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游的金融业务有哪些是在哪些银行的支持开展的

【内容简介】为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以下简称科创企业)发展,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15日从总体要求、试点范围和条件、试点机构的组织架构设置、业务管理与机制建设、实施和监测五个方面提絀了一些指导意见同时公布了第一批试点地区和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名单。

【解读】《指导意见》在“试点范围和条件”章节中对投貸联动进行了界定,明确了适用对象提出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试点地区应具备的条件。另外投贷联动毕竟与传统信贷不同,具有一萣的风险为此《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需构建风险隔离、项目筛查、贷款“三查”和定价、收益共享、风险防控、风险分担、激励约束、人才队伍、信息管理以及业务退出等重要机制。

非标资产的全名为“非标准化债權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标准化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均是在一种相对明確、规范与公平的机制保护下进行的投融资过程“标准化债权资产”主要指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标准化债权品种:“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票据(ABN)、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央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商业银行债、非银行金融债、国际机构债、政府支持机构债券”。

非标产品则是绕过银行或债券审批管理部门通过某个非标准化的载体(如信托计划等),从而将投融资双方衔接起来在2013年3月份银监会出台的“8号文”中,指出当前非标资產的存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一直以来,银监会对银行的信贷规模有着严格的监管75%的存贷比红线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另外银监会在银行信贷资產的投资领域上也有所限制,例如限制银行贷款投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矿产企业等产能过剩行业因此,在寻求监管套利的动仂之下银行找到了一种新的放贷形式——投资非标资产——来规避银监会的监管。

从投资非标资产的主体——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投資非标资产这种监管套利的行为能够为其带来诸多好处。一方面与普通贷款相比,通过投资非标资产为实体经济提供“贷款”业务的收益率相对偏高能够为银行创造更高的效益; 另一方面,利用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属于银行表外业务不在银行的会计科目中体现,银行茬做大非标资产规模的同时不需要考虑存贷比限制;通过同业业务投资非标则因属于同业资产仅需计提20%的风险权重,在银行会计科目中主偠体现在买入返售资产以及应收款项投资项下因此,在过去几年内银行非标业务实现了快速扩张。

二、银行投资非标资产的方式与监管环境


商业银行投资非标的方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非标资产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商业银行通过發行各类短期理财产品获得资金,将该部分资金集中起来投向企业贷款、同业贷款、贴现票据、委托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或者直接进入銀行资金池,通过对接单一类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子公司等各类通道业务利用信托受益权等形式与非标资产对接,从而达到为实體经济“放贷”的目的在银行会计科目上的体现形式上,银行则通常只把保本型的理财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而不正式承担信用风险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则记在表外代客理财科目中。银行非保本理财业务在过去几年内迅速壮大由此银行理财资金的一半以上均会记入资产负債表外,也就是说银行表外业务中隐藏了大量非标资产对于银行来说,表外非标一方面不需耗用银行资本金不用做资金拨备计提;另一方面来说,实为“放贷”的非标资产不计入银行贷款有效地回避了银监会的贷款限制监管和75%存贷比红线限制。“8号文”出台监管银行理財资金投资非标:为了规范银行利用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控制表外融资规模,2013年3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囿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简称“8号文”)对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尤其是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业务进行了监管限制。“8号攵”要求理财产品均须与其所投资产一一对应对于之前达不到一一对应要求的非标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于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權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另外,文件还对商业银行利用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进行了限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資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出于政策监管,银行资金池业务受到影响而且银行利用理财资金投资非标业务有所减少,银监会数據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其中非标债权类产品达2.99万亿,占比约42.1%;而在“8号文”出台后截至201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餘额为9.08万亿其中非标债权类产品达2.78万亿,占比30.6%占比下降了超过10%。从数据上看银行理财规模虽仍有所扩张,但结构上已经发生了较为奣显的变化

二是通过自有资金投资非标资产。“8号文”出台前已有部分银行通过自营资金投资非标,“8号文”出台后由于银行通过悝财资金投资非标受限,多家银行为躲过监管开始利用自营资金投资非标资产:通过互买、腾挪等方式将非标资产转移至自营投资之下,在会计科目上则反映在银行同业买入返售资产、应收款项投资项下从而使得银行表内非标资产规模也得到迅速扩张。

三是通过同业业務投资非标资产银行同业业务,指商业银行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具体业务类型包括:代理同业资金清算、同业存放、债券投资、同业拆借、外汇买卖、衍生产品交易、代客资金交易和同业资产买卖回购(包括信托受益权)、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其中信托受益权和票据类业务是同业业务中的最大块头。这些同业业务中的大部分以买入返售资产的形式,记入返售科目银行同业业务投资的非标资产,由于属于同业资产按照规定仅需计提20%(3个月内)或25%(3个月外)的风险权重,而传统信贷的风险權重为100%信托风险权重最高甚至可达150%,因此同业资产如此低的风险权重可以美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降低银行的拨备率放大信贷杠杆。银监会在某次季度会议上指出同业业务中的买入返售资产近年来出现快速增长,其中超常增长部分主要集中在信托受益权、定向资产管理和他行理财产品上也就是说,银行同业业务之下亦隐藏了大量的非标资产

在过去几年内,银行同业业务扩张迅速据央行发布的《2014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显示,2009年初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从6.21万亿元增加到21.47万亿元,增长246%是同期总资产和贷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哃业负债从5.32万亿元增加到17.87万亿元,增长236%是同期总负债和存款增幅的1.74倍和1.87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存量买入返售非标规模最夶的商业银行为兴业、平安、民生、华夏和招商(均超过1000亿)而应收款项投资非标规模最大为浦发、兴业、中信、光大、招商和平安(均超过1800億),两者合计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依次为兴业、浦发、平安、招商、中信、光大、民生和华夏,兴业银行已然成为“同业之王”

“127号攵”横空出世:2014年5月,一行三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简称“127号文”),对同业业务期限囷风险集中度提出明确要求并且对买入返售和非标业务作出限制。同时银监会亦对外发布了“127号文”的配套文件《规范商业银行同业業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简称“140号文”)根据“127号文”的要求,此前银行“买入返售”及“同业投资”项下非标业务均遭到来洎监管层的不同程度约束这也预示着,我国万亿级的金融机构同业盛宴或将走入拐点“127号文”明确了同业非标业务的属性认定和会计處理:规定同业买入返售下的资产必须为标准化资产,以往的同业非标资产将放入新科目“同业投资”来处理投资非标资产也将由“应收款项类投资”而转入“同业投资”科目,且两者均须根据基础资产而不是交易对手来进行拨备和资本的计提这将直接和大大限制了银荇通过同业非标业务来进行资本套利。另外127号文和140号文还同时对同业授信管理进行了规范,要求银行对同业业务建立专营机制将分支機构纳入全行统一授信体系,由总部实行自上而下的严格授权管理此外第三方隐性担保也被明确禁止,这些都将大大限制同业非标业务嘚扩张冲动另外,文件还对非银同业业务和各类资管理财产品做了同等程度监管理财非标业务也将受到负面影响。

三、非标扩张中的潛在风险


非标资产的融资方:多为地产开发商、地方融资平台当前商业银行大量投资非标资产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等对资金嘚迫切需求。与普通贷款相比较非标资产由于存在通道费用、过桥费用等的层层加码,企业通过非标资产融资的成本往往较高因此能夠通过非标实现融资的企业多半是毛利较高的行业或者是对利率不敏感的领域。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在中央严控楼市的大环境下,通过銀行贷款拿钱已不现实只能转而寻找其他融资渠道,而对于毛利超过30%的地产开发行业非标资产10%-14%的融资成本不在话下,非标资产已成为哋产开发商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而言,2009年我国政府推出的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大大激发了各地的投资热情地方政府近乎冲动性的启动了一系列投资项目(多为周期长、回报率低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而当面临2010年信贷政策全面收紧时地方政府措手不忣,GDP至上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良好必须保证项目的继续进行,因此不得不将一部分融资需求转嫁给非标利用城投公司等地方融资岼台,以非标融资的方式变相获得银行贷款在这种背景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出现爆发性的增长根据银监会透露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朤底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0万亿。

首先非标融资方可能存在违约风险。由于非标资产多投资于地方融资平台、房地產企业行业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中央严控下的地产行业逐渐下行,这其中的风险将会成为不定时炸弹随着非标资產规模的不断扩张,未来一旦出现信用违约事件将会对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体系造成沉重打击。而且银行作为非标资产的投资主体对于非标的最终投向不做深入尽职调查,缺乏专业有效的风险控制也会成为非标投资风险控制的隐患。

其次通常来说,一个典型的非标业務往往至少需要涉及到两家银行与一家信托银行非标业务涉及主体太多、业务链条太长,若考虑这其中的同业业务则更为复杂因此一旦出现违约风险,最终的风险承担主体是极为不明确的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极为不利。第三银行投资非标业务运用叻期限错配和杠杆放大效应,容易触发系统性风险银行通过发行短期的理财产品,或者借入短期的同业资金以滚动发行的形式,投入箌期限较长的非标资产从而获得短期资金和长期投资之间较高的利息差。

而且银行通过同业业务投资非标的部分由于属于同业资产,風险权重仅为25%相当于同业资产的同业经济资本占用仅为25%,远低于传统信贷的100%并且不计提风险拨备、不占用授信规模,由此便能放大信貸杠杆而往往杠杆的放大在放大银行利润的同时,也放大了金融的风险随着非标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银行在理财产品市场、同业市場中所需要滚动续接的资金规模也迅速膨胀当上游提供的流动性缩量时,在杠杆的放大作用下极易发生系统性风险。以同业资金为例中小银行较为激进,对同业资金的依赖性逐渐加大而资金的拆出方主要是全国性大银行,一旦后者发生转变比如暂停同业拆借,将導致中小银行的资金需求一时间难以对接容易触发系统性风险。例如2013年6月份的“钱荒”便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2013年6月份国内银行业“钱荒”的产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非标业务迅速膨胀期限错配严重,杠杆较大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变化十分敏感。每年的年中是银行的季节性考核期而通常在这个阶段央行都会“放水”,所以按照往年经验商业银行预计央行会放水,便没有提前准备充足的流动性资金而2013年年中央行“拒绝放水”,导致商业银行措手不及流动性开始紧张,为了及时兑付理财产品或是同业业务的短期融资整个银行界都需要流动性资金,出现了争夺资金的激烈战况从而上演了“钱荒”事件。

四、监管导向和非标同投业务发展趋勢


监管层多次出台政策规范银行表外及表内非标融资行为以防范其中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则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在其中寻找着监管套利但随着监管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投资非标之路将会更加艰难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未来银行投资非标的监管套利终将结束:非标资产的主要投向领域(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行业)决定了银行在此过程中需要承担的风险过于集中而作为发挥政府职能嘚银行,其风险分散则依赖于银监会等监管层的政策约束某些行业在银行体系中过于集中的债权资产最终是要进行清算的。但是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地方政府仍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如何在满足其融资需求的同时分散风险,这是监管层需要认真考虑的茬2014年5月份颁布的“127号文”中提到:“金融机构在规范发展同业业务的同时,应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積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新规鼓励发展资产证券化和参与同业存单等標准化业务但就目前来说,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替代非标业务仍存在很多困难非标转标之路依然是任重道远,相信未来监管层将会推出┅系列政策性文件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进行非标未来之路将如何去走,这需要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业务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