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08年的江门日报多媒体报刊能查找吗

    在华南地区年产10万吨精铜加工生产基地——广东海亮铜业有限公司的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机器轰鸣声,铜制品撞击声,工人紧张而忙碌,两台大型行车不断来回运转……这个庞大的生产基地位于台山工业新城龙山路,在台山最新经济引擎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因为这个大项目的落户建设,这片土地在短短半年里就上演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站在车间外的空地上,看着这一切的陈发扬颇有感触。陈发扬是广东海亮铜业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的总监,他说,这片土地自从企业落户以来,变化实在太大了。从项目奠基到试运行,从最初的空旷泥地到如今厂房伫立,只用了半年时间。

    海亮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是海亮集团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一直致力于高档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该公司于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广东海亮铜业有限公司是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投资兴建的第五个生产基地,项目投资额达到15亿元,是台山工业新城2015年成功引进的超10亿元项目。2015年6月9日,海亮项目正式奠基建设。2016年2月18日,第一批产品正式出货。

    对于海亮项目的建设速度,仅用大半年时间实现了从项目建设到试产,台山市委书记张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之为“台山速度”。

    陈发扬清楚地记得,去年初来到台山时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整个项目才刚刚开工没多久,到处都是施工队,还在打桩,这一片地方都是黄泥地。”随着厂区飞快的建设和周边配套设施的相继跟上,这一切都迅速发生变化。

    广东海亮铜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17日注册成立。陈发扬说,在2015年6月9日,项目正式奠基后,一切就犹如离弦之箭:6月25日,多个施工队同时进场,车间、办公楼、宿舍三个主体工程全面推进。紧接着,两家顺德公司进场,全面进入地面施工环节。很快,长250米、宽100米的超级大厂房建成,总面积2.5万平方米。2015年10月28日,首架生产设备进场安装,此后项目转入购置、安装和调试设备阶段,同时招纳人才,包括高端人才和普工。2016年1月,陆续进入带料试车阶段,1月底全线贯通,2月份进入正常生产阶段,2月18日第一批产品正式出货。

    “基本上是用大半年时间就实现了这个项目的建设和运行,速度相当快。”陈发扬说。

    记者了解到,车间厂房已建成,高三层的办公楼主体结构工程全部完工,二次装修水电部分主体完成,其余办公设施装修工程预计2月份交付使用;而高六层的宿舍楼主体结构也在1月底全部完工,二次装修首批75套房水电、生活设施等,预计将于3月初交付使用。

    海亮项目位于台山工业新城龙山路,总投资达15亿元,占地面积158亩,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超100亿元。海亮项目计划建设四条制冷用空调管生产线和一条铜管深加工生产线。如今,其中一期建设年产2.5万吨制冷用空调管生产线已经按照计划进入了试生产阶段。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台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域、人文、能源等优势。他表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投资环境好,有非常多的空调家电企业,对我们企业而言市场巨大。同时,台山是著名侨乡,有一定的国外理念,是电能源大市,落户台山有利于降低成本。”他同时也透露,未来的投资,将随着公司建设运营不断加大。

    事实上,落户台山的海亮,很多方面已经与其他的生产基地有了较大的区别。陈发扬说,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是这个车间厂区的最大特点。

    海亮在铜制品生产中虽然已经是行业前沿水平,却更多是以传统方式生产,而落户台山后,由于获得了更大的厂房,购置了更新式的设备,许多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的技术升级。记者在现场看到,铣面机已经能顺畅地将铜管外部“刷”亮,生产工人只需要在生产线旁边进行生产的监督检查;内螺纹成型设备机械甚至可以为仅有直径1厘米的铜管内部进行纹路加工。

    “自动化程度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用工人数的最大简化。目前,一条生产线一班只需要35人左右,与传统的生产相比,所需要人数大概下降20%。”陈发扬说。

    台山工业新城招商科的余丽霏长期跟踪这个项目。“平均一个星期我们至少都有一次跟海亮相关负责人的面对面沟通,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

    从土地挂牌到项目开工许可,台山市政府专门指定了专员,为海亮提供重点支持,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办证时间,搭建政企密切沟通的平台。

    据了解,整个海亮项目的用电需求达到3.2万千瓦时。“截至23日早上,随着生活区域的送电成功,海亮的第一期送电就全部完成。”台山供电局水步供电所所长黄杰佐告诉记者,这是台山市首次进行电力分期投放,能更契合用户的用电需求,配合建设生产。

    “新工厂新气象,我们对管理相当重视,环境相对比较好。”朱正杰是质量技术部的经理,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起海亮的工资待遇,他是肯定的,“我们这里的待遇福利都不错,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工人,三险一金都是有的。”

    记者注意到,在海亮的车间里有不少女性身影。据了解,她们都是台山人,做的都是起重机的操作岗位。“我在网上看到招工信息就过来应聘了,也是过来才正式培训,现在已经相当熟悉。”选择这个企业,一是因为企业大,工资待遇有保障;二是企业在家门口,回家近。

    陈发扬透露,操作工、仓管员、车床工、电工、保安等工种他们都有需求,“为了长期的发展,我们更多是希望台山本地人到企业来工作。”

    放眼望去,无论身处海亮崭新的车间听机器轰鸣,还是站在工业新城龙山路上看工业园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都能聆听到台山这座城市急切奋进的足音。

    新常态之下,实业投资不仅仅只是鼓励大兴土木。台山需要的,是高效益、促进市民就业的有效投资。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台山市重点项目清单上,看到了一系列的实体工业项目,它们的价值不只在于对GDP的强劲拉动,更在于未来所释放的有效供给。它们对社会发展提升、引人聚人留人、科技研究,都具有难以估量的长期效用。

    学生:老师,为什么《青苹果》报叫“青苹果”而不叫“红苹果”呢?

    老师:因为《青苹果》报正如一个朝气蓬勃的“青苹果”,充满生机,茁壮成长啊,就像你们一样。

    学生:我订了《青苹果》,很好看!我妹妹也想看,可是她才一年级,很多字不认识。

    老师:没关系,《青苹果》马上要改版了,改版后有了拼音版,你妹妹就可以看了。

    《青苹果》要扩版了!先于9月份试扩版至年底,其间月底最后一期从8个版增至16个版,从明年开始则正式扩版,每期都增加到16个版,同时新增很多栏目,还增加了拼音版呢!你问怎么改、怎么扩?别急!小记将一一道来。下面,让我们的新朋友先来认识一下《青苹果》吧。

    《青苹果》的来头可不小,她是江门教育类第一品牌报刊,是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教育局、江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江门日报社联合推荐给中小学生的重点课外读物。

    2003年,在众多期待的目光中,《青苹果》“诞生”了,每周出来跟大家见一次面,那时的她“身量不足,形容尚小”,只有四个版。2007年,为了方便阅读,《青苹果》开始“瘦身”,由大报变成小报,从四个版变成了八个版;2012年,《青苹果》发行量达到2万多份;2015年,《青苹果》改版,“出落”得越发动人,开设栏目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受青睐,发行量达到了5万份,拥有了众多“粉丝”。

    2015年9月底,《青苹果》将试行改扩版。2016年,将正式扩为16个版,外增“颜值”,内强“修养”,并且更加“贴心”,首设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拼音版,还新增更多新鲜有趣的栏目。

    说起《青苹果》,五邑地区的中小学生一定不陌生。《青苹果》好不好看?“味道”如何?“营养”是否丰富?来看看老师、家长、同学们怎么说。

    “还记得小时候,我虽然只认识几个字,但仍然酷爱看从姐姐手里‘夺’来的《青苹果》报,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二小学的李绮敏说,《青苹果》里面有精美的插图,还有好看的故事。《青苹果》是她儿时最”疼爱”的“布娃娃”,现在则是她的知心朋友,“教给我知识,伴随着我快乐成长。”

    市民周淑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妈妈,她说每个学期她都会给女儿订阅《青苹果》,“我觉得这份报纸内容很丰富,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每周一到发《青苹果》的时间,女儿就特别兴奋,跟我说又从里面看到了什么有趣的内容。”周淑华说,花不多的钱就能让女儿每周有期待,有快乐,她认为很值得。

    蓬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杨容,以及五邑地区不少学校的老师都曾表示,《青苹果》特色明显,定位明确,对校园新闻的报道及时,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江海区华兴小学副校长梁杏茹说,《青苹果》具备教育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滋味甘甜,营养丰富,希望孩子们爱“吃”、多“吃”。

    今年,《青苹果》开设了“小星星语录”、“教师随笔”、“校长寄语”等多个栏目,版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可读性得以增强,并被教育部门和不少学校推荐作为“中小学生的重点课外读物”。

    随着“粉丝”的增多和订阅量及读者群的扩大,8个版的内容已经很难满足读者需求。在每年的用户调查工作中,青苹果工作室也常收到“增加低年级内容”、“增加益智游戏”、“增加作文版”、“增加新闻版”等建议。此外,今年初,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关工委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青苹果》教育周刊作用 加强“三爱教育”的通知》,借此契机,《青苹果》将进行改扩版。

    《青苹果》先于9月份试扩版至年底,期间月底最后一期从8个版增至16个版,从明年开始则正式扩版,每期都增加到16个版,同时新增很多栏目。“封面版”及时发布重大教育政策、信息;“校园风”聚焦最新校园动态;“三爱之星”、“高手亮相”搭建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老师点拨”、“教师随笔”、“校长寄语”让优秀老师、校长分享教学、教育心得;“小星星语录”展示低年级学生作文(拼音版);“成长苑”搭建起学生与老师、同学、家长沟通的桥梁;“梦幻岛”激发孩子们科幻想象力和创造力……精彩有趣的栏目令学生在阅读中惊喜不断,收获探索和发现的神奇与喜悦。

    四大平台:《青苹果》报刊、“五邑校园网”网站、“亲子教育大本营”微信公众号、“江门小记者协会”官方微信

    四大活动:小记者活动、青苹果亲子活动、冬夏令营活动、青苹果大课堂

    2016年,江门市中心医院业务量稳步增长,服务门诊患者达239.8万人次,同比增长5%,服务住院患者达9.2万人次,同比增长5%,服务手术患者达2.5万例,同比增长1%。

    江门市中心医院拥有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目前,该院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高级职称474名,临床兼职正副教授6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8名,医学博士62名,硕士313名,市中青年专家5人,市名医31人,市名中医2名,市首席医学专家4人。

    鸿鹄寄云霞,奋进趁年华。2017年,作为江门五邑地区龙头医院、示范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面对医改新形势、新挑战,主动融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围绕“兴院惠民,建设群众满意的高水平综合性医院”这一目标,以建设人才培养、专科做强、科技突破、信息赶超、环境优化、文化建设、精准帮扶、医患满意的“八大工程”为抓手,争创全省30所医疗高地为契机,实施“当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三名”战略,通过“调结构、促转型”,努力将医院打造成为粤西医疗区域中心。

    医院长足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今年,我院将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全国唯一博士后流动站创新示范基地这一平台,结合我市人才新政,让高层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加强现有人才培育,通过“新星计划、明星计划、巨星计划”三大“造星计划”,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新入职医生的规培中,发现好苗子并重点培养,打造“新星”;针对中级职称医务人员里,通过考核选拔,把其中的好苗子培养为临床骨干专家,打造“明星”;针对高级职称医务人员,挑选其中佼佼者,将他们打造成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即“巨星”。此外,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医院、学科进修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学习型科室、学习型医院。

    推行分级诊疗,关键是令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免费培训力度,从过去单纯的“输血”变为“造血”,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同时,做好专科的对接,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给予配套设施的支持。通过参与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以及多种形式的帮扶,优化、整合资源,弥补基层医疗水平不足,打造一支“不走的”基层医疗骨干队伍。

    目前,我院床位数达到3000个,可基本满足患者的需求。今年,我们的重点将不再是扩大规模,而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建设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走出去”,即加强与省内外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紧密合作,在临床、科研、教学方面共建,实现纵横向的联系;“引进来”,即引进国内著名教授、院士,建院士工作站、名医工作室,在疑难病患会诊、科研合作、专科建设方面给予指导。此外,继续把我院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生殖医学中心、肿瘤科做大做强,精选若干个专科,冲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医学技术的突破,能推动医院快速发展,极大提高医疗水平。今年,我们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搭建高端临床科研平台。目前,我院已建立高通量基因检测实验室,今年将与华大基因、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已成立江门市精准医疗中心,开展产前筛查、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罕见病等疾病的精准防治及研究。同时,还将建设中心实验室,力争将其打造成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进院进行医学研究。

    此外,计划将3个市级研究所(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市泌尿生殖研究所、市医学影像研究所)、精准医疗中心及中心实验室整合并申请成立江门市医学科学院,力争把江门市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市现代化的科研、医疗与人才培养中心,为全市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一个高端的支撑平台。

    医院是服务型窗口单位,要服务好患者,让患者满意才是硬道理。病人可以没有中心医院,但中心医院不能没有病人。

    去年,为了提高就诊效率,我们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推广多渠道预约挂号。今年,我们将实现支付宝、微信支付和诊间结算,同时,在门诊西药房安装4台高速发药机,由“人等药”变为“药等人”,使患者取药更加便捷。此外,还将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如VIP特需诊疗服务等。为了让江门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优质医疗服务,今年医院还将推出远程医学会诊、远程医疗咨询、远程手术示教、远程学术交流等多种服务。

    诊疗环境舒适,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自然称心。今年,江门市中心医院将对旧大楼部分因搬迁空置的用房重新装修并作调整。征地扩大停车面积,建设高层智能停车楼,解决停车难问题,同时,把一些对大型设备依赖没那么强的科室适当外迁,以进一步优化医院整体布局。

    医院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今年,我院将继续严抓医德医风建设,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通过建设院史馆、展览馆,让职工、患者更好地了解医院的历史文化,传递“德高医精,仁心仁术”的价值观。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拥有9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016年,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业务收入增长约13%,门诊服务1437169人次,同比增长3%;出院人数为40376人次,同比增长8%;手术22687人次,同比增长13%。

    沧海当前,任重道远。作为我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及全国示范中医院,2017年,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将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谋篇布局,创新思路,鼓足动力,有担当、有行动、有作为,坚定不移地推动医院发展进步,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打造医疗卫生高地以及区域医疗中心。

    在一系列国家扶持与利好政策的大环境下,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面对这百年一遇的机遇,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将乘势而上,擦亮中医药品牌,助力中医药强市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目前,我院的中药制剂基地是江门地区规模最大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今年,我们将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制剂科研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将中药制剂打造成医院品牌,借此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同时,借助江门市新会陈皮研究院的平台,推动我院中医药制剂的研发创新。

    此外,将狠抓大项目,抢占医疗高地。2016年,我院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组建了中医会诊专家团队、中医外治法团队,充分发挥中医诊疗特色,提升我院中医药治疗疑难重症的水平。2016年,我院疑难手术量占全院手术量的40%,疑难危重病人同比增加28.11%,彰显了中医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在“健康江门”当中的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用好政策,推动医院的发展。今年,我院将强化中医药的专科特色建设,用现代化、多学科交融的管理方法来研究中医中药。通过优势学科搭建平台带动边缘学科的发展,实现立体式融合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水平,如引进人工肺膜新技术、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心等,助力“健康江门”建设,推动医院立体式融合发展。

    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对中医药医疗行业人才培养力度。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人才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苦练内功,静下心来钻研,加强人才的培训考核,提高整体医疗团队的素养。

    中医的发展,人才传承是关键。我院是江门唯一一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做好中医人才培育工作,这是我院的责任,也是我院发展的推手。“师带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也是继承名老中医衣钵的重要方式。今年,我们将大力推广中医传统“师带徒”传承方式,利用各种机制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快中医师的成长步伐,促进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打造动力“引擎”。院校合作平台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我院科研和教学的发展,实现教研齐飞,保证医院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今年,我院将争取成为暨南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以开拓更大的科研平台。

    今年,我市将建成80个中医馆,作为江门地区的中医院龙头单位,我们将对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基层医疗单位建立以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双向转诊为载体,融“输血”与“造血”功能为一体的帮扶体系,真正建立一个以中医院为中心的地区中医药网络。

    医改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群众。2016年,我院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目前,医院已实现了网站、电话、现场、诊间、自助机、微信等多种预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供自助挂号、查询、检验报告打印、缴费等自助服务,同时,完成了门诊药房的智慧升级改造,配备了高速自动发药机、分包机以及数字化管理软件,让“人等药”向“药等人”转变,并实现了机器、人工双重核对,方便又安全。目前,我院在内部试运行全市首家“零排队”服务系统,实现诊间自动缴费功能,在今年内可正式上线使用,将为患者极大地缩短就医等候时间。

    启动云医疗,是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健康江门”的建设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对患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目前,我院已建立江门市首个“中医健康云平台”,这是医院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际,围绕患者而构建的。它将基层、上级医疗资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优化,区域医疗资源的流动与整合变得更加高效。患者无需长途跋涉,即可享受千里之外的医疗专家提供的无差别医疗服务。接下来,医院将借助该平台,依托省、市名医资源,快速实现与上级专家、下级医院的协同互通,推动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使医疗资源优化整合获得高效利用,构建中医药发展的智慧医疗体系。

    为加强医疗质量建设,我院还积极推行总住院医师夜间查房制,创新开展电子化交接班工作,优化危急值管理流程,指定手术反击管理办法,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医疗事件发生。现在医疗服务风险和隐患不断增多,接下来,我们将抓管理,提效益,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

    江门市人民医院拥有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016年,江门市人民医院服务门诊患者976412人次,同比增长3.76%;服务住院患者32776人次,同比增长11.91%;服务手术患者11585例,同比增长5.76%;病床使用率达到101.45%,同比增长6.41%。

    作为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有着较好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口碑和群众基础,在江门地区起着示范、带动作用,得到社会肯定和市民认可。去年,该院的成绩单上再添佳绩:先后获得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第二、市卫生计生系统年度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和江门市文明单位称号。

    2017年,医院将在建院70周年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工匠精神”,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直面挑战,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实现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的稳步提高。

    为落实国家卫计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6年,江门市人民医院用心用力、抓细抓实,在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医院的医疗服务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方面,我们推出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减少病人为办理事务上下来回奔波问题。在挖掘潜力增加内外科诊室数量的同时,还扩大了就诊等候区,增设母婴室,并从候诊病人实际需求出发,配备多台自助挂号机、医保查询机,开设了“便民区”,配备手机加油站、健康教育读物、眼镜等,彰显人性化服务。

    另一方面,注重院后服务延伸,建立出院患者档案库,对出院患者进行动态服务追踪,并做好出院患者的复诊预约及健康指导,2016年,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96.17%。

    服务是无止境的,2017年,我们将继续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整个医疗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医疗环境。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对门诊的改造,让布局更人性化,就诊流程更简便,同时,还计划年内对病房进行维护改造,例如更换破旧窗户和窗帘、更换冷暖空调、重新装修卫生间等,为病人营造一个更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此外,我们还针对工作用房严重不足问题,争取政府支持,早日完成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的综合楼的立项、可研和环评,力争年内完成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招标,开工建设,为市民营造更加优良的就医环境,也为医院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是综合医改的深化年,医院作为医改的主力军和执行者,要做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努力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2016年初,医院为即将到来的取消药品加成,提前作出准备,力促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修订了科室月度医疗质量考核方案,并调整了科室药品比例、耗材比例、卫生材料比例、住院社保费用、平均住院日控制目标,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技术管理,认真落实行业规章规范,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开展了抗菌药物和辅助性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全年出院病人医药费用与上一年基本持平,药品和耗材比率明显下降,住院天数由9.55天缩短至8.69天。

    推进分级诊疗,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基层帮扶方面,医院按照省卫计委对口支援要求,按照拟定的实施方案,扎实进行了对恩平市人民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选拨医疗骨干挂职,并派多名专家进行对口支援,同时,还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及部分周边基层卫生院建立协作联系,开展技术指导和双向转诊。

    医改是为患者服务,医院自身发展也必须以患者为中心。今年,我们将继续精益求精做好业务,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挂号难、排队时间长、化验项目繁多,这些客观因素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为方便不同人群的预约诊疗,此前,医院推出了多种简便的预约方式,除了电话预约、网站预约、微信预约、电信预约外,还推出了诊间预约,使预约方式达到13种。2016年,医院预约率由2015年的23.23%提高到36.23%,既缩短了就诊轮候时间,也使就诊更加有序。

    2016年底,江门市人民医院在江门地区率先开通居民健康服务平台——“微信云医院APP双平台”全流程移动医疗服务,实现了通过手机掌上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检查检验推送和自主查询、健康咨询等服务功能,简化就医流程,有力缓解病人排队、缴费时间过长等“老大难”问题。接下来,医院还将开通医生端APP,让医生通过手机即可监管重点病人情况、随时查看数据、进行工作安排等,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智慧医疗、医疗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用大数据说话,医院才能做到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今年,医院将在数据挖掘方面做文章,启用智能数据挖掘平台,把各科室门诊、住院、用药、医保使用等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运用好这些数据,充分发挥医院主观能动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服务立院,技术强院,人文兴院” 为侨乡妇女儿童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2016年,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医院业务平稳增长,全院门诊量突破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4.78%;出院人数同比增长20.91%;住院分娩8491人次,同比增长26.09%,其中二胎分娩将近一半;手术量同比增长19.26%;床位使用率同比增长4.38%。

    今年,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将以创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为抓手,坚持“服务立院 技术强院 人文兴院”,主动作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提升服务内涵、优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五邑地区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夯实三级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切实为侨乡妇女儿童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带动和促进地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急)诊量和分娩量去年逐月增多,高龄孕产妇、经产妇及高危妊娠的孕产妇占了14.83%。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压力增大,同时新生儿病人持续增加。2016年,医院稳妥应对儿科就诊高峰和产科二孩生育高峰,服务质量得到市民认可,首创“二孩生育咨询门诊”,获江门市妇联创新奖,医院优质服务还获得全省妇幼保健系统第三方满意度评价第三名。

    为了应对二孩生育高峰,我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如发挥产前控制中心的作用,严格把握产科入院指征,缩短从入院到分娩时间;合理调配妇产科住院床位;确保产科、儿科医师和护理队伍配备;确保产科、儿科医疗设备齐全;推行预约诊疗制度;做好高危孕产妇管理和临床救治的措施。在护理方面,为病人营造温馨的软服务,开设宫腔镜日间手术中心、“人流后关爱(PAC)”专科护理门诊,产科、儿科制定安胎孕妇、出院患儿复诊预约指引,开展孕产妇健康分享会,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此外,我院还充分发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用,构建新型健康宣教模式,服务广大市民。与《江门日报》合作举办全省首个互联网+平台的“空中诊室”项目,创新医患沟通平台,创新解决就诊痛点,市民反响热烈,截至目前,页面访问量9万人次,免费解答就诊问题700多个,广受市民好评。

    2017年,我院将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围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要求,进一步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增添便民措施,提供更清洁、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方便群众就医,提高患者和社会满意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2016年,根据江门市建设“卫生强市,健康江门”规划和医院发展需要,引进医学遗传学技术团队,成立了医学遗传中心,并于2016年10月率先在全市独立自主开展了基因测序工作。

    2017年,医院将根据专科发展规划,继续抓好学科配套设置和学科建设规划,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宽服务领域,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目前全院已有二级专科28个,医学遗传中心是江门市首家精准医学门诊,可提供基因检测报告解读和遗传咨询,开展17项新的基因检测项目。2017年,我院将筹建生殖医学中心,开展试管婴儿技术,以满足全面二孩政策下,不孕不育患者的生育需求。此外,在加快信息化技术方面,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妇幼保健服务智能化,医院承接开展江门市区域妇幼保健信息平台项目,堪称妇幼保健信息领域的“江门大道”,总投入300万元,积极引导和促进我市妇幼保健信息化发展。

    我院与综合医院不同的是,保健预防、康复治疗是特色,我院将大力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探索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和中医特色护理之路。逐步形成涵盖中医医疗、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全链条式”的中医药服务模式。

    人才是发展之基、兴院之本、服务之要,在医院发展中,人才起到引领作用。去年,我院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引进中山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博士1名,实现引进博士“零的突破”;同时引进该博士的团队7人,均为医学遗传学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1名医学影像主任医师和1名信息管理副主任技师。此外,邀请梁德生、邬玲仟两位医学遗传教授担任医学遗传中心高级专家顾问。

    除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外,2017年,医院将继续实行“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探索人才管理培养新模式,如加强继续教育,提升医务人员学历水平;与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共建医学研究生基地,并成为暨南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提升医院科研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争取在医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

    一家医院除了要具备疾病诊疗的硬实力外,还需要温馨的软服务。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我院注重人文关怀,如成立关爱护士委员会;在医院门诊楼大堂设置音乐驿站,定期邀请志愿者为就诊患者弹奏音乐;开展送健康进工厂、企业、学校、社区,让市民便捷地获取更多健康知识。此外,医院每年都会开展文化艺术节,丰富职工生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门日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