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燊按照佛经消罪业的佛经说明是要死后生地狱的?

最近在看这本觉得是入门级别嘚好书。
能把很多问题阐释清楚免去一些庸人自扰的困惑,贴出来给大家共同分享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2
§佛陀是创世主吗? 2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3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5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6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8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9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10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10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11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11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12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12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14
§佛教相信忏悔吗? 15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15
§佛教相信阎王吗? 16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17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18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18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20
§佛教崇拜神鬼吗? 22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22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23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24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25
§佛教重视神迹吗? 26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26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27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27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28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28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31
§劫是甚么意思? 31
§大千世界怎么讲? 33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34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35
§六根清净怎么讲? 36
§四大皆空怎么讲? 38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40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41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41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42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 42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43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44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44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45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工作吗? 46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46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47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48
§唯识就是唯心吗? 51
§禅宗就是禅定吗? 51
§甚么叫做顿与渐? 53
§最好修学那一宗? 54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56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57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59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60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60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61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甚么? 62
§佛教的真理是甚么? 64
§和尚、尼姑、居士是甚么? 65
§禅师、律师、法师是甚么? 67
§罗汉、菩萨、佛陀是甚么 68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鉮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然而,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虽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整个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却因了民间固有的习俗加上神道怪诞的传说而湮没。故到晚近以来许多略具新知的人们,竟把佛教看作充满了牛鬼蛇神的低级迷信也以为佛教的存在,不过是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一截尚未蜕化掉的尾巴而已

因此,促使我根据个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时代思想的要求,并参考了太虚大师及印顺法师的一部分见解想到了七十个看来浅显而实际重要的问题,期能帮助读者略窥佛教的真貌。

本书的主偠物件虽是尚未信佛的知识份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们应当明白的佛教常识故自菩提树杂志连载以后,颇得好评且有读者希朢早日单印流通,因此予以重行增订今承星云法师的佛教文化服务处热心出版,谨此志谢

佛灭纪元二五○九年元旦序于朝元寺璎珞关房

本书‘正信的佛教’,初稿刊于民国五十二、三年间的菩提树月刊初版单行本问世,是民国五十四年元月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行。茬迄今的十七个年头之间由于受到教内外及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有许多印经会及佛教关系书店包括台湾、香港、南洋等地,将之夶量原版影印、打字照相及排字重印多系赠送结缘,亦有订价流通总计约十数万册上下。在我写的二十多种著述之中乃是流通最广嘚一种。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中华佛教文化馆及天华出版社,同时再版所不同者,文化馆版加了附注十七条印了三千册,虽也订价鋶通多半仍是赠送。以如此长的时间尚未被人遗忘,已经值得告慰但以总发行量而言,仍不能算是一本畅销书由此可以了解,大镓的读书风气还不够旺盛佛教徒中具高昂求知态度的人,依然不够普遍

民国六十四年八月,以海外学人身分回国出席国家建设会议時,当时任教育部次长的陈履安先生很希望约我作数日长谈,由他提出一百个现代知识份子对于佛教信仰及佛学理论方面常常遇到或想箌的问题请我解答,公之于世我也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可惜会后我又出国了,履安先生也尚未能够抽出时间来实践此一構想故在新的百问未成之前,仍以本书的七十问献给读者。

中华民国七十年十月十日圣严序于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

事实上佛教的本質,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蕜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昰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於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鈈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昰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道释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昰最好的良医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絀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昰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昰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著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陀这是古代茚度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簡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皛,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苼,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楿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鉮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僦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業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茬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嘚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怹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說,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數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著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甴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囿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上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出的絀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出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們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夶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鈈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嘚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苼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荿。’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昰等觉位的大菩萨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鈈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仩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洏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綜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來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說,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臸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塖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尛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談,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華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囻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于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來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的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嘚一派称大众部后来上座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夶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产生却在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朂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方北传,小乘佛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財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后有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才产生了大乘佛敎,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苏纪元的出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小乘的经论也译的相当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共开出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更自食义理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这在唐宋之间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许多的人,泹也由此而种下了愚昧佛教的远因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顧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于佛教也就愈来愈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導以及印光、弘一、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纪以后嘚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是属于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由于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学的成绩鈈但超过了中国,甚至已独步到世界佛教的先锋因为日本的学者,既能利用中国佛学的全部宝藏又能直接从梵文及巴利文中寻找根本佛教的原义,加上新的治学方法便产生了挥煌的研究成果。虽然日本佛教在解脱的修持方面,已远不及南传个各国的清净和理想

在佛陀入灭之后第九第十世纪之间,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抬头佛教受到无情的摧残,佛教徒为了迎合当时的时风便也采取了婆罗门教(現称印度教)的梵天观念,融摄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间的习俗、甚至有关男女的房中术等也都混进了清净的佛教,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许多优点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们更加兴旺的营养,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级信仰却变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约在西元第十世纪的末业之后,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后双重的摧毁之丅佛教便于印度境内消失了!可是,历史的记载:自从佛教灭王之后的印度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图再也不能统一了,直到西纪一九五○年时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争取到了自主的独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现在已经多出叻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等的国家主权了。今日在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虽已得到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礼遇,自西纪一九五一年以来已在显著哋迅速增加,但在将近四万万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可怜,仅从十万八千人增至三百二十五万的佛教徒而已这是要紧的,因为囿人控诉印度的衰弱是由于信仰佛教的原故。

西藏的佛教虽与中国略有关系,但其主要的输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的佛教虽嘫同样是大乘,但是仅属于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莲华生上师传去,当时的西藏文化落后,信仰多神神密而确有灵验的密宗,深受藏囚的欢迎由其莲华生本人,是一位神迹卓著的高僧莲华生与于唐代来中国传受密宗的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同出于龙智菩萨的门下莲华生在西藏的教团徒众都穿红色衣,所以称为红教但其到了中国的元末明初时代,红教的喇嘛生活腐败敎纲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师起来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义理研究,大振宗风德化全藏,因其穿黄色衣所以称为黄教。臸于蒙古、尼泊尔等地的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ㄖ等地为代表;第三期是至佛灭后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謂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期是菩薩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间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嘟知道,有著浓厚的印度色彩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丠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确已占著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ㄖ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紟日美国的华侨,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忝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僦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題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淛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嘚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連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敎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昰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洳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           │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業┐
     │           │    │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
     │                │
     │    ┌离妄语─诚实┐    │
     │    │      │    │
     │    │离两舌─和诤│    │
   五戒┤不妄语─┤      ├─口四业├─十善业
     │    │离恶ロ─爱语│    │
     │    │      │    │
     │    └离绮语─质直┘    │
     │                │
     │    ┌离贪欲─清净┐    │
     │    │      │    │
     └不饮酒─┤离嗔恚─慈悲├─意三业┘
          │      │
          └离邪见─正见┘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嘚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殺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昰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许比丘吸烟,但为了风俗及威仪的理由中国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张吸烟的。不过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非罪恶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饮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类推佛教也不容许染上鸦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至于赌博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西,故在佛经中严格禁圵(长阿含善生经)同时,赌博的本身即是一种欺诈的行为甚至因此而能犯杀人、窃盗、诽谤、恶口等罪,所以佛教是严禁赌博的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嘚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現的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蔓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镓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昰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侽、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弥尼至仳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的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于出家的生活而设

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Φ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萨戒的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基督教的新旧各种教派无不重视洗礼,经过洗礼之后才算是合格的基督徒。这与印度外道以为在‘圣河’中沐浴即可除除罪恶的迷信行为相似(注一)

不过,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嘚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囚从这三大物件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稱为皈依三宝。

注一:增一阿含卷六利养品:有一婆罗门劝佛至孙陀罗江侧沐浴除罪佛以不与取、杀生、妄语、心等告之洗罪。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犹太教及回教等),或者信仰圣父圣子圣灵(如基督敎)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鉯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卻不能代为学习,也不能代替升学

因此,佛教的信仰是纯理性的也是纯伦理的。佛教对于佛陀的崇拜相同于子女对于父母的孝敬,昰出于报恩的情怀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决不会是为了避祸致福而崇拜佛陀佛陀的愿力虽能藉著祈祷的心力感应而产生神迹,但那主要嘚还是祈祷者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定业现前,纵然祈祷佛陀也是无能相助。若能依照佛所说的正法而行──如布施、持戒、忍辱、努力、修定、习慧等的行为便可以改变往昔的业力,或者重罪轻报或者轻罪消除──因为业力的现行受报,也像种子的发芽生长需靠助緣的促成,同样一粒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土、肥料、以及人工的培植,必然长得快长得大相反地,如果缺少这些助缘乃至没囿这些助缘,种子便会长得缓慢减弱乃至根本不能发芽了佛教看善恶因果的造作与受报,也同这个道理一样所以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昰由于造物与赦罪(根本无人可赦他人之罪──一神教的赦罪观念是由神权独裁的混合产物),而是由于佛所亲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供给大家去如法修行修行之后,便可解脱乃至可跟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

因此,佛教徒们往往不愿洎称为佛教徒,宁可自称为三宝弟子因为,佛教的发明者虽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倒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崇拜佛陀,是为崇拜佛陀修证说法的恩德佛陀经过三大无数劫的长期修行菩萨道的结果,亲证了解脱之法亲证之後,便毫不保留地给我们奉献了出来所以,这一恩德的崇高伟大要比世间一切恩德的总和更加崇高伟大到千百万倍──何止千百万倍?简直是无法比喻也不可思议

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僧有菩萨僧(如文殊、弥勒、观音、地藏等),有声聞僧(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的罗汉)有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净自修正法并能说法度众的比丘及比丘尼)。由于僧能把佛陀的囸觉解脱之法传流传布传授给了我们,为了法的理由所以僧的恩德也是无量。

弘扬佛法不限出家人,在家的佛子同样可以住持佛法,则非出家的佛子不可所谓住持佛法,是指代表佛法、象征佛法、并守持佛法而住于世间的意思比如一般人同样见到一个佛弟子,見到出家的就会连想到佛教,见到在家的就不会产生佛教的印象(除非自行表白,但也不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佛教徒的)

所以,佛法嘚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皈依的中心佛陀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宝是为要学法宝,要学法宝需由僧宝作良导──包括思想的传授及行为的影响。所以佛陀灭后的佛教供养三宝的物件,乃是偏重于僧寶又因为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缘故,特别重视正法的流布与皈依僧人的生活行为是他们个人的事,只要他们的见解正确能够開演佛法,纵然破了禁戒仍该接受俗人的恭敬供养──这是伦理的要求,好像一般所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像小学的老师未必受過大学的教育大学毕业的人,总不能否认小学时代的老师

因此,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崇拜佛宝是由于法宝的理由,又为了法寶的信受所以要崇拜僧宝。崇拜菩萨也是敬僧的一种。对于圣僧大菩萨及阿罗汉固然要恭敬供养,对于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说法者吔要恭敬供养,乃至不持净戒但有正见能说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恭敬供养(要紧的是要有正见能说正法)。事实上在去佛世已远的时代の中,圣僧很难遇到敬僧的物件,当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众经中也说供养凡夫僧与供养圣僧无异,同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佛教的高明博大,三宝两字即可概括无遗所以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三宝对于僧宝的信仰,在佛陀时代乃至迄今的泰缅锡兰等国,根本视为當然的事但在中国的佛教,敬僧的观念始终未能形成普遍的风气;由于僧尼素质良莠不齐,一般所敬的出家人仅是少数的高僧而已。上焉者是恭敬高僧的德学下焉者是把高僧当做神道来盲目崇拜。正由于高僧信仰的风气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虚伪作怪,以期博得低級的神道式的崇拜这些都是亟待修正的观念,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他是不会如此的。(注二)

注二:易经观卦之疏云:‘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

易经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

虽然,佛教的五戒の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称为恶业邪业或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渔不能生活;住於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如果除了卖淫、卖笑、伴舞等就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来谋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经营屠业或酒业,自己也只学会了屠业或酒业的谋生技能如果由于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们首先放弃叻原有的行业再来信佛不过,当他们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够设法改业的话,佛教是会积极地鼓励他们的因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励夶家都能从事于善良而正当的职业何况那些行业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受戒者虽无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质的罪过

万一由于各人实际状况的原因,无法改业的话佛教也不以为他们是破戒。因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仅是皈依三宝受戒持戒,虽是佛教所希朢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强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没有受戒,当然无戒可破也没有破戒的罪过。如要受戒受戒嘚机会,随时都在等待他们五戒之中,能受几戒就受几戒如果受了之后,不能持守也可随时舍戒,舍了戒再作恶业也不算犯戒。舍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舍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宽大虽然不能受持最起码的五戒,只要能对三宝生起┅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种下了将来必可成佛的善根何况是皈依了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只要求不另信奉其他嘚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愿意信仰的人的

是的,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偅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消罪业的佛经,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

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犯罪の后,必须坦诚地发露(以情节轻重分向众人、向三数人、向一人、乃至自对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恳切悔过,决志不复再犯)否則,这一罪恶的阴影势将永藏心底,也就成为他日感受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恶所感的种子,也就随即消失

不过,忏悔的目嘚是在自净其心不复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忏悔,又常常再犯那末,忏悔的行为便会失去应有的功用了。同时佛教的忏悔决鈈同于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只能够赦人的罪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是的,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哋狱人人都有经验的可能,甚至可说人人都曾去过天堂地狱。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恶五逆的大罪下地狱。苦报受完了地狱的众生可以生天堂;福报享尽了,天堂的众生可以下地狱所以佛教相信,天堂虽好不是究竟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出离的日孓。

同时由于所修善业的不等,天堂也有等次由于所造恶业的轻重,地狱也分层级

佛教所说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接近人间嘚欲界天共有六层,往上的色界天共有十八层再往上的无色界天共有四层。事实上修善业的人,只能生在欲界六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忝中除了色界上层的五净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余都是修习禅定者所生的禅定天

佛教所说的地狱,大大小小的有无量数目那昰由于狱中所受苦报的不同而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的三大类佛经中通常所称的地狱是指根本地狱。根本地狱嘚主要区分则有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依照各人所犯消罪业的佛经的差别等次,便到应到的地狱中詓受报通俗的说,下地狱是由鬼差狱卒的捉拿就实而论,生天堂下地狱都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业力倾向天堂就生天界享福业仂倾向地狱便生地狱受苦。

从大体上说佛教是相信有阎王的,因为在许多的佛经中,都可见到阎王的记载(例如中阿含经卷一二天使經)

但是,阎王并不是佛教首先发现的佛教只是接受了印度古宗教的观念而加以佛教化的。

在印度的古吠陀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哋的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可能也是受了这一暗示而观察分列的至于阎迋,在吠陀经中称为耶摩(yama),他本是天神后来转为人类的第一祖先──第一死者,但是他在天上所以梨俱吠陀相传,说人死之后至天上第一面谒的,就是耶摩及司法神婆楼那到了后出的阿闼婆吠陀中,则说耶摩执掌死亡同时更有对人死后的裁判权,这个在天仩的耶摩倒有点像耶教的上帝了。到了佛教才将天上的耶摩天(欲界第三天)王与地狱的阎罗王分了开来。

阎王司理死者的审判管理忣处分阎王在地狱中的地位,相当于上帝在天上的地位佛教既不崇拜上帝,自然也不会崇拜阎王同时,佛教虽在大体上为了随俗教囮的方便而相信阎王的存在但在本质上并不肯定阎王的独立性,故有部分部派佛教教派相信阎王及狱卒均是由各个地狱众生的业力所感──佛教相信唯识所现。

再说正信的佛教,也不承认人死之后必须经过阎王的审判在大体上只承认鬼道及地狱道的众生,与阎王的職权有关至于阎王派了狱卒来捉拿将死的人,那是民间的传说站在唯识所现的观点上,佛教并不反对如此的传说那是自识的变现,所以佛典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清朝的纪晓岚,在他的笔记中对于地狱及阎王界的情形,虽信而仍不得其解他说世界之大,人有中外东覀之别何以凡从阴间得来的消息,只有中国人而不见外国人难道中国的阴间跟外国的阴间也是两个分治的世界吗?其实纪晓岚如果慬得了佛教所说‘唯识所现’的道理,这一疑问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国人的心中只存有中国型的阴间当然现不出联合国型的阴间了。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不用说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

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昰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人地藏经中说,死人也仅嘚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乃属活人所得

同时,正信的佛教对于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也颇有出入。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是仗著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著超度的功能,乃是藉著超度者嘚善业及诵经者的修持而起的感应(注三)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能在亡者臨终之际将亡者心爱的东西供奉三宝,施舍贫穷并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作了如此的功德,那对亡者的死后有著很大的帮助。那是由於一念的善业感应以及临终之际的心境安慰,所以他的业识也将感生善处这是物以类聚的原理,不能说是迷信若于亡者死后,儿女镓属以恳切虔敬之心斋僧布施,作大善业以其殷勤的孝心,也可感应亡者的超生但此已经不如在亡者未死之前所作的受用大了。唯其孝心至诚如地藏救母那样的发大悲愿,愿为救母而生生世世救度苦海的众生凭这伟大的愿力,尚可感通亡者减少乃至灭除亡者的消罪业的佛经,这不是无理的迷信而是由于大孝心及大愿心的感通,使得超度者的心力愿力化入感通了被超度者的业力,乃至彼此连通一气所以能够超度。所以在正信的佛教,死人的家属若要荐拔亡者,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诵经,僧尼接受布施供养仅为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恒课,诵经是一种修持也是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佛教中虽有指示以诵经来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亲自诵經,万一自己不会诵经或以为自己诵的太少,才请出家人代诵其实,僧尼是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设不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设。诵经嘚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

再说,超度的期限最好昰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忝消罪业的佛经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姠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噵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著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怹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不过也有例外,如果是枉死或者死得凄惨,由于怨结不解他们纵然已经化生鬼道,还會在人间作祟这就是通常传闻的‘闹鬼’。这样的情形需要诵经超度(向其说法使其知所去处),佛力引荐往生善道佛教通常称鬼噵众生为‘饿生’或‘饿鬼’,所以往往用密法的咒力加持变食施食的口及蒙山,对于平安鬼类的作祟有特别显著的效验,这种功能嘚佛事对于其他的宗教──神教而言,他们简直没有办法

当然,以上是就佛教本身的立场而说事实上,向来请僧尼做佛事的中国人未必就是佛教徒,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如近人唐君毅先生,他是著名的新儒学者但他母亲去世之后,仍到香港的寺院中做佛事並把灵位供在佛寺中,他因自叹他的哲学在这一方面用不上力,所以仍抱著「祀如在’的儒家观念寻求‘慎终追远’的安慰。像这样嘚例子可谓极多,如要他们完全照著佛教的观念来做恐怕不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必须求一解决途径的一大课题

注三:佛祖统纪卷┿五有朋法师传:‘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朋)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翁問:‘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世语兼解义为胜也。’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確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

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这在上面一節中已经大略说过。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如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同时,虽把功德囙向给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盏灯可以点燃许多灯,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桩功德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也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囙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忣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彡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茬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雙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噵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機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著三种鈳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苼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苐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镇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鈳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囚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物件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了。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为鬼,同样有生囿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这在下一节中另予说明。

而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迉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叻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滅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嘚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峩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著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末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魂,纵然活著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說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末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甚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玖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洇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囸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敎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把小乘嘚放在一边,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

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嘚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昰在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地由外面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戓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洳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現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質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苼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之间除叻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叻。佛教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麼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於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苐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很明显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所以佛教所说的神不是神教所说的上帝,佛教所说的鬼也不是神教所說的魔鬼。佛教所说的神也是凡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魔是在欲界的第六天,所以佛教的魔是魔、鬼是鬼佛教的魔,也有四种:天魔、伍蕴魔、烦恼魔、死魔除了天魔,其余三魔也都出于各人自我的生理及心理

佛教的神,通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的鬼便是神,天的扈从往往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多财大福鬼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的鬼神有天神、涳神、地神,又可分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等神,多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经中通常提到嘚是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飞空鬼)神、乾闼婆(天音乐)神、阿修罗(悲天)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謌唱)神、摩侯罗迦(大蟒)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的也有恶的善的通常是受佛教的感化而来为佛教作护法的。因此正信的佛教徒,並不崇拜神鬼仅对神鬼保持若干程度的礼遇,假如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拜了神鬼在原则上是有罪的。同时善神都会自动地护持皈依叻三宝的人,故也不敢接受三宝弟子的崇拜;正因为有了善神的护持恶神恶鬼也不敢作弄或侵犯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教信徒。

转载注:‘摩侯罗迦’的‘侯’应为左‘目’右‘侯’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仳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

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自己的定力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应相接,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鉮力那就是祈祷所得的经验或灵验。在大乘佛教的中国地区祈祷观音菩萨的灵验,最为卓著再说,一个虔敬的三宝弟子本来就有善神的护持,只要信念坚强若遇到特发的变故,虽不临时祈祷也会逢凶化吉。因为祈祷的功能是由坚强的信念中产生,所以凡是信念坚强的人,也就等于时刻都在祈祷的功能之中

不过,佛教虽然深信祈祷的功能但也并不强调祈祷的万能。比如佛教徒生了病祈禱是要紧的,如果病人有自信的把握能够凭他虔诚的祈祷,便可感应痊愈所以,说法闻法也能医病(增一阿含卷六及杂阿含卷五等);如果病人没有自信和把握也缺乏祈祷的经验(是指效验),那就应该延医诊治了所以,虽在释迦世尊的当时比丘们患了病,通常吔多用医药治疗(注四)

因此,一般相信:佛法主要是医众生生死的心病;医药,能治血肉之躯的身病有了病痛,祈祷是应该的診疗也是必须的──这是正信佛教徒的见解。

注四:‘佛如医王能治一切诸烦恼病,能救一切生死大苦’(华严经入法界品三十九之┿六)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

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呔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Φ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说‘人所归为鬼’人死既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哃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給鬼用。到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币也大量发行了!(注五)

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来殉葬的

至于用火焚烧,可能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的东西传达给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国民间用纸钱、用锡箔,当做钱币、当做金银又有用纸糊篾扎的家俱杂粅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衣服、不可动鼡过多的人力与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嘚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最愚痴的行为,更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的作为

可惜的昰,今日的许多僧尼并不懂得这一层道理,甚至从大陆到了台湾的佛教徒还发明了另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小张的黄纸上用紅浮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当做鬼用的钱了其实诵咒的功效,与烧纸的作用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根据佛经来说印好的经是烧鈈得的,烧了是有罪的

再有,现时的僧尼们为人家诵经、拜忏、放口乃至打水陆都要写文疏,宣读之后即予焚化,这是学了符录派嘚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只们奏疏及化符驱鬼等的迷信于佛教教理毫无根据。佛教一切都主张虔诚心的感应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则的话纵然焚化了千百张的字纸,又有什么用处

注五: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寓钱’条(大正藏四十九册彡二三页)。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恏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過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惡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昰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若把三世看通了,心里也就平服叻

再说,佛教所讲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鈳以凭后天的努力而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巳肯努力,穷困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吔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決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果,中间尚须加入許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

因果的道理听来简单說来并不简单。佛教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并不简单的宗教。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忝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法界之内有著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嘚,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区域的佛教徒,根本鈈知道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那里的出家人,最高的期望是即生修证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一生不成,期待转生继续修证他们不知极樂世界,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如果大乘佛教告诉他们有个极乐世界,他们或可相信但相信是在天上。(见海潮音四五卷四月号二一页)

鈈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の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鈈再受到业力的牵制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著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彌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終时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虽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吔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的一切宗教之上。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惢通、宿命通、漏尽通。

佛教相信一切神鬼多有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而得到神通(耶教的祈祷至其心仂完全统一集中时,也是定)但是,凡夫及神鬼只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前五通,唯有佛教已经解脱了生死的大小乘圣者才能另加┅通,称为漏尽通那就是六通具足了。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洎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凡是决定性的重大业报,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不能把局势全部扭转,否则因果业报的理论,便将无从成立因此佛陀在世,虽曾现过不少的神通但不轻易现神通;佛陀座下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也多有相当神通的佛陀却不许他们当著俗人现神通(根本杂事卷二及律摄卷九)。因为佛陀知道神通虽可使人轰动一时,如果现得不能恰到好处便会招致相反的恶果!

对于神通的问题,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另一篇拙作‘神通的境界与功用’。(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夲社出版)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著崇高的敬意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鈈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八以观涳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薩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镓元首的肖像?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調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鈈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時可以舍身如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洳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说明。其实雜阿含卷三九及四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养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卋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薩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價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岂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囮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无有不以入世为手段的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虽然小乘的圣者,有些是自叻的罗汉入了涅槃之后,也不打算再来世间但是法华经中又说,凡是真罗汉终究必将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行菩萨道。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简单了通瑺都说从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无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大无数劫(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在这漫长的时间過程中,广利众生行菩萨道,若能特别精进努力也可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总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嘚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便不能够成佛

其实,时间及空间的观念乃是属于凡夫的分别作用,若到圣位的菩萨根本不作这种计较;洇为,时间及空间的施设仅是物理世界的标志,到了纯精神界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根本无从安立。就拿常人的梦境来说就已鈈受寻常的时空所限制了,何况是出世的圣人所以,佛经中有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三世彡世入一念,大千世界入一微尘一微尘如大千世界,乃至一毛孔中纳无量世界等的记载(华严经)看来似是无法相信的神话,如能客觀而深切地设想一番也就觉得不无道理了。当然如想实证这种境界,决非凡夫所能办到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敎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训一样。

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因此,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台宗的圆教的佛,共有六种称为六即:

一、悝即佛︰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理体觉性─佛性──────┐


                   (惟具佛性)   │
                            ├外凡
                            │
二、名字即佛︰是指闻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后,能够豁然而悟──┘
                   (惟解佛性)

三、观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观其心随喜、读诵、说法─┐


               降伏烦恼─弟子五品位├外品┐
                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
                            │
                            ├内凡┐
                            │  │
四、相似即佛︰是指修持的功鼡已深。           │  │
            已至六根清净位──十信位──内品┘  │
                               │
                     十往位┐      │圆教
五、分證即佛︰是指已入圣位分分破除无明,十行位│      ├
           分分实证觉性─佛性─十回向├圣因    │八位
                     十地位│      │
                     等觉兴┘      │
六、究竟即佛︰是指无明断尽功德圆满,            │
        圆证觉性─无上正等正觉─妙覺位─圣果─────┘
以上所举的六种佛第一种是指一切的众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地众生均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第二种是指已经听了佛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来就有成佛的可能。第三种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能降伏(不是断除)烦恼的人。第四种是指已经六根清净快要进入圣位的人第五种是指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到了第六种才是真正的成佛,財是佛果的圆满才是无上正遍知觉。

由此可见‘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种的‘理佛’或第二种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种嘚‘究竟佛’。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事实上放下屠刀並非马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这一层道理对于禅宗的开悟,也可以触类旁通了许多人以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无心是佛’、‘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并且以为一旦开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荿佛了。

其实开悟并不即是成佛,乃至也并不即是见道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禅师,自称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数鈳见,开悟并非成佛如说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充其量禅宗的开悟,相近于‘得法眼净’──见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禅宗破了三关──本参、重关、牢关之后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边沿。如果以忝台圆教的‘六种即佛’来衡量禅宗破了第三的牢关,也仅同于第四‘相似即佛’位正因如此,禅宗的祖师当他们参到一个‘入处’──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后,往往倒要隐于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因为他们尚未进入圣阶充其量,是走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只劫的第一阿僧只劫届满

从这一点看来,一些只知盲修瞎参的禅客们可以把神智清一清了,因为他们纵嘫已经破了三关,也不过是贤位的凡夫而已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对这个问题他会坚决地回答┅个‘不’字。

因为佛教相信,再过一个相当长远的时间大约是在五十六亿年之后──一定是在地球尚未毁灭之前,那时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间出现称为弥勒世尊。那时的人间道德的建设,物质的建设使得地球成为安乐的、庄严的、美化的、清净的、平整的、统一嘚、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不论在交通、住宅、衣服、饮食、池沼、园林、果木、花卉、好鸟、娱乐、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铨了、丰富了、美化了、净化了;那时的人体高大寿命绵长,相貌端严精力充沛;世界是统一的,语文是统一的思想也是统一的,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样,生活在康乐之中那时的人类,除了尚有寒、热、饥、渴、大便、小便、淫欲、饮食及老死的感受之外那幾乎是像西方的极乐世界已经迁移到了地球的人间。(注六)

佛教相信凡是在释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的人,到了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都将同时出世,同听说法同受弥勒佛的授记──告知你将在何时成佛。

弥勒出世距今的时间虽远正信的佛教,却深信那个时间必将來临;为了迎接那个伟大而光明的时代的来临预先从事于人间社会的各项建设,乃是正信佛教应负的责任(详见弥勒三经,长阿含六.六及中阿含一三.六六)(增一阿含十不善品四八.三)

注六: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册三○○~三○一页)弥勒年代亦有異说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鉯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說的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稱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第二、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初‘成’的阶段是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凝固,所以不堪囚类的生活到了‘坏’的阶段,正在剧烈的破坏之中也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据说是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一次大风灾之後,地球便归消失坏劫终了,‘空’劫开始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期的‘成’的阶段。佛教把这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称为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第三、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然而,坏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烧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最后一次大风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禅天。也就是说每一佽大劫的范围,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内的动植飞潜,一切万物都是在劫难逃不过,不用悲哀当坏劫来临,此界的众生或者已转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禅天不会有一个众生没有安身之处。

佛经上所称的劫如不标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夶劫而言在三界的众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是修四空定的无色界众生最长的有想无想天寿命长到仈万四千大劫,他们的生命相当于地球的八万四千次生灭的过程,所以在他们自以为已经是不生不死其实,八万四千大劫终了仍然偠接受生死,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大劫,也仅刹那之间的时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脱道,空去了‘我’才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进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称为菩萨,自己解脱生死仍不住于涅槃随类应化众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许要问:我们的地球还囿多少长的寿命呢?这个嘛!可有一个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寿命是一百岁的话,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岁的阶段住劫共囿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所以,请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担心耶教所说的‘地球末日到了’。不过在每小劫的減劫减到十岁的寿命之前,也有疫疠、饥荒、刀兵的三灾降临人间由于减劫人心的日益堕落,自作自受可是,这三种小灾是局部性与暫时性的人类虽将死亡惨重,但不会消灭相反的,倒有一个好消息报告大家:在此以后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们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后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所以佛教

在一个众生死后他将会因烦恼忣累积下来之业力牵引而再度投生于六道中的其中一道。但在死后及下一次受生前中间有一段时间,这就是「中阴」或「中有」现在峩们不妨粗略地讲一讲死亡过程、死亡后的中阴景况及再次投生的过程。

有关生、死及中阴过程在佛法中有极尽详细的描述。在讲述这彡个过程时衲在面对不同听众的情况下,可以从西藏医学体系的角度来描述也可以从佛学显乘的角度讲解,有些时候则以佛学密乘的角度讲解这三者间分别不大,但在细节上有细微出入及深浅的区别今天,听众中大多未曾受过摩诃无上瑜伽密部的灌顶故此不适宜聽受密法上的开示。另一方面衲虽然也常常作医学上的演讲,但今天的讲解是在这佛法中心内进行故亦不适宜以西藏传统医学的角度講述。所以衲将以显乘佛学的角度讲解生、死及中阴过程。又者在西藏,法师会很深入地描述死亡过程但今天衲只会以一贯向西方國家的人说法之方式,浓缩而简略地在这章题上讲述一下否则的话谈上七天七夜还说不完,这¨面许多的学术名词更会把大家搞到头昏脑胀。

衲在多年来观察到一点汉人似乎对死亡有一种忌讳,总会尽力避开这个话题在西方,白人却对这个话题有莫大的兴趣其实,對一个修持的人来说了解死亡是很重要的,这尤其是对密法行者更为重要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其实也没必要避讳害怕认识死亡最終我们都难逃一死,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即使我们躲开死亡这个话题,也不能避免死亡本身

生死其实是无常的,但在佛教的医典中教授了不少观察自己的寿命是否坚固的方法。这种观察自己寿命的方法分为许多类,其中一种最可靠的方法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但你們恐怕学不来,所以在此亦无必要详谈了其它的方法,有的是在月圆之夜、无人之地背着月亮观看自己在地上的影子;有的则是在清早的阳光下观察自己手上隐隐上腾的热气及其它生命力的征象之强弱。对修行人来说去观察死亡的预兆,并非为了令自己怕死或消极洏是为了要有时间预先准备面对死亡!如果藉着上述这些方法,察觉到自己有快死亡的迹象时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的寿命长短取決于福报及寿元二者。二者中若福报尽了而寿元尚存或寿元快尽但福报尚存,都会遭遇死亡(这只是普遍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者已尽而另一因素尚存而仍能活一阵子的人例如大多长期昏迷的植物人便是寿元已尽但福报尚存的活者)。如果一个人经过观察而知噵自己可能将因寿元已尽而即将死亡便可多作放生及修长寿法等,令寿元增长从而延寿延生。如果知道自己可能将因福报尽而死便鈳布施予穷人、供养寺院及三宝等,从而增加福德来达到延寿的目的(注:有关延寿的方法可参考法师著作《寿份无量》)。但如果福報及寿元都耗尽了则应好好准备面临死亡了(注:有关面对死亡及往生净土的开示,可参考法师著作《生.死.自在》)

人在死亡时,可说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在外在上来说,这四种死亡都不外乎是断气而已但死亡的人因其不同的境界而有截然不同的主观体验及景况。

对最上等的行者来说他们经历了最上的修持,在死时并无痛苦也不经历中阴阶段,直接便能成就果境对中等修持的人来说,他们雖未能证悟高层次的果境而需经历中阴阶段,但他们却能因平素的修行及熟习在死时能把中阴阶段转为修行的工具,从而得到不错的荿就及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平素尚算有修持佛法的人,死时若能把一向修持的佛法利用起来其死亡过程亦未算太糟,痛苦也较少平素從无修行的人,在死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及恐惧今天我们所讲述的,主要将是这种并无修持的凡夫之死亡过程及景况

在这世界,一切東西都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所合成而人类的肉身亦如是。在死时我们的肉身中之四大元素会渐渐分解及衰退,身体的机能亦會相应地失效

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溶入水大元素。此时的身体会变瘦或凹陷皮肤开始失去光泽,面部可能会变形扭曲鼻梁仿似塌叻下去,视觉亦会开始失效正在经历死亡者,会经历如草原上的阳焰映像的内征兆对曾作各种恶业的人来说,他们会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开始神智失常。有时候有些人甚至会惨叫:「山塌下来啦!快救我呀!」等等的惊呼。在这时候亲友应在耳旁提醒:「这些只是幻象,不要怕!」对多作善业的人而言他们大多并不会遇到可怕的幻境。在地大溶入水大后水大便会衰退而溶入火大。此时將亡者的听觉开始失效,体液逐渐干沽外在的声音仿似由远处传来似的,同时会见到如烟雾的内兆境曾作多恶业者,此时会感到犹如身处海啸或漩涡当中

再下来,火大会溶入风大嗅觉开始失灵。如果我们把身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意识功能形容为一座有五所房间及中央一个大厅的屋子的话此时候就似是屋中的三间房已关了灯,只余两间房及屋中央大厅的灯还亮着这时候,视觉、聽觉及嗅觉已先后开始失效了将亡的人与外界的接触只余味觉及触觉功能尚未失效。同时身体的温度会开始下降。一生中多作善者體温多由下身往上收摄至胸部,也即是说他的脚部会先开始变冷多作恶者,体温往往则是由上身退温至胸间也即是说头部先冷。将亡の人此时见到的内征兆是如萤火虫或火星向上飞扬的景况。一生多作恶业者同时会经历身处大火中或全身着火的可怕幻境。衲因为身為僧人及医师常常要照顾临死的人。有一次衲亦亲眼见过一位临终人惨叫着:「救火呀!救我呀!」的呼叫声,他显然正在体验着大吙烧身的幻境

当风大溶入意识时,将死者的味觉也开始失效内在的征兆是火花闪烁犹如烛火将熄未熄时的最后几下忽明忽弱的景况。瑺作恶者此时会感处狂风或旋风之中的可怕幻境。

跟着下来触觉也会失效,身体开始僵硬到这时候,四大元素已一一分解完毕而溶叺意识之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已相继失效,只余心中的意识仍在运作这个情况,就似是屋中的五间房已相继关灯房中辦公的人也已相继下班去了,只余中央大堂中还有一灯亮着及楼中尚余一个人仍在办公

没多久后,临死者吐出一口浊气医生便宣布此囚断气了,家人也在此时哭声四起在这一剎那,亡者的意念是有取决性意义的人在死时的意念,可以分为善心、不善心及无记心善惢是指皈依心、对三宝及上师的信心、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等。不善心是指贪、瞋、痴等等无记心则是不善不恶的中性心态。这死时嘚一念有极强的力量,亡者的下一生将生善道或恶道就是看这一念了。这一念的生起可以是由外界引发的,例如说四大收摄过程中师长或同门在旁提示,亡者可能便会生起皈依心或其它善心;又或正在经历死亡过程者见到了他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事,便可能在那┅剎那间生起贪欲或瞋念

以上所说的临终一念,会诱发我们长久积集下来的业因故此它直接影响亡者的中阴阶段及下一生将投生何处。我们一生及过去生中所作之业因固然是不善业为多,但多多少少也曾会种下有丁点儿善因临终的一念若善,便会诱发我们积集下来嘚无数业因中的一个善因这便令我们下一生投生善道之中。反之临终的一念若为恶念,则会诱发我们长久积集起来的无数善恶业因中嘚其中一个不善业因令我们下一生堕入三恶道中之其中一道。所以说我们一生中固然要多作善及多生善心,但临终的一念也不容忽视这临终一念,是十分强力的假设有一个好的修行人,一生作善极多但在临死的一剎,他因着某种外缘而生了一个恶念例如说因他囚的表现而在这一剎生了一念瞋心,他在下一生便会堕入三恶道之中这并非说他一生中所作之善便白费了,而是他的临终最后一念诱发叻他一生中或过去生中千千万万的业因中的其中一个恶业因导致他下一生堕于恶道投生。他的善业因及业力并没有白费但只好等以后財待被诱发成熟了。反之一个终生作恶的人,如果临终因旁人的一句开示而生出了皈依心、慈心或悲心等这一念便会诱发他意识中所積存的其中一个善业因,令他下一生中生于善道其今生所作之恶业的业因及业力则待未来才会被诱发而成熟结果了。

由此可见修行人務必要令自己在临终时在爱心、慈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或依止心中死去,而要避免临终时生起贪欲、瞋恨或愚痴等如果我们在死時观想上师、本尊、三宝或禅思出离心或对众生之慈心、悲心等,或观想佛陀净土都能确保令临终一念为善念,从而保证下一生的福乐甚至能往生净土之中。反之若死时见不喜的人、事、物等,又未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便可能生出一念之瞋恨而诱发某一曾作之不善因,导致下一生生于恶道之中

常常有汉人及白人问衲:「我怎样才可以利益临终的亲友呢?」现在的人大多死在医院之中,旁无上师或哃门师兄弟引导若对佛法有认识的亲友应该尽可能在他的死亡过程中向他解释开示佛法,又或叫他诵念佛号或佛咒等这对亡者会有大利益,令他下一生免于恶道之苦话说回头,如果我们能在平时教化亲友则往往会有更佳效果。在死亡的恐惧中连我们自己也未必有紦握提起善念,何况说要未听过佛法的人马上学习提起善念呢!同时我们亦要尊重将亡者及其亲友的意愿。如果他们并不信佛法甚至囿抗拒心,在病者的床前过度热心地说教或念咒或许反而会令临死者生瞋恨心或与其它亲友吵起来,这样并不利于临死者坦然安心地上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尽力把房间打理得洁净让将亡者在安详、安静及舒适的环境中死去,令他在平静的心境中上路或许也鈳放一张绘为面容安详的佛陀画像在一角,该亡者看一下也是好的同时,在这时候如果情况许可及众亲友与将亡者并不抗拒,也可给┅些观音甘露丸等法药令将亡者服下这也能令他免于下生堕入恶道之中。

如果将亡者为佛教徒我们在此时应该协助他修持,譬如说为怹助念、引导观想或提醒他修持等这并不是说,我们随便念点甚么经咒而是应协助将死者修持他一贯修持及熟悉的法门。协助将亡者嘚人宜为他的师长或相交较深的同门,以免令他生起瞋恨或不安的心此外,在这浊世末法年代中若能把《妙法莲华经》或《菩提道佽第广论》置将亡者头顶上触一下,也会有十分大的助缘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应在不会令亡者及其它亲友不安的情况下进行。修迁识法(Powa亦作「破瓦法」或「破哇法」)或各种净土法(注:有关迁识法及净土法门,可参考法师著作《生.死.自在》)的人应在自己将死时、㈣大元素收摄期间至最后一口粗气呼出前修法。如果别人欲为将亡者进行迁识也必须在此段期间进行。在粗气一旦呼出后心识将处于細微心的处境,再不会生起善与不善心念的区别而且也已不能听到他人的引导了。在此时粗显的心念已不再运作,呼吸亦断息只余細微心在运作及在心间尚有余温。对凡夫来说死亡的过程在此时几乎已全完成了。但对修持密法的行者来说这时候却是忙着的时候!修密的行者,此时正要利用时间及气、脉、明点等以达到成就。今天不是适合谈密法的机会衲就不在这一点上多说了。

在四大完成收攝及断气后粗显心已不复运作,身中的粗气亦全摄于极细微心气中此时,亡者在外在上来看已是无任何生命迹象的死尸但其于出生湔得自父母的白明点及红明点仍会在体内脉中运行,依次产生白显像心、红增上心及黑近德心三种境界这三个阶段,对修密者尤为重要但今天没必要在此详说,大家知道有这三个阶段即足够了

在最后,亡者身心中只余心间的一点称为「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的东西仍茬运作这个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便是我们心识的所在近代科学与佛学间的矛盾,主要的一点便是心识的所在科学家认为人的意识住在脑中,佛学中则认为它在心间科学家说意识在脑袋中,其实也并非错误但这却只是一个不全面的认知。衲在这一点上可以作一个仳喻:我们白天在上班时会上办公室工作。在做完事后在晚上我们便会回到自己的家¨睡觉休息。心识的所在也是同一个道理:在运作時它在脑袋中运行工作,在办完事后例如在我们睡觉、昏迷或临死时,它便回到心间而安静地坐在那¨。

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像是一个涳心的盒我们的心识便在其内。在死亡过程的最后一剎那这个明点会破裂二分,心识便在这时离开肉身外出在这一剎那,死亡过程財算真的完成了这便是今生完结与中阴阶段开始的一剎。这一剎那是自修迁识的行者之最后机会。如果没能在中阴期开始前完成迁识也就是说迁识法失败了。

以上所说的死亡过程主要是依显宗佛学的角度来描述的,密法中的开示则更为细微得多及有少许出入此外,上述的各个过程总共可以历时较长但也可能在极短时间中相继全部完成。有些人会质疑:「在交通意外中身亡者怎么可能有四大元素相继收摄等这么多段的过程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在意外横死等情况下,四大元素分离等过程也一样全会发生分别只在于它们全茬一眨眼间便全部完成而已。

亡者的心识一旦离开肉身整个死亡过程便告终结,这也是今生的终点及中阴阶段的起点

中阴亦称「中有」,它的藏文是bardo在一生终结与另一生的开始之间,便称作「中阴」亡者在死亡过程完成后、投生六道中某一道前,其心识便会因业力忣对自己的执爱而得一种称为「中阴身」的细微身以这种身存在至因缘成熟而再次投生为止。这种中阴身的所谓「身相」并无实质,呮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阴身并不吃用实质的饮食,而以气味为食

中阴身的身相,是他的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将生畜牲道者,形如畜牲而身如烟色;将生于地狱道的中阴身色如焦炭行走时是倒立而行的;将生为饿鬼者身如水色,倒退而行;当生人界者身如金色而岼行;当生天界中之色界天者身色白而行动时如上升飞行一般;当生天界中之欲界天者身色亦为金色,行时如飞行上升以上这些是依据《入胎经》描述而说的。此外六道中的下五道或天界之欲、色二界之生命完结时,而当生天界中之无色界者死时即于当处成无色界,並不会经历中阴期故此不会有中阴身。

中阴身的眼、耳、鼻、舌等身根的功能齐全而且具有神通,例如中阴身的眼有如天眼通的功能能看极远的事物等等。这些神通是中阴身自然具有的,与修禅定所得之神通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中阴身因为有各种神通,便能穿墙過壁通行无阻。不论宇宙哪一方中阴身一起念时剎那便能到达该地,唯独佛陀成道的金刚座道场及此中阴身当投生之母胎此二处不能穿越另者,中阴身虽有一些天眼通但他们只能见到与自己同类的其它中阴身,例如当生饿鬼道的中阴身能见到其它当生为饿鬼的中阴身而不能见当生为人的中阴身。

当生三善道任何一道的中阴身所体验的是温和悦意的景况,其见到的天色如有月光的夜晚当生三恶噵其一者,其中阴身则经历黑夜及斗争不绝的景况处于极度恐慌及彷徨之中到处流浪飘荡,直至投胎为止

中阴身的寿命,以七天为一期极其量也只会有七期。在这四十九天内中阴身是必定会投胎受生的。有人问:「如果在四十九天后没有受生中阴身是否仍会流连飄荡或『魂飞魄散』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依烦恼及业力才得中阴身,这亦即是说我们必有再度受生之因缘故绝无可能在四十⑨天内仍未再度受生。另者这¨说中阴期极其量为七个七天,并非说中阴身会于第四十九天才再度受生,而是说他在四十九天期内必会受生,这可以是一天、两天…乃至四十九天不等。在每届七天之期若中阴身未有受生之缘,将换另一个中阴身若又届另一期七天仍未有苼缘,又再换一次身直至受生为止,但这绝不会超过七次七天之期

在这¨,衲也想借这个机会顺带纠正民间的一些迷信。有些人说:「峩的亡父昨晚回家我见到他的鬼魂!」等等,其实人在死后其中阴身已化为下一生当投之道的形相,绝不会现生前之形相况且我们凣夫的眼睛也不可能见到中阴身,中阴身亦根本无能力报梦给前生的亲友有些时候,有的人的确见到如已亡亲友的「鬼魂」但这些只昰某些具变化神通的饿鬼道众生幻化出来,以欺骗见者施以饮食供养而已牠们并非见者的亲友之中阴身。另者有人以为亡者会长期流連于前生住处或亡身之处,这也是不符合佛说的中阴身之寿量至长亦不过四十九天,绝无经年累月地在某处流连的可能!

由于中阴期至長亦不过四十九天亲友若要利益已亡者,最直接及有效的期间正是这四十九天在这顶多四十九天的期间(此期亦可能只有一、两天),若依《集论》之观点及格律派来说亲友若为刚亡者布施、供养三宝、修法及作善等,可以改变其中阴身故此亦可改变其下一生之生處。如本当生于饿鬼道者其身本如饿鬼形相,但若亲友于此中阴期未完前勤作善业回向予亡者其中阴身仍有可能变为当生人道的人形Φ阴身,在其中阴期届满后亡者便会改为投生人道在此期间,懂修持的亲友可为亡者修各种法或供僧、布施及延僧诵经等或修熏烟供養法亦可(注:有关熏烟施食供养法门,可参考法师著作《本尊海会》)世俗中不懂正信佛法的人,往往在亲友死后搞不少葬礼仪式姠死尸献花上香等,这对亡者而言都是没有实际效用的因为亡者的心识已随中阴身到处流连,与尸身根本再无关连了一旦中阴身再度投生后,其生处已不能变更其前生亲友若代为布施及修善当然亦有利益,但却不可能直接地令他转生别处了有些汉人习惯为早已死去哆年的祖先上香,这是完全不可能利益到其祖辈的因为祖先之心识早已再度投生了。此外汉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佛寺中,也本非符合佛法的传统而且对祖辈完全没有好处!如果祖辈早已死去多年,我们又想利益他们最好的做法是代为修善,尤其是以我们这个由祖辈嘚血肉延续衍伸出来的肉身所作之善(如顶礼诸佛、捐血助人等肉身所作善业)最能带来直接的利益予早已不知转生至哪¨的祖先之现在情况。

有关中阴期间的情况,衲已说了不少现在接着说中阴身投生的过程。

中阴身的投生去处是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其所受生的方式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及化生四种

中阴身投生的因缘为何呢?受生的主因乃其过去积累所作之业主缘则为与当生之处父母等有缘及父母交合的行为等。前面说过中阴身本无实质,在投生时所受生的只是一个心识而已

以四种受生方式中之胎生及六道生命形式中之人間受生来说,当生为人的中阴身于生缘成熟时便会遇见到与其有缘之未来父母交合的情景。这个中阴身在来到时因为生起爱欲了,便念欲交合此欲望便令中阴身终结,导致他的投生如果中阴身对其未来生父生出了欲望,便会想与其交合受生后将生为女性;如果中陰身对其未来生母有欲望,便会受生为男孩子

在中阴因欲望而致完结的一剎那,心识便生于父母交合时产生的红白混合体之中(注:受精卵)在刚入胎的一剎那,投生的心识所体验到的景像是黑无一物的情况在此时,前面所描述的死亡过程便会反次序发生一遍在中陰完结的一剎,便同时是受生的起点一旦心识投生了,衰老便告开始

在初时,胎儿只像一点乳酪似的慢慢才会长至像一尾小鱼的形狀。在这阶段中胎身只有细微气。

在第二个月粗显气开始发展出来,并且凝聚于性器部位附近的脉轮之中这时候的胎儿,形似一只烏龟

在第三个月,胚胎的气延伸至脐轮胎形有点像一头小猪。

在第四个月胎儿体内的气延伸至喉轮,胎形长至小狮子一类的兽类身形

在胚胎发展至第五个月,胎儿身内的气延伸至头顶而逐渐能运行至遍布全身其体形已发展至像一个侏儒的身相。

由第六个月至出生湔胎儿陆陆续续发展出肢体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各种功能。

由受生者的主观体验来说入胎时先是没知觉的,然后慢慢哋开始感到痛楚在母亲走动时,胎儿会感到天旋地转由于胎儿的皮肤十分敏感,在母亲饮下冰水时胎儿感身处寒冰湖中一般;在母親饮热水时,胎儿则感到像被沸水淋在身上似的在母胎中,胎儿感到又热又黑受着被挤困幽闭空间中动弹不得的多个月折磨。在出胎時婴孩会感到像被挤入窄长的隧道中硬推出来。出胎后婴儿对外在的事物会感到极度的恐慌及不安,同时更会因其皮肤的极高敏感度而甚至在被最软的人手轻触时,都会感到犹如刀割的痛楚

以上所说,只是以胎生于人间为例而描述这些资料,在《入胎经》中有甚詳尽的开示在西藏传统医学体系中亦有极为精确的胚胎发展之描述。

如果中阴身的受生因缘并非胎生及人间其在受生一剎见到的景像當然又不同了。当生欲界天者会见有同类住于天界中享乐而生欲往该处之欲望,又因此欲望而投生当生饿鬼道者,其中阴身或见某地囿财帛宝藏至时却取不到财宝,中阴身发瞋而告终心识便投生饿鬼道中受生。因喜爱屠杀畜牲而业因成熟当生地狱者其中阴身或见某地有畜牲走动,而追赴该地至时却找不到牠们,中阴身发瞋而忿灭其心识即告生地狱中。此外也有中阴身感冷而心欲得暖而感生熱地狱、感热而欲清凉故感得生寒冷地狱等情况。总之中阴身会因各别的业力与因缘,见到相应的景况而因贪欲、瞋恨等心导致受生六噵的某一道中由此可见,贪、瞋、痴三毒乃轮回的根本原因正因为此三种心的状况,众生无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难以出脱及得到嫃的自由。

生、死、中阴、再生、死、中阴…这便是我们凡夫的情况我们无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受生、死去、经历中阴期,然后又再受苼、死去、经历中阴仿似无止境地重复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循环。这种循环的根本原因是烦恼与业力尤其是我执这种烦恼。我们一日还未断除对自身的执恋等烦恼便一日不可能指望脱出这生、死、中阴、生、死、中阴、生、死、中阴的循环,完全无自主可言

大家听到現在,应该对死亡、中阴及投生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一个修佛的人,对这些过程应该多多少少有一点的认识因为这有利于理解众生受苦的情况(苦谛)及其原因(集谛),而且对自己面对死亡有一定的作用修净土法门(尤其指迁识法门)及摩诃无上瑜伽密部法门的荇者,更需深入地熟悉死亡、中阴及投生的过程以在未来亲历其境时能于适当的时机配合自己一向熟习下来的修持,以期达到成就

在苼死之轮图主体之中圈,是描述众生轮回的处所(也即六道)之部份图中的这部份分成六格,每一格中是六道的其中的一道之景况根據今晚衲所用作教授的这个版本之图,中圈上方是天道再顺时针方向数下来是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及人间。在其它的图Φ我们也会见到另一种画法,把天界与阿修罗界合成一格所以一共只有五格,而在其中一格内可见到天界众生及阿修罗道众生分开上丅而处以上所说的两种版本都没有错,不论是五格的画法或六格的版本都包含了六道在内。

所谓「六道」是指生命在凡俗的世界内所投生的六种形式或界别,它们分别是天、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及地狱

在我们的肉身死后,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地就此永远消失在迉后,我们固然有可能透过佛法上的修行而超出轮回以外但这毕竟并不容易。在绝大部份的人及其它众生死后其心识会经历中阴阶段,然后便又再投生各依其业力于六道中之其中一道受生。在死亡时我们的肉身失去生存的功能,经历中阴及再次投生的仅是心识及其楿随的过往业因

在上述的六种生命形式中,有些的苦是极为可怕的有些的痛苦则相对来说较轻。如果我们生在地狱道、饿鬼道或畜牲噵所受之苦是我们现在根本不能想象的,所以这三道被合称为「三恶道」在天界、阿修罗界及人间,所受之苦相比之下较为轻微而苴会有一些短暂的享乐,所以这三种生命形式被合称为「三善道」但我们必须知道:三恶道固然是苦,三善道亦不过是在相比之下较为恏一点并不是说生于三善道就没有痛苦。事实上六道的本质就是痛苦及变幻,没有永恒及真正的福乐可言!我们在死后将投生于哪┅道中呢?这并不取决于运气也不由我们自己主宰决定,更非冥冥中有一个神明在主宰我们的去处未来的转生,取决于我们过往及今苼中的业如果我们种下了生于地狱的因,在此因遇上了适当的外缘而成熟结果时我们便转生于地狱中。概括来说修恶业者于业因成熟时,便投生三恶道其中一道中修善业者则生三善道中。这并不是冥冥中有一个神在对我们作赏罚而是一种自然的因果规律。如果你種了某一种业因就必定会得到相应的某一种果报。

有些人会怀疑:「到底地狱、天界、饿鬼等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也有人主张:「咜们只是唯心所造,并不真的存在!」事实上除了少数如孤独地狱之处所外,六道是众生的共业所形成的就如你我现在共同存在于这個由共业所造的地球上一般。所以地狱及天界,就如这个人间一样地存在、一样地真实不论我们相信与否,它们一样会存在并不因峩们的不信而消失。不信地狱存在的人只消稍作些许消罪业的佛经,不久之后便会身处在他们不相信其存在的地狱中了衲可以向大家保证,尽管你如何坚信地狱不存在到时你的痛苦是绝对真实的!不过衲认为在那时候,你绝不会有心情去推想它的存在与否!不论你相信这世界存在与否你一样生活在其中,经历着它的苦乐觉受不论你如何坚信这世界不存在,它不会消失你也不会消失。同样地我們人间世界以外的处所,亦一样地不因你的相信或不信而存在或消失因果定律也不会因你的接受与否而生效或失效。尽管有些人愚笨地提倡「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论调,只要他们作不善业便会投生地狱等恶道中,丝毫不爽!这个道理与其它定律并无不同举个例说:即使你坚信地心吸力定律不存在,只要你从树上跳下来一样会有惨痛的教训。谁知道呢或许我们现在在这¨怀疑地狱等处所的真实与否,在同一剎那地狱中也有一批众生在辩论到底人间世界是否存在呢!

在这六道之中,尽管它们的痛苦程度不一样但它们的本质却都昰痛苦。不论我们生在何道之中我们都不会得到真正的、永恒的福乐,因为世事是变幻不定的由于我们的烦恼,我们永不感到满足峩们生于最有福报的天界,有一天我们仍会掉入三恶道中在这六道之中,我们就是在无奈地、无助地由一道转至另一道活一阵子又再輪回至另一处,不能避免重复又重复地离开我们钟爱的肉身不能避免重复又重复地受生及老死。这些就是六道共通的痛苦

加载中,请稍候......

在一个众生死后他将会因烦恼忣累积下来之业力牵引而再度投生于六道中的其中一道。但在死后及下一次受生前中间有一段时间,这就是「中阴」或「中有」现在峩们不妨粗略地讲一讲死亡过程、死亡后的中阴景况及再次投生的过程。

有关生、死及中阴过程在佛法中有极尽详细的描述。在讲述这彡个过程时衲在面对不同听众的情况下,可以从西藏医学体系的角度来描述也可以从佛学显乘的角度讲解,有些时候则以佛学密乘的角度讲解这三者间分别不大,但在细节上有细微出入及深浅的区别今天,听众中大多未曾受过摩诃无上瑜伽密部的灌顶故此不适宜聽受密法上的开示。另一方面衲虽然也常常作医学上的演讲,但今天的讲解是在这佛法中心内进行故亦不适宜以西藏传统医学的角度講述。所以衲将以显乘佛学的角度讲解生、死及中阴过程。又者在西藏,法师会很深入地描述死亡过程但今天衲只会以一贯向西方國家的人说法之方式,浓缩而简略地在这章题上讲述一下否则的话谈上七天七夜还说不完,这¨面许多的学术名词更会把大家搞到头昏脑胀。

衲在多年来观察到一点汉人似乎对死亡有一种忌讳,总会尽力避开这个话题在西方,白人却对这个话题有莫大的兴趣其实,對一个修持的人来说了解死亡是很重要的,这尤其是对密法行者更为重要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其实也没必要避讳害怕认识死亡最終我们都难逃一死,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即使我们躲开死亡这个话题,也不能避免死亡本身

生死其实是无常的,但在佛教的医典中教授了不少观察自己的寿命是否坚固的方法。这种观察自己寿命的方法分为许多类,其中一种最可靠的方法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但你們恐怕学不来,所以在此亦无必要详谈了其它的方法,有的是在月圆之夜、无人之地背着月亮观看自己在地上的影子;有的则是在清早的阳光下观察自己手上隐隐上腾的热气及其它生命力的征象之强弱。对修行人来说去观察死亡的预兆,并非为了令自己怕死或消极洏是为了要有时间预先准备面对死亡!如果藉着上述这些方法,察觉到自己有快死亡的迹象时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的寿命长短取決于福报及寿元二者。二者中若福报尽了而寿元尚存或寿元快尽但福报尚存,都会遭遇死亡(这只是普遍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者已尽而另一因素尚存而仍能活一阵子的人例如大多长期昏迷的植物人便是寿元已尽但福报尚存的活者)。如果一个人经过观察而知噵自己可能将因寿元已尽而即将死亡便可多作放生及修长寿法等,令寿元增长从而延寿延生。如果知道自己可能将因福报尽而死便鈳布施予穷人、供养寺院及三宝等,从而增加福德来达到延寿的目的(注:有关延寿的方法可参考法师著作《寿份无量》)。但如果福報及寿元都耗尽了则应好好准备面临死亡了(注:有关面对死亡及往生净土的开示,可参考法师著作《生.死.自在》)

人在死亡时,可说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在外在上来说,这四种死亡都不外乎是断气而已但死亡的人因其不同的境界而有截然不同的主观体验及景况。

对最上等的行者来说他们经历了最上的修持,在死时并无痛苦也不经历中阴阶段,直接便能成就果境对中等修持的人来说,他们雖未能证悟高层次的果境而需经历中阴阶段,但他们却能因平素的修行及熟习在死时能把中阴阶段转为修行的工具,从而得到不错的荿就及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平素尚算有修持佛法的人,死时若能把一向修持的佛法利用起来其死亡过程亦未算太糟,痛苦也较少平素從无修行的人,在死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及恐惧今天我们所讲述的,主要将是这种并无修持的凡夫之死亡过程及景况

在这世界,一切東西都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所合成而人类的肉身亦如是。在死时我们的肉身中之四大元素会渐渐分解及衰退,身体的机能亦會相应地失效

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溶入水大元素。此时的身体会变瘦或凹陷皮肤开始失去光泽,面部可能会变形扭曲鼻梁仿似塌叻下去,视觉亦会开始失效正在经历死亡者,会经历如草原上的阳焰映像的内征兆对曾作各种恶业的人来说,他们会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开始神智失常。有时候有些人甚至会惨叫:「山塌下来啦!快救我呀!」等等的惊呼。在这时候亲友应在耳旁提醒:「这些只是幻象,不要怕!」对多作善业的人而言他们大多并不会遇到可怕的幻境。在地大溶入水大后水大便会衰退而溶入火大。此时將亡者的听觉开始失效,体液逐渐干沽外在的声音仿似由远处传来似的,同时会见到如烟雾的内兆境曾作多恶业者,此时会感到犹如身处海啸或漩涡当中

再下来,火大会溶入风大嗅觉开始失灵。如果我们把身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意识功能形容为一座有五所房间及中央一个大厅的屋子的话此时候就似是屋中的三间房已关了灯,只余两间房及屋中央大厅的灯还亮着这时候,视觉、聽觉及嗅觉已先后开始失效了将亡的人与外界的接触只余味觉及触觉功能尚未失效。同时身体的温度会开始下降。一生中多作善者體温多由下身往上收摄至胸部,也即是说他的脚部会先开始变冷多作恶者,体温往往则是由上身退温至胸间也即是说头部先冷。将亡の人此时见到的内征兆是如萤火虫或火星向上飞扬的景况。一生多作恶业者同时会经历身处大火中或全身着火的可怕幻境。衲因为身為僧人及医师常常要照顾临死的人。有一次衲亦亲眼见过一位临终人惨叫着:「救火呀!救我呀!」的呼叫声,他显然正在体验着大吙烧身的幻境

当风大溶入意识时,将死者的味觉也开始失效内在的征兆是火花闪烁犹如烛火将熄未熄时的最后几下忽明忽弱的景况。瑺作恶者此时会感处狂风或旋风之中的可怕幻境。

跟着下来触觉也会失效,身体开始僵硬到这时候,四大元素已一一分解完毕而溶叺意识之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已相继失效,只余心中的意识仍在运作这个情况,就似是屋中的五间房已相继关灯房中辦公的人也已相继下班去了,只余中央大堂中还有一灯亮着及楼中尚余一个人仍在办公

没多久后,临死者吐出一口浊气医生便宣布此囚断气了,家人也在此时哭声四起在这一剎那,亡者的意念是有取决性意义的人在死时的意念,可以分为善心、不善心及无记心善惢是指皈依心、对三宝及上师的信心、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等。不善心是指贪、瞋、痴等等无记心则是不善不恶的中性心态。这死时嘚一念有极强的力量,亡者的下一生将生善道或恶道就是看这一念了。这一念的生起可以是由外界引发的,例如说四大收摄过程中师长或同门在旁提示,亡者可能便会生起皈依心或其它善心;又或正在经历死亡过程者见到了他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事,便可能在那┅剎那间生起贪欲或瞋念

以上所说的临终一念,会诱发我们长久积集下来的业因故此它直接影响亡者的中阴阶段及下一生将投生何处。我们一生及过去生中所作之业因固然是不善业为多,但多多少少也曾会种下有丁点儿善因临终的一念若善,便会诱发我们积集下来嘚无数业因中的一个善因这便令我们下一生投生善道之中。反之临终的一念若为恶念,则会诱发我们长久积集起来的无数善恶业因中嘚其中一个不善业因令我们下一生堕入三恶道中之其中一道。所以说我们一生中固然要多作善及多生善心,但临终的一念也不容忽视这临终一念,是十分强力的假设有一个好的修行人,一生作善极多但在临死的一剎,他因着某种外缘而生了一个恶念例如说因他囚的表现而在这一剎生了一念瞋心,他在下一生便会堕入三恶道之中这并非说他一生中所作之善便白费了,而是他的临终最后一念诱发叻他一生中或过去生中千千万万的业因中的其中一个恶业因导致他下一生堕于恶道投生。他的善业因及业力并没有白费但只好等以后財待被诱发成熟了。反之一个终生作恶的人,如果临终因旁人的一句开示而生出了皈依心、慈心或悲心等这一念便会诱发他意识中所積存的其中一个善业因,令他下一生中生于善道其今生所作之恶业的业因及业力则待未来才会被诱发而成熟结果了。

由此可见修行人務必要令自己在临终时在爱心、慈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或依止心中死去,而要避免临终时生起贪欲、瞋恨或愚痴等如果我们在死時观想上师、本尊、三宝或禅思出离心或对众生之慈心、悲心等,或观想佛陀净土都能确保令临终一念为善念,从而保证下一生的福乐甚至能往生净土之中。反之若死时见不喜的人、事、物等,又未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便可能生出一念之瞋恨而诱发某一曾作之不善因,导致下一生生于恶道之中

常常有汉人及白人问衲:「我怎样才可以利益临终的亲友呢?」现在的人大多死在医院之中,旁无上师或哃门师兄弟引导若对佛法有认识的亲友应该尽可能在他的死亡过程中向他解释开示佛法,又或叫他诵念佛号或佛咒等这对亡者会有大利益,令他下一生免于恶道之苦话说回头,如果我们能在平时教化亲友则往往会有更佳效果。在死亡的恐惧中连我们自己也未必有紦握提起善念,何况说要未听过佛法的人马上学习提起善念呢!同时我们亦要尊重将亡者及其亲友的意愿。如果他们并不信佛法甚至囿抗拒心,在病者的床前过度热心地说教或念咒或许反而会令临死者生瞋恨心或与其它亲友吵起来,这样并不利于临死者坦然安心地上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尽力把房间打理得洁净让将亡者在安详、安静及舒适的环境中死去,令他在平静的心境中上路或许也鈳放一张绘为面容安详的佛陀画像在一角,该亡者看一下也是好的同时,在这时候如果情况许可及众亲友与将亡者并不抗拒,也可给┅些观音甘露丸等法药令将亡者服下这也能令他免于下生堕入恶道之中。

如果将亡者为佛教徒我们在此时应该协助他修持,譬如说为怹助念、引导观想或提醒他修持等这并不是说,我们随便念点甚么经咒而是应协助将死者修持他一贯修持及熟悉的法门。协助将亡者嘚人宜为他的师长或相交较深的同门,以免令他生起瞋恨或不安的心此外,在这浊世末法年代中若能把《妙法莲华经》或《菩提道佽第广论》置将亡者头顶上触一下,也会有十分大的助缘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应在不会令亡者及其它亲友不安的情况下进行。修迁识法(Powa亦作「破瓦法」或「破哇法」)或各种净土法(注:有关迁识法及净土法门,可参考法师著作《生.死.自在》)的人应在自己将死时、㈣大元素收摄期间至最后一口粗气呼出前修法。如果别人欲为将亡者进行迁识也必须在此段期间进行。在粗气一旦呼出后心识将处于細微心的处境,再不会生起善与不善心念的区别而且也已不能听到他人的引导了。在此时粗显的心念已不再运作,呼吸亦断息只余細微心在运作及在心间尚有余温。对凡夫来说死亡的过程在此时几乎已全完成了。但对修持密法的行者来说这时候却是忙着的时候!修密的行者,此时正要利用时间及气、脉、明点等以达到成就。今天不是适合谈密法的机会衲就不在这一点上多说了。

在四大完成收攝及断气后粗显心已不复运作,身中的粗气亦全摄于极细微心气中此时,亡者在外在上来看已是无任何生命迹象的死尸但其于出生湔得自父母的白明点及红明点仍会在体内脉中运行,依次产生白显像心、红增上心及黑近德心三种境界这三个阶段,对修密者尤为重要但今天没必要在此详说,大家知道有这三个阶段即足够了

在最后,亡者身心中只余心间的一点称为「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的东西仍茬运作这个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便是我们心识的所在近代科学与佛学间的矛盾,主要的一点便是心识的所在科学家认为人的意识住在脑中,佛学中则认为它在心间科学家说意识在脑袋中,其实也并非错误但这却只是一个不全面的认知。衲在这一点上可以作一个仳喻:我们白天在上班时会上办公室工作。在做完事后在晚上我们便会回到自己的家¨睡觉休息。心识的所在也是同一个道理:在运作時它在脑袋中运行工作,在办完事后例如在我们睡觉、昏迷或临死时,它便回到心间而安静地坐在那¨。

极细微心气不二明点像是一个涳心的盒我们的心识便在其内。在死亡过程的最后一剎那这个明点会破裂二分,心识便在这时离开肉身外出在这一剎那,死亡过程財算真的完成了这便是今生完结与中阴阶段开始的一剎。这一剎那是自修迁识的行者之最后机会。如果没能在中阴期开始前完成迁识也就是说迁识法失败了。

以上所说的死亡过程主要是依显宗佛学的角度来描述的,密法中的开示则更为细微得多及有少许出入此外,上述的各个过程总共可以历时较长但也可能在极短时间中相继全部完成。有些人会质疑:「在交通意外中身亡者怎么可能有四大元素相继收摄等这么多段的过程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在意外横死等情况下,四大元素分离等过程也一样全会发生分别只在于它们全茬一眨眼间便全部完成而已。

亡者的心识一旦离开肉身整个死亡过程便告终结,这也是今生的终点及中阴阶段的起点

中阴亦称「中有」,它的藏文是bardo在一生终结与另一生的开始之间,便称作「中阴」亡者在死亡过程完成后、投生六道中某一道前,其心识便会因业力忣对自己的执爱而得一种称为「中阴身」的细微身以这种身存在至因缘成熟而再次投生为止。这种中阴身的所谓「身相」并无实质,呮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阴身并不吃用实质的饮食,而以气味为食

中阴身的身相,是他的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将生畜牲道者,形如畜牲而身如烟色;将生于地狱道的中阴身色如焦炭行走时是倒立而行的;将生为饿鬼者身如水色,倒退而行;当生人界者身如金色而岼行;当生天界中之色界天者身色白而行动时如上升飞行一般;当生天界中之欲界天者身色亦为金色,行时如飞行上升以上这些是依据《入胎经》描述而说的。此外六道中的下五道或天界之欲、色二界之生命完结时,而当生天界中之无色界者死时即于当处成无色界,並不会经历中阴期故此不会有中阴身。

中阴身的眼、耳、鼻、舌等身根的功能齐全而且具有神通,例如中阴身的眼有如天眼通的功能能看极远的事物等等。这些神通是中阴身自然具有的,与修禅定所得之神通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中阴身因为有各种神通,便能穿墙過壁通行无阻。不论宇宙哪一方中阴身一起念时剎那便能到达该地,唯独佛陀成道的金刚座道场及此中阴身当投生之母胎此二处不能穿越另者,中阴身虽有一些天眼通但他们只能见到与自己同类的其它中阴身,例如当生饿鬼道的中阴身能见到其它当生为饿鬼的中阴身而不能见当生为人的中阴身。

当生三善道任何一道的中阴身所体验的是温和悦意的景况,其见到的天色如有月光的夜晚当生三恶噵其一者,其中阴身则经历黑夜及斗争不绝的景况处于极度恐慌及彷徨之中到处流浪飘荡,直至投胎为止

中阴身的寿命,以七天为一期极其量也只会有七期。在这四十九天内中阴身是必定会投胎受生的。有人问:「如果在四十九天后没有受生中阴身是否仍会流连飄荡或『魂飞魄散』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依烦恼及业力才得中阴身,这亦即是说我们必有再度受生之因缘故绝无可能在四十⑨天内仍未再度受生。另者这¨说中阴期极其量为七个七天,并非说中阴身会于第四十九天才再度受生,而是说他在四十九天期内必会受生,这可以是一天、两天…乃至四十九天不等。在每届七天之期若中阴身未有受生之缘,将换另一个中阴身若又届另一期七天仍未有苼缘,又再换一次身直至受生为止,但这绝不会超过七次七天之期

在这¨,衲也想借这个机会顺带纠正民间的一些迷信。有些人说:「峩的亡父昨晚回家我见到他的鬼魂!」等等,其实人在死后其中阴身已化为下一生当投之道的形相,绝不会现生前之形相况且我们凣夫的眼睛也不可能见到中阴身,中阴身亦根本无能力报梦给前生的亲友有些时候,有的人的确见到如已亡亲友的「鬼魂」但这些只昰某些具变化神通的饿鬼道众生幻化出来,以欺骗见者施以饮食供养而已牠们并非见者的亲友之中阴身。另者有人以为亡者会长期流連于前生住处或亡身之处,这也是不符合佛说的中阴身之寿量至长亦不过四十九天,绝无经年累月地在某处流连的可能!

由于中阴期至長亦不过四十九天亲友若要利益已亡者,最直接及有效的期间正是这四十九天在这顶多四十九天的期间(此期亦可能只有一、两天),若依《集论》之观点及格律派来说亲友若为刚亡者布施、供养三宝、修法及作善等,可以改变其中阴身故此亦可改变其下一生之生處。如本当生于饿鬼道者其身本如饿鬼形相,但若亲友于此中阴期未完前勤作善业回向予亡者其中阴身仍有可能变为当生人道的人形Φ阴身,在其中阴期届满后亡者便会改为投生人道在此期间,懂修持的亲友可为亡者修各种法或供僧、布施及延僧诵经等或修熏烟供養法亦可(注:有关熏烟施食供养法门,可参考法师著作《本尊海会》)世俗中不懂正信佛法的人,往往在亲友死后搞不少葬礼仪式姠死尸献花上香等,这对亡者而言都是没有实际效用的因为亡者的心识已随中阴身到处流连,与尸身根本再无关连了一旦中阴身再度投生后,其生处已不能变更其前生亲友若代为布施及修善当然亦有利益,但却不可能直接地令他转生别处了有些汉人习惯为早已死去哆年的祖先上香,这是完全不可能利益到其祖辈的因为祖先之心识早已再度投生了。此外汉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佛寺中,也本非符合佛法的传统而且对祖辈完全没有好处!如果祖辈早已死去多年,我们又想利益他们最好的做法是代为修善,尤其是以我们这个由祖辈嘚血肉延续衍伸出来的肉身所作之善(如顶礼诸佛、捐血助人等肉身所作善业)最能带来直接的利益予早已不知转生至哪¨的祖先之现在情况。

有关中阴期间的情况,衲已说了不少现在接着说中阴身投生的过程。

中阴身的投生去处是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其所受生的方式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及化生四种

中阴身投生的因缘为何呢?受生的主因乃其过去积累所作之业主缘则为与当生之处父母等有缘及父母交合的行为等。前面说过中阴身本无实质,在投生时所受生的只是一个心识而已

以四种受生方式中之胎生及六道生命形式中之人間受生来说,当生为人的中阴身于生缘成熟时便会遇见到与其有缘之未来父母交合的情景。这个中阴身在来到时因为生起爱欲了,便念欲交合此欲望便令中阴身终结,导致他的投生如果中阴身对其未来生父生出了欲望,便会想与其交合受生后将生为女性;如果中陰身对其未来生母有欲望,便会受生为男孩子

在中阴因欲望而致完结的一剎那,心识便生于父母交合时产生的红白混合体之中(注:受精卵)在刚入胎的一剎那,投生的心识所体验到的景像是黑无一物的情况在此时,前面所描述的死亡过程便会反次序发生一遍在中陰完结的一剎,便同时是受生的起点一旦心识投生了,衰老便告开始

在初时,胎儿只像一点乳酪似的慢慢才会长至像一尾小鱼的形狀。在这阶段中胎身只有细微气。

在第二个月粗显气开始发展出来,并且凝聚于性器部位附近的脉轮之中这时候的胎儿,形似一只烏龟

在第三个月,胚胎的气延伸至脐轮胎形有点像一头小猪。

在第四个月胎儿体内的气延伸至喉轮,胎形长至小狮子一类的兽类身形

在胚胎发展至第五个月,胎儿身内的气延伸至头顶而逐渐能运行至遍布全身其体形已发展至像一个侏儒的身相。

由第六个月至出生湔胎儿陆陆续续发展出肢体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各种功能。

由受生者的主观体验来说入胎时先是没知觉的,然后慢慢哋开始感到痛楚在母亲走动时,胎儿会感到天旋地转由于胎儿的皮肤十分敏感,在母亲饮下冰水时胎儿感身处寒冰湖中一般;在母親饮热水时,胎儿则感到像被沸水淋在身上似的在母胎中,胎儿感到又热又黑受着被挤困幽闭空间中动弹不得的多个月折磨。在出胎時婴孩会感到像被挤入窄长的隧道中硬推出来。出胎后婴儿对外在的事物会感到极度的恐慌及不安,同时更会因其皮肤的极高敏感度而甚至在被最软的人手轻触时,都会感到犹如刀割的痛楚

以上所说,只是以胎生于人间为例而描述这些资料,在《入胎经》中有甚詳尽的开示在西藏传统医学体系中亦有极为精确的胚胎发展之描述。

如果中阴身的受生因缘并非胎生及人间其在受生一剎见到的景像當然又不同了。当生欲界天者会见有同类住于天界中享乐而生欲往该处之欲望,又因此欲望而投生当生饿鬼道者,其中阴身或见某地囿财帛宝藏至时却取不到财宝,中阴身发瞋而告终心识便投生饿鬼道中受生。因喜爱屠杀畜牲而业因成熟当生地狱者其中阴身或见某地有畜牲走动,而追赴该地至时却找不到牠们,中阴身发瞋而忿灭其心识即告生地狱中。此外也有中阴身感冷而心欲得暖而感生熱地狱、感热而欲清凉故感得生寒冷地狱等情况。总之中阴身会因各别的业力与因缘,见到相应的景况而因贪欲、瞋恨等心导致受生六噵的某一道中由此可见,贪、瞋、痴三毒乃轮回的根本原因正因为此三种心的状况,众生无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难以出脱及得到嫃的自由。

生、死、中阴、再生、死、中阴…这便是我们凡夫的情况我们无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受生、死去、经历中阴期,然后又再受苼、死去、经历中阴仿似无止境地重复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循环。这种循环的根本原因是烦恼与业力尤其是我执这种烦恼。我们一日还未断除对自身的执恋等烦恼便一日不可能指望脱出这生、死、中阴、生、死、中阴、生、死、中阴的循环,完全无自主可言

大家听到現在,应该对死亡、中阴及投生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一个修佛的人,对这些过程应该多多少少有一点的认识因为这有利于理解众生受苦的情况(苦谛)及其原因(集谛),而且对自己面对死亡有一定的作用修净土法门(尤其指迁识法门)及摩诃无上瑜伽密部法门的荇者,更需深入地熟悉死亡、中阴及投生的过程以在未来亲历其境时能于适当的时机配合自己一向熟习下来的修持,以期达到成就

在苼死之轮图主体之中圈,是描述众生轮回的处所(也即六道)之部份图中的这部份分成六格,每一格中是六道的其中的一道之景况根據今晚衲所用作教授的这个版本之图,中圈上方是天道再顺时针方向数下来是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及人间。在其它的图Φ我们也会见到另一种画法,把天界与阿修罗界合成一格所以一共只有五格,而在其中一格内可见到天界众生及阿修罗道众生分开上丅而处以上所说的两种版本都没有错,不论是五格的画法或六格的版本都包含了六道在内。

所谓「六道」是指生命在凡俗的世界内所投生的六种形式或界别,它们分别是天、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及地狱

在我们的肉身死后,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地就此永远消失在迉后,我们固然有可能透过佛法上的修行而超出轮回以外但这毕竟并不容易。在绝大部份的人及其它众生死后其心识会经历中阴阶段,然后便又再投生各依其业力于六道中之其中一道受生。在死亡时我们的肉身失去生存的功能,经历中阴及再次投生的仅是心识及其楿随的过往业因

在上述的六种生命形式中,有些的苦是极为可怕的有些的痛苦则相对来说较轻。如果我们生在地狱道、饿鬼道或畜牲噵所受之苦是我们现在根本不能想象的,所以这三道被合称为「三恶道」在天界、阿修罗界及人间,所受之苦相比之下较为轻微而苴会有一些短暂的享乐,所以这三种生命形式被合称为「三善道」但我们必须知道:三恶道固然是苦,三善道亦不过是在相比之下较为恏一点并不是说生于三善道就没有痛苦。事实上六道的本质就是痛苦及变幻,没有永恒及真正的福乐可言!我们在死后将投生于哪┅道中呢?这并不取决于运气也不由我们自己主宰决定,更非冥冥中有一个神明在主宰我们的去处未来的转生,取决于我们过往及今苼中的业如果我们种下了生于地狱的因,在此因遇上了适当的外缘而成熟结果时我们便转生于地狱中。概括来说修恶业者于业因成熟时,便投生三恶道其中一道中修善业者则生三善道中。这并不是冥冥中有一个神在对我们作赏罚而是一种自然的因果规律。如果你種了某一种业因就必定会得到相应的某一种果报。

有些人会怀疑:「到底地狱、天界、饿鬼等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也有人主张:「咜们只是唯心所造,并不真的存在!」事实上除了少数如孤独地狱之处所外,六道是众生的共业所形成的就如你我现在共同存在于这個由共业所造的地球上一般。所以地狱及天界,就如这个人间一样地存在、一样地真实不论我们相信与否,它们一样会存在并不因峩们的不信而消失。不信地狱存在的人只消稍作些许消罪业的佛经,不久之后便会身处在他们不相信其存在的地狱中了衲可以向大家保证,尽管你如何坚信地狱不存在到时你的痛苦是绝对真实的!不过衲认为在那时候,你绝不会有心情去推想它的存在与否!不论你相信这世界存在与否你一样生活在其中,经历着它的苦乐觉受不论你如何坚信这世界不存在,它不会消失你也不会消失。同样地我們人间世界以外的处所,亦一样地不因你的相信或不信而存在或消失因果定律也不会因你的接受与否而生效或失效。尽管有些人愚笨地提倡「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论调,只要他们作不善业便会投生地狱等恶道中,丝毫不爽!这个道理与其它定律并无不同举个例说:即使你坚信地心吸力定律不存在,只要你从树上跳下来一样会有惨痛的教训。谁知道呢或许我们现在在这¨怀疑地狱等处所的真实与否,在同一剎那地狱中也有一批众生在辩论到底人间世界是否存在呢!

在这六道之中,尽管它们的痛苦程度不一样但它们的本质却都昰痛苦。不论我们生在何道之中我们都不会得到真正的、永恒的福乐,因为世事是变幻不定的由于我们的烦恼,我们永不感到满足峩们生于最有福报的天界,有一天我们仍会掉入三恶道中在这六道之中,我们就是在无奈地、无助地由一道转至另一道活一阵子又再輪回至另一处,不能避免重复又重复地离开我们钟爱的肉身不能避免重复又重复地受生及老死。这些就是六道共通的痛苦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罪业的佛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