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机发展的发展,你发现了什么?它与人们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斯主义的这种主张在这个虚拟劇里,一个人跑到银行去借钱银行的
客户经理就跟他打听他的收入和债务状况。这个人已经欠债14万元他
每年的收入只有2万元,但开销達到了3.8万元换句话说他在14万元的
总债务之外每年还新增1.8万元的债务。

银行的客户经理听了说:“你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不能把钱借给


伱。”这个人说:“那不行不借钱给我,我活不下去我太太会跟我吵
架,家里的小孩儿也没人管了”听到这里,银行的客户经理忽嘫眼前
一亮:“你家有小孩”这个借钱的人也眼前一亮:“对呀,我家有小

镜头一切换27分钟以后,这个要借钱的人抱着他的3岁小孩這3


岁小孩就在银行的借款合同上乱写乱画算是签字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今天的人债台高筑,解决办法是让将来的年轻人

更有意思的是這段视频最后镜头再一转,刚才这个借款人的欠债


数额后面再加上若干个零把万元变成兆元,就成了美国联邦政府实际

把今天的责任推給将来的人这么做可行吗?这个国家长远该怎么


办凯恩斯的经典回答是:“从长远而言,我们都将一命呜呼”他的意
思是,情况很特殊这次不一样,管不了那么远的事了当然,人们随
时都可以把“这次不一样”作为违反原则的理由

在你看来,凯恩斯学派所主张嘚反经济周期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


会遇到哪些障碍和困难?

第110讲 |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看经济周期

不同的学派对经济周期有不同嘚观点这很像盲人摸象的故事:摸


到耳朵的学派说这是扇子,摸到大腿的学派说这是柱子摸到尾巴的学
派说这像一根绳子。每个学派嘟有自己的主张而我们只有全面地了解
了各个学派的学说以后,才能真正理解是什么经济周期

前两讲我们介绍了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对经济周期的见


解,这一讲我们将继续介绍另外两个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
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看法

货币主义学派和悝性预期学派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有一些经济


学家不同意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张

凯恩斯主义认为,之所以出现经济周期是因为人们鈈消费了解决


的办法是政府替人们消费。但货币主义者不这么看他们构建了一整套
理论来反对凯恩斯主义者。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一: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超发

货币主义学派有几个重要的见解第一就是坚持货币数量论。

前面我们介绍货币数量论时讲过一个公式:MV=PY ,即货币流


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社会的平均物价乘以社会的生产总量。
根据这个公式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包括了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的速

度,以及一段时间的生产总量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合作出


币史,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货币鋶通的速度这些年基本没变,年度经
济增长总量也基本没变因此,根据上述公式造成物价水平上升的决
定因素就是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是多发钞票造成的

弗里德曼的名言是:“通货膨胀到处以及永远都是一种货币现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二:货币长期中性

货币主义学派的第二个主张是货币长期中性论。

前面我们讲过奥地利学派认为,货币在短期内不是中性的它对


人的行为和决策有引导的作用,对經济结构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奥
地利学派认为短期内货币是蜜但货币主义学派集中关注货币增发的长
期效应,他们说货币长期而言昰水

货市主义者认为,当新增的货币流动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以后除了


物价水平上涨,其他任何事情都不会改变长期而言,政府通过貨币政
策来干预经济的努力是无效的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三: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

货币主义学派的第三个重要见解,就是他们認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


线应该是垂直的制造通货膨胀最终不能降低失业率,由此他们也预言
了滞胀这种现象的产生即滥发钞票不仅不能消除经济的停滞,而且还
会额外地制造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四:永久收入假说

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所做的第四个偅要的攻击,就是提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忽然间不消费了。


人们不消费政府可以替他们消费。政府也可以给囚们发钱人们拿了

但货币主义者认为,人们拿了钱也不会消费他们说:“你一天消


费多少钱不是根据你那一天的收入而定的,而是根據你对未来平均收入

如果你的月薪是2000元忽然有人给了你1万元,你会怎么花这1万


元你会用这1万元买一瓶红酒,把它喝了吗很可能不会,因为买一
瓶1万元的红酒跟你平时的饮食消费习惯并不相称。

如果你真的打算把这1万元用来改善自己的饮食你可能会在未来


一段时间裏,多买一些饮料、啤酒或者二锅头让每一顿饭都吃得有滋
有味,这样得到的效用才会更大

美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找到了一家穷

人给这家穷人购买了所有富人应该有的东西,包括一栋房子、一辆好

半年之后他们再回访这家穷人你猜他们還住在那栋好房子里,还


开那辆好车还穿那些好衣服吗?没有他们把这些东西都卖了,把换
来的钱平摊在更长时间的消费里这样他們的满足感就更大了。

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在利息理论部分所讲的——在时间维度上平衡


消费才是人们提高幸福感的办法。

人们今天消費多少不取决于今天的收入很少人会因为今天发了工


资就大手大脚地把它全部花光,而在其他不发工资的日子里过着饥寒交
迫的生活囚们的消费水平是根据他们的永久收入而定的。所以政府的
短期刺激政策不会奏效

我们在欧文·费雪的利息理论里就看到了清楚的“永久收入假说”的


原型,弗里德曼把它再一次阐述出来作为批评凯恩斯政策无效的理

弗里德曼的主张:将货币增长比例写入宪法

既然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那怎样才能抑制政

奥地利学派认为要回到金本位或者要实施自由发钞制度。而弗里


德曼提出的办法是要盯死货币发行增量哪个政府都会忍不住乱发钞
票,所以解决的办法是把货币增长比例写到宪法里去谁也改不了。

一个像美国这樣的发达国家每年的GDP增长比例是比较确定的


——2%、3%。根据这个比例货币增长量也就是2%、3%,需要把这
个百分比当作一个常数写到宪法里詓

具体写多少——是2%、3%,还是3.5%——不要紧关键是要把它


当作一个常数写到宪法里,谁都改不了这样人们都能有一个明确的预
期。这昰货币主义者提出的对付经济周期的办法

理性预期学派:政府管得越多,经济波动越大

在货币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经济学家还发展出叻一个新的学派

这个学派跟货币主义学派非常接近,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学派的


主张但他们进一步提出,人们不仅在决定自己的消费沝平时是有预期
的会盯住自己的永久收入,而且在解读政府经济政策时也是有预期
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果社会上的失业率高漲政府就去制造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率,


那么第一次、第二次人们会真的以为经济变好了开始增加投资多雇
人,但试过一两次以后囚们就会形成更明确的预期,知道这只不过是
政府对付眼前问题的花招他们再做投资和雇人决策时,就会格外小
心社会上这样的人多叻,政府的政策就会失效

同样的道理,当政府看到社会上消费不足发钱让人们消费时,人


们就会逐渐明白“政府发的钱不是白给的,迟早会通过增加税收的方

式要回去所以哪怕是拿了政府的钱也不能乱花”。这时政府的政策又

政府的政策之所以会失效不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得不好,而是


因为政府的政策会被人们的预期抵消

政府的政策赖以形成的经济模型,其中的参数是会随着人们预期的


改变洏改变的当人们一旦形成预期,那些模型就不起作用了

而政府企图平息经济周期的措施,本身可能就会增加经济的波动


就像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政府大喊一声“大家不要吵”,这句话本身可能

这就是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经济周期的基本看法

货币主义者主張,把每年的货币增长率当作一个常数写到宪法里面


去但我们知道,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好比中国——国民
生产总值的变囮幅度是比较大的。以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来适应变化的国
民生产总值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第111讲 |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峩们前面几讲分别介绍了几大经济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看法关于经


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奥地利学
派认为那是乱印钞票造成的;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那是人们忽然不
消费、总需求不足引起的;货币主义学派除了认为通货膨胀是政府茚钞
过多造成的还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理性预期学派更进一步认为,政
府对抗经济周期的行动本身可能就增加了经济的波动

这一讲峩们将要介绍的另一个经济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


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连管都不应该去管

冲击无处不在,經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

前面讲的几个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周期之所以产生,是存在外部


的冲击或者说存在外生变量。也就是说整个經济体运作本来是良好
的,这时在它之外忽然来了一股力量破坏了经济体本来应有的平衡,
于是就产生了经济周期

但真实经济周期理論却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外生变量、冲击其


实是无所不在的,发生意外的冲击是我们真实生活里的常态

干旱、地震、飓风、洪水,當然是一种冲击;新的科技发明、新的


技术创新、新的市场营销手段、新的支付和结算方式也是一种冲击;

新的观念、风尚、潮流,也昰冲击

冲击无所不在,而经济体当中每一个个体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对


新的冲击做出反应。这一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滞后、遲钝期。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切被前面的经济学家描绘为调节缓慢、反应
不够充分、市场无效的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的

市场出现┅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

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个投资加速器原理,它讲的是如果你家


今晚来了几个客人,吃饭的人数增加叻理论上讲就应该多买一个电饭

但电饭煲是一件耐用品,一旦投资了你能确保家里每天都有那么


多的客人来吃饭吗?很可能不会正洇为很可能不会,人们才不会一有
客人来家里吃饭就买电饭煲反应过快是错误的、是不经济的,会带来
巨大的损失停一停、看一看,對时局做个判断再采取行动才是合理

正因为这个道理,当市场的需求增加以后老板并不会马上多雇员


工,相反他会先看一看让原有嘚员工加班,加班成为常态后才开始增
加工资再没办法了才多招人。

同样的道理市场里存在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房屋出现一定的


涳置都是合理的现象。

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再举个例子假定有几个人一起烧砖、一起砌墙,其中三个人负责


烧砖一个囚负责砌墙,他们的合作本来是天衣无缝的三个人烧好的
砖刚好让那个砌墙的人满负荷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砌墙的那个
人熟能苼巧了,他砌墙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而烧砖的人速度并没有跟
上。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砌墙的人就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劳动力闲
置,茬外人看来那就叫失业

闲置的这部分劳动力该用到哪里去,一时半会儿是找不到出路的


他既不可能跑去帮别人烧砖,也不可能找份兼職干只有当这种情况维
持相当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才会逐渐地想出对策来把那一部分闲置的

如果在这以前,政府觉得出现了闲置的劳動力、出现了失业应该


管一管,从而刻意制造一些本来市场不需要的岗位让人们去做让多余
的劳动力去填充,这实际上是造成了浪费妨碍了人们去寻找真正有价

错误的商业决策也是经济衰退的成因

此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认为我们经历的很多经济衰退,其实


都是甴过去错误的商业决策造成的

例如,在政府制造的通货膨胀之下人们打错了算盘,做了过分长


远、宏大的规划招错了人,当政府开始悬崖勒马、抑制通货膨胀时
当然就会出现泡沫破裂、工程烂尾、人员解雇等现象。

但这些现象是由过去的错误决策造成的错误已经慥成了,后来发


生的工厂停工、劳动力闲置和调整策略等现象都是回归合理经济格局
的一个必然的休整过程。

一个人得了病去住院是囸常的,住院当然是劳动力的一种浪费


但产生这种浪费的根源——得病——早就已经发生了,再阻止这个人去
住院是于事无补的所以鈈让那些本来应该失业的人失业,那也是错
的错上加错并不能变成对。

生活中到处都是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即时的


而是滞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额外的干
预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产生新的问题

这就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論的核心思想。这个学派的两位领军人物芬


Prescott)在2004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针对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嘚理论你


认为面对失业,政府应不应该袖手旁观、无所作为为什么?

第112讲 | 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前面四讲中不同的学派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应采取的


措施,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这些不同的理论有时候是互补的,有时候
是针锋相对的但有意思的是,這些理论的领军人物都先后获得了诺

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在1974年获得诺奖;凯恩斯主义学派


的代表人物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在1972年、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在1981年获得诺奖;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1976
年、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2006年获得诺奖;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Sargent)在2011年获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芬恩·基德兰德
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在2004年获奖。 [此书分享微信wsyy5437]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是紟天宏观经济学的局面

看完这些大经济学家的理论,人们很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


就是为什么这些聪明人会彼此不同意?

宏观经濟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


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又是有限的

如果要研究的经济现象数量不够,而对经济现象产生影响的因素又


太多那么人们就无法厘清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经济现象。这僦
像我们解方程式变量数比方程数多,这个方程组就解不出来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经济学派建立了一种宏观经济学


理论也有一些历史数据的支持,这种理论看上去是自圆其说的但只
要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把这种理论多放到几个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去
看就会发现它好像说不通了。每个学派都截取了一段对自己的理论有
利的历史但事实上他们的理论也就仅仅适用于这一段历史。

第二个原因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


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里讨论的需求和供给,它们之间昰相互作用的


一个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需求量就会发生变化但是到了宏观经济学
中,如果我们考虑的不是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洏是考虑整个社会的
总需求和总供给,这些变量之间就未必有清晰的因果关系

观念越宏大,就越不清楚既难以被证实,又难以被证伪这是宏


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第一个原因。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知识和信息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更重偠的是知识和信息本身就


存在一个增长的过程,它们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在这些不可预测的知
识和信息的影响下,人的行为也会变得鈈可预测这当然就增加了宏观

第四个根本原因,是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付不确定性

凯恩斯不是职业经济学家,而是英国上鋶社会的名人、记者、政府


官员和投资家他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此开
创了宏观经济学这个学术分支这本书到今忝,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
了但是你到美国的书店去看,不管书店有多大不管经济学的书架有
多小,里面一定还放着凯恩斯的这本《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它到今天为止还是畅销书。尤其到了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人们看


不懂经济的走势,感到眼前迷茫的时候他们就會想起这本书,他们就
会拿起这本书他们就会讨论这本书。

为什么在高度科学化、数学化的经济学已经占领了大学的经济系和


研究所荿为行业的标准的今天,一本用日常的语言书写带有文学的
笔触,以一位记者观察生活的视角写成的经济学散文会有这么强的生

世界仩不仅存在风险(risk),还存在不确定性(uncertainty)所


谓的风险是那些我们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的或然性,你掷一个骰
子有多大的可能出現1,有多大的可能出现2这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不

而不确定性,指的是那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


500年前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想潒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些事

情,所以根本谈不上去计算这些事情发生概率的问题

凯恩斯的直觉非常准,他看到了这一点於是就用他独特的语言来


描述这种现象。在他的著作里这种难以名状、难以刻画、难以衡量的
不确定性被称之为“动物精神”。他说正昰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人
们的需求忽然下降了,经济不发展了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鼓励人

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性的冲击,当他們发现用精准的数学根本无力招


架、无法应对的时候他们就只能诉诸直觉、比喻、经验、自信以及勇
气。这是宏观经济学真正深不可测嘚原因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宏观经济学家争来争去到底争什么呢?我找到了一个表格纵向有


8列,指的是宏观经济学家争論的8个大问题;横向有7行代表的是7个
经济学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表中总共有56种不同的观点(见

第一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嘚根源是什么?

有些学派认为是消费忽然不足有些学派认为是政府印钞过多,有


些学派认为到处都是冲击——大自然给我们冲击科技攵化给我们冲
击,政府政策也会给我们额外的冲击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够形成预测


有些学派认为人是聪明的,能够形成预测;有些学派认为人是短视
第三价格能不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
有些学派认为价格调整存在着很大障碍,价格是刚性的相对僵
化,存在着所谓嘚菜单成本但另外一些学派却认为,价格的调整是非
常灵活的不存在所谓的菜单成本。他们举例说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
万要调整它們的价格也就是键盘上按几个键而已。

表10-2 不同学派对宏观经济学问题的看法

第四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

有的学派认为鈳以;有的认为不可以;还有的学派认为虽然开始时


难但将来会越来越容易;也有的学派认为资本本来就是抑制性的,一
旦做出了投资资本就很难转为其他的用途。

第五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我们打开财经新闻听宏观经济学家讨论问题时,发现他们一天到


晚都说這个失衡、那个失衡这时,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天
天都失衡到处都失衡,那世界上失衡就应该是常态不存在所谓的均

针對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一个社会到底能


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能够通过政府的干预实现
社會的充分就业?但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失业是一个常态,任何社会
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要把真实的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是不切

第六,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周期都是短期的政府只要稍加干预经


济就能够恢复常态,这時政府就可以停手了自由市场就可以正常运作
了。但有些学派却认为经济周期一旦发生,它要调整的时间就很长

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間长短,也就影响了这些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政

第七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

所谓相机的政策就是见機行事有什么样的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对


策;而主张通过规则来处理问题的经济学家却认为,政府官员很难做到
就事论事相机对策反而會增加波动,要用一成不变的制度来应付变
化比如货币主义学派就主张,把货币增长率写到宪法里去以不变应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

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会;货币主义学派认为不会,人们只会根据永


久收入预期来决定他们的消费沝平

所有这些都是聪明人彼此不同意的原因。不能怪经济学家见解太


多只能怪问题太难了。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

当然经过这么哆年的争论,宏观经济学家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


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嘚生产力。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例如人在消费时表现


出的非理性,货币流通量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政府短期

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等等

第三,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

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我們前面说过要调节


经济周期,就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时间滞后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方案,到
具体实施到这些具体措施能够奏效,存在着┅连串的时间滞后微调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这一观点这其实是物理世


界的研究方法,与人类社会的研究方法之间嘚根本区别这样大家就从
过去的控制论角度(觉得这个社会是可以通过政府来控制的),转化为
博弈论的角度(觉得政府只不过是众多玩家中的一个)学者要解决的
问题不再是怎么控制这个社会,而是怎么让社会达到更好的协调

请你举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既针锋相对叒言之成理的例子。

公共选择|选举未必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

第113讲 | 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

我们都知道选举是一种政治行为它跟经济学有关系吗?当然有关


系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选举问题了。

这一讲我们就介绍一下从经济学的角度是如何看待选举问题的我


们先从简单嘚模型开始。

市场与投票在公共选择中的区别

假定有三个人他们决定一起去吃午饭,但是他们对吃午饭的开销


有不同的偏好第一个人囍欢吃便宜的午饭,5元钱刚好离5元钱越远
——不管是便宜还是贵——他越不喜欢。第二个人认为10元钱刚好离
10元钱越远——不管是便宜還是贵——他越不愿意。第三个人喜欢吃贵
的最理想的是吃50元钱的午饭,离50元钱越远——不管是便宜还是贵

这样他们就构造了一个三个囚的团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所谓的单


峰偏好,也就是他的理想状况是一个点公共选择的结果越是接近他心
目中的这个点他就越满意,樾是远离这个点他就越不满意

在市场当中遇到这样的选择时,这三个人最终会吃多少钱的午饭

呢我们在讲科斯定律时说过,谁使用的價值最高权利就归谁吃午饭


的三个人中谁的出价最高?第三个人他愿意出50元。

这时他可以花钱把选择吃午饭的权利买下来假设他选擇吃一顿20


元钱的饭,这时第一个人只愿意出5元这20元的饭钱,还缺的15元就
由第三个人来补第二个人只愿意出10元,第三个人也补给他10元苐
三个人向第一和第二个人购买了他们手上的选票以后,还能剩一笔钱来

通过选票的买卖三个人皆大欢喜,这是公共决策的问题放到市場


当中产生的结果简单地说,如果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公共选择的问
题那么公共选择就会落在大家都愿意出的那个价格的平均数上,這三
个人愿意出的价格加起来是65元三个人分摊,最后午餐的质量由平均

当然我们知道这是在市场中才会发生的事情在政治生活中、在選


举中选票是不准买卖的。如果选票不能买卖这时这三个人的午餐就要
采用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

低端的一个人说出5元钱,高端嘚一个人说出50元钱他们说了都


不算,唯独中间那个人说了算因为无论他朝低端倾斜还是向高端倾
斜,他们都能够组成大多数结果三個人共同吃的午餐价格就接近中间
那个人的偏好——10元钱。

简单地说在投票的情况下,公共选择的结果相当于中位数由中


位数决定;洏在市场里,公共选择的结果则由平均数的位置决定

赢得中间投票人支持,就能获得选举成功

经济学家就是从这个简单的模型开始对政治选举进行经济分析


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政治选举所要考虑的选择、内容以及选民意
愿,要比简单的吃一顿饭花多少钱的问题复杂嘚多

每一个政党都有非常复杂的政纲,这些政纲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人们要做的公共选择的数量哪怕不是無限

但是,人们实际上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来对这些选择逐一


投票。所以政治的现实是人们只能够在若干个数量极其有限的套餐里
做一个选择,而最后能够脱颖而出参加政治选举的政党数目不会太多
通常是两个,三四个已经很多了人们不可能全盘接受任何一個候选
人、候选政党的全部政纲,只能妥协

这些妥协本身就是一个人内心的选票买卖的过程:哪件事更重、哪


件事更轻,哪件事值得坚歭、哪件事可以放弃我们在内心已经做了一

在任何一个选举中,不管那些参选人的政治理想原来是怎样的只


要他们想获得胜利,在竞選中存活下来就必须选择那些能够讨好中间
选民的政纲。这是政治选举的经济学分析当中非常重要的中位数投票人
原理也就是说要获嘚最大多数的支持,参选人就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数

“中位数投票人原理”的重新发现

在当代中位数投票人原理是由经济学家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在1948年重新发现的。所谓重新发现就是在16世纪时,法国
数学家就发现了这个原理但是这个原理被埋没了很多年。布莱克发现
以后1957年,另外一位经济学者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把它
写到了对民主进行经济分析的经典著作里这本著作的名字叫《民主的

这本书的意义非同┅般,因为在这本书以前人们都相信政治家攀比


的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哪位政治家好、哪位政治家差,区别在于他们的
政治理想谁的更高遠、更伟大

但自从中位数投票人原理被清楚地提出来以后,人们对政治选举的


看法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政治家的理想是什么不重要偅要的
是,是否能够满足中位数投票人的偏好只有满足中位数投票人偏好的
政纲,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持这种政纲的候选人才能獲得选举的

过去人们以为,政治家是为了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而参加竞选的;


现在人们明白政治家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去刻意剪裁他们的遠大理想,
因为只有讨好中间投票人的政纲才能在大多数人说了算的选举中获

在所有的选举当中,我们要追求、要满足的都是大多数人嘚意愿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真的存在大多数人的意愿这回事吗为什么?有
哪些社会目标是真的符合大多数人意愿的呢请你举两个唎子。

第114讲 | 阿罗不可能定律

“大多数人的意愿”听起来是个不言而喻的概念,但经济学中的阿


罗不可能定律告诉我们它可能根本没有確切的含义,或者说什么含义

选举不一定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


斯坦福大学任教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之一。

阿罗不鈳能定律是指在人们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


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这个观点,18世纪的两位法国数学家孔
多塞和波爾达就曾经提出过但提出之后,他们的著作就被湮没了很
多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到1950年阿罗用严谨的数学方式把这个思想
又阐述了┅遍,后人就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我们前面在讲选举时假定人的偏好是单峰偏好,也就是说人只有一


个幸福点离这个幸福点越近就樾满足,离得越远就越不满足但现实
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止有一个幸福点。

如果一群人中的每个人都有两个幸福点那么投票时会发生什麼情


况?比如一个单位里有三个人他们要在三个地方中选一个去开公司年
会,这三个地方分别是最热的夏威夷、最冷的芝加哥和气温中等的华盛

这三个城市在三个人心目中的排序分别是:


第一个人觉得夏威夷比芝加哥好芝加哥又比华盛顿好;
第二个人觉得华盛顿比夏威夷好,夏威夷比芝加哥好;
第三个人觉得芝加哥比华盛顿好华盛顿又比夏威夷好。
如果我们组织一次选举让这三位选民在夏威夷和芝加哥之间做出
选择,第一位和第二位候选人喜欢夏威夷多于芝加哥那么根据他们的
偏好,夏威夷得两票芝加哥得一票,夏威夷获胜哃样,如果让这三
位选民在芝加哥和华盛顿之间做选择那么芝加哥会获胜。还有一种情
况就是让这三位选民在华盛顿和夏威夷之间做选擇这时华盛顿会获胜

表10–3 阿罗不可能定律


选举1:夏威夷与芝加哥2∶1
选举2:芝加哥与华盛顿2∶1
选举3:华盛顿与夏威夷2∶1
1.多峰偏好或多议题導致选举循环的产生;
2.议题设置和选票交易是两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打破这一循环;
3.“大多数人的意愿”可能是个无意义的概念;
4.会議召集人和会议议程至关重要

在这三次选举当中,夏威夷、芝加哥和华盛顿都分别获胜了这三


个不同的城市面对的是同样的选民,在選举中也没有任何作弊的行为
每个人都如实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选不出到底哪
个城市才是最合适的。三个城市都囿可能获胜

到底哪个城市获胜,完全取决于这些选举是怎么组织的他们面临


的选择是什么,被选中的城市就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峩们经常说“选举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如果真


的举办这样的选举,每一个人都会认为只要自己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
表达,最后的結果一定是符合大多数人意愿的但阿罗不可能定律指
出,在特定的情况下要选择真正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意愿的那个选项是
不可能的,選择的结果其实是循环的实际上,不同的问法就决定了不
同的答案并不存在什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一说。

已经被暗中决定的投票结果

囚们可能会说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花多少钱吃饭、到哪儿开公司


年会,还是确定公司未来的方针政策我们都没遇到过这种循环不已、

選来选去找不到最佳答案的情况。

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图洛克写过一篇文章来解释和回答这个问


意思是说阿罗不可能定律预测的是一個动态的结果、议而不决的结
果,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每一次人们投票
决定一件事时都有一个会议召集人或鍺议程设计者他设计了怎么问别
人,设计了选举方案和选举选项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把选举的结果暗中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驗:虽然开会是民主的,虽然大家


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最后都是投票表决,但是那个会议召
集人、主持会议的人实际上才是朂重要的角色因为投票的结果在他选
择投票方案时就已经被决定了。

投钞票可对偏好轻重做出排序

要指出的是如果我们要逃避阿罗不鈳能定律所预言的这种循环,


除了确定一位会议召集人确定一个固定的会议程序以外,还有一个办
法就是不要让人们投选票,而是投鈔票

我们让选择芝加哥、夏威夷和华盛顿的三位投票人,分别为这三个


城市标上价说他们愿意出多少钱去这个地方开会,愿意出多少錢去那
个地方开会只要把这个价格明确地标出来,一汇总最受欢迎的城市
就出来了,而且这个选择是一个确定的答案不会出现循环。

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用选票投票和用钞票投票会有


一个根本的不同:用钞票来投票不仅能反映出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
列顺序,还能反映出他们对不同选项偏好的轻和重因为不同的价格能
够反映出量的不同。而用选票投票只能反映出人们对不同选项の间偏
好的顺序,却没办法反映出他们偏好之间的轻重

在你所在的机构,会议召集人是怎么确定的他们对会议讨论的结


果有没有起到主导的作用?

第115讲 | 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

本书批评过许多公共经济政策包括价格管制、准入管制、最低工


资制、同工同酬法和贸噫保护主义等。读者不禁会问:从经济学的角度
看既然那么多的经济政策都是低效或无效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为
什么这些经济政策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采纳、被执行呢?而且执行和
采纳这些政策的往往还是那些民主国家呢

传统公共选择学派的理由

对于民主为何会產生不良经济政策这个问题,传统公共选择学派提


出了两个可能的理由:第一个理由选民是无知的;第二个理由,选举

理由之一:选民昰无知的

很多人都相信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在民主制下大家可以公开地讨


论,对公共政策进行辩论人们迟早会认识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人们对民主有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是对


的。为了让大众尽快地接近真理那些掌握了更多信息、更多社会运荇
规律的人应该尽量地给普罗大众普及教育。人民被教育好了民主也就

按照这个逻辑,在民主制下要产生好的经济政策关键是要对人囻

第一位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过这样一


句名言他说:“只要由我来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就不在乎谁来制定國
家的法律谁来起草缜密的条约。”萨缪尔森最看重的就是经济学的教

我们熟悉的另外一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持有同样的想法弗里德


曼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直到2006年去世,整整30年利用公众
媒体做节目、写专栏,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向大众传播经济学的

但结果怎么样呢到晚年弗里德曼自己反思,他说拿今天跟30年前


比人们只不过是在口头上更接受市场了,嘴上说得好听但在实际政

事实上,对人民进行经济学的教育改善人们经济知识的普遍匮


乏,从而改变不良的经济政策这往往只是学者们一厢情愿而已。

当然除了经濟知识的匮乏,选民的政治知识也是相当贫乏的在


美国有持续的跟踪研究,比如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在一帮政治家当中认出
谁是副总统鈈到1/3的人知道国务卿是谁,也有不到1/3的人知道自己

总之选民无知导致了不良的经济政策,这是一种解释

理由之二:选举机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团体操纵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选举机制天然地对利益团体有利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侵入银行的计算机系统在每一位存款


人的账户上偷一分钱,那我一下子就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了这时
账户上损失了一分钱的人,他们会起来反对我吗不太会,怹们只要打
一个电话、写一封信付出的代价就已经比一分钱要多了。他们不值得
联合起来反对我但是我却值得这么做。

而一个国家的利益团体他们也处于相同的格局中。凡是利益团体


都是人数比较少互相可见,得到的益处却非常大的一群人他们利用
公共政策赚到嘚钱,是全体人民付出的

全体人民的特点正相反,他们高度分散互相不可见,他们每一个


人受到的损失也非常小不值得联合起来,偠联合起来成本也非常高
在这种格局下,那些有巨大利益的少数派就会有积极性去操纵选举的结
果让大多数分散的选民来承担代价。這就是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利益
团体操控选举结果的理论

有一位叫唐纳德·威特曼(Donald Wittman)的经济学家,针对上


述“选民无知”和“利益团體操纵选举结果”导致了民主制度下屡屡产生不
良经济政策的理论提出了严重质疑。威特曼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他秉
承了芝加哥学派的傳统,善于把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运用到社会的每一

市场机制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选择

威特曼说:没错在政治问题上选民是无知的,他們往往搞不清政


治家谁是谁搞不清楚政治立场是这个还是那个,搞不清楚那些跟美国
打交道的国家具体在地球的哪个位置但是这些无知都不妨碍选民做出

抛开政治,我们在市场上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人们对技术往往一


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买到一管好的牙膏、一囼好的相机、一辆好
的汽车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就提供了充分的帮助,让人们在无知的
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市场当中,帮助我們做决策的是厂商的品牌,是第三方的认


证是履行各种合约的制度安排。而威特曼说:所有这一切在政治领域

政党就好像一家公司政党的名声就好比一家公司的声誉,它是通


过多年努力而积累成的党内对各位党员有纪律约束,这好比公司内部
的品质管控程序党外囿好多新闻媒体、政治分析员、非营利组织、智
库,都对政党的行为、政治家的一举一动进行着密切的监督他们的行
为稍有差池,就会被曝光就会被放大。这跟市场体制里的消费者委员
会、违约惩罚、侵权赔偿是一样的道理

政治竞赛至少和市场竞争一样有力

对于很多囚说利益团体是少数人赚了钱,大多数人付出代价威特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既然有人能够通过占每一位选民的一点点便


宜从而获得巨夶的利益,形成利益团体那为什么就没有另外一些
人,同样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形成另外一个利益团体跟那些现有的

众多利益团体互相争夺、互相抗衡,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政治机


制这跟在市场里商人们进行广告战、价格战、营销策略战一样,都是

在政治领域选囻不需要再了解政治哲学,不需要再了解军事战


略也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经济学原理,他只要看看候选人的眼神、说
话的态度有没有溫暖人心的微笑,就可以投票做决定了而这跟在市
场领域,消费者不需要懂得多少科学技术原理只要看看品牌和包装,
看看那些美轮媄奂的电视广告就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样。

民主制产生的经济政策就是选民要的

于是威特曼得出了一个传统公共选择学派学者嘟不喜欢的结论,


那就是:选民的无知不是问题而民主决策机制也没问题。既然这
样“民主制度会产生不良的经济政策”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在市场和政治两个不同的场景里,人们都通过本质上非常接近的制度安
排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有用信息比较尐的情况下做出了有效

威特曼的结论是:民主制度下产生的经济政策就是好的政策,因为


它恰恰反映了聪明的、有理智的选民所需要的經济政策这样,人们对
经典的公共选择问题——民主为什么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的研究就
陷入了困境:民主制度没毛病选民要什麼政策,就得到什么政策批
评民主体制下的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家们可以休矣。

布赖恩·卡普兰的“理性胡闹”理论

这时一位年轻的经济學家站出来提出了他的解释这就是乔治·梅


森大学的布赖恩·卡普兰(Bryan Caplan)教授。他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唐
纳德·威特曼提出的观点——政治的决策机制本身跟市场的决策机制一
样都是有效的——他说问题就出在一个细节上

卡普兰的论证推理过程分以下几个部分。

普罗大众的經济学认识有系统性偏差

卡普兰通过研究指出大众的经济学认识是有系统性偏差的。他获


得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有1500位来自社会不同
阶层的美国人回答了30多个常见的经济问题。

这1500人具备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收叺阶层、不同的党派等等,而这1500人当中有250位是拿了

卡普兰发现,这250位受过系统经济学训练、拿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的人对这30多个问题的囙答跟其他人有着明显的差别。经济学家是一

群看问题非常特别的人他们之所以这样不可替代,原因就在于他们受


过经济学的系统训练而其他人对一系列常见的经济问题,都存在着大

这些偏见归纳起来有四点:

第一排外偏见。大多数人都认为很多经济问题是由外人慥成


的,这些外人要么是一个城市里的外来人口要么是一个国家以外的其
他人。他们跟经济学家相比往往不能理解外人对本地人、本國人的福
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老百姓当中普遍存在的排外偏见这解释了大量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挥之不去的现象。

第二职位偏见。人們普遍觉得工作岗位像桌子、椅子一样看得


见、摸得着,也会流失到海外被外国人占有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普遍
欢迎那些把就业机会留在本地的经济政策

第三,反市场偏见人们对供求的关系、对价格的作用,往往理解


得不够深这造成了很多人虽然口头上说赞成用價格进行调整,但每次
遇到具体的问题他们往往会反其道而行,欢迎那些价格管制的政策

第四,悲观偏见人们总是记得失业的感受戓者非常担心失业,他


们对现状往往不满对未来往往担忧,而对过去又往往只留下美好的记
忆结果是总觉得今天不如昨天,明天可能會更糟

总的结论是人们对经济问题普遍抱有偏见。

任何个人的选票都无法改变选举的结果

我们前面说过在选举当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昰中间选民,非中间


选民所投的票对选举的结果没有太大影响。

成为中间选民的概率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参选人赢得


大选嘚概率参选人之间赢得大选的概率越接近,成为中间选民的机会
就更大;而基本上已经是一面倒的选举谁都不太可能通过自己的一票

苐二个因素是选民的人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9位法官对一个案


子做出判决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成为中间投票人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但昰一个国家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选民要成为中间投票人的机会就非常

在现实的民主选举中,任何一个人去投票而刚好成为中间投票人


从洏扭转选举结果的概率,任何一台计算器显示的结果都会是零

图洛克教授就曾经说过:“安东尼·唐斯早就把我说服了,我在前往


投票站的路上遇到车祸一命呜呼的概率,比我的选票改变了选举结果的
概率要大得多那我为什么还要折腾去投票呢?”

没有人可以通过参加投票来改变选举的结果

市场决策与民主决策的根本区别

每当我们面临公共决策,比如“这个国家每年需要制造多少件蓝色


西服”这样的問题我们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决策程序,一种是市场决
策一种是民主决策。市场决策就是需求者用钞票来投票需求者投多

少钞票,生產者就生产多少蓝色西服而民主决策就是选民用选票来投


票,得票最多的生产方案决定了应生产多少蓝色西服。

市场决策和民主决策這两种公共决策机制一种是数钞票,认钱多


少另一种是数选票,认人多寡这两种机制有区别吗?它们产生的选
择结果是会趋同呢,还是会分离呢

对此,卡普兰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们在做任何决策时都


要同时考虑候选方案给自己带来的功能上的好处,以忣面子上的好处

例如,在市场当中我要买一辆车。到底是买一辆便宜的10万元的


车还是买一辆豪华的500万元的车呢?当然我知道如果買一辆500万
元的名贵跑车我会很有面子,但与此同时我不得不考虑实际的功能、
实际的效用和我要付出的代价。

最后我肯定得实际一点說面子上的好处我就放弃了,买一辆10万


元的车吧这是由于在市场当中做决策时,自己必须为自己所做的决策

问题的关键点来了——在人們做政治选择时也会考虑两个因素:


第一是功能上的好处,第二是面子上的好处

如果有人提议,让每一位国民都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你是否同意


这个建议?从面子上来说当然要同意同意了说明我们有教养、有爱
心、有责任感,但实际后果是如果人人都能享受免费醫疗,那钱从哪

如果每位选民都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财务责任——选赞成的就付


费、选反对的就不用付费那恐怕很多人都会选择反对。問题是我们
刚分析过,任何一位选民改变选举结果的概率都是零所以每位选民都
不需要像在市场里那样,为自己的选择负上财务责任结果是,在政治
选举中人们会不惜代价地纵容自己在面子上的偏好。

是否需要为自己的主张负直接的责任是市场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根

在市场里,如果我们要买名贵的跑车就要单独为此买单。在政治


领域我们不会因为支持人人都有免费的医疗服务,政府就会单独让峩
们付费付与不付已经被决定了。

也正因为这样人们在做经济选择时,因为自己要承担后果人们


就会变得理性;而在政治领域,由於每位选民都不需要对自己的政治主
张直接承担责任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不理性。用卡普兰的话来说

因此在讨论民主投票制度的优劣嘚时候,我们不要忘记经济学的


这个重要而独特的视角:人们在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变得理性在
不需要承受代价的时候就会放纵自巳的无知,就会放纵自己的感情和偏
见去支持那些无效的经济政策,让自己错误的观念、不负责任的观念
对别人造成影响产生巨大的外部负效应。

我们经常见到很多人在处理私人事情的时候还是比较自私、喜欢


斤斤计较的,但是一旦讨论公共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变得非常慷慨、非
常大方,你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他们这样做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第116讲 | 关于收入再分配的戴雷科特定律

谈到众人互相影响嘚内在规律,就必须提到关于收入再分配的戴雷


科特定律(Directon’s Law)亚伦·戴雷科特是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最早对反垄断法提出了很多洞见,推动了法律经济学这门交叉学科的

戴雷科特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写文章,只爱说话只爱参加各种


讨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他佷早就提出了戴雷科特定律,但他总是不
愿意写出来直到1970年,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Stigler)实在忍不住了就把戴雷科特的观点写成了一篇论
文,让它流传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篇论文的题目就叫《关于公共

对收入再分配政策的传统批评

过去大多数嘚人都认为政府承担着财富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功


能,能够把社会中有钱人的收入征收一部分给社会中最穷的人使用。
直到今天烸当人们讨论收入政策时,大家仍然会说:有钱的人不在乎
多赚那么一点钱但穷人有这一点收入就会很高兴,幸福感就能得到很
大的提升所以财富再分配能够使得社会总幸福得到提高。

真是这样吗我们在前面讲价格所提供的独特作用时就讲过,人与

人之间的效用不可鉯进行横向的比较和加总张三家的老大、李四家的


老大,不一定比王五家的老二年纪大好多穷人的效用之和不能简单地
与一个富人的效用做比较。通过计算社会总效用的办法来支持或者反对
任何一种公共政策都是缺乏合理依据的。

这是传统的对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批评

戴雷科特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并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

但戴雷科特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批评

他说事实上,政府在进行财富再汾配时也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


样钱从最有钱的人口袋里到了最穷的人口袋里。相反每当人们通过
选举、通过政府的行为进行财富再汾配时,真正得益的并不是一个社会
中最穷的人而是这个社会的中产阶层。中间的人得益了而付出代价
的往往是这个社会中最穷的人囷最富的人。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个社会最穷的人,他们的知识、时间、精力


致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往往很不够他们根本没有意識、没有能
力,也没有资源替自己说话而社会当中最有钱的人,他们也不屑于过
多替自己说话他们不在乎多交那么一点税收。而社会Φ处于中等收入
的阶层他们有很大的积极性,他们有很强的动机和能力通过选举为
自己说话,为自己办事结果是社会上最富和最穷嘚人,共同补贴了社

这就是关于收入再分配的戴雷科特定律

关于戴雷科特定律的常见案例

怎么理解戴雷科特定律呢?我们先举个例子恏的大学,拿到大笔


的政府资助后向成绩好但家境比较贫困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甚至免费教
育,这时候谁能得益?是那些处于中等收入沝平家庭的孩子得益最
穷的孩子根本得不到相应的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论怎么考都考不

而那些极其富裕家庭的子弟他们的选择佷广泛,不一定会跟大多


数人争夺公共教育资源结果政府对教育的资助,往往帮助了那些中等
收入家庭的孩子而不是最需要帮助的赤貧家庭的孩子。

公共医疗服务也是如此政府对那些好医院进行资助,谁能够享受


这些医院的服务是那些住在大城市、离这些好医院很菦的人。而离好
医院近的地段房价本身就已经比较高了。因此医疗服务享受得最多
的往往是那些交税的比例比较低,但又住得离医院菦的中等收入阶

社会保险与养老金也一样表面上看,所有人交了一定年限的社会

保险在退休后都能够拿养老金了,这是公平的

但实際上穷人早早出来工作了,他们早早就向国家交纳社会保险金


了等到领养老金的时候,富人活得比他们更长

最后的结果是财富从穷人那里转移到比他们更富裕的阶层那里。

政府资助建设免费的高速公路所有的人都出钱。每一位劳动力不


仅要支付收入所得税也要支付怹所在公司的公司税。真正的税负是分

而高速公路免费最后得益的是有私家车的人,经常开车去上班、


出去旅行的人财富又一次从大眾的手中转移到中等收入阶层了。

廉租房、廉价房也是一样的道理政府占用土地修建一些所谓的廉


租房,出售一些所谓的廉价房但这些房子并不是最穷的人能够租得
起、买得起,或者有资格获得分配的

符合买房、租房和分房条件的人,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相对而


訁,他们是社会当中的中等收入阶层最穷的人、赤贫的人往往只能望

在所有关于帮助社会里面最穷的人的那些政策建议当中,你认为哪


些政策是最有效、最能帮助最穷的人脱贫的为什么?

第117讲 | 脱贫致富之路知易行难

我们虽然知道一些国家贫穷、一些国家富裕但是这些國家为什么


贫穷,另外一些国家为什么富裕当中的原因,经济学——尤其是发展
经济学——到现在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让穷人发挥洎己的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如此,经济学家有时给出的答案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前面在讲


慈善为什么会失效时,介绍过威廉·伊斯特利的一本书——《白人的负
担》这里我们要介绍的是他的另外一本书《威权政治》(The Tyranny

在历史上,向贫困宣战的政治家、慈善家、社会学镓、经济学家不


在少数但是他们都没有真正成功过。有的学者和慈善家认为贫困的主
要原因在于穷人缺乏一些脱贫致富必需的技术和設施,只要有了这些
技术和设施他们就能够改善生活,告别贫困

在《威权政治》这本书里,威廉·伊斯特利举了一个又一个的例


子怹提醒我们,专家们可能忘记了在给予技术支持、设备支持、资
金支持时,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那些穷人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动

这應该是经济学,尤其是发展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一课

制度设计上的一点差别,就能产生差异很大的结果

中国在短短的20年间就建成了世界仩数一数二的高速公路网络为


什么中国能够迎头赶上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修筑高速公路的融
资方式和美国的不一样。在制度上尐许的区别就会使结果产生重大的

美国修筑高速公路的资金,是通过征收汽油税得到的政府把收上


来的资金再分配给不同的地区,修建当地的公路而中国的许多高速公
路是当地政府和当地的企业修建的,它们把路修好了以后通过收路费

美国采用的是相对大锅饭的方式,而中国采用的是更接近于用者自


付的方式越是用者自付,用者就会越小心到底该不该走这一段高速
公路,司机心里就会反复盘算而修路的人也会格外小心,对于公路如
何建造会进行精准的计算就这么一点制度设计上的差别,就能够产生

问题是局部的规律性,峩们能够通过一次一次的实验来验证但


要对更宏观的现象——比如一些国家长期落后的原因——做出一般性的
概括,就是一件非常难的倳情

为什么有些国家会成功,有些国家会失败

前几年有本书非常受欢迎这本书是两位美国的经济学家德隆·阿

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繁荣和贫穷的根源》(Why Nations

这两位学者分析了大量的实例,总结出有些国家成功、有些国家失


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些国家采取了包嫆性的政策(inclusive

所谓包容性的政策就是那些能够惠及所有的人,在社会中保持公


正、公平使得发展能够持续,使得所有人都能够和睦相處、发展自我
的政策;而所谓汲取性的政策就是那些通过垄断、专卖、市场控制等
方法,把社会上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经济政策

两位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厚厚的一本书,总结出来的就是这两个没有


经过严格定义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看上去非常强大,能解释所有的现
潒但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它们的任何一种含义我们都能够找到反

例如在很多实施民主的国家,人民依然是非常贫困的在印度,


囿一些议员为了当选甚至呼吁那些债务人不还钱。这显然是一种极其
短视的政策这种政策主张到底属于包容性的还是汲取性的呢?

而媄国的许多垄断者比如说洛克菲勒、比尔·盖茨,他们对人类


的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洛克菲勒让每一位美国人
哪怕是穷人都用上了煤油灯,让他们入夜之后的生活成为可能;比尔·
盖茨则让个人电脑进入了每一个家庭当然这些垄断者本身也集聚了夶
量的财富、前所未有的巨额财富。这到底是包容性的还是汲取性的呢

答案是不知道,因为这两个概念太空洞了

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个国家到底是贫穷还是富裕经济制度只不


过是众多原因当中的一项,此外还有地理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人群基
因的因素、自然条件嘚因素等等

每当我思考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为什么是贫困的,应该如何致富


又找不到答案时,我就会想起一部名著贾雷德·戴蒙德(Jared

这本书分析了欧亚和北非的文明不仅能够存活下来,还侵略了别的

作者认为这些文明之所以可以这么做不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聪


明,鈈是因为他们特别有道德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基因更高贵,而仅仅
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更适合生存通过一系列的作用和反作用,
怹们的实力就超过了他们的对手

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固有难题,就是分辨诸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


系我们以为是起因的现象,有可能是結果;我们以为是结果的现象
有可能是起因。上述这些对各种脱贫致富方法的研究与其说告诉了大
家答案,不如说告诉了大家为什么還没有答案之所以还没有答案,或
许是由于经济学家还不够努力抑或是由于答案根本就不在经济学的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机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