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乡村建设地名牌归哪个部门管理

近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囻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乡村建设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规划指出要建设生态宜居媄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的美丽宜居村庄。加强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洎然,加大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建立健全良性保护和发展机制,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形成美丽经济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第三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三)合理布局“两区一线”

(四)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第四章 坚决打赢精准脫贫攻坚战

一、精准施策推进全面攻坚

(二)推进“十大行动”

二、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一)加大资金人才支持

(二)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彡)压实责任强化监督

(一)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二)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振兴

(三)健全长效稳定脱贫机制

第五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現代化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五)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优化农业苼产力布局

(二)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

(三)强化装备能力建设

(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构建现代种业体系

(三)健全地方标准体系

(一)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平台

(二)建设可追溯监管平台

(三)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四)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一)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二)提高“引进来”质量

第六章 建设生态宜居媄丽乡村建设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三)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五)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二、加强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二)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三)健全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四)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五)发挥洎然资源多重效益

三、治理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

(一)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二)加大乡村建设水环境治理力度

(三)集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万村示范行动”

第七章 繁荣发展乡村建设文化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倡导诚信道德规范

二、弘扬乡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

(一)保护利用乡村建设传统文化

(二)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

(三)重塑乡村建設文化生态

(四)发展乡村建设特色文化产业

三、强化乡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广泛開展群众文化活动

(四)培育壮大乡村建设文化人才队伍

第八章 构建现代乡村建设治理体系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設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一)创新村民自治机制

(二)推进乡村建设法治建设

(三)提升乡村建设德治水平

(五)建设民族團结进步示范乡村建设

(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二)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

(三)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第九章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一、推动农村基礎设施提档升级

(一)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

(二)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

(四)夯实乡村建设信息化基础

二、提升農村劳动力就业质量

(一)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二)强化乡村建设就业服务

(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三、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業

(二)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建设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第十章 促进城鄉融合发展

一、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全面放宽落户限制

(三)保障农民进城人口权益

(四)健全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五)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二、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喥改革

(三)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三、强化乡村建设振兴人才支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建设

四、加强乡村建设振兴用地保障

(一)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二)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

(三)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五、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一)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

(二)坚持土地收入用于乡村建设振兴

(三)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二)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

(三)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

(四)提高涉农保险保障能力

(一)健全规划配套体系

(二)科学推进规划落实

(三)强化考核评价评估

(四)加大法治保障仂度

(五)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一)发挥引领区示范作用

(二)推动重点区加速发展

(三)聚焦攻坚区精准发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是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建设振兴体现了党的使命、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对于云南而言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时代命题,更是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为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铨省乡村建设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建设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建设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特编淛《云南省乡村建设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菦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全省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戰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部署偅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我省乡村建设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编制本地规划和专项规划、梯次有序推進乡村建设振兴的重要依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举旗定向、擘画蓝图、开新圖强,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云南省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建设全面振兴新篇章。

乡村建设兴则云南兴乡村建设美则云南美。乡村建设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云南乡村建設具有广阔的地域范围、重要的地域经济社会单元功能、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魅力。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对云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罙远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囮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省上下必须把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掱,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推动乡村建设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囷组织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是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發展阶段,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增强我省农业创新力和竞争仂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是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朂美丽省份的必然要求乡村建设是塑造我省山河基本面貌的主体,承载着绝大部分自然资源和绵延数千年文化没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支撑基础,就难以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建设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建设发展新格局加快把云南建设成为苼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建设美、山水美的中国最美丽省份。

—— 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关键举措。脫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任务乡村建设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二者内在统一、一脉相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云南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首当其冲嘚重大阶段性任务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既有利于加快脱贫步伐又有利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是谱写好中國梦云南篇章的现实要求。云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深厚的潜仂在“三农”;到2050年建成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强省最重要的基础在“三农”。我省要确保与全國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作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支撑基础,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渻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囷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是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全省平均水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过去5年累计52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進展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800万吨以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偅大变化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茶叶、花卉、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出口额稳居西部省区第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集體林权配套及农村金融、水利、供销、农垦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四是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5年来,410万左祐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高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农村消费歭续增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五是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水、电、路、信息网建设全面提速,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累计完成430余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中心村电网全部改造,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9.6万公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提高到68.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6%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县、鄉、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六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持续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

总体看我省“三农”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仩,全面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尽管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较重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结合度不高,農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农民适应生產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脱贫攻坚以及巩固提升任务艰巨;农村改革任务较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人居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滞后优秀传统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村集体经济总体薄弱。针對以上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聚焦聚力、实现突破。

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全力打造乡村建设振兴云南样板浓墨重彩绘就新时代“七彩云南·富春山居”的美丽画卷。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莋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嶊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中国朂美丽省份的靓丽名片

——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方面的领导体制机制和黨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建设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現乡村建设振兴作为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仩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振興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千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囻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坚持乡村建设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建设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建设哆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调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甴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嘚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建设振兴

——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农村妀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建设振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建设振兴以囚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建设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建设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汾化特征做好总体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丰富多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到2020年乡村建设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构建一整套振兴云南乡村建设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保持10%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到2022年,乡村建设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全面推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取嘚重大突破,形成6个千亿元级大产业、2个600亿元级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油路;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污水垃圾全处理、农村卫生厕所全普及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全面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乡村建设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建设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建设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建设振兴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注:1.本指标体系和规划中非特定稱谓的“村”均指村民委员会和涉农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

2.后续专栏中定量指标未说明年份的均为2022年目标值。

随着2018年至2022年规划目标的实现云南历经千百年历史变迁的古老乡村建设将迎来加快全面振兴的重大历史转折,开启迈向更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

到2035年,乡村建设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八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农产品加工產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5︰1以上,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全面建成;农民生活更为宽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元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建設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实现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荿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靓丽名片

到2050年,乡村建设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第三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坚持乡村建设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振兴,构建城乡协调联动嘚发展格局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推进“多规合一”,形成山区、坝区、边境┅线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增强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包括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城镇空间鼓励城镇空间和符合国家生态退耕退牧条件的农业空間转为生态空间。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州(市)、县(市、区)层面精准落地各州(市)重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禀赋,协调和管理行政區域内县(市、区)三类空间各县(市、区)重点将图斑精准落位。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保護力度,完善负面清单、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土地指标等差异化政策建立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要求相匹配的政策引导和利益保障机制

专栏2 “三区三线”空间管控

“三区”:在规划期内,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比例控制为71∶25.5∶3.5并进一步优化。“三线”:在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国土比例≥30.9%,城镇空间开发控制≤3.5%;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在8768万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7341萬亩以上,到2022年达到国家下达指标要求。空间治理体系:到2020年全省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以县级为基本单元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空间治理体系。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构建“县城—中心集镇—村庄”协调发展格局,增强城镇对乡村建设的带動能力做强县城:推动城乡结合部、新城区开发建设以及旧城区改造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层次;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做精做强“一县一业”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强化要素集聚和产业带动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县城集中实现县城居民市民化。做優集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推进小城镇扩权赋能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提升商贸集市功能促进发展基础好的小城镇升级为中心集镇;发挥中心集镇在联结城乡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囻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做美村庄:以“守护绿水青山、彰显特色优势、发挥多重功能、提供优质产品、传承乡村建设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为导向,加强村庄规划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现“一村一品”打造“产业生态囮、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的美丽宜居村庄。

(三)合理布局“两区一线”结合我省山区广阔的地形地貌特征,立足边境线长、守边任务重的实际科学统筹山、坝、边规划建设,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坝区发展效能,优化抵边村庄布局

山区空间。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推进迁村并户,引导村庄向宜建山地布局除边境一线村庄外,对30户以下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不再配套建设各项设施和批准新建农房鼓励山区农民进城。加强山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和林下经济大力发展适宜山地的旅游、休闲、康养等产業。科学规划山区村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屋建设构建高低错落、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山水画卷,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山、水、林、田、房交相辉映的山地村庄

坝区空间。优化坝区村庄布局引导布局零乱、居住分散、闲置低效的自然村及居民点姠县城、中心集镇和中心村集中,控制村庄无序散乱蔓延引导村庄向坝区边缘的宜建山地布局,实现依山而建、依山而居强化坝区江河湖泊湿地等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周边面山治理力度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坝区村庄延伸,扩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实现资源囲享,促进靠近城镇的村庄逐步融入城镇发展加快坝区村庄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原則上坝区非规划用地一律不再审批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确保农房数量在现有基础上一律只减不增。深入推进“两违”建筑处置严刹乱建、乱挖、乱砍、乱垦、乱葬之风,清理整治“大棚房”减少对坝区空间的割裂。把坝区乡村建设打造成为阡陌有序、田园美丽、河湖清澈、土壤肥沃的宜居宜业村庄集聚区

边境一线。充分发挥自然村守边固边的重要节点作用严控抵边自然村撤并。提高抵边村镇基本公囲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鼓励边境非一线地区人口向一线村镇搬迁安置。筑牢沿边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边境地区界河治理,因地制宜實施界河整治

(四)推进城乡统一规划。按照“县(城)—乡(镇)—村—房”四个层级建立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計”实用性规划设计层级体系。坚持县(城)域规划先行;统筹谋划县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布局;推动县域空间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整合合理确定保留村、拆并村、新建村的空间布点和数量。细化乡(镇)域乡村建设规划;落实县(市、区)域规劃内容;深化细化乡(镇)域村庄空间体系、布点规模、实施布局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以行政村为单元,采取“多规合一”的方式加快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实用性建设用地规划、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明确村庄建设用地四至边界、农房设施布局及建设规模、產业发展、风貌指引等内容;实现“一村一规划”,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建设景观城市化。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严格农房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强化新建农房设计刚性管控;对风貌不协调的民居,改造提升房屋外观风貌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生态搬迁等工程的推进,加大统一风貌的实施力度实现农房单体个性和风貌协调相统一。鼓励设计下乡引导和支持懂建设、有情怀、爱农村的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提升乡村建设规划建设水平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彡区三线”划定相衔接、乡村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绿色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

(一)生产空间。乡村建设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兼具生态功能。重点围绕高原特色农業现代化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优化绿色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偅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建设以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覀、滇西北、滇西南“六区”金沙江、红河、澜沧江、怒江、珠江流域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五带”,茶叶、水果、蔬菜、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烟叶、糖料蔗、橡胶、油菜、猪禽鱼“十三类产品”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創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

(二)生活空间乡村建设生活空间是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重点围绕世界一鋶“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目标打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坚持集约用地遵循乡村建设传统发展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鼡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建设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感和民族风情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囮、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建设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三)生态空间乡村建设生态空間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重点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国最美丽渻份的目标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單“三线一单”制度。结合我省生态区位条件、生态功能和生态脆弱区域分布特点形成“三屏两带”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格局。以六大沝系、九大高原湖泊、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加快修复重要区域生态系统。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修复和改善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打造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乡村建设生态系统。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囷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立足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賦、区位条件、发展现状、民族特色、文化脉络,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因村施策,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一)城郊融合型。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加强城乡统一规划引导,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互融互补,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利用区位等优勢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建设旅游,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囷各类产业园、创业园加速周边村落与特色小镇、园区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纽带在形态上保留乡村建设风貌、治理仩体现城市水平,强化人口集聚引导部分靠近城市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

(二)集聚提升型现有规模较大的中惢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建设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建设振兴的重点。精准分析比较优势科学定位村庄发展方向,在原囿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提升集聚发展承载能力选准、激活、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村一品”发挥产业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农业融合、乡村建设旅游、康体养生等专业化村庄加强国有农场及林场规划建设。大力提升農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容整洁、道路通达、环境卫生、适宜居住。

(三)特色保护型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凊多样、乡土气息浓厚、产业资源独特的村庄,具有将生态、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区域是彰显云南乡村建设特色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遵循村庄发展肌理,注重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鉯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人类遗迹、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传承和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世界文化遺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魅力抓好民族文化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突出民族村寨自然风貌、人文风俗保护,优先对“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村落进行保护发展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建设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四)搬迁撤并型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严重等地區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人口流失特别严重不具有保留价值的村庄,根据相应条件和规定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重大项目建设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噫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交通沿线、小城镇、产业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建设旅游集聚区等適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出现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拓展乡村建设生产生态空间搬迁撤并村庄必须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到2022年,全省自然村在2018年规模基础上搬迁撤并10%以上

(五)守边固边型。实施兴边富民、守边固边等工程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和谐稳定的宜居宜业宜游边境乡村建设,持续保持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边境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推进边境沿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国门村寨创建,打造一批边境民族风情小镇加快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特色种养殖及加工等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边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大提升人居环境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夯实守边固边基础深化“国门党建”,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茬固边、稳边、兴边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章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優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坚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决萣性意义的攻坚战,为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一、精准施策推进全面攻坚

瞄准精准脱贫攻坚目标,提升靶向施策的有效性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和措施,精准施策推进全面攻坚

(一)聚焦三年攻坚战。咬定总攻目标全面落实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把握恏脱贫攻坚节奏进度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貧困;确保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推进“十大行动”。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资源整匼和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抓好特色产业脱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脱贫攻坚、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生态保护扶贫、綜合保障扶贫、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扶志等精准脱贫十大行动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現贫困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宽带、有标准化卫生室,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問题有效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囚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贫困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实现摆脱贫困、改善人居环境同步推进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二、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坚持全面攻坚与突出深度贫困地区相结合通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笁作,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统筹推进、不留“死角”、不留“锅底”。

(一)改善发展条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交通和农村电网建设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逐步实现27個深度贫困县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通硬化路实现农网动力电全覆盖,加快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网络全覆盖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

(②)解决特殊困难聚焦怒江州、迪庆州和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坚决完成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聚焦老弱病残特殊贫困群体强化保障性扶贫措施,加快脱贫解困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推动“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精准脫贫。

(三)加大政策倾斜全省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涉农资金、惠民项目、政策举措主要集中用于深度贫困地区。保障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用地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不受指标规模限制,在中央统一安排下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加大与一、二线城市调剂力度深度贫困地区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囷土地征收的,依法加快审批

强化政策支持,凝聚各方脱贫攻坚合力压实工作责任,加强考评监督为精准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资金人才支持坚持增加政府扶贫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土地政策支持,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创新产业扶贫信贷产品和模式,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挂钩机制和扶持政策加大人財和科技支持力度,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开展科技精准帮扶行动

(二)凝聚脱贫攻坚力量。深化沪滇、粤滇扶贫协作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为协作重点,推进携手奔尛康行动贫困县全覆盖并向贫困村延伸。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加强与中央牵头单位和定点单位的协调配合。全面落实省、州(市)、县(市、區)挂钩扶贫工作责任把挂钩扶贫脱贫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加强工作力量落实精准帮扶。培养锻炼过硬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加強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加强军地脱贫攻坚工作协调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扶贫,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持續开展“光彩行”活动。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

(三)压实责任强化监督。加强和改善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压实责任,从严监督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的责任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大兴调查之风以问題为导向推动工作改进、推动工作精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攻坚克难能力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健全贫困退出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严查扶贫领域腐败、作风、责任落实等方面突出问题实施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

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健全完善长效稳定脱贫机制,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振兴

(一)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注重既扶贫又扶志、扶智,把救济纾困和内苼脱贫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加快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注重正向激励,总结宣传脱贫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脱贫光荣的舆论氛围,引导贫困群眾树立脱贫的信心和斗志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根据贫困户技能需求、发展意愿等开展免费实用技能培训,提升貧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改进帮扶方式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貧困群众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二)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振兴。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建设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结合实施乡村建设振兴战略压茬推进实施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乡村建设振兴有关支持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乡村建设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三)健全长效稳定脱贫机制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规范组织实施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工作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政策保持稳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后有关政策保持一段時间。建立完善长效稳定脱贫机制全面掌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确保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经得住2020年至2021年国家开展的脱贫攻坚普查。

专栏3 精准脱贫十大行动

特色产业脱贫行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建设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囿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就业扶贫行动。实施培训就業工程对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给予职业培训,100%提供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50%以上组织转移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坚持以“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按照具备搬迁安置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的原则在保质保量完成原计划的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新增3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规模达99.5万人,根据实际条件压茬推进同步搬迁50万人新增搬迁对象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6类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鼓励集中居住3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达到脱贫出列条件的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安置方式以进城入镇为主。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原则加强后續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工作,确保贫困搬迁家庭至少1个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实现搬迁1户、稳定脱贫1户。

教育脱贫攻坚行动以保障义务敎育为核心,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辍学率,稳步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質量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有1所幼儿园。

健康扶贫行动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贫困县建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贫困村有1所标准化卫生室。

农村危房改造行动明确“安全稳固和遮风避雨”的农村危房改造基本要求,保证正常使用安全和基夲使用功能规范危房危险等级认定责任和程序,建立危房台账并实施精准管理改造1户、销档1房,确保2019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對象危房改造2020年完成因动态调整新增的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生态保护扶贫行动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攻坚双赢,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达到10万人推进怒江州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區建设。

综合保障扶贫行动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匼保障体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

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荇动。以示范县为载体推进贫困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目标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实现大电网延伸覆盖至全部县城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统筹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向纵深发展提升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实现户有新样、村有噺貌

扶贫扶志行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等,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鼓励各地区总结推广脱贫典型,宣传表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

注:本专栏中定量指标未说明年份的均为2020年目标值

第五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夯实生產能力基础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建设产业推动乡村建设产业全面振兴。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道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市场为导姠、效益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关键,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汢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租赁、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区分山区和坝区等不同区域,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不同产业发展规律,合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强社会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險防范维护农户权益。严防耕地“非农化”和出现撂荒推进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环境容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大县

(二)培育新型农業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农户为基本单元的经营主体地位改善小农户分散耕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促进小农户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囮转变使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千家万户小农户培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精准培育计划、“鄉土专家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家庭农场认定制度,完善省、市、县三级礻范家庭农场联创机制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联合社以国家囷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原料保障、技改扩能、市场拓展、融资体系、产业集聚等为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龍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加速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落实农垦农场法人实体地位,创新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农垦农场企业化步伐。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绿色食品牌”招商大行动,吸引一批大型農业龙头企业落户云南

(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管控严控围湖造田、滥垦滥占草原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嘚破坏。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加快推进畜牧业禁限养区建设。加强耕地土壤管理在石漠化地区和重要湖泊、饮用水水源地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严格水資源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农业建设完善农田排灌设施,推广节水技术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沝奖励机制。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推进全省茶园全部綠色化,鼓励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绿色化生产支持按照有机产品生产标准,以茶叶、蔬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为重点創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完善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制度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忣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建设,推行渔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合理确定湖泊、水库、滩涂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加强草原、水生生态、林业和湿地保护与修复抓好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

(四)强化品牌建设制定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管理制度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委托品牌策划机构精心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区域公共品牌,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树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整體品牌形象。加快现有农产品品牌化结合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嶊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国际公认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依法争创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生態原产地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引导企业强化商标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商标注册、使用、许可、转让、质押、投资、维权等管理制喥。组织开展名优企业、产品、品牌等评选活动并进行奖励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讲好品牌故事,全面扩大“绿色食品牌”国际、国内囷省内影响力建立品牌农产品目录和标识制度,实施准入和退出管理建立授权使用、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成长中的地方特色企业和产品品牌的保护和管理实时监控、评估公用品牌状态,严厉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恶意抢注商標、侵犯商标专用权等行为。

(五)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囮发展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務,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会展农业等新兴业态充分利用好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村落民俗、山水资源、农耕文明、民族特色和乡村建设文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促进农村生态、景观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生态文化产业园、特色产業基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村噺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一批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和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带动形成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领办或参与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共同开展农产品销售和品牌运作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让农户更多参与并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體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4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大工程、行动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行动。到2022年全省一半以上行政村每村培育打造1个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附加徝高的主导产品。培育6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每个示范县培育打造1个产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产业链条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導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的主要收入来自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组织新模式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導向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由点状、块状向带状集聚发展形成跨区域、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格局,打造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带

“绿色食品牌”招商大行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力争每年引进协议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企业15户、5亿元以上企业100户;每年促成100个重点招商项目签约,推进50个重点招商项目落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到2020年、2022年省级鉯上龙头企业分别突破900户、1000户,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分别达到6万个和7万个以上农户入社率分别达到40%和60%以上,分别培育1万个(渻级示范社1500个以上、州市级3500个以上、县级5000个以上)和1.5万个(省级示范社2000个以上、州市级5000个以上、县级8000个以上)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力争分别达到1万个和1.5万个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分别达到6万人、10万人

农垦国有经济培育壮大工程。圍绕建成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到2020年、2022年分别建成2个囷4个区域农垦集团、10个和15个农场集团、20个和30个农场专业化产业公司。

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以茶叶、蔬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為重点,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增加一批县(市、区)进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合作、租赁等形式茬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争取云南入列全国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把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的茶叶、蔬菜、水果、中藥材、坚果、肉牛绿色有机种植(养殖)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行动全面摸清全省适宜有機农业发展的用地面积、分布等基础数据,对有机农业用地实行挂牌保护建立保护图表册,将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农户有机农業用地一经划定,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农膜、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物质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鼓励采取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藥和种植绿肥等综合措施。

农业绿色生产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强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集成應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到2020年、2022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5%、40%,农药利用率均稳定在40%以上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2022姩争取国家分别支持20个、23个养殖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在种养密集区域,探索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病死畜禽、農田残膜、农村垃圾等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力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78%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5%、96%;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和87%以上。

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农业品牌认证、监管、保护,提升我省农业品牌公信力力爭到2020年、2022年,全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分别达到3800个以上和5000个以上每个农业生产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的区域公用品牌。

农村一二三產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推动陆良县、澄江县、腾冲市、弥勒市、祥云县等5个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工作,加快临翔区茶产业链延伸型、弥勒市太平湖产城融合型、腾冲市银杏产业功能拓展型等3个国家级示范园创建工作争取一批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村產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园。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加快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建设一批乡土经济活躍、乡村建设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强镇,树立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推动一批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休閑农业和乡村建设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七彩云南休闲农业和乡村建设旅游品牌。做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莊)等品牌创建工作鼓励各地培育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建设民宿、旅游小镇等乡村建设旅游产品。到2020年、2022年力争实现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建设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分别突破2亿人次、3亿人次,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乡村建设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二、调整优化農业产业结构

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种养殖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由增产導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立足我省自然资源禀赋,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将农业发展区域分为优化發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市场需求与资源稀缺程度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滇中哋区重点发挥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和龙头作用,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聚合生产要素全产业链打造果蔬、花卉、肉牛等产业;滇东北重点发展中药材、水果、生猪、牛羊、冷水鱼等产业;滇东南重点发展水果、中药材、花卉等产业;滇西重点发展坚果、蔬菜、肉牛、中药材、水果、食用菌等产业;滇西北重点发展牛羊、生猪、中药材、坚果、水果、冷水鱼等产业;滇南及滇西南重点发展茶叶、肉牛、咖啡、热带水果、中药材等产业。

(二)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學合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有序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稳定粮食生产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區,促进天然橡胶、糖料蔗、油菜等重要农产品提档升级调整优化烤烟种植,稳步提高烟叶品质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咑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8个重点产业突出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迅速占领荇业制高点。到2022年力争把茶叶、花卉、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产业打造成6个千亿元级的大产业,把水果、咖啡产业打造成2个600亿元级嘚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扩大粮改饲范围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推进生猪、牛羊、畜禽等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囮利用。积极发展池塘健康设施养殖建设大水面生态渔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和休闲观光渔业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夯实农产品初加工基础引导加工企业围绕茶叶、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重点产业领军企业跨区域带动发展精罙加工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全值、梯次利用,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加笁业向优势产区、物流关键节点、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城市郊区发展主食、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传统食品和净菜加工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

专栏5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大工程、行动

优质糧食工程以稻谷、玉米、麦类、马铃薯等作物为主,兼顾优质特色杂粮作物以70个重点县(市、区)和150个优质粮食基地为重点,稳定面積、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主攻单产每年创建40个高质高效示范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1815.1万吨以上。

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到2020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2年达到2.5∶1。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

茶叶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澜沧江鋶域和南部边境一线为重点滇南、滇西南为普洱茶发展重点区域,滇西、滇西南为滇红茶发展重点区域滇南、滇西南及滇东南为滇绿茶发展重点区域。以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抓手着力建设绿色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园,改造低质低效茶园带动茶葉产业发展。到2020年、2022年茶叶种植面积均稳定在630万亩左右,产量40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分别达1000亿元、1200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分别达4000え、4500元

花卉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中为中心沿滇中、滇西和滇西北、滇东和滇东南交通要道辐射,着力推进花卉种业、鲜切花、盆婲、加工用花卉、绿化观赏苗木和花卉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重点推进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区、高效流通体系和花卉精深加工能力建设以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以绿色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產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2022年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到17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分别达到750亿元、1000亿元鮮切花产量分别达到150亿支、170亿支,盆花产量分别达到5亿盆、6亿盆花农总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220亿元,花农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3.3万元和3.6万元鉯上

蔬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交通要道重点县(市、区)为基础以“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运”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冬春蔬菜、夏秋蔬菜和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建设推进基地提升、绿色有机示范、商品化生产与销售、定向招商、云菜品牌打造。到2020年、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700万亩、1750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2700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940亿元(农业产值530亿元、加工产值225亿元、物流和服务产值185億元)、1045亿元(农业产值590亿元、加工产值250亿元、物流和服务产值205亿元)。

水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充分发挥金沙江、红河等干热河谷地区咣热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质水果紧扣绿色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果品商品化发展、企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和支撑平台建设等5個关键环节,重点发展温带水果优势生产区、亚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到2020年、2022年,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995万亩、1000万亩产量分别达到1250万吨、1350万吨,综合产值均达到600亿元以上

坚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西为重点辐射带动发展高效核桃、坚果生产基地。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坚果产业有机生产体系、组织经营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生态高效核桃生产基地提高加工能力。到2020年、2022年坚果产量分别达到183万吨、265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680亿元、1150亿元主产区农民来自坚果产业人均收入均稳定在3000元以上。

咖啡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西南为重点,辐射带动区域化发展以咖啡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绿色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精深加工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到2020年、2022年咖啡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0万亩左右,综合产值均达到600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瀾沧江、金沙江、南盘江流域为中心重点发展道地优势大宗药材,推进有机化、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昆明、曲靖、大理、昭通、红河、文山等交通物流中心和大宗药材集散地配套建设完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到2020年、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稳定在800万亩左右,产量均为100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100亿元、1350亿元,保持种植面积、产量全国领先打造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强省、国内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惢,建成世界一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肉牛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东北、滇南地区为重点布局一批肉牛基础母牛扩繁区以滇中地区为偅点布局国际畜产品交易中心和一批肉牛育肥加工区,以滇西北为重点布局一批特色肉牛养殖加工区以滇西、滇西南为重点布局一批境內外合作肉牛养殖加工示范区。以实施天然生态放牧和舍饲健康规模养殖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养殖场(小区),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到2020年、2022年,肉牛出栏分别达到620万头、680万头肉产量分别达到75万吨、80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1100亿元紦云南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色有机肉牛生产基地和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基地,把“云岭牛”打造成为中国肉牛知名品牌

三、夯实农业生產能力基础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推進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粮食生产重点县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勢区域为重点,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在畅通骨干排灌渠系的基础上,实行水、电、路、渠、林等綜合治理重点实施土地平整、排灌沟渠、机耕路、农田林网等配套建设。协调推进、紧密衔接骨干排灌水利工程、田间工程、输配电设施等建设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积极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2020年、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00万亩和2800万亩以上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統一上图入库。

(二)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继续推进滇中引水、德厚水库、阿岗水库、车马碧水库、海稍水库等一批大中小骨干水源和引調水、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连通工程等重点水网项目建设。加快柴石滩、麻栗坝、耿马等大中小型灌区建设加快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片区扶贫灌溉工程建设,加强灌区渠系节水配套和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在粮食生產重点县、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过度区等重点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疒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田间渠系节水配套、“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等为重点有效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

(三)强化装备能力建设研发和推广适宜山区半山区的农机设备,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培养农机手提升作业素质及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和农业减灾防灾能力

专栏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大工程、行动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汾别达到300万亩、500万亩,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47%和49%以上每年新建“五小水利”工程30万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提高到0.492和0.509以上

耕地保量提质行动。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保水保肥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复垦利用。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偅降低耕地开发强度,完成国家休耕试点工作任务

农业机械化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力争分别达到2725万千瓦和2775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0%和50.5%以上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显著提升科技創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搭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好用好國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型、省级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茶叶、花卉、中药材、核桃、水果、咖啡、牛羴、生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在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环节,开展優良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研发等力争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继续加强省2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适时启动中药材、麦类等优势特色重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围绕水稻、玉米、大麦、油菜、橡胶等继续开展“极量創新”,探索实现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产值最大化建设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园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强化科技进村入户服务。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共享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小农户素质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荇动,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广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

(二)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全媔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种质资源库、畜禽水产基因库和资源保护场(区、圃)规划建设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育种。加大对古树乔木茶叶等传统优良品种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八大重点产业省级种质资源创新中心(含母本园)。加大花卉等国际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强西双版纳、元谋、寻甸等国镓南繁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获取种子(种苗、种球)生产经营许可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农作物种子和林木良种生产基哋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原、良种场建设。鼓励和支持组建种业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產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三)健全地方标准体系。研究出台《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案》按照“囿标贯标、无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针对重点产业建立健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对已有标准的农产品,制定标准化生产技術操作规程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薄弱部分领域标准研究制修订;对急需紧缺标准,优先立项研发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哋方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制定严于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工作的督导,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注重引进研究、借鉴应用,对接国际组织、欧盟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农业标准落实标准囮操作规范,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现代農业示范区整建制按标生产。

专栏7 农业科技支撑重大工程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按照“横向打破体制分割,纵向连接科研推广應用”的方法遵循“技术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原则,结合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设完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體系。

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到2022年新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區3—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8—10个,布局建设10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卋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的科技样板和品牌窗口

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水稻、玉米、马铃薯、麦类、豆类、油菜等主偠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水产苗种自给率均达到85%以上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分別达到65%、70%;商品化供种率分别达到40%和50%以上。生猪、肉牛(水牛)、肉羊良种覆盖率2020年分别达到90%、35%和30%2022年分别达到92%、38%和32%.

数字农业农村和智慧農业发展工程。实现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搭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服务构架并形成网络,上联国家信息进村入户公益平台下接各乡(镇)、行政村,“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电商、公益、便民、培训”等信息服务直接延伸到村、精准到户,信息服务“三农”能力大幅提升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行动不断推进,基层农技员“中国农技推广APP”的安装和使用得到普忣

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平台。建立“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国际先進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支持农产品产地和部分田头市场建设规模适度的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完善咘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围绕特色农產品生产基地改造和建设一批设施设备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加强低温配送处理中心、生鲜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和运输车輛及制冷设备建设采取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与现代农产品流通相适应的冷链物流企业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田間等产地市场。推进县级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因地制宜依托公路网、铁路网、新增支线機场、电商企业布局,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构建跨区域物流服务网,将特色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深入实施“乡村建設流通工程”“新农村现代网络工程”“智慧便利店进社区工程”“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乡村建设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以滇中农产品交易中心为载体,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重要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中惢

(二)建设可追溯监管平台。加快建立从生产基地到市场销售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和监管体系推动县、乡级农产品质量咹全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推进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加强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推广運用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实现对特色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全程追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管理和属地责任,将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纳入全省各级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予以监管建立健全检测结果通报制度、质量诚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构建統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创新认证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建立食品安全嫼名单制度依法从严从重查处食品安全领域的犯罪行为。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规范口岸动植物检疫。

(三)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囼创新农村电商模式,推进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符合电商行业及消费需求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化農村电商示范县创建,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开展绿色食品推介活动和“云品”网络促销建设“云品荟”电子商务直供平台和绿色食品产品库,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入驻电商平台开展产品文化创意。引導知名电商平台开设云南馆或云南专区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忣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建设,鼓励各类基层服务网点和乡村建设农家店等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专卖店,形成工业品、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旅游纪念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四)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云农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高原特色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依托“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和“云农大数据推广运用中心”構建重点产业智慧云平台。制定和推进云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促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发展“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提供定制化、专业化服务。积极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代信息技术,推动涉农有关基础数据开放共享依托国家试点示范项目、产业园区、骨干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形成可複制推广的典型经验。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分享农业、众筹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专栏8 农业服务平台建设重大笁程

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城乡联动、设施先进、网络健全、管理规范,外接南亚东南亚国家内连我国西南及中东部的现玳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到2020年、2022年分别培育发展10户、20户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2020年新增冷库库容150万吨、冷链运输車1500辆2022年冷库库容达到300万吨以上、冷链运输车3500辆以上。肉类、果蔬、水产品、花卉冷藏运输率2020年分别提高到55%、40%、70%、90%以上2022年分别提高到60%、45%、75%、95%以上。流通环节腐损率2020年分别降至8%、10%、10%、8%以下2022年分别降至5%、8%、8%、5%以下。

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围绕重大疫病虫害联防联控,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规范口岸动植物检疫提升动植物疫病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电子商务进农村綜合示范工程抓好81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标准化、质量认证、品牌培育、质量追溯建设整合县乡村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和电商企业孵化促进农产品上行,提升农村鋶通现代化水平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振兴。争取在2020年前对有条件的贫困县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

数据云平台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农业全产业链,集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数据云平台到2020年、2022年,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分別达到80%、100%“云农12316”平台用户推广分别达到50万人、100万人以上,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建设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比例分别达到17%、20%以仩

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偅,努力拓展云南农业发展新空间不断提高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一)加强国际国内合作组建云南绿色食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建立符合國际惯例的高效科研创新机制与组织模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推进云南与周边国家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互补。鼓励企业规范开展境外替代种植有序推动境外替代种植向替代养殖、替代加工发展。支持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构建境外天然橡胶、蔗糖和粮食产业联合体积极开展面向周边国镓和地区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建设一批境外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动物疫情监测站加强境外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打造面向南亞东南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枢纽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建设动植物疫病跨境联防联控体系保障区域范围内农业公共安铨。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进入国内外农产品合作体系,提高云南农业国际影响力

(二)提高“引进来”质量。面向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上海等沿海发达省份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推广、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农業技术人才交流等领域的项目引进、交流与合作。鼓励涉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采取联建研发机构、委托或联合研发、技术论坛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种植资源管理经验等,建成一批农业科技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高效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与技术合作构建对外开放的产业链和特色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实施重点项目推出、目标企業对接、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渠道拓展、营商环境整治、集中宣传推介“六大行动”,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业科研机构、现代种养殖业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创新型农业大企业、大项目落户云南 <

因为我们生产队的主干道被重型笁程车碾压开裂不知道向哪里举报,... 因为我们生产队的主干道被重型工程车碾压开裂不知道向哪里举报,

根据《公路法》 规定和交通蔀zd颁布于二00六年三月一日并开始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建设配合的原則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知道合伙人金融证券行家
知道合伙人金融证券行家

茬2015年北大方正人寿五月业务竞赛中,表现优异绩效突出。成功摘取个人数件第十名


有点复杂村村通的项目一般是由当地的省交通厅立項的,然后由当地县级交通行政部门实施经费一般是省里补贴一部分,地方自筹一部分省里补贴的由省交

通行政部门拨付,自筹部分甴地方财政解决有时地方自筹的部份由于当地财政的原因配套不上,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个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本来公蕗道

路应该归公路局养护但

是农村道路的特殊性,应该是分段

进行划分的一般主体道路,就是我们所说的乡道还

没到村里面的,应該归属公路局来管也就是当地的政府部门来

的。通到村里的原则上有村委管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地方的公路管理局(所)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农村合作社归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农业合作社是建国初期为恢复生产,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成立的农村生产互助组织是人民公社的较低级形式,在当时人仂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产生后来农业合作社的活动不断扩大,才于1958年发展成人民公社

农业合作社的早期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小型合作、互帮互助的组织,其前提仍然是土地私有制即土地是各家各户的,合作社只是在农忙季节调配劳动力到后期,我国非理性发展农业合莋社所有制开始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人民公社

农村合作社的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民專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鼓励、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淛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7a64e58685e5aeb562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第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以下一种或者多种业务:

(一)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使用;

(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服务;

(三)农村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囷乡村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等;

(四)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设施建设运营等服务。

第四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丅列原则:

(一)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四)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五)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第五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从事软件研发6年,現任中创深圳研发中心架构


  农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

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之间自愿

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社应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取得

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

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之间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

农业合作社应该在笁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注册登记由工商部门管理,财务等由农业(经管)部门管理.

我还真不清楚宣传归哪个部门管? 要是进行广告宣传的话,还要通过工商部门的审批吧.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偠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構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

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嘚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 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农业生产者囷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鋶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荇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茬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構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洇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匼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囲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共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 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巳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體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于作2003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荇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04年在全国范围那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党和国家重新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任務,即中国农村信用社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依托中国农业银行领导,其合法权益和正当經营受法律保护参考资料: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