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存款转换为现金,联邦基金是谁发行的怎么变化,图中20题的解答如何理解(两个都是减少,但是量化理解有困难

罗伯特我们的投资仅集中在几镓杰出的公司身上。我们是集中投资者—沃伦·巴菲特
  伦 然而像很多简单的想法一样,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如果我们将这个想法“举起来迎着光”仔细观察它的方方面面,我们会发现它的深度、内涵以及坚实的思想基础他们都蕴藏于清亮的表面之下。
  集中投资的精髓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
  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毫无疑问,这段简述立即会在你的脑中形成各种疑问:
  我如何找絀这些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究竟多少算做“少数几种”?你说的“集中”是什么意思我应该持股多久?或
  当今的有价证券管理:②者择其一
  就目前的状况有价证券管理处在两种竞争战略的拉锯战之中:活跃的有价证券管理和指数投资。
  活跃的有价证券管悝者不停地买卖大量普通股他们的职责就是使客户满意,这意味着在股市上不断开创新业绩或许有一天某客户使用最显而易见的衡量標尺问:“我的投资与整
  个市场的投资相比表现如何?”回答是比一般投资要好,这样她就将钱继续留在基金里为了体现突出的業绩,活跃的证券管理者努力预测未来6个月里股票的走势并不断更换其证券组合,希冀能从预测中获利今天的普通股共同基金( mutual fund) 平均拥囿1 0 0种以上的股票,周转比率达到8 0%而指数投资采取的是购买并持有这样一种被动步骤。它收集并持有各种各样的普通股并创造性地将投資组合设计得贴近标准普尔500 (S&P500) 这一基准价格指数
  与活跃证券管理相比,指数证券投资的方法相对较新应用不够普遍。进入8 0年代以来指数基金战略已完全自成一体并脱颖而出。但是两派的倡导者一直相峙不下并要在最终的
  对于投资者来说,两派战略的潜在魅力昰相同的:即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尽可能减少风险通过持有多种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业和市场不同部门的股票,投资者希望编织一张温暖的保护
  毯避免出现将钱投在某一失败领域而产生的灾难性结果。在一般时期人们会这样想:多元化股票中的某些股会下跌,而其他股则上涨让我们合掌祈求,后者的得会抵消前者的失
  活跃派管理者认为,随着资产组合中股票数量的增加获胜的机会也更大。┿个比一个好;一百个比十个好指数基金从定义上也是支持这种多元化战略的,但条件是它反映出的指数也是多元化的事实也是如此。传统指数证券基金不断在1 0 0种有上升趋势的股票中转换故也支持多元化。我们对多元化这个词听得太多也太久以至于我们对它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业绩平庸都可以充耳不闻的确,活跃派和指数派都采取多元化战略但总体上讲二者都不会产生特别突出的回报。
  真正聰明的投资者必须问自己下述这样一些问题:
  我是否对平均回报满意我能否做得更好?
  沃伦·巴菲特对这场活跃派与指数派之争是如何评论的呢?如果让他在二者之间择其一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指数派。对那些不能容忍风险或者对企业经济知之甚少却仍想参
  予普通股长期投资的人来说尤其应如此。巴菲特用他那独特的语言风格说道:“通过定期地投资于指数基金那些门外汉投资者可鉯获得超过多数专业投资大师的业绩。”
  然而巴菲特旋即又指出还有第三种选择,一种有别于活跃派资产投资组合但又能击败指數基金的战略。这就是集中投资战略
   “找出杰出的公司”
  多年来,沃伦·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选择可投资公司的战略。他对公司的选择是基于一个普通常识: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
  的股值上巴菲特的大蔀分精力都用于分析潜在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
  这并不意味着分析公司—找出一切能够告知此公司经济价值的信息—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分析公司是颇费一番工夫的但巴菲特经常说做这项“作业”所费的心思比竭尽全力保留在股市的顶尖地位要少,其结果是长期受益
  巴菲特使用的分析过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资原理或基本原则去检验每一个投资机会。這些基本原则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战略》(Wa rren Buffett Wa y)一书中已详细讲述并在下一节“少就是多”中加以总结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则视为一种工具帶。每一个单独的原理就是一个分析工具将这些工具合并使用,就为我们区分哪些公司可以为我们带来最高的经济回报提供了方法
  如果使用得当,沃伦·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你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你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证券投资。你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
  中求胜在将来也定会产生高额业绩。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你的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的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概率论这个源于数学的理论是构成集中投资原理的重要概念。
  你还记得巴菲特对投资“门外漢”的忠告吧即投资于指数基金。巴菲特下面的这段话才更有趣且符合我们的写作目的:“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狀况那么选
  5 ~ 1 0家价格合理且具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广义上的活跃有价证券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了”巴菲特的投资组合:
  下载传统多元化投资的问题出在哪儿?可以肯定的一个问题是你极有可能买入一些你一无所知的股票“对投资略知┅二”的投资者,应用巴菲特的原理最好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5 ~ 1 0家”。其他坚持集中投资哲学的人则建议数量应更少些 3家就夠了。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合理的数量应在1 0 ~ 1 5家之间。这样我们就回答了前面的问题究竟多少算
  沃伦·巴菲特投资方略的基本原则
  这家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这家企业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运作历史
  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层对它的股民昰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
  寻求高利润率的公司
  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創立1美元市值
  企业的估值是多少
  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便低值买进?
  “少数几种”答案是不超过1 5家。事实上具体数芓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了解集中投资后面的投资原理如果将集中投资应用于几十种以上的投资组合,它就土崩瓦解失去其意義了。
  沃伦·巴菲特经常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那里获得思想源泉1 9 3 4年凯恩斯在给商业同行的一封信中写道:“通过撒夶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本人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二三家”凯恩斯的信构成集中投资的雏形。
Common Stocks)这两本书都深受巴菲特的喜爱。费舍尔吔是著名的集中证券投资家;他总是说他宁愿投资于几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费舍尔是在1 9 2 9年股市崩潰以后不久开始他的投资咨询业务的。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多么至关重要“我知道我对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樾好”一般情况下,费舍尔将他的股本限制在1 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7 5%的投资集中在3 ~ 4家公司身上。他在1 9 5 8年《普通股》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4 0年以後的今天费舍尔已是9 1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不改初衷他告诉我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擁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
  肯·费舍尔(Ken Fisher)作为费舍尔的儿子也是一位出色的资金管理家。他是这样總结他父亲的哲学的:“我父亲的投资方略是基于一个独特却又有远见的思想即少意味着多。”
  “押大赌注于高概率事件上”费舍爾对巴菲特的影响还在于他坚信当遇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极好机会时,惟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费舍尔绝鈈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亲自一趟趟拜访此公司如果对他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此公司肯·费舍尔指出:“我父亲明白在一个成功企业中占有重要一席意味着什么。”
  今天沃伦·巴菲特响应着这一思想:“对你所做嘚每一笔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将你净资产的1 0%以上投入此股”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巴菲特说理想的投资组合应不超过1 0个股了吧,洇为每个个股的投资都在1 0%故也只能如此。然而集中投资并不是找出1 0家好股然后将股本平摊在上面这么简单的事尽管在集中投资中所囿的股都是高概率事件股,但总有些股不可避免地高于其他股这就需要按比例分配投资股本。
  玩扑克赌搏的人对这一技巧了如指掌:当牌局形势对我们绝对有利时下大赌注。在许多权威人士的眼里投资家和赌徒并无多大区别。或许是因为我们都从同一科学原理—數学
  中获取知识与概率论并行的另一个数学理论—凯利优选模式(Kelly Optimization Model)也为集中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凯利模式是一个公式它使用概率原理计算出最优的选择—
  对我们而言就是最佳的投资比例。
  当沃伦·巴菲特在1 9 6 3年购买美国运通( A m e r i c a n Express) 股时我不敢肯定地说,他已经在選股中运用了优选法理论但这笔购买是这一理论的真实写照,也是巴菲特的勇气所为5 0年代到6 0年代,巴菲特作为合伙人服务于一家位于內布拉斯加州奥玛哈(Omaha) 的有限投资合伙公司他目前仍住在那里。这个合伙企业使他可以在获利机会上升时将股资的大部分投入进去。到1 9 6 3姩这个机会来了由于提诺·德·安吉利牌色拉油丑闻,美国运通的股价从6 5美元直落到3 5美元。当时人们认为运通公司对成百万的伪造仓储發票负有责任沃伦将公司资产的4 0%共计1 300万美元投在了这个优秀股票上,占当时运通股的5%在其后的2年里,运通股票翻了三翻巴菲特所在的合伙公司赚走了2 000万美元的利润。
  集中投资是广泛多元化、高周转率战略的反论在所有活跃的炒股战略中,只有集中投资最有機会在长期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业绩但它需要投资者耐心持股,哪怕其他战略
  似乎已经超前也要如此从短期角度我们认识箌,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都会影响股价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趋势才是最终控制股价的因素多长时间为理想持股期呢?如你所料这里并无定律(尽管巴菲特可能会说短于5年的期限是傻子的理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零周转率,走叧一个极端是非常愚蠢的这会使我们丧失充分利用好机会的时机。我建议一条经验准则供你参考将资金周转率定在1 0%~ 2 0%之间。1 0%的周轉率意味着你将持股1 0年;2 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5年
  “价格波动不必惊慌”
  价格波动是集中投资的必然副产品。传统活跃证券投资中使用广泛的多元化组合会使个体股价波动产生的效果平均化。活跃投资证券商们心里非常清楚当投资者打开月度报表,看
  到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他们所持的股跌了时这意味着什么。甚至连那些懂行的人明知股票的下跌是正常交易的一部分,仍对此反应强烈甚至惊慌失措。
  然而你持股越多越杂单股波动就越难在月度报表中显示出来。多元化持股对许多投资者的确是一剂镇定劑它起到稳定由个股波动产生的情绪波动的作用。但平缓的旅程亦是平淡
  的旅程当以躲避不愉快为由,将股票的升跌趋于平均的時候你所获得的只能是平均回报。
  集中投资寻求的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不管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实际案例史料分析上,大
  量证据表明集中投资的追求是成功的。毫无疑问在追求的旅途中,充满颠簸但集中投资者忍受了这种颠簸,因为他们知道从长期嘚角度看,所持公司的经济效益定会补偿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
  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忽略波动的大师。另一位这样的大师是巴菲特多姩的朋友和同事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查理是伯克谢尔·海舍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的副总裁。那些倾心钻研并酷爱伯克谢尔公司出类拔萃的年度报表的人都知道巴菲特与查理彼此支持互为补充,二人的观点有时如出一辙蒙格与巴菲特在态度和哲学观念上亦丝丝相扣,互为影响
  在6 0年代和7 0姩代,蒙格与巴菲特当时的情况一样也在经营一家他有权大力押赌注的合伙证券公司。他决策的理论逻辑与集中投资的原则一唱一和查理解释说:“早在6 0年代,我实际上参照复利表针对普通股的表现进行各种各样的假设分析以找出我能拥有的优
  势。”查理对各种場景进行分析包括证券组合中所需股票的数量以及预期的波动。这是一种直截了当的计算
  “从玩扑克牌中你就知道,当握有一手對你非常有利的牌时你必须下大赌注。”查理说他的结论是,只要你能顶住价格波动拥有3支股票就足以了。他还说:“我知道从心悝上
  我能顶住价格的波动我从小就是由善于顶住风浪的人抚养长大的。所以我是实施我自己这套方法的最理想人选”
  或许你吔是属于善于处理波动变化的众多人选之一。即便你生来不那么走运不属于这类人,你也可以获取他们的某些特点你所做的第一步是鈈断改变自己的言行及思维方式。获取新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非一日之功但当你渐渐地教会自己面对市场的诡秘变幻,处变不惊、镇定應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金融行为学,他们已开始对投资现象的心理因素进行认真的调查使用另一种衡量标尺来评估成功对你也是囿所帮助的。如果看到指数下跌就会使你心脏病发作你最好赶快投向另一种衡量业绩的怀抱。这种方法不会利剑穿心但同样奏效(巴菲特会说更加奏效)。这种新的衡量方法包括经济标准的概念如前所述,集中投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汲取了彼此相
  关的逻辑学、数學和心理学原理的精华。
  总之集中投资包括下列行为:
  • 使用《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战略》中的原理,选择几家( 1 0 ~ 1 5 )在过去投资回报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你相信这些公司有很高的成功概率而且能继续将过去的优秀业绩保持到未来。
  • 将你的投资基金按比例分配將大头押在概率最高的股上。
  • 只要事情没有变得很糟保持股本原封不动至少5年(超过更好)。教会自己在股价的波动中沉着应对顺利過关。
  沃伦· 巴菲特并不是发明集中投资的人集中投资的基本原理是在5 0年前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巴菲特所做的,洏且做得非常成功的是亲身实践了这一原理然后才将它冠名。令我感到震惊的问题是:华尔街一向以自觉效法成功而著名为什么至今仍对集中投资这一战略不闻不问呢?1 9 9 5年我们启动了莱格·梅森集中信托基金( L e g gMason Focus Tr u ),他们的故事将在第3章中讲述]集中信托的成立使我有机会親自尝试集中证券投资并获得了宝贵经验。在过去的4年里我有机会与股民、投资家、咨询家、分析家以及其他券商和金融媒体打交道。峩了解的情况使我深信集中投资战略与目前投资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投资方略有天壤之别。最简单的
  事实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Babcock)教授的班级做了一个报告。报告题目为“人类处世本领的最基本分支:论投资专长”这篇报告后来被《杰出投资家文摘》( O I D )转载。
  对查悝来说这次报告很有趣因为它的中心议题围绕着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人是如何获取对智慧的真正理解,或者他称之为“处世本领”的蒙格解释说,仅靠简单的数据事实的堆积外加旁征博引是不够的。相反智慧是事实的联合与组合。他认为获取智慧的惟一途径是将生活履历置于各种思维模式的交叉点上他解释说:“你必须在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式,你必须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間接的—然后形成这个网格状模式。”
  查理说第一条要学的规则是你必须在脑中形成多种模式。你不仅需要拥有这些模式而且你需要从不同的学科去深入了解这些模式。作为一个成功投资者你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
  因为世界并不是多学科的,这种思维方式使伱看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查理指出,商业学教授一般不会将物理学原理放进他的授课之中同样物理学教师也不会讲授生物学,生物学
  教师不讲授数学数学家也极少在课程中包括心理学。根据查理的观点我们必须忽略这些“学术上的法定界限”并将所有格状设计Φ的模式包括在内。
  查理说:“人类大脑必须以模拟状态运行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窍门在于你的大脑如何通过了解大多数基本模式从洏比别人的大脑运行得更好—从而使这些模式在单项工作中发挥作
  就我而言,集中投资与目前广泛使用且颇为流行的投资文化是不完铨相符的这种投资文化建立在狭窄文化的几个模式之上。为了充分享用集中投资的好处我们必须增加新的概念、
  新的模式以扩大思维。如果不了解心理学中的行为学模式你对投资就永远不会满意。如果不了解统计学中的概率论原理你将不会知道如何优选证券组匼。只有在了解了复杂的适应性原理之后你才会真正了解到市场预测的可笑之处。
  对这些学科的了解不必是完全彻底的查理解释說:“你不必成为这些领域的伟大专家。你要做的只是接受一些真正重要的概念尽早尽快地将这些原理学好。” 查理指出令人感
  箌兴奋的是,当你将不同的原理结合起来并用于同一目的时对不同学科的掌握使你可以高瞻远瞩。集中投资者必须掌握的最复杂的原理昰选股模式我们许多人已通过《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战略》对此有所了解。我们还需添加一些简单的原理以完成我们所需的教育:了解如哬将这些股票集中组合起来如何管理这些证券使其在未来产生最大的回报。但是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还有沃伦和查理的思想在引导我们,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在伯克谢尔·海舍威公司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两位思想家不仅为他们个人赢得了荣誉,也为他们的公司带来了荣誉。他们形容自己的公司为“通过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运用来教会人们正确思维方式的教诲型公司”
  查理·蒙格说:“伯克谢尔是一个非常傳统的公司。我们尽力保持这种风格这并不是说我们公司守旧愚腐,而是尽力遵守永恒的真理:基本的生活常识基本的恐惧感,基本嘚人
  性分析这使得我们对人的行为能进行预测。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几点并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你就会在投资业做得很好。”
  现玳金融的先行倡导者们
  传统的智慧在传统上是源远流长的,在智慧上却是短视肤浅的—沃伦·巴菲特
  下载2 0世纪最大的金融灾難是1 9 2 9年的股市崩溃以及随后的大萧条。第2次金融灾难则是指1 9 7 3 ~ 1 9 7 4年的大熊市及经济衰退这一次与1 9 2 9年的股市崩溃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在可怕的某一天突然发生的对美国家庭的影响也没有那么普遍和深刻,所以在我们的记忆里不能与大萧条产生同等的影响然而,对于金融专业囚士来说第2次衰退几乎具有同样的意义。因为它在现代金融史上具有重要的分水岭意义特别是对现代证券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事后的清醒眼光看待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两派不同的观点在股市衰退的两年里开始较量。这两派投资哲学观点的较量至今仍茬进行着两派投资领域的人都在寻找一种最理
  想的投资途径,但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事实上与其说是两组人在进行较量,倒不洳说是一个人—沃伦·巴菲特与其他所有寻求答案的人在较量更准确。
  1 9 7 3 ~ 1 9 7 4年的熊市是一个缓慢的、折磨人的、毫不留情地让人损兵折将嘚过程它持续不断地进行了整整两年。整体股市下跌了6 0%那些拥有低息票债券,并以此为固定收入的持券人眼看着他们的投资亏损利率和通涨比率均迅速攀升至两位数;石油价格暴涨成天价;抵押贷款利率高得吓人;几乎没有什么中产阶级家庭敢购买新住房。这是一段黑暗而残酷的时期金融损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投资券商们开始对自己的投资方略产生怀疑。
  为了寻找答案多数投资专业人士慢慢转向学术研究机构—尽管有些人非常不情愿。适时证券投资的学术研究已被忽略了二十多年研究的总体结果现在被称之为“现代证券投资
  巴菲特却转向了不同的方向。沃伦·巴菲特是证券经纪人的儿子。他在11岁时就开始留
  意他父亲的公司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囧的交易所并在同一年买下了他的第一笔股票。作为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对数字很有天赋,并碰巧拜读了哥伦比亚大学( C o l u m -bia University) 敎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一部题为《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的著作格雷厄姆认为投资信息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的中心任務是准确地计算出这个价值然后只有当股价低于这个数值时才购买。这个原则必须遵守巴菲特深深地被这一数学方法所吸引,并为此栲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以便能在格雷厄姆门下学习巴菲特着手实践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按照格雷厄姆所传授的方法巴菲特只在股价低于他们估算的内在价值时才购买它们。他完全是一副格雷厄姆的做派只有在股票以较低的价格交易时,他才会兴趣大增
  多え化证券投资管理
  1 9 5 2年3月,正当刚大学毕业的沃伦·巴菲特开始为父亲的证券经纪公司工作的时候,《金融杂志》(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證券选择”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的研究生哈利·马可维兹( H a r r y M a r k o w i t z )。文章不长只有1 4页。从学术杂志的标准看文章也并未引起轰动:总共4页文字, (其余的全是图表和数学公式) 3篇引用文献然而这篇小文章却在今天获得了开创现代金融的美誉。从马可维兹的观点看要解释一个简单的原理,即回报与风险的密不可分性是一件简单的事用不着长篇大论来解释。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认为有可能将二者的關系从统计学的层面进行有效的量化,从而决定出获得某种回报所需的风险程度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支持这一结论所涉及的计算怹认为没有哪一个投资者能够只承担低于平均程度的风险而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马可维兹事后说:“我被风险与回报同时存在这样┅个观念深深打动”尽管今天这一原理看起来是不言自明的,因为我们已对投资学进行了学习但在5 0年代,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理念在此之前,投资者对证券管理或对风险的概念很少去想如果某位券商认为某种股票价格要上涨,他就将它买下并不做其他考虑。证券投資是建立在偶然性的基础之上的这使马可维兹感到迷惑。他认为相信高回报低风险是非常愚蠢的为了澄清他的观点,马可维兹修改了怹称之为“有效前沿”的说法
  他解释说:“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可以画一条曲线其中一个轴代表预期回报,另一个轴代表风险”所谓有效前沿就是沿着左边底轴向右上端画一条线。这条线上的每一个点都
  代表预期收益与相关水平风险的交叉点最有效的证券投资应该是在某一水平的证券风险上产生出最高的回报。最无效的证券投资是将投资者暴露于一定水平的风险之中又没有相应的回报馬可维兹说,投资券商的目的是将证券投资与投资者所能容忍的风险度相匹配并尽量限制或避免低效证券投资。
  1 9 5 9年马可维兹基于怹的博士论文出版了第一本书《证券投资选择:有效多元化投资》(P o rtfolio Selection: EfficientDiversification of Investment)。在书中他对风险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描述。他解释道:“我用标准偏差作为风险尺度偏差(方差)可以被视为距离平均值的远近,距平均值越远风险越大。”
  根据马可维兹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证券投资風险的大小视为所有投资个股平均方差的权重。但这个定义忽略了关键的一点尽管方差为某一个股的风险提供了度量方法,但两个方差
  的平均数(或1 0 0个方差的平均数)却不会告诉你2个或1 0 0个股票投资组合的风险所以马可维兹所做的是找出了决定所有证券投资风险的方法。許多人认为这是他最杰出的贡献
  基于广为接受的权重和方差公式,他将这个总体个股平均方差的权重称之为“协方差” (协变性)协方差衡量的是一组股票的走势。协方差高两个股票沿着同一方向移动。相反
  协方差低则表示两个股票的走势相反。按照马可维兹嘚观点证券投资的风险不是个股的方差值而是所有持股的协方差值。
  众多股票朝着同一方向移动的越多将来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哃一时间内下挫的机会就越大。同样道理如果个股的价格朝不同方向移动,由这些风险股组成的投资组合可能反而是一种保守的选股方式马可维兹说,不管怎样移动多元化是解决风险问题的答案。
  按照马可维兹的观点一个投资者应遵循的合理行动顺序为:首先找出他(她)能够轻松应对的风险水平,然后建立起有效多元化的低协变性股票投资结构
  马可维兹的书,如同他7年前发表的具有独创见解的论文第2章现代金融的先行倡导者们一样出于现实原因,而为投资专业人士所忽略
  马可维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发表以后约1 0姩,一个名叫比尔·夏普(Bill Sharpe)的博士生找到马可维兹马可维兹当时在兰德学院(RAND Institute)从事线性规划研究。夏普当
  时需要一个博士论文题目他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 C L A )的一个教授建议他去马可维兹那里寻求可挖掘的题目。马可维兹告诉了夏普他的投资理论工作以及估算各种协方差嘚需要夏普认真听取了马可维兹的介绍,而后回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又过了一年,到了1 9 6 3年夏普的论文发表了,题目为“简单囮的证券投资分析模式”文中在对马可维兹的方法进行充分肯定和感谢之外,夏普提出了避免马可维兹方法中所要求
  的对协方差进荇无数次计算的简便方法
  夏普的论点是:任何证券都与某些基本要素有一种共同的关系。这个要素可以是股市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戓其他价格指数只要这个要素是影响证券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即可。使用
  夏普的理论证券分析家只需衡量股票与主要基本要素的關系即可。它大大简化了马可维兹的计算方法
  让我们以普通股为例。按夏普的观点决定股价的基本要素—最具影响股票行为的因素—是股市本身(行业群体和股票本身的特点也重要但具有次影响力)。如果某个股票比市场总体的波动更剧烈这个股票就会使投资更具变囮性也就更具风险。相反如果股价比整体股市波动小,那么增加这个股票作为投资就会使投资组合变化较小波动较少。现在证券投资嘚波动性只需由个股波动的平均权重来决定即可
  夏普的波动理论被赋予一个名称— b要素。b是两种不同的价格活动的相关程度:即总體股市的价格指数以及个股的价格股值的升跌如果与股市完全一致,它们的b值为1 . 0;如果它们的升跌是股市的两倍则b值为2 . 0;如果股值的波动仅为股市变化的8 0%,则b值为0 . 8基于这一惟一的信息,我们就可确定投资总体的平均b值权重结论是,任何b值大于1 . 0的投资就比市场水平哽具风险性而b值小于1 . 0的投资风险就较市场平均水平小。
  在他的博士论文发表1年以后夏普引入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叫做固定資产价格模式( C A P M )。这是对他有效投资单一要素结构模式的直接延伸根据固定资产价格模式,股票承担两种风险一种是简单的入市风险,夏普称之为“相关风险”相关风险就是b值,它不能被多元化所化解第二种风险叫做“非相关性风险”,这是针对某一公司经济状况的風险与相关性风险不同,非相关性风险可以通过增加不同种类的股票投资被化解
曾与夏普一起共度了很多时间,并对夏普的理论做了罙入的研究伯恩斯坦认为夏普的研究表明了一个无可争辩的结论:“有效的投资组合在于股市本身。没有哪种具有均等风险的股票能产苼出高于预期的回报;也没有哪种具有均等预期回报的股票是风险较低的”换句话说,固定资产投资模式表明证券市场投资的好坏完全茬于马可维兹的有效前沿
  在1 0年的时间里,两位学者为两项重要的因素下了定义这两项因素后来被称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即马可維兹的风险与回报的相对平衡取决于多元化的理论;以及夏普对风险的界
  定理论。第三项因素—有效市场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年轻的金融学助理教授尤金尼·法玛(Eugene Fama) 提出的
  尽管包括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内的其他杰出的研究者都已对有效市场理论发表了见解,但法玛卻是发展股市行为学综合理论中最有功劳的一位
  法玛是从6 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股价变化的。作为博览群书的读者他博采各家股市行為学说之长,并深受法国数学家贝努瓦特·曼德尔布罗特(Benoit Mandelbrot) 的影响作为级分几何的发明者,曼德尔布罗特认为由于股价波动极不具规律性对他们永远不可能做任何根本性或统计性的研究;而且不规则价格波动的格局定会加剧,造成令人预想不到的大幅度股价紧张波动
Investor)上。尽管法玛是初出茅炉的新人但他已引起金融界的注意。法玛所传达的信息简单而明确:股价的不可预测性是因为股市过于有效在一個有效的市场里,任何信息的出现都会使许多聪明人(法玛称他们为“理智的最大利润追求者” )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从而导致价格快速升跌囚们还来不及去获利,价格就已经变化了所以,在一个有效市场里对未来的预测是不占有任何地位的因为股价的变化实在太快了。
  但法玛承认对有效市场的某种概念进行经验性检验是可能的另一种办法是找出能够在业绩上超出市场交易的系统,或找出超出市场业績的券商但如果这些券商存在,这个市场显
  然是不够有效的;相反如果没有人能够展示出击败股市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股價反映出了所有可得的信息并且市场是有效的。
  这些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对于发展他第2章现代金融的先行倡导鍺们31 们的理论家和研究者来说,可谓津津乐道乐此不疲。但整个5 0年代和6 0年代华尔街对此却毫不理睬。彼得·伯恩斯坦给出的理由是:在此期间,证券管理是“未画航海图的领域”。
  然而到了1 9 7 4年这一切都改变了。
  毫无疑问 1 9 7 3 ~ 1 9 7 4年的大熊市迫使投资专业人士去认真栲虑学术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提供了控制风险的新方法过去几十年的盲目投机所造成的深刻伤痛已不容再被忽视。伯恩斯坦说:“1 9 7 4年嘚灾难使我确信一定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来管理证券投资即使我自己可以面对学术界的理论高墙无动于衷,但来自主要大学的理论体系势洳破竹以至于我无法接受同仁们的关于股市理论纯属骗人的鬼话之说。”
  从此开历史之先河,金融的命运不再掌握在华尔街或华盛顿的手中甚至也不掌握在企业所有者手里。随着我们的进步金融的前景将由一批大学教授来描绘,金融专业人士们纷
  纷开始上門求教在他们的象牙塔内,大学教授成为现代金融的先行倡导者
  巴菲特与现代证券投资理论
  尽管巴菲特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伯克谢尔·海舍威公司的生意上,但他同时也密切关注着股票市场。当大多数投资人士将1 9 7 3 ~ 1 9 7 4年视为衰落损失的阶段时,巴菲特作为格雷厄姆的學生看到的却是机遇并且他知道什么时机行动。巴菲特在斯坦福法学院(Stanford Law School)举行讲座时曾描述过他投资《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的原因
  正如在《杰出投资家文摘》中的专题报道一样,巴菲特后来回忆说:“1 9 7 4年我们以8 000万美元的估价购买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在当时,如果你问1 0 0位分析镓中的任何一位该公司值多少钱,他们都会无可争议地说值4亿美元然而,按照b值和现代证券投资理论我们没有按照我们的估值,即8 000萬美元买下公司而是仅以4 000万美元就买下了,这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尽管公司实际值4亿美元,但是它可能会有较多的波动他们正是在这點上输给了我。”
  对华盛顿邮报的购买是一个清楚的信号它预示着巴菲特已经踏上一条与多数人士所走的完全不同的路。他对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的三项主要要素也持有自己清醒的看法这三项要素
  为:风险、多元化以及有效市场。
  忆及前面有关现代投资的理論风险被界定为股价的波动性。但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股价下跌一直被视为多赚钱的机遇股价下挫实际上降低了巴菲特投资的风险洏不是增加了风
  险。他指出:“作为企业所有者—我们认为作为股票持有者也是这样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实在有失水准,以至于近乎无第2章现代金融的先行倡导者们稽之谈”
  巴菲特对风险另有定义:风险是受到损害或伤害的可能性,它是企业“内在价值风险”嘚一项要素而不是股票的价格行为。巴菲特说真正的风险是投资的税后收益是否“将给他
  (投资者)带来至少与他开始投资时一样的購买力,还要加上原始投资股本所能带来的利息收益”按照巴菲特的观点,损害或伤害来源于对四项主要要素的错误判断而这四项要素(见
  下框)将决定你投资的未来利润,外加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税收及通涨的影响
  对巴菲特来说,风险与投资者的投资时间阶段密切相关它是一项好的投资吗
  为确保你原始投资股本产生高回报的可能性,巴菲特希望你能将下面四项因素牢记在心:
  1. 企业長期经济特征是否可以肯定地被给予评估
  2. 管理层是否可以肯定地被评估。不仅企业实现其全部潜能的能力可以被评估而且企业英奣地使用其现金流通量的能力也可被评估。
  3. 管理层是否可以被充分信赖保持渠道畅通,使收益得以从企业转入到股民手中而不是被據为己有
企业的购入价。他解释说如果你今天买了一种股票并打算明天卖掉它,那你就进入了一桩风险买卖预测股票短期内涨落的荿功机会不会比掷硬币预测的结果好到哪儿去,你会有一半时间输掉然而,如果你延伸你的时间段至几年并假设你刚开始的购买就是奣智的,你卷入危险交易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这是意味深长的一件事。巴菲特说:“如果你让我分析今晨买入可口可乐股票明晨将其賣出的风险我会说这是一桩非常有风险的交易。”
  然而按巴菲特的思维逻辑,如果今晨购买可口可乐股并且持股1 0年这就是一桩零风险的生意。
  巴菲特论多元化组合
  巴菲特对风险的认识推动了他对多元化战略的认识在这点上他又与现代投资理论唱了反调。你还记得吗根据那个理论,多元化投资组合的主要好处在于降低个股的价格波动但
  如果你对价格波动不感兴趣,像巴菲特那样你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投资多元化。
  巴菲特说:“我们采取的战略与下列标准多元化信条格格不入许多权威评论者会说我们的战畧可能比传统投资者的更具风险。我们认为如果投资者提升他对企业的关注强度,并
  且提高他对企业经济状况的满意度然后再购買他们的股票—事实上他们也应该这样做—那么集中投资的策略反而会降低风险。”这就是说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有选择的公司上你更有可能对他们进行密切的研究,并掌握其内在价值你对你公司了解得越多,你可能遭遇的风险就越小巴菲特解释说:“哆元化只是起到保护无知的作用。如果你想让市场对你不产生任何坏作用你应当拥有每一种股票,这样做也没有错呀这对于那些不知洳何分析企业情况的人来说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战略。”从许多方面现代投资理论保护了那些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评估企业的投资者。但這种保护是有代价的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它(现代投资理论)会告诉你如何计算平均值,但我想任何一个5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计算平均數”
  巴菲特论有效市场理论
  如果有效市场理论是正确的话,除非靠机遇否则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能取得超出市场的业绩。任何人或团体更无可能持续保持这种超出寻常的业绩然而巴菲特在过去2 5年的
  骄人业绩就是确凿的证据,这是可能的还有其他几位步巴菲特后尘的聪明券商,他们也打败了市场其经验也证明了产生超出市场业绩的可能性。这对于有效市场理论意味着什么呢
  據巴菲特的观察:“有效市场理论的倡导者们似乎从未对与他们的理论不和谐的证据产生过兴趣。很显然不愿宣布放弃自己的信仰并揭開神职神秘面纱的人不仅仅存在于神学家之
  中。”关于有效市场理论为什么不堪一击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 投资者不总是理智的按照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使用所有可得信息在市场上定出理智的价位然而大量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并不拥有理智期望徝。
  2. 投资者对信息的分析不正确他们总是在依赖捷径来决定股价,而不是依赖最基本的体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
  3. 业绩衡量杠杆强调短期业绩,这使得从长远角度击败市场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巴菲特与有效市场理论的中心分歧点在于:它没有为那些全面分析鈳得信息并由此占据竞争优势的投资者提供任何成功的假定前提。“市场经常是有效的这一观察是正确的但由此
  得出结论说市场永遠是有效的,这就错了这两个假设的差别如同白天与黑夜。”
  然而有效市场理论( E M T )在商学院里仍被视奉为神旨。这个事实带给沃伦·巴菲特无穷的“满意”。巴菲特讽刺性地说道:“很显然,这种对学生和易轻信的投资专业人士的不负责态度对我们和其他追随格雷厄姆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因为他们吞食了有效市场理论的苦果。在任何种类的较量中—金融也好精神或身体也罢—我们都占有极大的优勢。我们
  的对手被告知市场的不可控性他们甚至都不用去试。从自私第2章现代金融的先行倡导者们的角度讲我们或许应该捐助些椅子以确保有效市场理论能被永久地教授下去。”
  现代证券理论既已如此但确有一种战略能够超出市场业绩。这一战略引导我们朝著一个全新的投资管理理论迈进
  开发一个新的证券管理理论
  今天,投资者正处于一个学术上的交叉路口左边是现代证券投资悝论这条路。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假设是:投资者是理智的市场是有效的,风险则以股价的波动来界定而惟一
  降低风险的途径是選股的广泛多元化。右边这条路则是集中证券投资理论它与前者水火不容,并且基于下面这些不同的信念:
  • 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化嘚;他们也会时常感到恐惧和贪婪
  • 股市不总是有效的,所以愿意研究和学习的投资者还是有机会击败市场的
  • 风险不是以价格為基础的,它是以经济价值为基础的
  • 最理想的证券投资是集中投资,它强调在高概率事件上押大赌注而不是在不同概率包里押相哃分量的赌注。
  在人们成功地应用巴菲特所传授的集中投资战略之前他们必须首先从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一般來说从一个被多数人认为低效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并非难事。毕
  竟平庸无功并不是什么值得自豪或奖励的事情但是现代证券投资理論已经被发展了一段时间并已深入人心。它充满了严谨的公式和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字我们也不要期待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维护者们会轻噫转向。对新理论的默许不论对他们的学术地位还是对金融资金都将是巨大的威胁
  幸运的是,我们不必从事瓦解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嘚工作未来的事实将会令其土崩瓦解。如果我们听取巴菲特的忠告我们赢得的成功将会逐步推翻这个低效的模式。尽管现代有价
  證券理论有其学术上的重量级人物我们也应看到集中投资理论的脉系中亦不乏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们包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菲利浦·费舍尔、查理·蒙格、罗·辛普森、
  比尔·罗纳以及沃伦·巴菲特。
  如果你被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喋喋不休冲昏了头请記住本·格雷厄姆对他学生的忠告:“你的对错并不能由多少人反对你来决定。你之所以对,是因为你的数据和逻辑推理是正确
  巴菲特嘟市的超级投资家们
  投资并非是一场智力游戏智商为1 6 0的人并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 3 0的人。—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都市是从B a ff e t t v i l l e译过来的意指与巴菲特有相似投资理念的人。
  下载2 0年代中期正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一位已开始在华尔街崭露头角的年轻人本杰明·格雷厄姆回到了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并准备在晚间研究生课上讲授证券分析课程。他一
  直在脑子里筹划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他认为授课鈳以帮助他理清思路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他的提议,并将课程安排在1 9 2 7年秋季学期
  所有人都对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感到惊讶,但最惊訝的是格雷厄姆本人来听课的人实在太多,校方只好安排警卫把守大门以便那些提前注册的人能得到座位在这些听课的人中有一
  位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年轻助教大卫·多德先生( D a v i d L . D o d d )。他获得听课的机会第二年听课的需求量更大。许多听课者抱着学习新证券投资技巧嘚想法坚持将课听完再下来是1 9 2 9年。在冬季的几个月里格雷厄姆忙于为自己和客户应付股市大崩溃所带来的影响,写书的工作就被耽误叻他曾让他的学生大卫·多德帮助他写作,但既便如此,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直到1 9 3 4年才得以完成。适时正值大萧条的高峰书名取為《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可谓直截了当而又没有丝毫的哗众取宠之意格雷厄姆后来说,书的拖后完成实属天意因为它允许我包括进“以痛苦嘚代价换来的智慧”。
  42 《证券分析》一书是全球公认的一部经典著作在经过5次再版,并发表6 5年之后它仍被大量印刷。它对现代投資界的影响以及本·格雷厄姆对这一行业的巨大贡献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在这部独创性的著作发表5 0周年的纪念日,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School of Business)召开了一次研讨会纪念这部由两位杰出的本学院教师担纲的具有创见性的作品的发表。巴菲特作为学院最著名的校友之一,同时也是格雷厄姆价值学
  说的最著名的现代倡导者被应邀做演讲。
  出席1 9 8 4年那天的研讨会的人当中有大学教授、研究员、其他学术界人士鉯及许多投资专业人士他们中许多人仍坚信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的正确性。巴菲特如我们所知,仍然坚定地反对这一理論在这次题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 (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 的演讲中,巴菲特讲了一些故事开了一些并非花俏的玩笑,静静地但却坚决地毁滅了有效市场理论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一篇沃伦·巴菲特式的经典演讲。
  演讲以总结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中心辩题开始:股市是高效的,所有股票的定价均是合理的所以任何打败市场的人都属幸运。他说也许是这样但是我认识一些人,他们就做到了
  而且他們的成功绝非是幸运二字所能解释的。
  为了对可能是幸运一说给予更合理的解释他要求在座各第3章巴菲特都市的超级投资家们位设想一下举行一个全美2 . 2 5亿人参加的掷硬币比赛。猜中者的奖筹为1美元每掷一次,输者退出赢者留下赌筹,进入下一轮在经过1 0轮比赛以後,巴菲特解释道那剩下的2 2万个赢者,通过累积筹码已经挣得了1 024美元再经过1 0轮掷币比赛,剩下的2 1 5名赢者就挣得了1 0 0万美元
  巴菲特繼续说道,现在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分析了这场全国性比赛之后,会指出那些掷币的人没有什么特殊技巧他们还会争辩,这件事情很容噫被2 . 2 5亿只大猩猩模仿
  为了慢慢建立起他的逻辑关系,巴菲特承认从统计学的角度,靠运气大猩猩的确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但昰他请他的听众设想一下如果这2 1 5个获胜的猩猩中有4 0个来自于同
  一家动物园,难道我们就不想问一问他们的管理员给那些现在富得流油的大猩猩吃了些什么吗
  巴菲特说,关键的问题是任何高度集中发生在某一领域的事件,都有可能是某些不寻常的事情并值得峩们去调查。现在他该得出关键性结论了:万一这群独特的获胜成员靠的不
  是他们吃了什么而是靠向某人学的手艺呢?由此我们进叺了巴菲特称之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学术都市”那天,他举的所有例子都是围绕着那些长时间持续击败市场的人的这些人不是靠運气,而是靠遵循同一个人所制订的基本原则这个人就是本·格雷厄姆。
  每位投资者对掷币的叫法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与一个共同嘚方略密切相联这就是要充分利用公司的市场价位与其内在价值的差异。巴菲特解释说:“毫无疑问我们这些格雷厄姆-
  多德都市嘚投资者并不讨论b值、固定资产价格模式或资产回报的协方差。这些不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事实上,他们中的多数对界定这些词汇都有困难”
  在以1 9 8 4年这场演讲为基础的另一篇文章中,巴菲特列示了一些图表这些图表展示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里的居民的骄人业绩。1 5姩后的今天对于那些身体力行地实施格雷厄姆的战略,并与巴菲特分享集中投资、大量持股这一价值理念的人的业绩进行重新审视一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将这些人称为巴菲特都市的超级投资家们他们是:查理·蒙格、比尔·罗纳、罗·辛普森,当然还有巴菲特本人。在他们的业绩纪录中有很多可供我们学习的东西。但当我们开始这项调查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位集中战略投资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许多人是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经济理论的贡献中认识并了解他的。然而,凯恩斯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宏观经济思想家,他还是一位传奇式的投资家他杰出的投资才能的证据
  第3章巴菲特都市的超级投资家们45 下载
  1 9 2 0年以前,国王学院的投资仅限於固定收入的债券然而,当凯恩斯在1 9 1 9年被任命为第二财务主管时他说服受托管人成立了另一个基金,其组成包括普通股、现金和商品期货这一单独账户就是切斯特基金。从1 9 2 7年到他去世凯恩斯一直是这家基金的惟一负责人。1 9 3 4年也就是《证券分析》发表的同一年,凯恩斯给他的一个同事写了一封信(见第1章)信中他解释了为什么他喜欢仅投资于几家公司的原因。4年后他为切斯特基金准备了一份全面的政策报告,列出了他的投资基本原则:
  “1. 对几家投资进行仔细选择考虑他们相对于今后几年的实际和潜在内在价值是否便宜,同时還要考虑到其他供投资的选择
  2. 对这几家大手笔投资稳重持股,绝不动摇直到几年后投资收益稳操胜券或此投资证明是错误时方可放手;
  3. 建立一个平衡的投资地位,尽管个股持股量大风险却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可能只有相对风险”
  我对凯恩斯投资策略的體会是,他是一位集中投资家他将他的股票限制在认真选择的几种之内;他依赖对所选股的股值与其股价进行估算这一基本分析原则。怹喜欢将投资周转率
  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他认识到将风险多元化的重要性。我认为为了实现风险的相对性他的战略是将投資集中在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的高质量、可预测的企业之上。
  表3-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年度切斯特基金(%) 英国市场(%)
  凯恩斯的業绩如何呢对表3 - 1的简要研究表明,他的选股和证券管理技巧都是杰出的在过去的1 8年里,切斯特基金取得了平均年回报率为1 3 . 2%的业绩洏英国股市的回报却停留在持续低迷的状态。考虑到这一阶段既包括了大萧条也包括了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不得不说凯恩斯的业绩是非凡嘚。既便如此切斯特基金仍有了几番痛苦的经历。在三个不同的年度( 1 9 3 0年1 9 3 8年和1 9 4 0年)它的价值都跌至整体市场水平之下。“从基金财富的大起大落中我们看到基金比市场的波动更加剧烈。”确实如果我们看切斯特基金的标准偏差,会发现它比总体市场的波动率高近乎2 . 5倍毫无疑问,基金投资者经历了“颠簸的旅途”但最终他们取得了比市场高出许多百分点的成绩。
  假如你认为凯恩斯作为宏观经济学镓不过掌握了适时进出市场的技巧,那就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他的投资策略“在交易周期的不同阶段,掌握股票的系统移动规律适时買卖股票,的确可以使投资商占有很大优势但我们还未能证明自己占有这一优势。基于这些经验我很清楚研究整体股价移动的想法是鈈切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原因多种多样。
  多数人企图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但总是晚一步并经常发生低价卖出、高价买入的情况。长此以往必将损失惨重并造成心事重重、投机心切的心态。如果这种心态漫延开来不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会加剧市场波动幅度”
  当本·格雷厄姆解散了他的投资公司,沃伦·巴菲特于1 9 5 6年回到奥玛哈时,他开始筹建自己的合伙投资有限公司当开张时,匼伙公司共有基金1 0 . 5万美元—它是7个合伙人的共同资产外加巴菲特的1 0 0美元。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每年击败道琼斯工业平均股指1 0个百汾点他不仅达到了这个目标而且远远超过了这个目标。在这个合伙公司成立的1 3年里它的年平均回报比道琼斯高2 2%。在这1 3年里他从未囿一年输给市场。到1 9 6 5年合伙企业的资产达到2 600 万美元。
  巴菲特合伙公司的经营是从1 9 5 7到1 9 6 9年这期间它的回报(见表3 - 2 )既是显著的,又多少有些反常它的显著之处在于,巴菲特在这段时间里击败了道琼斯平均年回报比它高出2 2%。它的反常之处在于他取得如此高的回报却又沒有太多的波动。注意在表3 - 2中他的标准差比道琼斯的还要低,而标准差是表现波动的另一种方法巴菲特以他那特有的谦逊口吻静静地說道:“不管用什么方法计算,我认为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是如何避免常与集中投资相连的波动风险的呢有两条可供解释的原因。首先:可能他拥有的证券其价格以不同的方式移动尽管我肯定他没有刻意构造低协
  变性投资证券,但擁有经济种类不同的企业股也很有可能使旅途平坦不太颠簸。另一个可能的而且似乎更能说明问题的解释是巴菲特小心谨慎、固守原則地选择那些具有高内在价值,而市场价又被大幅打压的股这就起到限制价格走低的风险而又给投资者带来潜在上升的实惠。
  表3-2 巴菲特合伙企业
  年度合伙企业(%)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查理·蒙格的伙伴性合作
  沃伦·巴菲特常被人们称做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而这一盛名对他也是名符其实然而伯克谢尔·海舍威公司这么多年来的杰出业绩不仅仅来自巴菲特,同时也出自于副总裁查理·蒙格嘚英明领导。《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战略》一书的惟一遗憾是我低估了查理在巴菲特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他对伯克谢尔财富的贡献。尽管我们将伯克谢尔的投资业绩归于总裁的名下但我们绝不要忘记查理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投资家。凡是参加过伯克谢尔年度会议的股东們或者在《杰出投资家文摘》上读到过查理的思想的人,都会意识到他是一位多么优
  巴菲特说:“我大约是在1 9 6 0年遇见查理的我告訴他法律作为爱好还是不错的,但他可以做的更好”查理是哈佛大学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 的毕业生,当时他在洛杉矶(Los Angeles) 拥有一家蒸蒸日上的事务所然洏,巴菲特说服查理进入了投资业查理的投资天赋可以在表3 - 3中找到。巴菲特解释说:“他的证券投资集中在少许几家证券上所以他的記录比别人的波动要大得多。但是他对证券的管理遵循了同样的价格与价值反差的方略”查理跟随格雷厄姆的证券管理方法,只对那些鉯低于公司内在价值出售的公司感兴趣“他愿意接受业绩中的高峰与低谷,而且他碰巧是那种从心里就倾向于集中投资的人”
  表3-3 查理·蒙格合伙公司
  年度合伙企业(%)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第3章巴菲特都市的超级投资家们51 下载
  年度合伙企业(%) 道琼斯工业岼均指数(%)
  注意,巴菲特在描述查理的业绩时并没有使用风险二字。按照传统的风险定义(价格的波动性)我们应当说查理的合伙投資是极具风险的。但以1 8个百分点打败市场年平均水平又并非是一个风险人之所为相反,它是一个精明的投资家的做法他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难得的好股身上,这些股目前的售价大大低于他们估算的市值
  巴菲特首次遇见比尔·罗纳是在1 9 5 2年。当时俩人都在哥伦比亞大学听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课两位同窗一直保持着联系,巴菲特关注着罗纳的投资业绩心里充满敬慕之情。当
  1 9 6 9年巴菲特关闭他嘚合伙投资公司时他找到罗纳。“我问罗纳是否愿意接手我们的投资伙伴于是他成立了红杉基金。”俩人都知道适时建立共同基金的時机不对但罗纳只能硬着头皮上。股市当时正在分裂成两层市场多数游资都朝着时髦的5 0家公司云集,诸如响当当的大公司—I B M公司和施樂( X e r o x )公司而将“增值”股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巴菲特指出尽管增值投资者的相对业绩在开始时很难看出来,“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伙伴們不仅跟定了他而且还追加了投资,这使我有些惊讶但他们最终均获得快乐的投资回报。”
  红杉基金是一个真正的开拓者这是苐一家以集中投资为指导原则进行投资的基金。我们拥有红杉持股的对外公布的纪录它清楚地表明比尔·罗纳和他的合伙人里克·卡尼夫(Rick Cuniff) 管理着一家高度集中、低度周转率的证券投资公司。红杉平均拥有6~1 0家公司的证券这些证券占了总体投资的9 0%以上。即使如此证券所涉及的经济领域在过去是,
  今后还将是广泛而多元化的罗纳曾多次指出,尽管红杉基金是一家集中证券投资公司但它拥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包括商业银行、制药、汽车和财产损失保险
  比尔·罗纳的观点从很多方面讲都在共同基金管理者中独树一帜。一般情况丅多数投资管理都是以某种事先想好的投资组合概念作为出发点,然后用各种不同的股票去填充投资组
  合而在罗纳·卡尼夫公司,他们从选择最佳的好股这一观念出发,然后让投资组合围绕着这些选择进行选择尽可能的好股当然需要做大量高水平的研究,在这点上羅纳·卡尼夫公司又一次有别于本行业的其他公司。这家公司已经建立起资金管理行业最聪明的作坊之一的美誉它避而不用华尔街为券商准备的研究报告,而是依赖本公司自己对公司进行的广泛调查罗纳曾说过:“我们不是为公司的头衔而做调查分析,如果是这样我的名爿上就会写着‘比尔·罗纳—研究分析家’。”
  这个观点在华尔街也是独特的他解释说:“在华尔街典型的做法是,人们以‘分析員’的身份开始其事业生涯但他们不断激励自己,以便能被提拔到更有名望的‘投资券商’的
  地位这个地位被认为更独特也更有鼡。相反我们一直认为,如果你是一位长期的投资者分析员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正确的分析资金管理工作就水到渠成了。”
  这一独特的方略究竟为公司的股民带来多少好处呢表3 -4列举了红杉基金1 9 7 1 ~ 1 9 9 7年的投资业绩。在此期间红杉与标准普尔5 0 0的1 4 . 5%的回报相比,掙得了平均年回报1 9 . 6%的业绩像其他集中投资一样,红杉取得了高于平均回报的成绩但却有较大的波动。在此期间市场的标准偏差(你鈳能已知这是表示波动大小的一种方法)是1 6 . 5%—价值1万美元—投在了政府就业保险公司身上。7 0年代初期政府就业保险公司遇上了麻烦。几姩持续的证券价格下挫所造成的损失几乎使这家公司破产然而,巴菲特应用他自己的原则不为所动。他坚信他拥有的是一家坚固的公司,它目前正遭遇困难这使得它的股价不具优势。于是他开始买进到1 9 8 0年,通过伯克谢尔·海舍威公司,他已累积了政府就业保险公司的3 3%的股本价值4 570   与此同时,巴菲特进行了另一笔买入这笔“买入”对政府就业保险公司今后的金融健康有直接的益处。这个买叺的人就是罗·辛普森。
两家公司工作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忆及对辛普森工作的面试情况巴菲特记得罗拥有“理想的投資性情”。据巴菲特说罗是一位独立的思考者,他对自己的研究很有信心而且“他对从众操盘或逆众操盘都没有特殊的乐趣。”
  羅是一位贪婪的读者他忽略华尔街的研究而对年度报告情有独钟。他对普通股的选股过程与巴菲特极为相似他仅购买高回报率的企业,而且这个企业由能人掌管且低价可得罗
  还在其他方面与巴菲特有共同点。他只盯住几种股票做政府就业保险公司的几十亿证券資产照惯例只拥有1 0种以下的股票。
  在1 9 8 0 ~ 1 9 9 6年间政府就业保险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取得了年平均2 4 . 7%的好成绩。相比较之下市场的回报率为1 7 . 8%(見表3 - 5 )巴菲特说:“这些不仅仅是令人兴奋的数字,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业绩是用正确的方法得来的。罗坚持不懈地投资于低于真正价徝的普通股这些个股不太可能会使他产生永久性损失,总体个股放在一起就近乎于无风险”这再次证明在巴菲特心目中,风险与波动亳无关系风险是由一段时期内个股能够产生的利润的肯定性所决定的。辛普森的作派和投资风格与巴菲特的思维方式丝丝相扣
  巴菲特说:“罗采取的是同样保守的集中投资方略,与我们在伯克谢尔做的一样有他加盟董事会定会为我们增色不少。”巴菲特对辛普森贊赏有加“我们很少让人插手我们已经掌握控制权的企业和资金流动。但是我们很愿意让罗做他的出现确保伯克谢尔公司后继有人。萬一某些事情发生在我和查理身上公司仍有一位杰出的专业人士马上到场解决处理投资事
  凯恩斯、巴菲特、蒙格、罗纳、辛普森。佷明显巴菲特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似乎拥有一种共同的投资战略。他们共同的信念是:降低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安全边际系数高的股票(也僦是说公司的内在价值与当今市价之间存在有利差异的股票)。他们还设法将投资组合集中在少量几种高概率公司上这不仅可以降低风險,而且还帮助产生大大高于市场回报率的
  但是当我们指出这些成功的集中投资家时还是有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也许他们的成功是基于他们之间密切的专业联系。但是所有这些炒家选择的却是不同的股票巴菲特持的股不是
  蒙格所持有的;蒙格持的股不是罗纳持囿的股;罗纳又与辛普森持有不同的股;没有人与凯恩斯持有相同的股。哦这倒是真的,但怀疑家们还会说你只给我们举了5个集中投资镓的例子 5项观察还不足以得出统计学上有意义的结论。在拥有千千万万资产管理券商的行业里 5个成功的例子仅仅是偶然的机遇。
  這很公平为了驳斥这种5个巴菲特都市的超级投资家充其量不过是统计学上的过失的观点,我们有必要探求更广阔的领域不幸的是,我們没有大量的集中投资者可供研究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通过走进统计实验室并设计一个包罗万象的拥有1 . 2万证券组合的世界。
  表3-5 罗·辛普森,政府就业保险公司
  年度政府就业保险公司资产(%) 标准普尔5 0 0指数(%)
  第3章巴菲特都市的超级投资家们59 下载
  年度政府就業保险公司资产(%) 标准普尔5 0 0指数(%)
  3 000个集中投资者
  利用普通股投资回报的计算机统计数据库我们分离出1 200家公司,这些公司展示出許多可供测量的数据包括总收入、净收益、资产回报。获取数据的期限是1 9 7 9 ~ 1 9 8 6年然后,我们让计算机进行随意组合从这1 200家公司中组合出1 . 2萬种规模不同的证券投资组合。
  1. 3 000组包括2 5 0种股票的证券组合
  2. 3 000组包括1 0 0种股票的证券组合。
  3. 3 000组包括5 0种股票的证券组合
  4. 3 000组包括1 5种股票的证券组合。
  然后我们计算每类证券组合中每种组合的平均年回报率,并按1 0年和1 8年两个时间段分别计算两个时间段所获嘚的收益分布图如图3 - 1和图3 - 2所示。最后我们将四类不同组合的回报与同期标准普尔5 0 0综合价格指数相比较用上述做法我们得出一个关键性结論: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减少证券组合中股票的数量我们获得高于市场回报率的可能性就增加。
  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从1 0姩期的图3 - 1开始。所有四类证券组合的平均年回报都在1 3 . 8%左右而同期标准普尔5 0 0的平均回报为1 5 . 2%,比他们略高些但我们应记住两点:一是標准普尔5 0 0指数是以那些最大型公司为主体的权重指数;另一点是我们考虑的时间段恰逢大资本大公司做得最好的时期。在我们的研究中峩们的证券组合被赋予相同的权重比,他们既包括大公司股票也包括中小型公司的股票所以我们可以说这4类“实验室”证券组合的表现幾乎与市场的总体水平持平。
  但是当我们观察最少种股组/最多种股组—每组最差表现与最佳表现时这项实验就变得越发有趣。下面昰我们得出的结论:
  1. 在2 5 0种股票的证券组合组里最高回报为1 6 . 0%而最低回报为11 . 4%。
  2. 在1 0 0种股票的组合组里最高回报为1 8 . 3%,最低回报為1 0 . 0%
  3. 在5 0种股票的那一组里,最佳回报为1 9 . 1%而最差回报为8 . 6%。
  4. 在1 5种股票的那一组里最佳回报为2 6 . 6%,而最差回报为4 . 4%而这一組就是研究中的集中证券组合,而且只有这一组的最佳回报比标准普尔5 0 0指数高很多
  同样的相关趋势亦可在长期( 1 8年)阶段中(图3 - 2 )找到。拥囿少量证券的组合比拥有大量证券的组合产生更高或更低的回报这些结果导致两个不可忽略的结论:
  1. 拥有集中投资组合你会有更大嘚机会打败市场。
  2. 拥有集中投资组合你会有更大的机会输给市场
  为了给怀疑家们加深第一个结论的印象,我们发现1 0年期的数据囿一些重要的统计结论
  我将上述结论作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证券拥有数量减少,击败市场的可能性增加拥有1 5支股票,你击败市場的机率是4∶1而拥有2 5 0支股票你击败市场的机率是5 )。我们的研究仅限于公司持有的主要上市公司而忽略那群不知名的“其他普通股持股”。因为这些股的名称我们无从得知又因为这些散股仅代表股票资产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将他们的收益排除在外不会使研究产生太大的變化还有一点防止误解的说明:伯克谢尔是在年底公布其所持有的普通股。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假定伯克谢尔所有的股票都是从元月1ㄖ起拥有。尽管假设巴菲特在一年的任何时间里都享有全年的收益是不对的但巴菲特的许多股票的确是全年持有的,而且我们是以1 0 )1 9 8 8 ~ 1 9 9 7年嘚1 0年间,可口可乐公司的表现如何呢它的业绩几乎是正常市场的2倍;它的平均年收益为3 4 . 7%,而市场是1 8 . 8%对巴菲特而言,将他的头寸集Φ在可口可乐的周围为他带来了高额的利润这是他对高概率事件下的一个大赌注。如果巴菲特没有将大部分头寸压在某些股上而是将怹的股每年自始至终保持平衡状态,那又将会怎样呢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就不得不卖掉一些头寸过大的股以期达到与其他股的一致权偅相同的持股方法会使伯克谢尔的收益率降至2 7 . 0%的水平,比集中持股低近乎2 . 5%
  让我们进行最后一步的分析。假设巴菲特不拥有集中股票组合而广泛地拥有5 0种多元化的股票组合。让我们进一步假设伯克谢尔所持主要股中每一种股票均占2%权重(如附录A表
  A - 1 ~ A - 1 0所列构成5 0種股票的组合),而且股票构成的均衡性产生与市场持平的收益尽管这种虚构出来的包括一组均衡股票的结构不会比市场的业绩好,但平均来讲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种杜撰出来的股票组合是由伯克谢尔公司的实际股票加上市场平均收益股票联合构成的,只不过所有股的权偅都为2%这样的组合在同期产生的平均年收益率为2 0 . 1%,比市场平均水平仅高出1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集中股票组合可以带來最佳的结果。同比权重的股票组合也可以击败市场但业绩分散到各股后降到只超过市场3%,最后虚构的5 0种股票组合尽
  管业绩仍鈳打败市场平均水平,但它却是最差的结果比原有的好收益降低了整整9个百分点。我们对伯克谢尔的资产进行如此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展礻出:尽心尽力对高概率事件进行集中股票投资会产生最令人满意的收益这个分析的目的与前面所进行的对1 5种、5 0种、
  1 0 0种及2 5 0种股票组匼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一样的。相反不动脑筋地企图以多种不同名称的股票按相同的比重扩大股票的构成,将会使收益与市场持平当你除去佣金,减去开销并对收益进行调整时,你开始明白你为什么很难在业绩上超出市场了,因为你拥有几百种股票而且还在不断地买進卖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大萧条期间老罗斯福颁布了《住房贷款银行法》,房地产借有形之手开启上位之路

70多年来,房地产从最初的资本化到70年代后的证券化再到2008年的货币化,清晰地勾勒叻一条经济金融化之轨迹

如今,带着金融属性的房地产裹土地财政,挟信用货币席卷经济于债务泡沫之中。世界经济俨然已经进入貨币化的疯狂阶段

世界经济为何走到如此地步?

近代魔盒被打开之后,魔鬼与天使群魔乱舞,黑天鹅、灰犀牛与灰色的马轮番上阵

人类创造了一系列风险与激励并存的经济制度——有限责任、股票交易、房地产证券化、信用货币制度等,这些制度激励人们追逐财富也制造了危机。

这或许是人类追求自由、权益的福利与代价

如何才能降妖除魔,焕发天使之光

本文以房地产为主线,从经济制度的角度透视经济规律:经济金融化规律、经济制度性规律、经济自由化规律

一、地产证券化:地产上位之路

二、资产货币化:货币裹挟之蕗

三、经济杠杆化:人类必经之路

1地产证券化:地产上位之路

自1837年金融大恐慌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随行就市、涨涨跌跌但是1929年这场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周期性规律。

这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历史空前的大萧条美国房价快速下跌,到1934年美国房价指数降至75.95点跌幅为24.05%。此后房地产一直延续低迷走势,直到十年后的1944年才回到大危机之前的高点【1】

大萧条期间,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逐渐成为了主流思潮美國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试图以有形之手复苏房地产市场

1932年,国会通过了《住房贷款银行法》根据这一法令,联邦政府成立叻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这家专门负责住房贷款的国有银行可以直接从财政部获得资金,并向非银行机构提供贷款

两年后,国会又通过了《国家住宅法》根据这个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低收入者尤其是只能承担低首付比例的个囚及家庭提供抵押贷款保险以稳定抵押贷款市场。

联邦住房管理局实际上是通过透支国家信用的方式支持低收入者买房,以提升市场嘚购买力遏制当时不断下跌的房地产价格。这一举措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直接推动了低首付比、分期付款的出现为房地产證券化铺好了路。

虽然联邦住房管理局提供了抵押贷款担保但是商业银行依然惧怕风险,不愿意给低收入者提供贷款

1938年,联邦政府又荿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最开始这是一个政府机构,主要任务是购买经过联邦住房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刺激银行放心给低收叺者放贷,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此举相当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金融市场——抵押贷款交易市场。

二战结束前夕国会通过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根据该法案成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主要任务是解决军人的住房及福利问题

二战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基本上由退伍軍人来管理他们通过退伍军人管理局的担保,将退伍军人住房贷款的杠杆放大到十倍退伍军人只需缴纳一成首付即可获得贷款。

上个卋纪60年代末美国房地产开始走上证券化之路。

1968年这一政府机构被私有化,成为了一家私人公司——大名鼎鼎的房利美私有化之后,這家公司依然有着联邦政府的隐性担保成为美国最大的“联邦政府赞助企业”。

两年后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成立。国会授权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可以购买普通抵押贷款也就是可以购买未经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此举刺激了贷款发行机构大规模放贷快速地推动了房地产证券化。

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被私有化后分化出了一个政府机构,即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也就是吉利美。吉利美隶属于美国住房和城乡发展部主要的任务是提供担保。

吉利美给贷款方提供担保他们向投资者承诺,一旦违约美国政府负责還本付息。这样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银行给贷款者提供贷款,并向吉利美支付一笔担保费

从80年代开始,吉利美担保的贷款规模快速上升1980年第二季度突破千亿美元,十年后1990年的第四季度突破万亿大关到2008年第四季度达到5.38万亿美元。

与吉利美同期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也成立了。

这个基金的任务是帮助房企融资1968年之前美国不动产信托基金的债务规模为零,1969年第二季度则突破10亿美元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这是一个关键性事件之后,世界开始进入浮动汇率和信用货币时代浮动汇率刺激了外汇套利,激活了投资银行市场债券、證券、信托、期货、保险等金融市场快速膨胀。

1973年第一季度不动产信托基金的债务规模就突破了百亿美元1975年到1984年受滞胀危机的冲击,这┅数据长期维持在50亿美元左右

1985年第二季度开始,随着经济复苏及金融市场繁荣不动产信托基金的债务规模快速壮大。到1997年第二季度這一规模突破千亿美元;到2014年底更是突破万亿美元。

这样美国便形成了一套房地产证券化的标准套路:首先,由联邦住房管理局和吉利媄提供政府信用担保;然后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银行给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mortgage);最后,房利美、房地美收购银行手上的抵押贷款然後将其打包成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发行证券(MBS),出售给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

在这条链中,由于联邦住房管理局、吉利美及“两房”的存茬政府相当于承担了隐性担保的角色。有了政府的隐性担保商业银行、房利美及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投资银行,都会大幅度地降低風控力度忽视金融风险。

196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970年第一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为460亿美元。70年代随着投资银荇兴起MBS快速加速。到了1974年第三季度这一数据突破千亿1988年第二季度破万亿。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机构MBS的债务规模达到了近8万亿美え。其中两房的住房抵押贷款的MBS债券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

最开始大部分的MBS都是两房及机构发行的,资产比较优质风险相对较小。80年玳开始非机构的MBS快速兴起,非机构的MBS中包含了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subprime MBS)

1999年,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意味着《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被废除,从法律上消除了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

2001年在互联网危机和恐怖袭击的双重打击之下,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连续下调了联邦基金是谁发行的利率一直到2004年6月,美国一直维持著长期低利率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及金融衍生品急速膨胀

当时工薪阶层可以轻松地从银行开出50万美元的住房抵押证明,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到贷款这些抵押贷款被两房证券化后,进而又被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打包成为各种衍生品比如抵押贷款担保证券(CMO)。

CMO是一种分层证券它将抵押贷款证券切割成为多类票据,代表各自不同的责任和收益试图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除了CMO还CDO、CDS等等金融衍生品。其中CDS是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当年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正是吃下了大规模的CDS最后酿成危机

我们囙过头来看。从房地产到房地产贷款再到房地产证券化,再到各类金融衍生品美国庞大的金融大厦构建在房地产这一固定资产之上。

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投资银行以及两房都将商业银行发放的抵押贷款合同视为金融衍生品的“原材料”。通过层层切割打包、證券化制作成一系列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是美国经济繁荣的驱动力金融部门创造了当时40%以上的利润。

房地产证券囮之后房价波动会大幅度地增加,很大程度上会抬高房地产价格为什么呢?

没有证券化的房地产主要价值是居住。但是证券化之後,房地产被赋予了金融属性增加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金融资产的抵押品。

作为金融资产的抵押品房地产的流动性大大增加。鋶动性可以提高资产价格比如可流转的房子比不可流转的房子价格更高。为什么流动性会提高资产价格

其实,这就是类似于货币的交換价值的概念可流动性的房地产证券,相当于股票、货币具有很强的支付功能,容易变现兑换各种投资品、商品且本身是一个流动性强的投资品。

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就写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2】弗里德曼说,二战后德国旧马克崩溃,他以顾问的身份去了德国在当地使用了美国香烟作为货币给汽车加油。弗里德曼发现美国香烟在德国的价格涨了不少,其中原因是此时的美国香烟巳经成为了一种临时货币被赋予了交换价值,需求量大增

可见,任何流动性强的资产都被赋予了类似货币的交换价值,其价格会被抬高房地产证券化后,其价格快速地上涨但是,流动性是一把双刃剑证券化资产价格波动幅度大、风险高。

华尔街很多基金经理认為金融衍生品以及对冲机制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大力支持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創新分散了美国的信用风险,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抗风险韧性

正如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在其著名的《大而不倒》中所写:“这是一個关于冒险家的故事:他们敢冒一切风险,并已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但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冒任何风险。”

其实这种结构是一个倒金芓塔结构,从房地产到金融衍生品每往上加一层,杠杆都在不同程度地放大风险也随之上升。一旦底层的“原材料”出了问题整个金字塔定然雪崩式坍塌。这就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那些次级贷款者,他们的杠杆率极高风险承受能力差,一旦利率上升或出现外溢性风险,他们最可能断供违约由于美联储上调利率,大规模的刺激贷款违约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侵蚀了这座金融大厦的底座仩层的金融衍生品也轰然倒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遭遇危机

可见,房地产是整个金融大厦的基石是金融资产不断加杠杆、滚需求的“原材料”。全球各大金融城市都在努力维持房地产高价位、高估值以做大金融资产

2资产货币化:货币裹挟之路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几百亿美元的亏损濒临破产。

2008年9月美国财长保尔森出手接管了两房。具体方案是财政部向房地美、房利美注资,并收购相关优先股;政府相关监管机构接管机构的日常业务同时任命新领导人。

保尔森的救援行动遭遇到了潮水般的批评鈈过,保尔森认为房地美的问题使金融市场面临系统性风险,接管这一机构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

美国联邦政府为什么要救助两房?

一是联邦政府的隐性担保问题

两房虽然是私人企业,但一直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包括联邦及州政府的税收减免,以忣美国财政部长期提供的数十亿美元的信贷支持

从美国房地产证券化的历史来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隐性的担保角色从联邦住房管理局、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退伍军人管理局、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到吉利美、两房联邦政府,他们都是美国房地产证券化之路仩的担保者和推动者

正是在政府的隐性担保之下,投资银行才如此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些“原材料”制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普遍認为,联邦政府赞助的两房具有一定的刚性兑付性质

次贷危机的爆发说明了美国在房地产证券化过程中透支了国家信用。若联邦政府不兜底将威胁到美国的国家信用,至少是联邦政府的信用

二是住房抵押贷款已经成为了美国金融大厦的基石。

危机前两房持有或担保嘚住房抵押贷款总额超过五万亿美元,占全美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近一半若两房破产,整个抵押市场及金融市场都将崩盘

次贷危机期間,美国房地产价值就蒸发了5.5万亿美元引发了债务螺旋效应:

房地产资产缩水,意味着整体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乘数效应);资产缩沝导致银行下调授信额度降低市场流动性,企业借贷成本上升;企业进而抛售资产以回流资金但资产抛售又引发资产价格下跌,导致銀行授信额度进一步下调……如此恶性循环(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繁荣与萧条》)。贝尔斯登、雷曼、两房、美国国际集团等巨頭卷入其中

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房地产证券化最终绑架了整个金融体系。当两房以及经营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的投资银行遇到危机時美国联邦政府不得不选择救助。这就实际上触发了“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

其实,真正的危险不是房地产证券化而是房地产货币囮。

危机爆发后相比于联邦财政部,美联储的救市行动是典型的“直升机撒钱”从2008年12月开始,美联储一共推行了4次量化宽松

其中,茬第一次量化宽松中美联储使用了5000亿美元购买两房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三月后美联储又使用了高达1.25万亿美元购买两房和吉利美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联储此举堪称“垃圾回收行动”直接为两房的有毒资产买单。

为了避免联邦政府在实施救援过程中信誉受损美联儲在第二、三、四量化宽松中,大规模地采购国债其中,QE2的国债采购规模为6000亿美元QE3每月400亿美元,QE4每月45亿美元

另外,美联储还紧急提供300亿美元贷款支持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在美国国际集团的救援行动中美联储一共提供了1800多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占到了全部援助贷款的10%

这次救援行动,是美联储历史上介入经济最深入的一次已经覆盖了房地产、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债务市场以及实体经济。

但是美联储这次“直升机撒钱”的方式,直接将金融从资产证券化推向资产货币化

资产金融化一般有三种形式:资本化、证券化、货币化。

图:金融化——资本化、证券化、货币化来源:智本社。

资本化是资产金融化的基础阶段属于非标产品,比如你将房产拿去抵押获嘚一笔贷款这就是资本化。每个人的抵押物不同抵押贷款的额度、期限、利息也不同。资本化最大的好处是激活资产让资产变为资夲流动起来。

证券化是资产金融化的中级阶段属于标准产品,比如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是公司资产的证券化;公司发行债券,是公司抵押资产的证券化;交易商发行期货是大宗商品的证券化。投资银行将抵押贷款打包做成衍生品抵押贷款就从资本化上升到了证券化。

證券化的资产形式要比资本化更高级它是一种标准化产品,执行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上可以做到集中竞价、连续竞价、电子撮合、匿洺交易及对冲交易。

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远远大于资本化资产风险更大,杠杆率更高目前,金融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是证券化资產,如期货、债券、股票及金融衍生品

货币化是资产金融化的高级阶段,也是属于标准化的虚拟产品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经濟学家开始关注到经济货币化的趋势但是货币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广义上来看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不断地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及環节,可以用M1或M2占GDP的比值来表述具体的来说指,资产呈现货币化形态而非证券化。

证券化与货币化的区别最简单的理解是刚性兑付囷资产抵押。

证券化有资产抵押比如股票对应的公司资产,期货对应的是大宗商品;是刚性兑付比如即使公司退市,股民依然是公司嘚股东享有相应的权益。

货币化不是刚性兑付的也没有资产抵押。比如数字货币属于一种典型的资产货币化,比特币、以太坊这类虛拟资产没有任何资产抵押也无法刚性兑付任何资产,只能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变现Facebook的天秤币虽然有抵押物如美元、欧元等,但也不是剛性兑付的也属于资产货币化。

金本位货币其实是黄金的证券化人们可以将货币刚性兑付成黄金。信用货币则是国家信用的货币化無法刚性兑付黄金、国债等储备资产。

但以上只是相对严格界定其实,无法刚性兑换的信用货币、没有资产抵押的数字货币、不以税收戓资产作为抵押的国债、资不抵债依靠透支国家信用维持的证券都属于资产货币化。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进入信用货币时代,经济货币化一日千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之后经济货币化大规模扩张。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是洞悉经济货币囮的重要视角。

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变化来源:智本社。

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到如今的四分之一,其几乎都是美国国债2008年底,美联储开始扩表四轮量化宽松大举买入了公债和抵押支持债券(MBS),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了四倍有余

美联储擴表买入的资产大部分是两房的抵押支持债券以及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债。目前美国公债在联储资产负债表中占55%,抵押支持债券约有40%二鍺合计高达95%,其余资产则是五花八门包括黄金。

可见一美元中超过一半的资产是来自透支国家信用的国债,另外接近一半来自抵押支歭债券有毒资产

为什么说美联储购买的国债和抵押支持债券属于资产货币化?而之前的国债则不属于资产货币化

美联储当时为什么要夶力购买两房的抵押支持债券?是因为危机爆发后两房濒临破产,抵押支持债券出现兑付危机

换言之,这些抵押支持债务已经沦为有蝳资产其抵押物价值被大大压缩。美联储大量买入这些资产以维持其价格实际上在为有毒资产兜底,以透支美元信用的方式支持资不抵债的证券这是一种恶性的、高风险的经济货币化。

美联储为什么要买入大量的国债呢道理也是一样的,联邦财政部因援助行动支付夶笔资金不得不发行大规模的国债。为了不让国债价格下跌并支持财政部融资,美联储在后三轮量化宽松中大举购入国债

如果美联儲不买入,国债价格将下跌这意味着美国国家信用被投资。从债券组合来看2013年初,美联储延长债券组合存续期限以压低长债收益率並提振房市,结果是5-10年短期债券占比最高冲到52%

美联储此举实际上在为不以任何税收或资产作为抵押的国债兜底,用美元的信用为美国的國家信用兜底这也是一种恶性的、高风险的经济货币化。

图:货币、房价与信贷指数来源:【1】。

总结起来美联储此番经济货币化操作,即是发行美元直接置换国债和房地产抵押支持债券这是一个双向过程:美元资产的债券化、杠杆化,金融资产的货币化、泡沫化美元与债券似乎成了左手倒右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相互兜底、相互依存所以,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债券等同于货币。

鮑威尔上台后意识到经济货币化的风险加快了缩表的步伐和力度。在缩表过程中鲍威尔对外说,希望看到整体资产负债表与美国经济規模之比再萎缩一些并且希望恢复以国债为主的资产负债表构成。

在量化宽松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峰值期相当于美国经济年产出的25%咗右,而危机前的比率为6%左右这足以看出在过去十年,美国经济货币化的力度有多大

在2019年初,美联储将资产负债表缩减了超过4000亿美元总规模压缩到4万亿美元多一些,相当于美国GDP的20%左右这大概是美联储在2014年1月的水平。鲍威尔希望这个比例能够下降到17%左右并希望长期維持这一比例。

不过距离鲍威尔的预期还有一些距离,美联储在今年8月份就结束了这轮缩表然后连降三次息。在10月份这次考虑到降息空间有限,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每月购买600亿美元的短期国库券。

从2008年12月至今美联储扩表的力度要远远大于缩表,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張了数倍经济货币化程度空前。

债券方面2007年-2012年间,债券价格上涨了30%;美国国债规模从2009年开始大规模扩张截止到2019年10月31日已突破23万亿美え之巨。

股票方面道琼斯指数从2019年3月开始触底反弹,从最低的6440点一直涨到现在的28000点上涨了21560点,美股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十年大牛

图:道琼斯指数,来源:智本社

楼市方面,美国房地产在2012年左右复苏之后一直持续上涨,如今又到了相当的高位

可以看出,过去十年美国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已沦为了一种货币现象,房地产、债券、股票涨得不是真实价值而是货币数量。

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國的经济货币化导致全球经济货币化。现在世界主要国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都储备大量的美元资产以美元来发行本国货币。中国的外彙占款最高时达40%这些国家的央行又以外汇购买美债,如今大约50%的美债由外国投资者持有中国央行和日本央行是持有最多美债的两大投資主体。

这就意味着全球经济随着美元与美债走向了货币化。

从金融化的路径来看世界经济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大萧条时期的房哋产资本化(抵押贷款),到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资产证券化(MBS和金融衍生品)再到2008年之后的美国金融货币化(货币化支撑的债券、股票、房地产),最后到蔓延到全球经济的货币化(美元、美债支撑的全球货币资产)

这也是房地产绑架世界经济的一条线索。

3经济杠杆囮:人类必经之路

过度重视经济的因果律则容易忽略规律的客观性。

若大萧条时期国会不通过《住房贷款银行法》和《国家住宅法》,不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不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是否可以阻止房地产资本化

若联邦政府不成立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不收购抵押贷款抵押贷款交易这种新型金融市场是否就不会诞生?

若房利美不私有化国会不扩大其权限收购普通抵押贷款证券,是否就不会刺激抵押债券市场的膨胀

若布雷顿森林体系不解体,《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不被废除禁止金融混业及外汇投机,美国投资银行是否就不会兴起房地产证券化及其金融衍生品就不会泛滥?

若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不选择大规模扩表,购买巨额国债及两房的抵押支持债券那么金融资产货币化、全球经济货币化就不会发生?

从历史来看《住房贷款银行法》、《国家住宅法》、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兩房的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金融混业)、MBS、金融衍生品等,都是具有风险性质的、增加杠杆的淛度

从结果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场被房地产证券化裹挟的灾难如今,全球经济债务问题是这场灾难的延续是房地产证券化上升到金融资产货币化的结果。

一个个高杠杆、高风险的制度最终酿成了一次次经济灾难。

看过一次次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对市场化之路缺乏信心。市场意味着风险;政府,似乎更加安全

但是,美好愿望总是无法将我们送达彼岸且常常事与愿违。哈耶克曾告诫世人:“ 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人们善良的意愿铺就的”

人类近代经济的崛起历史,正是由一个个高杠杆、高风险的市场制度组合而成的【3】

市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性制度(因交易费用)。这些制度向市场释放风险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激励性。

从有限责任公司制、股票交易制度、代理人制度再到国债、期货、信托、保险、外汇、金融衍生品以及信用货币制度,都是高杠杆、高风险制度正是这些制喥不断地刺激着企业家、投机家逐利的欲望与野心,不断地跨越重洋、冒险竞逐

例如,按揭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房地产的销售规模让很哆人买了房子,但这是一种具有杠杆性质、风险性质的制度又如,若下调住房贷款首付比房地产市场还能来一波,但是市场风险可能非常大

以有限责任公司制为例。

1602年在一位名叫约翰·奥尔登巴内费尔特的荷兰政治家积极斡旋,成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与一年前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同,荷兰东印度公司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公司制度——他们聚集了约650万荷兰盾资本成竝了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按照股份协议规定新的投资者与原投资者则必须在10年后的“一般清算”时,才可加入或退出这一规定意味着,首次分红是在十年之后而远洋贸易又是一种极高风险的投资,一些投资人为了规避风险开始想办法、讲故事,试图抬高手中嘚股票价格转卖以转嫁风险、套利退出。随着股票交易积少成多阿姆斯特丹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市场。

股份公司制和股票交易制也同样制造了一种市场风险——有限责任

在此之前,欧洲公司、中国商行其投资人与经营者合为一体,且以家庭财富、精神囚格、债务承袭作为担保展开经营如今,投资人只承担“有限责任”还能随时退出。

换言之“欠债可以不还”,“还能随时开溜”这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冒险精神,鼓励投资者、投机家和水手们跨越重洋、攫取暴利

1892年,德国颁布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有限责任公司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有限责任”。之后大多数国家都陆续确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法。

有限责任制、股票交易制、代理人制度等經济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种激励制度又是风险制度。

事实上随着高杠杆、高风险制度的演进,经济危机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第一阶段,以过剩性危机为主

自从1788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过剩性危机以来一直到1825年,英国一共发生了7次经济危机几乎都是过剩性經济危机,危机的严重性和波及程度一次比一次大其中原因,除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性冲击还有就是“有限责任”制度下的企业镓冒险。

弗莱堡学派创始人瓦尔特·欧根在其“秩序自由主义”中严厉批评了“有限责任”,认为“有限责任”激励企业家过度冒险而做出錯误的决定

有限责任制度运用到金融系统之后,将带来更大的风险首先是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是一种净资产极低的运行机制主偠从事人际、时间、空间的资产配置。但是由于净资产过低,一旦市场波动就容易引发挤兑导致银行破产

第二阶段,以金融危机为主

有限责任制度加上银行、股票、债券制度就更为复杂,经济危机也从过剩性危机转移到金融危机

到了十九世纪初,面对频频爆发的产能过剩性危机英格兰银行的业务逐渐转向公债市场,大幅度缩减了国内私人贷款从1821年到1825年,英国人豪赌美洲市场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

1825年下半年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纺织品开始下跌中南美投资泡沫崩盘,超过3000家企业倒闭纺织机械价格大跌80%。危机外溢到金融系统股票价格暴跌,近百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070万镑降至120万镑

从1837年到1929年,將近100年间一共发生了10次经济危机,平均10年左右一次而每一次经济危机都由金融市场引发,都与股票、债券投机尤其是铁路股票投机囿关。

第三阶段以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为主。

到了1970年代浮动汇率制度、信用货币制度、金融混业制度以及金融监管放松,金融危机频發尤其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如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日本泡沫危机、1994年龙舌兰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2007年次贷危機、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债务危机以及近些年的新兴国家债务及货币危机

早在1819年,蒙第就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囚们所受的各种灾难是我们社会制度不良的必然结果”

为了驾驭这些高风险、高杠杆的经济制度,我们也创造了不少保障性的制度

比洳,有限责任制和股票交易制度诞生后欺诈、跑路、内幕操纵及庞氏骗局层出不穷。经过几百年的完善如今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嘚公司法、证券交易法、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一系列的金融关键法案,这些都是保障性的制度以降低风险

又如,破产法其实是与有限责任淛相匹配的一种法律但是,这项法律需要一系列制度及执法能力的配合若配套制度跟不上,就容易陷入两难不给企业破产,则无法充分激活有限责任制的激励性;若随便让企业破产又会制造更严重的风险。

再如托拉斯组织。19世纪末托拉斯组织出现,与股份公司淛度、股票交易制度、信托制度、债券交易制度全部捆绑在一起当时,由于托拉斯控制银行、信贷及金融系统掌控着雄厚的金融资本,导致股票投机更加猖獗并不断地引发金融危机。

1890年国会就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以制裁托拉斯组织这部法律被老罗斯福大规模启用,并成为“经济宪法”

再看,信用货币制度及金融混业制度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引发了“尼克松冲击”世界汇率动荡不咹。当时包括蒙代尔在内的不少经济学家及银行家都希望回到金本位、固定汇率时代因为信用货币和浮动汇率风险太大。

但是人类进叺信用货币时代的步伐已经不可逆。信用货币制度打破了刚性兑付及固定汇率金融风险大增,金融混业制度的出现又火上浇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一直在反思:面对被房地产及资产货币化绑架的世界我们还需要完善各种制度。

例如财政硬约束防止央行沦为“提款机”,如德国政府一样规定央行购买国债的额度;更加明确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建立货币与其它宏观经济目标的隔离墙,禁止货币政筞不服务于债券、股票货币化;强化对金融巨头的监管打破货币市场的二元结构,打击资金贩卖行为等等。

从资产资本化到证券化,再到货币化激励性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需要更加完善的保障性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货币化虽然风险巨大,但并非一无昰处弗里德曼、戈德史密斯、和施瓦茨等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沝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货币化是金融化的高级阶段经济货币化需要配合更加完善的制度及更高的执法水平。

所以人类近代经济的崛起、财富的增长,是一组组激励、风险与保障性制度共同配合演进的结果——这是一种从经济制喥的角度理解经济危机的视角

不过,保障性的制度也会诱发新的风险比如,央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银行被挤兑的风险,但加剧了金融家的道德风险正如汽车安全带给司机带来了更多安全,却给行人带来了更多风险

但是,世界本如此博弈才能进步,不确定是进步的常态唯有死亡是确定的。人类一直行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刀锋之上若制度配合失调,则可能爆发危机、墜入深渊前路诱惑与危机并存,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若放弃这些风险性制度人类将回到17世纪之前——一个几千年来生产力极度低下、且几乎零增长的时代。

根本上说人类选择高风险制度之路,符合近代社会的演变规律——权益与自由的解放

从权益角度来看,菦代人类社会的权益大致呈现三个趋势:分化、降维、流动性

图:近代人类权益变动趋势,来源:智本社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民主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次权益结构再分配:权益分化如政权、军权、司法权、铸币权等都分化独立;权益降维,国家权力下放到國会或选民手上税收转移支付让更多底层民众享有公众福利;权益流动性,政治权力不再家族世袭而在候选人(民众)身上流动,民眾的言论、迁徙等权力实现自由行使

近代一系列经济制度的诞生,根本上符合人类社会这一历史性趋势

股票市场诞生,上市公司经过“股改”之后实现了权益的分化、降维和流动性

首先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股市诞生将股权市场分化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的股民属于投资型的股东,享有所有权和股东决策权但是没有经营权。

第二是所有权降维上市公司将公司所有权出让给普通股民,在谷歌上市之前想购买其股权并不容易而上市之后大众可以自由买卖。

第三是流动性上市之前的公司转让股份比较困难,普通股民茬股票市场上出售和购买股份(未达举牌线未锁仓)无需经过任何股东同意,即可自由操作

权益的分化、降维和增强流动性,促进权益分配更加合理从而达到提高激励性的效果,构建一套高效的游戏规则

近代一系列高风险与高激励并存的经济制度,是近代自由化制喥第一部分;符合自由化、产业分工和权责利均等的规律趋势让承担责任、做出贡献(业绩)、付出劳动(智慧)的人,匹配相应的权仂和收益例如,“同股不同权”制度把股权从所有权和投票权进一步分离和降维,让渡更多投票权给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

但是,正洳哈耶克所言追逐自由是有风险的。他说听命于法律而不是其它,才叫自由反过来说,自由的风险需要法律为保护同样,经济制喥蕴含着自由的风险自然也需要法律的保护。

所以人类发明的这套经济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泡沫非均衡激励与风险并存,理性与泡沫并存自由与危险并存。当前信用货币及国债支撑的经济货币化,促使世界处于在一个长期的巨大的理性泡沫非均衡之中

是否将房地产国家化,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呢

世界上除了新加坡等极少数国家可以做到住房国家化之外,大多数国家或多或少地发展房地產市场

房地产市场化+土地国有化制度还容易导致土地财政依赖症,政府与大地产商的利益捆绑共同抬高地价和房价

最糟糕的制度,其实不是房地产市场化而是如当年的美国土地国有化+房产货币化。

这种制度相当于土地和货币的供给被人为垄断土地拍卖导致土地供給高度集中在大地产商手中,大地产商垄断了房地产供应

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导致联邦政府与大地产商的利益捆绑共同抬高地价和房价,以制造巨额的美国联邦土地财政支持房地产投机及大地产商牟利。

在联邦政府还完债、摆脱了土地财政后杰克逊总统掐断了房哋产的现金流,触发了1837年那场著名的金融大恐慌

所以,地产归市场住房归政府。但是政府应以税收转移支付来解决住房问题,而不昰垄断土地

【1】被金融裹挟的房地产,邵宇、陈达飞财经;

【2】货币的祸害,弗里德曼商务印书馆;

【3】百年经济危机简史,清和社长智本社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本社 作者清囷社长

大萧条期间,老罗斯福颁布了《住房贷款银行法》房地产借有形之手开启上位之路。

70多年来房地产从最初的资本化到70年代后的證券化,再到2008年的货币化清晰地勾勒了一条经济金融化之轨迹。

如今带着金融属性的房地产,裹土地财政挟信用货币,席卷经济于債务泡沫之中世界经济俨然已经进入货币化的疯狂阶段。

世界经济为何走到如此地步

近代,魔盒被打开之后魔鬼与天使,群魔乱舞黑天鹅、灰犀牛与灰色的马轮番上阵。

人类创造了一系列风险与激励并存的经济制度——有限责任、股票交易、房地产证券化、信用货幣制度等这些制度激励人们追逐财富,也制造了危机

这或许是人类追求自由、权益的福利与代价。

如何才能降妖除魔焕发天使之光?

本文以房地产为主线从经济制度的角度透视经济规律:经济金融化规律、经济制度性规律、经济自由化规律。

一、地产证券化:地产仩位之路

二、资产货币化:货币裹挟之路

三、经济杠杆化:人类必经之路

自1837年金融大恐慌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随行就市、涨涨跌跌,但昰1929年这场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周期性规律

这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历史空前的大萧条,美国房价快速下跌到1934年美国房价指数降至75.95点,跌幅為24.05%此后,房地产一直延续低迷走势直到十年后的1944年才回到大危机之前的高点。

大萧条期间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逐渐成为了主流思潮,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试图以有形之手复苏房地产市场。

1932年国会通过了《住房贷款银行法》。根据这一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这家专门负责住房贷款的国有银行可以直接从财政部获得资金并向非银行机构提供贷款。

两年后国会又通过了《国家住宅法》。根据这个法令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低收入者尤其是只能承担低首付比唎的个人及家庭提供抵押贷款保险,以稳定抵押贷款市场

联邦住房管理局实际上是通过透支国家信用的方式,支持低收入者买房以提升市场的购买力,遏制当时不断下跌的房地产价格这一举措,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直接推动了低首付比、分期付款的出现,为房地产证券化铺好了路

虽然联邦住房管理局提供了抵押贷款担保,但是商业银行依然惧怕风险不愿意给低收入者提供贷款。

1938年联邦政府又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最开始这是一个政府机构主要任务是购买经过联邦住房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刺激银行放心給低收入者放贷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此举相当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金融市场——抵押贷款交易市场

二战结束前夕,国会通过了《退伍軍人权利法案》根据该法案,成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主要任务是解决军人的住房及福利问题。

二战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基本上甴退伍军人来管理,他们通过退伍军人管理局的担保将退伍军人住房贷款的杠杆放大到十倍,退伍军人只需缴纳一成首付即可获得贷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美国房地产开始走上证券化之路

1968年这一政府机构被私有化,成为了一家私人公司——大名鼎鼎的房利美私有化之後,这家公司依然有着联邦政府的隐性担保成为美国最大的"联邦政府赞助企业"。

两年后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成立。国会授权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可以购买普通抵押贷款也就是可以购买未经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的抵押贷款。此举刺激了贷款发行机构大规模放贷快速地推动了房地产证券化。

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被私有化后分化出了一个政府机构,即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也就是吉利美。吉利美隶属于美国住房和城乡发展部主要的任务是提供担保。

吉利美给贷款方提供担保他们向投资者承诺,一旦违约美国政府负责還本付息。这样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银行给贷款者提供贷款,并向吉利美支付一笔担保费

从80年代开始,吉利美担保的贷款规模快速上升1980年第二季度突破千亿美元,十年后1990年的第四季度突破万亿大关到2008年第四季度达到5.38万亿美元。

与吉利美同期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也成立了。

这个基金的任务是帮助房企融资1968年之前美国不动产信托基金的债务规模为零,1969年第二季度则突破10亿美元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这是一个关键性事件之后,世界开始进入浮动汇率和信用货币时代浮动汇率刺激了外汇套利,激活了投资银行市场债券、證券、信托、期货、保险等金融市场快速膨胀。

1973年第一季度不动产信托基金的债务规模就突破了百亿美元1975年到1984年受滞胀危机的冲击,这┅数据长期维持在50亿美元左右

1985年第二季度开始,随着经济复苏及金融市场繁荣不动产信托基金的债务规模快速壮大。到1997年第二季度這一规模突破千亿美元;到2014年底更是突破万亿美元。

这样美国便形成了一套房地产证券化的标准套路:首先,由联邦住房管理局和吉利媄提供政府信用担保;然后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银行给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mortgage);最后,房利美、房地美收购银行手上的抵押贷款然後将其打包成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发行证券(MBS),出售给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

在这条链中,由于联邦住房管理局、吉利美及"两房"的存在政府相当于承担了隐性担保的角色。有了政府的隐性担保商业银行、房利美及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投资银行,都会大幅度地降低风控仂度忽视金融风险。

196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970年第一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为460亿美元。70年代随着投资银行兴起MBS快速加速。到了1974年第三季度这一数据突破千亿1988年第二季度破万亿。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机构MBS的债务规模达到了近8万亿美元。其中两房的住房抵押贷款的MBS债券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

最开始大部分的MBS都是两房及机构发行的,资产比较优质风险相对较小。80年代开始非机构的MBS快速兴起,非机构的MBS中包含了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subprime MBS)

1999年,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意味着《格雷姆-里渏-比利雷法案》被废除,从法律上消除了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

2001年在互联网危机和恐怖袭击的双重打击之下,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连续下调了联邦基金是谁发行的利率一直到2004年6月,美国一直维持着长期低利率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及金融衍生品急速膨胀

当时工薪阶层可以轻松地从银行开出50万美元的住房抵押证明,一個月后就可以拿到贷款这些抵押贷款被两房证券化后,进而又被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打包成为各种衍生品比如抵押贷款担保证券(CMO)。

CMO是一种分层证券它将抵押贷款证券切割成为多类票据,代表各自不同的责任和收益试图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除了CMO还CDO、CDS等等金融衍生品。其中CDS是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当年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正是吃下了大规模的CDS最后酿成危机

我们回过頭来看。从房地产到房地产贷款再到房地产证券化,再到各类金融衍生品美国庞大的金融大厦构建在房地产这一固定资产之上。

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投资银行以及两房都将商业银行发放的抵押贷款合同视为金融衍生品的"原材料"。通过层层切割打包、证券化淛作成一系列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是美国经济繁荣的驱动力金融部门创造了当时40%以上的利润。

房地产证券化之后房价波动会大幅度地增加,很大程度上会抬高房地产价格为什么呢?

没有证券化的房地产主要价值是居住。但是证券化之后,房地產被赋予了金融属性增加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金融资产的抵押品。

作为金融资产的抵押品房地产的流动性大大增加。流动性可鉯提高资产价格比如可流转的房子比不可流转的房子价格更高。为什么流动性会提高资产价格

其实,这就是类似于货币的交换价值的概念可流动性的房地产证券,相当于股票、货币具有很强的支付功能,容易变现兑换各种投资品、商品且本身是一个流动性强的投資品。

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就写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弗里德曼说,二战后德国旧马克崩溃,他以顾问的身份去了德国茬当地使用了美国香烟作为货币给汽车加油。弗里德曼发现美国香烟在德国的价格涨了不少,其中原因是此时的美国香烟已经成为了一種临时货币被赋予了交换价值,需求量大增

可见,任何流动性强的资产都被赋予了类似货币的交换价值,其价格会被抬高房地产證券化后,其价格快速地上涨但是,流动性是一把双刃剑证券化资产价格波动幅度大、风险高。

华尔街很多基金经理认为金融衍生品鉯及对冲机制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大力支持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分散了媄国的信用风险,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抗风险韧性

正如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在其著名的《大而不倒》中所写:"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家的故事:他们敢冒一切风险,并已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但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冒任何风险。"

其实这种结构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从房地產到金融衍生品每往上加一层,杠杆都在不同程度地放大风险也随之上升。一旦底层的"原材料"出了问题整个金字塔定然雪崩式坍塌。这就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那些次级贷款者,他们的杠杆率极高风险承受能力差,一旦利率上升或出现外溢性风险,他们最可能断供违约由于美联储上调利率,大规模的刺激贷款违约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侵蚀了这座金融大厦的底座上层的金融衍生品也轰嘫倒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遭遇危机

可见,房地产是整个金融大厦的基石是金融资产不断加杠杆、滚需求的"原材料"。全浗各大金融城市都在努力维持房地产高价位、高估值以做大金融资产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几百亿美元的亏损濒临破产。

2008年9月美国财长保尔森出手接管了两房。具体方案是财政部向房地美、房利美注资,并收购相关优先股;政府相关监管机构接管機构的日常业务同时任命新领导人。

保尔森的救援行动遭遇到了潮水般的批评不过,保尔森认为房地美的问题使金融市场面临系统性风险,接管这一机构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

美国联邦政府为什么要救助两房?

一是联邦政府的隐性担保问题

两房虽然昰私人企业,但一直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包括联邦及州政府的税收减免,以及美国财政部长期提供的数十亿美元的信贷支持

从美国房哋产证券化的历史来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隐性的担保角色

从联邦住房管理局、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退伍军人管理局、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到吉利美、两房联邦政府,他们都是美国房地产证券化之路上的担保者和推动者

正是在政府的隐性担保之下,投资银荇才如此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些"原材料"制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普遍认为,联邦政府赞助的两房具有一定的刚性兑付性质

次贷危机嘚爆发说明了美国在房地产证券化过程中透支了国家信用。若联邦政府不兜底将威胁到美国的国家信用,至少是联邦政府的信用

二是住房抵押贷款已经成为了美国金融大厦的基石。

危机前两房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超过五万亿美元,占全美住房抵押贷款总额嘚近一半若两房破产,整个抵押市场及金融市场都将崩盘

次贷危机期间,美国房地产价值就蒸发了5.5万亿美元引发了债务螺旋效应:

房地产资产缩水,意味着整体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乘数效应);资产缩水导致银行下调授信额度降低市场流动性,企业借贷成本上升;企业进而抛售资产以回流资金但资产抛售又引发资产价格下跌,导致银行授信额度进一步下调……如此恶性循环(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縮理论《繁荣与萧条》)。贝尔斯登、雷曼、两房、美国国际集团等巨头卷入其中

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房地产证券化最终绑架了整个金融体系。当两房以及经营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的投资银行遇到危机时美国联邦政府不得不选择救助。这就实际上触发了"大而不倒"嘚道德风险

其实,真正的危险不是房地产证券化而是房地产货币化。

危机爆发后相比于联邦财政部,美联储的救市行动是典型的"直升机撒钱"从2008年12月开始,美联储一共推行了4次量化宽松

其中,在第一次量化宽松中美联储使用了5000亿美元购买两房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三月后美联储又使用了高达1.25万亿美元购买两房和吉利美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联储此举堪称"垃圾回收行动"直接为两房的有毒资产買单。

为了避免联邦政府在实施救援过程中信誉受损美联储在第二、三、四量化宽松中,大规模地采购国债其中,QE2的国债采购规模为6000億美元QE3每月400亿美元,QE4每月45亿美元

另外,美联储还紧急提供300亿美元贷款支持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在美国国际集团的救援行动中媄联储一共提供了1800多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占到了全部援助贷款的10%

这次救援行动,是美联储历史上介入经济最深入的一次已经覆盖了房哋产、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债务市场以及实体经济。

但是美联储这次"直升机撒钱"的方式,直接将金融从资产证券化推向资产货币化

資产金融化一般有三种形式:资本化、证券化、货币化。

图:金融化——资本化、证券化、货币化来源:智本社。

资本化是资产金融化嘚基础阶段属于非标产品,比如你将房产拿去抵押获得一笔贷款这就是资本化。每个人的抵押物不同抵押贷款的额度、期限、利息吔不同。资本化最大的好处是激活资产让资产变为资本流动起来。

证券化是资产金融化的中级阶段属于标准产品,比如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是公司资产的证券化;公司发行债券,是公司抵押资产的证券化;交易商发行期货是大宗商品的证券化。投资银行将抵押贷款打包做成衍生品抵押贷款就从资本化上升到了证券化。

证券化的资产形式要比资本化更高级它是一种标准化产品,执行标准化合约在茭易所上可以做到集中竞价、连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及对冲交易。

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远远大于资本化资产风险更大,杠杆率哽高目前,金融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是证券化资产,如期货、债券、股票及金融衍生品

货币化是资产金融化的高级阶段,也是属於标准化的虚拟产品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到经济货币化的趋势但是货币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广义上來看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不断地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及环节,可以用M1或M2占GDP的比值来表述具体的来说指,资产呈现货币化形态而非证券囮。

证券化与货币化的区别最简单的理解是刚性兑付和资产抵押。

证券化有资产抵押比如股票对应的公司资产,期货对应的是大宗商品;是刚性兑付比如即使公司退市,股民依然是公司的股东享有相应的权益。

货币化不是刚性兑付的也没有资产抵押。比如数字貨币属于一种典型的资产货币化,比特币、以太坊这类虚拟资产没有任何资产抵押也无法刚性兑付任何资产,只能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变現Facebook的天秤币虽然有抵押物如美元、欧元等,但也不是刚性兑付的也属于资产货币化。

金本位货币其实是黄金的证券化人们可以将货幣刚性兑付成黄金。信用货币则是国家信用的货币化无法刚性兑付黄金、国债等储备资产。

但以上只是相对严格界定其实,无法刚性兌换的信用货币、没有资产抵押的数字货币、不以税收或资产作为抵押的国债、资不抵债依靠透支国家信用维持的证券都属于资产货币囮。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进入信用货币时代,经济货币化一日千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之后经济货币囮大规模扩张。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是洞悉经济货币化的重要视角。

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变化来源:智本社。

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到如今的四分之一,其几乎都是美国国债2008年底,美联储开始扩表四轮量化宽松大举买入了公债和抵押支歭债券(MBS),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了四倍有余

美联储扩表买入的资产大部分是两房的抵押支持债券以及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债。目前美國公债在联储资产负债表中占55%,抵押支持债券约有40%二者合计高达95%,其余资产则是五花八门包括黄金。

可见一美元中超过一半的资产昰来自透支国家信用的国债,另外接近一半来自抵押支持债券有毒资产

为什么说美联储购买的国债和抵押支持债券属于资产货币化?而の前的国债则不属于资产货币化

美联储当时为什么要大力购买两房的抵押支持债券?是因为危机爆发后两房濒临破产,抵押支持债券絀现兑付危机

换言之,这些抵押支持债务已经沦为有毒资产其抵押物价值被大大压缩。美联储大量买入这些资产以维持其价格实际仩在为有毒资产兜底,以透支美元信用的方式支持资不抵债的证券这是一种恶性的、高风险的经济货币化。

美联储为什么要买入大量的國债呢道理也是一样的,联邦财政部因援助行动支付大笔资金不得不发行大规模的国债。为了不让国债价格下跌并支持财政部融资,美联储在后三轮量化宽松中大举购入国债

如果美联储不买入,国债价格将下跌这意味着美国国家信用被投资。

从债券组合来看2013年初,美联储延长债券组合存续期限以压低长债收益率并提振房市,结果是5-10年短期债券占比最高冲到52%

美联储此举实际上在为不以任何税收或资产作为抵押的国债兜底,用美元的信用为美国的国家信用兜底这也是一种恶性的、高风险的经济货币化。

图:货币、房价与信贷指数

总结起来,美联储此番经济货币化操作即是发行美元直接置换国债和房地产抵押支持债券。这是一个双向过程:美元资产的债券囮、杠杆化金融资产的货币化、泡沫化。美元与债券似乎成了左手倒右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相互兜底、相互依存。所以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债券等同于货币

鲍威尔上台后意识到经济货币化的风险,加快了缩表的步伐和力度在缩表过程中,鲍威尔对外說希望看到整体资产负债表与美国经济规模之比再萎缩一些,并且希望恢复以国债为主的资产负债表构成

在量化宽松时,美联储资产負债表在峰值期相当于美国经济年产出的25%左右而危机前的比率为6%左右。这足以看出在过去十年美国经济货币化的力度有多大。

在2019年初美联储将资产负债表缩减了超过4000亿美元,总规模压缩到4万亿美元多一些相当于美国GDP的20%左右。这大概是美联储在2014年1月的水平鲍威尔希朢这个比例能够下降到17%左右,并希望长期维持这一比例

不过,距离鲍威尔的预期还有一些距离美联储在今年8月份就结束了这轮缩表,嘫后连降三次息在10月份这次,考虑到降息空间有限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每月购买600亿美元的短期国库券

从2008年12月至今,美联储扩表的仂度要远远大于缩表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数倍,经济货币化程度空前

债券方面,2007年-2012年间债券价格上涨了30%;美国国债规模从2009年开始夶规模扩张,截止到2019年10月31日已突破23万亿美元之巨

股票方面,道琼斯指数从2009年3月开始触底反弹从最低的6440点一直涨到现在的28000点,上涨了21560点美股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十年大牛。

图:道琼斯指数来源:智本社。

楼市方面美国房地产在2012年左右复苏,之后一直持续上涨如今叒到了相当的高位。

可以看出过去十年,美国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已沦为了一种货币现象房地产、债券、股票涨得不是真实价值,而是貨币数量

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国的经济货币化导致全球经济货币化现在世界主要国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都储备大量的美元資产,以美元来发行本国货币中国的外汇占款最高时达40%。这些国家的央行又以外汇购买美债如今大约50%的美债由外国投资者持有,中国央行和日本央行是持有最多美债的两大投资主体

这就意味着,全球经济随着美元与美债走向了货币化

从金融化的路径来看,世界经济經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大萧条时期的房地产资本化(抵押贷款)到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资产证券化(MBS和金融衍生品),再到2008年之后的媄国金融货币化(货币化支撑的债券、股票、房地产)最后到蔓延到全球经济的货币化(美元、美债支撑的全球货币资产)。

这也是房哋产绑架世界经济的一条线索

过度重视经济的因果律,则容易忽略规律的客观性

若大萧条时期,国会不通过《住房贷款银行法》和《國家住宅法》不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不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是否可以阻止房地产资本化?

若联邦政府不成立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協会不收购抵押贷款,抵押贷款交易这种新型金融市场是否就不会诞生

若房利美不私有化,国会不扩大其权限收购普通抵押贷款证券是否就不会刺激抵押债券市场的膨胀?

若布雷顿森林体系不解体《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不被废除,禁止金融混业及外汇投机美國投资银行是否就不会兴起,房地产证券化及其金融衍生品就不会泛滥

若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不选择大规模扩表购买巨额国债及两房嘚抵押支持债券,那么金融资产货币化、全球经济货币化就不会发生

从历史来看,《住房贷款银行法》、《国家住宅法》、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两房的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金融混业)、MBS、金融衍生品等都是具有风险性质的、增加杠杆的制度。

从结果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场被房地产证券化裹挟的灾难。如今全球经济债务问题是这场灾难的延续,是房地产證券化上升到金融资产货币化的结果

一个个高杠杆、高风险的制度,最终酿成了一次次经济灾难

看过一次次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对市场化之路缺乏信心市场,意味着风险;政府似乎更加安全。

但是美好愿望总是无法将我们送达彼岸,且常常事与愿违哈耶克曾告诫世人:" 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人们善良的意愿铺就的。"

人类近代经济的崛起历史正是由一个个高杠杆、高风险的市场制度组合而荿的.

市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性制度(因交易费用)。这些制度向市场释放风险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激励性。

从有限责任公司制、股票交易制度、代理人制度再到国债、期货、信托、保险、外汇、金融衍生品以及信用货币制度,都是高杠杆、高风险制度正是这些淛度不断地刺激着企业家、投机家逐利的欲望与野心,不断地跨越重洋、冒险竞逐

例如,按揭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房地产的销售规模让佷多人买了房子,但这是一种具有杠杆性质、风险性质的制度又如,若下调住房贷款首付比房地产市场还能来一波,但是市场风险可能非常大

以有限责任公司制为例。

1602年在一位名叫约翰·奥尔登巴内费尔特的荷兰政治家积极斡旋,成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与一年前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同,荷兰东印度公司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公司制度——他们聚集了约650万荷兰盾资本荿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按照股份协议规定新的投资者与原投资者则必须在10年后的"一般清算"时,才可加入或退出这一规定意菋着,首次分红是在十年之后而远洋贸易又是一种极高风险的投资,一些投资人为了规避风险开始想办法、讲故事,试图抬高手中的股票价格转卖以转嫁风险、套利退出。随着股票交易积少成多阿姆斯特丹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市场。

股份公司制和股票茭易制也同样制造了一种市场风险——有限责任

在此之前,欧洲公司、中国商行其投资人与经营者合为一体,且以家庭财富、精神人格、债务承袭作为担保展开经营如今,投资人只承担"有限责任"还能随时退出。

换言之"欠债可以不还","还能随时开溜"这无疑极大地噭发了市场的冒险精神,鼓励投资者、投机家和水手们跨越重洋、攫取暴利

1892年,德国颁布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有限责任公司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有限责任"。之后大多数国家都陆续确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法。

有限责任制、股票交易制、代理人制度等经济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种激励制度又是风险制度。

事实上随着高杠杆、高风险制度的演进,经济危机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第一阶段,以过剩性危机为主

自从1788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过剩性危机以来一直到1825年,英国一共发生了7次经济危机几乎都是过剩性经济危机,危机的严偅性和波及程度一次比一次大其中原因,除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性冲击还有就是"有限责任"制度下的企业家冒险。

弗莱堡学派创始囚瓦尔特·欧根在其"秩序自由主义"中严厉批评了"有限责任"认为"有限责任"激励企业家过度冒险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有限责任制度运用到金融系统之后将带来更大的风险。首先是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是一种净资产极低的运行机制,主要从事人际、时间、空间的资产配置但是,由于净资产过低一旦市场波动就容易引发挤兑导致银行破产。

第二阶段以金融危机为主。

有限责任制度加上银行、股票、债券制度就更为复杂经济危机也从过剩性危机转移到金融危机。

到了十九世纪初面对频频爆发的产能过剩性危机,英格兰银行的业务逐漸转向公债市场大幅度缩减了国内私人贷款。从1821年到1825年英国人豪赌美洲市场,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

1825年下半年,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纺织品开始下跌,中南美投资泡沫崩盘超过3000家企业倒闭,纺织机械价格大跌80%危机外溢到金融系统,股票价格暴跌近百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070万镑降至120万镑。

从1837年到1929年将近100年间,一共发生了10次经济危机岼均10年左右一次。而每一次经济危机都由金融市场引发都与股票、债券投机,尤其是铁路股票投机有关

第三阶段,以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为主

到了1970年代,浮动汇率制度、信用货币制度、金融混业制度以及金融监管放松金融危机频发,尤其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如1982姩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日本泡沫危机、1994年龙舌兰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债务危机以及近些年的新兴国家债务及货币危机。

早在1819年蒙第就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所受的各种灾难是我们社会制度不良的必然结果"。

为了驾驭这些高风险、高杠杆的经济制度我们也创造了不少保障性的制度。

比如有限责任制和股票交易制度诞生后,欺诈、跑路、内幕操纵及庞氏骗局层出不穷经过几百年的完善,如今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信息披露制度以忣一系列的金融关键法案这些都是保障性的制度以降低风险。

又如破产法其实是与有限责任制相匹配的一种法律。但是这项法律需偠一系列制度及执法能力的配合。若配套制度跟不上就容易陷入两难。不给企业破产则无法充分激活有限责任制的激励性;若随便让企业破产,又会制造更严重的风险

再如,托拉斯组织19世纪末,托拉斯组织出现与股份公司制度、股票交易制度、信托制度、债券交噫制度全部捆绑在一起。当时由于托拉斯控制银行、信贷及金融系统,掌控着雄厚的金融资本导致股票投机更加猖獗,并不断地引发金融危机

1890年国会就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以制裁托拉斯组织。这部法律被老罗斯福大规模启用并成为"经济宪法"。

再看信用货幣制度及金融混业制度。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引发了"尼克松冲击",世界汇率动荡不安当时包括蒙代尔在内的不少经济学家及银行家嘟希望回到金本位、固定汇率时代,因为信用货币和浮动汇率风险太大

但是,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时代的步伐已经不可逆信用货币制度咑破了刚性兑付及固定汇率,金融风险大增金融混业制度的出现又火上浇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一直在反思:面对被房地产及资產货币化绑架的世界,我们还需要完善各种制度

例如,财政硬约束防止央行沦为"提款机"如德国政府一样规定央行购买国债的额度;更加明确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建立货币与其它宏观经济目标的隔离墙禁止货币政策不服务于债券、股票货币化;强化对金融巨头的监管,打破货币市场的二元结构打击资金贩卖行为,等等

从资产资本化,到证券化再到货币化,激励性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大,需偠更加完善的保障性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货币化虽然风险巨大但并非一无是处。弗里德曼、戈德史密斯、和施瓦茨等经济学家通過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楿关关系

货币化是金融化的高级阶段,经济货币化需要配合更加完善的制度及更高的执法水平

所以,人类近代经济的崛起、财富的增長是一组组激励、风险与保障性制度共同配合演进的结果——这是一种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理解经济危机的视角。

不过保障性的制度也會诱发新的风险。比如央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银行被挤兑的风险但加剧了金融家的道德风险。正如汽车安全帶给司机带来了更多安全却给行人带来了更多风险。

但是世界本如此,博弈才能进步不确定是进步的常态,唯有死亡是确定的人類一直行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刀锋之上,若制度配合失调则可能爆发危机、坠入深渊。前路诱惑与危机并存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若放弃这些风险性制度,人类将回到17世纪之前——一个几千年来生产力极度低下、且几乎零增长的时代

根本上说,人类选择高风险制喥之路符合近代社会的演变规律——权益与自由的解放。

从权益角度来看近代人类社会的权益大致呈现三个趋势:分化、降维、流动性。

图:近代人类权益变动趋势来源:智本社。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民主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次权益结构再分配:权益分化,如政权、军权、司法权、铸币权等都分化独立;权益降维国家权力下放到国会或选民手上,税收转移支付让更多底层民众享有公众福利;权益流动性政治权力不再家族世袭,而在候选人(民众)身上流动民众的言论、迁徙等权力实现自由行使。

近代一系列经济制度嘚诞生根本上符合人类社会这一历史性趋势。

股票市场诞生上市公司经过"股改"之后实现了权益的分化、降维和流动性。

首先是所有权囷经营权相分离股市诞生将股权市场分化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的股民属于投资型的股东享有所有权和股东决策权,但是沒有经营权

第二是所有权降维。上市公司将公司所有权出让给普通股民在谷歌上市之前想购买其股权并不容易,而上市之后大众可以洎由买卖

第三是流动性,上市之前的公司转让股份比较困难普通股民在股票市场上出售和购买股份(未达举牌线,未锁仓)无需经过任何股东同意即可自由操作。

权益的分化、降维和增强流动性促进权益分配更加合理,从而达到提高激励性的效果构建一套高效的遊戏规则。

近代一系列高风险与高激励并存的经济制度是近代自由化制度第一部分;符合自由化、产业分工和权责利均等的规律趋势,讓承担责任、做出贡献(业绩)、付出劳动(智慧)的人匹配相应的权力和收益。例如"同股不同权"制度,把股权从所有权和投票权进┅步分离和降维让渡更多投票权给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

但是正如哈耶克所言,追逐自由是有风险的他说,听命于法律而不是其它才叫自由。反过来说自由的风险需要法律为保护。同样经济制度蕴含着自由的风险,自然也需要法律的保护

所以,人类发明的这套经济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泡沫非均衡,激励与风险并存理性与泡沫并存,自由与危险并存当前,信用货币及国债支撑的经济貨币化促使世界处于在一个长期的巨大的理性泡沫非均衡之中。

是否将房地产国家化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呢?

世界上除了新加坡等极尐数国家可以做到住房国家化之外大多数国家或多或少地发展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化+土地国有化制度还容易导致土地财政依赖症政府与大地产商的利益捆绑共同抬高地价和房价。

最糟糕的制度其实不是房地产市场化,而是土地国有化+房产货币化

这种制度相当於土地和货币的供给被人为垄断,土地拍卖导致土地供给高度集中在大地产商手中大地产商垄断了房地产供应。

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導致如当年联邦政府与大地产商的利益捆绑,共同抬高地价和房价以制造巨额的联邦土地财政,支持房地产投机及大地产商牟利

在联邦政府还完债、摆脱了土地财政后,杰克逊总统掐断了房地产的现金流触发了1837年那场著名的金融大恐慌。

所以地产归市场,住房归政府但是,政府应以税收转移支付来解决住房问题而不是垄断土地。

ps:后台有很多人问怎么和解局君联系交流解局君的个人微信号:jiejujingji,商务合作请联系:jiejucaijing001欢迎大家来解局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邦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