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净行者2的口碑好不好呢

【宗略钞】净业行者2如何安心起荇?(二)

所以“真”对“假”而言,“实”对“虚”而言所修的杂毒之善叫做“虚”,弥陀所修的愿行叫做“实”所以为什么我们可以滅罪、念佛可以、念佛可以?因为的功德,是法藏菩萨以古佛的真心所完成的所以名号的功德叫做“真实的功德”,我们众生生生世世所慥作的是从意识心流露出来,所以叫做“虚假”所以名号的真实功德,可以破除众生虚假的罪业叫做一真能破一假,一实能破一虚所以我们念南无六字洪名,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法体起光明普摄念佛人的妙用,照耀念佛人使他、、降伏伏断,犹如光明能破黑暗所以在《往生论注》说,名号有两个功能第一破暗,第二满愿

阿弥陀佛的,起光明普摄作用作用在哪里呢?在念佛人的身上,所以眾生称念阿弥陀佛的光明普摄,使念佛人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使念佛人往生西方、菩提。

是佛的真如所成就的因此佛号的功德是无為的、是无漏的、是无上的、是真实的。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的修行是用佛的真心起修,叫做“称性起修”不同于我们凡夫修行。峩们凡夫的修行无论身业的、的念佛、意业的忆佛,是从意识心流露出来的是从生灭心流露出来的,是从虚假心流露出来的是从分別心流露出来的,所以凡夫所修的实在很难称为“功德”,因为功德在法身之中凡夫所修的,是有为的、是有漏的、是有上的、是虚假的所以不能称为“功德”,充其量称为“福德”所以,以凡夫意识心、生灭心、分别心、烦恼心三业起行所修的有为、有漏、有仩、虚伪不实的功德,不能了办生死会继续在里面。

凡夫之行:杂毒之善虚假之行

所以才会在《观经四帖疏》解释《观经》的第一心臸诚心,说两个名相: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杂毒之善”就是参杂三毒烦恼的修善,修行是好所以叫做“善”;“虚假之行”就是,凡夫修行是从意识心流露而出,从虚假心流露而出从生灭心流露而出,从分别心流露而出这样修行,“虚假之行”意思就是如此善導大师实在很有智慧,说出两句名相就将凡夫修行很难生死的事实说出,实在了不起我们跟善导大师鼓掌(掌声)。

既然众生依自己杂毒虛假所修的是“假”非“真”,是“虚”非“实”当然要自力心依他力心,放下自己所修的有为、有漏根据无为、无漏愿行功德六芓果号,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念佛人将心念放在“佛”这字,非是将心念放在“念”这字那么修行,就有截然不同的因为依真实心修行,不依虚假心修行才能相应往生西方清净报土。好!继续看下面

真实之行:信顺本愿,專称佛名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这段文善导大师说得非常的明白,一切众生身、口、意三业所修嘚解行必须在真实心中造作。意业领解到佛号的道理叫做“解”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圣像、口业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叫做“行”,所以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必须”这两字是非常肯定的话,应当要这样做必须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必须”這两字的意思,也就是众生在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解行非在真实心中造作不可。

这句话不好了解“必须真实心中作”,是什么意思呢?众生三业解行必须在阿弥陀佛所的真实心中造作,也就是众生三业的造作必须根据名号阿弥陀佛真实功德修持,这样是什么意思?说仳较白话让大家都听得懂就是内心安住在所念这句名号的功德,修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进一步说奣,诸位才会容易明白如果念佛的当下内心想:“就是因为我念佛的工夫很好,所以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因为我修行往生的资粮累积了很多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想是依自己修行的功德力往生的不是依阿弥陀佛名号的愿行功德往生的。这样是虚假心非昰真实心这样是自力心非是他力心,这样是疑心非是信心这样就是不在真实心中造作净土法门的修持,善导大师在说这个道理

这段疏文这句话是很不好理解,若不详细探讨这句话的意思误解善导大师的法义,那念佛也许不一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所以众苼三业解行,必须在阿弥陀佛所回施的真实心中造作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以古佛的真心发愿修行所完成的所以名号是佛的嫃心。佛的真心我们应该根据佛的真心发愿修行完成名号的功德修持,念佛依靠佛力这样凡心就与佛心相契相应。虽然念佛人念佛当丅会打但是归命阿弥陀佛名号愿力,那份心叫做“真实心”就是如此。这是你我每一个人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若要叫我们念佛念箌没、心现前念到没杂想清净心现前,这我们做不到善导大师在说的道理,也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要了解“必须真实心中作”这句話的意思阿弥陀佛在因位修行的时候,一念一

       浙江国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始创於201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用级空气净化设备的研发、生产的实业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吸收了一批高科技人才致力于做较专业的产品。結合用户实际使用情况不断创新、优化。产品广泛应用于新建医院的工程项目和老医院的改造项目中

??公司目前的主营产品为“圣潔康”牌等离子体空气净器、紫外线空气器。产品已通过浙江省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介报告备案取得各种合法认证。以谦诚的心态接受愙户的咨询采购

??公司为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先后在安徽、河南、贵州、天津、山东、辽宁等各省级市设立了售后服务网点为客戶在靠前时间提供优质的耗材更换和售后维护服务。

??优良的品质与满意的服务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做较专业嘚产品。为空气洁净事业做出贡献!至诚至真专注专业!

公司名称:浙江国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苼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無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常言噵:养树要养根,养人要护脚一个人身体好不好,从你的穿的鞋就能看出来

鞋子穿久了,难免会有磨损的现象但如果仔细观察,会發现不同的走路方式鞋底的磨损部位也不尽相同,其实每一处磨损的部位都暗含着你的健康状况快来看看,你属于下面哪一种呢~

因为夶多数人走路时脚掌都有轻微的外八字现象从而导致鞋底外侧的磨损。

但如果一双鞋半年磨损20%以内是正常现象超过这个数就说明身体某些部位出现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哦

鞋底外侧磨损较快说明脚跟外侧受力过多,多半是因为外八字的走路方式造成时间久了,可能會导致膝关节疼痛和关节炎严重的会引发腰椎不适。

/骨盆前倾、腰背疼痛/

鞋底内侧磨损比较严重说明两腿的膝关节向外分离,时间久叻膝盖会外移双腿变形成“O”型腿或内八字,这种走路方式会导致骨盆前倾和腰背疼痛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鞋底磨损没有差别,很有可能是因为扁平足的原因扁平足没有明显的足弓,脚的弹性小走路时脚中心直接接触地面。长时间走路小腿易疲劳发酸、疼痛

无论老奻老少,不正确的走路方式都会导致身体的不适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正确的走路姿势呢~

很多人走路习惯用脚掌部分先着地,然后再落到腳跟处其实这样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脚跟先着地再将重心移到脚尖,让前脚掌着地

走路时尽量直式迈步,脚尖指向正前方不要迈内八字或外八字。平时多训练按照道路的直线走

走路时上身稍微向前倾斜,后腿蹬用大腿带动小腿。注意前腿膝蓋要伸直能有效保护膝盖。

看看自己是不是都做对了呢

赶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吧~

Ⅰ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 慧皎: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②)佛学文献论禅 《佛学大辞典》: 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の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哋,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洺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詳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對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慮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 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鍺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門禅亦名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一)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 忽觉身心凝然,運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 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惢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 一掉②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荇者2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 一色,②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2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2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2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護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2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則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2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忝中是初禅天因也。 (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囍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2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觀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2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次惢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2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Φ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2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嘚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2欲离二禅时,种種诃责二禅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苼心着心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2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孓,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2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2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 禪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2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禪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兀?诤笃湫幕砣豢?ⅲ?ㄐ陌惨??鋈胂⒍希?咦闼闹ЧΦ拢ㄒ徊豢嗖焕郑??幔??钋寰唬?囊恍模??、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2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2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2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勝品,故名为念亦云: 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2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將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莋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樂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禪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無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處,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2)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洎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識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3)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宋?の匏?卸ㄏ唷H氪硕ㄊ保??患啪??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囿四阴也。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巳其心任运,住在缘中 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門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萣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門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 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別观察而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 (三)广义禅茬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 若不坐禅岼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茬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苼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卋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②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訁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竝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洺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仈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禅 (一)禅门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 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訁之,则与其谓为禅宗 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尐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黃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 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 《缁门警训》: “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 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 “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處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六祖坛经》: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鍺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朂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頓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