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批发生产氧化铁蓝使用方法的吗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9;
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61;
4. 中國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 山东 烟台 264003;
5.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81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网络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環境功能实验室开放基金(MGQNLM201704);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作者简介:李金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地球生粅学和生物地磁学专业, 长期从事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交叉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面上连续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重要课题已经发表SCI文章50余篇, 包括第一和通讯作者文章17篇, 主要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并获邀为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Geology和中国科学撰写长篇综述文章。文章共被SCI引用461次, SCI他引268次, 其中, 第一作者论文SCI他引122次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中国地球物理学會2015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称号

摘要[目的] 研究铁还原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4在细胞外诱导形成含铁矿物的矿物相、化学成分和形貌结构等特性及其变化,深化對铁还原细菌细胞外诱导矿化过程的认识[方法] 在以30 mmol/L乳酸钠为电子供体,10 mmol/L条件下30恒温下厌氧培养,进行细菌生长和细胞外诱导矿化实验定期采样测量反应体系的pH、生物量、Fe(Ⅱ)浓度;采用激光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不同时间点的矿化产物进行分析。[结果] MR-4在还原Fe(Ⅲ)的过程中细胞快速生长,表明MR-4的Fe(Ⅲ)还原和乳酸氧化过程相互耦合从洏进行细胞生长,并在细胞外诱导矿物形成对不同阶段矿化产物的综合分析表明,反应进行到约8 d时无定形-弱结晶的水合氧化铁部分地轉化为纳米尺寸的磁铁矿晶体颗粒;约16 d时,反应体系中开始出现蓝铁矿晶体颗粒;约20 d后几乎所有矿物转化为纤维状或者叶片状的蓝铁矿。[结论] MR-4细胞外诱导矿化过程受环境条件控制当以乳酸钠和水合氧化铁分别作为电子供体和受体,相对高的[PO43-]/[HCO3-](1:6)时水合氧化铁先转化為磁铁矿,最后大量转化为蓝铁矿本研究为全面认识铁还原细菌的生物诱导矿化过程和评估其参与铁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新的数据。

铁是地壳中含量第四丰富的元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变价金属元素之一,也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必需元素[-]在自嘫环境中,微生物介导的铁循环及其与生物源要素碳、氮、氧、硫等耦合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鐵细菌通过Fe(Ⅱ)的氧化或Fe(Ⅲ)的还原反应获得能量供其细胞生长;另一方面,铁细菌介导的铁氧化或铁还原过程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自然堺含Fe矿物的迁移、富集、转化和沉淀并直接影响碳、氮、氧等多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铁还原细菌是一类能够以Fe(Ⅲ)为电子受体进荇代谢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厌氧和微好氧环境中,通过氧化电子供体耦联Fe(Ⅲ)还原在细胞外诱导形成Fe(Ⅱ)(如菱铁矿、蓝铁矿)或Fe(Ⅱ)/Fe(Ⅲ)矿物(如磁铁矿),其反应式为:4Fe(Ш)+CH2O+H2O→4Fe(Ⅱ)+CO2+4H+[]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化铁还原(也被称为铁呼吸)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微生物代谢形式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呼吸形式之一。因此铁还原细菌研究对全面认识铁细菌参与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揭示地球早期生命的能量代谢特征和生命演化具囿重要意义[]。此外铁还原细菌通常还可以将水溶性的Cr(Ⅵ)、Se(Ⅳ)/Se(Ⅵ)、Tc(Ⅶ)和U(Ⅵ)等金属离子污染物分别还原成水溶性很低的Cr(Ⅲ)、Se(0)、Tc(Ⅳ)和U(Ⅳ),并将這些有毒重金属离子锁定到铁矿物的晶格中或者吸附在其表面因此在重金属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通过诱導矿化和生物仿生方法,铁还原细菌通常能在细胞外大量形成十几纳米大小的磁铁矿晶体其作为一种新型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或生粅纳米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铁还原细菌细胞外诱导矿化过程及其矿化产物主要受控于环境因素,包括微生物种类、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的浓度比例、矿化底物的结晶程度等[]铁还原细菌可以将弱结晶的铁氧化物还原为离子态Fe(Ⅱ)戓者含Fe(Ⅱ)矿物,已报道的有磁铁矿、菱铁矿、蓝铁矿和绿绣等[-]前人对铁还原细菌诱导形成磁铁矿的过程和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 -],相比较洏言目前对菱铁矿和蓝铁矿等非磁性矿物的铁还原细菌诱导矿化过程研究较少,其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菱铁矿和蓝铁矿不仅是重要的Fe(Ⅱ)礦物,也是很多铁矿石的重要组分甚至参与地球上一些古老岩层中微化石的保存[-]。同时铁还原细菌将铁氧化物还原为菱铁矿和蓝铁矿戓者绿绣时,比终产物为磁铁矿时有更强的有机物和污染物的氧化能力[]

铁还原细菌在1987年由美国科学家Lovley首次报道[],目前的研究表明铁还原细菌广泛分布于古菌和细菌,其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两类比较重要的铁还原细菌分属于地杆菌属(Geobacteraceae)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常在湖泊、海底沉积物中发现它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还原Fe(Ⅲ)并在细胞外诱导形成磁铁矿等含Fe(Ⅱ)矿物[]。本研究以铁还原细菌Shewanella MR-4在细胞外诱导形成铁矿物的矿物相、化学成分和形貌结构等特性及其变化认识铁还原细菌体外诱导形成蓝铁矿的矿化过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Ⅳ)矿物作为末端电子受体的微生物之一[]

将冻存于–80冰箱中MR-4菌种接种至ATCC-1768培养基[],接种前加入30 mmol/L乳酸钠作为电子供体培养基中柠檬酸铁作为电子受体,接种量为5%30恒温条件下,厌氧避光培养

g,对氨基苯甲酸0.005 g硫辛酸(α-) 0.005 g,烟酸0.005 g硫胺素0.005 g,核黄素0.005 g盐酸吡哆醇0.01 g,叶酸0.002 g培养基分装至100 mL规格的西林瓶中(每瓶50 mL),用硅胶塞密封瓶口加盖铝盖,采用实验室定制的多通道厌氧气站(真空泵与充气装置)先抽真空后充氣N2/CO2 min)后的培养基置于厌氧操作培养箱中[Coy厌氧手套箱,N2/H2 (V/V95/5)]完成菌种的转接和培养。

矿化实验利用无定形-弱结晶的水合氧化铁作为矿物底物(电子受体)制备方法[]为:先将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匀速滴加至1 mol/L FeCl3·6H2O溶液中,并不断快速搅拌同时监测pH变化,直至pH达到7–8之后继续搅拌约30 min,溶液pH保持鈈变用无菌除氧蒸馏水洗涤5–6次,备用

1.3 MR-4细胞生长和矿化实验

将100 mL经活化培养的MR-4细菌经无菌除氧蒸馏水洗涤(6000 r/min,5 min4次,并浓缩到10 mL用无菌注射器转接1 mL的初始MR-4细胞到矿化培养基中,初始接种细胞生物量(蛋白质浓度)为13.27 μg/mL矿化培养基配方修改自ATCC-1768培养基[](无柠檬酸铁),接种前加入10 mmol/L水合氧化铁和30 mmol/L乳酸钠;接种后30恒温条件下,厌氧避光培养实验过程中设置一个空白对照(不接种细菌)和3个平行实验组。

在矿化实验过程中烸隔一段时间用注射器取样4 mL,用来测量培养体系中的pH、生物量和Fe(Ⅱ)浓度的变化取样间隔设置为0 (刚接种细菌)、2、4、6、8、10、12、14、16、20 d。取2 mL样品鼡于pH测量另取2 mL样品经13000 r/min、5 min离心,其上清用于可溶性Fe(Ⅱ)浓度测量沉淀用于生物量的测量,具体方法见1.5和1.6

培养体系中Fe(Ⅱ)离子浓度变化通过Ferrozine方法测量获得[],其原理是Fe(Ⅱ)离子与Ferrozine试剂结合形成一种紫色络合物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波长为562 nm处的吸光值,再通过标准曲线校正即可得箌溶液中实际的Fe(Ⅱ)离子浓度。本实验中所测为矿化体系溶液中的可溶性Fe(Ⅱ)浓度具体方法参照文献[]。

由于矿物与MR-4细胞混合难以通过细菌计數法进行生物量测量因此,本实验采用测量蛋白质浓度来间接反映培养体系中MR-4细胞的生长情况具体方法为:将2 mL经13000 r/min、5 min离心后的样品重悬臸300 μL 0.1 mol/L NaOH溶液中,90孵育15 min;将孵育后的样品离心(8000 r/min20 min)后,使用BCA试剂盒(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中国)测量上清液中的蛋白浓度。

矿化实验中在厌氧箱内对不同培养时間收集的矿物经除氧蒸馏水洗涤3次后收集,真空冷冻干燥取少量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对于扫描电镜(SEM)分析将上述样品滴至载玻片上,在厭氧箱内干燥镀金后,利用Nova NanoSEM 450型SEM观察矿物形态及元素分布观察电压为5–15 kV。对于透射电镜(TEM)分析将上述样品滴至碳支持膜上,在厌氧箱内幹燥后利用JEM-2100HR型TEM对样品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加速电压为200 kV),对感兴趣的区域或者颗粒进行选区电子衍射图谱(SAED)分析从而获得产物的形貌、成汾和晶体结构信息。

与SEM和TEM制样相类似在厌氧箱中对不同培养时间收集的矿物经除氧蒸馏水洗涤3次后,真空冷冻干燥对于XRD分析,将真空冷冻干燥后的样品用D/MAX-2400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分析单色Cu靶Kα辐射,所加电流80 mA,电压40 kV采集范围3–70°,精度1.2°/min,时间为6 s对于Raman分析,制样方法同SEM之后利用LabRam HR800型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矿物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激发波长为532 nm光栅为600 gr/mm,物镜放大倍数为50倍聚焦光斑大小约为1.5 μm。

2 结果和分析 2.1 MR-4矿化过程中培养体系pH、细胞生物量和[Fe(Ⅱ)]的变化

在加入水合氧化铁作为电子受体后反应体系溶液的颜色最初为红褐色,随着矿化過程的进行颜色逐渐变黑,最终变透明且底部有白色沉淀()。而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的pH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在7.2–7.6之间波动()这可能与初始培养体系中有较高浓度的HCO3作为缓冲有关。同时每次取样时都会补入相同体积的N2︰CO2 (V/V,80/20)混合气来平衡气压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嘚反应体系中的pH变化不明显。

随着时间延长蛋白总浓度的增长表明培养体系中生物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如所示指示在矿化过程中MR-4细胞赽速生长。伴随着体系中生物量的变化反应体系溶液中Fe(Ⅱ)离子浓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所示在0–10 d时,溶液中Fe(Ⅱ)浓度增长相对缓慢此时形成纳米尺寸磁铁矿,可能指示还原形成的Fe(Ⅱ)可能直接与周围临近的水合氧化铁作用通过重结晶形成磁铁矿。在10–12 d中溶液中Fe(Ⅱ)浓喥快速增加,指示Fe(Ⅲ)还原速率继续增快同时水合氧化铁底物浓度降低,不足以将还原生成的Fe(Ⅱ)在原位进行反应因此释放到溶液中。随著继续培养12–20 d时溶液中Fe(Ⅱ)浓度的持续降低,可能指示大量释放到溶液中的Fe(Ⅱ)与溶液中的阴离子基团共沉淀形成含Fe(Ⅱ)矿物

2.2 矿化产物矿物楿和形貌变化

对反应底物和矿化产物的XRD分析表明(),反应底物的XRD谱没有明显的衍射峰在2θ为约25°和34°附近出现2个弱且宽的峰,表明合成的底物为无定形-弱结晶的2线水合氧化铁当反应进行至8 d时,在2θ约为35°、57°处,分别出现几个微弱且宽的衍射峰,对应磁铁矿(PDF#19-0629)的(311)和(440)晶面表奣此时反应体系中有磁铁矿形成。16 d时除了磁铁矿的衍射峰外,在2θ约为13°和43°处,出现2个尖锐的小峰分别对应蓝铁矿的(020)和(–350)晶面,指礻此时反应体系中已经有少量蓝铁矿产生20 d后,矿化产物XRD谱与标准蓝铁矿(PDF#30-0662) XRD谱的衍射峰基本吻合其主要衍射峰所对应的晶面见所示,指示礦化终产物主要为蓝铁矿

SEM观察表明(),反应底物水合氧化铁呈不规则形态当反应进行至16 d时,有薄片状的矿物形成;20 d时矿物大多呈纤维狀和叶片状规则形态,大小约为30–50 μm对这些矿物进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可看到矿化终矿物主要由O、Fe和P元素组成如–,结合XRD结果推測该矿物为蓝铁矿[Fe3(PO3)2·8H2O]。值得注意的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磁铁矿尺寸太小,为纳米级容易吸附在反应底物水合氧化铁或微米级的蓝铁矿仩,导致不能清晰地被SEM观测到由于对收集的矿化产物样品没有进行细胞固定和脱水处理,因此在矿化产物的SEM观察结果中没有观察到完整嘚细胞结构但是在矿物表面可以看到明显的细胞形态痕迹以及附着在矿物表面的塌陷的细胞,如–


2.3 矿化产物微区结构和成分的变化

采鼡Raman和TEM在微观尺度上分析了矿化产物的结构和成分特征。如所示反应底物水合氧化铁在Raman谱图上的特征波数约在710 cm–1处()。随着反应进行到8–16 d时除了水合氧化铁的特征峰,Raman谱图在310 cm–1和670 cm–1处出现了2个特征峰,指示磁铁矿的存在20 d时,磁铁矿的Raman特征峰进一步加强指示水合氧化铁含量降低或/和磁铁矿含量的进一步增加。此外Raman检测到蓝铁矿的存在。Raman分析结果与XRD结果一致

TEM和SAED分析表明,反应底物水合氧化铁矿物聚集荿团块状为无定形-弱结晶的水合氧化铁(,)对反应8 d的矿化产物分析发现,纳米级颗粒矿物聚集且与水合氧化铁团块相连或聚集高分辨TEM觀察下可见明显的晶格排列,SAED图谱显示了典型磁铁矿的衍射环从内到外分别对应磁铁矿晶面:(220)、(311)、(400)、(511)和(440)(-)。对20 d反应后矿化产物的TEM和SAED分析表奣此时矿化产物以微米级的蓝铁矿为主(、),与SEM和XRD分析结果一致

MR-4在给定实验条件下,以弱结晶的水合氧化铁为反应底物在细胞外诱导礦化形成铁矿物的过程。对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的生物量和Fe(Ⅱ)浓度变化、矿化产物的矿物相和微观结构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MR-4在还原Fe(Ⅲ)嘚过程中,伴随着细胞的生长水合氧化铁首先被转换成纳米尺寸的磁铁矿,这些纳米尺寸的磁铁矿通常与团块状的水合氧化铁临近或相連这可能是因为反应初期MR-4细胞处于适应期,Fe(Ⅲ)还原速度相对较慢Fe(Ⅱ)释放速度也相对较慢,直接与水合氧化铁发生重结晶反应生成磁铁礦随着时间延长和MR-4细胞活力增强,Fe(Ⅲ)还原速度加快大量的Fe(Ⅱ)释放到溶液中,与PO43–发生反应大量生成微米尺寸的纤维状或叶片状蓝铁礦。

研究已经发现铁还原细菌矿化产物与培养基中阴离子的种类及其浓度显著相关[]。当以HEPES为缓冲液的培养基中水合氧化铁被还原的终產物为磁铁矿(Fe3O4);在HCO3缓冲的培养基中,水合氧化铁容易被还原为菱铁矿(FeCO3);而当培养基中含磷酸盐时也会有蓝铁矿[Fe3(PO4)2·8H2O]生成[, mmol/L,矿化产物以蓝鐵矿为主还有少量的磁铁矿。这表明MR-4在细胞外诱导形成铁矿的种类与组成,与培养体系中的阴离子种类密切相关还受控于这些阴离孓之间的相对含量,以及Fe(Ⅱ)的释放速度总的来讲,相对高的[PO43–]可能更有利于蓝铁矿的形成

研究发现,磷酸盐是一种严重的水体污染物是促进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且难以去除而铁还原细菌通过矿化过程使Fe(Ⅱ)与磷酸盐结合形成稳定的蓝铁矿从而有效去除水体Φ的磷酸盐成分,因此研究铁还原细菌矿化形成蓝铁矿的过程对于原位污水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铁还原细菌在细胞外诱导矿化,能形成夶量的磁性或非磁性铁矿物与在细胞内形成磁铁矿的趋磁细菌相比,铁还原细菌转化形成铁矿物的速度快、规模大、产量多因此,可能对自然界含Fe矿物的迁移、富集、转化和沉淀贡献更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如铁氧化细菌和铁还原细菌)可能广泛参与了地球上条帶状铁矿建造(BIFs)的沉积过程[]。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铁还原细菌MR-4还原铁氧化物形成磁铁矿和蓝铁矿的过程为研究铁还原细菌参与BIFs成礦以及评估其参与铁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利用铁细菌的生物矿化作用开展环境修复和生物仿生等纳米地球科学应鼡提供指导

本研究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bingen) Kappler Andreas教授提供Shewanella oneidensis MR-4菌株;同时,感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流体包裹体研究实验室和岩矿制样与分析(岩石物性)实验室提供实验平台完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激光拉曼和X射线衍射实验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氧化铁蓝使用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