖;神农在上党尝百谷,又开创了华夏民族由游牧、渔猎时代向农业时代转变的新纪元。 &&   而华夏农业文明的正式起源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的那双手开始的。当后稷看到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而经常忍饥挨饿时,心痛不已,他走遍河东的山山水水,用石头和木块制成农具,教人们耕田稼穑。尧帝知道后专聘他做农师,指导人们做各种农艺。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河东至今流传着我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河津设教传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才得以流传后世…… &&   相传唐尧时有一老人击壤而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今天,当你来到临汾市东北的康衢庄,古时的“击壤台”依然可见。 &&   后来,舜都蒲坂相传的《卿云歌》和《南风歌》,周时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时所唱的《采薇歌》,以及流传在河东的《诗歌》中的“魏风”和“唐风”,都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河东成为我国当之无愧的发祥地。 &&   河东还是传播诗歌的圣地。《诗经》是经过孔子删辑而后定为经书的。孔子死后,他的门人弟子子夏在西河(今河津市)设教传诗,至今子夏讲授《诗经》的“文学书院”的遗址还在。而《诗经》的盛传后世,是和当年子夏在西河设教传诗分不开的。 && ●黄河铁牛浮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一座浮桥能为人类交通服务长达两千年之久 &&   斗转星移,历史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又度过了将近五百年,秦昭王在古蒲津渡口架起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堪称黄河第一桥。它比西方最早的浮桥——波斯王达里尤斯所建的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进攻希腊的临时军用浮桥48年。 &&   由于这里河床较宽,激流汹涌,加之浮桥以竹索修建,使该桥“绠断航破,无岁不有”,常因船沉桥断,祸及行者。为保证秦晋要道畅通,唐玄宗降诏“新作蒲津桥”。公元724年,蒲津浮桥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这座浮桥虽时有损坏,但经维修保养,一直沿用到了明代。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座浮桥能有如此长达两千年的时间为人类服务。后来由于黄河主流的改道和河水泛滥,蒲津浮桥不幸被埋在了泥沙之下。 &&   公元20世纪90年代初,在河东永济县城古蒲州的黄河故道上,出土了四尊5000公斤重的镇桥铁牛,拂去6米多深的沉沙,距今1260年历史的唐代蒲津铁牛浮桥,再一次神话般地出现在河东大地上。 &&   在唐开元铁牛浮桥给人带来一片惊讶之后,人们把眼光伸向了历史深处,那时的铁牛浮桥究竟是什么样的?据专家们考证:此桥由两座曲浮桥(连船百艘)相会合在中间岛上而形成,两岸各有铁牛四(四铁人策之),铁山二,铁柱十八为铁锚,桥每根长约 540米,直径为25——33毫米的铁链锚于牛、柱之上。由此看来,黄河铁牛浮桥的形式,至今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座。尤其是八尊铁牛,既可做系亘之墩,又可作镇河护桥之神,极好地把传统民俗中的镇河文化与实用性融为一体。铁牛造型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虽以铁为主,却含又七种金属成分,突出地反映了唐代发达的冶炼技术。唐开元铁牛浮桥可谓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传世之宝。(太原道注:有关黄河铁牛参见本站山西名胜栏目) &&   蒲津浮桥桥址,历史上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也是秦晋交往的重要渡口。在黄河故道边发现如此完整而古老的渡口遗址,在我国文物考古史上还是空前的。多少幕历史悲喜剧在这条古驿道的背景下轮番演出:黄河曾目睹了东巡而归的秦始皇耀武扬威地行经蒲津浮桥的盛况,也曾目睹过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城仓皇而逃的慈禧太后与光绪黄帝的狼狈之态。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何日重现人间 &&   就在蒲津浮桥的桥端,曾经矗立着一座举世瞩目的鹳雀楼。鹳雀楼是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始建于北周,因有成群的鹳雀栖身楼上而得名。高台重檐,且有河山之胜的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登楼远望,黄河风光尽收眼底,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千百年来,历代的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登楼眺望,留下许多不朽名篇。最著名的要数王之涣的那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首千古名篇表现了一种登高望远,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永恒精神,创造了一个美妙绝伦的意境,鹳雀楼今古今人无限神往。 &&   然而,黄河泛滥,河床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蕴藏着人生巨大希望的生活哲学,给鹳雀楼带来的却是不幸与毁灭。诗篇今犹在,而楼却不存,此恨绵绵,令多少代人无限遗憾!尽管如此,慕名瞻仰者依然络绎不绝。重修鹳雀楼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百姓的心愿。现在,山西省正在着手进行鹳雀楼的重建工作,鹳雀楼不久便可重现人间! && ●爱情圣地普救寺——当年张生待月西厢下,成为中国爱情故事的千古绝唱 &&   诗由楼生,楼借诗名,诗楼并举,相映同辉之例,在河东又岂止一座鹳雀楼,一首《登鹳雀楼》这也恰恰说明河东底蕴之深厚。 &&   与鹳雀楼相距不远的普救寺,传说是唐人小说《莺莺传》中崔莺莺与张生冲破封建牢笼,追求婚姻自由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据此改编的元杂剧《西厢记》,轰动剧坛 600多年而经久不衰,普救寺也因此而驰誉世界。这里又张生借宿的“西轩”、老夫人与崔莺莺居住的“崔居别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西厢记故事中的“惊艳”、“宴请”、“赖婚”、“逾垣”、“拷红”等发生在“崔居别院”中。 &&   当年张生侍月西厢下,普救寺从此成为天下有情人向往的爱情圣地:一对对年轻的恋人在这里体味当年张生与莺莺“一个潜身曲栏边,一个背立湖山下”那缠绵相会的情景;一对对旅行结婚的伴侣在这里度过他们别致的新婚蜜月;一对对银婚、金婚的老夫妻,在这里重温往日的爱情旧梦…… &&   太阳从东方升起,华夏文明从河东诞生! &&&& 五、风陵渡——点燃天下第一支火把的地方 &&   黄河在“鸡鸣三省”的风陵渡与山西渭水相会。风陵渡地处山西最南端,自古便是晋、陕、豫三省的咽喉要冲,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称。它是黄河即将流出山西时对山西的再一次眷顾—— && ●西侯度人把人类用人用火的历史推到180万年前,在我国绝无第二例,被称为“人类烹调之祖” &&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祖先首先在这里学会取火。50年代末,考古学家在风陵渡附近西侯度村发现了数十件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特别是烧骨的发现,使西侯度闻名世界。此前考古学家只知道北京人会用火,而西侯度人把用火的历史一下推前到 了180万年前,这在我国目前还绝无二例。而在此以前,中国处在旧石器时代,历时甚长,当时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生食状态。火的使用才使人类开始了熟食。用火熟食,对中国古人类当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减少了对大自然的依赖,扩大了食物来源,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这在人类自身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们从此用火进行熟食加工,或直接烧烤,或在石上燔,在灰烬中煨,或涂泥以炙……为后世的烹饪奠定了基础。到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发明了用火烧制各类陶器、炊具、食具和盛器等,我们祖先的饮食烹饪就方便多了,可以用水蒸饭煮肉烧菜。以后逐步形成了中国的饮食文化,难怪人们称西侯度人为“人类烹调之祖”。 && ●60万年前的河文化 &&   风陵渡的(匚合)河村,有合河、羁马古城和河古镇三个遗址。合河人生活在60万年以前,在这里出土的石器组合特点,代表着一种文化,故称“合河文化”;羁马古镇是春秋早期秦晋反复争夺的战略要镇,至今百姓几乎家家有春秋时期的三棱箭簇,而且羁马古城城墙在历经2600年风雨剥蚀之后,夯土层依旧清晰,东、北、南三面城墙基本保存完好,令人感叹不已;合河镇始建于金代,位于现在合河村西塬下黄河滩的古驿道上,当时设镇大约是供驿使和商旅歇脚用的。直到1936年南同蒲铁路通车之后,古道始废,合河镇才逐渐同世人疏远。(太原道注:请看本站山西名俗之合河古会) && ●黄河带着它在山西所蕴积的文明精粹,经三门峡浩浩荡荡奔入中州大地,掀起狂涛巨澜…… &&   黄河水流过风陵渡后,在晋豫之间奔腾穿行,经三门峡,最终在垣曲县区盘沟流入河南,流入中原。与此同时,黄河也带着它在山西所蕴积的文明精粹,浩浩荡荡奔入中州大地,一泻千里,掀起狂涛巨澜。 &&   当黄河带着大量的文明养料汇入大海的时候,也把华夏文明带入大海,这对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欧洲迎来了继古希腊之后又一个技术发展高潮。谁能否认,被称之为当今最先进的文明“蓝色文明”中有着黄色文明(华夏文明)的巨大贡献。 &&   大海会记住黄河,黄河会记住山西。 && -- && 生命是一个过程,它不能重来,也不需要重来。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61.51.200.*]
祝福发信人: jiayh (慢半拍), 信区: Shanxi
标&&题: 第二篇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n 27 19:40:32 2006), 站内 &&&&&&  天体运行,地火升腾,千万年的造山运动铸就了三晋大地的奇山峻岭,雄关险隘,华夏文明伊始,山西便成为天下“第一军事要地”,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周而而复始的不断裂变与重新组合中,山西地位举足轻重:当中央王权强盛一统之时,凭借山西,外可拒侵,内可治乱;当中央王权削弱崩溃之时,谁拥有山西。谁便可以纵横四方,称雄天下。是故,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云:“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一、远古的回声:视山西而定天下 &&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三千年间,中国历史便已确定了这样一个基调:天下视山西而定,兵家为争压这块军事要地,杀得天昏地暗,拼得你死我活,一场场政权王朝更这交替、兴衰起伏的历史活剧不可避免地在山西频频演出:从发生在解州的涿鹿大战,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被商汤在鸣条冈所灭;从晋国作为周的主要诸侯国而担当屏蔽王室之大任,到“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开创东周,使周王朝得以延续;从春秋之际晋国图强称霸中原百余年,到由晋国分裂而成的三晋──魏、赵、韩在战国诸强的激烈角逐中,各领风骚,欲与强秦试比高……历史往往青睐那些得到山西的人们,远古如此,后世亦然…… &&&& 二、长平之战定乾坤 &&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翦灭诸强,统一中华,筑起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块里程碑──秦朝。而秦王朝这块里程碑的奠基之礼,是发生在山西上党地区、战国时期规模最在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中国历史在群雄纷争的战国末期,走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 &&   当时,号称“战国七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相互侵吞,彼此鏖战, 谁都企图吞灭其它六国,统一中原。对于雄心勃勃的秦国来说,楚、齐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但一个居南,一个位东,在地理位置与军事实力上都不足以构成威胁。而秦国要出函谷关,夺取天下,迎面而来的便是三晋的赵、韩、魏。特别是赵国,在山东各国屡遭强秦进攻,疆土渐失之际,却由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等一系列军事改革而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唯一有力量与秦抗衡的国家。 &&   秦赵两国相互对峙,虎视眈眈,战事一触即发……而秦赵不论谁赢谁输,其结果都将会直接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向。 &&   这时,秦国举兵犯韩,占领今河南沁阳之地,切断了韩国属地山西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秦国之意,昭然若揭。上党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称,而上党郡的长平地区又是“古冀之襟地,两淮之咽喉”,如占领此地,秦军进攻赵国便是轻而易举之事。 &&   韩上党郡守冯亭感到孤城难守,索性率上党郡所辖十七城归顺赵国,赵国立即派老将军廉颇驻守长平。 &&   眼看到嘴的肥肉人被赵国抢走,秦国岂肯善罢甘休,而且对于秦国来说,长平势在必夺,因为打赢此仗,便是打赢赵国;而打赢赵国,就是打赢六国。于是,秦倾全国之力,进击长平。 &&   秦赵两国在长平摆开战场,展开了一场决定彼此命运,乃至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决战…… && ●40万赵军人头落地,头颅堆积如山……
●唐玄宗来到长增古战场,唏嘘不已,将40万赵军被坑杀的“死谷”改名为“省冤谷”&& ●当40万赵军人头落地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第一顶皇冠就已稳稳地戴在了秦始皇头上…… &&   面对秦军山呼海啸般的强大攻势,廉颇泰然处之,高筑营垒,以逸待劳,与秦军打起了“持久战”。 &&   孰不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秦国见强攻无效,转而施用反间计,诱使赵王撤回廉颇,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前线主将。这一撤一派, 赵国便注定失败的命运了。 &&   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的战略,反守为攻,主动出击。结果被秦军团团围住,相持了40多天,赵军弹尽粮绝,主将赵括中箭身亡,全军40万人被迫投降。 &&   虽然只是40万手无寸铁的降兵,但毕竟数量庞大,如发生兵变,秦军有可能转胜为败。因此,秦将白起下令,除将其中年幼的240人放还外,其余的全部坑杀。白起还命令士兵按杀掉赵军首级的多少,来领功请赏。一时间,赵军头颅堆积如山,“血流淙淙有声”。据古书上说,附近“杨谷之水皆变为丹”, 从此这条河被人们称为“丹河”。 &&   这场悲惨的战争给后世留下的创痕实在太深了。长平之战距今已2200多年了,然而有关它的山川地名依然随处可见:这条流淌着40万赵军鲜血的丹河,那个耕地时常可拴到两军交战箭头残骸的箭头村,还有当潞王时唐玄宗命人在骷髅山上建起的骷髅庙,千百年来,静静流淌,默默伫立,时时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悲惨的故事。 &&   山河有情,历史却无情,它的发展往往要付出令人难以承受的惨重代价。尽管至今当地百姓一提起白起,恨不能吃其肉,喝其血,但如若40万赵军不被全歼,秦军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根本性胜利吗?正是由于秦国的决定性胜利, 中国历史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   尽管秦国在长平之战41年之后才消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但秦统一华夏之势在长平之战后便成定局。所以说,当40万赵军人头落地的时候,秦昭王就已经将中国历史上第一顶皇冠稳稳地戴在重孙秦始皇的头上…… &&&& 三、汉时之关在山西 &&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被人们吟唱传诵,诗中的“关”与“阴山”,就是指山西北部以及与山西相连的内蒙古一带;“万里长征”说的是汉王朝凭借山西抗击匈奴的故事…… && ●就在刘邦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脾睨群雄,几乎得意忘形的时候,却又十分忧虑地感叹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面对着自己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昏昏然而飘飘然,自以为大地皆在他脚下,只要守好国门,从此便可高枕无忧。于是,发七十万人建造骊山陵寝,以备后事;又发三十万人修筑长城,以御匈奴。然而他却忘了一点,经过战乱的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秦始皇如此大兴土木,惹得民怨沸腾,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结果,长城没被哭倒,秦王朝的大厦却被哭塌了。 &&   整个中原又笼罩在一片硝烟战火之中…… &&   几年之后,在秦末群雄四起中崛起的刘邦,削平诸乱,一清寰宇,断秦之后重建了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从而直升九五,君临天下。就在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睥睨群雄,得意忘形的时候,却十分忧虑地感叹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四方”何指?当时关中已是京畿之地,牢牢在他控制之下;东方齐鲁、南方荆楚,自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业已俯首称臣;只有北方塞外茫茫大漠之中的匈奴,却桀骜不驯,控制了今山西、河北、陕西以北的大片土地,企图占领山西,从而进攻中原,最终夺取天下。 && ●汉高祖刘邦率三十万大军御架亲征,被匈奴围于平城白登山,生命岌岌可危……
●远嫁的公主,伴着雁门关外惨淡的月光,大漠深处叮咚的驼铃,越走越远…… &&   初初领略了帝王之尊贵的刘邦,绝不会允许刚刚得到的皇位让匈奴人抢走。他亲率大军三十万前往山西北部征讨匈奴,却不料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达七天七夜。如若不是采用谋士陈平之计,贿赂匈奴单于之妻,这位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早成为匈奴人的阶下囚,刀下鬼了。(太原道注:详细史实见本站《太原沧桑》之《龙潜太原》) &&   惊魂未定的刘邦更加看重山西边防,封其兄刘喜为代王迎战匈奴。谁知刘喜枉为皇兄,却是无能之辈,到山西的第二年,就抵挡不住匈奴的进攻,逃回了洛阳。 &&   刘邦不愧为一代英主,接二连三的失败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过分的穷兵黩武极有可能导致秦王朝灭亡的悲剧在汉朝重演。他果断地采纳娄敬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自己的血亲骨肉换取边境的安全,以求得暂时的安全。远嫁的公主,伴着雁门关外惨淡的月光,大漠深处叮咚的驼铃,越走越远…… &&   从此,汉匈之间尽管和和打打,打打和和,但“和亲”成为彼此关系的主旋律。 &&   不过,既然委屈求全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那么他就绝不会对山西边防等闲视之,继“白登之围”之后,刘邦再一次冒性命之危,前往山西北部平息叛乱,然后,又封儿子刘恒为代王,驻守晋阳。 &&   刘邦此招不可谓不灵,以致于后来许多王朝都争相效仿,将皇子派往山西为王,例如隋文帝的儿子杨广、明太祖的儿子朱(木冈)等。而那些被派往山西的皇子们,安分者,则忠心耿耿保卫皇父、皇兄的江山;不安分者,便凭借山西的有利条件,谋取皇位,成为万乘之君。当然,这一切都需在守稳山西的前提下,才能如愿以偿。 && ●雁门关内外,几番征战,几多白骨…… &&   汉文帝、汉景帝时,山西北部依然是几度桑田,几度牧场。 &&   在太原做过代王的汉文帝十分熟悉这里的山川地理,更清楚太原对于汉帝国意味着什么:太原自古即有中原之门之称,太原一旦失守,中原如囊中取物。于是他不断在太原加筑工事,派重兵把守,并多次亲临太原部署军队,指挥作战。 &&   汉王朝传到武帝手中,已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了。今非昔比的汉王朝自然不甘再忍辱负重,委屈求全,于是汉匈关系的主旋律由“和亲”转为战争。 &&   极尽山河之胜的山西无可替代地当起国之大任:一方面,经由这里的弛道从代郡出击匈奴,是一条重要的进军路线;另一方面,河东、上党、太原三郡盛产良马,可供出征运输和骑乘之需;同时,山西的地形之险又为防御和出击匈奴提供了便利条件,汉武帝“发率万人治雁门关险阻”,在代州雁门山谷道中修筑雁门关。 &&   雁门关进可攻,退可守,是大漠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汉朝要出击征战匈奴,须以此为根据地,方可长驱直入,直捣漠北;而匈奴要想南下,也须在此站稳脚跟才可马踏中原。 &&   于是,雁门关内外,几番征战,几多白骨……从今天雁门关附近昔日汉代古战场上那一堆堆长满蒿草的大土冢,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战斗场面是多么悲壮,多么惨烈。安息在这里的汉朝将士们,曾以血肉和生命同敌人搏斗过,以顽强的意志同敌人较量过。那英勇拼搏的身影,那愤怒的喊杀声,似黄河咆哮,不可阻挡;似太行巍峨,不可屈服…… &&   经历了无数悲壮、惨烈的战争,匈奴终于被逐往漠北,此后半个世纪,“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 ●刘秀一只眼盯着娇柔妩媚的宫娥嫔妃,另一只却死死盯着山西…… &&   一场外戚干政的宫廷内乱与刘秀的复国战争之后,西汉国运衰落,登基为皇的刘秀将国都迁往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汉。 &&   对于帝王后妃们来说,中都洛阳是他们安逸享乐的温柔富贵之乡,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四战之地”,其自身根本无法自守。为确保北方门户,东汉王朝从一开始便在山西苦心经营:先是从河北蔚县山西大同堆土布石,修筑起三百余里的亭障,后又从太原至河北井陉、定县、临漳修筑堡壁、烽燧,一里十侯。这些亭障烽侯,是拱卫京师的第一道防线,山西更成为名副其实的“京城安危之所系”了。 &&   就在中原战火尚未完全平息之时,沉寂既久的匈奴再次南下,乃至侵掠到河东郡、上党郡。河东、上党二郡就在今山西南部,距东汉京都洛阳已经很近。这时,东汉王朝的安危可想而知…… &&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匈奴内部发生内讧,分裂为南北二部,纷纷向东汉请求亲附。东汉乘机收复了北方被侵吞的八个边郡,避免了一场国破山河历史灾难。 &&   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免会使人相信东汉有神人相助的传说。否则,失掉山西边镇的东汉,何以有如此回天之术,绝处逢生? &&&& 四、晋王朝 成也山西败也山西 &&   得山西者胜,失山西者亡。这几乎是历代统治者能否坐稳天下的关键所在。正是这一失一得,使得晋王朝饱尝了酸甜苦辣: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山西灭掉西晋,而东晋又利用山西晋阳牵制刘渊军,政权得以幸存下来,真可谓成也山西,败也山西。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刘渊趁乱起兵反晋…… &&   群雄逐鹿,天下三分。乱了几十年之后的中国,终于还是没有摆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轮回,司马炎收拾起破碎的山河,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西晋。 &&   这个历史上并不起眼的西晋,在当时却也引得王朝内部人等垂涎三尺。然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趁着朝廷内讧,南匈奴贵族刘渊在今山西离石自立汉王,起兵反晋。 &&   犹如秋风扫落叶来一般,刘渊军很快控制了山西南部和中部地区,进而又占据壶关,直逼洛阳。形势发展如此之快,连身在其中的刘渊都有些始料不及。欣欣然在平阳称帝接受群臣三拜九叩大礼的刘渊,对山西这块赖以成功的宝地也三拜九叩,感激万分…… &&   失去洛阳后,晋人又在长安拥立晋愍帝。然而这时的西晋已是个到了山穷水尽的弱小朝廷,不久便寿终正寝了。 &&   这原是司马家族之在不幸,但却也有人因祸得福。镇守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以接续晋之大业为名,在南京称帝,史称东晋。 && ●刘琨月下登城高奏胡笳,数十万敌军不自退…… &&   就在西晋政权风雨飘摇,衣冠世族纷纷南渡之际,晋怀帝将并州刺史的空头之衔受予大将刘琨。刘琨不避艰危,毅然北上,冲破汉军的重重封锁,占领晋阳。 &&   待刘琨收拾好晋阳这幅破败的残卷,便开始以此为晋王朝的前哨据点与敌后根据地,与汉军周旋。最惊险的一次是,刘渊军里三层、外三层,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形势危在旦夕……刘琨月下坦然登城高奏胡笳,曲调凄楚哀婉,敌兵听后无不思乡怀土,喟然长叹,军心涣散,第二早晨竟然全部弃城而去。 &&   当时,刘渊军队接连攻陷洛阳、长安,掳去晋怀帝、晋愍帝,铁蹄纵横,直至淮水、汉水。但晋阳始终是块难啃的骨头,由于刘琨时不时在刘渊军背后放一把火,搞得刘渊军队腹背受敌,无法集中力量抓住有利时机打过长江去,乘东晋政权立足未稳,将其消灭。他们也只有空对着江南的大好河山,望江兴叹了。 &&   看来,东晋政权侥幸存留下来,这段历史是由刘琨领导的晋阳保卫战写定的。(太原道注:有关刘琨及晋阳保卫战参见本站太原沧桑之异域孤军) && ●五胡十六国始于山西,止于山西
●大量少数民族溶入中原,五胡十六国奠定了大唐盛世异彩纷呈、君临万邦的繁荣局面 &&   刘渊耗尽一生心血所建立起来的汉国在灭掉西晋后三年分裂为前赵、后赵,双方在洛阳进行了一场大战,后赵灭掉前赵……就这样,先后有五个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了十六国,史称“五有十六国”,整个中国呈现出南为东晋北为五胡十六国的相互对峙。 &&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溶入中原,奠定了在唐盛世异彩纷呈,君临万邦的繁荣局面。而这一繁荣局面是由山西开始的。 && ●北周与北齐相互对峙,剑拔弩张……历史的天平最终倒向了得到山西的北周一边 &&   带着朔北大漠的满身风尘,鲜卑族拓跋氏从平城攻入晋阳,统一北方,建立北魏。 &&   悠悠数十载之后,正当北魏准备迎接百年霸业庆典之际,却不料发生内乱,分裂为东魏、西魏。东、西魏大权不久旁落,北齐、北周取而代之。 &&   北齐与北周,大致以黄河、洛阳一线为界,东属北齐,西属北周。北周属地风陵渡一带,是两国进攻对方的要地:北齐要想攻打北周首都长安,必须攻下风陵渡;而北周要想攻打北齐首都邺城,则必须守住风陵渡,然后从此出击。同时,北齐属地晋阳,也是双方争夺的军事要地。如果北周守稳风陵渡,攻下晋阳,则北周胜;如果北齐守稳晋阳,攻下风陵渡,则北齐胜。双方的都城都不在山西,但争夺的焦点却在山西。 &&   结果,北周出兵攻占平阳,迫使北齐十万大军从晋阳南下,解平阳之危,却被北周打败。北周又趁晋阳守护空虚,攻克晋阳。这样北周便胜券在握,第二年攻占北齐首都邺城,统一北方。 &&   历史的天平终于倒向了得到山西的北周一边…… &&&& 五、太原:唐王朝的最初起点与最后支撑点 &&   历史对于山西的无数次青睐,终于蕴积出一个亘古的辉煌。公元七世纪初,山西成为历史瞩目的中心,隋太原留守李渊利用太原起兵反隋,建立唐朝;一百年之后,当唐王朝面临“安史之乱”的灭顶之灾时,又立足太原力挽狂澜,终于使虽已衰败的唐王朝得以不亡。 && ●隋炀帝杨广派极有才干的李渊驻守太原,替他看守这块“龙兴之地”,谁料李渊却利用太原举起了反隋的大旗……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北周灭掉北齐的第五年,北周也遭到了灭亡的厄运。北周大将杨坚废掉孩儿皇帝而自立,建立隋朝。 &&   隋文帝杨坚乃机敏谨慎之人,深知太原关系社稷安危,绝不可掉以轻心。即位不久,即效仿汉高祖刘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