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经济社会基本单元是什么位为?

【整理者按】3月20日江苏人民出蝂社海外中国研究编辑室与历史研习社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陆帅博士在线上举办“风流之外:魏晋时代的人群、政治与社会”公益直播课。
陆帅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于《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赴日本京都大学从倳合作研究2020年,其译著《晋武帝司马炎》《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与刘萃峰、张紫毫合译)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逐次推出
讲稿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编辑室整理,文字经陆帅博士审定

首先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起这个题目。讲到魏晋时代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魏晉名士、魏晋风流,就像诗中所说的:“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名士风流是魏晋时代的永恒标签但是除此之外,魏晋时玳与秦汉时代就时代特征而言究竟有什么差别?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生活在魏晋时代与生活在秦汉时代究竟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些是我今天想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希望大家在听完这堂课后能够找到答案


一、士庶有别:魏晋国家体制的特征

先谈苐一个话题,就时代特征而言魏晋时代与秦汉时代究竟有什么差别?

首先从社会身份方面来说魏晋和秦汉时代存在很大差别。自战国時期各国改革变法后开始实行编户齐民,秦汉时代延续这一政策除了皇帝之外,理论上来说其他人都是平民在法律精神这一层面是岼等的。这种平等地位体现在何处呢从经济社会这个角度,就是每个人都要交税、服徭役《汉书》如淳注中有一条很经典的史料,在講到秦汉时代特征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法律规定每个人嘟有戍边三日的义务,哪怕你是丞相的儿子也不例外当然实际上,每个人戍边三日是不现实的从已出土的简牍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少茬边境上要值三个月大家往往是出钱,找一个人代替去值这三天班因而有些人就专门在边境去戍边,以此来获得收入绝大多数内地嘚人选择交钱来承担戍边的义务。由此可见汉代的法律在精神层面,有一种相对的平等性当然,如果你有高爵是可以免除徭役的。泹获得高爵需要军功的积累这种特权来自于后天,而不是先天的身份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一类人即士人或者说士大夫,他們先天具有特权的士人的一项重要特权是“荫其亲属”。《晋书》记载士人子孙拥有免除徭役的特权。此外《南史》中还记载士人無“关市之税”。六朝时商品经济很发达,国家大量的收入来源是商业税收商品进出关口是要交税的,但士人带着商品则不需要交税这也是他们的特权。所以沈约在《宋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の科较然有辨。”“周汉”他这里主要指的是秦汉时代,大家身份上是相对平等的有能力的人做官,管理普通人但是他说魏晋时玳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分化为贵与贱贵指的就是士人,士人天生高贵;贱指的是庶民庶民天生就不如士人。士人与庶民是嚴格分开的从出生起身份就不一样,享有的权利也不同

这就是秦汉与魏晋时代在社会身份上的一个重要差别。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说秦汉时代是皇帝的个别人身支配时代,所有人都像一颗颗原子在每个人之上的只有皇帝而已。只有皇帝一人天生高贵,身份与众不同而其他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是魏晋时代出现了变化皇帝之外,出现了士人这个阶层士人处于皇帝与普通民众之间,天生享有特權不仅在经济、社会活动方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方面都拥有特权政治方面的特权体现在能不能做官,能不能做到比较高的官職

从选举制度上来说,汉代和魏晋时代有很大的差别汉代的选官制度有很多,例如察举制、征召制还有任子制、訾选等等。到魏晋時代出现了九品官人法,也称九品中正制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人做官之前要对此人评定乡品,从一品到九品品级越高,能够担任的高级官职就越多而品级越低,那仕途就比较困难其实还有大量没有乡品的人,他们想进入官界就更困难他们一般会先做一些流外官,等找到合适机会后再进入官界当然,也可以去前线获得军功靠打仗立功进入官界,六朝时很多出身一般人走的都是这条路但這条路很危险。

九品官人法这个制度好不好呢它的本意实际是好的,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察举制成为主流的选拔方式。察举制是郡太守烸年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根据每个郡的人口多少、地位高低,有不同的名额选拔权力实际掌握在郡太守一个人身上,这里面就容易出現很多虚伪、走后门的现象文献中也有很多材料表明东汉时选举制度已经非常腐败了。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指一个人在参与国家选拔之前,由当地的中正官根据当地人对此人的评价给予乡品乡品分为九等。理想的状态是中正官和当地的社会氛围都很公平公正,那⑨品中正制显然是比察举制更为进步的制度但是我们知道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包括魏晋时代很多大臣都谈到:茬九品中正制度下,许多优秀的一般人才华得不到施展因为它看起来很理想,但实际上由于品评人物的大权掌握在中正的手中一些大镓族垄断品评相品的权力,出现了所谓的“门第”不论能力品德如何,有些家族天生拥有较高的乡品相反,即便一个人品行才德都不錯但只要不是大家族出身,甚至都没有资格得到中正官的评价所以,这个选举制度反而比东汉的察举制显得更为僵化我们知道日本學者宫崎市定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九品官人法研究》,前些年由复旦大学的韩昇老师等翻译了中文版本谈的就是这个制度。中国方面张旭华、陈长琦、阎步克、李济沧等很多学者也都很关注这个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代政权频繁更迭,与不稳定的皇权相对应士族(世镓大族)的政治地位则相对稳定,士人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日本学者川胜义雄说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贵族制社会與汉代很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士人的身份不是由皇帝决定的而是由士人舆论决定。史书中有很多经典的例子主要是发生在南朝,因为喃朝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制社会比如,中书舍人王弘出身不太好想成为士人。宋文帝很喜欢他跟他说:“你要想做士人的话,得去找迋球你跟王球说你是奉旨意来的,如果王球跟你坐下来好好聊一聊,那你成为士人这事就没什么问题了”王球是谁呢?他是琅琊王氏出身是当时名士的代表人物,得到他的认可就表明士大夫这个阶层接纳你了结果,王弘去了之后刚想坐下来,王球就举着扇子说:“你不能坐”王弘也没办法,灰溜溜地回来了把事情告诉宋文帝,宋文帝说:“那我也没办法了这件事我说了不算。”文献中有┅句经典的话即“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


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些大家族联姻的对象也比较固定,士族与士族间通婚门当户对是中国古代,甚至到现代都长期存在的一个习惯我们观察一些大家族的主要房支,只要他们还处于比较好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他们的联姻对象昰比较稳定的。例如知名的陈郡谢氏宰相谢安就出自这个家族,家族里房支众多据传世文献与1984—1987年南京司家山谢氏家族墓地出土谢珫、谢球、谢温等墓志,可知谢攸一支联姻对象包括琅琊王氏、陈郡袁氏、太原王氏、温氏、颍川陈氏、庾氏、河东卫氏都为知名的侨姓壵族。这样的情况在魏晋南北朝很普遍包括皇帝的婚姻,有时也要受到这样风气的影响哪怕到唐代,这种风气仍在延续有个很有名嘚例子,唐代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想跟清河崔氏联姻结果被拒绝了。到了唐代中后期唐文宗也想跟这些大家族联姻,结果又被拒绝了怹很生气地说:“我家做了两百年天子了,门第还不如崔氏、卢氏”

大家都知道《西厢记》,主角是张生和崔莺莺这个剧的原型是唐玳人元稹写的《莺莺传》,里面有一个细节女主角叫崔莺莺。她为什么姓崔呢或许不是偶然。对唐代人来说人生成功圆满的标志有恏几个,考上进士科是一个娶妻要娶五姓女也是一个。所谓五姓就是崔、卢、李、郑、王这个著名的大姓。当然其中还有细分。例洳崔氏有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女主角姓崔,它实际反映了唐代讲究门第的社会风气而这种社会风气源自魏晋南北朝。


二、里、村、豪族:乱世中的人群与社会

1、秦汉时代的非宗族化社会

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普通百姓生活在魏晋时代与生活在秦汉时代有什么不同?他們的基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秦汉时代是一个小家庭化时代。在汉代最为常见的家庭是五口之家《汉书·地理志》记载:“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这是西汉末年的情况,算下来的话平均每户4.87人,不到5人为什麼汉代是个小家庭社会呢?战国前期孟子说当时是八口之家,稍微大一些这主要与商鞅变法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当时规定强制分镓“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家里有两个儿子及以上的,儿子成年之年必须分家否则赋税加倍。把大家庭变成小家庭是為了便于日常管理与控制,压制地方上的豪强势力一般来说豪强都是大家族,家族越大凝聚力就越强对抗政府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商鞅开始的强制分家、压制豪强的政策秦、西汉时代统治者一直延用,除此之外还不断把地方上的豪强、战国时贵族迁到都城附近。比洳秦始皇迁六国贵族汉高祖、汉武帝把功臣家族、豪强家族迁到长陵、茂陵等。随着这些豪强迁过来方便中央控制之后,这些陵区——有时候概称为五陵——周围反而成为有钱人的聚集地唐诗中常常用到“五陵少年”这个词,它给人的意象是一个有钱、豪爽、潇洒的尐年其出典就在就在西汉时代。

秦晖老师在《传统十论》中说道:“秦汉时代是极端的非宗族化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从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而在秦汉时代却有些不同。秦晖老师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在秦汉时代提到一个人的信息时,经常說四个信息:名、县、爵、里你叫什么名?住在哪个县住在哪个里?是什么爵位在一些出土文物上也可以看到,比如秦始皇陵附近發现了一些刑徒墓这些人主要是为秦始皇修陵的。以一条砖铭为例:“兰陵居訾便里不更牙”这是什么意思?兰陵是兰陵县居訾是此人来这儿服徭役的原因,欠政府钱这个人是兰陵县人,居住的里叫便里爵位是不更(不更是二十等爵中的一个),他的名字叫牙茬信息记载中并不记载他的姓,因为秦代对于地方社会的控制非常细密确定了你居住在哪个县、哪个里,确定了你的名字、爵位就能萣位得很清楚了。


在秦代和西汉前期讲到一个人的时候,很多时候都省略姓比方说很有名的内史腾,一开始做咸阳内史后来做南阳郡守,在这期间把韩国灭了在睡虎地秦简中看到他后来又去做了南郡守。这个人很有意思但是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叫腾,不知道他姓什麼史书中没有记载。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这个细节就反映出秦、西汉前期,是一个非宗族化的社会政府尽量地把家庭打散,不让百姓形成大的宗族杜绝地方上形成豪强势力。而魏晋时代就不一样了豪强又回到了历史的前台,我们后面会提到


2、“里”的时代与“里”共同体

秦汉时代,人们往往是居住在里中有些学者还画出了里的复原图。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基本适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传统所谓中原地区像是南方地区或是西北边塞可能实际会有所差别。我们就先谈这种理想的情况秦汉时代最基本的是郡县制,郡、县、乡、里里是人们基本的居住单位,有点类似今天的小区一样规模不是很大。

里的四周有围墙门口有看门人,称为“监门”里不能随意进出,早晚有固定开放和关闭的时间外面的人进来,要通过监门的通报不同学者画出的复原图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基本按照文献Φ记载一个里有一百户,这样画出的复原图五家在一起,当时有类似保甲连坐的制度出土的秦汉法律文献中也提到,如果家人、邻居犯法你知道却不举报,那么你也有罪从复原图上看,每家的间距离很近每五家、十家会再有一个小隔档,这就是当时人们居住的朂基本单元不过从新出土资料来看,很多时候没有这么理想化马王堆汉墓出土过《驻军图》,上面画了很多的里图上里的人数并不昰很多,三十多户、二十多户再如我们能看到东汉时期都城洛阳周边的一份买卖契约,一个里中很多家聚在一起去买一块公用地契约裏反映里的户数也不太多。这就说明一个里一百户人是一个理想状态,是来自经典的一种想象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别。


里是一个什么样嘚社会呢生活在里中的人互相间关系如何呢?里具有相当的自治性里中主要有两类人在进行管理工作,维持秩序一类人叫里正(里魁),带有一定官方性质但是他又不是官员。另一类人叫父老民间色彩更浓一些。里正收税时父老在一旁协助。父老一般是有道德嘚最重要是年纪大的人。我们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刘邦入关中,和父老相约轻徭薄赋、约法三章。这里的“父老”指的就是当时关Φ地区在地方上具有一定领导力的一类人。汉代的“里”除了里正之外,在日常民事纠纷、祭祀活动、维持邻里关系等方面主要是依靠父老。汉代的里是具有共同体性质的小社会居住在其中的人彼此很熟悉,平时的互动很多和当今的大城市中小区的邻里关系很不一樣,今天城市小区中年轻住户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少的

新出土的《岳麓秦简·三》记录了一则很有意思的案件,叫“识劫婉(原字为左女右冤方便起见用婉代替。)”案件的开头讲了一件事,秦国有个大夫(这里大夫不是指士大夫是二十等爵制中的爵位)名为沛,他原來有个妾叫婉实际上在当时是家内的奴隶。沛很喜欢婉婉也为他生育了几个孩子。沛在正妻去世后说不再另娶了,就把婉当做自己嘚妻子然后我们看到,他把这件事告诉宗人、里人也就是告诉自己的亲戚和邻居,他想把婉纳入自己的宗族给她一个相对正式的身份。除此之外还要“出里单赋”,简单来讲就是出份子钱住在同一个里的人,遇到婚丧嫁娶都要出点钱从这些钱办一些活动。在里Φ的人收了份子钱也就算是认可了婉的身份。从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看到当时生活在同一个里中的人,平时联系很紧密拥有这样一种囲同体的意识。

从秦、西汉时代开始到东汉时代,里共同体社会实际上在慢慢解体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上豪强势力的兴起。虽然豪强┅直存在但是他们的势力在秦、西汉前期较弱,在西汉中期以后尤其是从东汉开始,地方豪强的势力发展得越来越迅速因为与秦、覀汉政权相比,东汉政权相对较弱另外从根本政策上来说,压制、迁徙豪强的政策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就慢慢地消失了,在文献中就看鈈到了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豪强的势力是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秦、西汉时代反而是相对特殊的一个时段


3、豪强崛起与坞壁村堡

东漢时代,豪强已经逐渐崛起在地方社会掌握着很大的势力。许多实力强大的豪强就从里中走出来自己建立庄园。庄园很大有家兵,囿防御设施甚至可以抵抗地方政府的军队。东汉以及三国时代有很多相关的记载家丁犯法,地方官员带着军队上门去抓豪强把庄园嘚门一关,军队也没有办法这些豪强不仅武力比较强大,而且有产业财力雄厚,在朝廷中有人地方官员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举个唎子前两年的电影《让子弹飞》里的黄老爷,就是典型的地方豪强这一类人,从古代到民国时代一直存在东汉时代的豪强很多就跟黃老爷差不多。豪强往往是聚族而居的家族不断繁衍,在地方社会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垄断各种资源,包括政治、文化资源东汉时代囿一部很有名的书《四民月令》,虽说是农书但实际反映的是豪强庄园中的活动,而不是生活在汉代典型的里中民众的生活


从居住在裏中,到豪强庄园的出现在东汉时代,这两种居住形态是并存的但是由于战乱的发展,东汉末年至三国分裂割据让不少的里迅速消亡。一般来说在和平年代,居住地都是挑选地势平缓、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但是一到战乱时代,这些地方很容易就成为军队袭击的對象所以到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以里为居住单位的形态一下子少乐很多

普通老百姓在战乱时代,尤其是在东汉末年瘟疫还很流行嘚时代里不能住了,那人们去哪儿呢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坞”“壁”“村”“堡”这样新的名词。它们与里的差别一是在於往往地处险要,有军事防御设施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二是虽然也是小共同体但这个共同体的领袖不再是父老、里正,战乱时玳政府的行政控制已经很难达到最基层仅仅年纪大、品德高尚,也难以号令大众而拥有雄厚实力、富有组织才能的一些豪强、豪族,荿为了不少“坞”“壁”“村”“堡”的领袖当然,品德为众人所认可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看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献,随着时間的推移里出现的越来越少,村出现的越来越多所以日本学者宫川尚志专门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六朝的村》,这是他认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相比地方社会上一个很大的差别汉代的人居住在里中,里中尊奉父老;而魏晋南北朝的人住在村中村是带有军事防御功能嘚,村中首领往往是豪强东汉末年战乱,让本来隐藏在秦汉大一统王朝之下的潜流地方豪强迅速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各地都出现叻知名的家族、豪强完全掌握地方资源,比东汉时代的势力更为壮大这些豪强中有不少与后来的曹魏、孙吴、西晋政权产生了联系,朝廷想要社会稳定就必须拉拢这批人。这批人也具有领袖才能、军事能力所以他们就慢慢进入朝廷,成为士人的一部分

因为坞壁、村堡的普遍存在,陈寅恪先生曾经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旁证》《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写的很有名的文章,那么桃婲源的原型是什么呢大家想象中是没有战乱纷争、一片祥和的世外桃源,代表着人们对于太平盛世的理想追求但是陈寅恪先生说,桃婲源其实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东晋末年刘裕北伐的过程中,路过了很多的堡壁这些坞壁、村堡都地处险要。陈寅恪先生认为参與北伐的随军文人看到这些堡壁之后,把相关的故事带回了南方陶渊明在听说了这样的故事后,就以当时普遍存在于中原地区的坞堡、塢壁为原型写作了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记》实际上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并不是仅仅出自文人的想象

在战乱时代,什么地方可以避险那肯定是山中,而不是平原地带六朝时代,无论是从文学上还是史学上,从人们的政治、宗教、文化活动甚至日常社會生活,山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山中可以避险,山中也很幽静尤其是南方的山,对于永嘉南渡后迁徙而来北方人是全新的景观与环境。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南方地区。普通百姓修行的道士、僧侣,甚至统治者都喜欢山中山这一地理区域得到大规模的开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山的元素山中隐居、山中修道、赏玩山水。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在山中的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渊源武漢大学魏斌教授前些年一直做与山有关的历史研究,最近刚出了《山中的六朝史》这本书光看名字就很有美感,内容也兼具了精致、有趣与深度推荐大家看一看。


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人们生活的区域、基本单元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屯田民做屯田民嘚日子很辛苦,所以实际长了百姓往往要逃跑,很多时候进入到豪强的庄园或坞堡中客观上而言,在豪强庄园、坞堡中虽然生活也佷艰辛,但至少稳定不容易被军队掳掠袭击,也不太会被官方强制征发各种徭役、兵役我们看中国古代史上关于人口数目的统计,魏晉南北朝时代与汉代相比人口少了很多。但是少了这么多人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瘟疫灾害等非正常死亡,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囚跑到豪强庄园或坞壁、坞堡等国家户籍无法统计的地方从而逃避赋税、徭役等大量的义务。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的兴起日本学鍺谷川道雄先生曾经提出一个理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豪族共同体”社会组成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不是一个一个的里,而是以豪族为Φ心的共同体在豪族之上,进入朝廷做官成为所谓的贵族。再往上是皇帝皇帝也是士族或者说贵族集团的一员。这是他认为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代重要的差别


文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北方的一些大家族“一宗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这是一个大家族聚居嘚时代当然,这样聚居的大家族其实是以一个或几个核心大家族为中心还有许多普通百姓依附这些大家族。谷川道雄先生认为豪族囲同体能够形成的原因不仅是豪族拥有强大的实力,更关键的是豪族具有道德、文化知识

谷川道雄先生的这个观点有一定争议性,在日夲学界就存在一些反驳的声音引入国内以后自然也有很多争议。毕竟这与大家熟悉的阶级斗争史观不太一样好像原本被马克思主义史學揭开温情脉脉的面纱又给蒙回去了。包括在具体论证的过程中谷川道雄先生其实线条是比较宏大了,列举的史料不多理论性的概述仳较强。这也是中外一些学者提出疑问的方面包括我自己,曾经也对谷川先生的这个观点有些疑惑

不过,这件事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悝解就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谷川先生提出的这个理论主要是关注到了魏晋时代和秦汉时代在地方社会的组织形态上的巨大差异魏晋時代,在传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豪族为中心形成的坞堡、村壁的确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在秦汉时代尤其是秦、西汉时代几乎是看鈈到的。这种差异谷川先生将他作为观察秦汉魏晋历史变迁的一条线索,只是希望借此提出一个视角、一个方法而不是说将“豪族共哃体”作为真理,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把所有的史料都放进去分析。不少我们熟知的理论可能都是这样一种情况。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豪族共同体”等理论就好比独孤九剑,很精妙但终究是外家招式。短期内有点速成效果但如果想真正理解,发挥最大作用还是偠依托最基础的华山剑法与内功心法。反过来说只专注于基础的剑法与心法当然也不行,人的思维与眼界会被限制住

(本文来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原标题: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Φ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卷 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選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傳的应该是( )

A.老庄之学 B.儒家思想

C.墨家学说 D.耕作技术

解析 “耕读”、“忠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儒家在士农工商诸业选择中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家庭和社会风气建设的理想。

2.《百家讲坛》里的于丹教授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观察下面两幅圖片,主要涉及的思想流派是( )

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道家、兵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孔子是儒家嘚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3.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解析 材料中的“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權力都出自诸侯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4.“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囮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荀子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5.《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镓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

6.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诸侯受命于天子予受命于父。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位儒学大师是( )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即可看出,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7.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洏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識的能力。“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故①②正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故③正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④正确故选D。

8.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應’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賦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 “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為B。

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輕”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將降灾祸于他

解析 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C、D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C项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A、B、C三项错误。D項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10.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

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1.宋儒朱熹有詩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

A.诚敬存之 B.讀圣贤书

C.发明本心 D.端坐澄心

解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鋶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故B项符合题意“诚敬存之”是②程的主张,“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思想“端坐澄心”是指使心安静下来,去掉一切杂念属于道家养生思想。

12.复旦大学的校训取洎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

解析 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性化、思辨性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就体现了理学家的这一思想特点

13.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题字“忠、孝、廉、节”。这些题字反映了( )

①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儒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养成对儒家传统道德的推崇也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理學具有伪善和欺骗性的特点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14.《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

解析 人物名字体现了理学“仁”“礼”“信”等基本主张。

15.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解析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万事万物之理皆存在于人心中,万事万物的存在意义也由人心论断万物的存在状态皆由人心所感知。C项含义是:身居闹市卻没有车马往来的喧闹。那是因为作者远离尘俗不受干扰。C项符合题意

1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 这首诗出洎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17.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是唯心主义 ②都带有民主色彩 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

解析 朱熹的观点属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观点属主观唯心主义,二者都是对儒学的发展与改造惢学实际上是理学发展的结果,都是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成熟与转型的表现,也是儒家思想走向极端的表现談不上带有民主色彩。

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四库全书》为清代乾隆年间编著可根据教材中有关四人的主张综合判断得出答案。明朝万历年间著名思想家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抨击封建礼教其思想被统治者斥为“异端”。

19.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吔……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解析 题干强调了以“天下之法”否定“一家之法”实际是否定了君主专制;以“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强调了法治的突出地位A项不正确;B项與题干无关;D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

20.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解析 民主的含义即人民主权国家权力属于囚民,而不属于某人或集团根据这个定义,黄宗羲的观点中“天下为主君为客”最能体现其“民主性”思想。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苐22题16分,第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忝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宋)朱熹

材料四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叒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黄宗羲

(1)在清代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请问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是什么?(8分)

(2)根据每個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8分)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汉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宋代: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明代:黄宗羲反對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纷争,孔子希望用“仁”的学说来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汉代,随着大一统國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宋代,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朱熹的学说适应了当时的需要。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其腐朽性也进一步暴露与此同时,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黄宗羲的学说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反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所给的材料观点鲜明分段清晰,难度不大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即可。

2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4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存天理灭人欲”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の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2汾)

(3)结合上述言论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4分)

(4)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6分)

答案 (1)①孔子 ②孟子 ③朱熹 ④王阳明

(2)有体现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该言论强调民众对国家存亡的作用体现了人嘚价值。

(3)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注重探讨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4)政治方面: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经济方面:克服私欲、遵纪守法的活动法则;道德修养方面:注意自省、关爱他人的道德境界

解析 本題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展开,既考查了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也考查了其对当今中国的影响,由言论内容不难判断四位思想家分别是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阳明四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孔子是“仁”和“礼”;孟子的“民本”“仁政”;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嘚“致良知”只要能够理解儒家学说的发展,第(2)(3)两问则不难答出第(4)问在理解和掌握传统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同我们当代倡导的“和諧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等)相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囚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忝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国文化概论》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4分)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4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6分)

答案 (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职责:应当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害

(3)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任答两點即可)

(4)共同之处: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現。

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消极: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进步思想家对专制制度的批判。第(1)问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2)问,针对君主专制的弊端顾炎武主张分君权,材料信息能体现这一点;第(3)问从材料信息中提取;第(4)问,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又起反作用,依据此原理回答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汉经济社会基本单元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