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和蒙牛哪个实力强集团规模和实力怎样?

20:44:00 来源:港股那点事 作者:飞鼠溪

  前几天思考中粮包装入股加多宝的事情,顺手就去复盘了一下蒙牛,印象中只觉得蒙牛被伊利打得妈都不认得了,然而复盘发现蒙牛跟伊利的营收只是有些差距(2016年:伊利营收606亿;蒙牛538亿),仍在一个量级水平上。

  这问题就来了,既然营收还在一个量级上,那蒙牛究竟是什么时候让人觉得大不如伊利了呢?

   一、蒙牛VS伊利:超越与被超越

  要说这件事,就一定得先谈伊利与蒙牛之间的超越与被超越的故事。

  伊利是中国最早的乳企,1996年已经在上市。1999年,牛根生41岁,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与当时的董事长郑俊怀在战略上有分歧,产生矛盾。牛根生于是辞职,于1999年8月18日同另外九名发起人成立蒙牛。

  当时的乳业老大是伊利,蒙牛从0开始,要是排个名的话,当时也是千名以后。大概是谁也想不到有一天超越伊利的会是蒙牛。

  但用了4年时间,蒙牛就进入了乳业三强。1999年,蒙牛的销售额只有4000万元,然后就是惊人的成长曲线,8年时间,到2007年时,蒙牛的销售额超过了伊利。

  能实现这种惊人的成长,一是得于天时,液体奶市场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惊人的壮大。1998年,中国人均液态奶年消耗量不足6千克,2007年增长到了28千克。

  但更得于人事:蒙牛对市场的敏锐。蒙牛善于抓住市场热点,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2003年10月,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上天,蒙牛是唯一的赞助商,这一赞助让蒙牛收获了“中国航天员专用奶”标签。

  2004年、05年,超级女声空前走红,蒙牛抓住这个营销机遇,酸酸乳的广告几乎家喻户晓。

  2008年是个关键拐点,这一年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蒙牛08年亏损了9.5亿,伊利亏损了17亿。当时蒙牛的销售规模比伊利大,为什么蒙牛的亏损大幅低于伊利呢?

  伊利的08年显示,08年存货报废了8.85亿,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38亿,这两项就超过了蒙牛的亏损。蒙牛为什么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存货报废呢?

  或许知乎上有个帖子能给点解释。

  快消领域,渠道是一条生命线。

  另外伊利在品牌建设上也明白过来了, 2008年成为奥运会唯一赞助商,2010年成为世博会唯一乳制品高级赞助商。凭借这两大盛会,伊利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从09年起,蒙牛的增速开始落后伊利,2011年伊利的营收超过蒙牛,重回乳业大哥的位置。2012年蒙牛又陷入事件,双方在营收上的差距拉大。

  利润上面的差距就更大了,这也造成了今天蒙牛的市值只有伊利的一半。

   二、蒙牛:被割了韭菜

  对比一下发现,虽然蒙牛在营收上被伊利超过,但是蒙牛也没落后到离谱水平。为什么净利润会相差这么多呢?

  先看毛利率,从2006年到2016年,除去08年的特殊期,毛利率走势基本与奶价一致。从10年到13年,是原奶价格飞涨的一个大周期,两家的毛利率都徘徊走低。14年原奶价格下跌,配合产品结构升级,毛利率快速回升。

  不过,显然,伊利的毛利率要一直高于蒙牛,并且在这轮原奶价格走低的趋势下,双方毛利率上的差距更加明显。

  会计政策也许会有一些影响,但也不应该这么大。其实我们对比蒙牛与伊利的产品,双方的对标商品价格基本一样,相差非常小。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可能跟伊利的物流配送网络有关,前面提到蒙牛深耕市场的时候,伊利在后方布局奶源基地建设和物流配送网络。

  也就是说,伊利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网络,规模扩大时更能发力。而蒙牛采用的是第三方物流,蒙牛的产品运输费用部分需要让经销商分担,因而需要在出厂价上给经销商适当补偿。

  从综合三费用率的情况看,蒙牛原来具备优势,但自2013年来迅速上升,并基本追平了伊利。

  看蒙牛与伊利的净利润率,蒙牛比伊利掉了几个点,16年即使加回商誉减掉的22亿,净利润率也是大幅低于伊利。

  所以可以看到,伊利与蒙牛在利润上的差距拉开关键在2013年。2013年是什么年呢?蒙牛的大变革年。

  2011年6月牛根生辞任了蒙牛董事会主席,2012年另一蒙牛创始发起人杨文俊辞任了执行董事及总裁,孙伊萍接任,的人正式接管了蒙牛。

  之后2013年蒙牛向着两条线出发,一是国际化,一是行业整合国际化方面引入了达能成为第二大战略股东,行业整合上,纵向增持了现代牧业,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横向控股了雅士利,填补奶粉上的短板。

  但是悲剧的是,上游的现代牧业,14年起原奶价格一路下挫,业绩大幅下滑直至亏损。雅士利也是,原奶价格大幅下滑,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竞争加剧,业绩同样烂得不行,烂得蒙牛2016年不得不把其商誉减值掉22.5亿,这也造成蒙牛自08年来第二次亏损。摊上两个烂摊子,当然也会影响到其他业务,毕竟这至少会分掉管理层部分精力吧。

  所以,蒙牛在利润及市值上被伊利甩开一条街的关键点是蒙牛被人割了韭菜,而这点上,雅士利是割得最漂亮的。

   三、雅士利是如何割韭菜的

  蒙牛与伊利的业务结构主要分三块:液体奶、奶粉、冷饮产品(冰淇淋)液体乳一直是蒙牛的强项,虽然说伊利营收规模11年超过了蒙牛,但液体乳上,12年由于蒙牛又遭遇安全事件,两者差距缩小,15年伊利才超过的,16年蒙牛一个追赶,双方差距又不大了。

  双方的差距关键是奶粉和冰淇淋上。冰淇淋就不说了,只说奶粉。05年时候蒙牛才开始打算研发奶粉,伊利2000年就开始了。蒙牛这块一直没做起来,13年以来奶粉业务的营收主要丢在其他项,不大。

  自己做不起来,那就收一个,正好当时国家层面也在号召推动行业整合。所以蒙牛就瞄上了雅士利。

  2013年6月18日,蒙牛向雅士利发出了要约收购,收购价每股3.5港元。要约收购前,雅士利的股权结构如下:

  要约完成后,蒙牛的持有雅士利的比例达到89.82%,公众持股比例只有10.18%。由于雅士利仍然保持了上市地位,这个公众持股比例不符合要求,所以蒙牛又以3.5港元出售了部分股份,最终蒙牛持有76.58%。

  这还没结束,2014年10月31日,达能用现金43.9亿港元以每股3.7港元参与了雅士利的定增,完成后蒙牛的股权稀释到51.04%,达能持股25%。

  这样一翻运作后,雅士利的股权结构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原来的大股东张氏在雅士利中的权益只有6.39%了。

  而之后雅士利的股价月K走势是这样的。

  这波堪称割得漂亮,割完蒙牛与中粮,还割了国际巨头达能。

  这也不能怪谁。蒙牛太需要收购一个标的来补上它的奶粉业务短板了。至于达能,业务进入中国一直不顺利,比较坎坷。2013年跟中粮搞到了一起,成为蒙牛的战略股东。蒙牛要做奶粉,达能也一样有多美滋品牌,需要渠道来铺开。

  做大雅士利这个平台,双方一拍即合。无奈原奶价格从2014年6月开始急转直下,结果双双被割了韭菜。

   四、雅士利:拿你如何是好

  蒙牛跟达能进来后,一边把自己的奶粉业务注入到雅士利里,像蒙牛的欧世蒙牛,达能的多美滋中国,还有Arla有机奶粉,另一边把雅士利的非奶粉业务剥离。这就留给雅士利一个非常干净的奶粉壳了,它的产品覆盖了高中低端。

  但行业不景气,雅士利的业绩一路下滑,到2016年亏损了3.2亿。

  蒙牛与达能这下被割得面面相觑了,蒙牛16年重新评估了奶粉业务,对商誉进行了22.5亿的减值。

  不过,17年蒙牛是出售掉了部分现代牧业的股权,并搞了个奇怪的(转成现代牧业的股权),但是在雅士利上的股权并没有动。

  这意味着上游可以放一放,但是奶粉还是要做的。上面也提到了,从营收上看,蒙牛跟伊利业绩上的差距,奶粉是关键。

  从蒙牛现在的当家人卢敏放来看,蒙牛也没有放弃雅士利的道理。从履历来看,卢敏放并不属于中粮系的,而是达能那边出来的,在成为蒙牛的总裁之前,担任雅士利的总裁。雅士利是自己原来做过的,不大可能说晾到一边吧。

  8月份对乳业来说最热闹的是婴儿配方奶粉注册制名单的公布,首批8月3日公布,名单最长,共89个(目前公布了七批,一共192个),雅士利独揽了21个。

  婴儿配方奶粉注册制某种程度上也像去产能,对能留下产能的企业而言,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另外,就渠道而言,由于此前这个名单没有确定,经销商就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拿货上必然是谨慎又谨慎,把库存彻底去掉最好,这也影响了奶粉行业的销售及利润。这个不确定性拿掉后,该铺渠道的铺渠道,该拿货的拿货。

  国内奶粉企业经过过去的食品安全阵痛后,也都已经进化了不少。从婴儿配方奶粉注册制的实施来看,政府明显也有扶持国内奶粉行业的意思。

  就蒙牛的心思而言,未来在这块业务上还是大概率会倾斜资源的。奶粉这块做大了,蒙牛才最有重回乳业大哥位置的可能。

调味奶-牛奶十大品牌榜中榜(液态奶),牛奶品牌排行,什么牌子的牛奶最好[2018]

伊利集团高端品牌代表,专注健康生态有机乳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上市企业,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蒙牛集团旗下高端牛奶品牌,以其3.3克天然优质乳蛋白含量著称,高品质牛奶供应商,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旺旺旗下,牛奶/乳饮料十大品牌,以极富喜感的迷你卡通形象设计广受欢迎,包装轻便适合儿童随身携带,赠送亲朋好友的理想选择,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

始于1993年,拥有国内黄金奶源带,由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原奶五大事业部组成,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领先乳制品供应商,集奶源建设/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上市乳制品企业,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始于1911年,专业从事乳/乳制品/营养保健食品开发/生产/销售,奶牛和公牛饲养/培育/物流配送的上市公司,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利食品旗下知名乳制品品牌,采集加工德国奶源,集品牌的建设/开发和市场推广于一体的企业,品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始创于1956年,以奶业为主兼营麦当劳快餐的的大型上市公司,十大牛奶品牌,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首创沙漠有机产业体系,100%用自产有机原料奶生产有机液态奶的有机乳品公司,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

始于1886年,新西兰乳品巨头恒天然集团旗下的品牌,提供量身定制的餐饮专业顾客乳品需求解决方案,恒天然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知名(著名)调味奶-牛奶品牌[2018]

以上数据名单由几十项数据统计计算系统自动生成,排序不分先后,仅提供给您作参考。

知名(著名)牛奶品牌名单2018:

随着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的入局,中国的豆奶市场竞争或将愈演愈烈。

  随着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的入局,中国的豆奶市场竞争或将愈演愈烈。

  2017年年底,伊利集团推出了即饮豆奶新品植选浓香豆乳,正式入局豆奶市场,而为发力春节档,伊利不惜重金冠名2018年湖南卫视的“华人春晚”,为该新产品造势。伊利想分割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千亿市场“蛋糕”的决心可见一斑。

  事实上,对于豆奶行业而言,近几年的新入局者并不少见。

  2016年6月,蒙牛将美国纯真Silk植物营养饮品引入中国,推出植朴磨坊纯香豆奶,2016年营收3.3亿元。

  2017年4月,达利推出豆本豆豆奶,上市两个月销售破2亿,2017年销售近10亿元。

  2017年8月,拥有国内最大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的北大荒集团也高调推出东北豆奶,进军豆奶饮品行业。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市场前景广阔是这么多企业入局豆奶市场的重要原因,而大企业的入局或导致豆奶行业格局重新洗牌。

  目前,国内豆奶行业正处于格局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阶段,还尚未形成真正的能够作为一个绝对龙头领导的企业。

  豆奶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主要有维他奶、维维(豆奶粉)等。维他奶2015年收入仅17亿元,而传统老牌企业维维股份2016年豆奶业务收入也仅20亿元左右,市场占有率均不到10%。

  即便是豆奶行业的元老级品牌的维维豆奶如今也面临着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其市场份额从1997年的70%下滑至30%左右,而且其市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仍未完成全国布局。

  “植物蛋白饮料这个领域,对中国市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豆奶市场有两个诉求,一方面要求品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从产品的市场能力来看,要求市场营销能力更强。维维豆奶在这两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其近几年在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

  据中国副食流通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植物蛋白饮料市场规模就已超过1000亿,并预计年行业复合增速在19%左右,其中大豆饮品占比超过30%。但目前国内的大豆饮品仍以作坊式生产和自制豆浆为主,工业化程度相对偏低,无法真正满足需求,实际市场空间远高于此。

  在此背景下,有如此多的企业入局豆奶行业也不足为奇。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与新生代加强联系也是众多企业入局豆奶市场的重要原因。

  “豆奶是新生代这两年比较青睐的一个品类,这些大企业推豆奶产品很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要与新生代建立起有效的联动,增强新生代群体的粘性,在新生代的整个品牌战局里争取一席之地。”朱丹蓬表示。

  2018将迎变局?

  “伊利、蒙牛等切入豆奶市场之后,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宋亮指出,未来龙头企业会越来越强,对于像维维这样的企业来说,如果现在不抓住机会,将来或存在没落的可能性;另外,从产品上来说,豆奶会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功能性更强,更健康;从产品的营销来看,对市场营销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对市场准入的要求也会更高,未来一些小企业的进入难度也会更大。

  宋亮看好伊利等入局豆奶市场,“因为对于植物蛋白饮料来说,其营销和市场铺货的特点和乳品是相吻合的”。

  不过,在朱丹蓬看来,伊利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铺货,这对于整个豆奶市场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但是它要吃掉谁的话,可能性不太大,除非其定位发生变化才有可能。豆奶近几年成为一个受追捧的品类之后,更可能将处于一个“百花齐放”、“多国混战”的状态。

  目前豆奶行业已经存在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比如在常温豆奶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维他奶,它的主要市场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和香港地区。西南地区唯怡豆奶已经成为“火锅的标配”,而维维豆奶、黑牛豆奶立足于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渠道。

  “这些区域性龙头的市场能力比较强,要在市场上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区域性的龙头整合,而从短期来看,区域性龙头企业整合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且由于各个地域对豆子的口感和气味要求不同,要打破这种地域壁垒也有一定难度。”该业内人士表示。

  伊利在去年年中业绩报告中指出,金典、安慕希、畅轻等重点产品的收入同比增长将近31%。前两个高端品牌的表现亮眼,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安慕希、金典的销售增速分别为51%和30%,拉动了整体营收。

  作为新品类,即饮豆奶市场新的入局者打算走的都是高端路线,比如达利集团的豆本豆、黑牛豆奶、维他奶的“奕活”系列等,伊利植选也不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入局者,还是老牌企业,出于消费升级和利润增长的考虑,都比较青睐走高端路线,像维他奶在2016年推出了”维他健康+”品牌豆奶,该系列为高端植物蛋白饮料,每盒(250ml)比普通维他奶贵1-2元。

  见习记者 黄林夕 实习生 牟雅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利和蒙牛哪个实力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